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祚帝乾統(tǒng)元年夏六月乙巳,進封北平郡王為鄭王,名淳,小字聶□(此處原文為方框字)。興宗第四孫,南京留守宋魏王和囉噶道宗清甯初,太后鞠養(yǎng)之。既長,篤好文學。昭懷太子遇害,道宗欲以為儲副,用蕭兀納等諫而止。嗣與耶律拜薩巴善,道宗怒,出為彰圣節(jié)度使,至是封鄭王。
三年冬十一月丙申,以鄭王為東京留守,進封越國王。
六年冬十月庚辰,以越國王為南府宰相。進封魏國王。首議制兩府禮儀。父薨,即令襲職,守南京。冬夏入朝,寵冠諸王。
天慶五年秋九月乙巳,東征,都監(jiān)耶律章努濟鴨子河,與魏王子阿薩爾等三百余人亡歸。已而反,奔上京,謀立魏王。帝遣駙馬蕭昱領兵詣廣平淀護后妃,行宮實達爾伊遜持書馳報魏王。適章努遣王妃親弟蕭諦里以所謀來說,密令左右拘之。有頃,伊遜等持御札至,立斬諦里等首以獻。單騎間道詣廣平淀待罪,帝遇之如初。章努尋伏誅。
六年夏六月庚辰,進封魏王為秦晉國王、都元帥,賜金券,免漢拜禮,不名。許自擇將士,乃募燕、云精兵。東至錦州,隊長武朝彥作亂,收斬之。會金兵至,戰(zhàn)于阿爾展圖,敗績,收亡卒數(shù)千人拒之。尋入朝,釋其罪。詔南京刻石紀功。
七年秋八月丙寅,命都元帥秦晉王赴沿邊,會四路兵馬防秋。
冬十二月丙寅,與金軍戰(zhàn)于蒺藜山,敗績。
保大二年春三月,秦晉國王自立于南京,號天錫皇帝,改元建福。降封天祚帝為湘陰王。
先是,帝出奔,詔留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王守燕。處溫聞帝入夾山,數(shù)日,命令不通,即與弟處能、子奭,外假淵軍,內結都統(tǒng)蕭斡謀立王,遂率諸大臣耶律達實、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集藩、漢百官、諸軍及父老數(shù)萬人詣王府,處溫邀張琳白其事,琳不可。處溫等請王受禮;王方出,奭即以赭袍被之,令百官拜舞山呼。王辭不獲,已而從之。以處溫守太尉,琳守太師,十日一朝,平章軍國大事。陽以元老尊之,實則不復與政。左企弓守司徒;曹勇義知樞密院事;虞仲文參知政事;李奭為少府少監(jiān)、提舉翰林醫(yī)官;李爽、陳秘等十余人曾與大計,并賜進士及第,授官有差。以蕭斡為北院樞密使。軍旅之事,悉委達實。駙馬都尉蕭旦知樞密院事。放進士李寶信等一十九人。改淵軍為常勝軍。肆赦。據(jù)有燕、云、平及上京、遼西六路。是為北遼。封其妻蕭氏為德妃,普賢女也。
夏六月,王寢疾,聞帝傳檄致討,與處溫等議,不合。遣使報宋,免歲幣,結好。宋人發(fā)兵問罪,擊敗之。尋遣使奉表于金,乞為附庸。事未決,俄薨,年六十。偽謚曰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燕京西香山永安陵。
遺命,遙立天祚帝子秦王為帝,蕭德妃為皇太后,稱制,改元德興,放進士李球等百八人。時宋兵來攻,戰(zhàn)敗之。由是人心大悅,兵勢日振。宰相李純等潛納宋兵、民為內應,抱關者被殺甚眾。翼日,攻內東門,衛(wèi)兵力戰(zhàn),宋軍大潰,踰城走,死者相藉。
秋九月,太后使蕭容、韓昉如宋,奉表稱藩;宋不納。
冬十一月,太后五奉表于金,求立秦王,不許。以兵守居庸關。及金兵至關上,崖石自崩,戍卒多壓死,不戰(zhàn)而潰。太后乃出古北口,趨天德軍。見天祚帝,帝殺之。降王為庶人,除其屬籍。
同時,梁王雅里者,天祚帝第二子也,字薩蘭。七歲,欲立為太子,弗果。別置禁衛(wèi),封梁王。
保大三年,金人圍青冢寨,雅里在軍中,太保特默格挾之出走,間行至陰山。聞天祚失利趨云內,雅里馳赴。時扈從者千余人,多于天祚。天祚慮特默格生變,但詰責而已。
天祚渡河,欲奔夏。隊帥耶律迪里等復劫之北走。至沙嶺,見蛇橫道而過,識者以為不詳。后三日,群僚共立為帝,改元神歷。命士庶上便宜。以迪里為樞密使,特默格副之。
性寬大,惡誅殺。每取唐《貞觀政要》及林牙資忠所作《治國詩》,令侍從讀之。諸部相繼來附。迪里劾西北招討使蕭扎里熒惑眾心,志有不臣,與其子瑪尼并誅之。以約蘇為詔討使,與諸蕃戰(zhàn),數(shù)敗,杖免官。已而荒怠好擊鞠,特默格切諫,乃不復出。后獵扎拉山,一日而射黃羊四十、狼二十一,因致疾,卒,年三十。
耶律珠拉繼立,亦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