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開字應祥,普州安居人。元符三年(1100)中進士及第。大觀二年(1108),權(quán)辟颿正。由于舉薦改變官秩,全家遷居京師,買田尉氏,同四方賢俊交游,因此洞察到天下利弊應當除去和施行的。像這樣經(jīng)過七年時間,慨然有變革除弊的志向。
宣和初年,任禮制局校正檢閱官,數(shù)月后禮制局廢罷,出知鄢陵縣。宣和七年(1125),任講議司檢詳官。趙開善長心計,自罷檢詳官后,任成都路轉(zhuǎn)運判官,于是奏請罷免宣和六年所增上供認額綱布十萬匹,減免下戶輸納利州水腳錢的十分之三,又減免蒲江六所鹽井在元符到宣和時所增加的鹽額,排列其順序,叫作“鼠尾賬”,揭榜告示鄉(xiāng)戶所應當交納的賦稅的實際數(shù)目,使人人都能知道了解,鄉(xiāng)村胥吏不得隱匿轉(zhuǎn)寄。
曾經(jīng)說:“財利之源應當出于一處,祖宗時天下財計盡歸三司管理,各種利源各歸漕司管理,因此官省而事理。合并廢罷,漕司可以參究利害,而沒有互相牽制阻礙的弊端?!辈㈥愂鋈恫?、買馬五大弊端,大概是說:“黎州買馬,在嘉..時每年花費才二千一百余。自從設置榷茶機關(guān)以后,每年花費四千,并且需要護馬士卒超過千人,還不夠用,多費衣糧,這是一害。嘉..時以銀絹買馬,都有定價?,F(xiàn)在有關(guān)官員狼狽為奸。不按時交歸貨物,只將空頭支票交給當?shù)厣贁?shù)民族民眾,讓他們等待貨物,因此產(chǎn)生怨恨,必然導致邊患發(fā)生,這是二害。當初設置榷茶機關(guān),向轉(zhuǎn)運司借貸本錢五十二萬緡,向常平司借貸二十余萬。自熙寧至今近六十年,原來所借貸的沒有償還一分錢,而每年借貸仍以當初數(shù)目為標準,這是三害。實行榷茶之初,預先分給茶戶本錢,不久于數(shù)外改變增加和買,或者扣留分給茶戶的本錢充當和買,茶戶因此破產(chǎn),而官買每年增加,茶葉質(zhì)量日益泛雜,官茶既不能飲食,私販茶葉隨之公行,法令不能禁止,這是四害。過去天下太平之時,四川茶葉進入秦隴地區(qū)的十占八九,還怕積壓難以出售?,F(xiàn)在關(guān)、隴地區(qū)全遭戰(zhàn)火焚毀,仍拘留舊額,究竟有什么用呢?茶兵官吏坐費衣糧,不免給州縣攤派雜稅,這是五害。請求依照嘉..的舊例,全部罷免榷茶,仍令轉(zhuǎn)運司買馬,那么五官并去,而邊患不會發(fā)生。如認為榷茶不能急忙廢罷,也應該并歸轉(zhuǎn)運司管理,痛下決心減免數(shù)額以減輕茶戶負擔,降價以優(yōu)惠茶商,這樣私自販賣必然衰落,盜賊消弭平定,本錢既常在,而利息自足。”
朝廷感到趙開說得正確,即提升他為都大提舉川、陜茶馬事,讓他推行。這是建炎二年的事情。于是大變茶馬之法,官買官賣一齊廢罷,參照政和二年東京都茶務所制定的條款,印制茶引,讓茶商執(zhí)引同茶戶自相貿(mào)易。將成都過去的買賣茶場改為合同場買引所,仍在合同場設立茶市,交易者必經(jīng)過茶市,茶引和茶必須相隨一起。茶戶十戶或十五戶為一保,并確定茶鋪姓名,互相監(jiān)督販鬻的人,凡是買茶引,春季每斤為錢七十,夏季為五十,原來所交納的市例頭子錢仍依舊。茶經(jīng)過的關(guān)口每斤征發(fā)一錢,住下征收一錢半。合同場監(jiān)官員除了驗引、秤茶、封記、發(fā)放等事務外,不得干預茶商、茶戶交易事宜。
原來的制度買馬達到三千匹轉(zhuǎn)一官,這只是以所買的數(shù)目多少進行獎賞,往往有一任數(shù)次轉(zhuǎn)官的情況。趙開上奏說“:誰獎賞必須以馬匹到京實際驗收的數(shù)目為準,有的馬匹死在途中,應降黜不等?!钡浇ㄑ姿哪?1130)冬,茶引收取利息達到一百七十多萬,買馬超過二萬匹。
張浚以知樞密院身份宣撫川蜀,素知趙開善于理財,即承制任命趙開兼任宣撫處置使司隨軍專運使,專門總領(lǐng)四川財賦。趙開見到張浚說“:四川民眾的財力已經(jīng)耗盡了,一點也不能增加,只有榷貨稍有贏余,而貪猾官吏將其據(jù)為己有,互相隱瞞藏匿。只有不顧忌怨恨,果斷敢行,才能救濟一時之急。”
張浚銳意興復宋朝大業(yè),對趙開委任不疑,于是大改酒法,從成都開始。首先罷免公使賣供給酒,在原來撲買坊場所設置隔槽,設官主持其事,曲和釀具官全部自買,聽任釀酒戶各以米到官場自釀,凡一石米交錢三千,加上頭子雜用錢二十二。釀酒多少,只看納錢的多少,不限制數(shù)目。次年,在四路遍行此法。又依照成都府法,在秦州設錢引務,興州鼓鑄銅錢,官賣銀絹,聽憑民眾用錢引或銅錢購買。凡是民錢應交給官府的,聽憑民用錢引折納,官府支出也像這樣。民眾私自用錢引交易,在一千五百以上準許從便增高其值,只是不得削減。此法實行之后,民眾感到十分方便。
當初,錢引兩樣通行的才二百五十余萬,到這時添印到四千一百九十余萬,人也不嫌其多,價格也沒有削減。
宣撫司繳獲假引三十萬,捉拿盜賊五十人,張浚準備聽從有關(guān)部門的決定處死他們,趙開報告張浚說:“相君錯了。引是假的,但加蓋宣撫使印章就變成了真的。把這些人黥面而然后讓他制造錢幣,這是相君一天之內(nèi)獲得三十萬錢,而又讓五十人起死回生?!睆埧UJ為很好,全部采納了他的建議。
最后又改革鹽法,其方法實際是根據(jù)大觀時期東南、東北地區(qū)鹽鈔條例,設置合同場鹽市,與茶法大體類似。鹽引每一斤納錢二十五,土產(chǎn)稅及增添等共交納九點四錢,所經(jīng)過的關(guān)口每斤征收錢七分,住下征收一點五錢,如果用錢引折納,另外交納稱提勘合錢共六十。變革榷法的開頭,怨言四起,到這時趙開又計議變革鹽法,言者遂上奏稱改革不便于民,請求罷免以安定民眾,并說“:如果說大臣建議請求,務全事體,必須改變制度,即請寫信與張浚照會協(xié)商?!痹t令這個奏章交給張浚,張浚不為所動。
當時張浚肩負重任,在秦川治理軍隊,經(jīng)營兩河地區(qū),旬犒月賞,以求得到士卒拼死效力,費用不計其數(shù),全部由趙開辦理。趙開對經(jīng)濟十分熟悉,算無遺策,雖然開支費用不可數(shù)計,但仍有贏余。
吳..任四川宣撫副使,專門負責戰(zhàn)守,對于財用的盈虧未曾過問,只是一切以軍隊需要催促辦理,同趙開意趣不同。吳..多次以供給不繼向朝廷投訴,趙開也自己彈劾年老疲憊,請求離任。朝廷沒有允許,于是專門設置四川安撫制置大使的官職,任命席益擔任。席益以前曾任執(zhí)政,詔令他位在宣撫司之上,朝廷議論恐怕不妥,仍詔令張浚視察荊、襄、川、陜各部隊。
紹興六年(1136),朝廷廢罷綿州宣撫司,吳..仍以宣撫身份負責軍事,軍隊聽憑吳..指揮,錢物則委任趙開管理。不久任命趙開為徽猷閣待制,加吳..兩鎮(zhèn)節(jié)度使。又降旨,都轉(zhuǎn)運使不應同四路漕臣同系銜,成都、潼川兩路漕臣與都轉(zhuǎn)運使由于供應軍需錢物延期受到牽連,各自貶官二秩。朝廷故意壓制他們,讓他們互相解除隔閡,辦理軍需補給。而趙開又同席益不和,抗疏請求將原來宣撫司每年的收入供應軍隊開支,不許其他機構(gòu)分支挪用,又指責宣撫司截留都漕運司錢,到果、閬等州糴米不對。又說支付吳..軍費用,紹興四年總計為一千九百五十五點七萬余緡,紹興五年根據(jù)紹興四年情況又增加了四百二十點五萬余緡。四川現(xiàn)在公私俱困,四向無處取給,事情危急,實在十分讓人擔擾,請求準許以茶馬司奉計到朝廷,暢所欲言。
朝廷既知趙開同吳..和席益不和,于是詔令趙開到朝廷,以李迨代替他。恰逢趙開生病沒有成行,朝廷任命他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七年(1137),復職任右文殿修撰、都大主管川陜茶馬。趙開已病,多次上奏請求辭職,詔令答應他的請求,提舉太平觀。紹興十一年(1141)去世。
宣和初年,任禮制局校正檢閱官,數(shù)月后禮制局廢罷,出知鄢陵縣。宣和七年(1125),任講議司檢詳官。趙開善長心計,自罷檢詳官后,任成都路轉(zhuǎn)運判官,于是奏請罷免宣和六年所增上供認額綱布十萬匹,減免下戶輸納利州水腳錢的十分之三,又減免蒲江六所鹽井在元符到宣和時所增加的鹽額,排列其順序,叫作“鼠尾賬”,揭榜告示鄉(xiāng)戶所應當交納的賦稅的實際數(shù)目,使人人都能知道了解,鄉(xiāng)村胥吏不得隱匿轉(zhuǎn)寄。
曾經(jīng)說:“財利之源應當出于一處,祖宗時天下財計盡歸三司管理,各種利源各歸漕司管理,因此官省而事理。合并廢罷,漕司可以參究利害,而沒有互相牽制阻礙的弊端?!辈㈥愂鋈恫?、買馬五大弊端,大概是說:“黎州買馬,在嘉..時每年花費才二千一百余。自從設置榷茶機關(guān)以后,每年花費四千,并且需要護馬士卒超過千人,還不夠用,多費衣糧,這是一害。嘉..時以銀絹買馬,都有定價?,F(xiàn)在有關(guān)官員狼狽為奸。不按時交歸貨物,只將空頭支票交給當?shù)厣贁?shù)民族民眾,讓他們等待貨物,因此產(chǎn)生怨恨,必然導致邊患發(fā)生,這是二害。當初設置榷茶機關(guān),向轉(zhuǎn)運司借貸本錢五十二萬緡,向常平司借貸二十余萬。自熙寧至今近六十年,原來所借貸的沒有償還一分錢,而每年借貸仍以當初數(shù)目為標準,這是三害。實行榷茶之初,預先分給茶戶本錢,不久于數(shù)外改變增加和買,或者扣留分給茶戶的本錢充當和買,茶戶因此破產(chǎn),而官買每年增加,茶葉質(zhì)量日益泛雜,官茶既不能飲食,私販茶葉隨之公行,法令不能禁止,這是四害。過去天下太平之時,四川茶葉進入秦隴地區(qū)的十占八九,還怕積壓難以出售?,F(xiàn)在關(guān)、隴地區(qū)全遭戰(zhàn)火焚毀,仍拘留舊額,究竟有什么用呢?茶兵官吏坐費衣糧,不免給州縣攤派雜稅,這是五害。請求依照嘉..的舊例,全部罷免榷茶,仍令轉(zhuǎn)運司買馬,那么五官并去,而邊患不會發(fā)生。如認為榷茶不能急忙廢罷,也應該并歸轉(zhuǎn)運司管理,痛下決心減免數(shù)額以減輕茶戶負擔,降價以優(yōu)惠茶商,這樣私自販賣必然衰落,盜賊消弭平定,本錢既常在,而利息自足。”
朝廷感到趙開說得正確,即提升他為都大提舉川、陜茶馬事,讓他推行。這是建炎二年的事情。于是大變茶馬之法,官買官賣一齊廢罷,參照政和二年東京都茶務所制定的條款,印制茶引,讓茶商執(zhí)引同茶戶自相貿(mào)易。將成都過去的買賣茶場改為合同場買引所,仍在合同場設立茶市,交易者必經(jīng)過茶市,茶引和茶必須相隨一起。茶戶十戶或十五戶為一保,并確定茶鋪姓名,互相監(jiān)督販鬻的人,凡是買茶引,春季每斤為錢七十,夏季為五十,原來所交納的市例頭子錢仍依舊。茶經(jīng)過的關(guān)口每斤征發(fā)一錢,住下征收一錢半。合同場監(jiān)官員除了驗引、秤茶、封記、發(fā)放等事務外,不得干預茶商、茶戶交易事宜。
原來的制度買馬達到三千匹轉(zhuǎn)一官,這只是以所買的數(shù)目多少進行獎賞,往往有一任數(shù)次轉(zhuǎn)官的情況。趙開上奏說“:誰獎賞必須以馬匹到京實際驗收的數(shù)目為準,有的馬匹死在途中,應降黜不等?!钡浇ㄑ姿哪?1130)冬,茶引收取利息達到一百七十多萬,買馬超過二萬匹。
張浚以知樞密院身份宣撫川蜀,素知趙開善于理財,即承制任命趙開兼任宣撫處置使司隨軍專運使,專門總領(lǐng)四川財賦。趙開見到張浚說“:四川民眾的財力已經(jīng)耗盡了,一點也不能增加,只有榷貨稍有贏余,而貪猾官吏將其據(jù)為己有,互相隱瞞藏匿。只有不顧忌怨恨,果斷敢行,才能救濟一時之急。”
張浚銳意興復宋朝大業(yè),對趙開委任不疑,于是大改酒法,從成都開始。首先罷免公使賣供給酒,在原來撲買坊場所設置隔槽,設官主持其事,曲和釀具官全部自買,聽任釀酒戶各以米到官場自釀,凡一石米交錢三千,加上頭子雜用錢二十二。釀酒多少,只看納錢的多少,不限制數(shù)目。次年,在四路遍行此法。又依照成都府法,在秦州設錢引務,興州鼓鑄銅錢,官賣銀絹,聽憑民眾用錢引或銅錢購買。凡是民錢應交給官府的,聽憑民用錢引折納,官府支出也像這樣。民眾私自用錢引交易,在一千五百以上準許從便增高其值,只是不得削減。此法實行之后,民眾感到十分方便。
當初,錢引兩樣通行的才二百五十余萬,到這時添印到四千一百九十余萬,人也不嫌其多,價格也沒有削減。
宣撫司繳獲假引三十萬,捉拿盜賊五十人,張浚準備聽從有關(guān)部門的決定處死他們,趙開報告張浚說:“相君錯了。引是假的,但加蓋宣撫使印章就變成了真的。把這些人黥面而然后讓他制造錢幣,這是相君一天之內(nèi)獲得三十萬錢,而又讓五十人起死回生?!睆埧UJ為很好,全部采納了他的建議。
最后又改革鹽法,其方法實際是根據(jù)大觀時期東南、東北地區(qū)鹽鈔條例,設置合同場鹽市,與茶法大體類似。鹽引每一斤納錢二十五,土產(chǎn)稅及增添等共交納九點四錢,所經(jīng)過的關(guān)口每斤征收錢七分,住下征收一點五錢,如果用錢引折納,另外交納稱提勘合錢共六十。變革榷法的開頭,怨言四起,到這時趙開又計議變革鹽法,言者遂上奏稱改革不便于民,請求罷免以安定民眾,并說“:如果說大臣建議請求,務全事體,必須改變制度,即請寫信與張浚照會協(xié)商?!痹t令這個奏章交給張浚,張浚不為所動。
當時張浚肩負重任,在秦川治理軍隊,經(jīng)營兩河地區(qū),旬犒月賞,以求得到士卒拼死效力,費用不計其數(shù),全部由趙開辦理。趙開對經(jīng)濟十分熟悉,算無遺策,雖然開支費用不可數(shù)計,但仍有贏余。
吳..任四川宣撫副使,專門負責戰(zhàn)守,對于財用的盈虧未曾過問,只是一切以軍隊需要催促辦理,同趙開意趣不同。吳..多次以供給不繼向朝廷投訴,趙開也自己彈劾年老疲憊,請求離任。朝廷沒有允許,于是專門設置四川安撫制置大使的官職,任命席益擔任。席益以前曾任執(zhí)政,詔令他位在宣撫司之上,朝廷議論恐怕不妥,仍詔令張浚視察荊、襄、川、陜各部隊。
紹興六年(1136),朝廷廢罷綿州宣撫司,吳..仍以宣撫身份負責軍事,軍隊聽憑吳..指揮,錢物則委任趙開管理。不久任命趙開為徽猷閣待制,加吳..兩鎮(zhèn)節(jié)度使。又降旨,都轉(zhuǎn)運使不應同四路漕臣同系銜,成都、潼川兩路漕臣與都轉(zhuǎn)運使由于供應軍需錢物延期受到牽連,各自貶官二秩。朝廷故意壓制他們,讓他們互相解除隔閡,辦理軍需補給。而趙開又同席益不和,抗疏請求將原來宣撫司每年的收入供應軍隊開支,不許其他機構(gòu)分支挪用,又指責宣撫司截留都漕運司錢,到果、閬等州糴米不對。又說支付吳..軍費用,紹興四年總計為一千九百五十五點七萬余緡,紹興五年根據(jù)紹興四年情況又增加了四百二十點五萬余緡。四川現(xiàn)在公私俱困,四向無處取給,事情危急,實在十分讓人擔擾,請求準許以茶馬司奉計到朝廷,暢所欲言。
朝廷既知趙開同吳..和席益不和,于是詔令趙開到朝廷,以李迨代替他。恰逢趙開生病沒有成行,朝廷任命他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七年(1137),復職任右文殿修撰、都大主管川陜茶馬。趙開已病,多次上奏請求辭職,詔令答應他的請求,提舉太平觀。紹興十一年(1141)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