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花雅之爭
花雅之爭是清代中葉以來戲曲花部和雅部之間的競爭。
一般認為,雅部就是昆腔?;ú繛榫┣?、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diào),統(tǒng)謂之亂彈。明中葉到清初,昆曲以唱腔優(yōu)美和劇目豐富,在劇壇占有幾乎壓倒一切的優(yōu)勢。從康熙末至乾隆時,地方戲似雨后春筍,紛紛出現(xiàn),蓬勃發(fā)展,以其關(guān)目排場和獨特的風(fēng)格,贏得觀眾的愛好和歡迎,與昆曲一爭長短,出現(xiàn)花部與雅部之分。但地方戲不登大雅之堂,被統(tǒng)治者排抑,昆腔則受到鐘愛,給予扶持。
花雅之分,沿襲了歷來封建統(tǒng)治者分樂舞為雅、俗兩部的舊例,具有崇雅抑俗的傾向。所謂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為雅樂正聲;所謂花,就是雜的意思,言其聲腔花雜不純,多為野調(diào)俗曲。故花部諸腔戲,又有“亂彈”的稱謂,曾長期受到上層社會、士大夫的歧視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與花部的劃分,對戲曲聲腔有明顯的褒貶評價,是古代封建正統(tǒng)的“雅”、“俗”觀念對戲曲認識上的具體表現(xiàn),所以戲曲史中把此時期“花部”諸腔和昆曲爭奪劇壇地位的歷史稱為“花雅之爭”?;ㄑ胖g,其行當(dāng)、聲腔、戲班等各有不同,如“凡旦色之涂抹、科諢、取妍者為‘花’”,“不傅粉而工歌唱者為‘正’”,即雅。又如歌雅音之戲班為雅部,歌花雜、通俗之音之戲班為花部。
中國戲曲發(fā)展至清代乾隆年間,昆腔經(jīng)過魏良輔,李玉等劇作家的改進,因為音律精美,樂詞優(yōu)美,執(zhí)劇壇牛耳者已明顯歸于昆曲大宗。然而乾隆年間,在北京先有京腔和昆劇爭勝,后有秦腔的沖擊,乾隆后期,昆曲雄踞之勢已遭挑戰(zhàn),民間花部亂彈聲音益隆,尤其是乾隆四十四年各地亂彈進京祝壽,就中四川藝人魏長生(魏三)聲色新人耳目,一時名動京師,竟使“京腔舊本,置之高閣”,“六大班伶人失業(yè),爭附入秦班覓食,以免凍餓而已。”此后雖然皇室竭力地扶持昆劇,但是在花雅之爭的長期拉鋸戰(zhàn)中,昆劇日衰已無可阻擋。幾經(jīng)較量,花部諸腔終以“其文直質(zhì)”、“其音慷慨”的優(yōu)勢取代雅部昆曲王者地位。
花雅之爭并不是勻速發(fā)展的,它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1. 康熙中葉以后的昆腔、弋陽腔(京腔)并峙。技藝高超的弋陽腔與昆曲爭勝,弋陽腔在北京的分支高腔取得優(yōu)勢,甚至壓倒昆曲,出現(xiàn)“六大名班,九門輪轉(zhuǎn)”的局面,受到統(tǒng)治者的青睞,進入宮廷,很快演化成御用聲腔,失去剛健清新的特色,逐漸雅化而衰落下去。
2. 乾隆中葉的京腔、秦腔之爭。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秦腔表演藝術(shù)大師魏長生進京,與昆、高二腔爭勝,轟動京師,大有壓倒后者的勢頭,占取上風(fēng),以致“歌聞昆曲,輒哄然散去”。(徐孝常《夢中緣傳奇序》)清廷出面,屢貼告示,禁止演出,魏長生被迫離京南下。
3. 乾隆末年四大徽班進京,花部取得最終勝利。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80大壽,高朗亭率徽班來京演出,以安慶花部,合京(即高腔)、秦二腔,組成三慶班,接著又有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即著名的四大徽班晉京,把二簧調(diào)帶入北京,與京、秦、昆合演,形成南腔北調(diào)匯集一城的奇特景觀。
經(jīng)過“花雅之爭”,雅部昆曲最終衰落下來。但是由于各種地方戲聚集北京等大城市,文化交流頻繁,各種花部之間互相吸取經(jīng)驗,花部和雅部之間在競爭的同時也互相吸取經(jīng)驗。明朝后期到清代前期昆曲與弋陽腔相爭相持的現(xiàn)象和乾隆末年徽班進京更是導(dǎo)致近代京劇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