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部分

直齋書錄解題 作者:宋·陳振孫



直齋書錄

解題·提要

《直齋書錄解題》二十二卷,宋陳振孫撰。振孫字伯玉,號直齋,安吉人。厲鶚《宋詩紀(jì)事》,稱其端平中仕為浙西提舉,改知嘉興府??贾苊堋豆镄岭s識》“莆田陽氏子婦”一條,稱陳伯玉振孫,時以倅攝郡。又“陳周士”一條,稱周士,直齋侍郎振孫之長子。則振孫始仕州郡,終官侍郎,不止浙江提舉,鶚蓋考之未詳也?!豆镄岭s識》又稱:“近年惟直齋陳氏書最多,蓋嘗仕於莆,傳錄夾漈鄭氏、方氏、林氏、吳氏舊書至五萬一千一百八十馀卷,且仿《讀書志》作解題,極其精詳”云云。則振孫此書,在宋末已為世所重矣。其例以歷代典籍分為五十三類,各詳其卷帙多少,撰人名氏,而品題其得失,故曰“解題”。雖不標(biāo)經(jīng)史子集之目,而核其所列,經(jīng)之類凡十,史之類凡十六,子之類凡二十,集之類凡七,實(shí)仍不外乎四部之說也。馬端臨《經(jīng)籍考》惟據(jù)此書及《讀書志》成編。然《讀書志》今有刻本,而此書久佚,僅《永樂大典》尚載其完帙。惟當(dāng)時編輯潦草,訛脫宏多,又卷帙割裂,全失其舊,謹(jǐn)詳加校訂,定為二十二卷。方今圣天子稽古右文,蒐羅遺籍,列於四庫之中者,浩如煙海。此區(qū)區(qū)一家之書,誠不足以當(dāng)萬一。然古書之不傳於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傳於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zhèn)?,核其異同。亦考證之所必資,不可廢也。原本間於解題之后附以隨齋批注。隨齋不知何許人。然補(bǔ)闕拾遺,於本書頗有所裨,今亦仍其舊焉。

直齋書錄解題·卷一

○易類

  △《周易注》六卷、《略例》一卷、《系辭注》三卷

  魏尚書郎山陽王弼輔嗣注上、下《經(jīng)》,撰《略例》。晉太常潁川韓康伯注《系辭》、《說》、《序》、《雜卦》。自漢以來,言《易》者多溺於象占之學(xué),至弼始一切掃去,暢以義理。於是天下后世宗之,余家盡廢。然王弼好老氏,魏、晉談玄,自弼輩倡之?!兑住酚惺ト酥浪难?,去三存一,於道闕矣。況其所謂辭者,又雜以異端之說乎!范甯謂其罪深於桀、紂,誠有以也。弼父業(yè)長緒,本王粲族兄凱之子,粲二子坐事誅,文帝以業(yè)嗣粲。弼死時年二十余。

  △《古易》十二卷

  出翰林學(xué)士睢陽王洙原叔家。上、下《經(jīng)》惟載《爻辭》,外《卦辭》一、《彖辭》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葉石林以為此即《藝文志》所謂《古易》十二篇者也。案《隋唐志》皆無《古易》之目,當(dāng)亦是后人依仿錄之爾。

  △《周易古經(jīng)》十二卷

  丞相汲郡呂大防微仲所錄上、下《經(jīng)》,并錄《爻辭》、《彖》、《象》,隨《經(jīng)》分上下,共為六卷,上、下《系辭》二卷,《文言》、《說》、《序》、《雜卦》各一卷。

  △《古周易》八卷

  中書舍人清豐晁說之以道所錄《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系辭》五、《說卦》六、《序卦》七、《雜卦》八。其說曰: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自費(fèi)氏始??追f達(dá)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jīng)》,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逐爻。則費(fèi)氏初變古制時,猶若今《乾》、《坤》二卦各存舊本歟?古經(jīng)始變於費(fèi)氏,而卒大亂於王弼,奈何后之儒者,尤而效之。杜預(yù)分《左氏傳》於《經(jīng)》,宋衷、范望散《太玄測》、《贊》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觀其初,乃如《古文尚書》,遷、固敘傳,揚(yáng)雄《法言》敘篇云爾。卷首列名氏二十余家,文字異同則散見於卦云。

  △《古易》十二卷、《音訓(xùn)》二卷

  著作郎東萊呂祖謙伯恭所定。篇次與汲郡呂氏同,《音訓(xùn)》則其門人王莘叟筆受。朱晦庵刻之於臨漳、會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說。其所著《本義》,據(jù)此本也。

  △《古周易》十二卷

  國子錄吳郡吳仁杰斗南所錄。以爻為《系辭》,今之《系辭》為《說卦》。其言《十翼》,謂《彖傳》,《象傳》,《系辭傳》上、下,《說卦》上、中、下,《文言》,《序卦》,《雜卦》,并上、下《經(jīng)》為十二篇。案漢世傳《易》者,施、孟、梁邱、京、費(fèi)。費(fèi)最晚出,不得立於學(xué)官。其學(xué)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解上、下《經(jīng)》。自劉向校中古文《易經(jīng)》,諸家或脫“無咎悔亡”,惟費(fèi)氏與古文同,東京名儒馬、鄭皆傳之。其后,諸家皆廢,而費(fèi)學(xué)孤行,以至於今。其合《彖》、《象》、《文言》於《經(jīng)》,蓋自康成、輔嗣以來,展轉(zhuǎn)相傳,學(xué)者遂不識古文本經(jīng)。甚至今世考官命題,或連《彖》、《象》、《爻辭》為一,對大義者,志得而已,往往穿鑿傅會,而《經(jīng)》旨破碎極矣。凡此諸家所錄,雖頗有同異,大較《經(jīng)》自為《經(jīng)》,《傳》自為《傳》,而於《傳》之中,《彖》、《象》、《文言》,亦各不相混。稍復(fù)古人之舊,均有補(bǔ)於學(xué)者,宜并存之。又有九江周燔所次,附見吳氏書篇末,今古文參用,視諸本為無據(jù)。又有程迥可久《古易考》十二篇見后。

  △《周易正義》十三卷

  唐國子祭酒冀州孔穎達(dá)仲達(dá)撰。序云十四卷,《館閣書目》亦云。今本止十三卷。案《五經(jīng)正義》,本唐貞觀中穎達(dá)與顏師古等受詔撰《五經(jīng)義贊》,后改為《正義》,博士馬嘉運(yùn)駁正其失。永徽二年,中書門下于志寧等考正增損,書始布下。其實(shí)非一手一足之力,世但稱“孔疏”爾。其說專釋一家注文為正。

  △《周易釋文》一卷

  唐國子博士吳郡陸德明撰。本名元朗,以字行。多援漢、魏以前諸家說,蓋唐初諸書皆在也。卦首注某宮、某世,用京房說。

  △《歸藏》三卷

  晉太尉參軍薛貞注。案《唐志》十三卷,司馬膺注。今惟存《初經(jīng)》、《本蓍》、《齊母》三篇,錯謬不可讀,非古全書也。

  △《子夏易傳》十卷

  案《隋》、《唐志》有《卜商傳》二卷,殘缺。陸德明、李鼎祚亦時稱引??肌稘h志》,初無此書。有孫坦者,為《周易析蘊(yùn)》,言此漢杜子夏也,未知何據(jù)。使其果然,何為不見於《漢志》?其為依托明矣。隋、唐時止二卷,已殘缺,今安得有十卷?且其經(jīng)文,《彖》、《象》、《爻辭》相錯,正用王弼本。決非漢世書。以陸德明所引求之今傳,則皆無之,豈惟非漢世書,亦非隋、唐所傳書矣。其文辭淺俚,非古人語,姑存之以備一家。案晁以道《傳易堂記》曰:“古今咸謂子夏受於孔子而為之傳。然太史公、劉向父子、班固皆不論著,唐劉子玄知其偽矣。書不傳於今,今號為《子夏傳》者,《崇文總目》知其為偽,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為唐張弧之《易》也?!标酥栽茽?。張弧有《王道小疏》五卷,見《館閣書目》,云唐大理評事,亦不詳何時人。

  △《京房易傳》三卷、《積算雜占條例》一卷

  吳郁林太守吳郡陸績公紀(jì)注。京氏學(xué)廢絕久矣。所謂《章句》者,既不復(fù)傳,而《占候》之存於世者僅若此,較之前志,什百之一二耳。今世術(shù)士所用世應(yīng)、飛伏、游魂、歸魂、納甲之說,皆出京氏。晁景迂嘗為京氏學(xué),用其傳為《易》式云?;蜃魉木?,而《條例》居其首。又有《參同契》、《律歷志》,見陰陽家類,專言占候。

  △《關(guān)子明易傳》一卷

  后魏河?xùn)|關(guān)朗子明撰。唐趙蕤注?!端濉?、《唐志》皆不錄?;蛟迫钜輦巫饕病?br />
  △《周易集解》十卷

  唐著作郎李鼎祚集子夏、孟喜、京房、九家、《乾鑿度》、馬融、荀爽、鄭康成、劉表、何晏、王弼、宋衷、虞翻、陸績、王肅、干寶、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瓛、何妥、崔憬、沈麟士、盧氏、崔覲、孔穎達(dá)等諸家,凡隋、唐以前《易》家諸書逸不傳者,賴此猶見其一二,而所取於荀、虞者尤多。九家者,漢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茍爽嘗為之集解。陸氏《釋文》所載《說卦》、《逸象》,本於九家《易》。蜀才,范長生也,顏之推云。

  △《元包》十卷

  唐衛(wèi)元嵩撰。秘書少監(jiān)武功蘇源明傳,四門助教趙郡李江注。其書以八卦為八篇首,而“一世”至“歸魂”各附其下。先《坤》,次《乾》,次《兌》、《艮》、《離》、《坎》、《巽》、《震》?!独ぁ吩惶?,《乾》曰太陽,余六子有孟、仲、少之目,每卦之下,各為數(shù)語,用意僻怪,文意險澀,不可深曉也。

  △《周易啟源》十卷

  唐太子左諭德蔡廣成撰。皆設(shè)為問答之辭。其卷首題德恒、德言、德庸、德翰問者,不知何義也。

  △《補(bǔ)闕周易正義略例疏》一卷

  唐四門助教邢璹撰。案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釋“略例”二字,文與此同,余皆不然。此本亦淺近無義理,姑存之。

  △《周易窮微》一卷

  稱王輔嗣。凡為論五篇?!娥^閣書目》有王弼《易辨》一卷。其論《彖》、論《象》亦類《略例》,意即此書也。又言弼著此書已亡,至?xí)x得之,王羲之承詔錄藏於秘府,世莫得見,未知何所據(jù)而云。

  △《周易物象釋疑》一卷

  唐東陽助撰?!短浦尽纷鳌皷|鄉(xiāng)助”,《館閣書目》又云守江陵尹。東陽、東鄉(xiāng),皆復(fù)姓也。其序言隨事義而取象,若以龍敘《乾》,以馬明《坤》。凡注、疏未釋者,標(biāo)出為此書。

  △《周易舉正》三卷

  唐蘇州司戶參軍郭京撰。自言得王弼、韓康伯手寫真本,正其訛謬,凡一百三十五條。如《坤》初六象“履霜,陰始凝也”,多“堅冰”二字;《屯》六三象“以從禽也”,闕“何”字;《頤》“拂經(jīng)”,當(dāng)作“拂頤”;《坎》卦“習(xí)坎”上當(dāng)有卦名之類,皆於義為長。

  △《易傳解說》一卷、《微旨》三卷

  唐宰相吳郡陸希聲撰。案《唐志》有《易傳》二卷,《中興書目》作六卷,別出《微旨》三卷。今所謂《解說》者,上、下《經(jīng)》共一冊,不分卷。有序言著《易傳》十篇,七篇以上解《易》義之淵微,八篇以下廣《易》道之旁行,今第為六卷;又撰《易圖》、《指說》、《釋變》、《微旨》各一卷,通為十卷。其上、下《經(jīng)》蓋第一、第二篇,經(jīng)文一句,傳亦一句,門人以為難曉,故復(fù)為之解。然則其全書十卷,不盡傳矣。家舊惟有《微旨》,續(xù)得《解說》一編,始知其詳。

  △《周易口訣義》六卷

  河南史之徵撰。不詳何代人,《三朝史志》有其書,非唐則五代人也。避諱作“證”字。

  △《易證墜簡》二卷

  毗陵從事建溪范諤昌撰。天禧中人。序言任職毗陵,因事退閑。蓋嘗失官也。又言得於湓浦李處約,李得於廬山許堅。其上卷如郭京《舉正》,下卷辨《系辭》非孔子命名,止可謂之《贊》,系今《爻辭》乃可謂之《系辭》。又重定其次序。又有《補(bǔ)注》一篇,辨周、孔述作,與諸儒異,為《乾》、《坤》二傳。末有《四辭晷刻圖》一篇?!娥^閣書目》止一卷。又有《源流圖》一卷,言納甲、納音者,即此下卷《補(bǔ)注》序中語也。世或言劉牧之學(xué)出於諤昌,而諤昌之學(xué)亦出種放,未知信否?晁以道、邵子文、朱子發(fā)皆云爾。

  △《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德統(tǒng)論》一卷、《略例》一卷、又《易數(shù)鉤隱圖》二卷

  太常博士劉牧長民撰,黃黎獻(xiàn)為之序。又為《略例圖》,亦黎獻(xiàn)所序。又有三衢劉敏士刻於浙右庾司者,有歐陽公序,文淺俚,決非公作。其書三卷,與前本大同小異。案敏士序稱伯祖屯田郎中臨川先生志其墓,今觀志文所述,但言學(xué)《春秋》於孫復(fù)而已。當(dāng)慶歷時,其《易》學(xué)盛行,不應(yīng)略無一語及之,且黎獻(xiàn)之序稱字長民,而志稱字先之,其果一人耶,抑二人耶?

  △《刪定易圖論》一卷

  直講旴江李覯泰伯撰。蓋刪劉牧《易圖》而存之者三焉?!娥^閣書目》作六卷,十九篇。覯先著《易論》十九篇,皆見集中,與此自為二書,當(dāng)是合為十九也。

  △《易補(bǔ)注》十卷、又《王劉易辨》一卷

  秘書丞宋咸貫之撰。咸嘗撰《易明》,凡一百九十三條,以正亡誤。及得郭京《舉正》於歐陽公,遂參驗(yàn)為《補(bǔ)注》?;实v五年表上之。別有《易訓(xùn)》,未見。《易辨》,凡二十篇。劉牧之學(xué),大抵求異先儒,穿鑿破碎,故李、宋或刪之,或辨之。

  △《周易言象外傳》十卷

  翰林學(xué)士睢陽王洙原叔撰。其序言學(xué)《易》於處士趙期。論次舊義,附以新說,凡十二篇。以王弼《傳》為“內(nèi)”;摘其異者,表而正之,故曰“外”云。

  △《周易析蘊(yùn)》二卷

  孫坦撰。其首言《子夏傳》辭不甚粹,或取《左氏傳》語證之。晚又得十八占,稱天子曰“縣官”,嘗疑漢杜子夏之學(xué)。及讀杜《傳》,見引《明夷對策》,疑始釋。然坦不知何人,《國史志》及《中興書目》皆不著。

  △《易筌》六卷

  太常丞建安阮逸天隱撰。每爻各以一古事系之,頗多牽合。

  △《周易意學(xué)》六卷

  題齊魯后人陸秉撰。晁氏《讀書志》云:秉字端夫,舊名東,嘗通判蜀州。寶元二年上其書,有詔嘉獎。其說多異先儒,穿鑿無據(jù)。

  △《周易口義》十三卷

  直講海陵胡瑗翼之撰。新安王炎晦叔嘗問南軒曰:“伊川令學(xué)者先看王輔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何也?”南軒曰:“三家不論互體,故云爾。然雜物撰德,具於中爻,互體未可廢也?!蹦宪幹f雖如此,要之,程氏專治文義,不論象數(shù)。三家者,文義皆坦明,象數(shù)殆於掃除略盡,非特互體也。

  △《周易解義》十卷

  直講徂徠石介守道撰。止解六十四卦,亦無大發(fā)明。晁景迂嘗謂:“守道說,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乾》悉屬之於后者,讓也。他人尚可責(zé)哉!”今觀此《解義》言王弼注《易》,欲人易見,使相附近,他卦皆然,惟《乾》不同者,欲存舊本而已,更無他說。不知景迂何以云爾也。案:宋咸《補(bǔ)注》首章,頗有此意,晁殆誤記也耶?

  △《易童子問》三卷

  參政廬陵歐陽永叔撰。設(shè)為問答。其上、下卷專言《系辭》、《文言》、《說卦》而下皆非圣人所作。

  △《易意蘊(yùn)凡例總論》一卷

  東海徐庸撰。皇祐中人。凡為論九篇?!娥^閣書目》又有《卦變解》,未見。

  △《周易義類》三卷

  稱顧叔思撰,未詳何人。序言先儒論說甚眾,而其旨未嘗不同;卦爻或有不同,而辭意未嘗不一。各立標(biāo)目,總而聚之。

  △《易解》十四卷

  尚書右丞皇甫泌撰。曰《述聞》,曰《隱訣》,曰《補(bǔ)解》,曰《精微》,曰《師說》,曰《明義》。其學(xué)得于常山抱犢山人,而莆陽游中傳之。劉彝、錢藻皆為之序。山人者,不知其名氏,蓋隱者也。泌嘗守海陵,治平以前人。

  △《易解》十四卷

  丞相荊公臨川王安石介甫撰。晁氏《讀書志》曰:“介甫《三經(jīng)義》皆頒學(xué)官,獨(dú)《易解》自謂少作未善,不專以取士。”

  △《易說》三卷

  丞相溫公涑水司馬光君實(shí)撰。雜說無詮次,未成書也。

  △《東坡易傳》十卷

  端明殿學(xué)士眉山蘇軾子瞻撰。蓋述其父洵之學(xué)也。

  △《周易圣斷》七卷

  諫議大夫閬中鮮于侁子駿撰。多辨王弼、劉牧之非?!肚贰ⅰ独ぁ范?,不解爻象,欲學(xué)者觀《彖》、《象》、《文言》而自得云。

  △《伊川易解》六卷

  崇政殿說書河南程頤正叔撰。止解六十四卦,不解《大傳》,而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蓋唐李鼎祚《集解》亦然。伊川平生著述惟《易傳》為深,而亦不解《大傳》。

  △《橫渠易說》三卷

  崇文校書長安張載子厚撰。

  △《乾生歸一圖》十卷

  英州石汝礪撰。嘉祐元年序。取“乾”為生生之本,萬物歸于一也。有論有圖,亦頗與劉牧辨,然或雜以釋、老之學(xué)。其所謂一者,自注云:“一則靈寂?!逼洹缎住菲摰溃瑢R造`明無體無生為主。又曰:“因靈不動,而生寂體?!必M非異端之說乎?

  △《易義海撮要》十卷

  熙寧中蜀人房審權(quán)編《義?!罚舶倬?。近時江都李衡彥平刪削,而益以東坡蘇氏、伊川程氏、漢上朱氏之說。若房氏百卷之書,則未之見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改起居郎?!娥^閣續(xù)書目》云紹興監(jiān)察御史,誤矣。

  △《易解》二卷

  翰林學(xué)士錢塘沈括存中撰。所解甚略,不過數(shù)卦,而於《大小畜》、《大小過》獨(dú)詳。

  △《了翁易說》一卷

  左司諫延平陳瓘了翁撰。晚年所著也。止解六十四卦,辭旨深晦。

  △《葆光易解義》十卷

  泉州教授莆田張弼舜元撰。紹圣中以章惇、黃裳等薦,賜號葆光處士。后又以為福州司戶,本州教授。其學(xué)多言取象。

  △《易講義》十卷

  給事中遂昌龔原深之撰。嘉祐八年進(jìn)士。初以經(jīng)學(xué)為王安石引用。元符后入黨籍。

  此段當(dāng)在《正易心法》之前。

  △《正易心法》一卷

  舊稱麻衣道者授希夷先生,崇寧間廬山隱者李潛得之,凡四十二章。蓋依托也。朱先生云,南康戴主簿師愈撰,乃《不唧■〈口留〉底禪》、《不唧■〈口留〉底修養(yǎng)法》、《日時法》。王炎曰,洛山李壽翁侍郎喜論《易》。炎嘗問侍郎:“在當(dāng)涂板行《麻衣新說》如何?”李曰:“程沙隨見囑?!毖自唬骸翱肿櫭橐露?。以撲錢背面喻八卦陰陽純駁,此鄙說也。以泉云雨為陽水,以澤為陰水,與夫子不合?!崩钤唬骸叭?。然亦有兩語佳?!毖自唬骸柏M非學(xué)者當(dāng)於羲皇心地上馳騁,不當(dāng)於周、孔腳跡下盤旋耶?然此二語亦非也。無周、孔之辭,則羲皇心地,學(xué)者何從探之?”李無語。李名椿。

  △《太極傳》六卷、《外傳》一卷、《因說》一卷

  中書舍人晁說之以道撰。其學(xué)本之邵康節(jié)。自言學(xué)京氏《易》,紹圣間遇洛陽楊賢寶,得康節(jié)二《易圖》;又從其子伯溫得其遺編,始作《易傳》,名曰《商瞿傳》。兵火后失之。晚年復(fù)為此書。又有《易元星紀(jì)譜》、《易規(guī)》二書,見本集中。又有《傳易堂記》,述漢以來至本朝傳授甚詳。

  △《易正誤》一卷

  不知何人作。但稱其名曰敭,又稱元祐以來云云,則近世人也。據(jù)序?yàn)闀?,曰《正誤》,曰《脫簡》,曰《句讀》。今所存惟《正誤》一篇,大抵增益郭、范之說,故并附二書冊后。

  △《梁谿易傳》九卷、《外篇》十卷

  丞相昭武李綱伯紀(jì)撰。案序《內(nèi)》、《外篇》凡二十三卷?!秲?nèi)篇》訓(xùn)釋上、下《經(jīng)》,《系辭》,《說》、《序》、《雜卦》,并《總論》合十卷;《外篇釋象》七,《明變》一,《訓(xùn)辭》二,《類占》一,《衍數(shù)》二,合十有三卷。今《內(nèi)篇》闕《總論》,《外篇》闕《訓(xùn)辭》及《衍數(shù)》下卷,存者十卷。蓋罷相遷謫時所作。其書未行於世,館閣亦無之。莆田鄭寅子敬從忠定之曾孫得其家藏本,頃倅莆田日,借鄭本傳錄。今考《梁谿集》,紹興十三年所編,其《訓(xùn)辭》二序已云有錄無書,則雖其家亦亡逸久矣。豈有其序而書實(shí)未成耶?其書於辭、變、象、占無不該貫,可謂博矣。

  △《周易外義》三卷

  不知何人作。載於《三朝史志》,則其來亦久矣。大抵於《易》中所言及於制度、名物者,皆詳著之。於《易》之本旨,無所發(fā)明,故曰“外義”。

  △《皇極經(jīng)世》十二卷、《敘篇系述》二卷

  處士河南邵雍堯夫撰。其學(xué)出於李之才挺之,之才受之穆修伯長,修受之種放明逸,放受之陳摶。蓋數(shù)學(xué)也。曰《元會運(yùn)世》,《以元經(jīng)會》,《以運(yùn)經(jīng)世》,自帝堯至於五代,天下離合,治亂興廢,得失邪正之跡,以天時而驗(yàn)人事,以人事而驗(yàn)天時,以陰陽剛?cè)岣F聲音律呂,以窮萬物之?dāng)?shù)。末二卷論所以為書之意,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dāng)?shù),以窮天地萬物之理;述皇王帝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書謂之《經(jīng)世》,篇謂之《觀物》,凡六十二篇。其子伯溫為之《敘系》,具載《先天》、《后天》、《變卦》、《反對》諸圖,又為《易學(xué)辨惑》一篇,敘傳授本末真?zhèn)?。然世之能明其學(xué)者,蓋鮮焉。雍謐康節(jié)。

  △《觀物外篇》六卷

  康節(jié)門人張■〈山昬〉子望記其平生之言,雖十才一二,而足以發(fā)明成書者為多,故名《觀物外篇》。■〈山昬〉登進(jìn)士第,仕為太常寺主簿。

  △《觀物內(nèi)篇解》二卷

  康節(jié)之子右奉直大夫伯溫子文撰。即《經(jīng)世書》之第十一、十二卷也。

  △《廣川易學(xué)》二十四卷

  中書舍人東平董逌彥遠(yuǎn)撰。

  △《吳園易解》十卷

  秘閣修撰鄱陽張根知常撰。卷后有序、論五篇,《雜說》、《泰論》各一篇。根自號吳園先生。

  △《漢上易傳》十一卷、《叢說》一卷、《圖》三卷

  翰林學(xué)士荊門朱震子發(fā)撰。紹興初在經(jīng)筵表上,具述源流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是時,張載講學(xué)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jīng)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數(shù),敦頤作《通書》,程頤著《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等篇。臣今以《易傳》為宗,和會雍、載之論,上采漢、魏、吳、晉,下逮有唐及今,包括異同,庶幾道離而復(fù)合。”蓋其學(xué)專以王弼盡去舊說、雜以莊老、專尚文辭為非是,故其於象數(shù)頗加詳焉。序稱九卷,蓋合《說》、《序》、《雜卦》為一也。

  △《周易窺馀》十五卷

  資政殿學(xué)士金華鄭剛中亨仲撰。不解《乾》、《坤》二卦,獨(dú)自《屯》卦始。剛中嘗得罪秦檜,豈其於《乾》、《坤》之義有所避耶?

  △《周易疑難圖解》二十五卷

  三山鄭東卿少梅撰。以六十四卦為圖,外及《六位》、《皇極》、《先天》、《卦氣》等圖,各附以論說。末有《系辭解》。自言其學(xué)出於富沙丘先生,以為《易》理皆在於畫中。於是日畫一卦,周而復(fù)始,久而后有所入。沙隨程迥可久曰:“丘程字憲古,嘗有詩曰:‘《易》理分明在畫中?!衷唬骸恢嬕饪展{注,何異丹青在畫中?!鋵W(xué)傳之東卿云?!庇兰嗡咀鞫?,不分卷,無《系辭解》。

  △《易索》十三卷

  知岳州太和張汝明舜文撰。上、下《經(jīng)》六卷,外《觀象》三,《觀變》、《玩辭》、《玩占》、《叢說》各一。汝明,元祐壬申進(jìn)士,大觀初為御史省郎。游酢定夫志其墓。

  △《易解義》十卷

  題凌公弼撰。未詳何人。善解析文義,頗簡潔,有所發(fā)明。《館閣書目》有《集解》六卷,稱朝奉大夫凌唐佐撰,亦不著本末,豈即其人耶?

  徽猷閣待制新安凌唐佐字公弼,建炎初知應(yīng)天府,以劉豫虛實(shí)書奏被殺。后其妻田氏以死狀聞,詔贈待制。

  △《易小傳》六卷

  丞相吳興沈該守約撰。專釋六爻,兼論變卦,多本《春秋左氏傳》占法。卦為一論。又有《系辭補(bǔ)注》十余則,附之卷末。

  △《昭德易詁訓(xùn)傳》十八卷

  敷文閣直學(xué)士清豐晁公武子止撰。博采古今諸家,附以己聞;又考載籍行事,以明諸爻之變。其文義音讀之異者,列之逐條,曰《同異考》。乾道中上之。其議論精博,不主一家。然亦略於象數(shù)。晁氏居京師昭德坊,故號“昭德晁家”。沖之叔用,其父也。

  △《先天易鈐》一卷

  序稱牛師德祖仁撰。未詳何人。蓋為邵氏之學(xué)而專乎術(shù)數(shù)者也。

  △《傳家易說》十一卷

  沖晦處士河南郭雍頤正撰。自言其父忠孝,受學(xué)於程伊川。伊川示以《易》之《艮》,曰:“艮,止也。學(xué)道之要無出於此?!弊允欠接X讀《易》有味。榜其室曰“兼山”。立身行道,皆自“止”始。兵興之初,先人舊學(xué)掃地,念欲補(bǔ)續(xù)其說,中心所知者“艮,止也”。潛稽《易》學(xué),以述舊聞,用傳於家。忠孝字立之,名將樞密逵之子。自言得先天卦變於河陽陳安民子惠,其書出李挺之,由是頗通象數(shù)。仕為永興軍路提刑,死於狄難,其書散逸。雍隱居陜州長陽山中。帥守屢薦,召之不至,由處士封頤正先生。其末,提舉趙善譽(yù)言於朝,遣官受所欲言,得其《傳家兵學(xué)》六卷以進(jìn),時淳熙丙午也。明年卒,年八十有四。又有《兼山遺學(xué)》六卷,見儒家類。余書皆未之見也。雍實(shí)范忠宣丞相外孫,又號白云先生。案:頤正,本朝廷所賜先生號,而《館閣書目》以為字頤正,恐誤。

  △《讀易老人詳說》十卷

  參政莊簡公上虞李光泰發(fā)撰。光忤秦檜,謫海外為此書。光嘗學(xué)於劉元城,其初進(jìn)頗由蔡氏,晚節(jié)所立,有過人者。

  △《易傳拾遺》十卷

  敷文閣直學(xué)士廬陵胡銓邦衡撰。銓謫新州作此書。大概宗主程氏,而時出新意於《易傳》之外。李光泰發(fā)為之序。其曰“拾遺”者,謙辭也。

  △《逍遙公易解》八卷、《疑問》二卷

  直學(xué)士院李椿年仲永撰。其門人鄱陽吳說之景傳所述,胡銓邦衡為之序?!兑蓡枴氛撸f之所錄,其問答之語也。

  △《易傳》十一卷、《本義》十二卷、《易學(xué)啟蒙》一卷

  煥章閣待制侍講新安朱熹晦庵撰。初為《易傳》,用王弼本。復(fù)以呂氏《古易經(jīng)》為《本義》,其大旨略同,而加詳焉,首列九圖,末著《揲法大略》,兼義理、占象而言。《啟蒙》之目曰:《本圖書》、《原卦畫》、《明蓍筮》,《考變占》,凡四篇。

  △《周易變體》十六卷

  吏部郎中京口都絜圣與撰。用蔡墨言《乾》六爻之例,專論之卦為主。

  △《系辭精義》二卷

  呂祖謙集程氏諸家之說,程《傳》不及《系辭》故也。《館閣書目》以為托祖謙之名。

  △《大易粹言》十卷

  知舒州溫陵曾穜獻(xiàn)之集二程、張載、游酢、楊時及二郭之學(xué)為一書。穜嘗受學(xué)於郭白云。

  △《易原》十卷

  吏部尚書新安程大昌泰之撰。首論天地五十有五之?dāng)?shù),參之《河圖》、《洛書》大衍之異同,以為此《易》之原也,以及卦變、揲法,皆有圖論,往往斷以己見,出先儒之外。

  △《易本傳》三十三卷

  隆山李舜臣子思撰。其自序以為《易》起於畫,舍畫則無以見《易》。因畫論心,以中為用。如舍本卦而論他卦,及某卦從某卦來者,皆所不取。洪邁景盧為之作序。舜臣淳熙中宰饒之德興,有惠政,民至今祠之。三子皆知名,顯於時。

  △《沙隨易章句》十卷、《外編》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

  沙隨程迥可久撰。其論占法,雜記占事尤詳。迥嘗從玉泉喻樗子才學(xué),登隆興癸未科,仕至邑宰。及與前輩名公交游,多所見聞,故其論說頗有源流根據(jù)?!豆乓卓肌肥?,闕《序》、《雜卦》。

  △《誠齋易傳》二十卷

  寶謨閣學(xué)士廬陵楊萬里廷秀撰。其序以為《易》者,圣人通變之書,惟中為能中天下之不中;惟正為能正天下之不正,中正立而萬變通。又言古未有字,八卦之畫即字也。

  △《周易經(jīng)傳集解》三十六卷

  兵部侍郎福清林栗黃中撰。淳熙中表進(jìn)。其書末卷為《六十四卦立成圖》,言圣人以八卦重為六十四,未聞以《復(fù)》、《姤》、《泰》、《否》、《臨》,《遁》變?yōu)榱囊?,以辨邵堯夫、朱子發(fā)之說。其與朱侍講違言,以論《易》不合,為朱公所辟也。

  △《數(shù)學(xué)》一卷

  雜錄象數(shù)諸圖說,不知何人所錄。

  △《易說》二卷

  潼川漕趙善譽(yù)德廣撰。善譽(yù),淳熙中嘗進(jìn)《南北攻守類考》。及為湖北提舉常平,陛辭,以《易說》進(jìn)。每卦為論一篇。

  △《易辨》三卷、《淵源錄》三卷

  右司郎中三山何萬一之撰。其為《辨》三十三篇,大抵多與先儒異?!稖Y源錄》者,蓋其為《易》解未成書,僅有《乾》、《坤》二卦而已。萬,癸未進(jìn)士高第,受知阜陵,官至右司郎中,知漳州以沒。

  △《易總說》二卷

  端明殿學(xué)士永嘉戴溪肖望撰。每卦為一篇。嘉定初,為東宮端尹,作此以授景獻(xiàn)。

  △《周易玩辭》十六卷

  太府卿松陽項(xiàng)安世平甫撰。當(dāng)慶元中得罪時論居江陵,杜門潛心,起居不出一室,送迎賓友未嘗逾閾。諸書皆有論說,而《易》為全書。其自序以為“讀程《易》三十年,此書無一字與之合,合則無用乎此書矣。世之君子以《易傳》之理觀吾書,則本末條貫無一不本於程氏者;以《易傳》之文觀吾書,則恐有‘西河疑女’之誚”。大抵程氏一於言理,盡略象數(shù),而此書未嘗偏廢;程氏於小象頗欠發(fā)明,而此書爻象尤貫通。蓋亦遍考諸家,斷以己意,精而博矣。

  △《易裨傳》二卷、《外篇》一卷

  秘書省正字檇李林至撰。凡三篇:曰《法象》,本之太極;曰《極數(shù)》,本之天地之?dāng)?shù);曰《觀變》,本之揲蓍十八變?!锻馄穭t曰《反對》、《世應(yīng)》、《互體》、《納甲》、《卦氣》之類,凡八條。

  △《述釋葉氏易說》一卷

  吏部侍郎永嘉葉?正則為《習(xí)學(xué)記言》,《易》居其首。門人建安袁聘儒席之述而釋焉。聘儒,紹熙癸丑進(jìn)士。

  △《易筆記》八卷、《總說》一卷

  軍器少監(jiān)新安王炎晦叔撰。嘗以上、下《經(jīng)解》表進(jìn),作十卷。今但六卷,并《系辭》二卷為八,闕《說卦》。於象數(shù)頗有發(fā)明。

  △《易翼傳》二卷

  吏部侍郎括蒼鄭汝諧舜舉撰?!耙怼痹普?,所以為程《傳》之輔也。大抵以程《傳》為本,而附以己見之異。然汝諧立朝,多為善類所不可,至互相排擊。

  △《南塘易說》三卷

  禮部尚書趙汝談履常撰。專辨《十翼》非夫子作。其說亦多自得之見。

  △《西山復(fù)卦說》一卷

  參政建安真德秀景元撰。

  △《準(zhǔn)齋易說》一卷

  錢塘吳如愚撰。

直齋書錄解題·卷二

○書類

  △《尚書》十二卷、《尚書注》十三卷

  漢諫議大夫魯國孔安國傳。初,伏生以《書》教授,財二十九篇,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皋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于《顧命》,實(shí)三十四篇。及安國考論魯壁所藏,始出《舜典》諸篇,又定其可知者,增多二十五篇,引序以冠諸篇之首,定為五十八篇。雖作《傳》既成,會巫蠱事作,不復(fù)以聞,故未嘗列於學(xué)官,世亦莫之見也。考之《儒林傳》,安國以《古文》授都尉朝,弟弟相承,以及涂惲、桑欽;至東都,則賈逵作訓(xùn),馬融、鄭康成作傳、注解,而逵父徽實(shí)受《書》於涂惲,逵傳父業(yè),雖曰遠(yuǎn)有源流,然而兩漢名儒皆未嘗實(shí)見孔氏《古文》也。豈惟兩漢,魏、晉猶然,凡杜征南以前所注經(jīng)傳,有援《大禹謨》、《五子之歌》、《胤征》諸篇,皆云逸《書》,其援《泰誓》者則云今《泰誓》無此文,蓋伏生《書》亡《泰誓》,《泰誓》后出?;蛟莆涞勰┟裼蝎I(xiàn)者,或云宣帝時,河南女子得之,所載白魚火烏之祥,實(shí)偽書也。然則馬、鄭所解,豈真《古文》哉!故孔穎達(dá)謂賈、馬輩惟傳孔學(xué)三十三篇,即伏生《書》也,亦未得為孔學(xué)矣。穎達(dá)又云,王肅注《書》始似竊見孔《傳》,故於亂其紀(jì)綱,以為太康時?;矢χk得《古文尚書》於外弟梁柳,作《帝王世紀(jì)》往往載之。蓋自太保鄭沖授蘇愉,愉授梁柳,柳授臧曹,曹授梅賾,賾為豫章內(nèi)史,奏上其《書》,時已亡《舜典》一篇。至齊明帝時,有姚方興者,得於大航頭而獻(xiàn)之,隋開皇中搜索遺典,始得其篇。夫以孔注歷漢末無傳,晉初猶得存者,雖不列學(xué)官,而散在民間故耶?然終有可疑者,余嘗辨之。

  △《書古經(jīng)》四卷、《序》一卷

  侍講朱熹晦庵所錄,分《經(jīng)》與《序》,仍為五十九篇,以存古也。

  △《尚書正義》二十卷

  唐孔穎達(dá)與博士王德韶等共為之。其序云:歐陽、夏侯二家之所說,蔡邕碑石刻之,《古文》安國所注,寢而不用,及魏、晉稍興,故馬、鄭諸儒莫睹其學(xué),江左學(xué)者咸悉祖焉。隋初始流河朔,為《正義》者蔡大寶、巢猗、費(fèi)甝,顧彪,文義皆淺略,惟劉焯、劉炫最為詳雅,然焯穿鑿煩雜,炫就而刪焉。雖稍省要,義更太略,詞又過華,未為得也。

  △《尚書釋文》一卷

  唐陸德明撰。其言伏生二十余篇,即馬、鄭所注是也,可證馬、鄭非見《古文》。又言梅賾所上亡《舜典》一篇,以王肅注頗類孔氏,故取王注,從“慎徽五典”以下為《舜典》,以續(xù)孔《傳》。又言“若稽古”至“重華協(xié)于帝”十二字,是姚方興所上,孔氏《傅》本無,或此下更有“濬哲文明”至“乃命以位”總二十八字。

  △《尚書大傳》四卷

  漢濟(jì)南伏勝撰。大司農(nóng)北海鄭康成注。凡八十有三篇。當(dāng)是其徒歐陽、張生之徒雜記所聞,然亦未必當(dāng)時本書也。印板元刂缺,合更求完善本。

  △《汲冢周書》十卷

  晉五經(jīng)博士孔晁注。太康中,汲郡發(fā)魏安釐王冢所得竹簡書,此其一也。凡七十篇,《序》一篇在其末。今京口刊本,以《序》散在諸篇,蓋以仿孔安國《尚書》。相傳以為孔子刪書所余者,未必然也。文體與古書不類,似戰(zhàn)國后人依仿為之者。

  △《古三墳書》一卷

  元豐中,毛漸正仲奉使京西,得之唐州民舍。其辭詭誕不經(jīng),蓋偽書也?!度龎灐分┮婌丁蹲笫稀酚乙痈镏?。蓋自孔子定書,斷自唐、虞以下,前乎唐、虞,無征不信,不復(fù)采取,於時固以影響不存,去之二千載,而其書忽出,何可信也?況皇謂之“墳”,帝謂之“典”,皆古史也,不當(dāng)如毛所錄,其偽明甚。人之好奇,有如此其僻者!晁公武云張商英偽撰,以比李筌《陰符經(jīng)》。

  △《書義》十三卷

  侍講臨川王雱元澤撰。其父安石序之曰:“熙寧三年,臣安石以尚書入侍,遂與政。而子雱實(shí)嗣講事,有旨為之說以進(jìn)。八年,下其說太學(xué)頒焉?!彪勆w述其父之學(xué),王氏《三經(jīng)義》,此其一也。初,熙寧六年,命知制誥呂惠卿充修撰經(jīng)義,以安石提舉修定。又以安石子雱、惠卿弟升卿為修撰官。八年,安石復(fù)入相,新傳乃成,雱蓋主是經(jīng)者也。王氏學(xué)獨(dú)行於世者六十年,科舉之士熟於此乃合程度。前輩謂如脫墼然,案其形模而出之爾。士習(xí)膠固,更喪亂乃已。

  △《東坡書傳》十三卷

  蘇軾撰。其於《胤征》,以為羲和貳於羿,而忠於夏;於《康王之誥》,以釋衰服冕為非禮。曰予於《書》見圣人之所不取而猶存者有二??芍^卓然獨(dú)見於千載之后者。又言昭王南征不復(fù),穆王初無憤恥之意,哀痛惻怛之語;平王當(dāng)傾覆禍敗之極,其書與平康之世無異,有以知周德之衰,而東周之不復(fù)興也、嗚呼!其論偉矣。

  △《二典義》一卷

  尚書左丞山陰陸佃農(nóng)師撰。為王氏學(xué),長於考訂。待制游,其孫也。

  △《石林書傳》十卷

  尚書左丞吳郡葉夢得少蘊(yùn)撰。博極群書,強(qiáng)記絕人?!稌放c《春秋》之學(xué),視諸儒最為精詳。

  △《書裨傳》十三卷

  太常丞建安吳棫才老撰。首卷舉要曰《總說》,曰《書序》,曰《君辨》,曰《臣辨》,曰《考異》,曰《詁訓(xùn)》,曰《差牙》,曰《孔傳》,凡八篇。考據(jù)詳博。

  △《書辨訛》七卷

  樞密院編修官莆田鄭樵漁仲撰。其目曰《糾謬》四,《闕疑》一,《復(fù)古》二。樵以遺逸召用,博物洽聞,然頗迂僻。居莆之夾漈。

  △《陳博土?xí)狻啡?br />
  禮部郎中永嘉陳鵬飛少南撰。秦檜子熺嘗從之游。在禮部時,熺為侍郎,文書不應(yīng)令,鵬飛輒批還之。熺浸不平。鵬飛說書崇政殿,因論《春秋》母以子貴,言《公羊》說非是。檜怒,謫惠州以沒。今觀其書,紹興十三年所序,於《文侯之命》,其言驪山之禍,申侯啟之,平王感申侯之立己,而不知其德之不足以償怨,鄭桓公友死於難,而武公復(fù)娶於申,君臣如此,而望其振國恥,難矣。嗚呼!其得罪於檜者,豈一端而已哉!

  △《無垢尚書詳說》五十卷

  禮部侍郎錢塘張九成子韶撰。無垢諸經(jīng)解,大抵援引詳博,文義瀾翻,似乎少簡嚴(yán),而務(wù)欲開廣后學(xué)之見聞,使不墮於淺狹,故讀之者亦往往有得焉。

  △《書譜》二十卷

  程大昌撰。本以解經(jīng),而不盡解,有所發(fā)明,則篇為一論。

  △《禹貢論》二卷、《圖》二卷

  程大昌撰。凡論五十三篇,后論八篇,圖三十一。其於江、河、淮、漢、濟(jì)、黑、弱水七大川,以為舊傳失實(shí),皆辨證之、淳熙四年上進(jìn)。宇宙廣矣,遠(yuǎn)矣,上下數(shù)千載,幅員數(shù)萬里,身不親歷,耳目不親聞見,而欲決於一心,定於一說,烏保其皆無抵牾?然要為卓然不詭隨傳注者也。

  △《東萊書說》十卷

  呂祖謙撰。其始為之也,慮不克終篇,故自《秦誓》以上逆為之說,然亦僅能至《洛誥》而止。世有別本全書者,其門人續(xù)成之,非東萊本書也。

  △《晦庵書說》七卷

  朱熹門人黃士毅集其師說之遺,以為此書?;掴朱丁稌芬唤?jīng)獨(dú)無訓(xùn)傳,每以為錯簡脫文處多,不可強(qiáng)通。呂伯恭《書解》不可強(qiáng)通者,強(qiáng)欲通之。嘗以語伯恭而未能改也。又嘗疑孔安國《傳》恐是假,《書小序》決非孔門之舊,安國《序》決非西漢文章,至謂與《孔叢子》、《文中子》相似,則豈以其書出於東晉之世故耶?非有絕識獨(dú)見,不能及此。至言今文多艱沚,古文多平易,伏生倍文暗誦,乃偏得其所難,而安國考定於科斗古書,錯亂磨滅之余,反專得其所易,此誠有不可曉者。今惟《二典》、《禹謨》、《召誥》、《洛誥》、《金縢》有解,及“九江”、“彭蠡”“皇極”有辨,其他皆《文集》、《語錄》中摘出。

  △《尚書講義》三十卷

  參政金壇張綱彥正撰。政和四年上舍及第,釋褐授承事郎,以三中首選,除太學(xué)官。其仕三朝,歷蔡京、王黼、秦檜三權(quán)臣,皆不為之屈。紹興末乃預(yù)政,年八十四而終。此書為學(xué)官時作。

  △《拙齋書集解》五十八卷

  校書郎三山林之奇少穎撰。從呂紫微本中居仁學(xué),而太史祖謙則其門人也。初第,以樞密陳誠之薦徑入館,以末疾去而終。

  △《書說》七卷

  禮部尚書會稽黃度文叔撰。度篤學(xué)窮經(jīng),老而不倦。晚年制閫江淮,著述不輟,時得新意,往往晨夜叩書塾,為友朋道之。

  △《潔齋家塾書鈔》十卷

  禮部侍郎鄴袁燮和叔號潔齋先生,其子喬崇謙錄其家庭所聞,至《君奭》而止。

  △《袁氏家塾讀書記》二十三卷

  題四明袁覺集。未詳何人。大略仿《呂氏讀詩記》集諸說,或述己意於后。當(dāng)亦是潔齋之族耶?

  △《尚書精義》六十卷

  三山黃倫彝卿編次?;驎凰?。

  △《梅教授書集解》三冊

  不分卷。不著名,未詳何人。

  △《柯山書解》十六卷

  柯山夏元肅撰。集二孔、王、蘇、陳、林、程頤、張九成及諸儒之說,便於舉子。

  △《書小傳》十八卷

  新安王炎晦叔撰。

  △《南塘?xí)f》三卷

  趙汝談撰。疑古文非真者五條。朱文公嘗疑之而未若此之決也。然於伏生所傳諸篇亦多所掊擊抵排,則似過甚。

  ○詩類

  △《毛詩》二十卷、《毛詩故訓(xùn)傳》二十卷

  漢河間王博士趙人毛公撰,后漢大司農(nóng)鄭康成箋。漢初,齊、魯、韓三家并行,而毛氏后出,獨(dú)河間獻(xiàn)王好之,未得立。其后,三家皆廢,而毛獨(dú)傳,故曰“《毛詩》”。毛公者,有大毛公、小毛公。案后漢《儒林傳》稱毛萇傳《詩》,而孔氏《正義》據(jù)鄭《譜》云,魯人大毛公為《詁訓(xùn)傳》於其家,河間獻(xiàn)王得而獻(xiàn)之,以小毛公為博士。則未知萇者大毛公歟?小毛公歟?鄭氏曰“箋”者,案《正義》云,鄭於諸《經(jīng)》皆謂之注,獨(dú)此言“箋”者,《字林》云:“箋,表也,識也。”鄭遵毛學(xué),表明毛言,記識其事,故稱為“箋”。又案《后漢傳》注引張華《博物志》,鄭注《毛詩》曰“箋”,不解此意?;蛟泼鵀楸焙O?,鄭氏郡人,故以為敬。雖未必由此,然漢、魏間達(dá)上之辭,皆謂之“賤”,則其為敬明矣。其聞與毛異義者甚多,王肅蓋嘗述毛非鄭云。

  △《詩風(fēng)雅頌》四卷、《序》一卷

  朱熹所錄。以為《序》出后世,不當(dāng)引冠篇首,故別錄為一卷。

  △《毛詩正義》四十卷

  唐孔穎達(dá)與王德韶等撰。專述毛、鄭之學(xué),且備鄭《譜》於卷首,蓋亦增損劉焯、劉炫之疏而為之也。晁氏《讀書志》云:自晉東遷,學(xué)有南北之異。南學(xué)簡約,得其英華;北學(xué)深博,窮其枝葉。至穎達(dá)《義疏》,始混南北以為一。雖未必盡得圣人之意,而其形名度數(shù)亦已詳矣。自茲以后,郊社、宗廟、冠婚、喪祭,其儀法莫不本此。元豐以來,廢而不行,甚亡謂也。

  △《毛詩釋文》二卷

  唐陸德明撰。

  △《韓詩外傳》十卷

  漢常山太搏燕韓嬰撰。案《藝文志》有《韓故》三十六卷,《內(nèi)傳》四卷,《外傳》六巷,《韓說》四十一卷,今皆亡。所存惟《外傳》,而卷多於舊,蓋多記雜說,不專解《詩》。果當(dāng)時本書否也?

  “故”者,通其指義也,作詩非。

  △《詩譜》三卷

  漢鄭康成撰,歐陽修補(bǔ)亡。其序云:慶歷四年至絳州得之,有注而不見名氏。《譜序》自“周公致太平”已上皆亡之,取孔氏《正義》所載補(bǔ)足之,因?yàn)橹?。自此以下即用舊注。考《春秋》、《史記》,合以毛、鄭之說,補(bǔ)《譜》之亡者,於是其書復(fù)完。

  △《毛詩鳥獸草木蟲魚疏》二卷

  題吳郡庶子陸璣撰。案《館閣書目》稱吳中庶子烏程令,字元恪,吳郡人,據(jù)陸氏《釋文》也。其名從“玉”,固非晉之士衡,而其書引郭璞注《爾雅》,則當(dāng)在郭之后,亦未必為吳時人也??住妒琛贰巍队洝范嘁?。

  △《詩折衷》二十卷

  皇祐中莆田劉宇撰。凡毛、鄭異義,折衷從一。蓋仿唐陳岳《三傳折衷論》之例,凡一百六十八篇。

  △《詩本義》十六卷、《圖譜》附

  歐陽修撰。先為論,以辨毛、鄭之失,然后斷以己見。末二卷為《一義解》、《取舍義》、《時世本末》二論、《豳魯序》三問,而補(bǔ)亡鄭《譜》及《詩圖總序》附於卷末。大意以為毛、鄭之已善者皆不改,不得已乃易之,非樂求異於先儒也。

  △《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

  王安石撰。亦《三經(jīng)義》之一也。皆雱訓(xùn)其辭,而安石釋其義。

  △《詩解集傳》二十卷

  門下侍郎眉山蘇轍子由撰。於《序》止存其首一言,余皆刪去。

  △《詩學(xué)名物解》二十卷

  知樞密院莆田蔡卞元度撰。卞,王介甫壻,故多用《字說》其目自《釋天》至《雜釋》凡十類,大略如《爾雅》,而瑣碎穿鑿,於經(jīng)無補(bǔ)也。

  △《詩物性門類》八卷

  不著名氏,多取《說文》。今考之,蓋陸農(nóng)師所作《埤雅》稿也,詳見《埤雅》。

  △《廣川詩故》四十卷

  董逌撰。其說兼取三家,不專毛、鄭,謂《魯詩》但見取於諸書,其言莫究,《齊詩》尚存可據(jù),《韓詩》雖亡缺,猶可參考。案逌《藏書志》有《齊詩》六卷,今《館閣》無之。逌自言隋、唐亦已亡久矣,不知今所傳何所從來,或疑后世依托為之。然則安得便以為《齊詩》尚存也。然其所援引諸家文義與毛氏異者,亦足以廣見聞、續(xù)微絕云耳。

  △《毛詩補(bǔ)音》十卷

  吳棫撰。其說以為《詩》韻無不葉者,如“來”之為“釐”,“慶”之為“羌”,“馬”之為“姥”之類?!对娨簟放f有九家,唐陸德明始定為《釋文》。《燕燕》以“南”韻“心”,沈重讀“南”作尼心切。德明則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稉P(yáng)之水》以“沃”韻“樂”,徐邈讀“沃”郁縛切,德明亦所不載。顏氏《紀(jì)謬正俗》以傅毅《郊祀賦》“禳”作而成切;張衡《東京賦》“激”作吉躍切。今之所作大略仿此,其援據(jù)精博,信而有證。朱晦翁注《楚辭》亦用棫例,皆葉其韻。棫又有《韻補(bǔ)》一書,不專為《詩》作也。要之古人韻緩之說,最為確論,不必一一改字,詳見《韻補(bǔ)》。

  △《夾漈詩傳》二十卷、《辨妄》六卷

  鄭樵撰。《辨妄》者,專指毛、鄭之妄。謂《小序》非子夏所作,可也,盡削去之而以己意為之《序》,可乎?樵之學(xué)雖自成一家,而其師心自是,殆孔子所謂不知而作者也。

  △《毛詩詳解》三十六卷

  長樂李樗迂仲撰。博取諸家說,訓(xùn)釋名物文意,末用己意為諭以斷之。樗,閩之名儒,於林少穎為外兄。林,李出也。

  △《詩集傳》二十卷、《詩序辨說》一卷

  朱熹撰。以《大》、《小序》自為一編,而辯其是非。其序《呂氏讀詩記》,自謂少年淺陋之說,久而知其有所未安,或不免有所更定。今江西所刻晚年本,得於南康胡泳伯量,校之建安本,更定者幾什一云。

  △《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

  呂祖謙撰。博采諸家,存其名氏,先列訓(xùn)詁,后陳文義,翦裁貫穿,如出一手。已意有所發(fā)明,則別出之?!对姟穼W(xué)之詳正,未有逾於此書者也。然自《公劉》以后,編纂已備,而條例未竟,學(xué)者惜之。

  △《岷隱續(xù)讀詩記》三卷

  戴溪撰。其書出於呂氏之后,謂呂氏於字訓(xùn)章已悉,而篇意未貫,故以《續(xù)記》為名。其實(shí)自述己意,亦多不用《小序》。

  △《黃氏詩說》三十卷

  黃度撰。葉適正則為之序。

  △《毛詩前說》一卷

  項(xiàng)安世撰??级ā讹L(fēng)》、《雅》篇次,而為之說。其曰“前說”者,末年之論有少不同故也。

  △《詩解》二十卷

  陳鵬飛撰。不解《商》、《魯》二頌,以為《商頌》當(dāng)闕,而《魯頌》可廢。

  △《王氏詩總聞》三卷

  不知名氏及時代。其自序言丁丑入?yún)?,見謝君士燮;丙戌入蜀,見陳君彥深;庚寅再入蜀,見楊君左車。所稱甲子,不著年號。而謝、陳、楊三君,亦竟莫詳為何人也。當(dāng)俟知者問之。其書有《聞音》、《聞訓(xùn)》、《聞?wù)隆?、《聞句》、《聞字》、《聞物》、《聞用》、《聞跡》、《聞事》、《聞人》凡十聞,每篇為總聞,又有《聞風(fēng)》、《聞雅》、《聞頌》等,其說多出新意,不循舊傳。

  △《白石詩傳》二十卷

  宗正少卿樂清錢文子文季撰。所居白石巖,以為號。

  △《詩古音辨》一卷

  從政郎信安鄭庠撰。

  ○禮類

  △《古禮經(jīng)》十七卷、《古禮注》十七卷

  漢大司農(nóng)北海鄭康成撰。相傳以為高堂生所傳者也。

  △《古禮釋文》一卷

  唐陸德明撰。

  △《古禮疏》五十卷

  唐弘文館學(xué)士臨洛賈公彥等撰。初有齊黃慶、隋李孟悊二家行於世,公彥據(jù)以為本而增損之。

  △《古禮》十七卷、《釋文》一卷、《識誤》三卷

  永嘉張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貢曾逮仲躬刻之。首有目錄一卷,載大、小戴、劉向篇第異同,以古監(jiān)本、巾箱本、杭細(xì)本、嚴(yán)本校定,識其誤而為之序,謂高堂生所傳《士禮》爾,今此書兼有天子、諸侯、卿大夫禮,決非高堂所傳,其篇數(shù)偶同,自陸德明、賈公彥皆云然,不知何所據(jù)也。

  △《古禮經(jīng)傳通解》二十三卷、《集傳集注》十四卷

  朱熹撰。以古十七篇為主而取《大》、《小戴禮》及他書傅所載系於禮者附入之。二十三卷已成書,缺《書數(shù)》一篇。其十四卷草定未刪改,曰《集傳集注》者,蓋此書初名也。其子在刻之南康,一切仍其舊云。

  △《古禮經(jīng)傳續(xù)通解》二十九卷

  外府丞長樂黃榦直卿撰。榦,朱侍講之高弟,以其子妻之。自號勉齋,因婦翁蔭入仕,為吏亦以材稱。始晦庵著《禮書》,喪、祭二禮,未及論次,以屬榦續(xù)成之。然亦有未備者。

  △《集釋古禮》十七卷、《釋宮》一卷、《綱目》一卷

  廬陵李如圭寶之撰。淳熙癸丑進(jìn)士。嘗為福建撫干?!夺寣m》者,《經(jīng)》所載堂室、門庭,今人所不曉者,一一釋之。

  △《周禮》十二卷、《周禮注》十二卷

  漢鄭康成撰。案《藝文志》,《周官經(jīng)》六篇,本注云“王莽時劉歆置博士”。顏師古曰:“即今之《周禮》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記》足之?!庇迖L疑《周禮》六典與《書周官》不同。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二官各有攸司。蓋自唐、虞九官,禹、契所職,則己然矣。今《地官》於教事殊略,而田野、井牧、鄉(xiāng)遂、稼穡之事,殆皆司空職耳?!吨芄佟烦鯚o邦事之名,今所謂事典者,未知定為何事?書缺亡而以《考工記》足之,天下之事,止於百工而已耶?先儒固有疑於是書者,若林存孝以為武帝知《周官》末世瀆亂不經(jīng)之書,作十論七難以排棄之。何休亦以為六國陰謀之書,甚者或謂劉歆附益以佐王莽者也。惟鄭康成博覽,以為周公致太平之跡,故其學(xué)遂行於世。愚案此書多古文奇字,名物度數(shù),可考不誣。其為先秦古書似無可疑。愚所疑者,邦土、邦事灼然不同,其他繁碎駁雜,與夫劉歆、王安石一再用之而亂天下,猶未論也。康成之學(xué),出於扶風(fēng)馬融,而參取杜子春、鄭大夫、鄭司農(nóng)之說。子春河南緱氏人,生漢末,至永平初尚在,年九十余。鄭眾、賈達(dá)皆受業(yè)焉。大夫者,河南鄭興少贛也;司農(nóng)者,鄭眾仲師,興之子也。融字季長。

  △《周禮釋文》二卷

  唐陸德明撰。

  △《周禮疏》五十卷

  唐賈公彥撰。其序《周禮》廢興起於成帝劉歆,而成於鄭康成。又言鄭眾以為《書周官》,即此《周官也》,失之矣。《書》止一篇,《周禮》乃六篇,文異數(shù)萬,非《書》類,是則然矣。但《周禮》六官,實(shí)本於《周官》,《周官》舉其凡,《周禮》詳其目,鄭眾之說,未得為失。而其大可疑者,則邦土、邦事之不同也?!娥^閣書目》案《藝文志》謂之《周官經(jīng)》,此《禮器》所謂經(jīng)禮者是也?!吨尽酚小吨芄俳?jīng)》六篇,《傳》四篇,但曰經(jīng)傳云爾,乃便以為經(jīng)禮,尤為可笑?!稄V川藏書志》云公彥此《疏》,據(jù)陳邵《異同評》及沈重《義疏》為之,二書并見《唐藝文志》,今不復(fù)存。

  △《周禮新義》二十二卷

  王安石撰。其序言:“自周衰至今,歷載千數(shù),而太平之遺跡,掃蕩殆盡,學(xué)者所見,無復(fù)全經(jīng)。於是時,乃欲訓(xùn)而發(fā)之,臣誠不自揆,知其難也。以訓(xùn)而發(fā)之之為難,又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復(fù)之之為尤難也。”新法誤國,於此可推其原矣。熙寧八年,詔頒之國子監(jiān),且置之義解之首。其解止於《秋官》,不及《考工記》。

  △《周禮中義》八卷

  祠部員外郎長樂劉彝執(zhí)中撰。彝,諸經(jīng)皆有《中義》。

  △《周禮詳解》四十卷

  王昭禹撰。未詳何人。近世為舉子業(yè)者多用之,其學(xué)皆宗王氏新說。

  △《周禮講義》四十九卷

  林之奇撰。

  △《周禮說》三卷

  中書舍人永嘉陳傅良君舉撰。曰《格君心》、《正朝綱》、《均國勢》,各四篇。

  △《周禮井田譜》二十卷

  進(jìn)士會稽夏休撰。紹興時表上之。淳熙中樓鑰刻之,永嘉陳止齋為之序。休有《破禮記》二十卷,未見。

  △《周禮丘乘圖說》一卷

  項(xiàng)安世撰。

  △《周禮說》五卷

  黃度撰。不解《考工記》。葉水心序之。

  △《周禮綱目》八卷、《摭說》一卷

  紹興府教授括蒼林椅奇卿撰。嘉定初上之朝。

  △《鶴山周禮折衷》二卷

  樞密臨邛魏了翁華父之門人稅與權(quán)所錄。條列經(jīng)文,附以傳注。鶴山或時有所發(fā)明,止於《天官》,余皆未及也。

  △《大戴禮》十三卷

  漢信都王太傅梁戴德延君、九江太守圣次君皆受《禮》於后蒼,所謂《大、小戴禮》者也。漢初以來,迄於劉向校定中書,諸家所記,殆數(shù)百篇。戴德刪其煩重,為八十五篇。圣又刪為四十九篇。相傳如此。今小戴四十九篇行於世,而大戴之書所存止此。自《隋》、《唐志》所載卷數(shù),皆與今同。而篇第乃自三十九而下止於八十一,其前缺三十八篇,末缺四篇,所存當(dāng)四十三,而於中又缺四篇,第七十二復(fù)出一篇,實(shí)存四十篇。意其缺者,即圣所刪耶?然《哀公問》、《投壺》二篇與今《禮記》文不異,他亦間有同者?!侗8祩鳌肥姥浴顿Z誼書》所從出也。今考《禮詧篇》湯武、秦定取舍一則,盡出誼疏中,反若取誼語剿入其中者?!豆啡洕h昭帝冠辭。則此書殆后人好事者采獲諸書為之,故駁雜不經(jīng),決非戴德本書也。題九江太守,乃戴圣所歷官,尤非是。

  △《禮記》二十卷

  即所謂《小戴禮》也。凡四十九篇。漢儒輯錄前記,固非一家之言,大抵駁而不純。獨(dú)《大學(xué)》、《中庸》為孔氏之正傳,然初非專為《禮》作也。唐魏徵嘗以《小戴禮》綜匯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蓋有以也。

  △《禮記注》二十卷

  漢鄭康成撰。

  △《禮記釋文》四卷

  唐睦德明撰。

  △《禮記正義》七十卷

  唐孔穎達(dá)等撰。舊有《義疏》行於世者,惟皇甫侃、熊安生二家?;蕜凫缎埽蕮?jù)皇氏為本,有不備則以熊氏補(bǔ)焉。

  △《蕓閣禮記解》十六卷

  秘書省正字京兆呂大臨與叔撰。案《館閣書目》作一卷,止有《表記》、《冠》、《昏》、《鄉(xiāng)》、《射》、《燕》、《聘義》、《喪服四制》凡八篇,今又有《曲禮》上下、《中庸》、《緇衣》、《大學(xué)》、《儒行》、《深衣》、《投壺》八篇。此晦庵朱氏所傳本,刻之臨漳射垛,書坊稱《蕓閣呂氏解》者,即其書也?!独m(xù)書目》始別載之。

  △《禮記解》二十卷

  新安方愨性夫撰。政和二年表進(jìn),自為之序。以王氏父子獨(dú)無解義,乃取其所撰《三經(jīng)義》及《字說》,申而明之,著為此解,由是得上舍出身。其所解文義亦明白。

  △《禮記解》七十卷

  馬希孟彥醇撰。未詳何人,亦宗王氏。

  △《中庸大學(xué)廣義》一卷

  司馬光撰。

  △《中庸大學(xué)說》各一卷、《少儀解》附

  張九成撰。曲江本《中庸》六卷,《大學(xué)》二卷。

  △《兼山中庸說》一卷

  太中大夫河南郭忠孝立之撰。

  △《中庸集解》二卷

  會稽石■〈敦上山下〉子重集錄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尹焞凡十家之說,晦翁為之序。

  △《大學(xué)章句》一卷、《或問》二卷、《中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

  朱熹撰。其說大略宗程氏,會眾說而折其中。又記所辨論取舍之意,別為《或問》以附其后,皆自為之序。至《大學(xué)》則頗補(bǔ)正其脫簡闕文。

  △《中庸輯略》一卷

  朱熹既為《章句》,復(fù)取石子重所集解,刪其繁亂,名以《輯略》。其取舍之意,則《或問》詳之。

  △《曲禮口義》二卷

  戴溪撰。

  △《中庸說》一卷

  項(xiàng)安世撰。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

  直秘閣昆山衛(wèi)湜正叔集諸家說,自注疏而下為一書,各著其姓氏。寶慶二年表上之,由此寓直中秘。魏鶴山為作序。

  △《孔子閑居講義》一卷

  龍圖閣學(xué)士慈溪楊簡敬仲撰。

  △《三禮義宗》三十卷

  梁國子博士清河崔靈恩撰。凡一百四十九條,其說推本《三禮》,參取諸儒之論,博而覈矣。案本傳四十七卷,《中興書目》一百五十六篇,皆與今卷篇數(shù)不同?!稌俊酚衷茟c歷中高陽許聞?wù)d為之序,家本亦無此序也。

  △《三禮圖》二十卷

  國子司業(yè)太常博士河南聶崇義撰。自周顯德中受詔,至建隆二年奏之。蓋用舊圖六本參定,故題“集注”,詔國學(xué)圖於宣圣殿后北軒之屋壁,至道中改作於論堂之上,以版代壁。判監(jiān)李至為之記。吾鄉(xiāng)郡庠安定胡先生所瓶論堂繪《三禮圖》,當(dāng)是依仿京監(jiān)。嘉熙戊戌風(fēng)水,堂壞,今不存矣。

  △《禮象》十五卷

  陸佃撰。以改舊圖之失,其尊、爵,彝、舟,皆取公卿家及秘府所藏古遺器,與聶圖大異。岷隱戴先生分教吾鄉(xiāng),作閣齋館池上,畫此圖於壁,而以“禮象”名閣,與論堂《禮圖》相媲云。

  △《禮書》一百五十卷

  太常博士長樂陳祥道用之撰。論辯詳博,間以繪畫。於唐代諸儒之論,近世聶崇義之圖,或正其失,或補(bǔ)其闕。元佑中表上之。

  △《夾漈鄉(xiāng)飲禮》七卷

  鄭樵撰。

直齋書錄解題·卷三

○春秋類

  △《春秋經(jīng)》一卷

  每事為一行,廣德軍所刊,古監(jiān)本也。

  △《春秋經(jīng)》一卷

  朱熹所刻於臨漳四經(jīng)之一。其於《春秋》獨(dú)無所論著,惟以《左氏》經(jīng)文刻之。

  △《春秋古經(jīng)》一卷

  禮部侍郎眉山李燾仁父所述。

  △《春秋左氏傳》三十卷

  自昔相傳以為左丘明撰。其好惡與圣人同者也。而其末記晉知伯反喪於韓、魏,在獲麟后二十八年,去孔子沒亦二十六年,不應(yīng)年少后亡如此。又,其書稱“虞不臘矣”、“見於嘗酎”及“秦庶長”,皆戰(zhàn)國后制,故疑非孔子所稱左丘明,別是一人為史官者。其釋《經(jīng)》義例,雖未盡當(dāng)理,而具得當(dāng)時事實(shí),則非二傳之此也。

  △《春秋公羊傳》十二卷

  齊人公羊高,稱受《經(jīng)》於子夏,傳子至玄孫壽。當(dāng)漢景帝時,壽乃與弟子齊胡母子都著於竹帛,及董仲舒亦傳之,《說題辭》云:“傳我書者,公羊高也?!贝艘喔禃?,蓋鄭康成亦有《公羊》善讖之說,往往言讖文者多宗之。

  △《春秋穀梁傳》十二卷

  魯人穀梁赤,一名俶,字元始,亦稱子夏弟子。自荀卿、申公至蔡千秋、江翁凡五傳。宣帝好之,遂盛行於世。

  △《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

  晉鎮(zhèn)南大將軍京兆杜預(yù)撰。其述作之意,序文詳之矣。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jīng)》。后世以為左氏忠臣者也。其弊或棄《經(jīng)》而信《傳》,於《傳》則忠矣,如《經(jīng)》何?

  △《春秋釋例》十五卷

  杜預(yù)撰。預(yù)既為《集解》,別集諸例及地名、譜第、歷數(shù),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唐劉蕡為之序。

  △《春秋公羊傳解詁》十二卷

  漢司空掾任城何休邵公撰。休為太傅陳蕃屬。蕃敗,坐禁錮,作《解詁》,覃思不窺門十七年。又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黨禁解,拜議郎,終諫議大夫。其書多引讖緯,其所謂“黜周王魯”,“變周文從殷質(zhì)”之類,《公羊》皆無明文。蓋為其學(xué)者相承有此說也。三科九旨,詳其疏中。

  △《春秋穀梁傳集解》十二卷

  晉豫章太守順陽范甯武子撰。甯嘗謂王、何之罪,深於桀、紂,著論以排之。仕為中書侍郎。其甥王國寶憚之,乃相驅(qū)扇,因求外補(bǔ)抵罪。會赦免。甯以為《春秋》惟《穀梁氏》無善釋,故為之注解。其序云升平之末,先君稅駕於吳,帥門生故吏、兄弟子侄研講六籍、《三傳》。蓋甯父汪為徐、兗二州北伐失利,屏居吳郡時也。汪沒之后,始成此書。所集諸家之說,皆記姓名。其稱何休曰及鄭君釋之者,即所謂《發(fā)墨守》、《起廢疾》也;稱邵曰者,甯從弟也;稱泰曰、雍曰、凱曰者,其諸子也。汪,范晷之孫。晷在《良吏傳》。自晷至泰五世,皆顯於時。甯父子、祖孫同訓(xùn)釋經(jīng)傳,行於后世,可謂盛矣。泰之子蔚宗亦著《后漢書》,以不軌誅死,其家始亡。

  △《三傳釋文》八卷

  唐陸德明撰。

  △《春秋左氏傳正義》三十六卷

  唐孔穎達(dá)等撰。自晉、宋傳杜學(xué)為義疏者,有沈文阿、蘇寬、劉炫。沈氏義例粗可,經(jīng)傳極疏;蘇氏不體本文,惟攻賈、服;劉炫好規(guī)杜失,此諸義疏猶有可觀。今據(jù)以為本,其有疏漏,以沈氏補(bǔ)焉。

  △《春秋公羊傳疏》三十卷

  不著撰者名氏?!短浦尽芬嗖惠d?!稄V川藏書志》云世傳徐彥撰,不知何據(jù)。然亦不能知其定出何代,意其在貞元、長慶后也。景德中,侍講刑昺校定傳之。

  △《春秋穀梁傳疏》十二卷

  唐國子四門助教楊士勛撰。

  △《國語》二十一卷

  自班固志《藝文》,有《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所著,至今與《春秋傳》并行,號為《外傳》。今考二書,雖相出入,而事辭或多異同,文體亦不類,意必非出一人之手也。司馬子長云:“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又似不知所謂。唐啖助赤嘗辨之。

  啖助乃姓名。

  △《國語》注二十一卷

  吳尚書仆射侍中吳郡韋昭撰。采鄭眾、賈逵、虞翻、唐固合五家為之注。昭字子正,事孫皓,以忤旨誅死?!秴侵尽繁軙x諱,作韋曜。

  △《國語補(bǔ)音》三卷

  丞相安陸宋庠公序撰。以先儒未有為《國語》音者,近世傳舊《音》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蓋唐人也。簡陋不足名書,因而廣之。悉以陸德明《釋文》為主,陸所不載,則附益之。

  △《春秋繁露》十七卷

  漢膠西相廣川董仲舒撰。案《隋、唐》及《國史志》卷皆十七,《崇文總目》凡八十二篇,《館閣書目》止十卷,萍鄉(xiāng)所刻亦財三十七篇。今乃樓攻?鬼得潘景憲本,卷篇皆與前《志》合,然亦非當(dāng)時本書也。先儒疑辨詳矣。其最可疑者,本傳載所著書百余篇,《清明》、《竹林》、《繁露》、《玉杯》之屬,今總名曰《繁露》,而《玉杯》、《竹林》則皆其篇名,此決非其本真。況《通典》、《御覽》所引,皆今書所無者,尤可疑也。然古書存於世者希矣,姑以傳疑存之可也。又有寫本作十八卷,而但七十九篇??计淦谓院?。但前本《楚莊王》在第一卷首,而此本乃在卷末,別為一卷。前本雖八十二篇,而闕文者三,實(shí)七十九篇也。

  △《左氏膏肓》十卷

  何休著《公羊墨守》等三書,鄭康成作《針膏肓》、《起廢疾》、《發(fā)墨守》以排之。休見之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今其書多不存,惟范甯《穀梁集解》載休之說,而鄭君釋之,當(dāng)是所謂《起廢疾》者。今此書并存二家之言,意亦后人所錄。《館閣書目》闕第七卷,今本亦止闕宣公。而於第六卷分文十六年以后為第七卷,當(dāng)并合之。其十卷止於昭公,亦闕定、哀,固非全書也。而錯誤殆未可讀,未有他本可正。

  △《汲冢師春》一卷

  晉汲郡魏安釐王冢所得古簡。杜預(yù)得其《記年》,知為魏國史記,以考證《春秋》。別有一卷,純集疏《左氏傳》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義皆與《左傳》同。名曰“師春”,似是鈔集者人名也。今此書首敘周及諸國世系,又論分野、律呂為圖,又雜錄謐法、卦變,與杜預(yù)所言純集卜筮者不同,似非當(dāng)時本書也。

  △《春秋集傳纂例》十卷,《辨疑》七卷

  唐給事中吳郡陸質(zhì)伯淳撰。初,潤州丹陽主簿趙郡啖助叔佐明《春秋》,傳洋州刺史河?xùn)|趙匡伯循。質(zhì)從助及伯循傳其學(xué)。助考《三傳》,舍短取長,又集前賢注釋,補(bǔ)以己意,為《集傳》、《集注》。又撮其綱目,為《統(tǒng)例》。助卒,質(zhì)與其子異繕錄,以詣伯循,請損益焉。質(zhì)隨而纂會之,大歷乙卯歲書成。質(zhì)本名淳,避憲宗諱改焉,故其書但題陸淳。助之學(xué)、以為左氏敘事雖多,解意殊少。公谷傳《經(jīng)》,密於左氏。至趙、陸則直謂左氏淺於公、谷,誣謬實(shí)繁,皆孔門后之門人。但公、穀守《經(jīng)》,左氏通史,其體異爾。丘明夫子以前賢人,如史佚、遲任之流,焚書之后,學(xué)者見《傳》及《國語》,俱題左氏,遂引以為丘明。且《左傳》、《國語》文體不倫,敘事多乖,定非一人所為也。蓋左氏廣集諸國之史,以解《春秋》,子弟門人見事跡多不入《傳》,或復(fù)不同,故各隨國編之,以廣異聞。自古豈止一丘明姓左乎?案漢儒以來,言《春秋》者,惟宗《三傳》,《三傳》之外,能卓然有見於千載之后者,自啖氏始,不可沒也?!短浦尽酚匈|(zhì)《集注》二十卷,今不存,然《纂例》、《辨疑》中,大略具矣。又有《微旨》二卷,未見。質(zhì),梁陸澄七世孫,仕通顯,黨王叔文,侍憲宗東宮,會卒,不及貶。然則其與不通《春秋》之義者,相去無幾耳。

  △《春秋折衷論》三十卷

  唐江西觀察判官廬陵陳岳撰。以《三傳》異義,折衷其是非,而斷於一。岳,唐末十上春官,晚乃辟江西從事。

  △《春秋加減》一卷

  稱元和十三年國子監(jiān)奉敕定,不著人名。校定偏旁及文多寡,若《五經(jīng)文字》之類。此本作小?冊,才十馀板。前有“睿思殿書籍印”,末稱“臣雩校正”。蓋承平時禁中書也,不知何為流落在此。

  △《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

  偽蜀馮繼先撰。凡《左傳》所載君臣名氏,字謐互見錯出,故為此《圖》以一之。周一,魯二,齊三,晉四,楚五,鄭六,衛(wèi)七,秦八,宋九,陳十,蔡十一,曹十二,吳十三,邾十四,杞十五,莒十六,滕十七,薛十八,許十九,雜小國二十。

  △《春秋二十國年表》一卷

  不知何人作。周而下,次以魯、蔡、曹、衛(wèi)、滕、晉、鄭、齊、秦、楚、宋、杞、陳、吳、邾、莒、薛、小邾。按《館閣書目》有《年表》二卷,元豐中楊彥齡撰。自周之外,凡十三國,仍總計蠻夷戎狄之事。又按董氏《藏書志》,《年表》無撰人。自周至吳、越凡十國,又有附庸諸國別為表,凡征伐、朝覲、會同皆書。今此表止記即位及卒,皆非二家書也。

  △《春秋尊王發(fā)微》十五卷

  國子監(jiān)直講平陽孫明復(fù)撰。明復(fù)居泰山之陽,以《春秋》教授,不惑傳注,不為曲說,真切簡易,明於諸侯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而推見王道之治亂,得於經(jīng)為多。石介而下皆師事之。歐陽文忠為作墓志,潁川常秩譏之曰:“明復(fù)為《春秋》,如商鞅之法?!敝^其失於刻也。

  △《春秋口義》五卷

  胡翼之撰。至宣十二年而止。戴岷隱在湖學(xué),嘗續(xù)之,不傳。

  △《春秋傳》十卷、《權(quán)衡》十七卷、《意林》一卷、《說例》一卷。

  集賢院學(xué)士清江劉敞原父撰。始為《權(quán)衡》以平三家之得失,然后集眾說,斷以己意,而為之《傳》?!秱鳌匪槐M者,見之《意林》。某《傳》用《公》、《谷》文體。《說例》凡四十九條。

  △《春秋經(jīng)社要義》六卷

  龍圖閣學(xué)士高郵孫覺莘老撰。覺從胡安定游,門弟子以千數(shù),別其老成者為經(jīng)社,覺年最少,儼然居其間,眾皆推服。此殆其時所作也。

  △《春秋經(jīng)解》十五卷

  孫覺撰。其自序言三家之說,《穀梁》最為精深,且以為本,雜取二傳及諸儒之說,長者從之;其所未安,則以所聞於安定先生者斷之。楊龜山為之后序。海陵周茂振跋云:先君傳《春秋》於孫先生,嘗書王荊公初欲釋《春秋》以行於天下,而莘老之書已出,一見而忌之,自知不復(fù)能出其右,遂詆圣經(jīng)而廢之曰,此“斷爛朝報”也,不列於學(xué)官,不用於貢舉云。

  △《春秋皇綱論》五卷、《明例隱括圖》一卷

  太常博士王哲撰。至和中人?!娥^閣書目》有《通義》十二卷,未見。

  △《春秋會義》二十六卷

  鄉(xiāng)貢進(jìn)士江陽杜諤獻(xiàn)可撰。自《三傳》及啖、趙諸儒迄於孫氏經(jīng)社,凡三十余家,集而系之,時述以己意。有任貫者為之序,嘉佑中人也。

  △《春秋傳》二卷

  程頤撰。略舉大義,不盡為說。襄、昭后尤略。序文崇寧二年所作,蓋其晚年也。

  △《左氏解》一卷

  專辨左氏為六國時人,其明驗(yàn)十有一事。題王安石撰,實(shí)非也。

  △《春秋邦典》二卷

  唐既濟(jì)潛亨撰。質(zhì)肅之侄,自號真淡翁,與其子矜問答而為此書。鄒道卿為之序。

  △《左氏鼓吹》一卷

  彭門吳元緒撰。

  △《春秋集傳》十二卷

  蘇轍撰。專本《左氏》,不得已乃取二傳、啖、趙。蓋以一時談經(jīng)者不復(fù)信史,或失事實(shí)故也。

  △《春秋傳》十二卷

  劉絢質(zhì)夫撰。二程門人,其師亟稱之。所解明正簡切。

  △《春秋得法志例論》三十卷

  蜀州晉原主簿遂寧馮正符信道撰。其父堯民希元為鄉(xiāng)先生,正符三上禮部不第,教授梓、遂學(xué)十年,著此書及《詩》、《易》、《論語解》。蜀守何郯首以其《春秋論》上之。熙寧末,中丞鄧綰為之,得召試,賜同進(jìn)士出身。王安石亦待之厚。其書首辨王魯、素王之說,及杜預(yù)三體五例、何休三科九旨之怪妄穿鑿。皆正論也。

  △《春秋后傳》二十卷、《補(bǔ)遺》一卷

  陸佃撰?!堆a(bǔ)遺》者其子宰所作也。宰字元鈞,游之父。

  △《春秋列國諸臣傳》五十一卷

  賢良眉山王當(dāng)子思撰。元佑中復(fù)制科,嘗以蘇軾薦,試六論首選,廷對切直,或欲黜之,宣仁后曰:“以直言取士,不可以直言棄。此仁宗故事也。”乃置下第,與堂除簿尉。所傳諸臣皆本《左氏》,有見於他書者,則附其末,系之以贊。諸贊論議純正,文辭簡古,於經(jīng)傳亦多所發(fā)明。

  △《春秋通訓(xùn)》十六卷、《五禮例宗》十卷

  直秘閣吳興張大亨嘉父撰。其自序言:“少聞《春秋》於趙郡和仲先生。某初蓋嘗作《例宗》,論立例之大要矣。先生曰:‘此書自有妙用,學(xué)者罕能領(lǐng)會,多求之繩約中,乃近法家者流,苛細(xì)繳繞,竟亦何用?惟丘明識其用,然不肯盡談,微見端兆,使學(xué)者自得之?!鑿氖滤拐Z十有余年,始得其彷佛?!薄锻ㄓ?xùn)》之作,所謂去例以求經(jīng)略,微文而視大體者也。東坡一字和仲,所謂趙郡和仲,其東坡乎?然《例宗》考究,未為詳洽。

  △《春秋傳》十二卷、《考》三十卷、《讞》三十卷

  葉夢得撰。各有序。其序《讞》曰:“以《春秋》為用法之君而已,聽之有不盡其辭,則欺民;有不盡其法,則欺君。凡啖、趙論三家之失,為《辨疑》,劉氏廣啖、趙之遺,為《權(quán)衡》,合二書,正其差誤而補(bǔ)其疏略,目之曰《讞》?!逼湫颉犊肌吩唬骸熬硬浑y於攻人之失,而難於正已之是。必有得也,乃可知其失;必有是也,乃可斥其非。自其《讞》推之,知吾之所正為不妄也,而后可以觀吾《考》;自其《考》推之,知吾之所擇為不誣也,而后可以觀吾《傳》?!逼湫騻髟唬骸白笫蟼魇虏粋髁x,是以詳於史,而事未必實(shí),以其不知《經(jīng)》也。公、谷傳義不傳事,是以詳於《經(jīng)》,而義未必當(dāng),以其不知史也。乃酌三家,求史與《經(jīng)》。不得於事,則考於義;不得於義,則考於事,更相發(fā)明以作《傳》。”夢得自號石林居士,明敏絕人,藏書至多,博鑒強(qiáng)記,故其為書,辨訂考究,無不精詳。然其取何休之說,以十二公為法天之大數(shù),則所未可曉也。

  △《春秋經(jīng)解》十六卷、《本例例要》一卷

  涪陵崔子方彥直撰。紹圣中罷《春秋》取士,子方三上書,乞復(fù)之,不報。遂不應(yīng)進(jìn)士舉。黃山谷稱之曰:“六合有佳士,曰崔彥直。其人不游諸公,然則其賢而有守可知矣?!逼鋵W(xué)辨《三傳》之是非,而專以日月為例,則正蹈其失而不悟也。

  △《春秋指南》二卷

  張根知常撰。專以編年旁通該括諸國之事,如揩諸掌。又為《解例》,亦用旁通法。其他《辨疑》、《雜論》諸篇,略舉要義,多所發(fā)明。

  △《春秋本旨》二十卷

  知饒州丹陽洪興祖慶善撰。其序言:“三代各立一王之法,其末皆有弊。《春秋》經(jīng)世之大法,通萬世而亡弊?!庇盅裕骸啊洞呵铩繁緹o例,學(xué)者因行事之跡以為例,猶天本無度,歷者即周天之?dāng)?shù)以為度?!庇盅裕骸皩俎o比事,《春秋》教也。學(xué)者獨(dú)求于義,則其失迂而鑿;獨(dú)求于例,則其失拘而淺。”若此類多先儒所未發(fā),其解經(jīng)義,精而通矣。興祖嘗為程瑀作《論語解序》。忤秦檜,貶韶州以死。

  △《春秋傳》三十卷、《通例》一卷、《通旨》一卷

  徽猷閣待制建安胡安國康侯撰。紹興中經(jīng)筵所進(jìn)也。事按《左氏》義,采《公》、《穀》之精,大綱本《孟子》,而微旨多以程氏之說為證。近世學(xué)《春秋》者皆宗之《通旨》者,所與其徒問答及其他議論條例,凡二百余章,其子寧輯為一書。

  △《春秋正辭》二十卷、《通例》十五卷

  知盱眙軍東平畢良史少董撰。良史為東京留守屬官。東京再陷,留敵中三年,著此書。已而得歸,表上之。

  △《息齋春秋集注》十四卷

  禮部侍郎鄞高閌抑崇撰。

  △《夾漈春秋傳》十二卷、《考》一卷、《地名譜》十卷。

  鄭樵撰。樵之學(xué)大抵工于考究,而義理多迂僻。

  △《春秋經(jīng)解》十二卷、《指要》二卷

  知常州永嘉薛季宣士龍撰?!吨敢妨凶V例于前,其序?qū)Q灾T侯無史,天子有外史,掌四方之志,而職于周之太史。隱之時,始更周歷而為魯史。季宣博學(xué)通儒,不事科舉。陳止齋師事之。季宣死當(dāng)乾道九年,年四十九。其為此書實(shí)紹興三十二年。蓋甫二十歲云。

  △《春秋集傳》十五卷

  監(jiān)察御史王葆彥光撰。朱翌新仲為作序。葆,周益公之婦翁也。其說多用胡氏。

  △《春秋集解》十二卷

  呂祖謙撰。自三《傳》而下,集諸家之說,各記其名氏,然不過陸氏及兩孫氏、兩劉氏、蘇氏、程氏、許崧老、胡文定數(shù)家而已。大略如杜諤《會義》,而所擇頗精,卻無自己議論。

  △《左傳類編》六卷

  呂祖謙撰。分類內(nèi)外傳事實(shí)、制度、論議凡十九門,首有綱領(lǐng)數(shù)則,兼采他書。

  △《左氏國語類編》二卷

  呂祖謙撰。與《左傳類編》略同。但不載綱領(lǐng),止有十六門,又分《傳》與《國語》為二。

  △《左氏博議》二十卷

  呂祖議撰。方授徒時所作。自敘曰:《春秋》經(jīng)旨概不敢僭議,而枝辭贅喻,則舉子所資課試也。

  △《左氏說》三十卷

  呂祖謙撰。於《左氏》一書多所發(fā)明,而不為文,似一時講說,門人所鈔錄者。

  △《春秋比事》二十卷

  沈棐文伯撰。陳亮同父為序曰:“文伯名棐,湖州人,嘗為婺之校官,以文辭稱,而不聞其以經(jīng)稱也。”按湖有沈文伯名長卿,號審齋居士,為常州倅,忤秦檜,貶化州,不名棐也。不知同父何以云然,豈別有名棐而字文伯者乎?然則非湖人也。

  △《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三十三卷

  林栗撰。其學(xué)專主《左氏》,而黜二傳,故為《左氏傳解》,表上之。

  △《止齋春秋后傳》十二卷、《左氏章指》三十卷

  陳傅良撰。樓參政鑰大防為之序。大略謂《左氏》存其所不書,以實(shí)其所書?!豆颉?、《穀梁》以其所書,推見其所不書。而《左氏》實(shí)錄矣。此《章指》之所以作。若其他發(fā)明多新說,序文略見之。

  △《春秋經(jīng)辨》十卷

  廬陵蕭楚子荊撰。紹圣中,貢禮部不第。蔡京用事,與其徒馮澥書,言蔡將為宋王莽,誓不復(fù)仕。死建炎中。自號三顧隱客,門人謚為清節(jié)先生。胡邦衡師事之,以《春秋》登甲科,歸拜床下,楚告之曰:“學(xué)者非但拾一第,身可殺,學(xué)不可辱,毋禍吾《春秋》乃佳?!卑詈庵酒淠埂?br />
  △《春秋集善》十一卷

  端明殿學(xué)士廬陵胡銓邦衡撰。銓既事蕭楚為《春秋》學(xué),復(fù)學(xué)於胡文定公安國。南遷后作此書,張魏公浚為之后序。

  △《春秋考異》四卷

  不著名氏。錄《三傳》經(jīng)文之異者。

  △《春秋類事始末》五卷

  朝請大夫吳興章沖茂深撰。子厚之曾孫,葉少蘊(yùn)之婿。

  △《左氏發(fā)揮》六卷

  臨川吳曾虎臣撰。取《左氏》所載事,時為之論,若史評之類。

  △《春秋直音》三卷

  德清丞方淑智善撰。劉給事一止為作序。以學(xué)者或不通音切,故於每字切腳之下,直注其音,蓋古文未有反切,為音訓(xùn)者皆如此,服虔、如淳、文穎輩,於《漢書音義》可見。

  △《左傳約說》一卷、《百論》一卷

  奉議郎新昌石朝英撰。又有《王道辨》一書,未板行,僅存其書於此編之末。其為說平平,無甚高論。

  △《春秋分記》九十卷

  邛州教授眉山程公說伯剛撰。以《春秋》經(jīng)傳仿司馬遷書為《年表》、《世譜》、《歷》、《天文》、《五行》、《地理》、《禮樂》、《征伐》、《官制》諸書。自周、魯而下,及諸小國、夷狄皆匯次之。時有所論發(fā)明,成一家之學(xué)。公說積學(xué)苦志,早年登科,值逆曦亂,憂憤以死,年三十七。兄弟三人皆以科第進(jìn)。今中書舍人公許,其季也。

  △《春秋通說》十三卷

  永嘉黃仲炎若晦撰。端平中,嘗進(jìn)之於朝。

  ○孝經(jīng)類

  △《古文孝經(jīng)》一卷

  凡二十二章,比今文多《閨門》一章,余三章分出。本亦出孔壁中。

  △《孝經(jīng)注》一卷

  漢鄭康成撰。世傳秦火之后,河間人顏芝得《孝經(jīng)》藏之,以獻(xiàn)河間王,今十八章是也。相承云康成作注,而鄭《志》目錄不載,故先儒并疑之。古文有孔安國《傳》,不行於世。劉炫為作《稽疑》一篇,序所謂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注者也。及唐開元中,詔議孔、鄭二家,劉知幾以為宜行孔廢鄭,諸儒非之,卒行鄭學(xué)。按《三朝志》,五代以來,孔、鄭注皆亡。周顯德中,新羅獻(xiàn)別序《孝經(jīng)》即鄭注者,而《崇文總目》以為咸平中日本國僧奝然所獻(xiàn),未詳孰是。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復(fù)從袁樞機(jī)仲得之,刻于京口學(xué)宮,而孔《傳》不可復(fù)見。

  △《御注孝經(jīng)》一卷

  唐孝明皇帝撰并序。今世所行本也。始刻石太學(xué),御八分書,未有祭酒李齊古所上表及答詔,且具宰相等名銜,實(shí)天寶四載,號為《石臺孝經(jīng)》。乾道中,蔡洸知鎮(zhèn)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學(xué)宮,云歐公《集古錄》無之,豈偶未之見耶?家有此刻,為四大軸,以為書閣之鎮(zhèn)。按《唐志》作《孝經(jīng)制旨》。

  △《孝經(jīng)正義》三卷

  翰林侍講學(xué)士濟(jì)陽邢昺叔明撰。明皇既注《孝經(jīng)》,元行沖為之疏。咸平中,以諸說尚多,詔昺與直秘閣杜鎬等,據(jù)元氏本增損,定為《正義》。四年上之。

  △《古文孝經(jīng)指解》一卷

  司馬光撰。按《唐志孝經(jīng)》二十七家,今溫公序言秘閣所藏,止有鄭氏、明皇及古文三家而已。古文有經(jīng)無傳,以隸體寫之,而為之《指解》。仁宗朝表上之。

  △《古文孝經(jīng)說》一卷

  翰林學(xué)士成都范祖禹淳甫撰。元佑二年經(jīng)筵所進(jìn)。

  △《孝經(jīng)解》一卷

  張九成撰。

  △《孝經(jīng)刊誤》一卷

  朱熹撰。抱遺經(jīng)于千載之后,而能卓然悟疑辨惑,非豪杰特起獨(dú)立之士,何以及此?后學(xué)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擬議也。

  △《孝經(jīng)本旨》一卷

  黃干撰。凡諸經(jīng)傳於言及孝者,輯錄之為二十有四篇。

  △《孝經(jīng)說》一卷

  項(xiàng)安世撰。

  △《蒙齋孝經(jīng)說》三卷

  禮部尚書四明袁甫廣微為鄱憲日,為諸生說《孝經(jīng)》,旁及諸子,諸生錄之以為此編。

  ○語孟類

  前志《孟子》本列於儒家,然趙岐固嘗以為則象《論語》矣。自韓文公稱孔子傳之孟軻,軻死,不得其傳。天下學(xué)者咸曰孔、孟。孟子之書,固非荀、揚(yáng)以降所可同日語也。今國家設(shè)科取士,《語》、《孟》并列為經(jīng),而程氏諸儒訓(xùn)解二書常相表里,故今合為一類。

  △《論語》十卷

  漢有齊、魯及古文三家,今行於世者《魯論語》也。傳授本末,何晏序文備矣。

  △《論語集解》十卷

  魏尚書駙馬都尉南陽何晏平叔撰。

  △《論語釋文》一卷

  唐陸德明撰。

  △《論語注疏解經(jīng)》十卷

  邢昺撰。唐人止為《五經(jīng)》疏,而不及《孝經(jīng)》、《論語》,至?xí)m始奉詔為之。

  △《孟子》十四卷

  趙岐云名軻,字則未聞也。按《史記》字子輿,《孔叢子》作子車。

  △《孟子章句》十四卷

  后漢太仆京兆趙岐邠卿撰。本名嘉,字臺卿,避難改名。

  △《孟子音義》二卷

  龍圖閣學(xué)士侍讀博平孫奭宗右撰。舊有張鎰、丁公著為之音,俱未精當(dāng)。奭方奉詔校定,撰集《正義》,遂討論音釋,疏其疑滯備其闕遺,既成上之。

  △《孟子正義》十四卷

  孫奭撰。序言為之注者,有趙岐、陸善經(jīng),其所訓(xùn)說,雖小有異同,而共宗趙氏,今惟據(jù)趙注為本。

  △《論語筆解》二卷

  唐韓愈退之、李翱習(xí)之撰。按《館閣書目》云秘書丞許勃為之序,今本乃王存序。云得於錢塘汪充,而無許序。

  △《東坡論語傳》十卷

  蘇軾撰。

  △《潁濱論語拾遺》一卷

  蘇轍撰。於其兄之說,意有未安者。凡二十七章。

  △《潁濱孟子解》一卷

  蘇轍撰。其少年時所作,凡二十四章。

  △《王氏論語解》十卷、《孟子解》五卷

  廣陵王令逢原撰。令年二十八,終於布衣。所講《孟子》才盡二篇,其第三篇盡二章而止。王荊公志其墓,不言其所著書。而晁氏《讀書志》云,令於《堯曰篇》解曰:“四海不困窮,則天祿不永終矣。”王氏《新經(jīng)書義》取之。

  △《龜山論語解》十卷

  工部侍郎延平楊時中立撰。

  △《謝氏論語解》十卷

  上蔡謝良佐顯道撰。

  △《游氏論語解》十卷

  監(jiān)察御史建陽游酢定夫撰。

  △《尹氏論語解》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徽猷閣待制河南尹焞彥明撰。紹興中經(jīng)筵所上。《孟子解》未成,不及上而卒。自龜山而下,皆程氏高弟也。

  △《論語釋言》十卷

  葉夢得少蘊(yùn)撰。

  △《張氏論語解》二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張九成撰。

  △《致堂論語詳說》二十卷

  禮部侍郎建安胡寅明仲撰。文定之子也。

  △《五峰論語指南》一卷

  監(jiān)南岳廟胡宏仁仲撰。詳論黃祖舜、沈大廉之說。宏,文定之季子也。

  △《竹西論語感發(fā)》十卷

  中書舍人江都王居正撰。

  △《論語探古》二十卷

  畢良史撰。

  △《論語續(xù)解》十卷、《考異說例》各一卷

  吳棫撰。其所援引百家諸史傳,出入詳洽。所稱樂肇駁王、鄭之說,間取一二。肇,晉人?!端濉?、《唐志》載《論語釋》二卷,《駁》二卷。按董逌《藏書志》,《釋》已亡,《駁》幸存。而《崇文總目》及諸藏書皆無有,棫蓋嘗見其書也?!娥^閣書目》亦不載。

  △《玉泉論語學(xué)》十卷

  工部郎官嚴(yán)陵喻樗子才撰。樗與沈元用、張子韶、凌彥文、樊茂實(shí)諸公厚善,為館職,坐與張通書,得罪秦檜。玉山汪端明應(yīng)辰,其婿也。

  △《論語義》二卷

  禮部侍郎章貢曾幾吉父撰。胡文定門人也。

  △《南軒論語說》十卷、《孟子說》十七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撰。

  △《語孟集義》三十四卷

  朱熹撰。集二程、張氏及范祖禹、呂希哲、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周孚先凡十二家,初名“精義”,后刻於豫章郡學(xué),始名“集義”。其所言“外自托於程氏,而竊其近似之言、以文異端之說”者,蓋指張無垢也。無垢與僧宗杲游,故云爾。

  △《論語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

  朱熹撰。大略本程氏學(xué),通取注疏古今諸儒之說,間復(fù)斷以己見?;尬躺街v解,此為第一,所謂毫發(fā)無遺憾者矣。

  △《論語或問》十卷、《孟子或問》十四卷

  朱熹撰。《集注》既成,復(fù)論次其取舍之所以然,別為一書,而篇首述二書綱領(lǐng),與讀書者之要法。其與《集注》實(shí)相表里,學(xué)者所當(dāng)并觀也。

  △《石鼓論語答問》三卷、《孟子答問》三卷

  戴溪撰。岷隱初仕衡岳祠官,領(lǐng)石鼓書院山長,所與諸生講說者也。其說切近明白,故朱晦翁亦稱其近道。

  △《論語通釋》十卷

  黃干撰。其書兼載《或問》,發(fā)明晦翁未盡之意。

  △《論語意原》一卷

  不知作者。

  △《論語本旨》一卷

  建昌軍教授永嘉姜得平撰。

  △《論語大意》二十卷

  海陵卞圜撰。

  △《晦庵語類》二十七卷

  蜀人以晦庵語錄類成編,處州教授東陽潘墀取其《論語》一類,增益其未備,刊於學(xué)宮。

  △《論語紀(jì)蒙》六卷、《孟子紀(jì)蒙》十四卷

  國子司業(yè)臨海陳耆卿壽老撰。水心葉適為之序。耆卿,學(xué)於水心者也。嘗主麗水簿,當(dāng)嘉定初年成此書。

  ○讖緯類

  △《易緯》七卷

  漢鄭康成注。其名曰《稽覽圖》、《辨終備》、《是類謀》、《乾元序制記》、《坤靈圖》。其間推陰陽卦,直至唐元和中,蓋后世術(shù)士所附益也。按七緯之名,無《乾元序制》。

  △《易稽覽圖》三卷

  與上《易緯》前三卷相出入,而詳略不同。

  △《易通卦驗(yàn)》二卷

  鄭康成注。

  △《易乾鑿度》二卷

  亦鄭氏注。

  △《乾坤鑿度》二卷

  一作《巛鑿度》,題包羲氏先文,軒轅氏演籀,蒼頡修。晁氏《讀書志》云《崇文總目》無之,至元祐《田氏書目》始載,當(dāng)是國朝人依托為之。按《后漢書》“緯候之學(xué)”,注言“緯,七緯也;候,《尚書中候》也?!彼^《河洛》七緯者,《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yàn)》、《是類謀》、《辨終備》也。《書緯璇璣鈐》、《考靈曜》、《帝命驗(yàn)》、《連期授》也。《詩緯推度災(zāi)》、《汜歷樞》、《含神霧》也。《禮緯含文嘉》、《稽命征》、《斗威儀》也?!稑肪晞勇晝x》、《稽曜嘉》、《葉圖征》也。《孝經(jīng)緯援神契》、《鉤命決》也?!洞呵铩肪暋堆菘讏D》、《元命包》、《文耀鉤》、《運(yùn)斗樞》、《感精符》、《合誠圖》、《考異郵》、《保乾圖》、《漢含孳》、《佐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也。讖緯之說,起於哀、平、王莽之際,以此濟(jì)其篡逆,公孫述效之,而光武紹復(fù)舊物,乃亦以《赤伏符》自累,篤好而推崇之,甘與莽、述同志。於是佞臣陋士從風(fēng)而扉,賈逵以此論《左氏》學(xué),曹褒以此定漢禮,作《大予樂》。大儒如鄭康成,專以讖言經(jīng),何休又不足言矣。二百年間惟桓譚、張衡力非之,而不能回也。魏、晉以革命受終,莫不傅會符命,其源實(shí)出於此。隋、唐以來,其學(xué)浸微矣。考《唐志》猶存九部八十四卷,今其書皆亡。惟《易緯》僅存如此。及孔氏《正義》或時援引,先儒蓋嘗欲刪去之,以絕偽妄矣。使所謂七緯者皆存,猶學(xué)者所不道,況其殘缺不完,於偽之中又有偽者乎!姑存之以備凡目云爾。《唐志》數(shù)內(nèi)有《論語緯》十卷,七緯無之?!短接[》有《論語摘輔像撰考讖》者,意其是也?!队[》又有《書帝驗(yàn)期》、《禮稽命曜》、《春秋命歷序》、《孝經(jīng)左右契》、《威嬉拒》等,皆七緯所無,要皆不足深考。

  ○經(jīng)解類

  △《白虎通》十卷

  漢尚書郎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jīng)》同異。五官中郎將魏應(yīng)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作《白虎議奏》,蓋用宣帝石渠故事也?!妒h奏》今不傳矣?!栋喙虃鳌贩Q作《白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事云,凡四十四門。

  △《經(jīng)典釋文》三十卷

  唐陸德明撰。自《五經(jīng)》、《三傳》、《古禮》之外,及《孝經(jīng)》、《論語》、《爾雅》、《莊》、《老》,兼解文義,廣采諸家,不但音切也?;蜓躁憛侨耍鄥且?,綜其實(shí)未必然。案前世《藝文志》列於經(jīng)解類?!吨信d書目》始入之小學(xué),非也。

  △《五經(jīng)文字》三卷

  唐國子司業(yè)張參撰。大歷中刻石長安太學(xué)。

  △《九經(jīng)字樣》一卷

  唐沔王友翰林待詔唐玄度撰。補(bǔ)張參之所不載,開成中上之。二書卻當(dāng)在小學(xué)類,以其專為經(jīng)設(shè),故亦附見於此。往宰南城出謁,有持故紙鬻於道者,得此書,乃古京本,五代開運(yùn)丙午所刻也。遂為家藏書籍之最古者。

  △《演圣通論》六十卷

  知制誥渤海胡旦周父撰?!兑住肥?,《書》七,《詩》十,《禮記》十六,《春秋》十,其第一卷為目錄。旦,太平興國三年進(jìn)士第一人,恃才輕躁,累坐擯斥,晚尤黷貨,持吏短長,為時論所薄,然其學(xué)亦博矣。

  △《群經(jīng)音辨》七卷

  丞相真定賈昌朝子明撰??刀ㄖ惺讨v天章閣所上,凡五門,題曰“群經(jīng)”,亦不當(dāng)在小學(xué)類。

  △《七經(jīng)小傳》三卷

  劉敞撰。前世經(jīng)學(xué)大抵祖述注疏,其以己意言經(jīng),著書行世,自敞倡之。惟《春秋》既有成,《書》、《詩》、《三禮》、《論語》見之《小傳》,又《公羊》、《左氏》、《國語》三則附焉,故曰“七經(jīng)”。

  △《河南經(jīng)說》七卷

  程頤撰。《系辭說》一、《書》一、《詩》二、《春秋》一、《論語》一、《改定大學(xué)》一。程氏之學(xué),《易傳》為全書,余經(jīng)具此。

  △《龜山經(jīng)說》八卷

  楊時撰?!兑住啡?,《詩》、《春秋》、《孟子》各一,末二卷則經(jīng)筵講義也。

  △《無垢鄉(xiāng)黨少儀咸有一德論語孟子拾遺》共一卷

  張九成撰。

  △《六經(jīng)圖》七卷

  東嘉葉仲堪思文重編。案《館閣書目》有六卷,昌州布衣楊甲鼎卿所撰,撫州教授毛邦翰復(fù)增補(bǔ)之。《易》七十,今百三十;《書》五十五,今六十三;《詩》四十七,今同;《周禮》六十五,今六十一;《禮記》四十三,今六十二;《春秋》二十九,今七十二。然則仲堪蓋又以舊本增損改定者耶?

  福唐俞意掌教建安,同里儒劉游以楊鼎卿所編增益刊之,洪景盧作序。

  △《麗澤論說集錄》十卷

  呂祖謙門人所錄平日說經(jīng)之語,末三卷則為《史說》、《雜說》。東萊於諸經(jīng),亦惟《讀詩記》及《書說》成書,而皆未終也。

  △《畏齋經(jīng)學(xué)》十二卷

  宣教郎廣安游桂元發(fā)撰,桂,隆興癸未進(jìn)士,為類試第二人。歷三郡學(xué)官,改秩為制置司機(jī)宜以沒。

  △《項(xiàng)氏家說》十卷、《附錄》四卷

  項(xiàng)安世撰。九經(jīng)皆有論著,其第八卷以后雜說文史政學(xué)。附錄《孝經(jīng)》、《中庸》、《詩篇次》、《丘乘圖》則各為一書,重見諸類。

  △《山堂疑問》一卷

  起居郎簡池劉光祖德修撰。慶元中謫居房陵,與其子講說諸經(jīng),因筆記之。以其所問于《詩》為多,遂取《呂氏讀詩記》盡觀之,而釋以己意,附《疑問》之后。

  △《六經(jīng)正誤》六卷

  柯山毛居正誼甫校監(jiān)本經(jīng)籍之誤所欲刊正者,魏鶴山為之序而剔傳之。大抵多偏傍之疑似者也。

  △《西山讀書記》三十九卷

  真德秀景元撰。其書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處,大抵本經(jīng)史格言,而述以己意。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見也。

  △《六家謚法》二十卷

  翰林學(xué)士判太常寺周沆等編。六家者,周公、《春秋》、《廣謚》、沈約、賀琛、扈蒙也。今按:周公,即《汲冢書》之《謚法解》;《春秋》,即杜預(yù)《釋例》所載也;《廣謚》,不著名氏;沈約書一卷;賀琛書四卷;扈蒙書一卷,皆祖述古法而增廣之。琛字國寶,山陰人,梁尚書左丞。蒙字日用,幽州人,國初翰林學(xué)士。此書嘉祐末編集,英宗初始上。

  △《嘉祐謚》三卷

  太常禮院編纂眉山蘇洵明允撰。洵與編《六家謚法》,因博采諸書為之,為論四篇,以序其去取之意。

  謚法與解經(jīng)無預(yù),而前志皆以入此類,今姑從之,其實(shí)合在《禮》注。

  △《政和修定謚法》六卷

  禮制局詳議官蔡攸等承詔修定。全書八十卷,大率祖六家之舊,為《沿革統(tǒng)論》一卷,《參照》二十六卷,《看詳》三十五卷,《增立》十卷,合而修定六卷。今惟修定六卷存,而以《沿革》系之篇首。按《館閣書目》亦闕《參照》二十六卷。

  △《鄭氏謚法》三卷

  鄭樵撰。上卷《序》五篇,中卷《謚》三篇,下卷《后論》四篇。

  ○小學(xué)類

  自劉歆以小學(xué)入《六藝略》,后世因之,以為文字訓(xùn)詁有關(guān)於經(jīng)藝故也。至《唐志》所載《書品》、《書斷》之類,亦廁其中,則龐矣。蓋其所論書法之工拙,正與射御同科,今并削之,而列於雜藝類,不入經(jīng)錄。

  △《爾雅》三卷

  晉弘農(nóng)太守河?xùn)|郭璞景純注。按《漢志爾雅》二十篇,今書惟十九篇?!吨尽烦醪恢嗣稀h毙蛞嗟Q興於中古,隆於漢氏而已。至陸氏《釋文》始謂《釋詁》為周公所作,其說蓋本於魏張揖所上《廣雅表》,言:“周公制禮以道天下,著《爾雅》一篇,以釋其義;今俗所傳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孫通所補(bǔ),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說,先師口傳,疑莫能明也?!?br />
  △《爾雅釋文》一卷

  唐陸德明撰。

  △《爾雅疏》十卷

  邢昺等撰。其敘云:“為注者劉歆、樊光、李巡、孫炎,雖各名家,猶未詳備,惟郭景純最為稱首。其為義疏者,惟俗間有孫炎、高璉,皆淺近。今奉敕校定,以景純?yōu)橹?。”共其事者杜鎬而下八人。

  △《小爾雅》一卷

  《漢志》有此書,亦不著名氏。《唐志》有李軌解一卷,今《館閣書目》云孔鮒撰。蓋即《孔叢子》第十一篇也,曰《廣詁》、《廣言》、《廣訓(xùn)》、《廣義》、《廣名》、《廣服》、《廣器》、《廣物》、《廣鳥》、《廣獸》凡十章,又《廣量衡》為十三章。當(dāng)時好事者抄出別行。

  △《急就章》一卷

  漢黃門今史游撰。唐秘書監(jiān)顏師古注。其文多古語、古字、古韻,有足觀者。

  △《方言》十四卷

  漢黃門郎成都揚(yáng)雄子云撰。晉郭璞注。首題《輶軒使者絕代語》,末載《答劉歆書》,具祥著書本末。其略云:“天下上計、孝廉及內(nèi)郡衛(wèi)卒會者,雄常抱三寸弱翰,齋素油四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摘次之於槧。葛洪《西京雜記》言子云好事,常懷鉛提槧,從諸計訪殊方絕域之語。蓋本雄書所云也。

  △《釋名》八卷

  漢征士北海劉熙成國撰。序云:“名之於實(shí),各有類義,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jì),下及民庶應(yīng)用之器,即物名以釋義。凡二十七篇?!?br />
  △《廣雅》十卷

  魏博士張揖撰。凡不在《爾雅》者著於篇,仍用《爾雅》舊目?!娥^閣書目》云今逸,但存《音》三卷。今書十卷,而《音》附逐篇句下,不別行?!端逯尽贩Q《博雅》,避逆煬名也。揖又有《埤蒼》、《三蒼》、《訓(xùn)詁雜字》、《古文字訓(xùn)》凡四書,見《唐志》,今皆不傳。

  《博雅》乃隋曹憲撰。憲因揖之說,附以音解,避煬帝名,更之以為“博”焉。

  △《爾雅新義》二十卷

  陸佃撰。其於是書,用力勤矣。自序以為雖使郭璞擁?清道,跂望塵躅可也。以愚觀之,大率不出王氏之學(xué),與劉貢父所謂不徹姜食、三牛三鹿戲笑之語,殆無以大相過也?!稌吩仆嫖飭手?,斯其為喪志也宏矣。頃在南城傳寫凡十八卷,其曾孫子遹刻於嚴(yán)州為二十卷。

  △《埤雅》二十卷

  陸佃撰。曰《釋魚》、《釋獸》,以及於《鳥》、《蟲》、《馬》、《草》、《木》,而終之以《釋天》,所以為《爾雅》之輔也。此書本號“物性門類”,其初嘗以《釋魚》、《釋木》二篇上之朝,編纂將就,而永裕上賓,不及再上,既注《爾雅》,遂成此書。其於物性精詳,所援引甚博,而亦多用《字說》。

  △《注爾雅》三卷

  鄭樵撰。其言《爾雅》出自漢代箋注未行之前,蓋憑《詩》、《書》以作,《爾雅》明則百家箋注皆可廢?!稜栄拧?,應(yīng)釋者也,箋注,不應(yīng)釋者也。言語、稱謂、宮室、器服、草木、蟲魚、鳥獸之所命不同,人所不能識者,故為之訓(xùn)釋。義理人之本有,無待注釋。注釋則人必生疑,反舍經(jīng)之言,而泥注解之言?;蛘邚?fù)舍注解之意,而泥己之意以為經(jīng)意。此其為說雖偏,而論注釋之害,則名言也。

  △《蜀爾雅》三卷

  不著名氏、《館閣書目》案:李邯鄲云唐李商隱采蜀語為之。當(dāng)必有據(jù)。

  △《說文解字》三十卷

  漢太尉祭酒汝南許慎叔重撰。凡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各分上下卷,凡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雍熙中,右散騎常侍徐鉉奉詔校定。以唐李陽冰排斥許氏為臆說,末有新定字義三條。其音切則以唐孫忄面《韻》為定。

  △《字林》五卷

  晉■〈巾弦〉今呂忱撰。太乙山僧云勝注。案《隋》、《唐志》皆七卷,《三朝國史志》惟一卷,董氏《藏書志》三卷。其書集《說文》之漏略者凡五篇,然雜揉錯亂,未必完書也。

  △《玉篇》三十卷

  梁黃門侍郎吳興郡顧野王希馮撰。唐處士富春孫強(qiáng)增加,大約本《說文》,以后漢反切音未備,但云“讀若某”,其反切皆后人所加,多疏樸脫誤。至梁時,四聲之學(xué)盛行,故此書不復(fù)用直音矣。其文字雖增多,然雅俗雜居,非若《說文》之精覈也。又以今文易篆字,易以舛訛。世人以篆體難通,今文易曉,故《說文》遂罕習(xí)。要當(dāng)求其本源可也。

  △《廣韻》五卷

  隋陸法言口撰。開皇初,有劉臻等八人同詣法言,共為撰集,長孫訥言為之箋注。唐朝轉(zhuǎn)有增加。至開元中,陳州司法孫忄面著成《唐韻》,本朝陳彭年等重修,《中興書目》云不知作者。案《國史志》有《重修廣韻》,題皇朝陳彭年等?!毒暗v集韻》亦稱真宗今陳彭年、邱雍等因陸法言《韻》就為刊益。今此書首載景德、祥符敕牒,以《大宋重修廣韻》為名,然則即彭年所修也。

  △《說文解字系傳》四十卷

  南唐校書郎廣陵徐鍇楚金撰。為《通釋》三十篇,《部敘》二篇,《通論》三篇,《祛妄》、《類聚》、《錯綜》、《疑義》、《系述》各一篇。鍇至集賢學(xué)士、右內(nèi)史舍人,不及歸朝而卒。鍇與兄鉉齊名,或且過之。而鉉歸朝通顯,故名出鍇上。此書援引精博,小學(xué)家未有能及之者。

  △《說文韻譜》十卷

  徐鍇撰。又取《說文》以聲韻次之,便于檢討。鉉為作序。

  △《佩觽》三卷

  國子《周易》博士洛陽郭忠恕恕先撰?!坝偂闭?,所以解結(jié)也。忠恕嗜酒狂縱,數(shù)犯法忤物得罪,其死時頗異,世傳以尸解。

  △《景祐集韻》十卷

  直史館宋祁、鄭戩等修定,學(xué)士丁度、李淑典領(lǐng)。字訓(xùn)皆本《說文》,余凡例詳見於序?!墩f文》所無,則引他書為解。字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此舊增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一。

  △《類篇》四十五卷

  丁度等既修《集韻》,奏言今添字多與顧野王《玉篇》不相參協(xié),乞委修韻官別為類篇,與集韻并行。自寶元迄治平乃成書,歷王洙、胡宿、范鎮(zhèn)、司馬光始上之,熙寧中頒行。凡十五篇,各分上、中、下,以《說文》為本,而例有九云。

  只十四篇,四十二卷。言稱十五篇,恐是目錄三卷亦與。

  △《禮部韻略》五卷、《條式》—卷

  雍熙殿中丞邱雍、景德龍圖閣待制戚綸所定,景祐知制誥丁度重修,元祐太學(xué)博亡增補(bǔ)。其曰“略”者,舉子詩賦所常用,蓋字書聲韻之略也。

  △《復(fù)古編》二卷

  吳興道士張有謙中撰。有工篆書,專本許氏《說文》,一點(diǎn)畫不妄錯。林中書攄母《魏國夫人墓道碑》,有書之,“魏”字從“山”。攄以為非,有曰:“世俗以從‘山’者為‘巍’,不從‘山’者為‘魏’,非也。其實(shí)二字皆當(dāng)從‘山’,蓋一字而二音爾?!墩f文》所無。手可斷,字不可易也。”攄不能強(qiáng)。晚著此書,專辨俗體之訛,手自書之。陳了齋為之序。

  △《韻補(bǔ)》五卷

  吳棫撰。取古書自《易》、《書》、《詩》而下,以及本朝歐、蘇凡五十種,其聲韻與今不同者皆入焉。朱侍講多用其說於《詩傳》、《楚辭注》,其為書詳且博矣。又有《毛詩補(bǔ)音》一書,別見《詩》類,大歸亦若此。以愚考之,古今世殊,南北俗異,語言音聲,誠有不得盡合者。古之為《詩》學(xué)者,多以諷誦,不專在竹帛,竹帛所傳不過文字,而聲音不可得而傳也。又,漢以前未有反切之學(xué),許氏《說文》、鄭氏《箋注》但曰“讀若某”而已,其于后世四聲七音,又豈能盡合哉?反切之學(xué),自西域入中國,至齊、梁間盛行,然后聲病之說詳焉。韻書肇于陸法言,于是有音同韻異,若《東》,《冬》、《鐘》,《魚》、《虞》,《?!?,《庚》、《耕》,《清》、《青》,《登》、《蒸》之類,斷斷乎不可以相雜,若此者豈惟古書未之有,漢、魏以前亦未之有也。陸德明于《燕燕》詩,以“南”韻“心”,有讀“南”作尼心切者,陸以為古人韻緩,不煩改字。此誠名言。今之讀古書古韻者,但當(dāng)隨其聲之葉而讀之。若“來”之為“厘”,“慶”之為“羌”,“馬”之為“姥”,聲韻全別,不容不改。其聲韻茍相近,可以葉讀,則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汾沿反,“官”字必欲作俱員反,“天”字必欲作鐵因反之類,則贅矣。

  △《字始連環(huán)》二卷

  鄭樵撰。大略謂六書惟類聲之生無窮,音切之學(xué),自西域流入中國,而古人取音制字,乃與《韻圖》吻合。

  △《論梵書》一卷

  鄭樵撰。

  △《石鼓文考》三卷

  鄭樵撰。其說以為石鼓出于秦,其文有與秦斤、秦權(quán)合者。

  樵以本文“函”、“毆”兩字,秦斤、秦權(quán)有之,遂以石鼓為秦物,先文簡論而非之,其說甚博。

  △《嘯堂集古錄》二卷

  王俅子弁撰。李邴漢老序之,稱故人長孺之子,未詳何王氏也。皆錄古彝器款識,自商迄秦凡數(shù)百章,以今文釋之,疑者闕焉。

  △《鍾鼎篆韻》一卷

  不著名氏。案《館閣書目》此書有二家,其一七卷,其一一卷。七卷者,紹興中通直郎薛尚功所廣;一卷者,政和中主管衡州露仙觀王楚也。則未知此書之為王楚否?尚功有《鍾鼎法帖》十卷,刻于江州。當(dāng)是其《篆韻》之所本也。

  △《前漢古字韻編》五卷

  侍郎宣城陳天麟季陵撰。取《漢書》所用古字,以今韻編入之。

  △《班馬字類》二卷

  參政嘉禾婁機(jī)彥發(fā)撰。取二史所用古字及假借通用者,以韻類之。洪邁景盧作序。

  △《漢隸字源》六卷

  婁機(jī)撰。以世所存漢碑三百有九韻類其字,魏碑附焉者僅三十之一。首為《碑目》一卷,每字先載經(jīng)文,而以漢字著其下,一字?jǐn)?shù)體者并列之。皆以《碑目》之次第,著其所從出。亦洪邁序。

  序謂洪文惠公作五種書,《釋》、《纘》、《圖》、《續(xù)》皆成,唯《韻》書未就,而婁忠簡繼為之。

  △《廣干祿字書》五卷

  婁機(jī)撰。唐顏元孫為《干祿字書》,其侄真卿書之,刻石吳興,為世所寶。辨正、通、俗三體,目以“干祿”,謂舉子所資也。機(jī)熟于小學(xué),嘉泰中教授資善堂,景獻(xiàn)時為惠國公,數(shù)問字畫之異,因?yàn)榇藭@m(xù)唐之舊,故仍“干祿”之名。既而悟其非所以施於朱邸也,則以“干祿百?!敝x傳會焉。

  △《修校韻略》五卷

  秘書省正字莆田劉孟容以《說文》、《字林》、《干祿書》、《五經(jīng)文字》、《九經(jīng)字樣》、《佩觽》、《復(fù)古編》等書修校。

  △《韻略分毫補(bǔ)注字譜》一卷

  進(jìn)士未陽秦昌朝撰。附前《韻略》之后,皆永嘉教授臨安錢厚所刻也。竊謂小學(xué)當(dāng)論偏傍尚矣,許叔重以來諸書是也。韻以略稱,止施於禮部貢舉,本非小學(xué)全書,於此而校其偏傍,既不足以盡天下之字,而欲使科舉士子盡用篆籀點(diǎn)畫於試卷,不幾於迂而可笑矣哉!進(jìn)退皆無據(jù),謂之贅可也。

  △《附釋文互注韻略》五卷

  以監(jiān)本增注而釋之。

  △《押韻釋疑》五卷

  進(jìn)士廬陵歐陽德隆、易有開撰。凡字同義異、字異義同者皆辨之,尤便於場屋。

  △《字通》一卷

  彭山李從周肩吾撰。

  △《切韻義》一卷、《纂要圖例》一卷

  汴陽謝暉撰。紹興十年序。

直齋書錄解題·卷四

○正史類

  △《史記》一百三十卷

  漢太史令夏陽司馬遷子長撰。宋南中郎參軍河?xùn)|裴駰集注。案班固云:“遷擄《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迄於大漢,斯以勤矣。十篇缺,有錄亡書?!睆堦淘唬骸斑w沒之后,亡《景武紀(jì)》、《禮樂兵書》、《漢興將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龜策傳》、《靳歙傅寬列傳》。元、成之間,褚先生補(bǔ)作《武紀(jì)》、《三王世家》、《日者》、《龜策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顏師古曰:“本無《兵書》,張說非也。”今案此十篇者,皆具在,褚所補(bǔ)《武紀(jì)》,全寫《封禪書》,《三王世家》但述封拜策書,二列傳皆猥釀不足進(jìn),而其余六篇,《景紀(jì)》最疏略,《禮》、《樂書》謄荀子《禮論》、河間王《樂記》,《傳靳列傳》與《漢書》同,而《將相年表》迄鴻嘉,則未知何人所補(bǔ)也。褚先生者,名少孫。裴駰即注《三國志》松之之子也。始,徐廣作《史記音義》,駰本之以成《集解》。竊嘗謂著書立言,述舊易,作古難。六藝之后,有四人焉:摭實(shí)而有文采者,左氏也;恁虛而有理致者,莊子也;屈原變《國風(fēng)》、《雅》、《頌》而為《離騷》;及子長易編年而為紀(jì)傳,皆前未有其比,后可以為法,非豪杰特起之士,其孰能之?

  △《漢書》一百卷

  漢尚書郎扶風(fēng)班固孟堅撰。唐秘書監(jiān)京兆顏師古注。本傳稱字籀,恐當(dāng)名籀,而以字行也。固父彪叔皮,以司馬氏《史記》太初以后闕而不錄,故作《后傳》數(shù)十篇。固以所續(xù)未詳,探撰前紀(jì),綴集所聞,以為《漢書》。起高祖,終孝平王莽之誅,二百三十年,為春秋考紀(jì)、表、志、傳凡百篇。自永平受詔,至建初中乃成。案《班昭傳》云,八表并《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踵成之。今《中興書目》以為章帝時,非也。固坐竇憲死永元初,不在章帝時。師古以太子承乾之命,總先儒注解,服虔、應(yīng)劭而下二十余人,刪繁補(bǔ)略,裁以己說,遂成一家。世號杜征南、顏監(jiān)為左氏、班氏忠臣。

  △《后漢書》九十卷

  宋太子詹事順陽范蔚宗撰。唐章懷太子賢注。案《唐藝文志》,為后漢史者,有謝承、薛瑩、司馬彪、劉義慶、華嶠、謝沈、袁山松七家,其前又有劉珍等《東觀記》,至蔚宗乃刪取眾書,為一家之作。其自視甚不薄,謂諸傳、序、論,精意深旨,實(shí)天下之奇作。然頗有略取前人舊文者,注中亦著其所從出。至於論后有贊,尤自以為杰思,殆無一字虛設(shè)。自今觀之,幾於贅矣。蔚宗父泰、祖甯皆為時名臣,蔚宗乃以怨望反逆至於滅族,其與遷、固之人禍天刑不侔矣。然則豈作史之罪哉!十志未成而誅,為謝儼蠟以覆車,故惟存紀(jì)、傳。賢,高宗太子,招集諸儒庶子張大安、洗馬劉訥言等共為之注。賢坐明崇儼得罪武后,廢死,大安、訥言亦流貶。

  △《續(xù)后漢書》四十二卷

  廬陵貢士蕭常撰。周益公序云:“曹氏代漢,名禪實(shí)篡,特新莽之流亞。丕方登禪壇,自形舜、禹之言,固不敢欺其心矣。今隔千載,好惡豈復(fù)相沿?而蘇軾記王、彭之說,以為途人談三國時事,兒童聽者,聞劉敗則顰蹙,聞曹敗則稱快,遂謂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茲豈人力強(qiáng)致也歟!陳壽身為蜀人,徒以仕屢見黜,父又為講葛亮所髡,於劉氏君臣不能無憾。著《三國志》,以魏為帝,而指漢為蜀,與孫氏俱謂之主,設(shè)心已偏。故凡當(dāng)時?祭高帝以下昭穆制度,皆略而弗書。方且乞米於人,欲為佳傳,私意如此,史筆可知矣。其死未幾,習(xí)鑿齒作《漢晉春秋》,起漢光武,終晉愍帝,以蜀為正,魏為篡,謂漢亡僅一二年,則已為晉,炎興之名,天實(shí)命之,是蓋公論也。然五十四卷,徒見於《唐藝文志》及本朝《太平御覽》之目。逮仁宗時修《崇文總目》,其書已逸,或謂世亦有之,而未之見也。幸《晉史》載所著論,千三百余言,大指昭然。劉知幾《史通》云,備王道,則曹逆而劉順。本朝歐陽修論正統(tǒng)而不黜魏,其賓客章望之著《明統(tǒng)論》非之,見於《國史》。近世張栻《經(jīng)世紀(jì)年》直以先主上繼獻(xiàn)帝為漢,而附魏、吳於下,皆是物也。今廬陵貢士蕭常潛心史學(xué),謂古以班史為《漢書》,范史為《后漢書》,乃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丑,盡后主炎興元年癸未,為《續(xù)后漢書》。既正其名,復(fù)擇注文之善者并書之,積勤二十年,成帝紀(jì)、年表各二卷,列傳十八卷,《吳載紀(jì)》十一卷,《魏載紀(jì)》九卷,別為《音義》四卷。惜乎,壽疏略於前,使不得追記英賢憲章於后,以釋裴松之之遺恨也?!?br />
  △《后漢志》三十卷

  晉秘書監(jiān)河內(nèi)司馬彪紹統(tǒng)撰。梁剡今平原劉昭宣卿補(bǔ)注。蔚宗本書,《隋》、《唐志》皆九十七卷。今書紀(jì)、傳共九十卷,蓋未嘗有志也。劉昭所注,乃司馬彪《續(xù)漢書》之八志爾,序文固云范志今闕,乃借舊志注以補(bǔ)之。其與范氏紀(jì)、傳自別為一書。其后,紀(jì)、傳孤行,而志不顯。至本朝乾興初,判國子監(jiān)孫奭始建議???,但云補(bǔ)亡補(bǔ)闕,而不著其為彪書也。《館閣書目》乃直以百二十卷并稱蔚宗撰,益非是。今考章懷注所引稱《續(xù)漢志》者,文與今志同,信其為彪書不疑。彪,晉宗室高陽王睦之長子,多所著述,注《莊子》及《九州春秋》之類是也。

  △《三國志》六十五卷

  晉治書侍御史巴西陳壽承祚撰。宋中書侍郎河?xùn)|裴松之世期注。壽書初成,時人稱其善敘事,張華尤善之。然乞米作佳傳,以私憾毀諸葛亮父子,難乎免物議矣。王通謂壽有志於史,依大義而黜異端,然要為率略。松之在元嘉時,承詔為之注,鳩集傳記,增廣異文。大抵本書固率略而注又繁蕪,要當(dāng)會通裁定,以成一家,而未有奮然以為己任者。豐祐間南豐呂南公銳意為之,題其齋曰“袞斧”,書垂成而死,遂弗傳。又紹興間吳興鄭知幾維心嘗為之,鄉(xiāng)里前輩多稱其善,而書亦不傳。近永康陳亮亦頗有意焉,僅成論贊數(shù)篇,見集中,而書實(shí)未嘗修也。

  △《晉書》一百三十卷

  唐宰相房玄齡等修,題御撰。案《唐藝文志》,為《晉書》者,有王隱、虞預(yù)、臧榮緒、謝靈運(yùn)、干寶等諸家。太宗以為未善,命玄齡修之。與其事者,褚遂良、許敬宗、令狐德棻、李延壽、敬播、趙宏智等二十人?!缎浼o(jì)》、《陸機(jī)王羲之傳論》,太宗自為之,故稱“制曰”,而總題其書曰“御撰”。其凡例則發(fā)於敬播云。

  △《宋書》一百卷

  齊太子家令吳興沈約休文撰。約永明中兼著作郎,被敕撰。本何承天、山謙之、蘇寶生撰,至徐愛勒為一史,起義熙,迄大明,自永光以來闕而不錄。今新史始義熙,終昇明三年,本紀(jì)、列傳七十卷,志三十卷,獨(dú)闕《到彥之傳》。《館閣書目》謂其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揆以班、馬史體,未足為疵,至其所創(chuàng)《符瑞》一志,不經(jīng)且無益,其贅甚矣。約后入梁為仆射、侍中。

  △《齊書》五十九卷

  梁吳興太守蕭子顯景陽撰。本傳稱六十卷。子顯者,齊豫章王嶷之孫也?!鳌读簳肺迨硖坪胛酿^學(xué)士京兆姚思廉撰。思廉名簡,以字行。

  △《陳書》三十六卷

  姚思廉撰。初,思廉父察嘗修梁、陳二史未成,以屬思廉。后受詔與魏徵共撰。思廉采謝炅、顧野王等諸書,綜括為二史,以卒父業(yè)。

  △《后魏書》一百三十卷

  北齊中書令兼著作郎鉅鹿魏收伯起撰。始,魏初鄧彥海撰《代記》十余卷,其后,崔浩典史為編年體,李彪始分作紀(jì)、表、志、傳。收搜采遺亡,綴績后事,備一代史籍上之。時論言收著史不平,詔與諸家子孫共加論討,前后訴者百有余人,眾口誼然,號為“穢史”。仆射楊愔、高德正與收皆親,抑塞訴辭,遂不復(fù)論。今紀(jì)闕二卷,傳闕二十二卷,又三卷不全,志闕《天象》二卷。收既以史招怨,齊亡之歲,竟遭發(fā)冢棄骨之禍。隋文帝命魏澹等更撰《魏書》九十二卷。以西魏為正,東為偽,義例簡要。《唐志》又有張?zhí)亍逗笪簳芬话倬?,今皆不傳,而收書?dú)行?!吨信d書目》謂所闕《太宗紀(jì)》以澹書補(bǔ)之,闕志以太素書補(bǔ)之。二書既亡,惟此紀(jì)、志獨(dú)存,不知何據(jù)。

  △《北齊書》五十卷

  唐中書舍人定武李百藥重規(guī)撰。百藥父德林先已創(chuàng)紀(jì)、傳諸篇。百藥因父業(yè),受詔成之。

  △《后周書》五十卷

  唐秘書監(jiān)華原令狐德棻撰。初,德棻武德中建言近代無正史。詔德棻及諸臣論撰。歷年不能就,罷之。貞觀二年,復(fù)詔撰定。議者以魏有收、澹二家書為已詳,唯五家史當(dāng)立,德棻與岑文本、崔仁師次周史,李百藥次齊史,姚思廉次梁、陳史,魏徵次隋史,房玄齡總監(jiān)而修撰之。原自德棻發(fā)之。

  △《隋書》八十五卷

  唐秘書監(jiān)魏徵、顏師古等撰。其十志,高宗時始成上,總梁、陳、齊、周之事,俗號“五代志”。

  △《唐書》二百卷

  五代晉宰相涿郡劉昫等撰。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翰林學(xué)士廬陵歐陽修永叔、端明殿學(xué)士安陸宋祁子京撰。初,慶歷中詔王堯臣、張方平等刊修,久而未就。至和初,乃命修為紀(jì)、志,祁為列傳,范鎮(zhèn)、王疇、宋敏求、呂夏卿、劉義叟同編修,嘉祐五年上之。凡廢傳六十一,增傳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故其進(jìn)書上表曰:“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钡谫p增秩訓(xùn)詞,劉敞原父所行,最為古雅。曰:“古之為國者,法后王,為其近於己,制度文物可觀故也。唐有天下且三百年,明君賢臣相與經(jīng)營扶持之,其盛德顯功、美政善謀固已多矣,而史官非其人,記述失序,使興壞成敗之跡,晦而不章,朕甚恨之。肆擇廷臣筆削舊書,勒成一家,具官歐陽修、宋祁創(chuàng)立統(tǒng)紀(jì),裁成大體,范鎮(zhèn)、王疇、宋敏求等網(wǎng)羅遺逸,厥協(xié)異同。凡十有七年,大典乃立,閎富糖覈,度越諸子矣。校讎有功,朕將據(jù)古鑒今,以立時治,為朕得法,其勞不可忘也。皆增秩一等,布其書於天下,使學(xué)者成觀焉。”舊例,修書止著官高一人名銜。歐公曰:“宋公於我為前輩,且於此書用力久且深,何可沒也?!彼祆都o(jì)、傳各著之。宋公感其退遜。今案舊史成於五代文氣卑陋之時,紀(jì)次無法,詳略失中,論贊多用儷語,固不足傳世。而新書不出一手,亦未得為全善。本紀(jì)用《春秋》例,削去詔令,雖太略猶不失簡古,至列傳用字多奇沚,殆類虬戶銑溪體,識者病之。歐公嘗臥聽《藩鎮(zhèn)傳序》曰:“使筆力皆如此,亦未易及也?!比黄洹缎颉啡枚拍痢蹲镅浴?,實(shí)無宋公一語。然則歐公殆不滿於宋,名銜之著,固惡夫爭名,抑亦以自表異耶?溫公《通鑒》多據(jù)舊史,而唐庚子西直謂《新唐書》敢亂道而不好,雖過甚,亦不為亡謂也。劉元城亦謂事增文省,正新書之失處云。

  文簡云,《進(jìn)唐書表》自言其文減於前,其事多於舊,此正其所為不逮遷、固者,顧以自衒何哉!《論語》記夫子與弟子問答,率不過數(shù)語,而季氏將伐顓臾,記所詰對甚詳,不如是不足以見體要,各造其極也。今唐史務(wù)為省文,而拾取小說私記,則皆附著無棄,其有官品尊崇而不預(yù)治亂,又無善惡可垂鑒戒者悉聚,徒繁無補(bǔ),殆與古作者不侔。始,唐史置局時,其同僚約日著舊史所無者三事,則固立於不善矣,弊必至於此。然其名臣關(guān)國治亂者,如裴度、陸蟄、魏徵傳,悉致其詳,則其有補(bǔ)亦不可掩。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宰相薛居正子平撰。開寶中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等所修。居正蓋監(jiān)修官也。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

  歐陽修撰。其為說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亂世而立法;余為本紀(jì),以治法而正亂君?!卑l(fā)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諸臣止事一朝,曰某臣傳,其更事歷代者,曰雜傳,尤足以為世訓(xùn)。然不為韓瞠眼立傳,識者有以見作史之難。案韓通之死,太祖猶未踐極也,其當(dāng)在周臣傳明矣。惟王皡《唐馀雜史》以入《忠義傳》云。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

  景德四年,詔王欽若、陳堯佐、趙安仁、晁迥、楊億等修太祖、太宗正史,王旦監(jiān)修。祥符九年書成,凡為紀(jì)六、志五十五、列傳五十九、目錄一,共一百一十卷。天圣四年,呂夷簡、夏竦、陳堯佐修真宗正史,王曾提舉,八年上之。增紀(jì)為十,志為六十,傳為八十。

  △《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

  熙寧十年,詔修仁宗、英宗正史,宋敏求、蘇頌、王存、黃履等編修,吳充提舉。元豐五年,王珪、李清臣等上之。

  △《四朝國史》三百五十卷

  紹興二十八年置修國史院,修一朝正史。三十一年提舉陳康伯奏紀(jì)成,乞選日進(jìn)呈。至乾道二年閏九月,始與《太上圣政》同上。淳熙五年,同修史李燾言修四朝正史,開院已十七年,乞責(zé)以近限。七年十月,修史王希呂奏志成,十二月進(jìn)呈。至十三年,修史洪邁奏昨得旨限一年內(nèi)修成列傳,今已成書,十一月與《會要》同進(jìn)。蓋首尾三十年,所歷史官,不知其幾矣。

  △《史記音義》二十卷

  唐崇賢館學(xué)士劉伯莊撰。貞觀初,奉敕講授,采鄹誕生、徐廣及隋柳顧言《音義》為此書。

  △《史記索隱》三十卷

  唐弘文館學(xué)士河內(nèi)司馬貞撰。采摭異聞,釋文演注。末二卷為《述贊》,為《三皇本紀(jì)》。世號《小司馬史記》。

  △《附索隱史記》一百三十卷

  淳熙中廣漢張材介仲刊於桐川郡齋,削去褚少孫所續(xù),而附以司馬貞《索隱》。其后,江陰耿秉直之復(fù)取所削者別刊之。

  △《史記正義》三十卷

  唐諸王侍讀張守節(jié)撰。開元二十四年作序。

  △《三劉漢書標(biāo)注》六卷

  侍讀學(xué)士清江劉敞原父、中書舍人劉攽貢父、端明殿學(xué)士劉奉世仲馮撰。奉世,敞之子也。又本題《公非先生刊誤》,其實(shí)一書。公非,貢父自號也?!稘h書》自顏監(jiān)之后,舉世宗之,未有異其說者,至劉氏兄弟始為此書,多所辨正發(fā)明。

  △《唐書直筆新例》四卷

  修書官溫陵呂夏卿撰。紀(jì)、傳、志各一卷,摘舊史繁闕,又為《新例須知》附於后,略舉名數(shù)如目錄之類。

  △《唐書音訓(xùn)》四卷

  宣義郎汶上竇蘋叔野撰。

  △《唐書糾繆》二十卷

  朝請大夫知蜀州成都吳縝廷珍撰。其父師孟,顯於熙、豐。序言修書之時,其失有八,而糾摘其繆誤,為二十門。侍讀胡宗愈言於朝,紹圣元年土之。世傳縝父以不得預(yù)修書,故為此。

  △《五代史纂誤》五卷

  吳縝撰。宇文時中守吳興,以郡庠有二史板,遂取二書刻之,后皆取入國子監(jiān)。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藏經(jīng)》有余板,以刊二史置郡庠。中興,監(jiān)書多闕,遂取其板以往,今監(jiān)本是也。

  △《唐書列傳辨證》二十卷

  端明殿學(xué)士玉山汪應(yīng)辰圣錫撰。專攻列傳,不及紀(jì)、志,以元祐名貿(mào)謂列傳記事,毀於鐫削,暗於藻繪,故隨事辨證之。

  △《西漢決疑》五卷

  國子司業(yè)宛邱王速致君撰。一曰《失實(shí)》,二日《引古》,三曰《異言》,四曰《雜證》,五日《注釋》。

  △《西漢刊誤補(bǔ)遺》十七卷

  國子博士吳仁杰斗南撰。補(bǔ)三劉之遺也。

  ○別史類

  △《南史》八十卷、《北史》八十卷

  唐崇賢館學(xué)士鄴李延壽撰。初,延壽父大師多識舊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天下分隔,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詳略訾美失傳,思所以改正刊究,未成而沒。延壽追終先志,凡八代合二書,為百八十篇。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yuǎn)甚。

  △《高氏小史》一百三十卷

  唐殿中丞高峻撰。本書六十卷,其子迥分為一百二十。蓋鈔節(jié)歷代史也。司馬溫公嘗稱其書,使學(xué)者觀之。今案《國史志》凡一百九卷,目錄一卷?!吨信d書目》一百二十卷,止於文宗。今本多十卷,直至唐末。峻,元和人,則其書當(dāng)止於德、順之間。迥之所序,但云分六十卷為百二十,取其便易而已,初未嘗有所增加也。其止於文宗及唐末者,殆皆后人傳益之,非高氏本書。此書舊有杭本,今本用厚紙裝?夾面,寫多錯誤,俟求杭木校之。

  △《唐余錄史》三十卷

  直集賢院益都王皡子融撰。寶元二年上。是時惟有薛居正《五代舊史》,歐陽修書未出。此書有紀(jì),有志,有傳,又博采諸家小說,仿裴松之《三國志注》,附其下方,蓋五代別史也。其書列韓通於《忠義傳》,且表出本朝褒贈之典,《新舊史》皆不及此?!娥^閣書目》以入雜傳類,非是。皡,曾之弟,后以元吳反,乞以字為名,仕至集賢院學(xué)士。

  △《古史》六十卷

  門下侍郎眉山蘇轍子由撰。因馬遷之舊,上觀《詩》、《書》,下考《春秋》及秦、漢雜錄,為七本紀(jì),十六世家,三十七列傳。蓋漢世古文經(jīng)未出,戰(zhàn)國諸子各自著書,或增損古事以自信其說,遷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傳之語,以易古文舊說,故為此史以正之。然其稱遷淺近而不學(xué),疏略而多信,遷誠有可議者,而以為不學(xué)淺近,則過矣。

  △《東都事略》一百五十卷

  承議郎知龍州眉山王偁季平撰。其書紀(jì)、傳、附錄略具體,但無志耳。附錄用《五代史》例也。淳熙中上其書,得直秘閣。其所紀(jì)太簡略,未得為全善。

  △《新唐書略》三十五卷

  呂祖謙授徒,患《新史》難閱,摘要抹出,而門人鈔之。蓋節(jié)本之有倫理者也。

  ○編年類

  △漢紀(jì)三十卷

  漢侍中汝南荀悅仲豫撰。獻(xiàn)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jì),詔尚書給筆劄,辭約事詳,論辨多美。其《自序》曰:“立典有五志焉,曰達(dá)道義,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勛,表賢能。”

  △《后漢紀(jì)》三十卷

  晉東陽太守陽夏袁宏彥伯撰。以《后漢書》煩穢雜亂,撰集為此記。

  △《晉春秋略》二十卷

  唐秘書省正字杜延業(yè)撰。自王隱而下諸書及諸僭偽傳記,皆所詳究,而以蕭方等《三十國春秋》刪緝?yōu)榇藭!娥^閣書目》作“杜光業(yè)”。案《唐志》亦曰“延業(yè)”。考《新舊史》,他無所見,未詳何時人。

  △《元經(jīng)薛氏傳》十五卷

  稱王通撰,薛收傳,阮逸補(bǔ)并注。案河汾王氏諸書,自《中說》之外,皆《唐藝文志》所無。其傳出阮逸,或云皆逸偽作也。今考唐神堯諱淵,其祖景皇,諱虎。故《晉書》戴淵、石虎,皆以字行。薛收唐人,於傳稱戴若思、石季龍宜也?!对?jīng)》作於隋世,而太興四年亦書曰“若思”,何哉?意逸之心勞日拙,自不能掩耶!此書始得於莆田,才三卷,止晉成帝。后從石林葉氏得全本,錄成之。

  △《唐歷》四十卷

  唐集賢學(xué)士河?xùn)|柳芳仲敷撰。芳所輯《國史》,敘天寶后事不倫,及謫黔中,會高力士同貶,因從之質(zhì)開元、天寶禁中事本末,史已上送,不可追刊,乃用編年法作此書。起隋義寧元年,迄大歷十三年。

  △《續(xù)唐歷》二十二卷

  唐監(jiān)修國史崔龜從元吉撰。起大歷十三年春,盡元和十五年,以續(xù)柳芳之書也?!端囄闹尽份d韋澳、蔣偕、李荀、張彥遠(yuǎn)、崔瑄等撰,實(shí)大中時。

  △《大唐統(tǒng)紀(jì)》四十卷

  唐江南西道觀察制官陳岳撰。用荀、袁體,起武德,盡長慶,為一百卷。今止武后如意,非全書也。

  △《通歷》十五卷

  唐泉州別駕扶風(fēng)馬總會元撰。書本十卷,止於隋代。今書直至五代,增五卷者,后人所續(xù)也。晁公武《志續(xù)通歷》十卷,孫光憲撰。太祖朝嘗詔毀其書。

  △《唐年補(bǔ)錄》六十五卷

  后晉起居郎史館修撰獲鹿賈緯撰。以武宗后無實(shí)錄,故為此書,終唐末,其實(shí)補(bǔ)實(shí)錄之缺也。雖論次多缺誤,而事跡鹿存,亦有補(bǔ)於史氏。

  △《五代通錄》六十五卷

  宰相昭文館大學(xué)士大名范質(zhì)文素撰。亦以實(shí)錄繁冗,節(jié)略而成此書。

  △《帝王照略》一卷

  唐洺州刺史劉軻撰。偽蜀馮鑒注,并續(xù)唐祚以后?!短浦尽芳啊娥^閣書目》有《劉軻帝王歷數(shù)歌》一卷,疑即此書也。

  △《紀(jì)年通譜》十二卷

  丞相宋庠公序撰。自漢文后元有年號之后,以甲子貫之,曰正、曰閏、曰偽、曰賊、曰蠻夷,以正為主,而附列其左,號《統(tǒng)元》,為十卷。其二卷曰《類元》,因文之同,各以匯別。慶歷中表上之。宣義郎畢仲荀續(xù)補(bǔ)一卷,止元符三年。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

  丞相溫公河內(nèi)司馬光君實(shí)撰。初,光嘗約戰(zhàn)國至秦二世,如《左氏》體為志八卷以進(jìn)。英宗悅之,遂命論次歷代君臣事跡,起周威烈,迄乎五代,就秘閣置局。神宗御制序,賜名《資治通鑒》。及補(bǔ)外,聽以書局自隨。元豐七年書成。上曰:“賢於荀悅《漢紀(jì)》遠(yuǎn)矣?!蹦夸浄隆妒酚洝纺瓯恚杲?jīng)國緯,用劉羲叟長歷氣朔,而撮新書精要散於其中?!犊籍悺穮⒅T家異同,正其謬誤,而歸於一???cè)傥迨怼?br />
  △《通鑒舉要?dú)v》八十卷

  司馬光撰?!锻ㄨb》既成,尚患本書浩大難傾略,而目錄無首尾,晚著是書,以絕二累。其藁在晁說之以道家。紹興初,謝克家任伯得而上之。

  △《累代歷年》二卷

  司馬光撰。即所謂《歷年圖》也。治平初所進(jìn),自威烈王至顯德,本為圖五卷,歷代皆有論。今本陳輝晦叔刻於章貢,為方策以便觀覽,而自漢高帝始。

  △《百官公卿表》十五卷

  司馬光撰。其序曰:“朝廷所以鼓舞群倫,緝熙庶續(xù)者,曰官、曰差遣、曰職而已。所謂‘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謂‘差遺’者,古之官也;所謂‘職’者,古之加官也。自建隆以來,文官知雜御史以上,武官閤門使以上,內(nèi)臣押班以上,遷轉(zhuǎn)黜免存其實(shí),以先后相次為表?!北救肼毠兕?,以《稽古錄序》所謂“建隆接乎熙寧,臣又著之於《百官表》”,即謂此書,蓋與《通鑒》相為表里,故著之於此。案晁氏《讀書志》有一百四十二卷,未詳。

  △《稽古錄》二十卷

  司馬光撰。其表云:“由三晉開國,迄於顯德之末造,臣既具之於《歷年圖》;自六合為宋,接於熙寧之元,臣又著之於《百官表》,乃威烈丁丑而上,伏羲書契以來,悉從論纂,皆有依憑?!鄙w元祐初所上也。此書始刻於越,其后再刻於潭。越本《歷年圖》諸論聚見第十六卷,蓋因圖之舊也;潭本諸論各系於國亡之時,故第十六卷惟存總論。

  △《通鑒釋文》二十卷

  司諫司馬康公休撰。溫公之子也。

  △《通鑒釋文》三十卷

  左宣義郎眉山史炤見可撰,馮時行為之序。今考之公休之書,大略同而加詳焉。蓋因其舊而附益之者也。

  △《通鑒前例》一卷、《修書帖》一卷、《三十六條四圖》共一卷

  司馬光記集修書凡例,諸帖則與書局官屬劉恕、范祖禹往來書簡也。其曾孫侍郎伋季思裒為一編,又以《前例》分為三十六條,而考其離合,稽其授受,推其甲子,括其卷帙,列為四圖。

  △《通鑒問疑》一卷

  高安劉羲仲壯輿纂集。其父道原與溫公往復(fù)相難者,亦附《修書帖》后。

  △《通鑒外紀(jì)》十卷、《目錄》三卷

  秘書丞高安劉恕道原撰。司馬公修歷代君臣事跡,辟恕為屬。嘗謂《史記》不及庖犧、神農(nóng),今歷代書不及威烈之前,欲為《前紀(jì)》,而本朝為《后紀(jì)》,將俟書成請於公。會道原病廢,絕意《后紀(jì)》,乃改《前紀(jì)》為《外紀(jì)》云?!锻ㄨb》書成,恕已亡,范淳父奏恕於此書用力最多,援黃鑒、梅堯臣例官其子,且以書賜其家。道原父渙凝之,家廬山。歐陽公所為賦《廬山高》也。

  △《疑年譜》一卷、《年略譜》一卷、《雜年號》附

  劉恕撰。謂春秋起周平、魯隱,《史記》本紀(jì)自《軒轅》,列傳首《伯夷》,年表起共和。共和至魯隱,其間七十一年,即與春秋相接矣。先儒庖犧、女媧,下逮三代,享國之歲,眾說不同,懼后人以疑事為信書,穿鑿滋甚,故周厲王以前三千五百一十九年為《疑年譜》,而共和以下至元祐壬申一千九百一十八年為《年略譜》。大略不取正閏之說,而從實(shí)紀(jì)之。四夷及寇賊僭紀(jì)名號,附之於末。

  △《唐史論斷》三卷

  天章閣待制陽翟孫甫之翰撰。甫以《唐書》煩冗遺略,多失體法,乃修為《唐史》,用編年體。自康定元年逮嘉祐元年,成七十五卷,為論九十二首。甫沒,朝廷取其書留禁中,其從子察錄以遺溫公,而世亦罕見。聞蜀有刻本,偶未得之,今惟諸論存焉。

  △《編年通載》十五卷

  集賢院學(xué)士建安章衡子平撰。編歷代帝系年號,始自唐、虞,迄於圣宋治平四年,總?cè)陌倌辍N鯇幤吣晟现?。其族父楶質(zhì)夫?yàn)橹?。衡,嘉祐二年進(jìn)士首選也。

  △《唐鑒》十二卷

  翰林學(xué)士成都范祖禹淳父撰。祖禹與修《通鑒》,分主唐史。元祐初上此書,考其治亂興廢之由,為三百六篇。

  △《紹運(yùn)圖》一卷

  諸葛深通甫撰。元祐中人,未詳爵里。其書頗行於世俗。

  △《歷代帝王年運(yùn)詮要》十卷

  左朝請大夫朱繪撰。紹興五年序,未詳何所人。

  △《歷代紀(jì)年》十卷

  濟(jì)北晁公邁伯咎撰。詠之之子也,嘗為提舉常平使者。其自為序,當(dāng)紹興七年。

  △《讀史管見》三十卷

  禮部侍郎胡寅明仲撰。以《通鑒》事備而義少,故為此書。議論宏偉嚴(yán)正,間有感於時事。其於熙、豐以來接於紹興權(quán)奸之禍,尤拳拳寓意焉?;尬獭毒V目》亦多取之。

  △《皇王大紀(jì)》八十卷

  胡宏撰。述三王、五帝至周赧王。前二卷自盤古至帝罄,年不可考信,姑載其事而已。自堯以后,用《皇極經(jīng)世》歷,起甲辰,始著年紀(jì)。博采經(jīng)傳,時有論說,自成一家之言。然或取莊周寓言以為實(shí),及敘邃古之初,終於無徵不信云爾。

  △《經(jīng)世紀(jì)年》二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撰。用《皇極經(jīng)世》譜編,有所發(fā)明則著之。其言邵氏以數(shù)推知去外丙、仲壬之年,乃合於《尚書》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之說。今案孔氏《正義》正謂劉歆、班固不見古文,謬從《史記》,而章衡《通載》乃云以紀(jì)年推之外丙、仲壬合於歲次,《尚書》殘缺,而《正義》之說誤。蓋三代而上,帝王歷年遠(yuǎn)而難考類如此,劉道原所謂疑年者也。然孟子亦有明文,不得云《史記》謬。

  △《通鑒論篤》三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撰。取《通鑒》中言論之精確者,表而出之。多或全篇,少至一二語,去取甚嚴(yán),可以見前輩讀書眼目之高。

  △《通鑒紀(jì)事本末》四十二卷

  工部侍郎袁樞機(jī)仲撰。樞自太學(xué)官分教嚴(yán)陵為此書。楊誠齋為之序。

  △《通鑒綱目》五十九卷

  侍講新安朱熹元晦撰。始,司馬公《通鑒》有《目錄舉要》。其后,胡給事安國康侯又修為《舉要補(bǔ)遺》。朱晦翁因別為義例,表歲以首年,因年以著統(tǒng),大書以提要,而分注以備言,自為之序,乾道壬辰也。大書者為綱,分注者為目,綱如經(jīng),目如傳。此書嘗刻於溫陵,別其綱謂之提要,今板在監(jiān)中。廬陵所刊則綱目并列,不復(fù)別也。

  △《國紀(jì)》五十八卷

  吏部侍郎睢陽徐度敦立撰。度,丞相處仁擇之之子也。其書詳略頗得中,而不大行於世。鄧學(xué)有魏邸舊書傳得之。

  △《續(xù)通鑒長編》一百六十八卷

  禮部侍郎眉山李燾仁父撰。長編云者,司馬公之為《通鑒》也,先命其屬為叢目,既成,乃修長編,然后刪之以為成書。唐長編六百卷,今《通鑒》惟八十卷爾。燾所上表自言未可謂之《通鑒》,止可謂之長編,故其書雖繁蕪而不嫌也。其卷數(shù)雖如此,而冊數(shù)至余三百。蓋逐卷又自分子卷或至十余。

  △《續(xù)通鑒長編舉要》六十八卷

  李燾撰。大略皆溫公舊規(guī)也。

  △《九朝通略》一百六十八卷

  起居郎建安熊克子復(fù)撰。

  △《中興小歷》四十一卷

  熊克撰??酥疄闀?,往往疏略多牴牾,不稱良史。

  △《中興遺史》六十卷

  從義郎趙甡之撰。慶元中上進(jìn)。其書大抵記軍中事為詳,而朝政則甚略,意必當(dāng)時游士往來邊陲、出入幕府者之所為。及觀其記張浚攻濠州一段,自稱姓名曰閑府張鑒。然則此書鑒為之?而甡之竊以為己有也。或曰鑒即甡之婦翁,未知信否?

  △《丁未錄》二百卷

  左修職郎昭武李丙撰。自治平丁未王安石初召用,迄於靖康童貫之誅,故以“丁未”名之。每事皆全載制詔章疏甚詳。

  △《思陵大事記》三十六卷、《阜陵大事記》二卷

  李燾撰。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

  工部侍郎陵陽李心傳微之撰。蓋與李巽巖《長編》相續(xù),亦嘗自隆興后相繼為之。會蜀亂散失,不可復(fù)得。

  △《大事記》十二卷、《解題》十二卷、《通釋》一卷

  著作郎東萊呂祖謙伯恭撰。自敬王三十九年以下,采《左氏傳》、歷代史、《皇極經(jīng)世》、《通鑒》、《稽古錄》輯而廣之。雖上接獲麟,而書法則視太史公所錄,不盡用策書凡例?!督忸}》者略具本末,或附以己意,多所發(fā)明?!锻ㄡ尅氛?,經(jīng)典綱要,孔、孟格言,以及歷代名儒大議論。初,意欲起春秋,接於五代,僅及漢武征和三年而止。東萊年方強(qiáng)仕而得末疾,平生論著大抵經(jīng)始而未及成,如《讓詩記》、《書說》是已。是書之作,當(dāng)淳熙七年,又二年而沒。使天假之年,所傳於世者,寧止是哉!

  △《建隆編》一卷

  陳傅良撰。蓋《長編》太祖一朝節(jié)略也。隨事考訂,并及累朝始末。慶元初,在經(jīng)筵所上。

  △《讀書譜》一卷

  陳傅良撰。自伏羲迄春秋終,以《易》、《書》、《詩》、《春秋》諸經(jīng)考世代而附著之。共和而下始有年數(shù)。

  △《紀(jì)年統(tǒng)紀(jì)論》一卷

  永嘉朱黼文昭撰。黼從陳止齋學(xué),嘗著《記年備遺》,起陶唐,終顯德為百卷。蓋亦本《通鑒》、《稽古錄》,而擷其中論正統(tǒng)者為《統(tǒng)紀(jì)論》。是編葉水心序之。

  △《皇朝編年舉要》三十卷、《備要》二十卷

  太學(xué)生莆田陳均平甫撰。均,丞相俊卿之從孫。端平初,有言於朝者,下福州取其書,由是得初品官。大抵依仿朱氏《通鑒綱目》。《舉要》者綱也,《備要》者目也。然去取無法,詳略失中,未為善書。

  △《續(xù)百官公卿表》十卷、《質(zhì)疑》十卷

  兵部尚書永嘉蔡幼學(xué)行之撰。續(xù)溫公舊書,起熙寧,至靖康?!顿|(zhì)疑》者,考異也。

  △《續(xù)稽古錄》一卷

  秘書丞歷陽龔頤正養(yǎng)正撰。以續(xù)司馬光前錄,而序述繁釀。其記紹熙甲寅事,歸功於韓侂胄。頤正本名敦頤,避崇陵諱改焉。嘗撰《元祐黨籍譜傳》得官。韓氏用事時,賜出身入館,非端士也。此書正以右韓也。

  △《歷代帝王纂要譜括》二卷

  余姚孫應(yīng)符仲潛撰。蓋《紹運(yùn)圖》之詳者也。

  ○起居注類

  《唐志》起居注類,實(shí)錄、詔令皆附焉。今惟存《穆天子傳》及《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二種,馀皆不存。故用《中興館閣書目》例,與實(shí)錄共為一類,而別出詔令。

  △《穆天子傳》六卷

  晉武帝時汲冢所得書,其體制與起居注正同,郭璞為之注。起居注者,自漢明德馬皇后始,漢、魏以來因之。

  △《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五卷

  唐工部尚書晉陽溫大雅彥弘撰。所載自起義至受禪凡三百五十七日。其述神堯不受九錫,反復(fù)之語甚詳。愚嘗書其后曰“新史”。稱除隋之亂比跡湯武,湯武未易比也,唐之受命正與漢高帝等爾。其不受九錫,足以掃除魏、晉以來欺天罔人之態(tài),而猶不免曰受隋禪者,乃以尊立代王之故,會不若以子嬰屬吏之為明白洞達(dá)也。

  △《唐高祖實(shí)錄》二十卷

  唐給事河?xùn)|敬播撰。案《志》稱房玄齡監(jiān)修,許敬宗刪改。今本首題監(jiān)修國史許敬宗奉敕定,而第十一卷題司空房玄齡奉敕撰,不詳其故。

  △《唐太宗實(shí)錄》四十卷

  案《藝文志》有《今上實(shí)錄》二十卷,敬播等撰,房玄齡監(jiān)修。又有長孫無忌《太宗實(shí)錄》四十卷。今本惟題中書令許敬宗奉敕撰。蓋敬宗當(dāng)高宗時用事,以私意竄改國史?!吨信d書目》言之詳矣。但今本既云許敬宗撰,而以為恐止是玄齡、無忌所進(jìn),則不可考也。

  △《唐高宗后修實(shí)錄》十九卷

  唐左散騎常侍彭城劉知幾子玄、恒王傅汴州吳兢撰。案《志》,令狐德棻撰,止乾封。知幾續(xù)成之。故號“后修”。書本三十卷,今闕十一卷。

  △《唐則天實(shí)錄》二十卷

  吳兢撰。案《志》,魏元忠等撰,劉知幾、吳兢刪正。今惟題兢撰。武氏罪大惡極,固不應(yīng)復(fù)入唐廟,而題主猶有“圣帝”之稱,至開元中,禮官有言,乃去之。武氏不應(yīng)有實(shí)錄,猶正史之不應(yīng)有本紀(jì)。皆沿襲《史》、《漢》呂后例。惟沈既濟(jì)之論為正,而范氏《唐鑒》用之?!短畦b》中宗嗣圣元年書至二十一年(案神龍元年),黜武后光宅至長安并不用。

  △《唐中宗實(shí)錄》二十卷

  吳兢撰。

  △《唐睿宗實(shí)錄》十卷

  劉知幾撰?!吨尽酚卸洠寰碚邽閰蔷?。今此十卷,當(dāng)是知幾也。《館閣書目》亦別有五卷者。

  △《唐玄宗實(shí)錄》一百卷

  題元載撰。蓋左拾遺令狐峘所為,而載以宰相監(jiān)修也,史稱事多漏略,拙於取棄,不稱良史。峘,德棻五世孫也。

  △《唐肅宗實(shí)錄》三十卷

  亦元載監(jiān)修,不見史官姓名。

  △《唐代宗實(shí)錄》四十卷

  令狐峘撰。尤為漏略,不立房琯傳,不載顏真卿事跡。

  △《唐建中實(shí)錄》十卷

  唐史館修撰吳郡沈既濟(jì)撰。其書止於建中二年十月,既濟(jì)罷史官之日。

  △《唐德宗實(shí)錄》五十卷

  稱裴垍撰。亦監(jiān)修宰相也。案《志》,蔣乂、樊紳、林寶、韋處厚、獨(dú)孤郁撰。垍,字弘中,河?xùn)|人。

  △《唐順宗實(shí)錄》五卷

  唐史館修撰韓愈撰。見愈《外集》。案《志》稱韓愈、沈傳師、宇文籍撰,李吉父監(jiān)修?!缎率贰分^議者哄然不息,卒竄定無完篇,以閹官惡其書禁中事切直故也。

  △《唐憲宗實(shí)錄》四十卷

  題路隋撰。隋自長慶中與韋處厚同修撰,歷年久而未成,至文宗太和中,隋為監(jiān)修,乃上之。案《志》稱沈傳師、鄭澣、宇文籍、蔣系、李漢、陳夷行、蘇景裔撰,蓋前后史官也。又稱杜元穎、韋處厚、路隋監(jiān)修,亦前后宰相也。

  △《唐穆宗實(shí)錄》二十卷

  亦路隋監(jiān)修,史官則蘇景裔、王彥威、楊漢公、蘇滌、裴休也。

  △《唐敬宗實(shí)錄》十卷

  監(jiān)修李讓夷,史官陳商、鄭亞。

  △《唐文宗實(shí)錄》四十卷

  監(jiān)修魏謩,史官盧耽、蔣偕、王沨、盧告、牛叢也。

  △《唐武宗實(shí)錄》三十卷

  監(jiān)修韋保衡。

  △《宣宗實(shí)錄》三十卷

  △《懿宗實(shí)錄》二十五卷

  △《僖宗實(shí)錄》三十卷

  △《昭宗實(shí)錄》三十卷

  △《哀帝實(shí)錄》八卷

  案:《唐志》惟有《武宗實(shí)錄》三十卷,其后皆未嘗修纂。更五代,《武錄》亦不存,《邯鄲書目》惟存一卷而已。五《錄》者,龍圖閣直學(xué)士常山宋敏求次道追述為書。案《兩朝史志》初為一百卷,其后增益為一百四十八卷。今案《懿錄》三十五卷,止有二十五卷,而始終皆備,非闕也。實(shí)一百四十三卷?!娥^閣書目》又言闕第九一卷,今本亦不闕云。

  △《后唐莊宗實(shí)錄》三十卷

  監(jiān)修趙鳳,史官張昭遠(yuǎn)撰。天成四年上。

  △《后唐明宗寶錄》三十卷

  監(jiān)修姚顗,史官張昭遠(yuǎn)等撰。清泰三年上。

  △《后唐廢帝實(shí)錄》十七卷

  張昭、尹拙、劉溫叟撰。案昭本傳撰梁均王、郢王、后唐愍帝、廢帝、漢隱帝《實(shí)錄》,惟梁二王年祀浸遠(yuǎn),事皆遺失,遂不修。余三帝實(shí)錄皆藏史閣,周世宗時也。蓋昭木撰《周祖實(shí)錄》,以其歷試之跡,多在漢隱帝時,故請先修《隱錄》,因并及前代云。

  △《晉高祖實(shí)錄》三十卷

  △《晉少帝實(shí)錄》二十卷

  監(jiān)修竇正固,史官賈緯、王伸、竇儼等撰。周廣順元年上。正固字體仁,同州人。相漢至周,罷歸洛陽,國初卒。

  △《漢高祖實(shí)錄》十七卷

  監(jiān)修蘇逢吉,史官賈緯等撰。乾祐二年上。書本十二卷,今缺末三卷。《中興書目》作十卷。

  △《漢隱帝實(shí)錄》十五卷

  張昭等撰。事已見前。

  △《周太祖實(shí)錄》三十卷

  張昭等撰。顯德五年上。昭即昭遠(yuǎn),字潛夫,濮上人。避漢祖諱,止稱昭。逮事本朝,為吏部尚書。開寶四年卒。

  △《周世宗實(shí)錄》四十卷

  監(jiān)修官晉陽王溥齊物,修撰范陽扈蒙日用撰。

  △《太祖實(shí)錄》五十卷

  監(jiān)修國史肥鄉(xiāng)李沆太初,史官集賢院學(xué)士河南錢若水淡成等重修。初,淳化中,命李至、張洎等修太祖史未成,及咸平元年,《太祖實(shí)錄》成書,以太祖朝事多漏略,故再命若水修撰。二年書成,上之。卷首有沆《進(jìn)書表》,敘前錄之失及新書刊修條目甚詳。同修者直館饒陽李宗諤昌武、東平梁顥太素、直集賢院河南趙安仁樂道。李燾云,世傳太祖自陳橋推戴馬上,約束諸將本太祖圣意,前錄無太宗叩馬之語,乃后錄所增也。前錄既不傳,今不可考矣。李燾《長編》且載,而云舊錄所無,今從新錄。然則燾亦嘗見舊錄也耶?近聞士大夫家亦多有之,求之未獲也。

  △《太宗實(shí)錄》八十卷

  錢若水等以至道三年十一月受命,咸平元年八月上之。九月而畢,人難其速。同修撰者給事中濟(jì)陰柴成務(wù)寶臣、秘閣校理丹陽吳淑正儀、直集賢院建安楊億大年。案億《傳》,書凡八十篇,而億獨(dú)草五十六卷。

  △《真宗實(shí)錄》一百五十卷

  學(xué)士承旨肥鄉(xiāng)李維仲方、學(xué)士臨川晏殊同叔撰。乾興元年受詔,天圣二年,監(jiān)修新喻王欽若定國上之。同修者侍講博平孫奭宗古、知制誥趙郡宋綬公垂、度支副使閬中陳堯佐舜元、校理真定王舉正伯中、枝勘河南李淑獻(xiàn)臣。

  △《仁宗實(shí)錄》二百卷

  學(xué)士華陽王珪禹玉、范鎮(zhèn)景仁、知制誥常山宋敏求次道撰。嘉祐八年奉詔,歷治平至熙寧二年七月書成。宰臣韓琦提舉。

  △《英宗實(shí)錄》三十卷

  學(xué)士壽春呂公著晦叔、長社韓維持國、知制誥浦城吳充沖卿撰。熙寧元年正月奉詔,二年七月宰臣提舉曾公亮上之。

  《英宗實(shí)錄》熙寧元年曾宣靖提舉,王荊公時已入翰林,請自為之,兼實(shí)錄修撰,不置官屬。成書三十卷,出於一手。東坡先生嘗語劉壯輿羲仲云,此書詞簡而事備,文古而意明,為國朝諸史之冠。晁氏《讀書志》云,熙寧元年正月,詔曾公亮提舉,呂公著、韓維修撰,孫覺、曾鞏檢討,三月,又以錢藻檢討,四月,又以王安石、吳充為修撰。二年七月,書成上之。

  △《神宗實(shí)錄》朱墨本二百卷

  元祐中,兵部侍郎青社趙彥若元考、著作郎成都范祖禹淳甫、豫章黃庭堅魯直撰。紹圣中,中書舍人莆田蔡卞元度、長樂林希子中等重修。其朱書系新修,黃字系刪去,墨字系舊文,其增改刪易處則又有簽貼,前史官由是得罪。卞,王安石之壻,大抵以安石《日錄》為主。陳瓘所謂尊私史而壓宗廟者也。

  △《神宗實(shí)錄考異》二百卷

  監(jiān)修解梁趙鼎元鎮(zhèn)、史官成都范沖元長等撰。建炎初,有詔重修,紹興六年,先進(jìn)呈五十卷,六年正月書成。《考異》者,備朱、墨、黃三書,而明著其去取之意也。闕百六十一至百七十一卷。初,蔡卞既改舊錄,每一卷成,納之禁中,蓋將盡泯其跡,而使新錄獨(dú)行。謂朱墨本者,世不可得而見也。及梁師成用事,自謂蘇氏遺體,頗招延元祐諸家子孫,若范溫、秦湛之流。師成在禁中見其書,為諸人道之。諸人幸其書之出,因曰此不可不錄也、師成如其言。及敗,沒入。有得其書者,攜以渡江,遂傳於世。嗚呼,此可謂非天乎!

  △《哲宗實(shí)錄》一百五十卷

  監(jiān)修趙鼎、史官范沖等重修。紹興四年三月,思陵嘗謂宰臣朱勝非等曰:“神宗、哲宗史錄,事多失實(shí),當(dāng)別修定。范祖禹之子沖已有詔命,可趣來令兼史職?!睕_至,以宗正少卿兼直史館。辭,不許。上謂勝非等曰:“此事朕何敢私?頃歲昭慈誕辰,宮中置酒,從容語及前朝事,曰吾逮事宣仁,求之古今,母后之賢,未見其比,奸臣私憤誣謗,雖嘗下詔辨明,而史錄未經(jīng)刪改,豈足貽信后世?吾意在天之靈,不無望也。朕每念及此,惕然于懷,欲降一語,具載昭慈遺旨,庶使中外知朕修史之本意?!膘妒且允フZ系之《哲錄》之末。

  △《徽宗實(shí)錄》一百五十卷

  監(jiān)修宰相湯思退等上。自紹興七年詔修,十一年先成六十卷,至二十八年書成。修撰官歷年既久,前后非一人。至乾道五年,秘書少監(jiān)李燾請重修。淳熙四年成二百卷,《考異》百五十卷,《目錄》二十五卷。今百五十卷者,前本也。

  △《欽宗實(shí)錄》四十卷

  乾道四年修撰洪邁等進(jìn)。

  △《高宗實(shí)錄》五百卷

  慶元三年,修撰濟(jì)源傅伯壽景仁撰。初進(jìn)二百八十卷,止紹興十六年。嘉泰二年,修撰建安袁說友起巖等又進(jìn)二百二十卷,止三十二年。

  △《孝宗實(shí)錄》五百卷

  嘉泰二年,修撰傅伯壽等撰進(jìn)。中興以來,兩朝五十余載事跡,置院既久,不以時成,涉筆之臣,乍遷忽徙,不可殫紀(jì)。及有詔趣進(jìn),則匆遽鈔錄,甚者一委吏手,卷帙猥多,而紀(jì)載無法,疏略牴牾,不復(fù)可稽據(jù)。故二《錄》此之前世,最為缺典,觀者為之太息。

直齋書錄解題·卷五

○詔令類

  △《西漢詔令》十二卷

  吳郡林慮德祖編。采括志傳,參之本紀(jì),以示信安程俱致道。俱以世次先后各為一卷,差比歲月,纂而成書,且為之序。虙嘗試中詞學(xué),為開封府掾,尹以佞幸進(jìn),有所不樂,引疾納祿去,遂終於家。

  △《東漢詔令》十一卷

  宗正寺主簿鄞樓昉旸叔編。大抵用林氏舊體,自為之序。帝王之制具在百篇,后世不可及矣。兩漢猶為近古,愚未冠時,無書可觀,雖二史亦從人借。嘗於班《書》志、傳錄出諸詔,與紀(jì)中相附,以便覽閱。既仕於越,乃得見林氏書,而樓氏書近出,其為好古博雅,斯以勤矣。惟平、獻(xiàn)二朝,莽、操用事,如錫莽及廢伏后之類,皆當(dāng)削去,莽時尤多也。

  △《本朝大詔令》二百四十卷

  寶謨閣直學(xué)士,豫章李大異伯珍刻於建寧,云紹興間宋宣獻(xiàn)家子孫所編纂也,而不著其名。始自國初,迄於宣、政,分門別類,凡目至為詳也。

  △《玉堂制草》十卷

  參政鉅野李邴漢老編。承平以前制誥。

  △《中興玉堂制草》六十四卷

  同知樞密鄱陽洪遵景嚴(yán)編。起建炎,迄紹興末。

  △《中興續(xù)玉堂制草》三十卷

  丞相益文忠公東里周必大子充為學(xué)士院時編進(jìn)。始嘗進(jìn)言,加上德壽尊號,不以表而以議,且稱“嗣皇帝”為非是,遂革之。今書以尊號表為卷首,而增附《館職策問》於后。起隆興,迄淳熙改元。自后未有續(xù)者。

  △《綸言集》三十一卷

  宇文粹中、虛中兄弟所編集。

  △《中興綸言集》二十八卷

  左司郎中莆田鄭寅子敬編。寅,知樞密院僑之子,靖重博洽,藏書數(shù)萬卷,於本朝典故尤熟。

  ○偽史類

  △《淝上英雄小錄》二卷

  信都鎬撰。所錄楊行密將吏有勛名者四十人,其二十四人皆淝上,余諸道人,又有僧、道、漁、樵之屬十人,錄其小事,故名“小錄”。

  △《江淮異人錄》二卷

  吳淑撰。所紀(jì)道流、俠客、術(shù)士之類,凡二十五人。

  △《南唐烈祖開基志》十卷

  南唐滁州刺史王顏?zhàn)?。起天祐乙丑,止升元癸卯,合三十九年。

  △《南唐烈祖實(shí)錄》十三卷

  南唐史館修撰高遠(yuǎn)撰。闕第八、第十二卷。遠(yuǎn)又嘗為《吳錄》二十卷。而徐鉉、鄭文寶皆云,開寶中,遠(yuǎn)始緝升元以來事,書未成而疾,悉焚其草,故事多遺落。

  △《江南錄》十卷

  給事中廣陵徐鉉鼎臣、光祿卿池陽湯悅德川撰。二人皆唐舊臣,故太宗命之撰次。悅即殷崇義,避宣祖諱及太宗舊名,并姓改焉。

  △《南唐近事》二卷

  工部郎江南鄭文寶撰。序云三世四十年,起天福己酉,終開寶乙亥。然泛記雜事,實(shí)小說傳記之類耳。

  △《江表志》三卷

  鄭文寶撰。序言徐鉉、湯悅所錄,事多遺落,無年可編。然前錄固為簡略,而猶以年月紀(jì)事,今此書亦止雜記,如事實(shí)之類爾?!督隆贩Q太平興國二年丁丑,今稱庚戌者,大中祥符三年也。

  △《南唐書》三十卷

  陽羨馬令撰。序言其祖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未及撰次,今纂先志而成之,實(shí)崇寧乙酉。其書略備紀(jì)傳體,而亦言徐鉉、湯悅之疏略云。

  △《江南余載》二卷

  不著姓名。序言徐鉉始奉詔為《江南錄》,其后王舉、路振、陳彭年、楊億皆有書。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稱,而龍袞為尤甚。熙寧八年,得鄭君所述於楚州,其事跡有六家所遺或小異者,刪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類相從。鄭君者,莫知何人,豈即文寶也耶?

  △《新修南唐書》十五卷

  寶謨閣待制山陰陸游務(wù)觀撰。采獲諸書,頗有史法。

  △《前蜀紀(jì)事》二卷

  后蜀學(xué)士毛文錫平珪撰。起廣明庚子,盡天福甲子,凡二十五年。文錫,唐太仆卿龜范之子,十四登進(jìn)士第,入蜀,仕建至判樞密院,隨衍入洛而卒。

  △《后蜀紀(jì)事》二卷

  直史館太常博士董淳撰。惟記孟昶事。

  △《蜀梼杌》十卷

  殿中侍御史里行新建張?zhí)朴⒋喂ψ?。唐英自號黃松子,南英天覺之兄也。

  △《吳越備史》九卷

  吳越掌書記范垌、巡官林禹撰。按《中興書目》,其初十二卷,盡開寶三年,后又增三卷,至雍熙四年。今書止石晉開運(yùn),比初本尚闕三卷。

  △《吳越備史遺事》五卷

  全州觀察使錢儼撰。俶之弟也。其序言《備史》亦其所作,讬名林、范,而遺名墜跡,殊聞異見,闕漏未盡者,復(fù)為是編。時皇宋平南海之二年吳興西齋序。蓋開寶五年也。儼以三年代其兄偡刺湖州。

  △《閩中實(shí)錄》十卷

  周顯德中,揚(yáng)州永貞縣令蔣文惲記王審知父子及將吏、儒士、僧道事跡,末亦略及山川土物。

  △《閩王列傳》一卷

  秘書監(jiān)晉江陳致雍撰。二世七主,通六十年。

  △《閩王事跡》一卷

  不知何人作。卷末稱光啟二年至天圣九年,一百三十八年。其所記頗詳。

  △《三楚新錄》三卷

  知貴州修仁縣周羽沖撰。上卷為湖南馬殷,中卷為武陵周行逢,下卷為荊南高季興。

  △《湖南故事》十卷

  不知作者。記馬氏至周行逢事?!娥^閣書目》作十三卷,蓋為列傳十三篇,其實(shí)十卷也。文辭鄙甚。

  △《五國故事》二卷

  不知作者。記吳、蜀、閩、漢諸國事。

  △《九國志》五十一卷

  右正言知制誥祁陽路振子發(fā)撰。九國者,謂吳、唐、二蜀、東南二漢、閩、楚、吳越,各為世家、列傳,凡四十九卷。末二卷為北楚,書高季興事,張?zhí)朴⑺a(bǔ)撰也。

  △《十國紀(jì)年》四十卷

  劉恕撰。十國者,即前九國之外,益以荊南,張?zhí)朴⑺^北楚也。

  △《天下大定錄》一卷

  殿中丞通判桂州王舉撰。景祐間人。始高季興,終劉繼元。其所記疏略,獨(dú)江南稍詳。書本十卷,今但為一卷,恐非全書也。

  △《陰山雜錄》十六卷

  不著名氏。莆田鄭氏《書目》云趙志忠撰。志忠者,遼中書舍人,得罪於宗真,挺身來歸。歐公《歸田錄》云,志忠本華人,自幼陷虜,為人明敏,在虜中舉進(jìn)士至顯官,歸國,能述虜中君臣世次、山川風(fēng)物甚詳。今觀此書,可概見矣。

  △《燕北雜錄》五卷、《西征寨地圖》附

  思卿武珪記。嘉祐六年,宮苑使知雄州趙進(jìn)於朝。珪自契丹逃歸,事見《國史傳》。

  △《契丹錄》一卷

  即《陰山雜錄》之首卷也。

  △《匈奴須知》一卷

  歸明人田緯編次。錄契丹地理官制。

  △《辨鴂錄》一卷

  不著名氏。契丹譯語也。凡八篇。

  △《虜廷須知》一卷

  左藏庫副使知安肅軍陳昉撰:熙寧元年,集賢校理鄭穆為之序,凡二十一條目。

  △《西夏須知》一卷

  內(nèi)殿承制鄜延都監(jiān)劉溫潤撰。凡十五條目。

  △《金人亡遼錄》二卷

  燕山史愿撰?;蚍Q《遼國遺事》。

  △《松漠記聞》二卷

  徽猷閣直學(xué)士鄱陽洪皓光弼撰。皓奉使留敵中錄所聞雜事。

  △《征蒙記》一卷

  金人明威將軍登州刺史李大諒撰。建炎巨寇之子,隨其父成降金者也;所記家人跳梁,自其全盛時,已不能制矣。

  △《金國志》二卷

  承奉郎張棣撰。淳熙中歸明人,記金國事頗詳。

  △《金國志》一卷

  不著名氏。似節(jié)略張棣書。其末又雜錄金國事宜,及海陵以后事。

  △《金國節(jié)要》三卷

  右從事郎兗人張匯東卿撰。宣和中隨父官保州,陷金十五年,至紹興十年歸朝。

  △《偽楚錄》二卷

  不著名氏。

  △《偽齊錄》二卷

  不著名氏。

  △《金人南遷錄》一卷

  稱偽著作郎張師顏?zhàn)?。頃初見此書,疑非北人語,其間有曉然傅會者,或曰華岳所為也。近扣之汴人張總管翼,則云歲月皆牴牾不合,益證其妄。

  ○雜史類

  △《越絕書》十六卷

  無撰人名氏,相傳以為子貢者,非也。其書雜記吳、越事,下及秦、漢,直至建武二十八年。蓋戰(zhàn)國后人所為,而漢人又附益之耳。越絕之義曰:“圣人發(fā)一隅,辯士宣其辭;圣文越於彼,辯士絕於此?!惫暑}曰“越絕”。雖則云然,而終未可曉也。

  越者,國之氏也;絕者,絕也,謂勾踐時也;絕者,絕也,絕惡反之於善。越專其功,故曰“越絕”,并見本書。文簡批編尾云:《越絕書》訛不可讀,如樂架之有啞鍾。漁父辭劍事,見於此書。

  △《戰(zhàn)國策》三十卷

  司馬遷《史記》所本,劉向所校者也。但無撰人名氏。后漢高誘注。自東周至中山十二國,凡三十三篇。

  △《鮑氏校定戰(zhàn)國策》十卷

  尚書郎括蒼鮑彪注。以西周正統(tǒng)所在,易為卷首。其注凡四易藁乃定。

  △《九州春秋》九卷

  晉司馬彪紹統(tǒng)撰。漢末州部之亂,司、冀、徐、兗、青、荊、揚(yáng)、梁、幽,凡盜賊僭叛皆紀(jì)之。

  △《華陽國志》二十卷

  晉散騎常侍蜀郡常璩道將撰。志巴、蜀地理、風(fēng)俗、人物及公孫述、劉焉、劉璋、先后主以及李特等事跡。末卷為《序志》,云肇自開辟,終乎永和三年。

  △《后魏國典》三十卷

  唐太常少卿元行沖撰。行沖以系出拓跋,乃撰《魏典》三十篇,文約事詳,學(xué)者尚之。此本從莆田劉氏借錄,卷帙多寡不同,歲月首尾不具,殆類鈔節(jié),似非全書。

  △《大業(yè)雜記》十卷

  唐著作郎杜寶撰。紀(jì)煬帝一代事。序言貞觀修史未盡實(shí)錄,故為此書,以彌縫闕漏。

  △《建康實(shí)錄》二十卷

  唐許嵩撰。載吳、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建康者,編年附傳,大略用實(shí)錄體。

  △《行在河洛記》十卷

  唐宰相尉氏劉仁軌正則撰。記李密、王世充事。末二卷記隋都城、宮殿、池苑。按《唐志》作《行年記》二十卷。

  △《河洛春秋》二卷

  唐洋州司功包谞撰。記安史之亂。

  △《明皇雜錄》一卷

  唐校書郎鄭處誨撰。雜記明皇時事。大中九年序。處誨,太和八年進(jìn)士也。

  △《開天傳信記》一卷

  唐吏部員外郎鄭檗撰。雜記開元、天寶時事。

  △《安祿山事跡》三卷

  唐華陰尉姚汝龍撰。

  △《開元升平源》一卷

  唐史官吳兢撰。敘姚崇十事。

  △《廬陵王傳》一卷

  唐彭王傅會稽徐浩季海撰。敘狄仁杰五王事。

  △《奉天錄》四卷

  唐趙元一撰。起建中四年涇原叛命,終興元元年克復(fù)神都。

  △《燕南記》三卷

  唐恒州司戶魏郡谷況撰。專記成德一鎮(zhèn)事。自建中二年至太和七年,起張孝忠,終王承元。古語有“燕南垂,趙北際”,今以其在燕之南,故名。然河北諸鎮(zhèn)連叛事跡,大略具矣。

  △《建中河朔記》六卷

  唐李公佐撰。序言與從弟正封讀國史至建中、貞元之際,序述河朔故事,未甚詳備,以舊聞於老僧智融及谷況《燕南記》所說略同,參錯會要,以補(bǔ)史闕。

  △《邠志》三卷

  唐殿中侍御史凌準(zhǔn)宗一撰。邠軍即朔方軍也。此本從盱江晁氏借錄,其末題曰:“文忠修《唐史》,求此書不獲,今得於忠憲范公之孫伯高。其中尚多誤,當(dāng)訪求正之。紹興乙丑晁公酂?!?br />
  △《涼國公平蔡錄》一卷

  唐山南東道掌書記鄭澥蘊(yùn)士撰。涼國公者,李愬也。

  △《國史補(bǔ)》三卷

  唐學(xué)士李肇撰。

  △《大唐新語》十三卷

  唐江都縣主簿劉肅撰。自武德迄大歷,分類編纂,凡三十類。元和丁亥歲序。

  △《太和野史》三卷

  不著名氏。但稱大中戊辰陳郡袁濤序。自鄭注而下十七人,本共為一軸“濤分之為三卷。

  △《太和摧兇記》一卷

  文與上同,而不分卷,豈其初本耶?

  △《野史甘露記》二卷

  不著名氏。上卷記甘露之禍,下卷敘諸臣本末。

  △《乙卯記》一卷

  唐布衣李潛用撰。末又有吳郡李實(shí)者,述訓(xùn)、注本謀附益之。乙卯者,太和九年也。

  △《兩朝獻(xiàn)替記》三卷

  唐宰相李德裕文饒撰。敘文、武兩朝相位奏對事跡。

  △《會昌伐叛記》一卷

  李德裕撰。記平澤潞事。

  △《次柳氏舊聞》一卷

  李德裕撰。記柳芳所聞於高力士者,凡十七條。上元中,芳謫黔中,力士徙巫州。芳從力士問禁中事。德裕父吉甫從芳子冕聞之。

  △《四夷朝貢錄》十卷

  唐給事中渤海高少逸撰。會昌中,宰相李德裕以黠戛斯朝貢,莫知其國本原,詔為此書。凡二百一十國,本二十卷,合之為十卷。

  △《東觀奏記》三卷

  唐右補(bǔ)闕裴延裕膺余撰。記宣宗朝事,凡八十九條。

  △《貞陵遺事》二卷、續(xù)一卷

  唐中書舍人令狐澄撰。吏部侍郎柳玭續(xù)之。澄所記十七事,玭所續(xù)十四事。

  △《咸通庚寅解圍錄》一卷

  唐成都少尹張云景之撰。言南詔圍城捍御事。

  △《金鑾密記》三卷

  唐翰林學(xué)士承旨京兆韓偓致堯撰。具述在翰苑時事,危疑艱險甚矣。昭宗屢欲相之,卒不果而貶,竟終於閩。非不幸也,不然與崔垂休輩駢肩就戮於朱溫之手矣。

  △《廣陵妖亂志》三卷

  唐晉陽鄭延晦撰。言高駢、呂用之、畢師鐸等事。

  △《汴水滔天錄》一卷

  唐左拾遺王振撰。言朱溫篡逆事。

  △《朱梁興創(chuàng)遺編》二十卷

  梁宰相馮翊敬翔子振撰。自廣明巢賊之亂、朱溫事跡,迄於天祐弒逆,大書特書,不以為愧也。其辭亦鄙俚。

  △《莊宗召禍記》一卷

  后唐中書舍人黃彬撰。

  △《三朝見聞錄》八卷

  不知作者。起乾符戊戌,至天祐末年,及莊宗中興,后唐、河?xùn)|事跡。三朝者,僖、昭、莊也。其文直述多鄙俚。

  △《大唐補(bǔ)記》三卷

  南唐程匡柔撰。序言懿宗朝有焦璐者撰《年代紀(jì)》,述神堯,止宣宗。匡柔襲《三百年歷》,補(bǔ)足十九朝。起咸通戊子,止癸巳,附璐書中。乾符以后備存《補(bǔ)紀(jì)》。末有《后論》一篇,文辭雖拙,論議亦正。

  △《賈氏備史》六卷

  漢諫議大夫賈緯撰。敘石晉禍亂,每一事為一詩系之。

  △《晉太康平吳記》二卷

  周兵部尚書張昭撰。世宗將討江南,昭采晉武平孫皓事跡,為書上之。

  △《晉朝陷蕃記》四卷

  宰相大名范質(zhì)文素撰,據(jù)莆田鄭氏《書目》云爾。本傳不載,故《館閣書目》云不知作者。未悉鄭氏何所據(jù)也。

  △《五代補(bǔ)錄》五卷

  尋陽陶岳撰。每代為一卷,凡一百七條。岳,雍熙二年進(jìn)士。

  △《五代史闕文》一卷

  翰林學(xué)士巨野王禹偁無之撰。

  △《建隆遺事》一卷

  王禹偁撰。其記陳橋驛前戒誓諸將事元出熙陵,而序文云近取《實(shí)錄》,入禁中親自筆削。然則此書之作,誠有謂也。《邵氏聞見錄》亦嘗表而出之,而或者亦辨此書之偽,是見於王明清《揮麈錄》者,尤有據(jù),當(dāng)考。

  △《甘陵伐叛記》一卷

  題文升撰,不知何人。末有論,稱甘陵人蘇朔為余言其大父慶歷中陷賊,親見則初叛時事。按《中興書目》有《甘陵誅叛錄》,稱殿中丞王起撰。起時為文彥博幕客。然則別自一書也。

  △《涑水記聞》十卷

  司馬光撰。此書行於世久矣,其間記呂文靖數(shù)事,呂氏子孫頗以為諱,蓋嘗辨之以為非溫公全書。而公之曾孫侍郎伋季思遂從而實(shí)之,上章乞毀板。識者以為譏。

  △《書壬戌事》一卷

  不知何人作。其記永樂之事甚詳。

  △《逸史》二十卷

  丞相楊羨蔣芾子禮撰。其曾祖魏公之奇潁叔所記《逸史》,殆數(shù)百冊,兵火散失,捃摭遺藁,得六百六十事,為十九門。淳熙改元書成,為之序。

  △《林氏野史》八卷

  同知樞密院長樂林希子中撰。希不得志於元祐,起從章惇,甘心下遷西掖,草諸賢謫詞者也。而此書記熙寧、元豐以來事,頗平直,不類其所為?;蜓源藭黛对v之前,其后時事既變,希亦隨之,書藏不毀。久而時事復(fù)變,其孫懋於紹興中始序而行之耳。

  △《元和錄》三卷

  池州石埭縣尉維揚(yáng)馬永明叟撰。自元和三年牛、李對策,以至大中十三年令狐绹罷相,唐朋黨本末具矣。永錫嘗著《唐職林》、《實(shí)賓錄》等書,崇、觀、政和間人也。又有馬永卿大年者,從劉元城游,大觀三年進(jìn)士,當(dāng)是其群從。《館閣書目》以永錫為唐人,大誤也。

  △《邵氏辨誣》三卷

  右奉直大夫河南邵伯溫子文撰。專辨紹圣群小誣謗宣仁事本末。紹興中,其子待制溥上之。

  △《邵氏聞見錄》二十卷

  邵伯溫撰。多記國朝事。又有《后錄》三十卷,其子溥所作,不專紀(jì)事。在子錄小說類。

  康節(jié)兩孫溥、博。嘗見川本《邵氏聞見后錄》,名博,今作溥,未知直齋何所據(jù)?恐博是。蓋刊本不應(yīng)誤也。

  △《國史后補(bǔ)》五

  卷蔡絳撰。條,京之愛子。京末年事皆出條。條兄攸既叛父,亦與絳不咸。此書大略為其父自解,而滔天之惡,終有不能隱蓋者。其間所載宮闈禁密,非臣庶所得知,亦非臣庶所宜言,既出絳筆,事遂傳世,殆非人力也。

  △《北征紀(jì)實(shí)》二卷

  蔡絳撰。敘伐燕本末。歸罪童貫、蔡攸,亦欲為京文飾,然京之罪不可掩也。

  △《靖康要錄》五卷

  不著撰人名氏。自欽廟潛邸,迄靖康元年十二月事。

  △《朝野僉言》二卷

  不著名氏。有序。建炎元年八月《系年錄》稱夏少曾,未詳何人。

  △《靖康傳信錄》一卷

  丞相李綱伯紀(jì)撰。丁未二月。

  △《靖康奉使錄》一卷

  鄭望之撰。

  △《靖康拾遺錄》一卷

  何烈撰。又名草史。

  △《孤臣泣血錄》三卷、《拾遺》一卷

  丁特起撰。

  △《裔夷謀夏錄》七卷

  翰林學(xué)士新安汪藻彥章撰。

  △《陷燕記》一卷

  賈子莊撰。記燕山初陷事。子莊,不知其名,蔡靖客也。

  △《南歸錄》一卷

  直秘閣沈琯撰。亦記燕山事。

  △《靖康錄》一卷

  太學(xué)生朱邦基撰。

  △《金人犯闕記》一卷

  草茅方冠撰。

  △《汴都記》一卷

  無名氏。

  △《靖康遺錄》一卷

  太學(xué)生沈良撰。

  △《靖康野錄》一卷

  無名氏。

  △《避戎夜話》一卷

  吳興石茂良太初撰。

  △《靖康小史》一卷

  不著名氏。其末稱名曰烈。即何烈《草史》也。

  △《痛定錄》一卷

  不著名氏。

  △《悲喜記》一卷

  圍城中人作書與所親曰中美知府者,具述喪亂本末,自稱名曰旸,皆不知何人也。

  嘗見一書,名《皇旋陷虜記》,中間載秘書少監(jiān)趙旸與姚太守書云云,雖無中美之稱,恐即此書也。

  △《建炎中興記》一卷

  耿延禧撰。

  △《建炎中興日歷》五卷

  宰相新安汪伯彥廷俊撰。敘元帥開府至南都踐極。

  △《呂忠穆答客問》一卷

  宰相濟(jì)南呂頤浩元直撰。

  △《呂忠穆勤王記》一卷

  左宣教郎臧梓撰。記建炎復(fù)辟事。

  △《渡江遭變錄》一卷

  丞相上蔡朱勝非藏一撰。記苗、劉作難至復(fù)辟事。

  △《建炎復(fù)辟記》一卷

  無名氏。

  △《建炎通問錄》一卷

  宣教郎傅雱撰。建炎初,李丞相綱所進(jìn)。

  △《北狩聞見錄》一卷

  干當(dāng)龍德宮曹勛功顯撰。勛扈從北狩,以徽廟御札,聞道走行在所,以建炎二年七月至南京。

  △《北狩行錄》一卷

  蔡鞗、王若沖撰。

  △《戊申維揚(yáng)錄》一卷

  無名氏。

  △《維揚(yáng)過江錄》一卷

  尚書左丞葉夢得少蘊(yùn)撰。

  △《己酉航海記》一卷

  中書合人李正民撰。又名《建炎居邠記》。

  △《建炎假道高麗錄》一卷

  楊應(yīng)誠撰。取道遼東,奉使金虜,不達(dá)而還。

  △《紹興講和錄》二卷

  無名氏。

  △《亂華編》三十三卷

  知盱眙軍東平劉荀子卿編。其前有小序數(shù)語云:“方敬塘割幽、燕遺契丹之日,孰知為本朝造禍之原哉!逮王安石創(chuàng)新法為辟國之謀,又孰知紹述者召禍之酷哉!”所集雜史、傳記近三十種。荀,忠肅丞相諸孫也。

  △《元祐黨籍列傳譜述》一百卷

  龔頤正撰。以諸臣本傳及志、狀、家傳、遺事之類集成之。其事跡微晦,史不可見者,則采拾諸書為之補(bǔ)傳,凡三百九人,其闕者四人而已。淳熙中,史院取其書以修《四朝國史》。洪邁奏乞甄錄,補(bǔ)和州文學(xué),后賜出身。詳見“編年類”。頤正,給事中原之曾孫也。

  △《紹興正論》二卷

  序稱瀟湘野夫,不著名氏。錄文武官不附和議及忤秦檜得罪者。

  △《紹興正論小傳》二十卷

  宗正寺主簿鄞樓昉旸叔撰。以《正論》中姓名,仿《元祐黨傳》為之。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

  直秘閣清江徐夢莘商老撰。輯諸書二百余家,分上、中、下。上為政、宣二十五卷,中為靖康七十五卷,下為炎、興百五十卷。

  △《北盟集補(bǔ)》五十卷

  夢莘以前書詮載不盡者五家,續(xù)編次於中、下二帙,以補(bǔ)其闕。靖康、炎、興各為二十五卷。

  △《中興十三處戰(zhàn)功錄》一卷

  參政眉山李璧季章撰。中興以來,御寇立功惟此十三處,編為一書,所謂司勛藏其貳者也。開禧乙丑,北事將作,其書成。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乙集》共四十卷

  李心傳撰。上自帝系、帝德、朝政、國典,下及見聞瑣碎,皆錄之。蓋南渡以后野史之最詳者。

  △《西陲泰定錄》九十卷

  李心傳撰。記吳曦叛逆以及削平本末,起嘉泰辛酉,迄嘉定辛未,為三十七卷。其后蜀事益多,又增修至辛巳之冬,通為九十卷。仍頗用太史公年表例,并記國家大政令、邊防大節(jié)目。首尾二十年。

  ○典故類

  △《貞觀政要》十卷

  唐吳兢撰。前題衛(wèi)尉少卿兼修國史,按《新舊書》列傳,兢未嘗為此官,而書亦不記歲月。但其首稱良相侍中安陽公、中書令河?xùn)|公,亦未詳為何人?!娥^閣書目》云神龍中所進(jìn),當(dāng)考。

  △《魏鄭公諫錄》五卷

  唐尚書吏部郎中瑯邪王綝撰。綝,字方慶,以字行。相武后,其為吏部當(dāng)在高宗時。《館閣書目》作王琳,誤也。所錄魏公進(jìn)諫奏對之語,又名《魏文貞公故事》。

  △《翰林盛事》一卷

  唐剡尉常山張著處晦撰。紀(jì)儒臣盛事,自武德中迄于天寶。首載張文成七登科者,即著之祖也。

  △《衣冠盛事》一卷

  唐武功蘇特撰。

  △《李司空論事》一卷

  唐大中史官蔣偕錄。司空者,李絳深之,元和宰相也。

  △《太和辨謗略》三卷

  唐宰相李德裕撰。初,憲宗命令狐楚等為《元和辨謗略》十卷,錄周、秦、漢、魏迄隋忠賢罹讒謗事跡。德裕等刪其繁蕪,益以唐事,裁成三卷,太和中上之。集賢學(xué)士裴潾為之序。元和書今不存,《邯鄲書目》亦止有前五卷。

  △《秦傳玉璽譜》一卷

  題博陵崔逢修,協(xié)律郎嚴(yán)士元重修,河中少尹魏德謨潤色。

  △《國璽傳》一卷、《傳國璽記》一卷

  《傳》,無名氏所記,止唐肅宗?!队洝罚Q嚴(yán)士元,與前大同小異。

  △《玉璽雜記》一卷

  徐景撰。乾元元年七月記?!短浦尽酚行炀啊队癍t正錄》,即此書也。

  △《楚寶傳》一卷

  杜確撰。肅宗乾元二年,楚州尼真如獻(xiàn)寶事。

  △《八寶記》一卷

  無名氏。大觀二年。

  △《唐文宗朝備問》一卷

  不著名氏。雜錄唐朝典故。

  △《通典》二百卷

  唐宰相京兆杜佑君卿撰。采《五經(jīng)》、群史、歷代沿革廢置、群士論議,迄於天寶,凡為八門,曰《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法》、《州郡》、《邊防》。貞元中表上之,李翰為之序。初,劉秩為《政典》三十五篇,佑以為未盡,廣而成之。

  △《續(xù)通典》二百卷

  翰林學(xué)士承旨大名宋白太素等撰。咸平三年奉詔,四年九月書成。起唐至德初,迄周顯德末。王欽若言杜佑《通典》上下數(shù)千載,為二百卷,而其中四十卷為開元禮。今之所載二百余年,亦如前書卷數(shù),時論非其重復(fù)。

  △《國朝通典》二百卷

  不著名氏,或言魏鶴山所為,似方草創(chuàng)未成書也。凡通典、會要,前志及《館閣書目》皆列之類書。按通典載古今制度沿革,會要專述典故,非類書也。

  △《唐會要》一百卷

  司空平章事晉陽王溥齊物撰。初,唐德宗時,蘇冕撰四十卷,武宗朝,崔鉉續(xù)四十卷,至是溥又采宣宗以降故事,共成百卷。建隆二年正月上之。按《唐志》蘇冕《會要》四十卷,《續(xù)會要》四十卷,楊紹復(fù)等撰,崔鉉監(jiān)修。而《會要》稱杭州刺史蘇弁與兄冕纂國朝故事為是書。弁聚書至二萬卷,次於集賢、蕓閣。弁字元容,武功人,武后宰相良嗣之從孫。冕仕為京兆士曹,弁判度支,以腐粟給邊坐貶,冕亦廢。

  △《五代會要》三十卷

  王溥撰。

  △《六朝國朝會要》三百卷

  監(jiān)修國史華陽王珪禹玉撰。始,仁宗命纂修,自建隆至慶歷四年,成八十五卷。熙寧三年,珪為學(xué)上承旨乞續(xù)修至熙寧十年,總二十一類,八百五十五門,舊書亦略增損,為三百卷。

  △《政和重修國朝會要》百十卷

  先是王禹玉監(jiān)修,自建隆至熙寧,凡三百卷。崇寧中重修,僅成《吉禮》百十卷,政和進(jìn)呈。余四類,編治垂成,宣和庚子罷局,遂成散漫。紹興間,少蓬程俱申請就知桂州許中家借抄之。許中嘗與崇寧修書,故存此本,得以備中禁之采錄。今重修本題淮康軍節(jié)度使充禮制局詳議官蔡攸等奉敕重修。

  △《續(xù)會要》三百卷

  監(jiān)修仙井虞允文并甫等上。自紹興十年編修,起元豐元年,迄靖康之末。乾道六年書成。

  △《中興會要》二百卷

  監(jiān)修晉江梁克家叔子等上。乾道六年,既進(jìn)《續(xù)會要》,有旨自建炎元年續(xù)修,止紹興三十二年。九月成書。

  △《國朝會要總類》五百八十八卷

  李心傳所編,合三書為一??天妒裰校浒褰裨趪颖O(jiān)。

  △《三朝寶訓(xùn)》三十卷

  翰林學(xué)士李淑等撰。天圣五年,監(jiān)修國史青社王曾孝先奏,乞用唐吳兢《貞觀政要》故事,取三朝圣語、政事及臣僚奏對不入正史者,別為一書,與《國史》、《實(shí)錄》并行。至十年書成,詔以“寶訓(xùn)”為名。其后進(jìn)讀於邇英、延義。今《館閣書目》以為二十卷,富弼所上者,非也,乃《政要》爾。

  △《三朝訓(xùn)鑒圖》十卷

  學(xué)士李淑、楊偉等修纂。慶歷八年,偉初奉旨檢討三朝事跡,乞與淑共編,且乞制序?;实v元年書成。頃在莆田,有售此書者,亟求觀之,則已為好事者所得,蓋當(dāng)時御府刻本也。卷為一冊,凡十事,事為一圖,飾以青赤。亟命工傳錄,凡字大小、行廣狹、設(shè)色規(guī)模,一切從其舊,斂衤任鋪觀,如生慶歷、皇祐間,目睹圣作明述之盛也。按《館閣書目》載此書云繪采皆闕,至《續(xù)書目》乃云得其全。未知果當(dāng)時刻本乎,抑亦摹傳也?

  △《三朝政要》二十卷

  宰相河南富弼彥國撰。慶歷三年,弼為樞副,上言選官置局,以三朝典故分門類聚,編成一書,以為模范。命王洙、余靖、孫甫、歐陽修同共編纂,四年書成,名《太平故事》,凡九十六門,每事之后各釋其意。至紹興八年,右朝議大夫呂源得舊印本,刊正增廣,名《政要釋明策備》上之於朝?!娥^閣書目》指《政要》為《寶訓(xùn)》,非也。

  △《兩朝寶訓(xùn)》二十卷

  禮部郎中長樂林希子中編進(jìn),用天圣故事也。元豐六年表上。

  △《仁皇訓(xùn)典》六卷

  翰林侍講范祖禹撰。元祐八年經(jīng)筵所上。凡三百十七條,大略亦用“寶訓(xùn)”體。

  △《歷代年號并宮殿等名》一卷

  丞相饒陽李虻明叔在翰苑時所纂。

  △《朝制要覽》五十卷

 ?。ㄍ停┨锢芍兴蜗套?。此書傳於陸放翁氏,放翁書其后曰:“先君會稽公晚歲喜觀,間為子弟講論因革,率至夜分?!睍?,其父宰元鈞也。其書作於嘉祐中,皆國初故寶,觀之使人有感焉。

  △《景德會計錄》六卷

  丞相吳郡丁謂謂之撰。時為三司使。序言歲收兩京十七路帳籍四萬四百有七,日入疾徐事一千五百,文移倍之。仿李吉甫《國計簿》、賈耽《國要圖》,總其目得四十,列為六卷,一《戶賦》,二《郡縣》,三《課入》,四《歲用》,五《祿食》,六《雜記》。大抵取景德中一年為準(zhǔn)。

  △《皇祐會計錄》六卷

  樞密信都田況元均權(quán)三司使時所撰。仿景德之舊,取一歲最中者為準(zhǔn)。又為《儲運(yùn)》一篇,以補(bǔ)其闕。

  △《春明退朝錄》三卷

  龍圖閣直學(xué)士常山宋敏求次道撰。所記多故實(shí)。其父宣獻(xiàn)公綬居第在春明坊,如晁氏稱昭德也。

  △《先朝政范》一卷

  直集賢院徂徠石介守道編進(jìn)。自《任將》至《悔過》凡十二篇。

  △《尊號錄》一卷

  丞相安陸宋庠公序撰。大意以為徽號夸詡非古,而我祖宗往往謙遜不居,猶愿超然遠(yuǎn)覽,盡屏前號。其愛君以德者歟?至神宗遂卻不受,至於今行之。

  △《輔弼名對》四十卷

  天禧中前進(jìn)士劉顏編。自漢迄五代為四十門。

  △《青社賑濟(jì)錄》一卷

  丞相富文忠公弼,青州捄荒施行文牘也。

  △《元豐問事錄》二卷

  光祿寺丞李德芻撰。德芻,邯鄲李淑之子,元豐中為詳定官制檢討文字,詔旨所問奏藁,錄為此書。

  △《官制局紀(jì)事》一卷

  李德芻奉旨編。錄置局以來命官等事。

  △《中書備對》十卷

  太常丞檢正戶房公事管城畢仲衍夷仲撰。凡一百二十五門,附五十八事。

  △《呂申公掌記》一卷

  丞相申國呂公著晦叔撰。在相位所記人材已用、未用名姓,及事當(dāng)行、已行條目。

  △《元祐榮觀集》五卷

  左朝奉大夫權(quán)太學(xué)正汪浹撰。記元祐六年視學(xué)本末,并群臣所上詩、賦、頌、表之類。張舜民蕓叟為之序。

  △《泰陵故事》二十卷

  不著名氏。皆敘宣仁臨朝九年中制誥、表章、奏議之屬。

  △《四明尊堯集》一卷

  司諫延平陳瓘瑩中撰。專辨王安石《日錄》之誣僭不孫,與配食坐像之為不恭。瓘初在諫省,未以安石為非,合浦所著《尊堯集》猶回隱不直,末乃悔之,復(fù)為此書。以謂蔡卞專用《日錄》以修《神宗實(shí)錄》,薄神考而厚安石,尊私史而壓宗廟,以是編類其語得六十五條,總而論之。坐此羈管臺州。

  △《尊堯錄》八卷

  延平羅從彥仲素撰。從彥師事楊時,而李侗又師從彥,所謂南劍三先生者也。從彥當(dāng)靖康初,以為本朝之禍,起於熙、豐不遵祖宗故事,故采四朝事為此錄,及李沆、寇準(zhǔn)、王旦、王曾、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司馬光、程顥名輔巨儒十人言行,附於其后。末有《別錄》一卷,專載司馬光論王安石、陳瓘論蔡京奏疏,欲上之朝,不果。嘉定中,太守劉允濟(jì)得其書奏之,且為版行。

  △《本朝事實(shí)》三十卷

  右承議郎李攸撰。

  △《皇朝治跡統(tǒng)類》七十三卷

  眉山彭百川叔融撰。略用袁樞《通鑒本末》條例,為《前集》四十卷,中興后事為《后集》三十三卷。

  △《皇朝事類樞要》二百五十卷

  蜀人張和卿編集。為一百五十門。蓋舉子答策之具也。

  △《東家雜記》二卷

  右朝議大夫孔傳撰。歷代追崇先圣故事,及孔林古跡。傳,蓋先圣四十七世孫也。

  △《長樂財賦志》十六卷

  知漳州長樂何萬一之撰。往在鄞學(xué),訪同官薛師雍子然,幾案間有書一編,大略述三山一郡財計,而累朝詔令申明沿革甚詳。其書雖為一郡設(shè),於天下實(shí)相通。問所從得,薛曰:“外舅陳止齋修《圖經(jīng)》,欲以為《財賦》一門,后緣卷帙多,不果入?!币蚪桎浿?,書無標(biāo)目,以意命之曰《三山財計木末》。及來莆田,為鄭寅子敬道之,鄭曰:“家有何一之《長樂財賦志》,豈此耶?”復(fù)借觀之,良是。其間亦微有增損,末又有《安撫司》一卷。并鈔錄附益為全書。

  △《內(nèi)治圣監(jiān)》二十卷

  起居舍人兼嘉王府贊讀清江彭龜年子壽撰。取列圣修身齊家教子、訓(xùn)齊宗室、防制外戚宦官執(zhí)御等事,以紹熙五年表上之。光宗稱善,且曰:“祖宗家法最善,漢、唐所不及也?!?br />
  △《高宗圣政草》一卷

  陸游在隆興初奉詔修《高宗圣政》,草創(chuàng)凡例,多出其手,未成而去,私篋不敢留藁。他日追記得此,錄之而書其后,凡二十條。

  △《高宗孝宗圣政編要》二十卷

  《高宗圣政》五十卷,《孝宗圣政》五十卷,乾道、淳熙中所修,皆有御制序。此二帙,書坊鈔節(jié)以便舉子應(yīng)用之儲者也。

  △《孝宗圣政》十二卷

  亦書坊鈔節(jié),比前為稍詳。

  △《會稽和買事宜錄》七卷

  浙東帥鄱陽洪邁景盧、提舉常平三山鄭湜補(bǔ)之集。初,承平時,預(yù)買令下,守越者無遠(yuǎn)慮,凡一路州縣所不受之?dāng)?shù),悉受之,故越之額特重,以匹計者十四萬六千九百,居浙東之半。人戶百計規(guī)免,皆詭為第五等戶,而四等以上戶之害日益甚。於是有為畝頭均科之說者,帥鄭丙少嘉、憲邱崇宗卿、張詔君卿頗主之,由淳熙十一年以后略施行,而議者多以創(chuàng)科五等戶為不便。參政李彥穎秀叔、尚書王希呂仲行先后帥越皆言之,而王畫八事尤力。會光廟亦以為貽貧弱之害,戶部尚書葉翥叔羽奏乞先減四萬四千余匹,止以十萬為額,而后議均敷。詔從之,仍令侍從集議,皆乞闕并詭挾。遂詔邁、湜措置,既畢,以施行次第類成此書,時紹熙元年也。

  △《劉忠肅救荒錄》五卷

  王居仁撰,淳熙乙未,樞密劉珙共父帥江東救荒本末,嘉定乙亥真景元刻之漕司,以配富鄭公《青社》之編,而以劉公行狀、謚議附錄於后。

  △《西漢會要》七十卷、《東漢會要》四十卷

  武學(xué)博士清江徐天麟仲祥撰。以二史所載漢家制度、典章,散於紀(jì)、傳、表、志者,仿唐以來“會要”體,分門編纂,其用力勤矣。其言范蔚宗《志》藁,為謝儼蠟以覆車,劉昭因蔚宗遺緒注而補(bǔ)之。夫既曰蠟以覆車,安得復(fù)有遺緒?蓋未考昭之所著,實(shí)司馬紹統(tǒng)《續(xù)漢書志》也。仲祥,乙丑進(jìn)士,世有史學(xué)。其世父夢莘商老著《北盟會編》,父得之恩叔為《左氏國紀(jì)》,兄筠孟堅作《漢官考》,皆行於世。

  △《漢制叢錄》三十二卷

  袁夢麟應(yīng)祥撰。以《二漢》所記典故,分門編類,凡二十五門。

  △《平陽會》四卷

  通直郎知平陽縣汪季良子駟撰。平陽號難治,為淛東“三陽”之冠,季良治有聲。乃以一邑財計,自兩稅而下,為二十一篇,終於歲會,旁通沿革,本末大略備矣。又為外篇五條,如砧基副本、催科檢放及書手除科敷之類,以為此財用所從出也。季良,端明應(yīng)辰之孫,佳士,且能吏也。得年不永,士論惜之。

  △《唐昌計》二卷

  知昌化縣趙?!觥磾贤料隆悼思易?。

直齋書錄解題·卷六

○職官類

  △《漢官儀》一卷、《續(xù)補(bǔ)》一卷

  后漢軍謀校尉汝南應(yīng)邵仲遠(yuǎn)撰。按《唐志》有《漢官》五卷,《漢官儀》十卷。今惟存此一卷,載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而已。其全書亡矣,李埴季允嘗續(xù)補(bǔ)一卷。

  △《漢官典儀》一卷、《續(xù)補(bǔ)》一卷

  漢衛(wèi)尉蔡質(zhì)撰。雜記官制及上書謁見禮式。《隨志》有《漢官典職儀式》二卷。今存一卷,李埴亦補(bǔ)一卷。其續(xù)者皆出於史中采拾。

  △《漢官舊儀》三卷

  漢議郎東海衛(wèi)宏敬仲撰?;蛟坪鷱V。按宏本傳作《漢舊儀》四篇,以載西京雜事,不名《漢官》。今此惟三卷,而又有《漢官》之目,未知果當(dāng)時本書否?《唐志》亦無“官”字,舊在儀注類,以其載官制為多,故著於此。

  △《唐六典》三十卷

  題御撰,李林甫等奉敕注。按韋述《集賢記注》,開元十年,起居舍人陸堅被旨修《六典》,上手寫白麻紙凡六條,曰理、教、禮、政、刑、事典,令以類相從,撰錄以進(jìn)。張說以其事委徐堅,思之歷年,未知所適。又委毋煚、余欽、韋述,始以令式入六司,象《周禮》六官之制,其沿革并入注,然用功艱難。其后,張九齡又以委苑咸,二十六年奏草上。至今在書院,亦不行。今案《新書百官志》皆取此書,即太宗貞觀六年所定官令也。《周官》六職視《周禮》六典,已有邦土、邦事之殊,不可考證,《唐志》內(nèi)外官與周制迥然不同,而強(qiáng)名“六典”可乎?善乎范太史祖禹之言曰:“既有太尉、司徒、司空,而又有尚書省,是政出於二也;既有尚書省,而又有九寺,是政出於三也?!北境A旰糜^《六典》,元豐官制盡用之,中書造命,門下審覆,尚書奉行,機(jī)事往往留滯,上意頗以為悔云。

  △《元和百司舉要》二卷

  唐宰相趙郡李吉甫弘憲撰。首稱文班八十四司,四百六十員,武班二十六司,一百八十員,都計六百四十員。末稱在京文武官及府縣總?cè)甙倬攀艈T。意者當(dāng)時實(shí)數(shù)也。

  △《具員故事》十卷

  唐鳳閣舍人梁載言撰。以唐官具員附之歷代事跡。蓋后人《職林》、《職官分紀(jì)》之類所從始也?;蚍Q《職總聯(lián)珠》,《崇文總目》又作《具員事跡》。《中興書目》惟有七卷,三卷闕。

  △《官品纂要》十卷

  唐樂安任戩撰。以官品令為主,而階職、勛爵隨品具列,歷代沿革頗著其要。戩舉進(jìn)士不第。為此書當(dāng)太和丁未。

  △《御史臺記》十二卷

  唐殿中侍御史南陽韓琬茂貞撰。自唐初迄開元五年,御史姓名、行事及官制沿革,皆詳著之。第八卷為琬著傳,九卷以后為右臺。右臺創(chuàng)於武后,廢於中宗,歲月蓋不久也。末有雜說五十七條。

  △《卸史塞故事》三卷

  唐朝集使洺州錄事參軍李結(jié)撰。

  結(jié)本名構(gòu),避光堯御諱。

  △《御史臺記》五卷

  不知何人作。記本朝御史臺事,至崇、觀間。

  △《集賢注記》三卷

  唐集賢院學(xué)士京兆韋述撰。敘置院始末、學(xué)士名氏及院中故事。

  △《史館故事錄》三卷

  不著名氏。凡為六門,曰敘事、史例、編修、直筆、曲筆,而終之以雜錄。末稱皇朝廣順,則是周朝史官也。

  △《翰林志》一卷

  唐學(xué)士李肇撰。

  △《承旨學(xué)士院記》一卷

  唐承旨河南元稹微之撰。專載承旨姓名,自貞元二十一年鄭絪,至元和十五年杜元穎,并稹為十二人。末又有李德裕、李紳、韋處厚三人。蓋后人所益也。

  △《翰林學(xué)士記》一卷

  唐侍講學(xué)士萬年韋處厚德載撰。

  △《翰林院故事》一卷

  唐學(xué)士京兆韋執(zhí)誼撰。

  △《翰林學(xué)士院舊規(guī)》一卷

  唐學(xué)士馮翊楊鉅文碩撰。雜記院中事例及文書格式,其祠祭、祝版、社稷、宗廟,上至天地,用“伏惟尚饗”,岳、瀆而降只曰“尚饗”,此例今人皆莫之知,則施之尊卑無別矣。鉅,宰相收之子,其為學(xué)士在昭宗時。

  △《重修翰林壁記》一卷

  唐學(xué)士丁居晦撰。開元二年也。所記姓名迄于咸通,而獨(dú)無天寶、大歷學(xué)士,為不可曉。

  △《金坡遺事》三卷

  學(xué)士吳越錢惟演希圣撰。題名自建隆至天圣四年,凡四十七人;自開元而下合三百一十五人。其他典故,視前記詳矣。

  △《別書金坡遺事》一卷

  學(xué)士澶淵晁迥昭遠(yuǎn)撰。因錢惟演寄示《遺事》,別書真宗待遇恩禮三則於后。

  △《翰苑雜記》一卷

  學(xué)士饒陽李宗諤昌武撰。

  △《續(xù)翰林志》一卷、《次續(xù)志》一卷

  學(xué)士承旨梓潼蘇易簡太筒撰。以續(xù)唐李肇之書。其子耆又以其父遭遇恩禮之盛,續(xù)於其后。

  △《翰苑群書》三卷

  學(xué)士承旨鄱陽洪遵景嚴(yán)撰。自李肇而下十一家及年表、中興后題名共為一書,而以其所錄遺事附其末,總為三卷。遵后至簽樞,父皓、兄適、弟邁,四人入翰苑,可謂盛矣。

  △《翰林遺事》一卷

  洪遵撰。已見上錄諸書所未及者。

  △《掖垣叢志》三卷

  丞相安陸宋庠公序撰。時為正字。

  △《職林》二十卷

  集賢院學(xué)士錢唐楊侃撰。咸平二年所序。有胡昉者,明道二年作后序,增益事實(shí)七百四十五條,而以新續(xù)標(biāo)之。侃,端拱進(jìn)士,晚為知制誥,避真宗舊諱,更名大雅。歐陽公其婿也,集中有墓志。

  △《職官分紀(jì)》五十卷

  富春孫逢吉彥同撰。大抵本《職林》而增廣之,其條例精密,事實(shí)詳備矣。秦少游序之,元祐七年也。

  △《官制》、《學(xué)制》各一卷

  司馬光撰。

  △《唐職林》三十卷

  石埭尉維揚(yáng)馬永錫明叟撰。以《唐六典》為主,而附以新史所載事實(shí),頗采傳記歌詩之屬。政和乙未天臺左譽(yù)序。

  △《朝集院須知》一卷

  無名氏錄承平時京朝官得替回朝見禮式。

  △《皇宋館閣錄》五卷

  不著名氏所記,止於元祐?!吨信d館閣書目》云秘合校理宋匪躬撰;又云共八門,原十五卷,存十一卷。今本止五卷,不見門類,前三卷又混而為一,意未必全書也。

  △《蓬山志》五卷

  秘書少監(jiān)劍川羅畸疇老撰。凡十五門,崇寧四年序。

  △《麟臺故事》五卷

  中書舍人信安程俱致道撰。中興之初,復(fù)置館職,俱為少蓬,采摭舊聞,參考裁定條上。既略施行,而為書十有二篇以進(jìn)。俱在承平時,凡三入省,故其見聞為詳。

  △《中興館閣錄》十卷、《續(xù)》十卷

  秘書監(jiān)天臺陳骙叔進(jìn)撰。淳熙中,骙長蓬山,與同僚錄建炎以來事為此書。李燾仁父為之序?!独m(xù)錄》者,后人因舊文增附之。

  △《續(xù)史館故事》一卷

  著作佐郎曲阿洪興祖慶善撰。記國朝史館事跡,以續(xù)舊編。

  △《祖宗官制舊典》三卷

  直龍圖閣東萊蔡惇元道撰。大略以為元豐用官階寄祿,雖號正名,而流品混淆,爵位輕濫,故以祖宗舊典與新制參稽并考而論其得失。元道,文忠公參政齊之姪孫,而翰林學(xué)士延慶之子,渡江卒於涪陵。尹和靖焞嘗題其墓。

  △《官制舊典正誤》一卷

  無名氏。

  △《國朝官制沿革》一卷

  黃琮元禮撰。

  △《職官記》一卷

  大理少卿張縯季長撰。專載新舊遷轉(zhuǎn)之異,亦以寄祿為未然也。以上三家皆附蔡氏書后??t,蜀人,陸務(wù)觀與之厚善。

  △《官制新典》十卷

  熊克撰。其書以元豐新制為主,而元祐之略加通變,崇、政之恣為紛更,皆具列焉。

  △《圣朝職略》二十卷

  熊克撰。仿馬永錫《唐職林》,考其廢置因革,亦頗采故事,摘舊制誥中語附焉。其書猶草創(chuàng)未成,蓋應(yīng)用之具也。

  △《宰輔拜罷錄》二十四卷

  史館修撰范沖元長等撰。起建隆元年,止紹興六年。宰相自范質(zhì)至張浚,執(zhí)政自趙普至折彥質(zhì),各記除授年月、訓(xùn)詞,亦略敘在位本末於后。

  △《國朝相輔年表》一卷、《續(xù)》一卷

  同知太常禮院開封陳繹和叔撰。自建隆庚申迄治平丙午。《續(xù)》自丁未迄紹興十四年,稱臣易記,而不著姓,當(dāng)是李易也,時方自給事中奉祠,其曰“私題臣繹之次”者,其書蓋未必上,而私續(xù)之云爾。自后接於嘉定,則后人所益也。

  △《職源》五十卷

  大理司直金華王益之行甫撰。亦簡牘應(yīng)用之書,而專以今日見行官制為主。蓋中興以后,於舊制多所并省故也。

  △《元輔表》一卷

  龔頤正撰。專錄宰相,不及執(zhí)政。

  △《漢官考》六卷

  知金州清江徐筠孟堅撰。以《百官表》官制為主,而紀(jì)、傳及注家所載,皆輯而錄之。

  △《漢宮總錄》十卷

  王益之撰。大較亦如前書。

  △《縣法》一卷

  北京留守溫陵呂惠卿吉甫撰。曰法令、詞訟、刑獄、簿歷、催科、給納、災(zāi)傷、盜賊、勸課、教化凡十門,為縣之法,備於此矣。雖今古事殊,而大體不能越也。惠卿小人之雄,於材術(shù)固優(yōu),然法令居首,而教化乃居其末,不曰俗吏而謂之何哉!

  △《縣務(wù)綱目》二十卷

  贛陽劉鵬撰。凡四十四門,四百七十余事。其說不止於作縣,而事關(guān)縣務(wù)者為多焉。元符庚辰敘。

  △《作邑自箴》十卷

  李元弼持國撰。政和丁酉序。

  △《中興百官題名》五十卷

  監(jiān)察御史臨川何異同叔撰。首卷為《宰輔拜罷錄》,余以次列之,刻板浙漕。其后以時增附。渡江之初,庶務(wù)草創(chuàng),諸司間有不可考者,多闕之。

  △《齊齋臺諫論》二卷

  尚書霅川倪思正父撰。嘉定初更化,矯韓氏用事之弊,於是為論三篇,言為之鷹犬者,罪在臺諫。已而,其弊自若也,則又為續(xù)論六篇,言其情狀益精詳。凡為臺諫之所以得,所以失者,至矣,盡矣。

  △《金國官制》

  虜雍偽大定年所頒。竊取唐及本朝舊制,以文其腥膻之俗,馬非馬,驢非驢,龜茲王所謂騾者耶。

  ○禮注類

  △《獨(dú)斷》二卷

  漢議郎陳留蔡邕伯喈撰。記漢世制度、禮文、車服及諸帝世次,而兼及前代禮樂。舒、臺二郡皆有刻本。向在莆田嘗錄李氏本,大略與二本同,而上下卷前后錯互,因并存之。

  △《開元禮》一百五十卷

  唐集賢院學(xué)士蕭嵩、王仲丘等撰。唐初有《貞觀》、《顯慶禮》,儀注不同,而《顯慶》又出於許敬宗希旨傅會,不足施用。開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請刪《禮記》舊文,而益以今事。張說以為《禮記》不可改易,宜折衷《貞觀》、《顯慶》以為唐禮。乃詔徐堅、李銳、施敬本撰述,蕭嵩、王仲丘繼之。書成,唐之五禮之文始備,於是遂以設(shè)科取士?!缎率贰贰抖Y樂志》大略采摭著于篇。然唐初已降兇禮於五禮之末,至顯慶,遂削去《國恤》一篇。則敬宗諂諛諱惡鄙陋亡稽,卒不能正也。

  △《開元禮百問》二卷

  不著名氏。

  △《大唐郊祀錄》十卷

  唐太常禮院修撰王涇撰。考次歷代郊廟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號,而圖其壇屋陟降之序。貞元中上之。

  △《禮閣新儀》三十卷

  唐太常修撰京兆韋公肅撰。錄開元以后禮文損益,至元和十年。其一卷為目錄。按《館閣書目》云卷數(shù)雖存,而書不全,又復(fù)差互重出。今本不爾,但目錄稍誤。

  △《續(xù)曲臺禮》三十卷

  唐太常博士太原王彥威撰。元和十三年,嘗獻(xiàn)《曲臺新禮》三十卷。至長慶中,又自元和之末次第編錄,下及公卿、士庶昏姻、喪祭之禮,并目錄為三十卷,通前為六十一卷。案此惟續(xù)書,而亦無目錄,全書則未之見也。《館閣書目》亦無之。文宗朝,彥威仕為尚書節(jié)度使。

  △《開元通禮》二百卷

  御史中丞洛陽劉溫叟永齡等撰。開寶四年五月,命溫叟及李昉、盧多遜、扈蒙、楊昭儉、賈黃中、和峴、陳諤以《開元禮》重加損益,以成此書。

  △《太常新禮》四十卷

  提舉編修賈昌朝子明等上。景祐四年,同知太常禮院浦城吳育春卿言本院所藏禮文故事未經(jīng)刊修,請擇官參定。至慶歷四年始成。凡《通禮》所存,悉仍其舊。哀其異者,列之為一百二十篇。編修官孫祖德、李宥、張方平、呂公綽、曾公亮、王洙、孫瑜、余靖、刁約。

  △《天圣鹵簿圖記》十卷

  翰林學(xué)士常山宋綬公垂撰。始,太祖朝鹵簿以繡易畫,號“繡衣鹵簿”。真宗時,王欽若為《記》二卷,闕於繪事,弗可詳識。綬與馮元、孫奭受詔質(zhì)正古義,傅以新制,車騎、人物、器服之品,皆繪其首者,名同飾異,亦別出焉。天圣六年十一月上之,其考訂援證,詳洽可稽。

  △《大饗明堂記》二十卷、《紀(jì)要》二卷

  宰相河汾文彥博寬夫等撰。國朝開創(chuàng)以來,三歲親郊,未嘗躬行大饗之禮。皇佑二年二月,詔以季秋擇日有事於明堂,而罷冬至郊祀。直龍圖閣王洙言,國家每歲大饗,止於南郊寓祭,不合典禮。古者明堂、宗廟、路寢同制,今大慶殿郎路寢也,九月親祀,當(dāng)於大慶殿行禮。詔用其言。禮成,命彥博及次相宋庠、參預(yù)高若訥編修為《記》,上親制序文。已而彥博以簡牘繁多,別為《紀(jì)要》。首載圣訓(xùn),欲以大慶為明堂禮官之議,適與圣意合云。

  △《元豐郊廟奉祀禮文》三十卷

  崇文院校書楊完撰。初,元豐元年,詔以郊廟奉祀禮文訛舛,就太常寺置局,命陳襄、李清臣、王存、黃履等詳定,完及何洵直、孫諤檢討。其后,本局乞令原檢討官楊完編類上進(jìn),至五年四月書成奏御。

  △《閤門儀制》十二卷

  學(xué)士李淑等修定。皆朝廷禮式也。

  △《政和五禮新儀》二百四十卷、《目錄》五卷

  議禮局官知樞密院鄭居中、尚書白時中、慕容彥逢、學(xué)士強(qiáng)淵明等撰。首卷祐陵御制序文,次九卷《御筆指揮》,次十卷《御制冠禮》,余二百二十卷,局官所修也。

  △《政和五禮撮要》十五卷

  紹興中,有范其姓者為湖北漕,取品官、士庶冠昏、喪祭為一編,刻板學(xué)宮,不著名。以《武昌志》考之,為漕者有范正國、范寅秩,不知其為誰也。

  △《政和冠昏喪祭禮》十五卷

  紹熙中,南康黃灝商伯為禮官,請於《政和五禮》內(nèi)掇取品官、庶人禮摹印頒之郡縣,從之。其實(shí)即前十五卷書也。

  △《訓(xùn)俗書》一卷

  許洞洞夫撰。述廟祭、冠笄之禮,而拜掃附於末。謝絳希深、王舉正皆有序跋。洞,淳化三年進(jìn)士,希深之舅也。

  △《孟氏家祭禮》一卷

  唐詩侍御史平昌孟銑撰。曰《正祭》、《節(jié)詞》、《薦新》、《義例》,凡四篇。

  △《徐氏家祭禮》一卷

  唐左金吾衛(wèi)倉曹參軍徐潤撰。

  △《鄭氏祠享禮》一卷

  唐侍御史鄭正則撰。

  △《范氏寢堂時饗禮》一卷

  唐涇縣尉南陽范傳式、殿中侍御史傅正修定。

  △《賈氏家祭禮》一卷

  唐武功縣尉賈頊撰。

  △《新定寢祀禮》一卷

  不知作者。《中興館閣書目》有此書,云前后有序,題太常博士陳致雍撰集。今此本亦前后有序,意其是也。致雍,晉江人,及仕本朝。

  △《孫氏仲享儀》一卷

  檢校左散騎常侍孫日用撰。周顯德中博士,后仕本朝。開寶時作此書。

  △《杜氏四時祭享禮》一卷

  丞相山陰杜衍世昌撰。

  △《韓氏古今家祭式》一卷

  司徒兼侍中相臺韓琦稚圭撰。

  △《橫渠張氏祭禮》一卷

  張載子厚撰。末有呂大鈞和叔說教條附焉。

  △《伊川程氏祭禮》一卷

  程頤正叔撰。首載作主式。

  △《呂氏家祭禮》一卷

  丞相京兆呂大防微仲、正字大臨與叔撰。

  △《范氏家祭禮》一卷

  范祖禹淳甫撰。

  △《溫公書儀》一卷

  司馬光撰。前一卷為表章、書啟式,余則冠昏、喪祭之禮詳焉。

  △《居家雜禮》一卷

  司馬光撰。

  △《呂氏鄉(xiāng)約》一卷、《鄉(xiāng)儀》一卷

  呂大鈞和叔撰。

  △《高氏送終禮》一卷

  禮部侍郎高閌抑崇撰。

  △《四家禮范》五卷

  張栻、朱熹所集司馬、程、張、呂氏諸家,而建安劉珙刻於金陵。

  △《古今家祭禮》二十卷

  朱熹集《通典》、《會要》所載,以及唐、本朝諸家祭禮皆在焉。

  △《朱氏家禮》一卷

  朱熹撰。

  △《十書類編》三卷

  不知何人所集。十書者,管子《弟子職》、曹昭《女誡》、韓氏《家祭式》、司馬溫公《居家雜禮》、呂氏《鄉(xiāng)禮》、范氏《義莊規(guī)》、高氏《送終禮》、高登《修學(xué)門庭》、朱氏《重定鄉(xiāng)約社倉約束》也。雖不專為禮,而禮居多,故附之於此。

  △《廟儀》一卷

  吏部侍郎趙粹中撰進(jìn)。專為太祖未正東鄉(xiāng)之位,乃裒董弅、王普、趙渙首議,與一時討論本末上之。時淳熙中也。

  △《奉常雜錄》一卷、《樂章》一卷

  無名氏。雜錄禮寺牲牢、樂舞、祝辭。其《樂章》則祠祭見行用者。

  △《服飾變古元錄》三卷

  唐翰林學(xué)士汝南袁郊之儀撰。郊,宰相滋之子?!短浦尽纷饕痪怼?br />
  △《古今服飾儀》一卷

  題蜀人樊建。紹興癸酉序。

  ○時令類

  前史時令之書,皆入“子部農(nóng)家類”。今案諸書上自國家典禮,下及里閭風(fēng)俗悉載之,不專農(nóng)事也。故《中興館閣書目》別為一類,列之“史部”,是矣。今從之。

  △《夏小正傳》四卷

  漢戴德傳,給事中山陰傅崧卿注。此書本在《大戴禮》,鄭康成注《禮運(yùn)》“夏時”曰:“夏四時之書也,其存者有《小正》?!焙笕遂丁洞蟠鞫Y》鈔出別行。崧卿以正文與傳相雜,仿《左氏經(jīng)傳》,列正文其前,而附以《傳》,且為之注。

  △《荊楚歲時記》六卷

  梁吏部尚書宗懔撰。記荊楚風(fēng)物故事。

  △《錦帶》一卷

  粱元帝撰。比事儷語,若法帖中《章草》、《月儀》之類也。

  △《玉燭寶典》十二卷

  隋著作郎博陵杜臺卿少山撰。以《月令》為主,觸類而廣之,博采諸書,旁及時俗,月為一卷,頗號詳洽。開皇中所上。

  △《金谷園記》一卷

  題李邕撰?!娥^閣書目》云唐中散大夫。按邕字泰和,江都人,至北海太守,世號李北海。其父善,注《文選》者也。中散大夫,唐文散階,本傳不載,不知《書目》別何所據(jù)?唐世不應(yīng)有兩李邕也。

  △《秦中歲時記》一卷

  唐膳部郎中趙郡李綽撰。綽別未見,此據(jù)《中興書目》云爾。其序曰:“緬思庚子之歲,洊周戊辰之年。”庚子,唐廣明元年;戊辰,梁開平二年也。又曰:“偶記昔年皇居舊事,絕筆自嘆,橫襟出涕。”然則,唐之舊臣國亡之后,傷感疇昔,而為此書也。按朱藏一《紺珠集》、曾端伯《類說》載此書,有杏園探花使、端午扇市、歲除儺公儺母及太和八年無名子詩數(shù)事,今皆無之,豈別一書乎?

  △《咸鎬故事》一卷

  唐韋慎微撰。其書與前大同小異,竟不知何人作也。卷末卻有鬼神大者號儺公母一語。案《館閣書目秦中歲時記》一名《咸鎬歲時記》。

  △《千金月令》三卷

  唐孫思邈撰。

  △《韋氏月錄》一卷

  唐右領(lǐng)軍衛(wèi)兵曹韋行規(guī)撰。李翱為之序。

  △《歲華紀(jì)麗》七卷

  唐韓鄂撰。采經(jīng)、子、史傳歲時事類聚,而以儷語間之。

  △《國朝時令集解》十二卷

  左仆射真定賈昌朝子明撰。唐因《禮記》《月令》舊文增損為《禮記》首篇。天寶中改名《時令》。景祐初,始命復(fù)《禮記》舊文,其唐之《時令》,別為一篇,遂命禮院修書官丁度、李淑、宋祁、王洙、鄭戩及昌朝,約唐《時令》撰定為《國朝時令》,以便宣讀。蓋自唐以來有明堂讀時令之禮也。及昌朝解相印治郡,五臣者皆已淪沒,乃采經(jīng)、史諸書及祖宗詔令典式,為之集解而上之。

  △《歲時雜記》二卷

  侍講東萊呂希哲原明撰。希哲,正獻(xiàn)公公著之子,號滎陽公。在歷陽時與子孫講誦,遇節(jié)日則休,學(xué)者雜記風(fēng)俗之舊,然后團(tuán)坐飲酒以為樂,久而成編。承平舊事,猶有考焉。

直齋書錄解題·卷七

○傳記類

  △《古列女傳》九卷

  漢護(hù)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子政撰。成帝時,趙氏姊弟起微賤,逾禮制。向以為王教由內(nèi)及外,故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嬖孽亂亡者,序次為八篇,以戒天子。其七篇,篇十五人,為一百五人。第八篇為頌義?!端濉?、《唐志》及《崇文總目》皆十五卷,蓋以七篇分為上下,并頌為十五卷,而自陳嬰母以下十六人附入其中,或與向同時,或在向后者,皆好事者所益也。王回、曾鞏二序辨訂詳矣。鞏之言曰:“后世自學(xué)問之士多徇于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室家既不見可法,故競于邪侈,豈獨(dú)無相成之道哉!士之茍于自恣,顧利冒恥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況于南鄉(xiāng)天下之主哉!”愚嘗三復(fù)其言而志之。向書傳于世鮮矣,惟此書獨(dú)全。其稱《詩·芣苡》《柏舟》《大車》之類,與今說《詩》者乖異,蓋齊、魯、韓之學(xué),固不盡與毛氏同也。

  △《東觀漢紀(jì)》十卷

  漢謁者仆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撰。初,班固在顯宗朝嘗撰《世祖本紀(jì)》、《功臣列傳》、《載記》二十八篇。至永初中,珍、騊駼等著作東觀,撰集《漢紀(jì)》。其后,盧植、蔡邕、馬日磾?shù)冉試L補(bǔ)續(xù)?!短扑囄闹尽芬话俣呔怼=袼嫖﹨菨h、賈復(fù)、耿弇、寇恂、馮異、祭遵及景丹、蓋延九人列傳而已。其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八二卷,未知果當(dāng)時之遺否也?

  △《高士傳》十卷

  晉征士安定皇甫謐士安撰。序稱自堯至魏咸熙,二千四百余載,得九十余人。今自被衣至管寧惟八十七人。

  △《黃帝內(nèi)傳》一卷

  序云篯鏗游衡山得之石室,劉向校中秘書傳于世,誕妄不經(jīng),方士輩所托也。

  △《飛燕外傳》一卷

  稱漢河?xùn)|都尉伶玄子于撰。自言與揚(yáng)雄同時,而史無所見?;蛟苽螘?。然通德?lián)眵俚仁?,文士多用之;而禍水滅火一語,司馬公載之《通鑒》矣。

  △《西京雜記》六卷

  晉句漏令丹陽葛洪稚川撰。其卷末言洪家有劉子駿書百卷,先父傳之。歆欲撰漢書,雜錄漢事,未及而亡。試以此記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書,少有異同耳。固所不取不過二萬余言,今鈔出為二卷,以裨《漢書》之闕。所謂先父者,歆之于向也。而《館閣書目》以為洪父傳之,非是?!短扑囄闹尽芬嘀欢恚窳碚?,后人分之也。按洪博聞深學(xué),江左絕倫,所著書幾五百卷,本傳具載其目,不聞有此書。而向、歆父子亦不聞其嘗作史傳于世,使班固有所因述,亦不應(yīng)全沒不著也。殆有可疑者,豈惟非向、歆所傳,亦未必洪之作也。

  △《襄陽耆舊傳》五卷

  晉榮陽太守襄陽習(xí)鑿齒彥威撰。

  △《談藪》二卷

  北齊秘書省正字北平陽玠松撰。事綜南北,時更八代。隋開皇中所述也。

  △《梁四公記》一卷

  唐張說撰。案《館閣書目》稱梁載言纂。《唐志》作盧詵,注云一作梁載言?!逗悤俊吩戚d言得之臨淄田通,又云別本題張說,或?yàn)楸R詵。今按此書卷末所云田通事跡,信然,而首題張說,不可曉也。其所記多誕妄,而四公名姓尤怪異無稽,不足深辨。載言,上元二年進(jìn)士也。

  △《景龍文館記》八卷

  唐修文館學(xué)士武甄平一撰。中宗初置學(xué)士以后館中雜事,及諸學(xué)士應(yīng)制、倡和篇什雜文之屬。亦頗記中宗君臣宴褻無度,以及暴崩。其后三卷,為諸學(xué)士傳。今闕二卷。平一,以字行。

  △《狄梁公家傳》三卷

  唐海州刺史江都李邕泰和撰。

  △《高力士外傳》一卷

  唐大理司直郭湜撰。

  △《北征雜記》一卷

  唐宰相趙憬撰。貞元四年,咸安公主下降回紇,憬副關(guān)播為冊禮使,作此書紀(jì)行。

  △《唐年小錄》八卷

  唐戶部尚書扶風(fēng)馬總會元撰。記唐以來雜事,分為七門,末卷為雜錄。舊有一本略甚,復(fù)得程文簡本傳之,始為全書。

  △《陵園記》一卷

  唐宗正丞李(缺)撰。光化元年序。

  △《鳳池歷》二卷

  不著名氏。記長孫無忌歷官本末及家世子孫。按《唐志》馮宇《鳳池錄》五十卷,李淑《書目》惟存五卷。記宰相名次事跡,非此書。

  △《鄴侯家傳》十卷

  唐亳州刺史京兆李繁撰。繁,宰相泌之子。坐事下獄,知且死,恐先人功業(yè)泯滅,從吏求廢紙拙筆為傳。按《中興書目》有柳玭后序,今無之。繁嘗為通州,韓退之《送諸葛覺》詩所謂“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者也,其曰“行年余五十,出守數(shù)已六;屢為丞相言,雖懇不見錄”則韓公于繁亦拳拳矣?!缎屡f史》本傳稱繁無行,漏言裴延齡以誤陽城,師事梁肅而烝其室,殆非人類。然則韓公無乃溢美,而所述其父事,庸可盡信乎!

  △《牛羊日歷》一卷

  唐劉軻撰。牛,指僧孺;羊,謂虞卿漢公也,是不遜甚矣。

  △《西南備邊錄》一卷

  唐宰相李德裕文饒撰。太和中鎮(zhèn)蜀所作。內(nèi)州縣、城鎮(zhèn)、兵食之?dāng)?shù),大略具矣。

  △《異域歸忠傳》二卷

  李德裕撰。會昌二年,嗢沒斯內(nèi)附。德裕奉詔采秦、漢以來由絕域歸中國,以名節(jié)自著、功業(yè)始終者,凡三十人,為之傳。

  △《蠻書》十卷

  唐安南宣慰使樊綽撰。記南詔事。咸通五年奏之。

  △《閩川名士傳》一卷

  唐崇文館校書郎黃璞所記人物,自薛令之而下,凡五十四人。

  △《崔氏日錄》一卷

  不著名氏。殘缺無始末。未有跋尾,不知何人,言此書出宋敏求家??加喣暝录八d人名姓甚詳。蓋廣明元年崔沆為相,非其子弟即其門人為之。字畫清麗,而其所記不過蒱飲、交通、評議,有以見唐末風(fēng)俗之弊云。

  △《開元天寶遺事》二卷

  五代太子少保天水王仁裕德輦撰。所記一百五十九條。

  △《入洛記》一卷

  王仁裕撰。仁裕仕前蜀。國亡入洛記行。

  △《中朝故事》二卷

  偽唐給事中尉遲偓撰。載唐末雜事。

  △《燉煌新錄》一卷

  有序稱天成四年沙州傳舍集,而不著名氏,蓋當(dāng)時奉使者。敘張義潮本末及彼土風(fēng)物甚詳。涼武昭王時有劉昞者,著《燉煌實(shí)錄》二十卷,故此號《新錄》。

  △《唐末泛聞錄》一卷

  題常山閻自若撰。記五代及諸僭偽事。其序自言乾德中得於先人及舅氏聞見。且曰:“傳者難驗(yàn),見者易憑,考之史策,不若詢之耆舊也?!比凰浺鄷r有不同者,如李濤納命事,本謂張彥澤,今乃云謁周高祖。未詳孰是。

  △《楊妃外傳》一卷

  直史館臨川樂史子正撰。

  △《渚宮故事》五卷

  后周太子校書郎余知古撰。載荊楚事,自鬻熊至唐末。本十卷,今止晉代,闕后五卷。

  △《錦里耆舊傳》八卷、《續(xù)傳》十卷

  前應(yīng)靈縣令平陽句延慶昌裔撰。開寶三年,秘書丞劉蔚知榮州得此傳。其詞蕪穢,請延慶修之,改曰《成都理亂記》。天成之后,別加編次,起咸通九載,迄乾德四年,百余年蜀事,大略具矣?!独m(xù)傳》蜀人張緒所撰,起乾德乙丑,迄祥符己酉。自平蜀之后,朝廷命令、官僚姓名及政事因革,以至李順、王均、劉旴作亂之跡,皆略載之。知新繁縣太常博士張約為之序。

  △《平蜀實(shí)錄》一卷

  左藏庫副使康延澤撰。平蜀之役,延澤以內(nèi)染院使為鳳州路馬軍都監(jiān)。王全斌等既得罪,延澤亦貶唐州團(tuán)練使。按本傳載蜀軍二萬七千人,諸將慮其為全師雄內(nèi)應(yīng),欲盡殺之。延澤請簡老弱疾病七千人釋之,余以兵衛(wèi)浮江而下,諸將不能用。此書敘述甚詳?!逗悤俊吩撇恢髡??!娥^閣書目》亦然。考王元之所撰延澤墓志,知其所為也。

  △《秦王貢奉錄》二卷

  樞密使吳越錢惟演希圣撰。記其父俶貢獻(xiàn)及錫賚之物。

  △《家王故事》一卷

  錢惟演撰。記其父遺事二十二事上之,以送史院。

  △《戊申英政錄》一卷

  婺州刺史錢儼撰。記其兄俶事跡。俶以戊申正月嗣位。

  △《玉堂逢辰錄》二卷

  錢惟演撰。其載祥符八年四月榮王宮火,一日二夜所焚屋宇二千余間。左藏、內(nèi)藏、香藥諸庫及秘閣、史館,香聞數(shù)十里。三館圖籍一時俱盡,大風(fēng)或飄至汴水之南。惟演獻(xiàn)禮賢宅以處諸王。以此觀之,唐末、五代書籍之僅存者,又厄于此火,可為太息也!

  △《南部新書》十卷

  翰林學(xué)士錢易希白撰。倧之子也。所記多唐遺事。

  △《唐登科記》十五卷

  丞相鄱陽洪適景伯編集。按《唐藝文志》有崔氏《顯慶登科記》五卷,姚康《科第錄》十六卷,李奕《登科記》二卷。崔氏書有趙儋序,而失崔名。所載至周顯德,固非崔氏本書。而李奕書亦不存。洪忠宣得姚康書五卷于北方,而丞相又得別本起武德終太和于毗陵錢氏,乃以三本輯為一書,而用姚氏為正。三書皆有序。姚字汝諧,南仲孫也,元和十五年進(jìn)士。本書錄武德至長慶為十一卷。其曰十六卷者,亦后人所續(xù)。

  △《五代登科記》一卷

  不著名氏。前所謂崔氏書至周顯德止者,殆即此耶?館中有此書。洪丞相以國初卿相多在其中,故并傳之。

  △《大宋登科記》三十二卷

  洪適編,始,吳興郡學(xué)有鋟板,不分卷第,止述進(jìn)士一科。適始放姚康錄制舉詞科,自建隆庚申迄紹興庚辰,二萬三千六百人有奇,為二十一卷。自后皆續(xù)書之。

  △《中興登科小錄》三卷、《姓類》一卷

  通判徽州江都李椿撰。新安舊有《登料記》,但逐榜全錄姓名而已。椿家藏《小錄》,自建炎戊申至嘉熙戊戌,節(jié)取名字鄉(xiāng)貫及三代諱刊之后,以韻類其姓,凡一萬五千八百人有奇。太守吳興倪祖常子武刻之,以備前記之闕文。

  △《乘軺錄》一卷

  知制誥祁陽路振子發(fā)撰。祥符中使契丹,歸進(jìn)此錄。

  △《奉使別錄》一卷

  丞相河南富弼彥國撰。慶歷使契丹,歸為語錄以進(jìn),機(jī)宜事節(jié)則具于此錄。又一本有兩朝往來書附于末。

  △《劉氏西行錄》一卷

  直昭文館保塞劉渙仲章撰。按康定二年,朝廷議遣使通河西唃氏。渙以屯田郎知晉州,請行。以十月十九日出界,慶歷元年三月十日回秦州。此其行紀(jì)也。唃氏自此與中國通,而元昊始病于牽制矣。渙后擢刺史,歷典數(shù)州至留后,以工部尚書致仕。

  △《契丹講和記》一卷

  不著名氏。載契丹初講和本末。末有慶歷增幣后北國誓書。

  △《慶歷正旦國信語錄》一卷

  余靖慶歷三年使遼所記。

  △《熙寧正旦國信錄》一卷

  天章閣待制竇卞熙寧八年使遼所記。

  △《接伴送語錄》一卷

  集賢校理沈季長熙寧九年接伴送遼使耶律運(yùn)所記。

  △《使遼見聞錄》二卷

  尚書膳部郎中李罕撰。

  △《奉使雞林志》三十卷

  宣德郎王云撰。崇寧元年,云以書狀從劉逵、吳栻使高麗,歸而為此書以進(jìn)。自元豐創(chuàng)通高麗以后事實(shí),皆詳載之。

  △《宣和使金錄》一卷

  太常少卿安陸連南夫鵬舉吊祭阿骨打奉使所記。時宣和六年。

  △《奉使雜錄》一卷

  紹興十二年,何鑄使金所錄禮物、名銜、表章之屬。

  △《館伴日錄》一卷

  無名氏。紹興二十四年。

  △《隆興奉使審議錄》一卷

  左奉議郎雍希稷堯佐撰。隆興二年,編修官胡昉、閤門祇侯楊由義使金人軍前,審議海、泗、唐、鄧等事,不屈而歸。希稷,其禮物官也。所記抗辯應(yīng)對之語,多出由義。

  △《攬轡錄》一卷

  參政吳郡范成大至能乾道六年使金所記聞見。

  △《北行日錄》一卷

  參政四明樓鑰大防,乾道己丑,待次溫州教授,以書狀官從其舅汪大猷仲嘉使金紀(jì)行。

  △《乾道奉使錄》一卷

  參政諸暨姚憲令則乾道壬辰使金日記。

  △《奉使執(zhí)禮錄》一卷

  進(jìn)士鄭儼撰。淳熙己酉中書舍人莆田鄭僑惠叔使金賀正,會其主雍病篤,欲令于閤門進(jìn)國書,僑不可。已而雍殂,遂回。

  △《使燕錄》一卷

  尚書戶部郎龍游余嶸景瞻撰。嘉定辛未,嶸使金賀生辰,會有韃寇,行至涿州定興縣而回。

  △《李公談錄》一卷

  翰林學(xué)士饒陽李宗諤昌武撰。記其父昉之言,凡三十七事。

  △《丁晉公談錄》一卷

  不知何人作。

  △《賈公談錄》一卷

  序言庚午銜命宋都,聞于補(bǔ)闕賈黃中,凡二十六條,而不著其名。別本題清輝殿學(xué)士張洎。蓋洎自江南奉使也。庚午實(shí)開寶三年。黃中,晉開運(yùn)中以七歲為童子關(guān)頭,十六歲進(jìn)士及第第三人。

  △《王沂公筆錄》一卷

  丞相沂公青社王曾孝先撰。記開國以來雜事,凡三十六條。

  △《沂公言行錄》一卷

  天章閣待制王皡子融撰。沂公之弟也。前有葉清臣序文,后有晏殊、杜杞答書。

  △《王文正家錄》一卷

  端明殿學(xué)士王素仲儀記其父旦言行遺事。

  △《寇萊公遺事》一卷

  不知何人作。

  △《乖崖政行語錄》三卷

  虞部員外郎成都李畋撰。述張忠定公詠治蜀政事及言行。

  △《安定先生言行錄》二卷

  雜錄胡瑗翼之事及告祠、志、表、祭文等。其間有《賢惠錄》、《孝行錄》,蓋其父訥所為也?!缎⑿袖洝穭e見,《賢惠錄》記婦人之賢者。

  △《曹武惠別傳》一卷

  知石州曹偃撰。武惠曾孫也。

  △《韓魏公家傳》十卷

  不著名氏。當(dāng)是其家所傳也。

  △《韓忠獻(xiàn)遺事》一卷

  群牧判官錢塘強(qiáng)至幾圣撰。至,魏公之客也。

  △《魏公語錄》一卷

  與《別錄》小異而實(shí)同?!秳e錄》分四卷,此總為一編。先后次第亦不同,而末一則《別錄》所無,姑并存之。

  △《魏公別錄》四卷

  樞密大名王巖叟彥霖撰。亦魏公客。

  △《杜祁公語錄》一卷

  不知何人作。

  △《文潞公私記》一卷

  記至和請建儲及元豐褒賞事。

  △《唐質(zhì)肅遺事》一卷

  無名氏。所記唐介子方事也。

  △《韓莊敏遺事》一卷

  秘書丞韓宗武文若撰。記其父丞相縝玉汝事。末亦雜記他事。宗武,即少年遇洋客者也,年八十二乃卒。此編亦載其詩,云熙寧間得異疾,與神物遇。

  △《范忠宣言行錄》二十卷

  不著姓名,其家所錄也。

  △《范太史遺事》一卷

  翰林學(xué)士范沖元長記其父事。

  △《傅獻(xiàn)簡佳話》一卷

  不知何人作。記傅堯俞所談。

  △《杜公談錄》一卷

  雷澤杜師益等錄其父務(wù)滋之言。王廣淵作序。

  △《道鄉(xiāng)語錄》一卷

  不知作者。記鄒浩志完語。

  △《豐清敏遺事》一卷

  給事中章貢李樸先之撰。記豐稷相之事,朱熹為之后序。

  △《宗忠簡遺事》三卷

  不著名氏。錄留守開封宗澤汝霖事。亦其家子孫所為也。

  △《呂忠穆家傳》一卷、《逢辰記》一卷、《遺事》一卷

  記建炎丞相呂頤浩元直事。孫昭問刻之廣德軍。

  △《褒德集》二卷、《易學(xué)辨惑》一卷

  邵伯溫撰。錄其父誥命、謚議、行狀、墓志之屬?!侗婊蟆肥鰝魇谠戳?,辨鄭夬之妄。

  △《呂氏家塾記》一卷

  侍講呂希哲原明撰。

  △《桐陰舊話》十卷

  吏部尚書潁川韓元吉無咎撰。記其家世舊事,以京師第門有桐木故云。元吉,門下侍郎維之四世孫也。

  △《熙寧日錄》四十卷

  丞相王安石撰。本朝禍亂萌于此書,陳瓘所謂尊私史而壓宗廟者。其強(qiáng)愎堅辯,足以熒惑主聽,鉗制人言。當(dāng)其垂死,欲秉畀炎火,豈非其心亦有所愧悔歟!既不克焚,流毒遺禍至今為梗,悲夫!書本有八十卷,今止有其半。

  △《溫公日記》一卷

  司馬光熙寧在朝所記。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后奏對、上所宣諭之語,以及聞見雜事皆記之。起熙寧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興軍而止。

  △《趙康靖日記》一卷

  參政睢陽趙?叔平所記治平乙巳、丙午間在政府事。

  △《劉忠肅行年記》一卷

  丞相東平劉摯莘老撰。

  △《紹圣甲戌日錄》一卷、《元符庚辰日錄》一卷

  丞相南豐曾布子宣撰。記在政府奏對施行及宮禁朝廷。

  △《文昌雜錄》六卷

  主客郎中南京龐元英懋賢撰。官制初行,元英為郎,在省四年,記一時見聞及古今典故可觀覽。元英,丞相莊敏公籍之子。

  △《聞見近錄》一卷

  宗正丞三槐王鞏定國撰。

  △《辨欺錄》一卷

  韓忠彥記其父嘉祐末命事與文、富諸公辨。

  △《回天錄》一卷

  宣教郎秦湛處度撰。記呂好問圍城中事。好問除右丞,誥詞有“回天之力”語,故以名錄。后有好問謝其祖公著復(fù)官表及遺表。

  △《盡忠補(bǔ)過錄》一卷

  修職郎穆伯芻撰。記張孝純在偽齊時所上本朝書。

  △《吳丞相手錄》一卷

  吳敏元忠撰。記靖康初元事。

  △《岳飛事實(shí)》六卷、《辨誣》五卷

  飛之孫珂撰。

  △《丁卯實(shí)編》一卷

  成忠郎李珙撰。誅曦之功,楊巨源為多,安丙忌而殺之。珙為作傳上之于朝,以昭其功,而伸其冤。

  △《孔子編年》五卷

  新安胡仔元任撰。其父待制舜陟命仔采摭經(jīng)傳為之。

  △《諸葛武侯傳》一卷

  侍講張栻撰。以陳壽作史私且陋,裒集他傳及裴松之所注為此傳,而削去管樂自許一則。朱晦翁以為不然,又為后論,以達(dá)其意。謂其體正大而學(xué)未至,使得游洙泗之門,所就不止此。

  △《韓文公歷官記》一卷

  新安張敦頤撰。頗疏略。其最誤者,序言擒吳元濟(jì)、出牛元翼為一事,此大謬也。為裴度行軍司馬,在憲宗元和時;奉使鎮(zhèn)州王庭湊,在穆宗長慶時。

  △《歐公本末》四卷

  呂祖謙編。蓋因觀《歐陽公集》,考其歷仕歲月、同官同朝之人,略著其事跡。而集中詩文亦隨時附見,非獨(dú)歐公本末,而時事、時賢之本末,亦大略可觀矣。故以入傳記類。

  △《皇祐平蠻記》二卷

  殿中丞馮炳撰。記儂智高事。

  △《孫威敏征南錄》一卷

  學(xué)士睢陽滕甫元發(fā)撰。言平南之功,皆本孫沔元規(guī),狄青之至,莫能出其右者。余靖歸美于青,非實(shí)也。甫時通判潮州。

  △《唃廝啰傳》一卷

  不著作者。

  △《陜西聚米圖經(jīng)》五卷

  閤門通事舍人雄州趙珣撰。珣父振,博州防御使,久在西邊。珣訪得五路徼外山川道里,康定二年為此書。韓魏公經(jīng)略言于朝,詔取其書,召見。執(zhí)政呂許公、宋莒公言用兵以來,策士之言以千數(shù),無如珣者。擢涇原都監(jiān),定川之?dāng)∷姥?。珣勁特好學(xué),恂恂類儒者,人皆惜之。

  △《元豐平蠻錄》三卷

  金部員外郎知鳳翔府家安國撰。記乞弟、韓存寶事。

  △《元祐分疆錄》二卷

  直龍圖閣京兆游師雄景叔撰。元祐初,議棄西邊四寨,執(zhí)政召師雄問之,對曰:“先帝棄之可也,主上棄之則不可。且示弱夷狄,反益邊患?!睜幹趿Γ宦?,卒棄之。四寨者:葭蘆、米脂、浮屠、安疆也。夏人以事出望外,萌侵侮之心,連年犯順,皆如師雄所料。此書前三卷記當(dāng)時論辨本末,后一卷行實(shí),不知何人作也。是歲,師雄被命行邊,請以便宜行事。夏人與鬼章謀寇熙河。師雄說劉舜卿出師,種誼遂破洮州,擒鬼章以獻(xiàn),其功偉矣。元祐諸老固欲休兵息民,師雄言既不行,功復(fù)不賞,殆以專反熙、豐,失于偏滯,終成紹述之禍,亦有以也。師雄,治平二年進(jìn)士。

  △《青唐錄》一卷

  右班殿直李遠(yuǎn)撰。元符中取邈川、青唐,己而皆棄之。遠(yuǎn),紹圣武舉人,官鎮(zhèn)洮,奉檄軍前,記其經(jīng)歷見聞之實(shí),燦然可觀。

  △《交趾事跡》十卷

  知新州趙勰撰。

  △《占城國錄》一卷

  不著名氏。

  △《雞林類事》三卷

  不著名氏。

  △《政和大理入貢錄》一卷

  右迪功郎錢塘周邦撰。其祖穜為集賢修撰知桂州時,歸明人黃璘招來大理國入貢,詔穜考究其真?zhèn)?。穜言偽妄不可憑,乞依熙寧故事支馬價發(fā)還。璘至京師,力主其事,穜落職奉祠。久而覺其詐,乃改正。復(fù)職知廣州。

  △《安南表狀》一卷

  紹興二十五年李天祚進(jìn)貢,自靖康二年以后,至是始通也。

  △《邊和錄》五卷

  承議郎河?xùn)|陳伯疆撰。載胡世將承公宣撫川陜事。

  △《建炎德安守御錄》三卷

  郡丞東平劉荀子卿編次。建炎初,高密陳規(guī)元則守德安御群盜事跡功狀。規(guī),后守順昌與劉锜共成卻敵之功者也,以樞密直學(xué)士知廬州而卒。

  △《淮西從軍記》一卷

  不著名氏。記紹興十年金人敗盟,淮西諸帥守御事。

  △《順昌破敵錄》一卷

  不著名氏。記劉锜信叔守御戰(zhàn)勝本末。

  △《滕公守臺錄》一卷

  不著名氏。睢陽滕膺子勤為臺州戶曹,方臘之亂,仙層人呂師囊應(yīng)之,攻城甚急。膺佐太守備御,卒全一城,郡人德之,至今廟食。行狀事實(shí),聚見此編。膺后至直秘閣京西漕而終。

  △《二楊歸朝錄》一卷

  楊堯弼、楊載紹興八年所與達(dá)賚、烏珠書。時偽齊初廢也。末有探報金事數(shù)十條。

  △《逆臣劉豫傳》一卷

  楊堯弼等撰。二楊事跡當(dāng)考。前錄題銜稱宣義郎、迪功郎,并為大總管府官屬。此傳堯弼為右從事郎,載為右迪功郎。

  △《許右丞行狀》一卷

  吏部員外郎許忻撰。許公翰字崧老,襄邑人,為尚書右丞。忻其弟也。

  △《李忠定行狀》一卷

  通判洪州李綸撰。其兄丞相綱伯紀(jì)事狀。葉適正則所作謚議附于后。

  △《翟忠惠家傳》一卷

  翟耆年伯壽述其父汝文公巽事實(shí)。忠惠者,私謚也。耆年實(shí)邢恕外孫。

  △《艾軒家傳》一卷

  莆田林成季述其季父工部侍郎光朝謙之事實(shí)。

  △《夾漈家傳》一卷、所著書目附

  莆田鄭翁歸述其父樵漁仲事跡。樵死時,翁歸年八歲,安貧不競,頃佐莆郡時猶識之。

  △《葉丞相行狀》一卷

  閣學(xué)廬陵楊萬里廷秀撰。丞相莆田葉颙子昂乾道丁亥冬雷罷相,至建寧而薨。

  △《謝修撰行狀墓志》一卷

  昭武謝師稷務(wù)本奉使閩部,有惠愛,沒而民祠之。《行狀》,里人黃適景聲撰,《墓志》,永嘉陳謙益之撰。其廟曰昭應(yīng)。

  △《朱侍講行狀》一卷

  奉議郎三山黃干直卿撰。其高第弟子且子壻也。

  △《紫陽年譜》三卷

  朱侍講門人通判辰州昭武李方子公晦撰。

  △《篤行事實(shí)》一卷

  丞相趙汝愚子直編其父善應(yīng)彥遠(yuǎn)事狀,而羅愿、朱熹所撰行狀、墓銘及諸賢哀詞,題跋之屬,萃為一編?!昂V行”者,陳福公題其墓云爾。呂太史跋語有云:“處者易持,出者難工。”朱侍講取其意以為銘,所以勉其子之意深矣。

  △《趙丞相行實(shí)》一卷、《附錄》二卷

  知靜江府趙崇憲履常編集。忠定長子也。其一時諸賢祭文、挽歌與嘉定更化之后昭雪誣枉、改正史牒本末,皆見《附錄》。

  △《趙忠定行狀》一卷、《謚議》一卷

  知光州鄱陽柴中行與之撰。其《謚議》劉允濟(jì)全之、楊方子直所為也。

  △《倪文節(jié)言行錄》三卷、《遺奏志狀碑銘謚議》一卷

  戶部郎中倪祖常子武輯其父尚書遺事?!缎袪睢?,錫山蔣重珍良貴撰;《碑銘》,臨邛魏了翁華甫撰。

  △《趙華文行狀》一卷

  文林郎趙山李燔敬子撰。忠定之子,吏部崇憲履常也。

  △《八朝名臣言行錄》二十四卷

  侍講朱熹撰。以近代文集及傳記所載本朝名臣言行,掇取其要,輯為此錄。前五朝五十五人,后三朝四十二人。

  △《中興忠義錄》三卷

  龔頤正撰。自建炎至紹興辛巳,上自李若水、劉韐貴臣、名士,下及一婦人、卒伍之微,皆錄之。

  △《孝史》五十卷

  太學(xué)博士新喻謝諤昌國撰集。曰君紀(jì)五、后德一、宗表五、臣傳三十五、文類二、夷附一。諤后至御史中丞,淳熙名臣,樂易君子也。

  △《孝行錄》三卷

  京兆胡訥撰。始得此書,不知訥何人也。所記多國初人,已而知其為安定先生翼之之父,仕為寧海節(jié)度推官。

  △《古今孝悌錄》二十四卷

  廬陵王紹珪唐卿撰。

  △《廉吏傳》十卷

  成都費(fèi)樞伯樞撰。自春秋至唐,凡百十有四人。宣和乙巳為序。

  △《南陽先民傳》二十卷

  題南陽王襄元祐癸酉歲序。所記鄧州人物自百里奚、直不疑而下至唐范傳正、韓翃,凡一百六十人。

  △《典刑錄》十二卷

  苕溪吳宏編。凡五十二門,大略於《言行錄》中鈔出。

  △《近世厚德錄》四卷

  題百煉真隱李元綱國紀(jì)編。沈?yàn)F道原為作序。

  △《救荒活民書》三卷

  從政郎鄱陽董煟編進(jìn)。煟,紹熙五年進(jìn)士,嘗知瑞安縣。

  △《仁和活民書》二卷

  秀州司戶會稽丁銳集。

  △《折獄龜鑒》三卷

  承直郎開封鄭克武子撰。初,五代宰相和凝有《疑獄集》,其子水部郎和濛續(xù)為三卷,六十七條??艘蚝褪现畷譃槎T推廣之,凡二百七十六條,三百九十五事。起鄭子產(chǎn),迄于本朝。

  △《明刑盡心錄》二卷

  丁銳為鄂州司理,又集此書。

  △《好還集》一卷

  秀水婁伯高元龍編報應(yīng)之事,為十門。

  △《先賢施仁濟(jì)世錄》一卷

  奉化丞山陰諸葛興編。凡十門,皆本朝諸賢事實(shí)也。

  △《莆陽人物志》三卷

  知興化軍永嘉林纮文伯撰。以圖志不敘人物,故特為是編。莆壤地褊小,而人物特盛。

  △《臥游錄》一卷

  呂祖謙撰。晚歲病廢臥家,取史傳所載古今人境勝處錄之,而以宗少文臥游之語,寘諸卷首。

  △《上庠錄》十卷

  光州助教呂榮義撰。雜記京師太學(xué)故事。

  △《上庠后錄》十二卷

  三山周士貴撰。記中興太學(xué)事,頗疏略。

  △《昭明太子事實(shí)》二卷

  知池州趙彥博富文編。昭明廟食于池,頗著靈響。元祐始賜額曰“文孝”。

  △《祠山家世編年》一卷

  詹仁澤、曾樵編輯廣德橫山神張王事跡。

  △《海神靈應(yīng)錄》一卷

  永嘉貢士陸維則撰。太守韓彥直子溫為之序。初,元祐中太守直龍圖閣范峋夢海神曰:“吾唐李德裕也?!笨こ菛|北隅,海仙壇之上有廟,初不知其為何代人。峋明日往謁,其像即夢中所見。自是多響應(yīng)。然封爵訓(xùn)詞惟曰“海神”而已。

  △《鄂國金陀粹編》二十八卷、《續(xù)編》三十卷

  岳珂撰。

  ○法令類

  △《律文》十二卷、《音義》一卷

  自魏李悝、漢蕭何以來,更三國、六朝、隋、唐,因革損益?zhèn)湟?。本朝天圣中,孫奭等始撰《音義》,自名例至斷獄,歷代異名皆著之。

  △《唐令》三十卷、《式》二十卷

  唐開元中宋璟、蘇颋、盧從愿等所刪定??肌端囄闹尽肪頂?shù)同,更同光、天福校定,至本朝淳化中右贊善大夫潘憲、著作郎王泗校勘其篇目、條例,頗與今見行令式有不同者。

  △《刑統(tǒng)》三十卷

  判大理寺燕山竇儀可象詳定。初,范質(zhì)既相周,建議律條繁廣,輕重?zé)o據(jù),特詔詳定,號《大周刑統(tǒng)》,凡二十一卷。至是重加詳定,建隆四年頒行。

  △《紹興刑統(tǒng)申明》一卷

  開寶以來累朝訂正與《刑統(tǒng)》并行者。

  △《嘉祐驛令》三卷

  三司使梁國張方平安道等修定。前一卷為條貫敕,后二卷為則例令。官吏、幫支、驛券、衛(wèi)官、傔從之類,皆據(jù)此也。

  △《慶元敕》十二卷、《令》五十卷、《格》三十卷、《式》三十卷、《目錄》一百二十二卷、《隨敕申明》十二卷,總二百五十六卷

  丞相豫章京鏜仲遠(yuǎn)等慶元四年表上。國朝自建隆以來,世有編敕,每更修定,號為“新書”。中興至此,凡三修矣。其有續(xù)降指揮,謂之“后敕”,以待他時修入云。

  △《紹興貢舉法》五十卷

  丞相萬俟?等紹興二十六年表上。

  △《紹興監(jiān)學(xué)法》二十六卷、《目錄》二十五卷、《申明》七卷、《對修厘正條法》四卷,共六十二卷

  宰相秦檜等紹興十三年表上。

  △《嘉泰條法事類》八十卷

  宰相天臺謝深甫子肅等嘉泰二年表上。初,吏部七司有《條法總類》,《淳熙新書》既成,孝宗詔仿七司體分門修纂,別為一書,以“事類”為名,至是以《慶元新書》修定頒降。此書便于檢閱引用,惜乎不并及《刑統(tǒng)》也。

  △《嘉定吏部條法總類》五十卷

  嘉定中,以開禧重修《七司法》并《慶元海行法》、《在京通用法》、《大宗正司法》參定,凡改正四百六十余條。視淳熙《總類》增多十卷,七年二月頒行。

  △《役法撮要》一百八十九卷

  提舉編修宰相京鏜等慶元六年上。自紹興十七年正月以后,至慶元五年七月以前,為五十五門,又八十二小門,門為一卷外,為參詳目錄等。卷雖多而文甚少。其書于州縣差役,極便于引用。

  △《刑名斷例》十卷

  不著名氏。以《刑統(tǒng)》、《敕令》總為一書,惜有未備也。

  △《營造法式》三十四卷、《看詳》一卷

  將作少監(jiān)李誡編修。初,熙寧中,始詔修定,至元祐六年成書。紹圣四年命誡重修,元符三年上,崇寧二年頒印。前二卷為《總釋》,其后曰《制度》、曰《功限》、曰《料例》、曰《圖樣》,而壕寨石作,大小木雕鏃鋸作,泥瓦、彩畫刷飾,又名分類,匠事備矣。

  △《修城法式條約》二卷

  判軍器監(jiān)沈括、知監(jiān)丞呂和卿等所修敵樓馬面團(tuán)敵式樣,并申明條約。熙寧八年上。

  △《宣和軍馬司敕》十三卷、《令》一卷

  宣和所修。

  △《金科類要》二卷

  不著名氏。

  △《元豐刑部敘法通用》一卷

  末載《申明》,至紹興、淳熙以后。

直齋書錄解題·卷八

○譜牒類

  △《姓源韻譜》一卷

  唐張九齡撰。依《春秋正典》、柳氏《萬姓錄》、《世本圖》,捃摭諸書,纂為此譜,分四聲以便尋閱。古者賜姓別之,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后世賜姓合之,漢高帝命婁敬、項(xiàng)伯為劉氏是也。惟其別之也,則離析,故古者論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則亂,故后世論姓氏,識其本異。自五胡亂華,百宗蕩析,夷夏之裔與夫冠冕輿臺之子孫,混為一區(qū),不可遽知。此周、齊以來譜牒之學(xué),所以貴于世也歟?

  △《元和姓纂》十卷

  唐太常博士三原林寶撰。元和中,朔方別帥天水閻某者,封邑太原以為言。上謂宰相李吉甫曰:“有司之誤,不可再也。宜使儒生條其源系,考其郡望,子孫職任,并總緝之。每加爵邑,則令閱視?!奔σ悦鼘殻?。此書絕無善本,頃在莆田以數(shù)本參校,僅得七八,后又得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整矣。

  △《李氏皇室維城錄》一卷

  屯田郎中李衢、沔王長史林贊修,止于僖宗。蓋昭宗時所錄也。

  △《李氏房從譜》一卷

  唐洛陽主簿李匡文撰。時為圖譜官。

  △《圣唐偕日譜》一卷

  前賀州刺史李匡文撰。序言前守職圖籍日,撰《天潢源派譜統(tǒng)》,務(wù)在省略,直取相承一葉,旁附首分諸房。今特從圣唐以來列圣下諸王、公主,逐帝書出,號曰“偕日”,與日齊行之義也??镂淖譂?jì)翁,又有《資暇集》見于錄。

  △《唐宰相甲族》一卷

  唐韋述、蕭穎士等撰。自王方慶而下,十有四家。

  △《唐相門甲族》、《諸郡氏譜》共一卷

  不著名氏?!都鬃濉钒耸遥妒献V》自京兆八姓而下,凡三百五十姓。

  △《唐杜氏家譜》一卷

  唐太子賓客杜信撰。

  △《天下郡望氏族譜》一卷

  唐李林甫等天寶八年所纂,并附五音于后。

  △《姓苑》二卷

  不著名氏。古有何承天《姓苑》。今此以李為卷首,當(dāng)是唐人所為。

  △《姓解》三卷

  雁門邵思撰。以偏旁字類為一百七十門,二千五百六十八氏。景祐二年序。

  △《千姓編》一卷

  不著名氏。末云嘉祐八年采真子記。以《姓苑》、《姓源》等書,撮取千姓,以四字為句,每字為一姓,題曰《千姓編》。三字亦三姓也。逐句文義亦頗相屬,殆《千字文》之比云。

  △《陳郡袁氏譜》一卷

  袁陟世弼錄。

  △《陶氏家譜》一卷

  懷州教授陶直夫錄。侃之后也。

  △《帝王系譜》一卷

  武夷吳逵公路撰。政和壬辰也。自漢迄周顯德,每代略具數(shù)語。其論曹操迫脅君后,無復(fù)臣禮,逆節(jié)已顯。會其病死,故篡竊之惡,漏在身后。昔人謂其不敢危漢者,亦不核其情耳。此論與愚意吻合。

  △《群史姓纂韻譜》六卷

  永福黃邦先宋顯撰。凡史傳所有姓氏皆有韻,類聚而著其所出。建炎元年,其兄邦俊宋英為之序。

  △《古今姓氏書辨證》四十卷

  校書郎史館??迸R川鄧名世元亞撰。其子椿年緒成之。

  △《皇朝百族譜》四卷

  長沙丁維皋撰。周益公為之序。時紹興末也。僅得百二十有三家,其闕遺尚多,未有能續(xù)裒集者。

  △《米氏譜》一卷

  奉直大夫米憲錄。蓋國初勛臣米信之后。信五世為芾元章,又三世為憲。

  ○目錄類

  △《唐藝文志》四卷

  《新唐書》中錄出別行。監(jiān)中有印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