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答諸生

十力語要 作者:熊十力


答諸生

《史記》大謬者,莫如《世家》。漢世諸侯王皆受封國,傳之子孫,名義似同古諸侯,而實質乃截然不相類。古代諸侯乃各為獨立國之君長,各國人民之習性、思想、學術以至政治制度、社會組織、道德信條,殆莫不各有特點,莫不各有其上下一致之建國精神?!妒酚洝酚诖呵锛皯?zhàn)國時代之諸國,自當國別為記,如云魯國載記、齊國載記之類,方符其實。當時諸國本各有史,如《魯史記》等。古代諸侯國蓋由上世部落演進,諸部之間,大并小,強兼弱,漸成為多數(shù)分立之小國家,是為諸侯國。又因世運漸開,諸國中有強盛者獨出,漸成為各侯國之共主,所謂帝或王是也。帝王者出,始于列國之上建立王朝,而列國仍各為獨立國,只奉王朝之公法耳。王者新興之際,固有廢除舊侯國而另行分封其子弟功臣,如周之初興,其封建之侯國為最多。然新封之國仍承古代侯國之遺規(guī),因其人民之習性與愿欲而為治。群眾相保,有其組織;土地世守,固其疆域。其國既建,歷世久遠,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各有其特殊精神,試鉤稽故籍,猶不難窺見一二。史遷之《史記》,通史也。自當于古之侯國,國別為記,于古代神州萬國,各詳其政俗文物與文野強弱之異。當遷之時,列國史料猶可搜集,惜其見不及此,乃以漢初諸侯王之制而例視古代諸侯,遂作《世家》,以為受爵分土,世傳家業(yè)而已。不知古代侯國各為獨立之國家,諸侯僅為其國之君長,君統(tǒng)以外,其宜搜考記述之事甚多。而遷立《世家》則以一姓傳家之業(yè)為主,實因習見漢初諸侯王制度而妄謂古之侯國亦如是,此大謬也。漢之封諸侯王,承秦郡縣制之后,雖有封國之名,而民間已無國界之觀念,實無由造成國家。雖齊、魯、晉、楚始封之英主,若生漢初而受封為魯王、吳王等,縱其身及子孫賢能可以擁土稱雄,終不能以其受封之魯?shù)卦斐婶攪耙詤堑卦斐蓞菄病W郧匾唤y(tǒng)而后,天下之人人無復有古代列國并立時之國界觀念,故后王雖慕封建之名,而受封者終不能有建國之實。史遷《世家》之標目,其觀念實緣漢初諸侯王之制而起,只以為諸侯王受封傳業(yè)而已,不悟古之侯國各為獨立國家,諸侯是其國之君,不即是其國,史遷于此全不辨,奚其可哉?《史記》之書,以郡縣大一統(tǒng)之眼光而忽視古代列國之史實,遂使列國之民性、國故與學術、政俗或文化不可詳考。遷之用心甚粗略,不務訪求列國文獻,精思詳述,以垂諸后。其識過短,非良史也。

因論生論。因論此事而引生旁論也,此用佛典語。中國自秦以后,大一統(tǒng)之局既開,不獨封建侯王不能各自建國也,即有梟杰之資,力征經(jīng)營,割據(jù)土地以立國號者,或及身而覆,或不數(shù)傳而覆,卒不能建立國家。蓋建國本于人民之公共意念,人民只知有大一統(tǒng)之中國而已。彼有位或有力者,雖乘權處勢,可以宰制若干地區(qū),而實為人民所不與,則欲不覆亡而不得矣。雖漢季三國之英僅可據(jù)地稱尊,猶不能謂之各自建國,況夷狄盜賊之乘時竊據(jù),其不能分崩我中國也,歷史事實昭然矣!

春秋列國紛爭,戰(zhàn)國時眾小國已亡,只余數(shù)大國,相煎益急,故諸子思想多趨向大同。六國政亂,秦人以武力夷之,而大一統(tǒng)之局成。惜乎帝制日固,而民治思想被摧,人民無有表現(xiàn)其公共意力之機構,漫無組織,朝政昏亂,則任其所為,而夷狄盜賊反得乘機劫持天下以禍蒼生。悲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