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部分

直齋書錄解題 作者:宋·陳振孫


  △《崇文總目》一卷

  景祐初,學(xué)士王堯臣同聶冠卿、郭縝、呂公綽、王洙、歐陽修等撰定,凡六十六卷。諸儒皆有論議,歐公《文集》頗見數(shù)條,今此惟六十六卷之目耳。題云紹興改定。

  △《秘書省四庫闕書目》一卷

  亦紹興改定。其闕者,注“闕”字于逐書之下。

  △《邯鄲書目》十卷

  學(xué)士河南李淑獻(xiàn)臣撰,號《圖書十志》。皇祐己丑自作序以示子孫曰朋、圭、芻者,其子壽朋、復(fù)圭、德芻也。

  △《京兆金石錄》六卷

  北平田概纂。元豐五年王欽臣為序,自為后序。皆記京兆府縣古碑所在,覽之使人慨然。

  △《集古錄跋尾》十卷

  歐陽修撰。編述之意,序文詳之,世所共知,不復(fù)著。

  △《集古目錄》二十卷

  公子禮部郎官棐叔弼撰。公既為跋尾二百九十六篇,命棐撮其大要,別為目錄,棐之序云爾。今考集中凡三百五十余跋。

  △《太宗御制御書目》一卷

  玉宸殿所藏,兼有真宗御制序十四篇。又本稍多,而無序文。

  △《真宗御制碑頌石本目錄》一卷

  凡九十名件。乾興所刊板。

  △《龍圖閣瑞物寶目》、《六閣書籍圖畫目》共一卷

  已上平江虎邱寺御書閣有原頒降印本,傳寫得之。

  △《群書備檢》三卷

  不知名氏。皆經(jīng)、史、子、集目錄。

  △《廣川藏書志》二十六卷

  徽猷閣待制董逌彥遠(yuǎn)撰。以其家藏書考其本末,而為之論說,及于諸子而止。蓋其本意專為經(jīng)設(shè)也。

  △《廣川書跋》十卷、《畫跋》五卷

  董逌撰。

  △《寶墨待訪錄》二卷

  禮部員外郎米芾元章撰。記承平時故家所藏晉唐遺跡。

  △《金石錄》三十卷

  東武趙明誠德甫撰其所藏二千卷。蓋仿歐陽《集古》,而數(shù)則倍之。本朝諸家蓄古器物款式,其考訂詳洽,如劉原父、呂與叔、黃長睿多矣,大抵好附會古人名字,如“丁”字,即以為祖?。弧芭e”字,即以為伍舉;“方鼎”,即以為子產(chǎn);“仲吉匜”,即以為偪姞之類。邃古以來,人之生世伙矣,而僅見于簡冊者幾何?器物之用于人亦伙矣,而僅存于今世者幾何?乃以其姓字、名物之偶同而實焉,余嘗竊笑之。惟其附會之過,并與其詳洽者,皆不足取信矣。惟此書跋尾獨不然,好古之通人也。明誠,宰相挺之之子。其妻易安居士李氏為作后序,頗可觀。

  △《考古圖》十卷

  汲郡呂大臨與叔撰。其書作于元祐七年,所紀(jì)目御府之外,凡三十六家所藏古器物,皆圖而錄之。

  △《博古圖說》十一卷

  秘書郎邵武黃伯思長睿撰。有序。凡諸器五十九品,其數(shù)五百二十七;印章十七品,其數(shù)二百四十五。案李丞相伯紀(jì)為長睿志墓,言所著《古器說》四百二十六篇,悉載《博古圖》。今以《圖說》考之,固多出于伯思,亦有不盡然者。又其名物亦頗不同,錢、鑒二品至多,此所載二錢、二鑒而已。《博古》不載印章,而此印章最伙。蓋長睿沒于政和八年,其后修《博古圖》頗采用之,而亦有所刪改云爾。其書大抵好傅古人名字,說已見前。

  △《宣和博古圖》三十卷

  宣和殿所藏古器物,圖其形制而記其名物,錄其款識。品有總說,以舉其凡。而物物考訂,則其目詳焉。然亦不無牽合也。

  △《群書會記》二十六卷

  鄭樵撰。大略記世間所有之書,非必其家皆有之也。

  △《夾漈書目》一卷、《圖書志》一卷

  鄭樵記其平生所自著之書?!吨尽氛撸w述其著作之意也。

  △《秦氏書目》一卷

  濡須秦氏,元祐二年,有為金部員外郎者,聞于朝,請以宅舍及文籍不許子孫分割。

  △《藏六堂書目》一卷

  莆田李氏云唐江王之后,有家藏誥命。其藏書自承平時。今浸以散逸矣。

  △《吳氏書目》一卷

  奉議郎漳浦吳與可權(quán)家藏。閩中不經(jīng)兵火,故家文籍多完具,然地濕苦蠹損。

  △《晁氏讀書志》二十卷

  昭德晁公武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陽公書五十篋,合其家舊藏得二萬四千五百卷。其守榮州,日夕讎校,每終篇輒論其大指。時紹興二十一年也。其所發(fā)明有足觀者。南陽公未知何人,或云井度憲孟也。

  △《遂初堂書目》一卷

  錫山尤氏尚書袤延之,淳熙名臣,藏書至多,法書尤富。嘗燼于火,今其存亡幾矣。

  △《中興館閣書目》三十卷

  秘書監(jiān)臨海陳骙叔進(jìn)等撰。淳熙五年上之。中興以來庶事草創(chuàng),網(wǎng)羅遺逸,中秘所藏,視前世獨無歉焉,殆且過之。大凡著錄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蓋亦盛矣。其間考究疏謬,亦不免焉。

  △《館閣續(xù)書目》三十卷

  秘書丞吳郡張攀從龍等撰。嘉定十三年上。以淳熙后所得書,纂續(xù)前錄,草率尤甚。凡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

  △《隸釋》一十七卷、《隸續(xù)》二十一卷

  丞相鄱陽洪適景伯撰。凡漢刻之存于世者,以今文寫之,而為之釋。又為之世代譜及物象圖碑,形式悉具之。魏初近古者亦附焉。年來北方舊刻不可復(fù)得,覽此猶可慨想。

  △《法寶標(biāo)目》十卷

  戶部尚書三槐王右敏仲撰。以釋藏諸函隨其次第為之目錄,而釋其因緣。凡佛會之先后,華譯之異同,皆具著之。右,旦之曾孫,入元祐黨籍。

  △《鄭氏書目》七卷

  莆田鄭寅子敬以所藏書為七錄,曰經(jīng),曰史,曰子,曰藝,曰方技,曰文,曰類。寅,知樞密院僑之子,博文強(qiáng)記,多識典故。端平初召為都司,執(zhí)法守正,出為漳州以沒。

  △《集古系時錄》十卷、《系地錄》十一卷

  鄭樵撰。大抵因《集古》之舊,詳考其時與地而系之,二書相為表里。

  △《寶刻叢編》二十卷

  臨安書肆陳思者,以諸家集古書錄,用《九域志》京、府、州、縣系其名物,而昔人辨證審定之語,具著其下,其不詳所在,附末卷。

  △《釋書品次錄》一卷

  題唐僧從梵集。末有黎陽張翚跋,稱大定丁未。蓋北方板本也。

  ○地理類

  △《山海經(jīng)》十八卷

  漢侍中奉車都尉臣秀所校秘書。秀,即劉歆也。晉郭璞注。案《唐志》二十三卷,《音》二卷。今本錫山尤袤延之校定。世傳禹、益所作,其事見《吳越春秋》,曰:“禹東巡,登南岳,得金簡玉字,通水之理,遂行四瀆,與益共謀,所至使益疏而記之,名《山海經(jīng)》?!贝似錇檎f,恢誕不典。司馬遷曰:“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jì)》、《山海經(jīng)》所書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可謂名言,孰曰多愛乎!故尤跋明其為非禹、伯翳所作,而以為先秦古書無疑。然莫能名其為何人也。洪慶善補注《楚辭》,引《山海經(jīng)》、《淮南子》以釋《天問》。而朱晦翁則曰:“古今說《天問》者,皆本此二書,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書本皆緣解《天問》而作。”可以破千載之惑。古今相傳既久,姑以冠地理書之錄。

  △《水經(jīng)》三卷、《水經(jīng)注》四十卷

  桑欽撰。后魏御史中尉范陽酈道元善長注。桑欽,不知何人?!逗悤俊芬詾闈h人。晁公武曰成帝時人,當(dāng)有所據(jù)。案《唐志》注或云郭璞撰。又杜氏《通典》案,《水經(jīng)》,晉郭璞注,二卷。后魏酈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詳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書。佑謂二子博贍,解釋固應(yīng)精當(dāng)。然其《經(jīng)》云,濟(jì)水過壽張,則前漢壽良縣,光武更名;又東北過臨濟(jì),則前漢狄縣,安帝更名;又云菏水過湖陸,則前漢湖陵縣,章帝更名;又云汾水過河?xùn)|郡永安,則前漢彘縣,順帝更名,故知順帝以后纂序也。詳《水經(jīng)》所作,殊為詭誕,全無憑據(jù)。案《后漢郡國志》濟(jì)水,王莽末,因旱渠塞,不復(fù)截河南過,統(tǒng)順帝時所撰,都不詳悉,其余可知。景純注解,又甚疏略,亦為迂怪,以其僻書,人多不睹,謂其審正未之精也。

  △《唐十道圖》一卷

  唐宰相趙郡李吉甫宏憲撰。首載州縣總數(shù)、文武官員數(shù)、俸料?!短浦尽吩剖?,今不分卷。

  △《元和郡縣志》四十卷

  李吉甫撰。自京兆至隴右,凡四十七鎮(zhèn)。篇首有圖,今不存。

  △《唐十道四蕃志》十卷

  唐太府少卿梁載言撰。其書廣記備言頗可觀。載言不見于史,又有《具員故事》,題“鳳閣舍人”,及《梁四公記》,亦云載言所錄。

  △《太平寰宇記》二百卷

  太常博士直史館宜黃樂史子正撰。起自河南,周于海外。當(dāng)太宗朝上之。

  △《元豐九域志》十卷

  知制誥丹陽王存正仲、集賢校理南豐曾肇子開、官制所檢討邯鄲李德芻等刪定,總二十三路、四京、十府、二百四十二州、三十七軍、四監(jiān)、一千一百三十五縣。

  △《輿地廣記》三十八卷

  廬陵歐陽忞撰。政和中作,其前三卷以今之郡縣系于前代郡國之下。其序曰:“以今州縣求于漢,則為郡;以漢郡縣求于三代,則為州。三代之九州,散而為漢之六十余郡,又分而為今之三百余州,雖或離或合不可討究,而吾胸中則已了然矣?!睗h郡國一百三,今云六十余郡,不可曉也。忞為文忠族孫,行名皆連“心”字。

  △《地理指掌圖》一卷

  蜀人稅安禮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書肆所刊,皆不著名氏,亦頗闕不備。此蜀本有涪右任慥序,言之頗詳。

  △《歷代疆域志》十卷

  臨川布衣吳澥撰。

  △《輿地紀(jì)勝》二百卷

  知江寧縣金華王象之撰。蓋以諸郡圖經(jīng),節(jié)其要略,而山川景物、碑刻詩詠初無所遺,行在宮闕、官寺實冠其首,關(guān)河版圖之未復(fù)者,猶不與焉。眉山李說齋季允為之序。

  △《輿地圖》十六卷

  王象之撰?!都o(jì)勝》逐州為卷,《圖》逐路為卷,其搜求亦勤矣。至西蜀諸郡尤詳。其兄觀之漕夔門時所得也。

  △《皇朝方域志》二百卷

  東陽布衣王希先撰。凡前代謂之《譜》,十六《譜》為八十卷;本朝謂之《志》,為一百二十卷。《譜》敘當(dāng)時事實,而注以今之郡縣;《志》述今日疆理,而系于古之州國。古今參考,《譜》、《志》互見,地理學(xué)之詳明者,無以過此矣。嘉熙二年上于朝,得永免文解。其父珨,本建寧人,己未進(jìn)士,試詞科不中,頗該洽。希先述其遺稿,以成此書。

  △《東京記》三卷

  龍圖閣直學(xué)士宋敏求次道撰。上卷為宮城,周五里,唐時宣武節(jié)度使治所,建隆三年廣城之北隅,用洛陽宮殿之制修之;中卷為舊城,周二十一里一百五十步,唐汴州城也,號“闕城”,亦曰“里城”;下卷為新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世宗所筑羅城也,號曰“國城”,又曰“外城”。三城之內(nèi)宮殿、官府、坊巷、第宅、寺觀、營房次第記之。

  △《河南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司馬溫公序之,時元豐六年,次道歿矣。

  △《長安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趙彥若元考為之序。二書凡例微不同,然漢、唐舊都遺事詳矣?!鳌蛾P(guān)中記》一卷晉葛洪稚川撰。所載殊簡略。

  △《三輔黃圖》二卷

  不著名氏。案《唐志》一卷,今分上下卷。載秦、漢間宮室、苑囿甚詳,多引用應(yīng)劭《漢書解》,而如淳、顏師古復(fù)引此書為據(jù),意漢、魏間人所作。然《中興書目》以為《崇文總目》及《國史志》不載,疑非本書也。程氏《雍錄》辨之尤悉。

  △《長安圖記》一卷

  丞相汲公呂大防知永興軍,以為正長安故圖,著其說于上。今信安郡有此圖,而別錄其說為一編。

  △《雍錄》十卷

  吏部尚書新安程大昌泰之撰。周、秦、漢、隋、唐五代皆都雍,故以名。錄《前史》及《黃圖》、《宋志》異同,往往辨訂。其辨《黃圖》有唐縣名,且晉灼所引《黃圖》皆今書所無,蓋唐人續(xù)成之,非見漢事者。

  △《洛陽伽藍(lán)記》五卷

  后魏撫軍司馬楊衒之撰。專記洛陽城內(nèi)外寺院。爾朱之亂,城郭邱墟,追述斯記。

  △《洛陽名園記》一卷

  禮部員外郎濟(jì)南李格非文叔撰。記開國以來卿公家園囿之盛,其末言天下治亂之候,在洛陽之盛衰;洛陽盛衰之候,在名園之興廢,使人感慨。格非以不肯與編元祐章奏,入黨籍?!秶肺脑贰酚袀?。世所謂易安居士清照者,其女也。格非苦心為文,而集不傳,館中亦無有,惟錫山尤氏有之?!段蔫b》僅存此跋,蓋亦未嘗見其全集也。

  △《鄴中記》一卷

  不著名氏。記自魏而下,及僭偽都鄴者六家宮殿事跡。案《唐志》有《鄴都故事》二卷,肅、代時馬溫所作。今書多引之。

  △《晉陽事跡雜記》十卷

  唐河?xùn)|節(jié)度使李璋纂。序言四十卷,《唐志》亦同,今刪為十卷。蓋洽平中太原府所刻本也,從莆田李氏借錄。自南渡以來,關(guān)河阻絕,圖志泯亡,得見一二僅存者,猶足以發(fā)傷今思古之嘆。然唐并州治晉陽、太原二縣,國初克復(fù),徙治陽曲,而墟其故。二縣后皆并省,則唐之故跡,皆不復(fù)存矣。

  △《燕吳行役記》二卷

  不著名氏。大中九年崔鉉鎮(zhèn)淮南,諸鎮(zhèn)畢賀,為此記者,燕帥所遣僚佐,道中紀(jì)所經(jīng)行郡縣道里及事跡也。其曰我府張公者,時張允中方帥燕也。《唐志》稱張氏宣宗時人,失其名?!皬垺闭?,其帥之姓爾。未審何以知使者之亦為張氏也。

  △《江行錄》一卷

  真州教授句穎紹圣三年所序云,太守張公所修也。張不著名。自真而上直抵荊南,自岳而分,旁征衡、永,自湖口而別,則東入鄱陽,南至廬陵,程期岸次、風(fēng)云占候、時日吉兇,與夫港派灘磧磯洑,莫不具載。江行者賴之。

  △《臨安志》十五卷

  府帥吳興周淙彥廣撰。首卷為行在所,于宮闕殿閣全不記載,籍曰禁省嚴(yán)秘,不敢明著。其視宋次道《東京記》,何其大不侔。其他沿革,亦多疏略。然淙有才具,其尹京開湖浚河,皆有成緒。今城中河道通利,民戶為腳船以濟(jì)行旅者,蓋自此始。

  △《吳興統(tǒng)記》十卷

  攝湖州長史左文質(zhì)撰。分門別類,古事頗詳。序稱甲辰歲者,本朝景德元年也。

  △《吳興志》二十卷

  樞密院編修郡人談鑰元時撰。嘉泰元年也。其為書草率,未得為盡善。

  △《蘇州圖經(jīng)》六卷

  翰林學(xué)士饒陽李宗諤昌武等撰。景德四年,詔以四方郡縣所上圖經(jīng),刊修校定為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以大中祥符四年頒下,今皆散亡,館中僅存九十八卷。余家所有惟蘇、越、黃三州刻本耳。

  △《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三卷

  秘書省正字郡人朱長文伯原撰。記祥符以后事,亦頗補前志之闕遺。長文,吳中名士,病廢不仕,自號樂圃,卒于元符元年。

  △《吳地記》一卷

  唐陸廣微撰??と艘病6嘤浌艆菄?。唐未有秀州,天禧中始割嘉興縣置,故此記合二郡為一。

  △《吳郡志》五十卷

  參政郡人范成大至能撰。書始成未行,而石湖沒。有求附見某事而弗得者,嘩曰此非石湖筆也。太守不能決,藏其書學(xué)官。然周益公為范墓碑,述所著書目有焉。及紹定初,桐川李壽朋儔老為守,始取而刻之。而書止于紹熙,其后事實俾寮屬用褚少孫《史記》例補成之。趙南塘履常作序,訂其為石湖書不疑。且謂郡士龔頤正、滕宬、周南皆嘗薦所聞于公者,而龔尤多。

  △《鎮(zhèn)江志》三十卷

  教授天臺盧憲子章撰。

  △《新定志》八卷

  郡守東平董弅令升撰。紹興己未也。淳熙甲辰,武義陳公亮重修。

  △《嘉禾志》五卷、《故事》一卷

  郡守毗陵張元成撰。為書極草草。

  △《毗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鄒補之撰。

  △《越州圖經(jīng)》九卷

  李宗諤祥符所上也。未有秘閣校理李垂、邵煥修及覆修名銜。然則書成于眾手,而宗諤特提總其凡耳。

  △《會稽志》二十卷

  通判吳興施宿武子、郡人馮景中、陸子虛、朱鼐、王度等撰。陸放翁為之序。首稱禹會諾侯,而以思陵巡狩,升府配之,氣壯文雅,蓋奇作也。嘉泰辛酉,陸年已七十七矣。未幾,始落致仕為史官,至八十五歲乃終。其筆力老而不衰,于此序見之。

  △《會稽續(xù)志》八卷

  梁國張淏撰。續(xù)記辛酉后事,而亦補前《志》之遺。前《志》無進(jìn)士題名,此其尤不可遺者也。

  △《赤城志》四十卷

  國子司業(yè)郡人陳耆卿壽老撰。其前為圖十有三。

  △《赤城續(xù)志》八卷

  郡人吳子良拾其所遺續(xù)載之。

  △《赤城三志》四卷

  郡人林表民逢吉撰。紹定己丑,水壤城,修治興筑,本末詳焉。

  △《四明志》二十一卷

  贛州錄事參軍廬陵羅璿修。時胡榘仲方尚書為守,璿其鄉(xiāng)人也。

  △《永嘉譜》二十四卷

  禮部侍郎郡人曹叔遠(yuǎn)器遠(yuǎn)撰。曰《年譜》、《地譜》、《名譜》、《人譜》。時紹熙三年,太守宛陵孫楙屬器遠(yuǎn)裒集,創(chuàng)為義例如此。器遠(yuǎn),庚戌進(jìn)士,蓋初第時也。

  △《永寧編》十五卷

  待制郡人陳謙益之撰。漢分章安之東甌鄉(xiāng)為永寧,今永嘉四邑是也,故以名編。時嘉定九年,留元剛茂潛為太守。

  △《東陽志》十卷

  樞密鄱陽洪遵景嚴(yán)撰。紹興二十四年為通制時所作。

  △《括蒼志》七卷

  教授曾賁撰。乾道六年,太守四明樓璩叔韞序。鑰之父也。

  △《括蒼志續(xù)》一卷

  郡人陳百朋撰。

  △《信安志》十六卷

  教授衛(wèi)玠撰。太守四明劉垕也。實嘉定己卯。

  △《信安續(xù)志》二卷

  教授葉汝明撰。太守四明袁甫廣微。紹定初也。

  △《建康志》十卷

  府帥史正志志道撰。時乾道五年。

  △《建康續(xù)志》十卷

  府帥吳琚層父以郡人朱舜庸所編銓次,與前《志》并行。時慶元六年。

  △《六朝事跡》二卷、《南朝宮苑記》二卷

  不知何人作。記六朝故都事跡頗詳。

  △《姑孰志》五卷

  教授長樂林桷子長撰。太守楊愿原仲也。實淳熙五年。

  △《新安志》十卷

  通判贛州郡人羅愿撰。時淳熙二年,太守則趙不悔也。

  △《秋浦志》八卷

  太守南昌胡兆乾道八年修。

  △《秋浦新志》十六卷

  三山王伯大幼學(xué)以前志缺陋重修。時以庾節(jié)攝郡事,端平丙申也。

  △《南康志》八卷

  郡守朱端章撰。淳熙十二年。

  △《桐汭新志》二十卷

  教授錢塘趙子直撰。紹熙五年也。太守林棐序。

  △《豫章職方乘》三卷、《后乘》十二卷

  郡人洪芻駒父宣和己亥撰。乘,取晉《乘》為名。《后乘》淳熙十一年太守程叔達(dá)序。

  △《潯陽志》十二卷

  迪功郎晁百揆元采撰。淳熙三年,太守開封曹訓(xùn)為之序。

  △《宜春志》十卷

  袁州敘授南城童宗說修。太守李觀民也。

  △《盱江志》十卷、《續(xù)》十卷

  郡守胡舜舉紹興戊寅俾郡人童宗說、黃敷忠為之?!独m(xù)志》,慶元五年三山陳岐修,亦郡守也。

  △《富川志》六卷

  軍學(xué)教授括蒼潘廷立撰。太守趙善宣,紹熙四年也。軍治永興,本富川縣,故名。

  △《南安志》二十卷、《補遺》一卷

  太守方崧卿、教授許開修。

  △《廣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鄭少魏、江都尉會稽姚一謙撰。紹熙元年,太守鄭興裔也。

  △《楚州圖經(jīng)》二卷

  教授霅川吳莘商卿撰。太守毗陵錢之望大受,時淳熙十三年。

  △《永陽志》三十五卷

  滁守林■〈山票〉命法曹龔維蕃修。

  △《吳陵志》十卷

  不著名氏。淳熙壬寅所修。后三年乙巳,太守錢塘萬鍾元亨屬僚佐參正而刻之。泰州在唐為吳陵縣。

  △《高郵志》三卷、《續(xù)修》十卷

  興化縣主簿孫祖義撰。郡守趙不慚刻之。淳熙四五年間也。其書在圖志中最為疏略。嘉定中,守汪綱再修,稍詳定矣。

  △《都梁志》八卷

  郡守霍篪、教授周之瑞修。紹熙元年也。

  △《續(xù)志》一卷

  嘉泰壬戌郡守耿與義序。

  △《合肥志》四卷

  合肥主簿唐锜撰??な剜嵟d裔也。時淳熙十五年。

  △《同安志》十卷

  毗陵錢紳伸仲撰。宣和五年,太守曰曾元禮。未幾而有狄難。至紹興十三年,太守張彥聲始取而刻之。

  △《歷陽志》十卷

  郡守九華程九萬鵬飛、教授天臺黃宜達(dá)之撰。慶元元年。

  △《黃州圖經(jīng)》四卷、《附錄》一卷

  李宗諤祥符所修《圖經(jīng)》,亦頗有后人附益者??な乩钤H又以近事為《附錄》焉。訦,參政邴漢老之子也。

  △《齊安志》二十卷

  郡守呂昭問俾教授厲居正重修。慶元己未也。

  △《濠梁志》三卷

  郡守永嘉張季樗撰。時嘉泰初元。

  △《無為志》三卷

  教授宋宜之纂。太守柴瑾為之序。

  △《襄陽志》四十卷

  郡守朐山高夔命教授吳興劉宗、幕官上蔡任■〈氵〈山上乃下〉〉編纂。為書既詳備,而刊刻亦精致,圖志之佳者。

  △《襄沔記》三卷

  唐吳從政撰。刪宗懔《荊楚歲時記》、盛宏之《荊州記》、鄒閎甫《楚國先賢傳》、習(xí)鑿齒《襄陽耆舊傳》、郭仲產(chǎn)《襄陽記》、鮑堅《南雍州記》集成此書,其紀(jì)囊、漢事跡詳矣。景龍中人,自號棲閑子。

  △《房州圖志》三卷

  郡守毗陵陳宇撰。

  △《義陽志》八卷

  郡守河內(nèi)關(guān)良臣撰。紹熙二年也。信陽軍,唐申州,所謂申、光、蔡,吳元濟(jì)所據(jù),竭天下之力以取之者。

  △《長沙志》五十二卷

  郡守趙善俊以紹熙二年命教授褚孝錫等七人撰。時陳止齋將漕,相與考訂商略,故序言當(dāng)與《長樂志》并也。

  △《續(xù)長沙志》十一卷

  不著名氏。錄紹興以后事。

  △《長沙土風(fēng)碑》一卷

  唐潭州刺史河南張謂撰。前有碑銘,后有《湘中記》,載事跡七十件。

  △《衡州圖經(jīng)》三卷

  郡守三山孫德輿行之撰。嘉定戊寅刻。

  △《零陵志》十卷

  郡守徐自明嘉定己卯重修。

  △《舂陵圖志》十卷

  教授臨江章穎茂憲撰。淳熙六年,太守趙汝誼。

  △《九疑考古》二卷

  道州崇道主簿吳致堯格甫撰。取《舂陵志》所紀(jì),而為詩以記之。宣和甲辰序。

  △《清湘志》六卷

  郡守永嘉陳峴壽南俾教授林瀛修。

  △《武昌志》三十卷

  郡守括蒼王信成之命教授許中應(yīng)等撰。

  △《武昌土俗編》二卷

  武昌令永嘉薛季宣撰。記一縣之事頗詳。紹興辛巳、壬午間也。其邑今為壽昌軍。

  △《鄖城志》十二卷

  教授傅巖撰。慶元戊午,太守李楫。

  △《岳陽志甲》二卷、《乙》三卷

  甲集建安馬子嚴(yán)莊父、乙集永嘉張聲道聲之所修,皆郡守也。

  △《岳陽風(fēng)土記》一卷

  宣德郎監(jiān)商稅務(wù)建安危致明晦叔撰。元符進(jìn)士第二人,仕至次對,其在岳,蓋謫官也。

  △《辰州風(fēng)土記》六卷

  教授縉云田渭伯清撰。隆興二年,郡守徐彭年。

  △《成都古今集記》三十卷

  知府事信安趙抃閱道撰。清獻(xiàn)自慶歷將漕之后,凡四入蜀,知蜀事為詳,故成此書。熙寧七年也。

  △《續(xù)成都古今集記》二十二卷

  知府事王剛中居正撰。實紹興三十年。余嘗手寫《洛陽名園記》而題其后曰:“晉王右軍聞成都有漢時講堂,秦時城池、門屋、樓觀,慨然遠(yuǎn)想,欲一游目。其與周益州帖,蓋數(shù)致意焉。近時呂太史有感于宗少文臥游之語,凡昔人紀(jì)載人境之勝,錄為一編。其奉祠亳社也,自以為譙、沛真源,恍然在目,而兗之太極、嵩之崇福、華之云臺,皆將臥游之。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高人達(dá)士之懷,古今一也。顧南北分裂,蜀在境內(nèi),雖遠(yuǎn),患不往爾,往則至矣。亳、兗、嵩、華視蜀猶邇封也,欲往其可得乎?然則太史之情其可悲也已!余近得此記,手寫一通,與《東京記》,《長安》、《河南志》,《夢華錄》諸書并藏,而時自覽焉。是亦臥游之意云爾。于時歲在己丑,蜀故亡恙也。后七年而有虜?shù)?,秦、漢故跡,焚蕩無遺,今其可見者,惟此二記耳。而板本亦不可復(fù)得矣。嗚呼,悲夫!”己丑,寶理宗紹定二年也。后七年,即理宗端平三年丙申歲。是年,自九月二十九日夜,沔利部統(tǒng)兼關(guān)外四川安撫、知沔州曹友聞戰(zhàn)死之后,十二月,北兵入普州、順慶、潼川府,破成都,掠眉州,五十四州俱陷破,獨夔州一路及瀘、果、合數(shù)州僅存。友聞初以明經(jīng)登丙戌科,綿谷縣尉。制置桂如淵擢為天水教授,與田遂、陳瑀俱招忠義,官至員外郎。自乞換武,積官至眉州防御使、左驍衛(wèi)大將軍。朝廷贈龍圖學(xué)士、大中大夫,賜廟褒忠,謚曰節(jié)。所部皆精銳,虜畏之,目為“短曹遍身膽”,時人稱之曰:“元戎制勝世間有,教授提兵天下無?!笔且垡?,北之主將統(tǒng)兵者,四太子并達(dá)海也。

  △《蜀記》二卷

  唐鄭暐撰。雜記蜀事、人物、古跡、寺觀之屬。未詳何人。

  △《梁益記》十卷

  著作佐郎益州知錄事參軍任弁撰。天禧四年自為序。

  △《長樂志》四十卷

  府帥清源梁克家叔子撰。淳熙九年序。時永嘉陳傅良君舉通判州事,大略皆出其手。

  △《閩中記》十卷

  唐林谞撰。本朝慶歷中有林世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谞,郡人,養(yǎng)高不仕,當(dāng)大中時。世程,亦郡人也。其言永嘉之亂,中原仕族林、黃、陳、鄭四姓先入閩,可以證閩人皆稱光州固始之妄。

  △《建安志》二十四卷、《續(xù)志》一卷

  刪定官郡人林光撰。慶元四年,郡守永嘉張叔椿俾僚屬成之?!独m(xù)志》,嘉定十二年府學(xué)士人所錄。

  △《清源志》七卷

  通判州事永嘉戴溪肖望撰。時慶元己未,太守信安劉穎也。

  △《延平志》十卷

  郡守新安胡舜舉汝士與郡人廖拱、廖挺裒集,時紹興庚辰也。序言與《盱江志》并行,蓋其為建昌守,亦嘗修圖志云。

  △《清漳新志》十卷

  司理參軍方杰撰。嘉定六年,太守趙汝譡蹈中也。

  △《鄞江志》八卷

  郡守古靈陳昱日華俾昭武士人李皋為之。時慶元戊午。郡有鄞江溪,故名。

  △《莆陽志》十五卷

  郡守趙彥勵懋訓(xùn),紹熙三年集郡士為之。

  △《武陽志》十卷

  教授葛元騭撰。太守廖遲元達(dá),乾道六年也。

  △《晉江海物異名記》三卷

  秘書監(jiān)莆田陳致雍撰。致雍仕偽閩,南唐后歸朝。

  △《廣州圖經(jīng)》二卷

  教授王中行撰。

  △《南越志》七卷

  宋武康令吳興沈懷遠(yuǎn)撰。此五嶺諸書之最在前者也。懷遠(yuǎn),懷充之弟,見《宋書》。

  △《番禺雜記》一卷

  攝南海主簿鄭熊撰。國初人也。莆田借李氏本錄之。蓋承平時舊書,未有“河南少尹家藏”六字,不知何人也。

  △《桂林志》一卷

  靜江教授江文叔編。時乾道五年,張維為帥。撰次疏略,刊刻草率,亦不分卷次。

  △《桂林風(fēng)土記》一卷

  唐融州刺史權(quán)知春州莫休符撰。昭宗光化二年也。

  △《桂海虞衡志》二卷

  府帥吳郡范成大至能撰。范自桂移蜀,道中追記昔游。

  △《高涼志》七卷

  教授莆田劉棠撰。太守春陵義太初,嘉泰壬戌也。

  △《邕管雜記》一卷

  庫部員外郎范旻撰。旻,國初宰相質(zhì)之子。嶺南初平,旻知邕州,兼轉(zhuǎn)運使。

  △《嶺外代答》十卷

  永嘉周去非直夫撰。去非,癸未進(jìn)士,至郡倅。所記皆廣西事。

  △《南方草木狀》一卷

  晉襄陽太守嵇含撰。

  △《黃巖志》十六卷

  知縣永嘉蔡范蓮甫撰。嘉定甲申。

  △《旌川志》八卷

  知旌德縣歷陽李瞻伯山撰。紹熙三年,謝昌國為序。

  △《涇川志》十三卷

  知涇縣濡須王栐叔永撰。嘉定癸酉趙南塘序之。初,縣歲有水患,庚午冬,叔永改卜于舊治之東二里,曰留村。

  △《新吳志》二卷

  知泰新縣盱江張國均維之撰。新吳,縣舊名。嘉定甲戌。

  △《樂清志》十卷

  縣令信安袁采君載撰。

  △《修水志》十卷

  分寧宰徐筠撰。

  △《連川志》十卷

  知連江縣豫章陶武克之撰。嘉定乙亥。

  △《歷代宮殿名》一卷

  翰林承旨李昉等纂。歷代及僭偽宮殿、門闕、樓觀、園苑、池館名,無不畢錄。

  △《五岳諸山記》一卷

  無名氏。多鄙誕不經(jīng)。

  △《王屋山記》一卷

  唐乾符三年道士李歸一撰。

  △《華山記》一卷

  不知名氏。

  △《西湖古跡事實》一卷

  錢塘進(jìn)士傅牧撰。以楊蟠《百詠》增廣,共為一百八十三首。紹興壬午序。

  △《青城山記》一卷

  蜀道士杜光庭撰。

  △《茅山記》一卷

  嘉祐六年,句容令陳倩修。

  △《幙阜山記》一卷

  葛洪撰。其山在豫章。

  △《豫章西山記》一卷

  贊皇李上文撰。嘉祐丁酉歲。

  △《王笥山記》一卷

  唐道士令狐見堯撰。山在新淦。別本又有南唐及本朝事,后人所益也。

  △《湘中山水記》三卷

  晉耒陽羅含君章撰范陽盧拯注。其書頗及隋、唐以后事,則亦后人附益也。

  △《天臺山記》一卷

  唐道士徐靈府撰。元和中人也。余假守臨海,就使本道。嘉熙丙申十月,解郡符趨會稽治所,道過之,銳欲往游,會大雪不果,改轅由驛道。至今以為恨。偶見此《記》,錄之以寄臥游之意。

  △《顧渚山記》一卷

  唐陸羽鴻漸撰。鄉(xiāng)邦不貢茶久矣,遺跡未必存也。

  △《廬山記》五卷

  屯田員外郎嘉禾陳舜俞令舉撰。劉渙凝之、李常公擇皆為之序。令舉熙寧中謫居所作。

  △《續(xù)廬山記》四卷

  南康守廣陵馬玕錄山中碑記之文,以續(xù)前錄。

  △《九華拾遺》一卷

  山居劉放至和二年自序曰:“滕天章作《新錄》于前,沈太守撰《總錄》于后,博考傳聞,復(fù)得三十余節(jié)?!?br />
  △《九華總錄》十八卷

  邑人程太古撰。裒集諸家所記萃為一編也。

  △《武夷山記》一卷

  杜光庭撰。

  △《羅浮山記》一卷

  廬陵郭之美撰?;实v辛卯序。

  △《霍山記》一卷

  知循州林須撰。山在循州境內(nèi)。

  △《雁山行記》一卷

  永嘉陳謙撰。嘉定己巳游山,直至絕頂,得所謂“雁蕩”者,前人并未之識也。然繼其后者,亦未有聞焉。

  △《廬阜紀(jì)游》一卷

  開封孫惟信季蕃撰。嘗大雪登山至絕頂,盡得其景物之詳,嘉定初年也。惟信能為詩詞,善談謔。蓋嘗有官,棄去不仕,自號花翁,游江湖間,人多愛之。

  △《何氏山莊次序本末》一卷

  尚書崇仁何異同叔撰。其別墅曰三山小隱。“三山”者,浮石山、巖石山、玲瓏山,其實一山也,周回數(shù)里,敘其景物次序為此編。自號月湖,標(biāo)韻清絕,如神仙中人,膺高壽而終。其山聞今蕪廢矣。

  △《湘江論》一卷

  太常博士潘洞撰。

  △《海濤志》一卷

  唐竇叔蒙撰。

  △《太虛潮論》一卷

  永泰縣令錢棲業(yè)述。末稱天祐六年。

  △《海潮圖論》一卷

  龍圖閣學(xué)士燕肅撰進(jìn)。

  △《潮說》一卷

  知錢塘縣張君房撰。凡三篇。

  △《西南備邊志》十二卷

  嘉州進(jìn)士鄧嘉猷撰。紹興末,犍為有蠻擾邊。初,莫知其何種族也。已而,有能別識其為虛恨蠻者。時蜀邊久無事,既去而朝廷憂之,詔諸司經(jīng)度。嘉猷取秦、漢以來訖于本朝,凡史傳所載蠻事,皆著于篇,時乾道中也。其為《志》九,為《圖》一。

  △《北邊備對》六卷

  程大昌撰。淳熙中進(jìn)《禹貢圖》,孝廟因以北虜?shù)乩餅閱?,對以虜無定居,無文史,不敢強(qiáng)言。紹熙退居,追采自古中華、北狄樞紐相關(guān)者,條列其地而推言之,名曰“備對”。

  △《南北攻守類考》六十三卷

  監(jiān)進(jìn)奏院趙善譽撰進(jìn)。以三國、六朝攻守之變,鑒古事以考今地,每事為之圖。

  △《六合掌運圖》一卷

  不著名氏。凡為四十圖,首列禹跡,次為中興后南北三境,其后則諸邊關(guān)?厄險要以及虜?shù)亟缫嘀?br />
  △《海外使程廣記》三卷

  南唐如京使章僚撰。使高麗所記海道及其國山川、事跡、物產(chǎn)甚詳。史虛白為作序,稱己未十月,蓋本朝開國前一歲也。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大總持寺僧辯機(jī)撰。

  △《南詔錄》三卷

  唐嶺南節(jié)度巡官徐云虔撰。乾符中,邕州遣云虔使南詔所作。上卷記山川風(fēng)俗,后二卷紀(jì)行及使事。

  △《至道云南錄》三卷

  左侍禁知興化軍辛怡顯撰。李順之亂,余黨有散入蠻中者,怡顯往招安之,繼賜蠻酋告敕而歸,遂為此錄。天禧四年自序。或云此書妄也。余在莆田視壁記無怡顯名字,恐或然。

  △《契丹疆宇圖》一卷

  不著名氏。錄契丹諸夷地及中國所失地。

  △《遼四京記》一卷

  亦無名氏。曰東京、中京、上京、燕京。

  △《高麗圖經(jīng)》四十卷

  奉議郎徐兢明叔撰。宣和六年路允迪、傅墨卿使高麗,兢為之屬,歸上此書,物圖其形,事為之說。今所刊不復(fù)有圖矣。兢,鉉之后。善篆書,亦能畫,嘗自題“保大騎省世家”、“宣和書學(xué)博士”,又自號自信居士。

  △《諸蕃志》二卷

  福建提舉市舶趙汝適記諸蕃國及物貨所出。

直齋書錄解題·卷九
○儒家類

  △《孔子家語》十卷

  孔子二十二世孫猛所傳。魏散騎常侍王肅為之注。肅辟鄭學(xué),猛嘗受學(xué)于肅。肅從猛得此書,與肅所論多合,從而證之,遂行于世。云博士安國所得壁中書也,亦未必然。其間所載,多已見《左氏傳》、《大戴禮》諸書云。肅,東海人,父朗。

  △《曾子》二卷

  凡十篇,具《大戴禮》,后人從其中錄出別行。慈溪楊簡注。

  △《晏子春秋》十二卷

  齊大夫平仲晏嬰撰?!稘h志》八篇,但曰《晏子》?!端濉?、《唐》七卷,始號《晏子春秋》。今卷數(shù)不同,未知果本書否?

  △《荀子》二十卷

  楚蘭陵令趙國荀況撰?!稘h志》作《孫卿子》,云齊稷下祭酒。其曰“孫”者,避宣帝諱也。至楊倞始改為荀卿。

  △《荀子注》二十卷

  唐大理評事楊倞注。案劉向序,校中書三百二十二篇,以校除復(fù)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端逯尽窞槭?。至倞始分為二十卷而注釋之。淳熙中,錢佃耕道用元豐監(jiān)本參校,刊之江西漕司,其同異著之篇末,凡二百二十六條,視他本最為完善。

  △《賈子》十一卷

  漢長沙王太傅洛陽賈誼撰?!稘h志》五十八篇,今書首載《過秦論》,末為《吊湘賦》,余皆錄《漢書》語,且略節(jié)誼本傳于第十一卷中。其非《漢書》所有者,輒淺駁不足觀,決非誼本書也。

  △《鹽鐵論》十卷

  漢廬江太守丞汝南桓寬次公撰。本始元年,召問賢良、文學(xué),對愿罷鹽鐵、榷酤、均輸,與御史大夫弘羊相詰難,于是止罷榷酤,而鹽鐵卒不變。故《昭紀(jì)贊》曰“議鹽鐵而罷榷酤”也。及宣帝時,寬推衍增廣著數(shù)萬言,凡六十篇,其末曰《雜論》班書取以為論贊,其言桑大夫據(jù)當(dāng)世,合時變,上權(quán)利之略,雖非正法,鉅儒宿學(xué)不能自解,博物通達(dá)之士也。嗚呼,世之小人何嘗無才!以《熙寧日錄》言之,王安石之辯,雖曰儒者,其實桑大夫之流也。霍光號知時務(wù),與民更始,而鹽鐵之議,乃俾先朝首事之臣,與諸儒議論,反覆不厭,或是或非,一切付之公論,而或行或否,未嘗容心焉。以不學(xué)無術(shù)之人,而暗合乎《孟》、《莊子》父臣父政之義。曾謂元祐諸賢,而慮不及此乎!

  △《新序》十卷

  漢護(hù)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子政撰。舜、禹以來迄于周,嘉言善行,往往在焉。其書最為近古。

  △《說苑》二十卷

  劉向撰。序言臣向所校中書《說苑雜事》,除去與《新序》復(fù)重者,其余淺薄不中義理,別集以為百家后,今以類相從,更以造新事,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號曰《說苑》,案《漢志》,劉向所序六十七篇,謂《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今本南豐曾鞏序,言《崇文總目》存者五篇,從士大夫得十五篇,與舊為二十篇。未知即當(dāng)時篇章否?《新苑》之名亦不同。

  △《法言》十卷

  漢黃門郎蜀揚雄子云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本在卷末,如班固《敘傳》,然今本分冠篇首,自宋咸始也。

  △《法言注》十三卷、《音義》一卷

  晉尚書郎李軌宏范注。此本歷景祐、嘉祐、治平三降詔,更監(jiān)學(xué)、館閣兩制校定,然后頒行。與建寧四注本不同。錢佃得舊監(jiān)本刻之,與《孟》、《荀》、《文中子》為四書。

  △《太玄經(jīng)》十卷

  揚雄撰,五業(yè)主事章陵宋衷仲子解詁,吳郁林太守陸績公紀(jì)釋文,晉尚書郎范望叔明解贊。案《漢志》,揚雄所敘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本傳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贊,分為三卷,有《首》、《沖》、《錯》、《測》、《攡》、《瑩》、《數(shù)》、《文》、《掜》、《圖》、《告》十一篇,皆以解剝《玄》體,蓋與本經(jīng)三卷,共為十四。今《志》云十九,未詳。初,宋、陸二家各依舊本解釋,范望折中長短,或加新意,既成此注,乃以《玄首》一篇,加經(jīng)贊之上;《玄測》一篇,附《贊》之下,為九篇,列為四卷?!妒诇y》一序,仍載之第一卷之首。蓋猶王弼離合《古易》之類也。卷首有陸續(xù)《述玄》一篇。本傳尚有“二百四十三表”六字。

  △《說玄》一篇

  唐宰相河南王涯廣津撰?!睹髯凇贰ⅰ读⒗?、《揲法》、《占法》、《辨首》凡五篇。

  △《太玄釋文》一卷

  相傳自侯芭、虞翻、宋衷、陸績互相增損,非后人所作也,吳秘嘗作《音義》。豈即此耶?

  △《太玄集注》六卷

  司馬光撰。自宋衷而下四家之外,有直昭文館宋惟干注,天水尉陳漸《演玄》,司封郎吳秘《音義》,通前凡七家。集取其說,斷以己意。

  △《玄解》四卷、《玄歷》一卷

  右丞襄陵許翰崧老撰。所解十一篇,通溫公注為十卷,仿韓康伯注《系辭》合王弼為全書之例也。大抵《玄首》如《彖》,《贊》如《爻》,《測》如《象》,《文》如《文言》,《攡》、《瑩》、《掜》、《告》如《系辭》,《數(shù)》如《說卦》,《沖》如《序卦》,《錯》如《雜卦》之類。其于《易》也,規(guī)規(guī)然擬之勤矣。《太玄歷》者,亦翰所傳,云溫公手錄,不著何人作。

  △《申鑒》五卷

  漢黃門侍郎潁川荀悅仲豫撰。獻(xiàn)帝頗好文學(xué),政在曹氏,恭己而已。悅志在獻(xiàn)替,而謀無所用,乃作此書五篇奏之。其曰“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墮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納于君子之涂”,古今名言也。

  本傳止載《政體》一篇,有曰“前鑒既明,后復(fù)申之”,故名。

  △《中論》二卷

  漢五官將文學(xué)北海徐干偉長撰。《唐志》六卷,今本二十篇,有序而無名氏。蓋同時人所作。

  △《孔叢子》七卷

  孔氏子孫雜記其先世系言行之書也。《小爾雅》一篇,亦出于此?!吨信d書目》稱漢孔鮒撰,一名《盤盂》。案《孔光傳》,夫子八世孫鮒,魏相順之子,為陳涉博士,死陳下,則固不得為漢人。而其書紀(jì)鮒之沒,第七卷號《連叢子》者,又記太常臧而下數(shù)世,迄于延光三年季彥之卒,則又安得以為鮒撰。案《儒林傳》所載為博士者,又曰孔甲,顏注曰:“將名鮒,而字甲也。”今考此書稱子魚名鮒,陳人,或謂之子鮒,或稱孔甲,然則顏監(jiān)未嘗見此書耶?《藝文志》有孔甲《盤盂》二十六篇,本注謂黃帝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也。其書蓋田?所學(xué)者,與孔鮒初不相涉也?!吨信d書目》乃曰“一名《盤盂》”,不知何據(jù)?豈以《漢志》所謂孔甲,即陳王博士之孔甲邪?

  △《帝范》一卷

  唐太宗撰。凡十二篇,以賜高宗。

  △《中說》十卷

  隋河汾王通仲淹撰?!短浦尽肺寰?,今本第十卷有《文中子》家世、《房魏論禮樂事》、《書關(guān)子明事》及《王氏家書雜錄》。舊傳以此為前后序,非也。

  △《中說注》十卷

  太常丞阮逸天隱撰。

  △《中說注》十卷

  正議大夫淄川龔鼎臣輔之撰。自甲至癸為十卷,而所謂前后序者,在十卷之外,亦頗有所刪取。李格非跋云,龔自謂明道間得唐本于齊州李冠,比阮本改正二百余處。

  △《潛虛》一卷

  司馬光撰。言萬物皆祖于虛,《玄》以準(zhǔn)《易》,《虛》以準(zhǔn)《玄》。

  △《潛虛發(fā)微論》一卷

  監(jiān)察御史張敦實撰。凡九篇。

  △《周子通書》一卷、《太極圖說》一卷

  廣東提刑舂陵周敦頤茂叔撰。

  △《周子通書遺文遺事》一卷

  侍講朱熹集次??谀峡怠?br />
  △《帝學(xué)》八卷

  侍講成都范祖禹淳父元祐中編集,上自三皇五帝,迄于本朝神宗。凡圣學(xué)事實皆具焉。

  △《正蒙書》十卷

  崇文校書長安張載子厚撰。凡十九篇。范育呂大臨、蘇昞為前后序,皆其門人也。又有待制胡安國所傳,編為一卷,末有《行狀》一卷。

  △《經(jīng)學(xué)理窟》一卷

  張載撰。

  △《西銘集解》一卷

  張載作《訂頑》、《砭愚》二銘,后更曰《東》、《西銘》,其《西銘》即《訂頑》也。大抵發(fā)明理一分殊之旨。有趙師俠者,集呂大臨、胡安國、張九成、朱熹四家之說為一編,刻之興化軍。

  △《通書西銘集解》三卷

  戶部侍郎新昌王夢龍慶翔所集。

  △《河南師說》十卷

  尚書潁川韓元吉無咎以《河南雅言》、《伊川雜說》及諸家語錄,里為十卷,以尹和靖所編為卷首。不若遺書之詳訂也。

  △《山東野錄》七卷

  殿中丞臨淄賈同公餗撰。本名罔,真宗御筆改之。蓋祥符祀汾陰時,所放經(jīng)明行修進(jìn)士也。

  △《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外書》十三卷

  朱熹集錄二程門人李<籥頁>端亻自而下諸家所聞見問答之語,附錄行狀、哀詞、祭文之屬八篇。其《年譜》,朱公所撰述也。《外書》則又二十五篇之所遺者。

  △《皇極經(jīng)世書》十二卷

  邵雍堯夫撰。其學(xué)出于李之才挺之,之才受之穆修伯長,修受之種放明逸,放受之陳摶。蓋數(shù)學(xué)也,曰《元會運世》,《以元經(jīng)會》,《以運經(jīng)世》,自帝堯至于五代,天下離合,治亂興廢,得失邪正之跡,以天時而驗人事,以陰陽剛?cè)岣F聲音律呂,以窮萬物之?dāng)?shù)。末二卷論所以為書之意,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dāng)?shù),以盡天地萬物之理;述皇王帝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書謂之《皇極經(jīng)世》,篇謂之《觀物》,凡六十二篇。其子伯溫為之?dāng)⑾?,具載《先天》、《后天》、《變卦》、《反對》諸圖,又為《易學(xué)辨惑》一篇,敘傳授本末真?zhèn)?。然世之能明其學(xué)者,蓋鮮焉。

  △《觀物外篇》六卷

  康節(jié)門人太常寺簿張崏子望記其言,雖十才一二,而足以發(fā)明成書。

  △《觀物內(nèi)篇》二卷

  康節(jié)之子右奉直大夫伯溫撰。即《經(jīng)世書》之第十一、十二卷也。張氏曰:“先生《觀物》有《內(nèi)》、《外篇》?!秲?nèi)篇》,先生所著之書也;《外篇》,門人所記先生之言也?!秲?nèi)篇》理深而數(shù)略,《外篇》數(shù)詳而理顯。學(xué)先天者,當(dāng)自《外篇》始?!毕壬娫疲骸叭魺o楊子天人學(xué),安有莊周《內(nèi)》、《外篇》?!币源酥锻馄芬嘞壬模T人蓋編集之耳。又曰:“《皇極經(jīng)世》者,康節(jié)之《易》,先天之嗣也?!队^物篇》立言廣大,措意精微如《系辭》,然稽之以理,既無不通,參之以數(shù),亦無不合?!?br />
  △《近思錄》十四卷

  朱熹、呂祖謙取周、程之書關(guān)于大體而切于日用者六百十九條,取“切問近思”之義,以教后學(xué)。

  △《元城語錄》三卷

  右朝散郎維揚馬永卿大年撰。永卿初仕亳州永城主簿,從寓公劉安世器之學(xué),記其所聞之語。

  △《劉先生談錄》一卷

  知秀州韓瓘德全撰。瓘,億之曾孫,緬之孫。官二浙,道睢陽,往來必見劉元城,記其所談二十一則。

  △《道護(hù)錄》一卷

  胡珵德輝所錄劉元城語,凡十九則。以上三書皆刻章貢,末又有邵伯溫、呂本中所記數(shù)事附焉。

  △《庭闈稿錄》一卷

  即楊迥所錄,當(dāng)政和八年,其父亡恙時也。

  △《龜山別錄》二卷

  不知何人所錄。

  △《龜山語錄》五卷

  延平陳淵幾叟、羅從彥仲素、建安胡大原伯逢所錄楊時中立語及其子迥稿?!朵洝饭菜木?。末卷為《附錄》、《墓志》、《遺事》,順昌廖德明子晦所集也。

  △《尹和靖語錄》四卷

  馮忠恕、祈寬居之、呂堅中崇實所錄尹焞彥明語。

  △《胡氏傳家錄》五卷

  曾幾吉父、徐時動舜鄰、楊訓(xùn)子中所記胡安國康侯問答之語,及其子寧和仲所錄家庭之訓(xùn)。

  △《無垢語錄》十四卷、《言行編》、《遺文》共一卷

  張九成子韶之甥于恕所編《心傳錄》,及其門人郎昱所記《日新錄》。近時徐鹿卿德夫教授南安,復(fù)裒其言行,系以歲月,及遺文三十篇,附于末。

  △《南軒語錄》十二卷

  蔣邁所記張栻敬夫語。

  △《晞顏錄》一卷

  張栻取經(jīng)傳中凡言及顏子者,錄為一編。

  △《晦庵語錄》四十六卷

  著作佐郎陵陽李道傳貫之,裒晦翁門人廖德明子晦而下三十二家,刻之九江。

  △《晦庵續(xù)錄》四十六卷

  李太史之弟樞密性傳成之,又得黃干直卿而下四十一家,及前錄所無者并刻之,合貫之前錄,益見該備矣。

  △《節(jié)孝先生語》一卷

  江瑞禮季恭所錄山陽徐積仲車語。

  △《童蒙訓(xùn)》一卷

  中書舍人東萊呂本中居仁撰。

  △《師友雜志》一卷、《雜說》一卷

  呂本中撰。

  △《胡子知言》一卷

  五峰胡宏仁仲撰。文定公安國之季子,張南軒從之游。

  △《忘筌書》二卷

  浦城潘植子醇撰。多言《易》,亦涉異端,凡五十一篇。此書載《鳴道集》為九十二篇,附見者又十有三,而《館閣書目》又稱七十七篇,皆未詳。

  △《諸儒鳴道集》七十二卷

  不知何人所集涑水、濂溪、明道、伊川、橫渠、元城、上蔡、無垢以及江民表、劉子翚,潘子醇凡十一家,其去取不可曉。

  △《兼山遺學(xué)》六卷

  河南郭雍錄其父忠孝之遺書。前二卷為《易蓍卦》,次為《九圖》,又次《說春秋》,又次為《性說》三篇,末卷問答雜說。忠孝父子世系、出處本末,詳見《易》類。

  △《玉泉講學(xué)》一卷

  沙隨程迥可久所記喻樗子才語。樗本末見《語孟》類。

  △《周簡惠圣傳錄》一卷

  參政荊溪周葵惇義撰。自堯、舜至孔、孟圣傳正統(tǒng),為絕句詩二十章,而各著其說,自為一家,然無高論。

  △《小學(xué)書》四卷

  朱熹所集古圣格言、至論以教學(xué)者,皆成童幼志進(jìn)學(xué)之序也?!秲?nèi)篇》曰《立教》、《明倫》、《敬身》、《稽古》,《外篇》曰《嘉言》、《善行》。

  △《呂氏讀書記》七卷

  呂祖謙撰。乾道癸巳淳熙乙未家居日閱之書,隨意手筆,或數(shù)字,或全篇。蓋偶有所感發(fā),或以備遺忘者。

  △《閫范》十卷

  呂祖謙撰。集經(jīng)、史、子、傳,發(fā)明人倫之道,見于父子、兄弟之間者為一篇。時教授嚴(yán)州,張南軒守郡,實為之序。

  △《少儀外傳》二卷

  呂祖謙撰。雜取經(jīng)傳嘉言善行,切于立身應(yīng)世者,皆博學(xué)切問之事也,而大要以謹(jǐn)厚為本。

  △《辨志錄》一卷

  △《尊孟辨》七卷

  建安余允文隱之撰。以司馬公有《疑孟》及李遘泰伯《常語》、鄭厚叔友《折衷》,皆有非孟之言,故辨之,為五卷。后二卷則王充《論衡刺孟》及東坡《論語說》中與《孟子》異者,亦辨焉。

  △《先圣大訓(xùn)》六卷

  龍圖閣學(xué)士慈溪楊簡敬仲撰。取《禮記》、《家語》、《左傳》、《國語》而下諾害,凡稱孔子之言,皆類為此編。然圣人之言,旨意未易識也?!皢视儇殻烙傩唷?,自門弟子已不能知其有為而言,況于百氏所記,其間淺陋依托,可勝道哉!多聞闕疑,庶乎其弗畔也。

  △《已易》一卷

  楊簡撰。

  △《慈湖遺書》三卷

  楊簡撰。前二卷雜說:末一卷遺文。慈湖之學(xué),專主乎心之精神,是謂圣一,語其誨人惟欲發(fā)明本心而有所覺。然其稱學(xué)者之覺,亦頗輕于印可。蓋其用功偏于上達(dá),受人之欺而不疑。竊嘗謂誠明一理,焉有誠而不明者乎?當(dāng)淳熙中,象山陸九淵之學(xué)盛行于江西,朱侍講不然之。朱公于前輩不肯張無垢,于同流不肯陸象山,為其本原未純故也。象山之后,一傳而慈湖,遂如此。甚矣,道之不明,賢知者過之也!

  △《明倫集》十卷

  高安涂近止撰。取經(jīng)傳言行之要,以孝為本,推而廣之為十篇。涂有子登科,得初品官致仕。

  △《心經(jīng)法語》一卷

  參政建安真德秀希元撰。集圣賢論心格言。

  △《三先生謐議》一卷

  嘉定中,魏了翁華父為潼川憲,奏請賜周、程謐。寶慶守李大謙集而刻之,并及諸郡祠堂記文。

  △《言子》三卷

  言偃,吳人,相傳所居在常熟縣。慶元間,邑宰孫應(yīng)時季和始為立祠,求朱晦翁為記。近新昌王爚伯晦復(fù)裒《論語》諸書所載問答為此書。邑中至今有言氏,亦買田教養(yǎng)之。

  ○道家類

  △《老子道德經(jīng)》二卷

  周柱下史李耳伯陽撰。昔人言謐曰“聃”,故世稱老聃。然“聃”之為訓(xùn),耳漫無輪也,似不得為謚。

  △《御注老子》二卷

  徽宗皇帝御制。

  △《老子注》二卷

  魏王弼撰。魏、晉之世,玄學(xué)盛行,弼之談玄,冠于流輩,故其注《易》,亦多玄義。晁說之以道曰:“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則未也。其于《易》多假諸《老子》之旨,而《老子》無資于《易》,其有余不足之跡可見矣。”世所行《老子》,分《道德經(jīng)》為上、下卷。此本《道德經(jīng)》且無章目,當(dāng)是古本。

  △《老子道德論述要》二卷

  司馬光撰。太史公曰老子著書言道德之意。后人以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夫道德連體,不可偏舉,合從本名。溫公之說如此。其不曰“經(jīng)”而曰“論”,亦公新意也。

  △《老子新解》二卷

  蘇轍撰。東坡跋曰:“使戰(zhàn)國有此書,則無商鞅、韓非;使?jié)h初有此書,則孔老為一;使晉、宋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

  △《老子解》二卷

  葉夢得撰。其說曰:“孔子稱竊比于我老彭,孟子辟楊、墨,而不及老氏。老氏之書,孔、孟所不廢也?!彼馍绞腥?,死之徒十有三,以為四肢九竅,本《韓非子解老》之說。

  △《易老通言》十卷

  程大昌撰。其序言名為訓(xùn)《老》,而實該《六經(jīng)》,故曰《易老通言》,《易》在而《六經(jīng)》皆在矣。蓋以《易》為《六經(jīng)》之首也。

  △《列子》八卷

  鄭人列御寇撰。穆公時人。

  △《列子注》八卷

  晉光祿勛張湛處度撰。

  △《列子釋文》二卷

  唐當(dāng)涂縣丞殷敬順撰。

  △《莊子》十卷

  蒙漆園吏宋人莊周撰。案《史記》與齊宣、梁惠同時,則亦當(dāng)與孟子相先后矣。

  △《莊子注》十卷

  晉太傅主簿河南郭象子玄撰。案本傳,向秀解義未竟而卒,頗有別本遷流,象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余點定文句而已。其后秀義別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然向義今不傳,但時見陸氏《釋文》。

  △《莊子音義》三卷

  唐陸德明撰。即《經(jīng)典釋文》二十六至二十八卷。

  △《莊子疏》三十卷

  唐道士西華法師陜郡成玄英子實撰。玄英隱東海,貞觀五年召至京師,永徽中流郁州,不知坐何事。《唐藝文志》云。

  △《鬻子》一卷

  鬻熊為周文王師,封于楚,為始祖?!稘h志》云爾。書凡二十二篇,今書十五篇。陸佃農(nóng)師所校。

  △《鬻子注》一卷

  唐鄭縣尉逢行珪撰。止十四篇,蓋中間以二章合而為一,故視陸本又少一篇。此書甲乙篇次。皆不可曉,二本前后亦不同。姑兩存之。

  △《關(guān)尹子》九卷

  周關(guān)令尹喜,蓋與老子同時,啟老子著書言道德者。案《漢志》有《關(guān)尹子》九篇,而《隋》、《唐》及《國史志》皆不著錄,意其書亡久矣。徐藏子禮得之于永嘉孫定,首載劉向校定序,篇末有葛洪后序。未知孫定從何傳授,殆皆依托也。序亦不類向文。

  △《亢倉子》三卷

  何粲注。首篇所載與《莊子·庚桑楚》同?!翱簜}”者,“庚?!甭曋円玻溆嗥嘟砸劳?。唐柳子厚辨其非劉向,班固所錄,是矣。今《唐志》有王士元《亢倉子》二卷,注云天寶元年,詔號《莊子》為《南華真經(jīng)》、《列子沖虛》、《文子》《通玄》、《亢倉子洞靈真經(jīng)》。然《亢倉子》求之不獲,襄陽處士王士元謂《莊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倉子》,其實一也。乃取諸子文義類者補其亡。然則今之《亢倉》,士元為之也。宗元唐人,豈偶不之知耶?

  △《文子》十二卷

  題默希子注。案《漢志》有《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同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又案《史記貨殖傳》徐廣注:“計然,范蠡師,名钘?!迸狁椩唬骸坝嬋?,葵邱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默希子引以為據(jù)。然自班固時已疑其依托,況又未必當(dāng)時本書乎?至以文子為計然之字,尤不可考信。柳子厚亦辨其為駁書,而亦頗有取焉。默希子不著名氏,晁公武曰唐徐靈府自號也。

  △《鹖冠子》三卷

  陸佃解。案《漢志》,鹖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鹖為冠。今書十九篇,韓吏部稱十有六篇,故陸謂非其全也。韓公頗道其書,至柳柳州則曰盡鄙淺言也,好事者偽為其書,反用《鵩賦》以文飾之。其好惡不同如此。自今考之,柳說為長。

  △《抱樸子》二十卷

  晉句漏令丹陽葛洪稚川撰。洪所著書,《內(nèi)篇》言神仙黃白變化之事,《外篇》駁難通釋。此二十卷者,《內(nèi)篇》也?!娥^閣書目》有《外篇》五十卷。

  △《坐忘論》一卷

  唐逸人河內(nèi)司馬承禎子微撰。言坐忘安心之法凡七條,并《樞翼》一篇,以為修道階次。其論與釋氏相出入。

  △《天隱子》一卷

  司馬子微作序,言不知其何許人,著書八篇,修煉形氣,養(yǎng)和心靈,長生久視,無出此書。今觀其言,殆與《坐忘論》相表里。豈“天隱”云者,托之別號歟?

  △《玄真子外篇》三卷

  唐隱士金華張志和撰?!短浦拘孀印肥恚癫湃?,非全書也。既曰《外篇》,則必有《內(nèi)篇》矣。志和事跡,詳見余所集碑傳。

  △《無能子》三卷

  不著名氏。《唐志》云光啟中隱民間,蓋其自序云爾。

  △《莊子義》十卷

  參政清源呂惠卿吉父撰。元豐七年,先表進(jìn)《內(nèi)篇》,其余蓋續(xù)成之。

  △《莊子十論》一卷

  題李士表撰。未詳何人。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
○法家類

  △《管子》二十四卷

  齊相管夷吾撰。唐房玄齡注。案《漢志》,《管子》八十六篇,列於道家?!端濉?、《唐志》著之法家之首。今篇數(shù)與《漢志》合,而卷視《隋》、《唐》為多。管子似非法家,而世皆稱管、商,豈以其操術(shù)用心之同故耶?然以為道則不類。今從《隋》、《唐志》。

  △《商子》五卷

  秦相衛(wèi)公孫鞅撰。或稱商君者,其封邑也。《漢志》二十九篇。今二十六篇,又亡其一。

  △《慎子》一卷

  趙人慎到撰?!稘h志》四十二篇,先於申韓稱之?!短浦尽肥恚o注。今麻沙刻本才五篇,固非全書也。案莊周、荀卿書皆稱田駢、慎到。到,趙人;駢,齊人,見於《史記》列傳。今《中興館閣書目》乃曰瀏陽人。瀏陽在今潭州,吳時始置縣,與趙南北了不相涉,蓋據(jù)書坊所稱,不知何謂也?!冻缥目偰俊费匀咂?。

  △韓子二十卷

  韓諸公子韓非撰。《漢志》五十五篇,今同。所謂《孤憤》、《說難》之屬,皆在焉。

  ○名家類

  △《公孫龍子》三卷

  趙人公孫龍為白馬非馬、堅白之辨者也。其為說淺陋迂僻,不知何以惑當(dāng)時之聽。《漢志》十四篇,今書六篇。首敘孔穿事,文意重復(fù)。

  △《鄧析子》二卷

  鄭人鄧析?!蹲笫蟼鳌粪嶑啔N嗣子太叔為政,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即此人也?!读凶印?、《荀子》以為子產(chǎn)所殺,顏師古辨之矣。

  △《尹文子》三卷

  齊人尹文撰。《漢志》齊宣王時人,先公孫龍。今本稱仲長氏撰定,魏黃初末得於繆熙伯;又言與宋钘、田駢同學(xué)於公孫龍,則不然也。龍書稱尹文乃借文對齊宣王語,以難孔穿,其人當(dāng)在龍先。班《志》言之是矣。仲長氏,即統(tǒng)也耶?熙伯名襲。

  △《人物志》三卷

  魏散騎常侍邯鄲劉劭孔才撰。梁儒林祭酒燉煌劉昺注?!读菏贰窡o劉昺,《中興書目》云爾。晁氏云偽涼人。

  △《廣人物志》十卷

  唐鄉(xiāng)貢進(jìn)士京兆杜周士撰。敘武德至貞元選舉薦進(jìn)人物事實,凡五十五科。

  ○墨家類

  △《墨子》三卷

  宋大夫墨翟撰。孟子所謂邪說诐行,與楊朱同科者也。韓吏部推尊氏,而《讀墨》一章,乃謂孔、墨相為用,何哉?《漢志》七十一篇,《館閣書目》有十五卷六十一篇者,多訛脫,不相聯(lián)屬。又二本,止存十三篇者,當(dāng)是此本也。方楊、墨之盛,獨一孟子訟言非之,諄諄焉惟恐不勝。今楊朱書不傳,《列子》僅存,其余墨氏書傳於世者亦止於此?!睹献印吩桨偈酪婀饷?,遂能上配孔氏,與《論語》并行,異端之學(xué),安能抗吾道哉!

  ○縱橫家類

  △《鬼谷子》三卷

  戰(zhàn)國時,蘇秦、張儀所師事者,號鬼谷先生,其地在潁川陽城,名氏不傳於世。此書《漢志》亦無有,《隋》、《唐志》始見之,《唐志》則直以為蘇秦撰,不可考也?!端逯尽酚谢矢χk、樂一二家注,今本稱陶弘景注。

  ○農(nóng)家類

  農(nóng)家者流,本於農(nóng)稷之官,勤耕桑以足衣食。神農(nóng)之言,許行學(xué)之,漢世野老之書,不傳於后,而《唐志》著錄,雜以歲時月令及相牛馬諸書,是猶薄有關(guān)於農(nóng)者。至於錢譜、相貝、鷹鶴之屬,於農(nóng)何與焉?今既各從其類,而花果栽植之事,猶以農(nóng)圃一體,附見於此,其實則浮末之病本者也。

  △《齊民要術(shù)》十卷

  后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起自耕農(nóng),終於醯醢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凡九十三篇。其曰“治生之道,不仕則農(nóng)”,蓋名言也。

  △《山居要術(shù)》三卷

  稱王■〈日攵〉撰?!娥^閣書目》作王旻。皆莫知何時人也。

  △《四時纂要》五卷

  唐韓諤撰。雖曰歲時之書,然皆為農(nóng)事也。《蠶書》二卷孫光憲撰。光憲事跡,見小說類。

  △《秦少游蠶書》一卷

  見少游《淮海集》第六卷。序略曰:予閑居,婦善蠶,從婦論蠶,作《蠶書》??贾队碡暋?,揚、梁、幽、雍不貢繭物,兗篚織文,徐篚玄緞縞,荊篚玄纁璣組,豫篚織纊,青篚檿絲,皆繭物也。而桑土既蠶,獨言於兗,然則九州蠶事,兗為最乎?予游濟(jì)、河之間,見蠶者豫事時作,一婦不蠶,此屋詈之。故知兗人可為蠶師。今予所書,有與吳中蠶家不同者,皆得之兗人也。

  △《禾譜》五卷

  宣德即溫陵曾安止移忠撰。東坡所為賦《秧馬歌》也。謂《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不譜農(nóng)器,故以此歌附之。安止,熙寧進(jìn)士,嘗為彭澤令。右丞黃履安中誌其墓。

  △《農(nóng)器譜》三卷、《續(xù)》二卷

  未陽令曾之謹(jǐn)撰。安止之侄孫也。追述東坡作歌之意為此編。周益公為之序,陸務(wù)觀亦作詩題其后。

  △《農(nóng)書》三卷

  稱西山隱居全真子陳旉撰。未詳何人。其書曰《田》、曰《?!?、曰《蠶》。洪慶善為之后序。

  △《耕桑治生要備》二卷

  左宣教即通判橫州何先覺撰。紹興癸酉序。

  △《耕織圖》一卷

  於潛令鄞樓璹壽玉撰。攻愧參政之伯父也。

  △《竹譜》一卷

  武昌戴凱之慶預(yù)撰。皆四字語。

  △《筍譜》一卷

  僧贊甯撰。

  △《夢溪忘懷錄》三卷

  沈括存中撰。自稱夢溪丈人。括坐永樂事閒廢。晚歲乃以光祿卿分司卜居京口之夢溪,有水竹山林之適。少有《懷山錄》,可資居山之樂者,輒記之。自謂今可忘于懷矣,故名《忘懷錄》。

  △《越中牡丹花品》二卷

  僧仲休撰。其序言:越之所好尚惟牡丹,其絕麗者三十二種,始乎郡齋,豪家名族,梵宇道宮,池臺水榭,植之無間。來賞花者,不問親疏,謂之看花局。澤國此月多有輕云微雨,謂之養(yǎng)花天。里語曰,彈琴種花,陪酒陪歌。末稱丙戌歲八月十五日移花日序。丙戍者,當(dāng)是雍熙三年也。越在國初繁富如此,殆不減洛中。今民貧至骨,種花之風(fēng)遂絕。何今昔之異耶?其故有二:一者鏡湖為田,歲多不登;二者和買土著,數(shù)倍常賦。勢不得不貧也。

  △《牡丹譜》一卷

  歐陽修撰。少年為河南從事,目擊洛花之盛,遂為此譜。蔡君謨書之,盛行於世。

  △《冀王宮花品》一卷

  題景祐元年滄州觀察使記。以五十種分為三等九品,而“潛溪緋”、“平頭紫”居正一品,“姚黃”反居其次,不可曉也。

  △《吳中花品》一卷

  慶歷乙酉趙郡李英述。皆出洛陽花品之外者,以今日吳中論之,雖曰植花,未能如承平之盛也。

  △《花譜》二卷

  榮陽張峋子堅撰。以花有千葉、多葉,黃、紅、紫、白之別,類以為譜,凡千葉五十八品,多葉六十二品,又以芍藥附其末。峋與其弟岷子望同登進(jìn)士第。岷嘗從邵康節(jié)學(xué)。

  △《牡丹芍藥花品》七卷

  不著名氏。錄歐公及仲休等諸家《牡丹譜》、孔常甫《芍藥譜》,共為一編。

  △《洛陽貴尚錄》一卷

  殿中丞新安丘濬道源撰。專為牡丹作也。其書援引該博而迂怪不經(jīng)。濬,天圣五年進(jìn)士,通數(shù)知未來,壽八十一,及斂衣空,人以為尸解。《新安志》云爾。

  △《芍藥譜》一卷

  中書舍人清江劉攽貢父撰。

  △《芍藥圖序》一卷

  待制新淦孔武仲常甫撰。

  △《芍藥譜》一卷

  知江都縣王觀通叟撰。三家皆述維揚所產(chǎn)花之盛。

  △《荔枝譜》一卷

  端明殿學(xué)士莆田蔡襄君謨撰,且書而刻之,與《牡丹記》并行。閩無佳石,以板刊,歲久地又濕,皆蠢朽,至今猶藏其家,而字多不完,可惜也。

  △《荔枝故事》一卷

  無名氏。

  △《增城荔枝譜》一卷

  亦無名氏。其序言福唐人,熙寧九年承乏增城,多植荔枝,蓋非嶠南之“火山”,實類吾鄉(xiāng)之“晚熟”。搜境內(nèi)所出得百余種,其初亦得閩中佳種植之,故為是譜。

  △《四時栽接花果圖》一卷

  無名氏。

  △《桐譜》一卷

  銅陵逸民陳翥撰?;实v元年序。

  △《何首烏傳》一卷

  初見唐《李翱集》,今后人增廣之耳。

  △《海棠記》一卷

  吳人沈立撰。

  △《菊譜》一卷

  彭城劉蒙撰。凡三十五品。

  △《菊譜》一卷

  史正志志道撰。孝廟朝為發(fā)運使者也。

  △《范村梅菊譜》二卷

  范成大至能撰。有園在居第之側(cè),號范村。

  △《橘錄》三卷

  知溫州延安韓彥直子溫撰。世忠長子也。

  △《糖霜譜》一卷

  逐寧王灼晦叔撰。言四方所產(chǎn),遼寧為冠。灼自號頤堂。

  △《蟹譜》二卷

  稱怪山傅肱子翼撰。嘉祐四年序?!肮稚健闭?,越之飛來山也。

  △《蟹略》四卷

  高似孫續(xù)古撰。

  ○雜家類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

  秦相呂不韋撰。后漢高誘注。其書有十二紀(jì)、八覽、六論。十二紀(jì)者,即今《禮記》之《月令》也。

  △《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

  漢淮南王安與賓客撰。后漢太尉許慎叔重注。案《唐志》又有高誘注。今本既題許慎記上,而詳序文則是高誘,不可曉也。序言自誘之少,從同縣盧君受其句讀。盧君者,植也。與之同縣,則誘乃涿郡人。又言是建安十年辟司空掾,東郡濮陽令,十七年遷監(jiān)河?xùn)|。則誘乃漢末人,其出處略可見。

  △《子華子》十卷

  稱晉人程本,字子華,與孔子同時??记笆朗分炯爸T家書目,并無此書,蓋假讬也?!娥^閣書目》辨之當(dāng)矣?!都艺Z》有孔子遇程子,傾蓋贈束帛之事。而《莊子》亦載子華子見昭僖侯一則,此其姓字之所從出。昭僖與孔子不同時也?!肚f子》固寓言,而《家語》亦未可考信。班固《古今人表》亦無之。使果有其人,遇合於夫子,班固豈應(yīng)見遺也?其文不古,然亦有可觀者,當(dāng)出於近世能言之流,為此以玩世爾。

  △《論衡》三十卷

  漢上虞王充仲任撰。肅宗時人。仕為州從事治中。初著書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蔡邕、王朗初傳之時,以為不見異人,當(dāng)?shù)卯悤?。自今觀之,亦未見其奇也。

  △《女誡》一卷

  漢曹世叔妻班昭撰。固之妹也。俗號傳“《女孝經(jīng)》”。

  △《潛夫論》十卷

  漢安定王符節(jié)信撰。

  △《風(fēng)俗通義》十卷

  漢泰山太守汝南應(yīng)劭仲遠(yuǎn)撰?!短浦尽范?。今惟存十卷,余略見庾仲容《子鈔》。

  △《蔣子萬機(jī)論》二卷

  魏太尉平河蔣濟(jì)子通撰。案《館閣書目》卷五十五篇。今惟十五篇,恐非全書也。

  △《博物志》十卷

  晉司空范陽張華茂先撰。多奇聞異事。華能辨龍鲊,識劍氣,其學(xué)固然也。

  △《古今注》三卷

  晉太傅丞崔豹正熊撰。

  △《孫子》十卷

  題晉孫綽興公撰。恐依托?!短浦尽芳啊吨信d書目》并無之。余從程文簡家借錄。

  △《劉子》五卷

  劉書孔昭撰。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為序。凡五十五篇。案《唐志》十卷,劉勰撰。今序云畫傷已不遇,天下陵遲,播遷江表,故作此書。時人莫知,謂為劉勰,或曰劉歆、劉孝標(biāo)作,孝政之言云爾。終不知畫為何代人。其書近出,傳記無稱,莫詳其始末,不知何以知其名畫而字孔昭也。

  △《金樓子》十卷

  梁元帝繹世誠為湘東王時所述也。雜記古今聞見。末一卷為自序。

  △《瑞應(yīng)圖》十卷

  不著名氏。案《唐志》有孫柔之《瑞應(yīng)圖記》、熊理《瑞應(yīng)圖譜》各三卷,顧野王《符瑞圖》十卷,又《祥瑞圖》十卷。今此書名與孫、熊同,而卷數(shù)與顧合,意其野王書也。其間亦多援孫氏以為注。《中興書目》有《符瑞圖》二卷,定著為野王。又有《瑞應(yīng)圖》十卷,稱不知作者,載天地瑞應(yīng)諸物,以類分門。今書正爾,未知果野王否?又云或題王昌齡。至李淑《書目》,又直以為孫柔之,其為昌齡或不可知,而此書多引孫氏,則決非柔之矣。又恐李氏書別一家也。

  △《子鈔》三十卷

  梁尚書左丞潁川庚仲容子仲撰。所取諸子之書百有五家,其間頗有與今世見行書不同者,而亡者亦多矣。

  △《意林》三卷

  唐大理評事扶風(fēng)馬總會元撰。以庚《鈔》增損裁擇為此書??偤蠡逻_(dá),嘗副裴晉公平淮西者也。

  △《顏氏家訓(xùn)》七卷

  北齊黃門侍郎瑯邪顏之推撰。古今家訓(xùn)以此為祖,而其書崇尚釋氏,故不列於儒家。

  △《匡謬正俗》八卷

  唐秘書監(jiān)瑯邪顏籀師古撰。其子符璽郎揚庭永徽二年表上之。

  △《刊謬正俗跋》八卷

  莆田鄭樵撰。

  △《理道要訣》十卷

  唐宰相杜佑撰。凡三十三篇,皆設(shè)問答之辭。末二卷記古今異制,蓋於《通典》中撮要,以便人主觀覽。

  △《造化權(quán)輿》六卷

  唐豐王府法曹趙自勔撰。天寶七年表上。陸農(nóng)師著《埤雅》頗采用之,其孫務(wù)觀嘗兩為之跋。余求之久不獲,己亥歲從吳門天慶《道藏》中借錄。

  △《祝融子兩同書》二卷

  不著名氏。《中興書目》云唐吳筠撰。《唐·藝文志》同,但入小說類。又案《崇文總目》以為羅隱撰,未詳。其書采孔、老為內(nèi)外十篇。祝融者,謂鬻子,為諸子之首也。

  △《刊誤》二卷

  唐國子祭酒李涪撰。

  △《資暇集》二卷

  唐李匡文濟(jì)翁撰。

  △《兼明書》二卷

  唐國子太學(xué)博士丘光庭撰。

  △《蘇氏演義》十卷

  唐光啟進(jìn)士武功蘇鶚德祥撰。此數(shù)書者皆考究書傳,訂正名物,辨證訛謬,有益見聞。尤梁溪以家藏本刻之當(dāng)涂。

  △《事始》三卷

  唐吳王諮議弘文館學(xué)士南陽劉存撰。

  △《炙穀子》三卷

  唐王睿撰。以《古今注》、《二儀實錄》、《樂府解題》等書,刪并為一編。△《伸蒙子》三卷唐校書郎長樂林慎思虔中撰。

  △《中華古今注》三卷

  后唐太學(xué)博士馬縞撰。蓋推廣崔豹之書也。

  △《格言》五卷

  南唐中書侍郎北海韓熙載權(quán)叔言撰。

  △《化書》六卷

  南唐宰相盧陵宋齋邱子嵩撰。

  △《物類相感志》一卷

  僧贊寧撰。國初名釋也。

  △《耄智余書》三卷

  太子少保致仕澶淵晁迥德遠(yuǎn)撰。迥善養(yǎng)生,兼通釋、老書,年至八十四,子孫多聞人。

  △《昭德新編》一卷

  晁迥撰?!罢训隆闭?,京師居第坊名也。晁氏子孫皆以為稱。

  △《聱隅子》二卷

  蜀人黃晞撰。聱隅,其自號也。本朝仁宗時人。書名《歔欷瑣微論》,凡十篇。

  △《宋景文筆記》一卷

  翰林學(xué)士安陸宋祁子京撰。

  △《近事會元》五卷

  李上友撰。自唐武德至周顯德,雜事細(xì)務(wù)皆記之。

  △《徽言》三卷

  司馬光手鈔諸子書,題其末曰:“余此書類舉人所鈔書,然舉人所鈔獵其辭,余所鈔核其意;舉人志科名,余志道德?!逼鋾坝刿拍炅恕?,蓋公在相位時也。方機(jī)務(wù)填委,且將屬疾,而好學(xué)不厭,克勤小物如此。所鈔自《國語》而下六書,其目三百一十有二,小楷端重,無一筆不謹(jǐn),百世之下,使人肅然起敬。真跡藏邵康節(jié)家,其諸孫遵守。漢嘉從邵氏借刻,攜其板歸越,今在其群從述尊古家。

  △《泣岐書》三卷

  蜀人龍昌期撰。稱“上昭文相公”。有后序,言求薦進(jìn)之意。

  △《天保正名論》八卷

  龍昌期撰。其學(xué)迂僻,事非周公,妄人也。

  △《事物紀(jì)原》二十卷

  不著名氏?!吨信d書目》十卷,開封高承撰,元豐中人。凡二百七十事。今此書多十卷且數(shù)百事,當(dāng)是后人廣之耳。

  △《孔氏雜說》一卷

  清江孔平仲毅甫撰。

  △《晁氏客語》一卷

  晁說之以道撰。

  △《廣川家學(xué)》三十卷

  中書舍人董弅令升撰。述其父逌之學(xué)。

  △《石林家訓(xùn)》一卷

  葉夢得少蘊撰。

  △《石林過庭錄》二十七卷

  葉夢得與諸子講說者,其中子模編輯之。

  △《程氏廣訓(xùn)》六卷

  中書舍人三衢程俱致道撰。

  △《藝苑雌黃》二十卷

  建安嚴(yán)有翼撰。大抵辨正訛謬,故曰“雌黃”。其目:《子史》、《傳注》、《詩詞》、《時序》、《名數(shù)》、《聲畫》、《器用》、《地理》、《動植》、《神怪》、《雜事》,卷為二十,條凡四百條,硯岡居士唐稷序之。有翼嘗分教泉、荊二郡。

  △《緗素雜記》十卷

  建安黃朝英士俊撰。有陳與者為之序,言甲辰六試禮部不利,蓋政、宣中士子也。其書亦辨正名物,而學(xué)頗迂僻。言《詩》“芍藥”“握椒”之義,鄙褻不典。王氏之學(xué),前輩以資戲笑,而朝英以為得詩人深意,其識可見矣。

  △《圣賢眼目》一卷

  曲阿洪興祖慶善撰。摘取經(jīng)、子數(shù)十條,以己見發(fā)明之。

  △《義林》一卷

  眉山程敦厚子山撰。其上世東坡外家也。子山為人兇險,與眉守邵溥有隙,以匹絹為匿名書,誣以罪狀,抵帥蕭振。振逮溥系獄鞫之?;蚪啼咭磺姓_服,得不以鍛煉死獄。上朝議以匿名不當(dāng)受,而制司非得旨不應(yīng)擅逮系郡守,遂兩罷之。溥雖得弗問,而終無以自明,憤訴於天。子山之居極壯麗,一夕燼於火。后附秦檜至右史,后復(fù)得罪,譎知安遠(yuǎn)縣以沒。

  △《弟子職等五書》一卷

  漳州教授張時舉以《管子弟子職》篇,班氏《女誡》,呂氏《鄉(xiāng)約》、《鄉(xiāng)禮》,司馬氏《居家雜儀》合為一編。

  △《演蕃露》十四卷、《續(xù)》六卷

  程大昌泰之撰。初在館中見《蕃露》書,以為非,說見春秋類。又引《古今注》“冕旒綴玉下垂如繁露”,然蓋與《玉杯》、《竹林》同為讬物名篇,可想見也。今日《演蕃露》,意古之《蕃露》與《爾雅》、《釋名》、《廣雅》、《刊誤正俗》之類云爾。

  △《考古編》十卷、《續(xù)編》十卷

  程大昌撰。上自《詩》、《書》,下及史傳,世俗雜事有可考見者,皆筆之?!鳌冻蓞舱Z》八卷右迪功郎李蓍吉先撰。不知何人作,其書專辟孟子。紹興中撰進(jìn)。大意以為王氏之學(xué)出於孟氏。然王氏信有罪矣,孟氏何與焉。此論殆得於晁景迂之微意。

  △《容齋隨筆》、《續(xù)筆》、《三筆》、《四筆》各十六卷、《五筆》十卷

  翰林學(xué)士鄱陽洪邁景盧撰。每編皆有小序?!段骞P》未成書。

  △《續(xù)顏氏家訓(xùn)》八卷

  左朝請大夫李正公撰。皆用顏氏篇目而增廣之。

  △《習(xí)學(xué)記言》五十卷

  寶文閣學(xué)士龍泉葉適正則撰。自《六經(jīng)》、諸史、子以及文鑑皆有論說,大抵務(wù)為新奇、無所蹈襲。其文刻削精工,而義理未得為純明正大也。自孔子之外,古今百家隨其淺深,咸有遺論,無得免者。而獨於近世所傳《子華子》篤信推崇之,以為真與孔子同時,可與《六經(jīng)》并考,而不悟其為偽也。且既曰其書甚古,而文與今人相近,則亦知之矣。遠(yuǎn)自《七略》,下及《隋》、《唐》、《國史》諸志、李邯鄲諸家書目皆未之有,豈不足以驗其非古,出於近世好事能文者之所為,而反謂孟、荀以來無道之者,蓋望而棄之也。不亦惑乎!

  △《準(zhǔn)齋雜說》一卷

  錢塘吳如愚撰。

  △《灌畦暇語》一卷

  不知作者,雜取史傳事,略述己意。

  △《忘筌書》二卷

  潘植子醇撰。新安所刻本凡八十二篇,與《館閣書目》、《諸儒鳴道集》及余家寫本篇數(shù)皆不同。本已見儒家,而《館目》置之雜家者,以其多用釋、老之說故也。今亦別錄於此。

  △《袁氏世范》三卷

  樂清令三衢袁采君載撰。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一
○小說家類

  △《神異經(jīng)》一卷

  稱東方朔撰。張茂先傳。

  △《十洲記》一卷

  亦稱東方朔撰。二書詭誕不經(jīng),皆假讬也。《漢書》本傳敘朔之辭,末言劉向所錄朔書具是矣,世所傳他事皆非也。贊又言,朔之談諧,其事浮淺,行於眾庶,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故詳錄焉。史家欲祛妄惑,可謂陰矣。

  △《洞冥記》四卷、《拾遺》一卷

  東漢光祿大夫郭憲子橫撰。題《漢武別國洞冥記》,其《別錄》又於《御覽》中鈔出,然則四卷亦非全書也。凡若是者,藏書之家備名數(shù)而已,無之不足為損,有之不足為益,況於詳略,尤非所計也?!短浦尽啡肷裣杉摇?br />
  △《拾遺記》十卷

  晉隴西王嘉子年撰。蕭綺序錄。

  △《名山記》一卷

  亦稱王子年,即前之第十卷。大抵皆詭誕。嘉,符秦時人,見《晉書藝術(shù)傳》。

  △《殷蕓小說》十卷

  宋殷蕓撰?!逗悤俊吩苹蝾}劉餗,非也。今此書首題秦、漢、魏、晉、宋諸帝,注云齊殷蕓撰,非劉餗明矣。故其序事止宋初,蓋於諸史傳記中鈔集?;蚍Q商蕓者,宣祖廟未祧時避諱也。

  △《世說新語》三卷、《敘錄》二卷

  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劉峻孝標(biāo)注。《敘錄》者,近世學(xué)士新安汪藻彥章所為也,首為《考異》,繼列人物世譜、姓氏異同,末記所引書目。按《唐志》作八卷,劉孝標(biāo)續(xù)十卷,自余諸家所藏卷第多不同,《敘錄》詳之。此本董令升刻之嚴(yán)州,以為晏元獻(xiàn)公手自校定,刪去重復(fù)者。

  △《續(xù)齊諧記》一卷

  梁奉朝請吳均撰。齊諧志怪,本《莊子》語也?!短浦尽酚钟袞|陽無疑《齊諧志》,今不傳。此書殆續(xù)之者歟?

  △《北齊還冤志》二卷

  顏之推撰。

  △《古今同姓名錄》一卷

  梁元帝撰。有陸善經(jīng)者續(xù)之至五代時。

  △《朝野僉載》一卷

  唐司門郎中饒陽張鷟文成撰。其書本三十卷。此特其節(jié)略爾,別求之未獲。鷟自號“浮休子”。

  △《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無名氏。歐陽紇者,詢之父也。詢貌類狝猿,蓋嘗與長孫無忌互相嘲謔矣。此傳遂因其嘲,廣之以實其事,讬言江總,必?zé)o名子所為也。

  △《冥報記》二卷

  唐吏部尚書京兆唐臨本德撰。

  △《劉餗小說》三卷

  唐右補闕劉余鼎卿撰。

  △《隋唐嘉話》一卷

  劉餗撰。

  △《博異志》一卷

  稱谷神子,不知何人。所記初唐及中世事。

  △《辨疑志》三卷

  唐宣武行軍司馬吳郡陸長源撰。辨里俗流傳之妄。

  △《宣室志》十卷

  唐吏部侍郎常山張讀圣用撰?!靶摇闭撸瑵h文帝間鬼神之處也。

  △《封氏見聞記》二卷

  唐吏部郎中封演撰。前紀(jì)典故,末及雜事,頗有可觀。

  △《劉公佳話》一卷

  唐江陵少尹韋絢文明撰。劉公,禹錫也。絢,執(zhí)誼之子。

  △《戎幕閑談》一卷

  韋絢撰。為西川巡官,記李文饒所談。

  △《聞奇錄》一卷

  不著名氏,當(dāng)是唐末人。

  △《柳常侍言旨》一卷

  唐柳珵撰。“常侍”者,其世父芳也。凡六章,末有《劉幽求》及《上清傳》。

  △《幽閑鼓吹》一卷

  唐張固撰。

  △《知命錄》一卷

  唐劉愿撰。凡二十事。

  △《前定錄》一卷

  唐崇文館校書鍾輅撰。凡二十二事。別本又有《續(xù)錄》二十四事。

  △《甘澤謠》一卷

  唐刑部郎中袁郊撰。所記凡九條,咸通戊子自序,以其春雨澤應(yīng),故有甘澤成謠之語,遂以名其書。

  △《乾■〈月巽〉子》三卷

  唐溫庭筠飛卿撰。序言不爵不觥,非炰非炙,能悅諸心,聊甘眾口,庶乎乾■〈月巽〉之義?!啊觥丛沦恪怠迸c“饌”同字,從肉,見《古禮經(jīng)》。

  △《尚書故寶》一卷

  唐李綽撰。又各《尚書談錄》。首言寶護(hù)尚書河?xùn)|張公三代相門,謂嘉貞、延賞、弘靖也。弘靖,盧龍失御,貶賓客分司。綽,唐末人,未必及弘靖。弘靖之后文規(guī)、次宗、彥遠(yuǎn),皆不登入座,未詳所謂。《唐志》即以為廷賞,尤不然。

  △《雜纂》一卷

  唐李商隱義山撰。俚俗常談鄙事,可資戲笑,以類相從。今世所稱“殺風(fēng)景”,蓋出於此。又有別本稍多,皆后人附益。

  △《盧氏雜記》一卷

  唐盧言撰。

  △《杜陽雜編》三卷

  唐武功蘇鶚德祥撰。

  △《酉陽雜俎》二十卷、續(xù)十卷

  唐太常少卿臨淄段成式柯古撰。所記故多譎怪,其標(biāo)目亦奇詭,如《天咫》、《玉格》、《壺史》、《貝編》、《尸穸》之類。成式,文昌之子。

  △《盧陵官下記》二卷

  段成式撰。為吉州刺史時也。

  △《唐闕史》三卷

  唐高彥休撰。自號參寥子,乾符中人。

  △《北里志》一卷

  唐學(xué)士孫棨撰。載平康狹邪事。

  △《玉泉筆端》三卷又別一卷

  不著名氏。有序,中和三年作。末有跋云扶風(fēng)李昭德家藏之書也。即故淮海相公孫。又稱黃巢陷洛之明年跋,亦不知何人。別一本號《玉泉子》,比此本少數(shù)條,而多五十二條。無序跋,錄其所多者為一卷。

  △《云溪友議》十二卷

  唐范攄撰。自稱五云溪人,咸通時。《唐志》三卷。

  △《傳奇》六卷

  唐裴铏撰。高駢從事也。尹師魯初見范文正《岳陽樓記》曰:“傳奇體爾?!比晃捏w隨時,要之理勝為貴,文正豈可與傳奇同日語哉!蓋一時戲笑之談耳?!短浦尽啡恚窳?,皆后人以其卷帙多而分之也。

  △《三水小牘》三卷

  唐皇甫牧遵美撰。天祐中人。三水者,安定屬邑也。

  △《醉鄉(xiāng)日月》三卷

  唐皇甫松子奇撰。唐人飲酒令,此書詳載,然今人皆不能曉也。

  △《異聞集》十卷

  唐屯田員外郎陳翰撰。翰,唐末人,見《唐志》。而第七卷所載王魁乃本朝事,當(dāng)是后人剿入之耳。

  △《卓異記》一卷

  稱李翔撰。記當(dāng)時君臣卓絕盛事?;蛟崎L城陳翱。

  △《大唐說纂》四卷

  不著名氏。分門類事若《世說》。止有十二門,恐非全書。

  △《摭言》十五卷

  唐王定保撰。專記進(jìn)士科名事。定保,光化三年進(jìn)士,為吳融子華婿,喪亂后入湖南,棄其妻弗顧,士論不齒。

  △《廣摭言》十五卷

  鄉(xiāng)貢進(jìn)士何晦撰。其序言太歲癸酉下第於金陵鳳臺旅舍。癸酉者,開寶六年也。時江南猶未下,晦蓋其國人歟?

  △《金華子新編》三卷大理司直劉崇達(dá)撰。五代時人。記大中以后雜事。

  △《耳目記》一卷

  無名氏?!逗悤俊吩苿⑹献丛斊涿?。記唐末以后事。

  △《唐朝新纂》三卷

  融州副使石文德撰。

  △《豪異秘纂》一卷

  無名氏。所錄五事,其扶余國王一則,即所謂虬須客者也。

  △《紀(jì)聞譚》三卷

  蜀潘遠(yuǎn)撰?!娥^閣書目》按李淑作潘遺。今考《邯鄲書目》亦作潘遠(yuǎn),其曰“遺”者,本誤也。所記隋、唐遺事。

  △《北夢瑣言》三十卷

  黃州刺史陵井孫光憲孟文撰。載唐末、五代及諸國雜事。光憲仕荊南高從誨,三世在幕府?!氨眽簟闭?,言在夢澤之北也。后隨繼沖入朝。有薦於太祖者,將用為學(xué)士,未及而卒。光憲自號葆光子。

  △《后史補》三卷

  前進(jìn)士高若拙撰。

  △《野人閑話》五卷

  成都景煥撰。記孟蜀時事,乾德三年序。

  △《續(xù)野人閑話》二卷

  不知作者。

  △《開顏集》三卷

  校書郎周文規(guī)撰。未知何時人。以《古笑林》多猥俗,乃於書史中鈔出可資談笑者,為此編。

  △《洛陽搢紳舊聞記》五卷

  丞相曹國張齋賢師亮撰。所錄張全義治洛事甚詳也。

  △《太平廣記》五百卷

  太平興國二年,詔學(xué)士李昉、扈蒙等修《御覽》,又取野史、傳記、故事、小說撰集,明年書成,名《太平廣記》。

  △《秘閣閑談》五卷

  起居舍人吳淑正儀撰。淑,丹陽人。

  △《廣卓異記》二十卷

  樂史子正撰。

  △《談苑》十五卷

  丞相宋庠公序所錄楊文公億言論。初,文公里人黃監(jiān)從公游,纂其異聞奇說,名《南陽談藪》。宋公刪其重復(fù),分為二十一門,改曰《談苑》。

  △《文會談叢》一卷

  題華陽上官融撰。不知何人。天圣五年序。

  △《國老閑談》二卷

  稱夷門君玉撰。不著姓。

  △《洞微志》三卷

  學(xué)士錢易希白撰。

  △《乘異記》三卷

  南陽張君房撰。咸平癸卯序,取“晉之《乘》”之義也。君房又有《脞說》,家偶無之。晁公武《讀書志》以《脞說》為張?zhí)朴⒕孔?。又言君房《著名臣傳》、《蜀梼杌》、《云笈七簽》行於世。按君房,祥符、天禧以前人,楊大年改閑忙令所謂“紫微失卻張君房”者,即其人也。常為御史屬,坐鞫獄貶秩,因編修《七簽》得著作佐郎?!镀吆灐沸蜃匝跃可w其名,非字也。唐英字次功,熙、豐間人,丞相商英天覺之兄,作《名臣傳》、《蜀梼杌》者,與君房了不相涉,不知晁何以合為一人也。其誤明矣。

  △《補妒記》八卷

  稱京兆王績編。不知何時人。古有宋虞之《妒記》等,今不傳,故補之。自商、周而下,迄於五代,史傳所有妒婦皆載之,末及神怪、雜說、文論等,最后有治妒二方,尤可笑也。

  △《祖異志》十卷

  信陵聶田撰。康定元年序。

  △《括異志》十卷、后志十卷

  襄國張師正撰。

  △《郡閣雅言》二卷

  贊善大夫潘若沖撰。

  △《茅亭客話》十卷

  江夏黃休復(fù)端本撰。所記多蜀事。別有《成都名畫記》。蓋蜀人也。

  △《嘉祐雜志》三卷

  修起居注陳留江休復(fù)鄰幾撰。

  △《夢溪筆談》二十六卷

  沈括存中撰。其序言退居絕過從,所與談?wù)?,惟筆硯而已。

  △《苕川子所記三事》一卷

  不知何人。三事者,勃窣姑、王立、林果毅,皆異事也。未有韓蟲兒一事,是歐陽公所記,偶錄附此。

  △《東齋記事》十卷

  翰林學(xué)士蜀郡范鎮(zhèn)景仁撰。

  △《該聞錄》十卷

  成都李畋撰。張忠定公客也。熙寧中致仕歸,與門人賓客燕談,袞袞忘倦,門人請編錄之。又名《歸田錄》。

  △《紀(jì)聞》一卷

  集賢殿修撰李復(fù)圭審言撰。淑之子也。

  △《東坡手澤》三卷

  蘇軾撰。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謂《志林》者也。

  △《艾子》一卷

  相傳為東坡作,未必然也。

  △《龍川略志》六卷、《別志》四卷

  蘇轍撰。龍川者,循州也。

  △《玉壺清話》十卷

  僧文瑩撰。

  △《張蕓叟雜說》一卷

  吏部侍郎張舜民蕓叟撰。

  △《畫墁集》一卷

  張舜民撰。

  △《洛游子》一卷

  題司馬光,非也。所稱樂全子、齊物子,亦莫知何人。

  △《麈史》三卷

  司農(nóng)少卿安陸王得臣彥輔撰。嘉祐四年進(jìn)士。其序稱政和乙未,行年八十,自號鳳臺子。蓋王昭素之后,王铚性之之伯父也?!稉]麈錄》詳載。

  △《蘇氏談訓(xùn)》十卷

  朝請大夫蘇象先撰。述其祖魏公頌子容遺訓(xùn)。

  △《續(xù)世說》三卷

  孔平仲毅父撰。編宋至五代事,以續(xù)劉義慶之書也。

  △《孫公談圃》三卷

  臨江劉延世錄高郵孫升君孚所談。升,元祐中書舍人,坐黨籍,謫汀州。

  △《澠水燕談》十卷

  齊國王辟之圣涂撰。澠,齊水名,《春秋傳》“有酒如澠”。辟之,治平四年進(jìn)士。

  △《烏臺詩話》十三卷

  蜀人朋九萬錄東坡下御史獄公案,附以初舉發(fā)章疏及謫官后表章、書啟、詩詞等。

  △《碧云騢》一卷

  題梅堯臣撰。以廄馬為書名,其說曰:“世以旋毛為丑,此以旋毛為貴,雖貴矣,病可去乎?”其不遜如此,圣俞必不爾也。所記載十余條,公卿多所毀訐,雖范文正亦所不免?;蛟茖嵨禾┧?,讬之圣俞。王性之辨之甚詳,而《邵氏聞見后錄》乃不然之。

  △《青箱雜記》十卷

  朝散郎吳處厚撰。知漢陽軍,箋注蔡確詩者也。后亦不顯。

  △《師友閑談》一卷

  李廌方叔撰。

  △《劍溪野語》三卷

  延平陳正敏撰。自號遁翁。別有《遁齋閑覽》十四卷,未見。

  △《冷齋夜話》十卷

  僧惠共撰。所言多誕妄。

  △《墨客揮犀》十卷、續(xù)十卷

  不知名氏。

  △《搜神秘覽》三卷

  京兆章炳文叔虎撰。

  △《石林燕語》十卷

  葉夢得少蘊撰。宣和五年所作也。

  △《燕語考異》十卷

  成都宇文紹奕撰。舊聞汪玉山嘗辯駁《燕語》之誤,而未之見也。

  △《玉澗雜書》十卷

  葉夢得撰??计渲兴洠喈?dāng)在宣和時所作。玉澗者,石林山居澗水名也。△《嚴(yán)下放言》一卷葉夢得撰。休致后所作。

  △《柏臺雜著》一卷

  石公弼撰。雜記典故等事。公弼本名公輔,改賜今名。為御史攻蔡京甚力,竟坐深文謫死。然本傳言其議論反覆,非純正者。

  △《紺珠集》十二卷

  朱勝非鈔諸家傳記、小說,視曾慥《類說》為略。

  △《類說》五十卷

  太府卿溫陵曾慥端伯撰。所編傳記小說,古今凡二百六十余種。

  △《春渚紀(jì)聞》十卷

  浦城何薳撰。自號寒青老農(nóng)。東坡所薦為武學(xué)博士曰去非者,其父也。

  △《曲洧舊聞》一卷、《雜書》一卷、《骫骳說》一卷

  直秘閣新安朱弁少章撰。弁於晦庵為從父,建炎丁未使金,留十七年,既歸而卒。《骫骳說》者,以續(xù)晁無咎《詞話》,而晁書未見。

  △《南游記舊》一卷

  曾紆公袞撰。

  △《翰墨叢紀(jì)》五卷

  樞密睢陽滕康子濟(jì)撰。

  △《鐵圍山叢談》五卷

  蔡絳撰。謫郁林博白時所作。

  △《萍洲可談》三卷

  吳興朱彧無或撰。中書舍人服行中之子。宣和元年序。萍洲老圃,其自號也,在黃州,蓋其喬寓之地,事見《齊安志》。而“彧”作“或”,字無惑,未詳孰是。

  △《硯岡筆志》一卷

  唐稷撰。自號硯岡居士。

  △《泊宅編》十卷

  方勺仁聲撰。泊宅在烏程,相傳張志和泊舟浮家泛宅之所,勺買田卜筑,號泊宅翁。本嚴(yán)瀨人。

  △《卻掃編》三卷

  吏部侍郎睢陽徐度敦立撰。

  △《閑燕常談》三卷

  董弅令升撰。取士相與談仁義於閑燕之義。

  △《唐語林》八卷

  長安王讜正甫撰。以唐小說五十家,仿《世說》分門三十五,又益十七,為五十二門?!吨信d書目》十一卷,而闕《記事》以下十五門;又云一本八卷。今本亦止八卷,而門目皆不闕。

  △《道山青話》一卷

  不知何人。跋語稱大父國史在館閣久,多識前輩,著《館秘錄》、《曝書記》,與此而三,兵火散失。近得此書於會仲存家,末題朝奉大夫暐,亦不著姓。

  △《復(fù)齋閑記》四卷

  承議郎歷陽龔相圣任撰。待制原之孫,頤正之父也。

  △《鄞川志》五卷

  中書舍人龍舒朱翌新仲撰。寓居四明,故曰鄞川。

  △《窗間紀(jì)聞》一卷

  稱陳子兼撰,未知何人。雜論詩文經(jīng)傳,亦間述所聞事。

  △《枕中記》一卷

  不著名氏。崇寧中人。所載多國初事。

  △《姚氏殘語》一卷

  剡姚寬令威撰。又名《西溪叢話》,已板行。

  △《槁簡贅筆》二卷

  承議郎章淵伯深撰。始得此書於程文簡氏,不知何人作,文簡題其后,以其中稱先丞相申公,知其為章子厚子孫也。余又以其書考之,言先祖光祿,元祐三年省試,東坡知舉,擢為第一,則又知其為援之孫也。后以問諸章,始得其名字。其人博學(xué)有文,以場屋待士薄,如防寇盜,用蔭入仕,遂不就舉,居長興,故序稱若溪草堂。淵自號懲窒子。序言錄為五卷,今此惟分上下卷。

  △《老學(xué)庵筆記》十卷

  陸游務(wù)觀撰。生識前輩,年登耄期,所記見聞,殊可觀也。

  △《夷堅志》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一百卷、三甲至三癸一百卷、四甲四乙二十卷,大凡四百二十卷

  翰林學(xué)士鄱陽洪邁景盧撰。稗官小說,昔人固有為之者矣。游戲筆端,資助談柄,猶賢乎已可也,未有卷帙如此其多者,不亦謬用其心也哉!且天壤間反常反物之事,惟其罕也,是以謂之怪。茍其多至於不勝載,則不得為異矣。世傳徐鉉喜言怪,賓客之不能自通與失意而見斥絕者,皆詭言以求合。今邁亦然。晚歲急於成書,妄人多取《廣記》中舊事,改竄首尾,別為名字以投之,至有數(shù)卷者,亦不復(fù)刪潤,徑以入錄。雖敘事猥釀,屬辭鄙俚,不恤也。

  △《睽車志》五卷

  知興國軍歷陽郭彖次象撰。取《睽》上六“載鬼一車”之語。

  △《經(jīng)鋤堂雜志》八卷

  倪思正甫撰。

  △《續(xù)釋常談》二十卷

  秘書丞龔頤正養(yǎng)正撰。昔有《釋常談》一書,不著名氏,家藏亦缺此書,今故以續(xù)稱。凡常言俗語,皆注其所出。

  △《北山記事》十二卷

  戶部侍郎濡須王遘少愚撰。

  △《云麓漫鈔》二十卷、《續(xù)鈔》二卷

  通判徽州趙彥衛(wèi)景安撰。續(xù)二卷乃《中庸說》及《漢定安公補紀(jì)》也。彥衛(wèi),紹熙間宰烏程,有能名。

  △《儆告》一卷

  不著名氏。專敘報應(yīng)。

  △《夷堅志類編》三卷

  四川總領(lǐng)陳昱日華取《夷堅志》中詩文、藥方類為一編。

  △《山齋愚見十書》一卷

  稱灌圃耐得翁。不知何人。

  △《桯史》十五卷

  岳珂撰?!皸H史”者,猶言柱記也。

  △《游宦紀(jì)聞》十卷

  鄱陽張士南光叔撰。

  △《鼠璞》一卷

  戴埴撰。

  △《周盧注博物志》十卷、《盧氏注》六卷

  晉張華撰。其書作奇聞異事。華能辨龍鲊,識劍氣,其學(xué)固然也。

  △《玄怪錄》十卷

  唐牛僧孺撰。《唐志》十卷,又言李復(fù)言《續(xù)錄》五卷,《館閣書目》同。今但有十一卷,而無《續(xù)錄》。

  △《瀟湘錄》十卷

  唐校書郎李隱撰,《館閣書目》爾云?!短浦尽纷髁?,未知《書目》何據(jù)也。

  △《龍城錄》一卷

  稱柳宗元撰。龍城謂柳州也。羅浮梅花夢事出其中?!短浦尽窡o此書,蓋依讬也?;蛟仆蹊溞灾?。

  △《樹萱錄》一卷

  不著名氏。序稱纂尚書滎陽公所談?wù)撸嗖恢稳?。又云普圣園丘之明年,“普圣”者,僖宗由普王踐位也。書雖見《唐志》,今亦未必本真,或云劉燾無言所為也。

  △《云仙散錄》一卷

  稱唐金城馮贄撰。天復(fù)元年敘。馮贄者,不知何人。自言取家世所蓄異書,撮其異說,而所引書名,皆古今所不聞;且其記事造語,如出一手,正如世俗所行東坡《杜詩注》之類。然則所謂馮贄者,及其所蓄書,皆子虛烏有也,亦可謂枉用其心者矣。

  △《葆光錄》三卷

  陳纂撰。自號襲明子。所載多吳越事,當(dāng)是國初人。

  △《稽神錄》六卷

  南唐徐鉉撰。元本十卷。今無卷第,總作一卷,當(dāng)是自他書中錄出者。

  △《啟顏錄》八卷

  不知作者。雜記詼諧調(diào)笑事?!短浦尽酚泻畎住秵㈩佷洝肥恚幢厥谴藭?,然亦多有侯白語,但訛謬極多。

  △《清異錄》二卷

  稱翰林學(xué)士陶谷撰。凡天文、地理、花木、飲食、器物,每事皆制為異名新說。其為書殆似《云仙散錄》,而語不類國初人,蓋假讬也。

  △《歸田錄》二卷

  歐陽修撰?;蜓怨珵榇虽?,未傳而序先出,裕陵索之,其中本載時事及所經(jīng)歷見聞,不敢以進(jìn),旋為此本,而初本竟不復(fù)出,未知信否?公自為序,略曰:“《歸田錄》者,朝廷之遺事,史官之所不記,與夫士大夫談笑之余而可錄者,錄之以備閑居之覽也?!庇衷唬骸疤评钫亍秶费a》序云,言報應(yīng)、敘鬼神、述夢卜、近怪異,悉去之;記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采風(fēng)俗、助談笑,則書之。余之所錄,大抵以肇為法,而小異於肇者,不書人之過惡,以為職非史官,而掩惡揚善,君子之志也。覽者詳之?!?br />
  △《歸田后錄》十卷

  朝請郎盧江朱定國興仲撰。熙豐間人。竊取歐公舊錄之名,實不相關(guān)也。

  △《清夜錄》一卷

  沈括撰。

  △《續(xù)清夜錄》一卷

  王铚性之撰。

  △《王原叔談錄》一卷

  翰林學(xué)士南京王洙之子錄其父所言。

  △《廷漏錄》一卷

  不著名氏。其間稱伯父郇公,知其為章得象之姪也。后題此書,疑章望之作,然未敢必。望之者,字表民,用郇公蔭入官,歐陽公為作《字說》者也。以宰相嫌,遂不仕。錄中又記皇祐中與滕元發(fā)同試,滕首冠而己被黜,藉令非望之,亦當(dāng)時場屋有聲者。章氏雋才固多也。

  △《清虛居士隨手雜錄》一卷

  王鞏定國撰。待制素子,張安道之婿。

  △《石渠錄》十一卷

  校書郎昭武黃伯思長睿撰。

  △《避暑錄話》二卷

  葉夢得紹興五年所作。

  △《臺省因話錄》一卷

  兵部尚書新昌石公弼國佐撰。

  △《思遠(yuǎn)筆錄》一卷

  翰林學(xué)士九江王寓撰。寓以靖康元年七月,以禮部尚書入翰苑,雜記當(dāng)時聞見,凡二十七條。寓父易簡以布衣召為說書,遂顯用。寓后拜左轄,使金辭行,謫散官嶺表,父子俱南下,沒於盜。

  △《秀水閑居錄》三

  卷丞相汝南朱勝非藏一撰。寓居宜春時作。秀水者,袁州水名也。

  △《聞見后錄》二十卷

  邵某撰。

  △《侍兒小名錄》一卷、《續(xù)》一卷

  序題朋谿居士而不著名氏。始洪炎玉父集為此書,王铚性之、溫豫彥幾續(xù)補。今又因三家而增益之,且為分類,其中多用古字?;蛟贫瓘┻h(yuǎn)家子弟所為也。

  △《紀(jì)談錄》十五卷

  稱傳密居士,不著名氏。蓋晁公邁伯咎也。

  △《賢異錄》一卷

  亦無名氏。所記四事,其一曰鬼傳者,言王?家子弟所遇,與世傳王子高事大同小異,當(dāng)是一事耳。

  △《能改齋漫錄》十三卷

  太常寺主簿臨川吳曾虎臣撰。

  △《揮麈錄》三卷、《后錄》十一卷、《第三錄》三卷、《余話》一卷

  朝請大夫汝陰王明清仲言撰。明清,铚之子,曾紆公袞之外孫。故家傳聞、前言往行多所憶?!逗箐洝?,跋稱六卷,今多五卷。

  △《投轄錄》一卷

  王明清撰。所記奇聞異事,客所樂聽,不待投轄而留也。

  △《吳船錄》一卷

  范成大至能撰。自蜀帥東歸紀(jì)游,取“門泊東吳萬里船”之語。

  △《瑣碎錄》二十卷、《后錄》二十卷

  溫革撰。陳昱增廣之。《后錄》者,書坊增益也。

  △《監(jiān)誡別錄》三卷

  盧陡歐陽邦基壽卿撰。周益公、洪景盧有序跋。

  △《樂善錄》十卷

  蜀人李昌齡伯崇撰。以《南中勸戒錄》增廣之,多因果報應(yīng)之事。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二
○神仙類

  △《列仙傳》二卷

  漢劉向撰。凡七十二人。每傳有贊,似非向木書,西漢人文章不爾也?!娥^合書目》三卷六十二人?!冻缥目偰俊纷鞫砥呤耍c此合。

  △《周易參同契》三卷

  后漢上虞魏伯陽撰。其書因《易》以言養(yǎng)生。后世言修煉者祖之。

  △《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三卷、《明鏡圖訣》一卷

  真一子彭曉秀川撰。蜀永康人也。序稱廣政丁未以《參同契》分十九章而為之注,且為圖八環(huán),謂之《明鏡圖》。曩在麻姑山傳錄。其末有秀川傳。汪綱會稽所刻本,其前題祠部員外郎彭曉,蓋據(jù)秘閣本云爾。麻姑本附傳亦言仕蜀為此官。

  △《參同契考異》一卷

  朱熹撰。以其詞韻皆古奧雅難通,讀者淺聞,妄輒更改,比他書尤多舛誤,合諸本更相讎正,其諸同異,皆并存之。

  △《金碧古文龍虎上經(jīng)》一卷

  不著名氏。麻姑所錄本無“金碧”字。

  △《黃庭內(nèi)景經(jīng)》一卷、《外景經(jīng)》一卷

  務(wù)成子注。是南岳魏夫人所受者,魏舒之女也。

  △《真誥》十卷

  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述揚羲、許邁、許玉斧遇仙真?zhèn)魇芙?jīng)文等事。

  △《參同契解》一卷

  題紫陽先生。不知何人。

  △《內(nèi)景中黃經(jīng)》一卷

  題九仙君撰,中黃真人注。亦名《胎藏論》。

  △《靈樞金鏡神景內(nèi)經(jīng)》十卷

  稱扁鵲注。

  △《上清天地宮府圖經(jīng)》二卷

  唐司馬子微撰。

  △《中誡經(jīng)》一卷

  稱黃帝、赤松子問答。蓋假托也。

  △《幽傳福善論》一卷

  唐孫思邈撰。

  △《玄綱論》一卷

  唐中岳道士吳筠撰。

  △《續(xù)仙傳》三卷

  唐溧水令沈汾撰?;蜃鳌扮恪薄?br />
  △《道教靈驗記》二十卷

  蜀道士杜光庭撰。

  △《王氏神仙傳》一卷

  杜光庭撰。當(dāng)王氏有國時,為此書以媚之。謂光庭有道,吾不信也。

  △《西山群仙會真記》五卷

  九江施肩吾希圣撰。唐有施肩吾,能詩,元和中進(jìn)士也。而曾慥《集仙傳》稱呂嚴(yán)之后有施肩吾者,撰《會真記》,蓋別是一人也。

  △《鍾呂傳道記》三卷

  施肩吾撰。敘鍾離權(quán)云房、呂嚴(yán)洞賓傳授論議。

  △《養(yǎng)生真訣》一卷

  虞部員外郎耿肱撰。大中祥符時人。

  △《云笈七簽》一百二十四卷

  集賢校理張君房撰。凡經(jīng)法、符箓、修養(yǎng)、服食以及傳記,無不畢錄。祥符中,君房貶官,會推崇圣祖,朝廷以秘閣道書付杭州,俾戚綸等校正。王欽若薦君房專其事,銓次為此書。頃於莆中傳錄,才二冊,蓋略本也。后於平江《天慶道藏》得其全,錄之。

  △《靈樞道言發(fā)微》二卷

  朝議大夫致仕傅燮撰進(jìn)。專言火候。

  △《金液還丹圖論》一卷

  不著名氏。自稱元真,蓋宣和中道流也。

  △《悟真篇集注》五卷

  天臺張伯端平叔撰。一名用成。熙寧中遇異人於成都,所著五七言詩及《西江月》百篇,末卷為禪宗歌頌,以謂學(xué)道之人不通性理,獨修金丹,則性命之道未全。有葉士表、袁公輔者,各為之注。

  △《還丹復(fù)命篇》一卷

  毗陵僧道光撰。亦擬《悟真》詩篇。靖康丙午序。

  △《道樞》二十卷

  曾慥端伯撰。慥自號至游子,采諸家金丹、大藥、修煉、般運之術(shù),為百二十二篇。初無所發(fā)明,獨黜采御之法,以為殘生害道云。

  △《集仙傳》十二卷

  曾慥撰。自岑道愿而下一百六十二人。

  △《肘后三成篇》一卷

  稱純陽子,謂呂洞賓也。其言《小成》七、《中成》六、《大成》五,皆導(dǎo)引、吐納,修煉之事。

  △《日月玄樞篇》一卷

  稱劉知古。唐明皇時綿州昌明縣令。

  △《太白還丹篇》一卷

  稱清虛子太白山人。唐貞元時人。

  △《太清養(yǎng)生上下篇》二卷

  稱赤松子甯先生。

  △《上清金碧篇》一卷

  稱煙蘿子。

  △《金虎鉛汞篇》一卷

  稱元君。

  △《鉛汞五行篇》一卷

  稱探玄子。已上七種共為一集。

  △《王芝書》三卷

  朝元子陳舉撰。上卷論五篇,中為詩八十一首,下為賦九道。

  △《純陽真人金丹訣》一卷

  即前所謂《三成篇》,微不同。

  △《華陽真人秘訣》一卷

  稱施肩吾。

  △《呂真人血脈論》一卷

  稱傅婁景先生。

  △《遠(yuǎn)山崔公人藥鏡》三卷

  不知何人。

  △《四象論》一卷

  稱老子。

  △《真仙傳道集》一卷

  △《參同契》三卷

  即魏伯陽書。題九華子編。

  △《巨勝歌》一卷

  道士柳沖用撰。

  △《逍遙子通玄書》三卷

  不知姓名,但曰逍遙子。

  △《百章集》一卷稱魏伯陽。

  △《許先生十二時歌》一卷

  不知其名。

  △《黃帝丹訣玉函秘文》一卷

  文林郎蒲庚進(jìn)。

  △《呂公窯頭坯歌》一卷

  以陶器為喻也。

  △《太上金碧經(jīng)》一卷

  題魏伯陽注。

  △《金鏡九真玉書》一卷

  無名氏。

  △《龍虎金液還丹通玄論》一卷

  稱羅浮山蘇真人撰。

  △《金碧上經(jīng)古文龍虎傳》

  長白山人元陽子注。皆莫知何人。已上十八種共為一集,其中有《龍牙頌》及《天隱子》,各已見釋氏、道家類。

  △《群仙珠玉集》一卷

  其序曰:“西華真人以金丹、刀圭之訣傳張平叔,作《悟真篇》,以傳石得之、薛遺光、陳泥丸,至白玉蟾?!庇耋刚?,葛其姓,福之閩清人。嘗得罪亡命,蓋奸妄流也。余宰南城,有寓公稱其人云:“近嘗過此,識之否?”余言:“不識也。此輩何可使及吾門!”李士寧、張懷素之徒,皆殷監(jiān)也,是以君子惡異端。

  ○釋氏類

  △《金剛般若經(jīng)》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石本金剛經(jīng)》一卷

  南唐保大五年壽春所刻。乾道中劉岑季高再刻於建昌軍。不分三十二分,相傳以為最善。

  △《六譯金剛經(jīng)》一卷

  此經(jīng)前后六譯,各有異同,有弘農(nóng)楊皡者集為此本。太和中,中貴人楊永和集右軍書,刻之興唐寺。

  △《圓覺了義經(jīng)》十卷

  唐罽賓佛陀多羅譯。

  △《華嚴(yán)經(jīng)》八十一卷

  唐于闐實叉難陀譯。

  △《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十卷

  唐天竺般刺密諦、烏長國彌迦釋迦譯語,宰相房融筆受。所謂譯經(jīng)潤文者也。

  △《維摩詰所說經(jīng)》一卷

  鳩摩羅什譯。

  △《維摩經(jīng)》一卷

  蘇轍所書。

  △《楞伽經(jīng)》四卷

  有宋、魏、唐三譯。宋譯四卷,唐譯七卷。正平張戒集注。蓋以三譯參校研究,得舊注本,莫知誰氏,頗有偷理,亦多可取,句讀遂明白。其八卷者,分上下也。

  △《四十二章經(jīng)》一卷

  后漢竺法蘭譯。佛書到中國,此其首也,所謂“經(jīng)來白馬寺者”。其后千經(jīng)萬論,一大藏教乘,要不出於此。中國之士,往往取老、莊之遺說以附益之者多矣。

  △《遺教經(jīng)》一卷

  佛涅槃時所說。唐碑本。以下三種同。

  △《阿彌陁經(jīng)》一卷

  唐陳仁稜所書。刻於襄陽。

  △《金剛經(jīng)》一卷

  唐武敏之所書。在長安。

  △《金剛經(jīng)》一卷

  唐鄔彤所書。在吳興墨妙亭。

  △《羅漢因果識見頌》一卷

  天竺阇那多迦譯。首有范仲淹序,言宣撫河?xùn)|,得於傳舍,《藏經(jīng)》所末錄者。十六羅漢為比丘摩挐羅等說。

  △《六祖壇經(jīng)》一卷

  僧法海集。

  △《宗門統(tǒng)要》十卷

  建溪僧宗永集。

  △《法藏碎金》十卷

  太子少傅晁迥撰。

  △《景祐天竺字源》七卷

  僧惟凈等集進(jìn)。以華梵封翻,有十二轉(zhuǎn)聲、三十四字母,各有齒、牙、舌、喉、唇五音。仁宗御制序,鏤板頒行。吳郡虎丘寺有賜本如新,己亥借錄。

  △《金園集》三卷

  錢唐天竺僧遵式撰。

  △《天竺別集》三卷

  遵式撰。世所謂“式懺主”者也。

  △《華嚴(yán)合論法相撮要》一卷

  青谷真際禪師以唐李長者《通玄合論》,撮其要義,手稿為圖。

  △《僧寶傳》三十卷

  僧惠洪撰。

  △《林閑錄》十四卷

  惠洪撰。

  △《道院集要》三卷

  戶部尚書三槐王右敏仲撰。以晁迥《法藏碎金》、《耄智余書》刪重集粹,別為此編。

  △《禪宗頌古聯(lián)珠集》一卷

  僧法應(yīng)編。

  △《嘉泰普燈錄》三十卷

  僧正受編。三《錄》大抵與《傳燈》相出入,接續(xù)機(jī)緣語句前后一律,先儒所謂遁辭也。然本初自謂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今四《燈》總一百二十卷,數(shù)千萬言,乃正不離文字耳。

  △《雪峰廣錄》二卷

  唐真覺大師義存語。丞相王隨序之。隨及楊大年皆號參禪有得者也。

  △《龍牙和尚頌》一卷

  △《釋書品次錄》一卷

  △《大慧語錄》四卷

  僧宗杲語。其徒道謙所錄,張魏公序之。

  ○兵書類

  △《六韜》六卷

  武王、太公問答。其辭鄙俚,世俗依托也。

  △《司馬法》一卷

  齊司馬穰苴撰。

  △《孫子》三卷

  吳孫武撰?!稘h志》八十一篇。魏武帝削其繁冗,定為十三篇。世之言兵者,祖孫氏。然孫武事吳闔盧而不見於《左氏傳》,未知其果何時人也。

  △《吳子》三卷

  魏吳起撰。

  △《尉繚子》五卷

  六國時人。案:《漢志》雜家有二十九篇,兵形勢家又有三十一篇。今書二十三篇,未知果當(dāng)時木書否。

  △《黃石公三略》三卷

  世傳張子房受書圯上老人,曰:“濟(jì)北谷城山下得黃石即我也。”故遂以黃石為圯上老人。然皆傅會依托也。

  △《黃石公素書》一卷

  亦依托也。

  △《李衛(wèi)公問對》三卷

  唐李靖對太宗。亦假讬也。文辭淺鄙尤甚。今武舉以七書試士,謂之《武經(jīng)》。其間《孫》、《吳》、《司馬法》或是古書,《三略》、《尉繚子》亦有可疑,《六韜》、《問封》偽妄明白,而立之學(xué)官,置師弟子伏而讀之,未有言其非者,何也?何薳《春渚紀(jì)聞》言,其父去非為武學(xué)博士,受詔校七書,以《六韜》、《問封》為疑,白司業(yè)朱服。服言:“此書行之已久,未易遽廢。”遂止。后為徐州教授,與陳師道為代,師道言聞之東坡,世所傳王通《元經(jīng)》、關(guān)子明《易傳》及李靖《問對》皆阮逸偽撰,逸嘗以草示奉常公云。奉常公者,老蘇也。

  △《注孫子》二卷

  唐中書舍人杜牧之撰。

  △《閫外春秋》十卷

  唐少室山布衣李筌撰。起周武王勝殷,止唐太宗擒竇建德,明君良將、戰(zhàn)爭攻取之事。天寶二年上之。

  △《風(fēng)后握奇經(jīng)》一卷

  永嘉薛士龍季宣校定。自晉馬隆三百八十四字,《績圖》三百十五字,合標(biāo)題七百字。又有馬隆讚、述,多所發(fā)明,并寫陳圖於后。馬隆本“奇”作“機(jī)”。

  △《三略素書解》一卷

  呂惠卿吉甫撰。

  △《三朝經(jīng)武圣略》十五卷

  天章閣侍講王洙撰。寶元中上進(jìn)。凡十七門。后五卷為奏議?!吨信d書目》云十卷,李淑《書目》十五卷。今本與《邯鄲》卷數(shù)同。

  △《武經(jīng)總要》四十卷

  天章閣待制曾公亮等撰?!吨贫取?、《故事》各十五卷,《邊防》、《占候》各五卷。昭陵御制序,慶歷四年也。

  △《百將傳》十卷

  清河張預(yù)集進(jìn)。凡百人。每傳必以《孫子兵法》斷之。

  △《熙寧收復(fù)熙河陣法》三卷

  觀文殿學(xué)士九江王韶子純撰。

  △《武經(jīng)龜鑒》二十卷

  保平軍節(jié)度使王彥撰。隆興御制序。其書以《孫子》十三篇為主,而用歷代事證之。

  △《渭南秘缺》一卷

  昭武謝淵得之於瀘州。蓋武侯八陣圖法也。為之注釋,而傳於世。

  △《補漢兵制》一卷

  錢文子撰。

  △《陰符玄機(jī)》一卷

  即《陰符經(jīng)》也。監(jiān)察御史新安朱安國注。此書本出於李筌,云得於驪山老姥,舊志皆列於道家。安國以為兵書之祖。要之非古書也。

  △《兩英兵制》一卷

  建安王珨器之撰。

  △《制勝方略》三十卷

  修武郎楊肅德欽撰。白《左氏傳》而下迄於陳、隋用兵事跡。慶元丁巳序。

  △《漢兵編》二卷、《辨疑》—卷

  姑蘇潘夢旂天錫撰。

  ○歷象類

  △《周髀算經(jīng)》二卷、《音義》一卷

  題趙君卿注、甄鸞重述、李淳風(fēng)等注釋?!吨荀隆氛撸w天之書也。稱周公受之商高而以句股為術(shù),故曰《周髀》?!短浦尽酚汹w嬰、甄鸞《注》各一卷,李淳風(fēng)《釋》二卷。今日君卿者,豈嬰之字耶?《中興書目》又云君卿名爽,蓋本《崇文總目》。然皆莫詳時代。甄鸞者,后周司隸也?!兑袅x》者,假承務(wù)郎李籍撰。

  △《星簿讚歷》一卷

  《唐志》稱《石氏星經(jīng)簿讚》?!娥^閣書目》以其有徐、潁、婺、臺等州名,疑后人附益。今此書明言依甘、石、巫咸氏,則非專石申書也。

  △《乙巳占》十卷

  唐太史令岐陽李淳風(fēng)撰。起算上元乙已,故以名焉。

  △《玉歷通考經(jīng)》三卷

  李淳風(fēng)撰。亦天文占也?!短浦尽窡o之。

  △《乾坤變異錄》一卷

  不著名氏。雜占變異。凡十七篇。

  △《古今通占》三十卷

  唐嵩高潛夫沛國武密撰。纂集黃帝、巫咸而下諸家及隋以前諸史《天文志》為此書?!毒暗v乾象新書》間取其說,《中興館閣書目》作《古今通占鏡》,本《唐志》云爾。

  △《景祐乾象新書》三十卷

  司天春官正楊惟德等撰。

  △《大宋天文書》十五卷

  不著名氏?!娥^閣書目》亦無之。意其為太史局見今施用之書,蓋供報占驗,大抵出此。

  △《天經(jīng)》十九卷

  同州進(jìn)士王及甫撰進(jìn)。

  △《天象法要》二卷

  丞相溫陵蘇頌子容撰。元祐三年新造渾天成,記其法要而圖其形象進(jìn)之。

  △《歷代星史》一卷

  不著名氏。鈔集諸史《天文志》。

  △《天文考異》二十五卷

  昭武布衣鄒淮撰。大抵襲《景祐新書》之舊?;春笕胩肪?。

  △《二十四氣中星日月宿度》一卷

  此書傳之程文簡家,云得於荊判局。荊名大聲,太史局官也。

  △《天象義府》九卷

  宜黃布衣應(yīng)垕撰。其書考究精詳,論議新奇,而多穿鑿傅會。象垂於天,其曰某星主某事者,人實名之也。開辟之初,神圣在御,地天之通未絕,其必有得於仰觀俯察之妙者,故曰“天垂象,圣人則之”,夫天豈諄諄然命之乎?如必一切巧為之說,而以為天意實然,則幾於矯誣矣。

  △《官歷刻漏圖》一卷、《蓮花漏圖》一卷

  太常博士王普伯照撰。

  △《唐大衍歷議》十卷

  唐僧一行作新歷,草成而卒。詔張說與歷官陳元景等次為《歷術(shù)》七篇、《略例》一篇、《歷議》十篇,《新史志》略見之。“十議”者,一《歷本》、二《日度》、三《中氣》、四《合朔》、五《卦候》、六《九道》、七《日晷》、八《分野》、九《五星》、十《日食》。大抵皆以考正古今得失也?!稓v志》略取其要,著於篇者十有二,曰《歷本》,曰《中氣》,曰《合朔》,曰《卦候》,曰《卦議》,曰《日度》,曰《九道》,曰《日食》,曰《五星》。蓋《歷議》之八篇,而分《卦候》為二,故共為九條。其《沒滅盈縮》、《晷漏》、《中星》三條,則皆取之《略例》,余《歷議日暑》,《分野》二篇,則具之《天文志》。嘉定辛末,辭科用為序題,有劉澹如者,嘗得其書,白詭必在選中。而考官但據(jù)史文,初不知此書尚存於世也。以其篇次與史文不合,黜之。要之,史官因此書以述《志》,考官因《史志》以命題,當(dāng)以此書為本而參考《志》之所載,乃為全善。

  郭雍撰集《古歷通議》,論諸家歷云:“一行作歷,上自劉洪之斗分、下及淳風(fēng)之總法,前后五百余年,諸家所得歷術(shù)精微之法,集其大成,以作《開元歷》。此其所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謂盡善盡美矣。是以自寶應(yīng)之后以迄於今,幾五百年皆宗之,而不能易。語以上古圣人之術(shù)則又有問矣。

  △《崇天歷》一卷

  司天夏官正權(quán)判監(jiān)宋行古等撰。天圣二年上。學(xué)士晏殊序。國初有建隆《應(yīng)天歷》,次有《乾元歷》、《儀天歷》,詳見《三朝史志》。太祖建隆《應(yīng)天》,太宗太平興國《乾元》,真宗咸平《儀天》,仁宗天圣《崇天》。

  △《紀(jì)元歷》三卷、《立成》一卷

  姚舜輔撰。崇寧五年成。自《崇天》之后,有《明天歷》、熙寧《奉元歷》、元祐《觀天歷》。至崇寧三年,舜輔造新歷,曰《占天》。未幾,蔡京又令舜輔更造,用帝受命之年、即位之日,元起庚辰、日命己卯。上親制序,頒之天下,賜名《紀(jì)元》。本朝承平,諸歷略具正史志,不見全書。此二歷近得之蜀人秦九韶道古,故存之。英宗治平《明天》,熙寧元年復(fù)《崇天》,熙寧七年《奉元》,哲宗元祐《觀天》,徽宗崇寧《紀(jì)元》。

  △《統(tǒng)元歷》一卷

  常州布衣陳得一更造,秘書少監(jiān)朱震監(jiān)視,紹興五年上。歷家不以為工。高宗紹興《統(tǒng)元》、二十二年以后用《紀(jì)元》。

  △《會元歷》一卷

  夏官正劉孝榮造,禮部尚書李瓛序。紹熙元年也。孝榮判太史局,凡造三厲,此其最后者,勝前遠(yuǎn)矣。孝宗《乾道歷》、《淳熙歷》,光宗紹熙《會元歷》。

  △《統(tǒng)天歷》一卷

  冬官正楊忠輔撰,承相京鏜表進(jìn)。其《歷議》甚詳,至於星度,明言不曾測驗,無候簿可以立術(shù),最為不欺。紹熙五年也。其末有《神殺》一篇,流於陰陽拘忌,則為俚俗。寧宗慶元《統(tǒng)天》。

  △《開禧歷》三卷、《立成》一卷

  大理評事鮑澣之撰進(jìn),時開禧三年。詔附《統(tǒng)天歷》推算。至今頒歷,用《統(tǒng)天》之名,而實用此歷。當(dāng)時緣金人閏月與本朝不同,故於此歷加五刻。天道有常,而造術(shù)以就之,非也。大抵中興以來,雖屢改歷,而日官淺鄙,不知歷象之本,但模襲前歷,而於氣朔,皆一時遷就爾。

  △《金大明歷》一卷

  金大定十三年所為也。其術(shù)疏淺,無足取。積年三億以上,其拙可知。然《統(tǒng)天》、《開禧》改歷,皆緣朝論以北歷得天為疑,貴耳賤目,由來久矣,實不然也。

  △《數(shù)術(shù)大略》九卷

  魯郡秦九韶道古撰。前世算術(shù),自《漢志》皆屬厲譜家。要之?dāng)?shù)居六藝之一,故今《解題》列之雜藝類,惟《周髀經(jīng)》為蓋天遺書,以為歷象之冠。此書本名《數(shù)術(shù)》,而前二卷《大衍》、《天時》二類于治歷測天為詳,故亦置之於此。秦博學(xué)多能,尤邃歷法,凡近世諸歷,皆傅於秦。所言得失,亦悉著其語云。

  ○陰陽家類

  自司馬氏論九流,其后劉歆《七略》、班固《藝文志》,皆著陰陽家。而“天文”、“厲諸”、“五行”、“卜筮”“形法”之屬,別為《數(shù)術(shù)略》。其論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shù)。至其論數(shù)術(shù),則又以為羲和卜史之流。而所謂《司星子韋》三篇,不列於天文,而著之陰陽家之首。然則陰陽之與數(shù)術(shù),亦未有以大異也。不知當(dāng)時何以別之。豈此論其理,彼具其術(shù)耶?今《志》所載二十一家之書皆不存,無所考究,而《隋》、《唐》以來子部,遂闕陰陽一家。至董逌《藏書志》,始以“星占”、“五行”書為陰陽類。今稍增損之,以“時日”、“祿命”、“遁甲”等備陰陽一家之闕,而其他數(shù)術(shù),各自為類。

  △《景祐遁甲玉函符應(yīng)經(jīng)》二卷

  司天春官正楊惟德撰。御制序。

  △《景祐太一福應(yīng)集要》十卷

  楊惟德撰。御制序。末題紹興元年嵩陽潛士魏郡劉箕。其積算自建炎三年己酉推之者,其所附益也?!毒艑m》、《八門》,與《遁甲》相表里。字多訛,未有他本可校。

  △《陰陽二遁圖局》一卷并《雜訣》

  △《三元立成圖局》二卷

  △《遁甲八門機(jī)要》一卷

  △《太一淘金歌》一卷

  以上四種皆無名氏,得之盱江吳炎。

  △《遁甲選時圖》二卷

  紹興府所刻本,亦無名氏。

  △《廣濟(jì)陰陽百忌歷》二卷

  稱唐呂才撰。有序。案:才序陰陽書,其三篇見於本傳,曰《祿命》,曰《卜宅》,曰《葬》,盡掃世俗拘滯之論,安得復(fù)有此厲?本初固已假讬,后人附益,尤不經(jīng)。

  △《三歷會同》十卷

  不知作者。集《百忌》、《總圣》、《集正》三書。

  △《萬歷會同》三卷

  陳從古撰。以前書推廣之。書坊售利之具也。

  △《彈冠必用》一卷

  周渭撰。專為宦游擇日設(shè)。

  △《三歷撮要》一卷

  無名氏。又一本名《擇日撮要歷》,大略皆同。建安徐清叟宜翁云,其尊人尚書公應(yīng)龍所輯,不欲著名。

  △《陰陽備用》十二卷

  通判舒州新安胡舜申汝嘉撰。此書本為地理形法,而諸家選時日法要皆在焉,故附於此。

  △《珞琭子》一卷

  此書祿命家以為本經(jīng)。其言鄙俚,閭巷賣卜之所為也。

  △《壺中賦》一卷

  稱紫云溪壺中子。莫知何人。

  △《源髓歌》六卷、《后集》三卷

  唐沈芝撰。《后集》妄也。

  △《太一命訣》一卷

  稱袁天綱。妄人假讬。

  △《五星命書》一卷

  不著名氏。歌訣頗詳,然未必驗也。

  △《五星三命指南》十四卷

  亦不知名氏。大抵書坊售利,求俗師為之。

  △《聿斯歌》一卷

  青羅山布衣王希明撰。不知何人。

  △《靈臺三十六歌》一卷

  稱武平先生。亦不知何人。

  △《五星六曜約法》一卷

  △《洞微歌》一卷

  △《紫宙經(jīng)》一卷

  以上三種皆無名氏。

  △《四門經(jīng)》一卷

  唐待詔陳周輔撰。

  △《青羅立成歷》一卷

  司天監(jiān)朱奉奏。據(jù)其歷,“起貞元十年甲戌入歷,至今乾寧四年丁巳”,則是唐末人。

  △《羅計二隱曜立成歷》一卷

  稱大中大夫曹士蒍。亦莫知何人。但云起元和元年入歷。

  △《諸家五星書》一卷

  雜錄五星祿命之說。前數(shù)家亦多在焉。

  △《遁甲八門命訣》一卷

  不知名氏。

  △《信齋百中經(jīng)》一卷

  不著名氏。安慶府本。術(shù)士言最善。

  △《怡齋百中經(jīng)》一卷

  東陽術(shù)士曹東野。自言今世言五星者,皆用唐《顯慶歷》歷法,更本朝,前后無慮十余變;而《百中經(jīng)》猶守舊歷,安得不差?於是用見行歷法推算。其說如此,未之能質(zhì)也。

  △《五行精紀(jì)》三十四卷

  清江鄉(xiāng)貢進(jìn)士廖中撰。周益公為之序。集諸家三命說。

  △《三辰通載》三十四卷

  嘉禾錢如璧編。集五星命術(shù)。

  ○卜筮類

  △《易林》十六卷

  漢小黃令梁焦延壽贛撰。又名《大易通變》。唐會昌丙寅越五云溪王俞序。凡四千九十六卦,其辭假出於經(jīng)史,其意雅通於神祇。蓋一卦可以變六十四也。舊見沙隨程迥所記,南渡諸人以《易林》筮國事,多奇驗。求之累年,寶慶丁亥始得之莆田。皆韻語古雅,頗類《左氏》所載《繇辭》?;驎r援引古事,間嘗筮之,亦驗。頗恨多脫誤。嘉熙庚子從湖守王寺丞侑借本兩相校,十得八九。其中亦多重復(fù),或諸卦數(shù)爻共一繇,莫可考也。

  △《易傳積算法維占條例》一卷

  漢京房撰。詳已見《易》類。世所傳京氏遺學(xué)不過如此而已。今世卜者“世應(yīng)”、“飛伏”、“納甲”之類,皆出京氏。

  △《周易版詞》—卷

  不知名氏。當(dāng)是漢魏以前人所為。其間官名,皆東京制也。

  △《周易玄悟》一卷

  題李淳風(fēng)撰。

  △《火珠林》一卷

  無名氏。今賣卜者擲錢占卦,盡用此書。

  △《揲蓍古法》一卷

  開封鄭克武子撰。

  △《蓍卦辨疑序》三卷

  郭雍撰。自序略言:學(xué)者相傳,謂九為老陽,七為少陽,六為老陰,八為少陰。及觀乾爻稱九、坤爻稱六,則九、六為陰陽,蓋無疑也。而六子皆稱九、六,不言七、八,則少陰少陽未有所據(jù)。及考乾坤之策,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六之一,則乾爻得三十六,坤爻得二十四,是則老陰老陽之?dāng)?shù)也。又考二篇之策,陽爻百九十有二,以三十六乘之,積六千九百十有二,陰爻百九十有二,以二十四乘之,積四千六百八,合之為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則二篇之策,亦皆老陰老陽之?dāng)?shù)也。而少陰少陽之?dāng)?shù)又無所見。再置陽爻百九十有二,以少陽二十八乘之,積五千三百七十六;再置陰爻百九十有二,以少陰三十二乘之,積六千一百四十四,合之亦為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以是知少陰少陽之?dāng)?shù)隱於老陰老陽之中。如是則七、九皆為陽,六、八皆為陰,其畫為奇為耦皆同。圣人畫卦,初未必以陰、陽、老、少為異,然卜史之家欲取動爻之后卦,故分別老少之象,與圣人畫卦之道已不同矣。然七、九為陽,六、八為陰,蓋謂陰陽各有二道,與《說卦》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其義皆同。是道也,以圣人不明,載之《系辭》。后世紛紛,互相矛盾,至有大失圣人之意者。大率多主卜史之論,不知所謂策數(shù),遂妄為臆說也。

  △《六壬翠羽歌》一卷

  后唐長興中僧令岑撰。錯誤極多,未有他本可校。

  △《京氏參同契律歷志》一卷

  虞翻注。專言占象而不可盡通。字亦多誤,未有別本校。

  △《京氏易式》一卷

  晁說之以道撰。

  △《六壬洞微賦》一卷

  不知名氏。瞽卜劉松年所傳。

  ○形法類

  △《八五經(jīng)》一卷

  序稱大將軍記室郭璞。后序言:“余受郭公囊書數(shù)篇,此居一,公戒以秘之。丞相王公盡索余書,余以公言告之,得免?!蹦┓Q太興元年六月,蓋晉元帝時。王公,謂導(dǎo)也。然皆依托爾。其書為相墓。作“八五”者,其五行八卦之謂歟。

  △《狐首經(jīng)》一卷

  不著名氏。稱郭景純序。亦依托也。胡汝嘉始序而傳之。其文亦雅馴,言頗有理。《陰陽備用》中全載。

  △《繽葬書》一卷

  稱郭景純。鄙俗依托。

  △《地理小》(原本缺)一卷

  稱李淳風(fēng)。亦未必然。

  △《洞林照膽》一卷

  范越鳳撰。又名《洞林別訣》。相傳為縉云人,家於將樂。

  △《地理口訣》一卷

  不知何人所集。曰楊筠松、曾楊乙、黃禪師、左仙、朱仙桃、范越鳳、劉公、賴太素、張師姑、王吉,凡十家。

  △《楊公遺訣曜金歌》并《三十六象圖》一卷

  錫即筠松也。人號楊救貧。

  △《神龍鬼砂》一卷

  △《羅星妙論》一卷

  皆不知作者。

  △《九星賦》一卷

  題范公。

  △《龍髓經(jīng)》一卷

  △《疑龍經(jīng)》一卷

  △《辨龍經(jīng)》一卷

  △《龍髓別旨》一卷

  △《九星祖局圖》一卷

  △《五星龍祖》一卷

  △《二十八禽星圖》一卷

  以上七種皆無名氏。并前諸家,多吳炎錄以見遺。江西有風(fēng)水之學(xué),往往人能道之。

  △《雜相書》一卷

  凡二十三種。

  △《成和子觀妙經(jīng)》一卷

  不著名氏。

  △《希夷先生風(fēng)鑒》一卷

  逸人亳社陳搏圖南撰,劉康國注?!娥^閣書目》作《人偷風(fēng)鑒》。

  △《諸家相書》五卷

  知莆田縣昭武黃唐毅夫撰集。

  △《玉管神照》—卷

  無名氏。

  △《集馬相書》一卷

  光祿少卿孫珪撰。

  △《相鶴經(jīng)》一卷

  稱浮邱公撰。

  △《相貝經(jīng)》一卷

  不知作者。

  △《師曠禽經(jīng)》一卷

  稱張華注。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三
○醫(yī)書類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二十四卷

  黃帝與歧伯問答?!度龎灐分畷鵁o傳,尚矣,此固出於后世依讬,要是醫(yī)書之祖也。唐太仆令王砯注,自號啟元予。案:《漢志》但有《黃帝內(nèi)》、《外經(jīng)》,至《隋志》乃有《素問》之名,又有全元起《素問注》八卷。嘉祐中光祿卿林億、國子博士高保衡承詔校定、補注,亦頗采元起之說附見其中,其為篇八十有一。王砯者,寶應(yīng)中人也。

  △《難經(jīng)》二卷

  渤海秦越人撰,濟(jì)陽丁德用補注?!稘h志》亦但有《扁鵲內(nèi)》、《外經(jīng)》而已?!端逯尽肥加小峨y經(jīng)》,《唐志》遂題云秦越人,皆不可考。德用者,乃嘉祐中人也。序言太醫(yī)令呂廣重編此經(jīng),而楊元操復(fù)為之注,覽者難明,故為補之,且間為之圖。八十一難,分為十三篇,而首篇為《診候》,最詳,凡二十四難。蓋脈學(xué)自扁鵲始也?!半y”當(dāng)作去聲讀。

  △《脈訣機(jī)要》三卷

  晉太醫(yī)令高平王叔和撰。通真子注并序,不著名氏,熙寧以后人也。

  △《脈要新括》一卷

  通真子撰。以叔和《脈訣》有臲卼鄙俗處,疑非叔和作,以其不類故也。乃作歌百篇,案經(jīng)為注。又自言嘗為《傷寒括要》六十篇,其書未之見。

  △《傷寒論》十卷

  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jī)仲景撰。建安中人。其文辭簡古奧雅。又名《傷寒卒病論》。凡一百一十二方。古今治傷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金匱要略》三卷

  張仲景撰,王叔和集,林億等校正。此書王洙于館閣蠹簡中得之,曰《金匱玉函要略方》。上卷論傷寒,中論雜病,下載其方,并療婦人,乃錄而傳之。今書以逐方次於證侯之下,以便檢用。所論傷寒,文多節(jié)略,故但取《雜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舊名。

  △《中藏經(jīng)》一卷

  漢譙郡華陀元化撰。其序稱應(yīng)靈洞主少室山鄧處中,自言為華先生外孫,莫可考也。

  △《巢氏病源論》五十卷

  隋太醫(yī)博士巢元方等撰。大業(yè)六年也。惟論病證,不載方藥。今案《千金方》諸論,多本此書,業(yè)醫(yī)者可以參考。

  △《圣濟(jì)經(jīng)》十卷

  政和御制。辟廱學(xué)生昭武吳禔注。

  △《醫(yī)門玉髓》一卷

  不知作者。皆為歌訣。論五臟六腑相傳之理。

  △《醫(yī)經(jīng)正本書》一卷

  知進(jìn)貿(mào)縣沙隨程迥可久撰。專論傷寒無傳染,以救薄俗骨肉相棄絕之敝。

  △《醫(yī)說》十卷

  新安張杲季明撰。

  △《食治通說》一卷

  東虢婁居中撰。臨安藥肆“金藥臼”者,有子登第,以恩得初品官。趙忠定丞相跋其后。書凡六篇。大要以為食治則身治,此上工醫(yī)未病之一術(shù)也。

  △《治病須知》一卷

  不知名氏。事論外證,以用藥之次第為不能脈者設(shè)也。

  △《五運指掌賦圖》一卷

  葉玠撰。

  △《大觀本草》三十一卷

  唐慎微撰。不知何人。仁和縣尉艾晟作序,名曰《經(jīng)史證類本草》。案:《本草》之名,始見《漢書平帝紀(jì)》、《樓護(hù)傳》。舊經(jīng)止一卷,藥三百六十五種。陶隱居增《名醫(y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因注釋為七卷。唐顯慶又增一百十四種,廣為二十卷,謂之《唐本草》。開寶中又益一百三十三種。蜀孟昶又嘗增益,謂之《蜀本草》。及嘉祐中掌禹錫、林億等重加校正,更為補注,以朱墨書為之別,凡新舊藥一千八十二種,蓋亦備矣。今慎微頗復(fù)有所增益,而以墨蓋其名物之上,然亦殊不多也。

  △《本草衍義》十卷

  通直郎寇宗奭撰。援引辨證,頗可觀采。

  △《紹興校定本草》二十二卷

  醫(yī)官王繼先等奉詔撰。紹興二十九年上之,刻板修內(nèi)司。每藥為數(shù)語辨說,淺俚無高論。

  △《本草節(jié)要》三卷、《明堂針灸經(jīng)》二卷、《膏肓灸法》二卷

  清源莊綽季裕集。

  △《肘后百一方》三卷

  晉葛洪撰。梁陶隱居增補。本名《肘后救卒方》,率多易得之藥,凡八十六首,陶并七首,加二十二首,共為一百一首。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千金方》三十卷

  唐處士京兆孫思邈撰。自為之序,名曰《千金備急要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jì)之,德逾於此。其前類例數(shù)十條,林億等新纂。

  △《千金翼方》三十卷

  孫思邈撰《千余方》既成,恐其或遺也,又為此以翼之。亦自為序。其末兼及禁術(shù)。用之亦多驗。

  △《外臺秘要方》四十卷

  唐鄴郡太守王燾撰。自為序,天寶十一載也。其書博采諸家方論,如《肘后》、《千金》,世尚多有之;至於《小品》,深師崔氏、許仁則、張文仲之類,今無傳者,猶間見於此書。大凡醫(yī)書之行於世,皆仁廟朝所校定也。按《會要》:嘉祐二年,置校正醫(yī)書局于編修院,以直集賢院掌禹錫、林億校理,張洞校勘,蘇頌等并為校正、后又命孫奇、高保衡、孫兆同校正。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為之序,下國子監(jiān)板行。并補注《本草》、修《圖經(jīng)》,《千金翼方》、《金匱要略》、《傷寒論》,悉從摹印。天下皆知學(xué)古方書。嗚呼!圣朝仁民之意溥矣。

  △《太平圣惠方》一百卷

  太平興國七年,詔醫(yī)官使尚藥奉御王懷隱等編集。御制序文。淳化三年書成。

  △《王氏博濟(jì)方》三卷

  太原王袞撰。慶歷七年序。

  △《藥準(zhǔn)》一卷

  潞公文彥博寬夫撰。所集方才四十首。以為依《本草》而用藥則有準(zhǔn),故以此四十方為處方用藥之準(zhǔn)也。

  △《孫氏傳家秘寶方》三卷

  尚藥奉御太醫(yī)令孫用和集。其子殿中丞兆,父子皆以醫(yī)名,自昭陵時迄於熙豐,無能出其右者。元豐八年,兆弟宰為河?xùn)|漕,屬呂惠卿帥并,從宰得其書,序而刻之。兆自言為思邈之后。晁氏《讀書志》作《孫尚秘寶方》,凡十卷。

  △《靈苑方》二十卷

  沈括存中撰。

  △《蘇沈良方》十卷

  蘇者東坡,沈即存中也。不知何人所錄。其間“辨雞舌香”一段,言《靈苑》所辨,猶有未盡者?!娥^閣書目》別有《沈氏良方》十卷、《蘇沈良方》十五卷,而無《靈苑方》。

  △《正俗方》一卷

  知虔州長樂劉彝執(zhí)中撰。以虔俗信巫,無醫(yī)藥,集此方以教之。

  △《奉親養(yǎng)老書》一卷

  泰州興化令陳直撰。元豐中人。

  △《養(yǎng)生必用書》三卷

  靈泉山初虞世和甫撰。紹圣丁丑序。

  △《尊生要訣》二卷

  即初虞世《四時常用要方》。有盧山陳淮者,復(fù)附益焉。

  △《寵氏家藏秘寶方》五卷

  蘄水龐安時安常撰。安時以醫(yī)名世,所著書傳於世者,惟《傷寒論》而已。此書南城吳炎晦父錄以見遺。

  △《傷寒微旨論》二卷

  不著作者。序言元祐丙寅,必當(dāng)時名醫(yī)也。其書頗有發(fā)明。

  △《錢氏小兒藥證真訣》三卷

  太醫(yī)丞東平錢乙仲陽撰。宣教郎大梁閻季忠集。上卷言證,中卷敘嘗所治病,下卷為方。季忠亦頗附以己說,且以劉斯立所作仲陽傳附於末,宣和元年也。

  △《小兒班疹論》一卷

  東平董汲及之撰。錢乙元祐癸酉題其末。

  △《腳氣治法》一卷

  董汲撰。

  △《指迷方》三卷

  考城王貺子亨撰。吳丞相敏為之序。貺為南京名醫(yī)宋毅叔之婿。宣和中以醫(yī)得幸,至朝請大夫。

  △《傷寒救俗方》一卷

  寧海羅適正之尉桐城,民俗惑巫,不信藥。雖以藥施人,多愈,遂以方書召醫(yī)參校刻石,以救迷俗。紹興中有王世臣彥輔者,序之以傳。

  △《南陽活人書》十八卷

  朝奉郎直秘閣吳興朱肱翼中撰。以張仲景《傷寒方論》,各以類聚,為之問答。本號《無求子傷寒百問方》,有武夷張藏作序,易此名。仲景,南陽人,而“活人”者,本華陀語也。肱,秘丞臨之子,中書舍人服之弟,亦登進(jìn)士科。

  △《九籥衛(wèi)生方》三卷

  宣和宗室忠州防御使士紆撰。

  △《治風(fēng)方》一卷

  張耒文潛所傳。凡三十二方。

  △《小兒醫(yī)方妙選》三卷

  成安大夫惠州團(tuán)練使張渙撰。凡四百二十方。渙五世為小兒醫(yī),未嘗改科。靖康元年自為之序。

  △《雞峰備急方》一卷

  太醫(yī)局教授張銳撰。紹興三年為序。太抵皆單方也。

  △《產(chǎn)育保慶集》一卷

  濮陽李師圣得《產(chǎn)論》二十一篇,有其說而無其書。醫(yī)學(xué)教授郭稽中以方附論諸之末,遂為全書。近時括蒼陳言嘗評其得失於《三因方》,婺醫(yī)杜者又附益之,頗為詳備。

  △《本事方》十卷

  維揚許叔微知可撰。紹興三年進(jìn)士第六人。以藥餌陰功見於夢寐,事載《夷堅志》晚歲,取平生已試驗之方,并記其事實,以為此書,取“《本事詩訶》”之例以名之。

  △《傷寒歌》三卷

  許叔微撰。凡百篇,皆本仲景法。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翼傷寒論》二卷,《辨類》五卷,皆未見。

  △《指南方》二卷

  蜀人史堪載之撰。凡三十一門,各有論。

  △《楊氏方》二十卷

  樞密楊倓子靖以家藏方一千一百十有一首刻之當(dāng)涂,世多用之。

  △《本草單方》三十五卷

  工部侍郎宛丘王俁碩父撰,取《本草》諸藥條下所載單方,以門類編之,凡四千二百有六方。

  △《何氏方》二卷

  太常博士括蒼何偁德?lián)P撰。

  △《洪氏方》一卷

  鄱陽洪氏。

  △《莫氏方》一卷

  刑部郎中吳興莫伯虛致道刻《博濟(jì)方》於永嘉,而以其家藏《經(jīng)驗方》附於后。

  △《備急總效方》四十卷

  知平江府溧陽李朝正撰。大抵皆單方也。

  △《是齋百一選方》三十卷

  山陰王璆孟玉撰。“百一”者,言其選之精也。

  △《三因極一方》六卷

  括蒼陳言無擇撰?!叭颉闭?,內(nèi)因、外因、不內(nèi)外因。其說出《金匱要略》。其所述方論,往往皆古書也。

  △《小兒保生方》三卷

  左司郎姑孰李檉與幾撰。

  △《傷寒要旨》二卷

  李檉撰。列方於前而類證於后,皆不外仲景。

  △《漢東王氏小兒方》三卷

  不著名。

  △《幼幼新書》五十卷

  直龍圖閣知潭州劉昉方明撰。集刊未畢而死,除璹壽卿以漕躡郡,趣成之。

  △《大衍方》十二卷

  朝散大夫?qū)O紹遠(yuǎn)稽仲撰。凡藥當(dāng)豫備者四十九種,故名“大衍”。所在易得者不與焉。諸方附於后。

  △《海上方》一卷

  不著名氏。括蒼刻木。《館閣書目》有此方,云乾道中知處州錢竽編。

  △《集效方》一卷

  南康守李觀民集。

  △《胎產(chǎn)經(jīng)驗方》一卷

  陸子正撰集。

  △《葉氏方》三卷

  太社令延平葉大廉撰。

  △《胡氏方》一卷

  不著名。

  △《傳信適用方》二卷

  稱拙庵吳彥夔。淳熙庚子。

  △《陳氏手集方》一卷

  建安陳抃。

  △《選奇方》十卷、《后集》十卷

  青田余綱堯舉撰。

  △《傷寒瀉痢要方》一卷

  直龍圖閣長樂陳孔碩膚仲撰。

  △《湯氏嬰孩妙訣》二卷

  東陽湯衡撰。衡之祖民望,精小兒醫(yī)。有子曰麟,登科。衡,麟之子,尤邃祖業(yè),為此書九十九篇。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卷

  庫部郎中陳師文等校正。凡二十一門、二百九十七方,其后時有增補。

  △《諸家名方》二卷

  福建提舉司所刊市肆常貨而局方所未收者。

  △《易簡方》一卷

  永嘉王碩德膚撰。增損方三十首,■〈口父〉咀藥三十品,市肆常貨圓子藥十種,以為倉卒應(yīng)用之備。其書盛行於世。

  △《四時治要方》一卷

  永嘉屠鵬時舉撰。專為時疾瘧痢、吐瀉、傷寒之類,雜病不與焉。

  △《治奇疾方》一卷

  夏子益撰。凡三十八道,皆奇形怪證,世間所未見者。

  △《傷寒證類要略》二卷、《玉鑒新書》二卷

  汴人平堯卿撰。專為傷寒而作。皆仲景之舊也,亦別未有發(fā)明。

  △《瘡疹證治》一卷

  金華謝天錫撰。

  △《產(chǎn)寶諸方》一卷

  不著名氏。集諸家方,而以《十二月產(chǎn)圓》冠之。

  △《纂要備急諸方》一卷

  不知何人集。皆倉卒危急所須樂及雜術(shù)也。

  △《摘要方》一卷

  《傷寒十勸》及《危證十病》,末載《托里十補散方》。

  △《劉涓子神仙遺論》十卷

  東蜀刺史李頔錄。按《中興書目》引《崇文總目》云宋龔慶宣撰。劉涓子者,晉末人,於丹陽縣得《鬼遺方》一卷,皆治癰疽之法,慶宣得而次第之。今按:《唐志》有龔慶宣《劉涓子男方》十卷,未知即此書否?卷或一板,或止數(shù)行。名為十卷,實不多也。

  △《衛(wèi)濟(jì)寶書》一卷

  稱東軒居士,不著名氏。治癰疽方也。

  △《外科保安方》三卷

  知興化軍亳社張允蹈家藏方。龔參政茂良、劉太史夙為之序、跋。

  △《五發(fā)方論》一卷

  不知名氏。亦吳晦父所錄。

  △《李氏集驗背疽方》一卷

  泉江李迅嗣立撰。凡五十二條,其論議詳盡曲當(dāng)。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四
○音樂類

  劉歆、班固雖以《禮》、《樂》著之六藝略,要皆非孔氏之舊也,然《三禮》至今行于世,猶是先秦舊傳。而所謂《樂》六家者,影響不復(fù)存矣。竇公之《大司樂章》既已見于《周禮》,河間獻(xiàn)王之《樂記》亦已錄于《小戴》,則古樂已不復(fù)有書。而前志相承,乃取樂府、教坊、琵琶、羯鼓之類,以充樂類,與圣經(jīng)并列,不亦悖乎!晚得鄭子敬氏《書目》獨不然,其為說曰:儀注、編年,各自為類,不得附于《禮》、《春秋》,則后之樂書,固不得列于六藝。今從之,而著于子錄雜藝之前。

  △《樂府維錄》一卷

  唐國子司業(yè)段安節(jié)撰。

  △《琴說》一卷

  唐工部尚書李勉撰。

  △《琴書》三卷

  唐待詔趙惟暕撰。稱前進(jìn)士滁州全椒尉。

  △《琴經(jīng)》一卷

  讬名諸葛亮。淺俚之甚。

  △《琴說》一卷

  唐待詔薛易簡撰。衡州耒陽尉。

  △《琴義》一卷

  稱野人劉籍撰。

  △《琴三訣》一卷

  稱天臺白云先生。

  △《指訣》一卷

  唐道士趙邪利撰。一名《彈琴古手法》。

  △《琴操》一卷

  不著名氏?!吨信d書目》云:晉廣陵守孔衍以琴調(diào)《周詩》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述所以命題之意。今《周詩》篇同而操、引財二十一篇,似非全書也。

  △《琴曲詞》一卷

  不知作者。凡十一曲。辭皆鄙俚。

  △《琴史》六卷

  吳郡朱長文伯原撰。唐、虞以來迄于本朝,琴之人與事備矣。

  △《制瑟法》一卷

  不知何人撰。

  △《大胡笳十九拍》一卷

  題隴西董庭蘭撰,連劉商辭。又云祝家聲、沈家譜,不可曉也。

  △《琴譜》八卷

  鄞學(xué)魏邸舊書有之,己卯分教傳錄,亦益以他所得譜。

  △《琴操譜》十五卷、調(diào)譜四卷

  參政歷陽張嚴(yán)肖翁以善鼓琴聞一時,余從其子佖得此譜。

  △《琴譜》十六卷

  新昌石孝隆君大所錄。

  △《羯鼓錄》一卷

  唐婺州刺史南卓撰。

  △《琵琶故事》一卷

  段安節(jié)撰。

  △《景祐樂府奏議》一卷

  殿中丞致仕胡瑗翼之撰。

  △《皇祐樂府奏議》一卷

  胡瑗撰。

  △《三圣樂書》一卷

  宋祁子京撰。

  △《景祐廣樂記》八十卷

  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馮元等撰。闕八卷。景祐元年,判太常寺燕肅建言鍾律不調(diào),欲以王樸《律準(zhǔn)》更加考詳。詔宋祁與集賢校理李照共領(lǐng)其事,照言樸律太高,比之古樂,約高五律,遂欲改定大樂,制管鑄鍾,并引校理聶冠卿為檢討官,又詔元等修撰樂書,為一代之典。三年七月,書成。然未幾,照樂廢不用。

  △《皇祐新樂圖記》三卷

  (屯)田員外郎阮逸、光祿寺丞胡瑗撰。凡十二篇,首載詔旨,次及律度量衡、鍾磬、鼓鼎、鸞刀,圖其形制,刊板頒之天下。虎丘寺有本,當(dāng)時所頒藏之名山者也。其末志頒降歲月,實皇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用蘇州觀察使印,長貳押字。余平生每見承平故物,未嘗不起敬,因錄藏之,一切依元本摹寫,不少異。

  △《大樂演義》三卷

  成都房審權(quán)撰?;实v中宋祁、田況薦益州進(jìn)士房庶曉音律,上其《樂書補亡》三卷。庶自言得古本《漢書》,云“度起于黃鍾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起,積一千二百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一為一分”。今本脫“之起,積一千二百黍”八字。故前世累黍為尺,以制律。是律生于尺,非尺生于律也。且“一為一分”者,蓋九十分之一也,后世誤以一黍為一分,非是。當(dāng)以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實管中,黍盡得九十分,為黃鍾之長九寸,加一,以為尺,則律定矣。惟范鎮(zhèn)是之。時胡璦、阮逸制樂,已有定議,遂格不行,詳見《國史律歷志》。審權(quán),庶之子也,元豐四年為此書,以述父之意。其后元祐初,范蜀公老矣,自為新樂奏之于朝,蓋用其說云。

  △《樂書》二百卷

  秘書省正字三山陳陽晉之撰。建中靖國元年進(jìn)之。為《禮書》陳祥道者,其兄也。其書雅、俗、胡部音器、歌舞,下及優(yōu)伶、雜戲,無不備載。博則博矣,未免于蕪穢也。賜紹圣元年制科,終禮部侍郎。

  △《大晟樂書》二十卷

  大中大夫開封劉炳子蒙撰?!按箨伞闭?,本方士魏漢津妄出新意,以祐陵指節(jié)定尺律,傅會身為度之說。炳為大司樂,精為緣飾。又有《圖譜》一卷。

  △《隆韶導(dǎo)和集》一卷

  保義郎大晟府案協(xié)律姚公立撰。以律呂、節(jié)氣、陰陽為說,凡四十九條。

  ○雜藝類

  △《九鏡射經(jīng)》一卷

  唐檢校太子詹事韋韓撰?!吨乒阜ā啡?,《射法》九篇。

  △《射訣》一卷

  韋韓撰。敘其學(xué)射之初,有張宗者授之訣,遼著于篇。

  △《射評要略》一卷

  稱李廣撰。固依托也,而亦鄙淺亡奇。

  △《射訓(xùn)》一卷

  監(jiān)察御史張仲殷撰?!吨信d書目》云本朝人,果也,不應(yīng)名犯廟諱。

  △《射議》一卷

  元城王越石仲寶撰。凡七條。

  △《增廣射譜》七卷

  淳熙中詔進(jìn)士習(xí)射,書坊為此以射利。末二卷為盧宗邁《射法》,亦簡要可觀。

  △《書品》七卷

  梁度支尚書庾肩吾撰。

  △《書評》一卷

  梁侍中袁昂撰。

  △《藥石論》一卷

  唐昇州司馬張懷瓘撰。

  △《六體論》一卷

  △《書斷》三卷

  △《書估》一卷

  △《論書》一卷

  以上四種亦皆張懷瓘撰。

  △《翰林禁書》三卷

  無名氏。

  △《書后品》一卷

  唐御史中丞李嗣真撰。

  △《墨藪》一卷

  不知何人所集。凡十八篇。又一本二十一篇。

  △《古今法書苑》十卷

  主客郎中臨淄周越撰。越與兄起皆有書名。起書未見,越書間有之,俗甚。

  △《金壺記》一卷

  僧適之撰。集書家故事。以二字為題,而注所出于其下。凡三百余條。

  △《書史》一卷

  禮部員外郎米芾元章撰。

  △《秘閣法帖跋》一卷

  米芾撰。

  △《翰墨志》一卷

  高宗皇帝御制。

  △《法帖刊誤》二卷

  黃伯思長睿撰。《淳化法帖》出于待詔王著去取。時秘府墨跡真贗雜居,著不能辨也,但欲備晉、宋間名跡,遂至以江南人一手偽帖,竄入其間,鄙惡之甚。米南宮辨之,十已得七八,至長睿,益精詳矣。

  △《籀史》二卷

  翟耆年伯壽撰。裒諸家鐘鼎圖說為一編,頗有考究。

  △《續(xù)書譜》一卷

  鄱陽姜夔堯章撰。

  △《絳帖評》一卷

  姜夔撰。

  △《法帖要錄》十卷

  唐大理卿河?xùn)|張彥遠(yuǎn)愛賓撰。彥遠(yuǎn),宏靖之孫。三世相門。其父文規(guī)嘗刺湖州,著《吳興雜錄》。

  △《飛白敘錄》一卷

  錢惟演希圣撰。天圣四年序進(jìn)。

  △《蘭亭博議》十五卷

  淮海桑世昌澤卿撰。世昌居天臺,放翁陸氏諸甥也,博雅能詩。又嘗為《西湖紀(jì)逸》,考林逋遺事甚詳。

  △《蘭亭考》十二卷

  即前書。浙東庾司所刻,視初本頗有刪改。初十五篇,今存十三篇,去其《集字篇》后人集《蘭亭》字作書帖、詩銘之類者,又《附見篇》兼及右軍他書跡,于《樂毅論》尤詳。其書始成,本名《博議》,高內(nèi)翰文虎炳如為之序。及其刊也,其子似孫,主為刪改,去此二篇固當(dāng),而其他務(wù)從省文,多失事實,或戾本意。其最甚者,序文本亦條達(dá)可觀,亦竄改無完篇,首末闕漏,文理斷續(xù),于其父猶然,深可怪也。此書累十余卷,不過為晉人一遺帖,自是作無益,玩物喪志,本無足云。其中所錄諸家跋語,有昭然偽妄而不能辨者,未暇疏舉。

  △《法書撮要》十卷

  吳興蔡耑山父撰。以書家事實,分門條類,亦無所發(fā)明。淳熙中人,云紹圣御史之孫,吾鄉(xiāng)不聞有此人也,當(dāng)考。然其名耑而字山父,“耑”者,物之初生,從“屮”,不從“山”也。偏旁之未審,何取其為法書?余于小學(xué)家黜書法于雜藝,有以也。

  △《武岡法帖釋文》二十卷

  劉次莊元祐中為《官帖釋文》,刻石于臨江。而武岡又嘗傳刻絳州民潘氏帖。嘉定中,汪立中取劉本分入二十卷中。《官帖》所無者,增附之。

  △《書苑菁華》二十卷

  臨安書肆陳思者集。

  △《齊梁畫目錄》一卷

  唐竇蒙子泉錄。

  △《古今畫人名》一卷

  唐李嗣真錄。

  △《唐朝畫斷》一卷

  唐翰林學(xué)士朱景玄撰。一名《唐朝名畫錄?!非坝心夸?,后有天圣三年商宗儒后序,與《畫斷》大同小異。

  △《唐朝名畫錄》一卷

  即《畫斷》也。前有目錄,后有天圣三年商宗儒后序,與前本大同小異。

  △《歷代名畫記》十卷

  唐張彥遠(yuǎn)撰。彥遠(yuǎn)家世藏法書、名畫,收藏鑒識,自謂有一日之長。既作《法書要錄》,又為此《記》,且曰:“有好事者傳余二書,書畫之事畢矣?!?br />
  △《五代名畫記》

  大梁劉道醇撰。嘉祐四年陳洵直序。

  △《圣朝名畫評》一卷

  劉道醇撰。

  △《益州名畫錄》三卷

  黃休復(fù)撰。中興書目以為李略撰,而謂休復(fù)書今亡。

  △《山水受筆法》一卷

  唐沁水荊浩浩然撰。

  △《圖畫見聞志》六卷

  太原郭若虛撰。元豐中自序,稱大父司徒公,未知何人。郭氏在國初無顯人,但有郭承祐耳。其書欲繼張彥遠(yuǎn)之后。

  △《畫史》一卷

  米芾撰。

  △《德隅堂畫品》一卷

  李廌方叔撰。趙令時德麟官襄陽,行橐中諸畫,方叔皆為評品之。元符元年也。

  △《林泉高致集》一卷

  直徽猷閣待制河陽郭思撰。其父熙,字淳夫,善畫。思,元豐五年進(jìn)士。既貴,追述其父遺跡、事實。待制許光疑為之序。曰《畫訓(xùn)》、《畫意》、《畫題》、《畫訣》。而序又稱《詩歌》、《贊記》、《詔誥》、《銘誌》,今本闕。

  △《廣川畫跋》五卷

  董逌撰。

  △《畫繼》十卷

  鄧椿公壽撰。以繼郭若虛之后。張彥遠(yuǎn)《記》止會昌元年,若虛《志》止熙寧七年,今書止乾道三年。

  △《文房四譜》五卷

  參政梓潼蘇易簡太簡撰。

  △《歙硯圖譜》一卷

  太子中舍知婺源縣唐積撰。治平丙午歲。

  △《歙硯說》一卷、又《辨歙石說》一卷

  皆不著名氏。

  △《墨苑》三卷

  趙郡李孝美伯揚撰。曰《圖》,曰《式》,曰《法》。元符中馬涓、李元膺為之序。

  △《硯史》一卷

  米芾撰。

  △《北海公硯錄》一卷

  唐詢彥猷撰。專以青州紅絲石為貴。

  △《閑堂雜記》四卷

  不著名氏。述《文房四譜》,而首載唐氏《硯錄》。

  △《硯箋》一卷

  高似孫撰。

  △《續(xù)文房四譜》五卷

  司農(nóng)卿李洪秀穎撰。

  △《算經(jīng)》三卷

  夏侯陽撰。大抵乘除法?!端逯尽范?;《唐志》一卷,甄鸞注。今本無注,元豐京監(jiān)本。

  △《算經(jīng)》三卷

  張丘建撰。有序,首言:“算者不患乘除之為難,而患分之為難,是以序列諸分之本原,宣明約通之要法?!?br />
  △《應(yīng)用算法》一卷

  夷門叟郭京元豐三年序。稱平陽奇士蔣舜元撰。凡八篇,曰:《釋數(shù)》、《田畝》、《粟米》、《端匹》、《斤秤》、《修筑》、《差分》、《雜法》,總為百五十七門。前《志》在歷算類。

  △《香譜》一卷

  不知名氏。

  △《萱堂香譜》一卷

  稱侯氏萱堂,而不著名。

  △《香嚴(yán)三昧》一卷

  不知名氏。

  △《南蕃香錄》一卷

  知泉州葉廷珪撰。

  △《茶經(jīng)》一卷

  唐陸羽鴻漸撰。羽自號竟陵子,又號桑苧翁。

  △《煎茶水記》一卷

  唐涪州刺史張又新撰。本刑部侍郎劉伯芻稱水之與茶,宜者凡七等。又新復(fù)言得李季卿所筆錄陸鴻漸《水品》,凡二十。歐公《大明水記》嘗辨之,今亦載卷末。余足跡所至不廣,于《水品》僅嘗三四,若惠山泉甘美,置之第二不忝,特未知康王谷水何如爾。其次,吳淞第四橋水亦不惡?;⑶饎Τ厥馕醇?,而在第四,已不可曉。至于雪水,清甘絕佳,而居其末,尤不可曉也。大抵水活而后宜茶,活而不清潔猶不宜,故乳泉、石池、漫流者為上,為其活且潔也。若夫天一生水,烝為云雨,水之活且潔者,何以過此?余嘗用凈器承雨水,試以烹煎,不減雪水。故知又新之說妄也。

  △《茶譜》一卷

  后蜀毛文錫撰。

  △《北苑茶錄》三卷

  三司戶部判官丁謂謂之撰。咸平中進(jìn)。

  △《茶錄》二卷

  右正言修起居注莆田蔡襄君謨撰?;实v中進(jìn)。

  △《北苑拾遺》一卷

  劉昇撰。慶歷元年序。

  △《補茶經(jīng)》一卷

  知建州周絳撰。當(dāng)大中祥符間。

  △《東溪試茶錄》一卷

  宋子安撰。

  △《北苑總錄》十二卷

  興化軍判官曾伉錄《茶經(jīng)》諸書,而益以詩歌二首。

  △《茶山節(jié)對》一卷

  攝衢州長史蔡宗顏撰。

  △《宣和北苑貢茶錄》一卷

  建陽熊蕃叔茂撰。其子克又益寫其形制而傳之。

  △《北苑別錄》一卷

  趙汝礪撰。

  △《品茶要錄》一卷

  建安黃儒道父撰。元祐中東坡嘗跋其后。

  △《酒譜》一卷

  汶上竇蘋叔野撰。其人即著《唐書音訓(xùn)》者。

  △《北山酒經(jīng)》三卷

  大隱翁撰。

  △《鼎錄》一卷

  梁中書侍郎虞荔纂。

  △《古今刀劍錄》一卷

  粱陶弘景撰。

  △《泉志》十五卷

  洪遵景伯撰。記歷代錢貨。

  △《浸銅要略》一卷

  張甲撰。稱德興草澤紹圣元年序。蓋膽水浸鐵成銅之始。甲,參政子公之祖。

  △《冶金錄》一卷

  泉司吏所為也。

  △《彈棋經(jīng)》一卷

  題張柬之撰。

  △《五木經(jīng)》一卷并圖例

  唐李翱撰,元革注。蓋古樗蒱之戲也。

  △《三象戲圖》一卷

  汲陽成師仲編。

  △《打馬格局》一卷

  無名氏。

  △《打馬圖式》一卷

  鄭寅子敬撰。用五十馬。

  △《打馬賦》一卷

  易安李氏撰。用二十馬。以上三者,各不同。今世打馬,大約與古之樗蒱相類。

  △《譜雙》十卷

  洪遵集。此戲今人不復(fù)為。

  △《進(jìn)士采選》一卷

  趙明遠(yuǎn)景昭撰。此元豐未改官制時遷轉(zhuǎn)格例也。

  △《希古集》一卷

  括蒼何宗姚取投壺新舊式及馮氏《射法》為一編。

  △《忘憂清樂集》一卷

  棋待詔李逸民撰集。

  △《通遠(yuǎn)集》一卷

  無名氏。視《清樂》為略。

  △《象棋神機(jī)集》一卷

  稱于陽葉茂卿撰。

  △《約鰲圖》一卷

  △《采珠格局》一卷

  △《勸酒玉燭詩》一卷

  皆無名氏。

  △《捉臥甕人事數(shù)》一卷

  李庭中撰。以上四種皆酒邊雅戲。

  ○類書類

  △《語麗》十卷

  梁湘東王功曹參軍朱澹遠(yuǎn)撰。采摭書語之麗者,為四十門。

  △《修文殿御覽》三百六十卷

  北齊尚書左仆射范陽祖珽孝徵等撰。案《唐志》類書,在前者有《皇覽》、《類苑》、《華林遍略》等六家,今皆不存。則此書當(dāng)為古今類書之首。珽之行事,奸貪兇險,盜賊小人之尤無良者,言之則汙口舌。而其所編集,乃獨至今傳于世。然珽嘗以他人所賣《遍略》質(zhì)錢受杖。又嘗盜官《遍略》一部,坐獄論罪。今書毋乃亦盜《遍略》之舊,以為己功耶?《遍略》者,梁徐僧權(quán)所為也。又案《隋志》作《圣壽堂御覽》,卷數(shù)同。圣壽者,實齊后主所居。

  △《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

  唐秘書監(jiān)余姚虞世南伯施撰。其書成于隋世。

  △《藝文類聚》一百卷

  唐弘文館學(xué)士長沙歐陽詢信本撰。

  △《初學(xué)記》三十卷

  唐集賢院學(xué)士長城徐堅元固撰。

  △《六帖》三十卷

  唐太子少傅太原白居易撰。《唐志》作《白氏經(jīng)史事類》,一名《六帖》。《醉吟先生墓志》云:又著《事類集要》三十部,時人目為《白氏六帖》。

  △《金鑰》二卷

  唐太學(xué)博士河內(nèi)李商隱義山撰。分四部,曰《帝室》、《職官》、《歲時》、《州府》。大略為箋啟應(yīng)用之備。

  △《玉屑》十五卷

  無名氏。

  △《蒙求》三卷

  唐李翰撰。本無義例,信手肆意雜襲成章,取其韻語易于訓(xùn)誦而已。遂至舉世誦之,以為小學(xué)發(fā)蒙之首,事有甚不可曉者。余家諸子在褓,未嘗令誦此也?!鳌镀菰纷胍肥硖苿P名撰。皆集內(nèi)外宗族姻親故事。

  △《戚苑英華》十卷

  唐仙居令袁悅撰。唐志云重修,蓋因揚名之舊而廣之。

  △《太平御覽》一千卷

  翰林學(xué)士李昉、扈蒙等撰。以前代《修文御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及諸書參詳條次修纂。本號《太平總類》,太平興國二年受詔,八年書成,改名《御覽》。或言,國初古書多未亡,以《御覽》所引用書名故也,其實不然,特因前諸家類書之舊爾。以《三朝國史》考之,館閣及禁中書總?cè)f六千余卷,而《御覽》所引書多不著錄,蓋可見矣。

  △《鹿門家鈔詩詠》五十卷

  鴻臚少卿襄陽皮文璨撰。以群書分類事為詩而注釋之。其祖舊休,有書名《鹿門家鈔》,故今述其名。

  △《冊府元龜》一千卷

  景德二年命資政殿學(xué)士王欽若、知制誥楊憶修歷代君臣事跡,八年而成??偽迨?,部有總序,一千一百四門,門有小序。賜名制序。所采正經(jīng)史之外,惟取《戰(zhàn)國策》、《國語》、《韓詩外傳》、《呂氏春秋》、《管》、《晏》、《韓子》、《孟子》、《淮南子》及《修文殿御覽》。每門具進(jìn),上親覽,摘其舛誤,多出手書,或詔對,揩示商略。

  △《天和殿御覽》四十卷

  侍讀學(xué)士臨川晏殊等天圣中受詔,取《冊府元龜》,掇其要者,分類為二百十五門。

  △《類要》七十六卷

  晏殊撰。曾鞏為序。

  △《事類賦》三十卷

  校理丹陽吳淑正儀撰進(jìn)并注。

  △《韻類題選》一百卷

  朝奉大夫知處州鄞袁轂容直撰。以韻類事纂集,頗精要。世所行《書林韻會》,蓋依倣而附益之者也。轂,嘉祐六年進(jìn)士。東坡守杭時為倅,“風(fēng)月平分”之詞,為轂作也。其后累世登科。絜齋燮,其四世孫也。

  △《本朝蒙求》三卷

  端明殿學(xué)士成都范鎮(zhèn)景仁撰。

  △《十七史蒙求》一卷

  題王先生。不著名氏。或云王令也。

  △《書敘指南》二十卷

  任廣撰。崇寧中人。皆經(jīng)傳四字語,備尺牘應(yīng)用者也。

  △《實賓錄》三十卷、《后集》三十卷

  高郵馬永易明叟撰,蜀人句龍材校正,文彪增廣。其三十卷者,本書也。義取“名者實之賓”為名。

  △《史韻》四十九卷

  嘉禾錢諷正初撰。附韻類事,頗便檢閱。

  △《后六帖》三十卷

  知撫州孔傳世文撰。以續(xù)白氏之后也。傳襲封衍圣公。

  △《海錄碎事》三十三卷

  知泉州建安葉廷珪撰。

  △《皇朝事實類苑》二十六卷

  知吉州江少虞撰。紹興中人。其書亦可入小說類。

  △《兩漢蒙求》十卷

  樞密吳興劉玨希范撰。紹圣中所序。

  △《補注蒙求》八卷

  徐子光撰。以李翰《蒙求》句為之注。本句之外,兼及其人他事。

  △《群書類句》十四卷

  三山葉鳳撰。以《群書新語》增廣。自五字以至九字,為七百五十一門,各以平仄聲為偶對。

  △《書林韻會》一百卷

  無名氏。蜀書坊所刻,規(guī)?!俄嶎愵}選》而加詳焉。

  △《幼學(xué)須知》五卷

  余姚孫應(yīng)符仲潛撰次。此書本書坊所為,以教小學(xué)。應(yīng)符從而增廣之。

  △《兩漢博聞》二十卷

  無名氏。或云楊侃。

  △《班左誨蒙》三卷

  程俱致道撰。

  △《左氏摘奇》十三卷

  給事中吳郡胡元質(zhì)長文撰。

  △《諸史提要》十五卷

  參政吳越錢端禮處和撰。泛然鈔錄,無義類。

  △《漢雋》十卷

  括蒼林越撰。以《西漢書》,分類為十五篇。皆句字之古雅者。“雋”者,取雋永之義也。

  △《文選雙字類要》三卷

  蘇易簡撰。摘取雙字,以類編集。

  △《選腴》五卷

  天臺王若撰。以五聲韻編集《文選》中字。淳熙元年序。

  △《晉史屬辭》三卷

  永嘉戴迅簡之撰。用《蒙求》體,以類晉事。元祐癸酉歲也。

  △《觀史類編》六卷

  呂祖謙撰。初輯此篇為六門,曰“擇善”、曰“儆戒”、曰“閫范”、曰“治體”、曰“論議”、曰“處事”。而“閫范”最先成,既別行,今惟五門,而“論議”分上、下卷。

  △《帝王經(jīng)世圖譜》十卷

  著作佐郎金華唐仲友與正撰。凡天文、地理、禮樂、刑政、陰陽、度數(shù)、兵農(nóng)、王霸,本之經(jīng)典,兼采傳注,類聚群分。凡百二十二篇。

  △《經(jīng)子法語》二十四卷

  △《左傳法語》六卷

  △《史記法語》十八卷

  △《西漢法語》二十卷

  △《后漢精語》十六卷

  △《三國精語》六卷

  △《晉書精語》五卷

  △《南史精語》十卷

  洪邁撰。自《博聞》、《誨蒙》、《漢雋》、《摘奇》、《提要》及此《法語》諸書,皆所以備遺忘。而洪氏多取句法,《漢雋》類例有倫,余皆隨筆信意鈔錄者也。

  △《遷史刪改古書異辭》十二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