第二節(jié) 北京話
我國推行以北方話為基礎(chǔ)、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是歷史和現(xiàn)狀所決定的。北方話平實易懂,除了華北、東北地區(qū),川、滇、黔和桂北的語言也屬于北方語系,講北方話的人數(shù)最多。至于語音,北京話咬字真切,四聲分明,不像湖北話“劉”、“?!辈环?,湖南話“發(fā)”、“花”不分,也不像上海人,不會說“二”,只好說“兩”,更不像廣東人那么“啰唆”,說什么“我姓三橫王,不是草頭黃”。
語言是人類交往中使用的最多和最重要的工具。中國這么大,方言上千種,總得有一種大家都能聽明白的國語吧。這種國語,解放前就是北京話。
有趣的是,我國歷史上總是南北打仗,東西經(jīng)商,乃有“南征北戰(zhàn)”和“買賣東西”的說法,連商品都叫做東西。無論打仗或經(jīng)商,都會發(fā)生語言的交流和融合。北京是六百多年的帝都。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全國各地也有很多人進京趕考、經(jīng)商、謀官、議事,京城也常派欽差大臣、文官武將,乃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視察巡撫。所有這些活動都需要一種共通的官話,這就是北京話。北京話汲取各種方言之長,語匯豐富,語音優(yōu)美,是全國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國語。臺灣、香港和海外華人至今仍然稱之為國語,因為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話也有缺點,譬如“兒”字腔過多。解放后推行的普通話,就更臻完美和規(guī)范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