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補課談起
現(xiàn)在,學術界比較時髦的話語是創(chuàng)新,新派迭起,唯新是騖,趨之唯恐不及,而我卻想到了補課。這種想法可能幼稚,也許有些不可思議,但確實是我最真實、最迫切的感受。
這念頭由來已久。就我個人而言,“文革”前夕上小學,十年噩夢,混混沌沌到底學了什么東西,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轉(zhuǎn)瞬之間,粉碎“四人幫”的喧天鑼鼓把我們稀里糊涂地送到了“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又得到了什么,這也用不著多說。我們這一代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生活,實際上是從1977年考入大學以后才開始的。弱冠之年才開始問學,這真是一個悲劇。面對現(xiàn)實,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諱言自身固有的先天不足的明顯缺憾。唯其如此,補課的緊迫感就無時無刻不鞭策著我,讓我不敢有絲毫的怠懈。在南開大學讀書時,受到老師的影響,酷愛中國古代文論,但是我痛苦地發(fā)現(xiàn),基本功的缺乏,竟使我難以為繼。別無選擇,只有補課。而后,便是饑不擇食地從各類談治學的文章中揣摩問學的途徑。很自然地,中國古典文獻學成了我一時著迷的學科。這是我大學畢業(yè)后第一次系統(tǒng)的補課。目錄、版本、???、文字、音韻、訓詁,雖然只是淺嘗輒止,卻給我展示了廣闊的學術前景。
這道理前人不知說了多少遍,在別人看來,也許不言自明,而我卻摸索了好幾年似乎才有點醒悟。說起來真有些慚愧,所以就此打住。這里,我想到的還有另外一種補課,相對于中國古典文獻學而言,它也許可以叫新文獻學,即國外文獻學。
對于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者而言,這本不成問題。而對于研究中國傳統(tǒng)學問的學者來說,也許就是一個新的課題了。我們常說,學問沒有國界。我們要走向世界,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學問能與國外學術界接軌,起碼應當使自己設法與國外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平等的競爭。但是實際上,我們在很多方面與國外學術界存在著嚴重的脫軌現(xiàn)象。近四十年來,我們對于國外同行的研究相當隔膜??陀^條件的限制固然是主要因素,而主觀的成見確實也阻礙了視野的開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自以為擁有“國粹”,加之有“先進”的思想作指導,得天獨厚,國外的研究情況似乎無需過多關注。然而國門洞開以后,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盡然。近來時常聽到國外同行批評我們不關注他們的研究成果,甚至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們的許多漏洞。乍聽起來頗感刺耳,仔細一想又不無道理。我們的研究,他們隨時關注,而他們的成果,我們卻難以借鑒。由于政治、經(jīng)濟的沖擊,由于自我封閉,結(jié)果使我們失去許多與國外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爭的機會,難免會有落伍之譏。
汲取經(jīng)驗教訓,這又需要補課。就我極有限的聞見所知,在大學中文系,開設古典文獻學的課程似乎已經(jīng)引起了普遍的重視。而國外文獻學,卻還不曾列入議事日程。作為研究者,如果要想使自己的研究真正作為一門學問,而不僅僅是作為稻粱謀的工具,我們就應當有意識地加強科學的訓練,即使一時難以看到國外研究原著,至少應當借助國外工具書跟蹤國際漢學界,乃至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更新知識結(jié)構(gòu),拓寬研究領域,拿出高水準的學術力著走向世界。
退一步,進兩步,為使我們的學術研究充滿后勁,這課不能不補。
原載《文學遺產(chǎn)》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