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文腂傳

白話舊唐書 作者:后晉·劉昫等


  張文馞,貝州武城人。隋煬帝大業(yè)末年,他家由魏州搬遷到昌樂。張文馞幼年喪父,因孝順母親敬愛兄長而聞名。貞觀初年,以通曉經傳而中明經舉,補并州參軍之空缺。當時,英國公李責力是并州長史,對張文馞很是器重而以禮相待。他又被升遷水部員外郎。當時,他的兄長張文琮為戶部侍郎,舊制規(guī)定,兄弟不允許一同在內閣任職,于是外調為云陽縣令。龍朔年間,又授東西臺舍人,主持政事不久又遷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并兼主管左史職事。

  當時,正開始修建蓬萊、上陽、合璧等宮,又加上征討邊境的少數民族,僅馬廄里的馬就有萬匹,因此府庫漸以空虛。張文馞見此狀況便向皇上進言說“:人力不可不惜,百姓不可不養(yǎng),以安居樂業(yè)來養(yǎng)他們,就富而康;以勞役公差來累他們,就怨而叛。秦皇漢武,擴展四疆領土,多多建造宮室,因而造成土崩瓦解,戶口減半的困境。臣聞,在未亂之時治理,才能保邦于未危。人無常懷,懷于有仁心的國君,陛下不在未亂之前控制,怎么能在已經危險之后挽救呢?百姓不堪勞役賦稅之擾,必然會構成禍難。殷鑒不遠,近在隋朝。臣希望對百姓稍加安撫,使無生怨?!备咦诤芡膺@一意見,加以采納,于是節(jié)減廄馬數千匹,并賜張文馞絲綢錦緞百段。

  咸亨三年(672),官名又復舊,張文馞改授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不久,又遷大理卿,依舊主持政事。張文馞到任不到十天,處理遺難之事四百余條,無不妥當。從此,抵償罪責的人,皆無怨言。張文馞曾由于生病,牢中的囚犯參與齋禱,愿他早日病愈能來處理他們的事。當時的人都稱他執(zhí)法公平體諒實情,把他比為戴胄。上元二年(675),張文馞拜授侍中,兼太子賓客。大理寺牢中的囚犯聽說張文馞改官,一時齊哭,張文馞的治理能感人之心達到如此地步。

  張文馞性情嚴正,諸司的奏議,多有被糾正或駁回的,高宗很是信任他。他有時臥病在家,朝廷每有大事,高宗必問諸宰相“:與文馞討論研究過嗎?”奏說沒有的,就要去與文馞共同籌劃;如果說已議過,都依從文馞的意見。那以后,新羅外叛,高宗準備調兵討伐。當時,張文馞病在家中,便帶病乘車請求皇上接見,他向高宗奏道“:近來,吐蕃犯境,我們的軍隊屯駐寇境;新羅雖然沒有馬上歸順,但師不內侵。如果我們東西同時出兵征討,臣恐百姓負擔不了。請求陛下能息兵修德來安定百姓。”高宗聽從了他的意見。儀鳳二年(677),張文馞病卒,享年七十三歲,贈幽州都督,謚號為懿。因為他在孝敬皇帝時就在朝廷侍奉,特敕在恭陵陪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