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八十歲后,雙目模糊,已不能再讀書,但亦不忘時有所撰述。一九八一年之秋,迄于八二年之夏,為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諸生開講周濂溪《易通書》及朱子呂東萊所合編之《近思錄》。隨講隨作箚記。又元代劉因所編《朱子四書集義精要》一書,字體大,略能誦讀,亦寫為箚記。合編為《理學三書隨箚》。于余舊撰宋明理學概述,及所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自宋以下有關理學諸篇,以及《朱子新學案》一書,或有重復義,或有新出義,讀者合而觀之,亦可見余對理學見解之一斑。
余又同時有《論文化傳統(tǒng)中之士》上下兩篇,亦附編于本書之后。竊謂自戰(zhàn)國以來,中國社會特有士,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大特征。兩漢以來之儒林,宋明以下之道學,皆士也。即道釋兩家中亦多士。明于其所以為士,乃知其所以為學矣。亦合而觀之,乃庶知中國學術之大統(tǒng)。再以會合之于中國歷代之史實,則知凡學之成體,亦必兼有其用矣。其所為學之是非得失,高下大小,則必憑史實而衡定之。又略論朱子學之主要精神一文,為余應美國在夏威夷召開世界朱子哲學會議之邀,未克出席而作。時為一九八二年七月。又《中國文化演進之三大階程及其未來之演進》一文,為余應香港中文大學二十周年紀念學術講演之邀而作。時為一九八三年四月。此兩文亦并附于后。是為序。
一九八三年夏錢穆識于臺北士林之外
雙溪時為八十九年之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