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教育與舊教育之歧點 ——在天津中華書局直隸全省小學會議歡迎會的演說

蔡元培雜文選 作者:蔡元培


今日承京津中華書局代表之招,得與諸先生晤言一堂,不勝榮幸。中華書局為供給教育資料之機關(guān),諸君子皆有實施教育之職務,今日所相與討論者,自然為教育問題。鄙人于小學教育,既未有經(jīng)驗,又于直隸省教育情形,未有所考察,不能為切實之貢獻,謹以平日對于教育界之普通感想,質(zhì)之于諸先生。

夫新教育所以異于舊教育者,有一要點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兒童,而吾人受教于兒童之謂也。吾國之舊教育,以養(yǎng)成科名仕宦之材為目的??泼嘶?,必經(jīng)考試;考試必有詩文;欲作詩文,必不可不識古字,讀古書,記古代瑣事。于是先之以《千字文》《神童詩》《龍文鞭影》《幼學須知》等書;進之以《四書五經(jīng)》,又次則學為八股文,五言八韻詩;其他若自然現(xiàn)象,社會狀況,雖為兒童所亟欲了解者,均不得闌入教科,以其與應試無關(guān)也。是教者預定一目的,而強受教者以就之,故不問其性質(zhì)之動靜,資稟之銳鈍,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獎之,不能者罰之,如吾人之處置無機物然,石之凸者平之,鐵之脆者煅之;如花匠編松柏為鶴鹿焉;如技者教狗馬以舞蹈焉;如兇漢之割折幼童,而使為奇形怪狀焉;追想及之,令人不寒而栗。新教育則否,在深知兒童身心發(fā)達之程序,而擇種種適當之方法以助之,如農(nóng)學家之于植物焉,干則灌溉之,弱則支持之,畏寒則置之溫室,需食則資以肥料,好光則覆以有色之玻璃;其間種類之別,多寡之量,皆幾經(jīng)實驗之結(jié)果,而后選定之;且隨時試驗,隨時改良,決不敢挾成見以從事焉。故治新教育者,必以實驗教育學為根底。實驗教育學者,歐美最新之科學,自實驗心理學出,而尤與實驗兒童心理學相關(guān)。其所試驗者,曰感覺之閾,曰感覺之分別界,曰空間與時間之表象,曰反射,曰判斷,曰注意力,曰同化作用,曰聯(lián)想,曰意志之閱歷,曰統(tǒng)覺,凡一切心理上之現(xiàn)象皆具焉。其試驗之也或以儀器,或以圖書,或以言語,或以文字;其所為比較者,或以年齡,或以男女之別,或以外界一切之關(guān)系,或以祖先之遺傳性,因而得種種普通之例,亦即因而得種種差別之點。雖今日尚未達完全之域,然研究所得,視昔之純憑臆測者,已較有把握矣。

因而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畫一,毋寧展個性。請舉新教育之合于此主義者數(shù)端。一曰托爾斯泰(Tolstoj)之自由學校。其建設也,尚在實驗教育學未起以前,乃本盧梭裴斯泰洛齊弗羅貝爾等之自然主義而推演之者;其學生無一定之位置,或坐于凳,或登于棹,或伏于窗檻,或踞于地板,唯其所欲;其課程亦無定時,唯學生之愿,常以種種對象間廁而行之;其教授之形式,唯有問答。聞近年比利時亦有此種學校,鄙人欲索其章程,適歐戰(zhàn)起,比為德所據(jù),不可得矣。二曰杜威(Dewey)之實用主義。杜威嘗著《學校與普通生活》一書,力言學校教科與社會隔絕之害,附設一學校于芝加哥大學,即以人類所需之衣食住三者為工事標準,略分三部:一曰手工,如木工金工之類;二曰烹飪;三曰縫織,而描畫模型等皆屬之。即由此而授以學理,如因烹飪而授以化學,因裁縫而授以數(shù)學,因手工而授以物理學博物學,因原料所自出而授以地理學,因各時代各民族工藝若服食之不同而授以歷史學人類學等是也。三曰蒙臺梭利之兒童室,即特設各種器具以啟發(fā)兒童之心理作用者,是也。吾國已有譯本,想諸君已見之。四曰某氏之以工作為操練說。此說不憶為何人所創(chuàng),大約以能力說為基礎。能力者,西文所謂Energy也。近世自然哲學,以世界一切現(xiàn)象,不外乎能力之轉(zhuǎn)移,如燃煤生熱,熱能蒸水成汽,汽能運機,機能制品,即一種能力之由煤而熱,而汽,而機,而器,遞相轉(zhuǎn)移也。唯能力之轉(zhuǎn)移,有經(jīng)濟與不經(jīng)濟之別,如水力可以運機發(fā)電,而我國海潮瀑布之屬,皆置而不用,是即不經(jīng)濟之一端也。近世教育,如手工、圖書等科,一方面為目力手力之操練,而一方面即有成績品,此能力轉(zhuǎn)移之經(jīng)濟者也。其他各種運動,大率止有操練,并無出品,則為不經(jīng)濟之轉(zhuǎn)移。若合個人生理及社會需要兩方面而研究之,設為種種手力足力之工作,以代拍球蹴球之戲,設為種種運輸之工作,以利用競走競漕之役,則悉于體育之中養(yǎng)成勤務之習慣,而一切過激之動作,凌人之虛榮心,亦可以免矣。其他類是之新說,為鄙人所未知者,尚不知凡幾,亦足以見現(xiàn)代教育界之進步矣。吾國教育界,乃尚牢守幾本教科書,以強迫全班之學生,其實與往日之三字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等,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相差。欲救其弊,第一,須設實驗教育之研究所;第二,教員須有充分之知識,足以應兒童之請益與模范而不匱;第三,則供給教育品者,亦當有種種參考之圖畫與儀器,以供教員之取資。如此,則始足語于新教育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