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履祥傳

白話元史 作者:明·宋濂等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蘭溪人。先祖原姓劉,因避諱吳越錢武肅王之同音名,故改姓金。

  履祥幼時就很聰慧,父兄稍加教授,就能背誦。年齡稍大,更加自勉奮發(fā)學習。對天文、地理、禮樂、兵謀、陰陽、律歷之類的書,無不認真研究。及至青年時期,懂得了要向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程頤、程顥學習,他與同郡王柏拜何基為師。而何基的老師是黃..,..又是朱熹的親授弟子,因此其學問更其嚴密,融會貫通,其造詣更為深邃。

  由于當時宋朝危亡之勢已無可挽救,履祥決心不再進取。然而其具有安邦濟世之才略,使他不能對當時政治形勢不問不聞。適逢襄樊戰(zhàn)事緊迫,宋朝持觀望態(tài)度不敢去救援,履祥因此向宋朝獻策直搗元軍空虛的后方。請求用重兵由水路直趨燕、薊以解救襄樊之師。他詳細敘述海船所經的州郡縣邑以及大海中遠近島嶼,處處都是可行的??墒撬握冀K未采用他的計策。后來朱王宣、張清獻海運之利,而所經海道,與履祥以前的上書相比,幾乎沒有什么差異,因此后人很佩服他計算的精確。

  宋恭帝德..(1275),以迪功郎、史館編校起用他,履祥未接受。宋將滅亡,各地盜匪烽起,履祥隱居金華山中,戰(zhàn)火稍停,就在山谷山巖間追云逐月,吟詠歌唱,將世上的事情看得非常淡泊,常常獨自一人整天態(tài)度嚴肅,然待人接物則有朝氣,和藹可親。對后生諄諄教導,從不厭倦。他更忠于“義”,友人之子因犯罪,母子淪為奴隸,十年未見面,他傾其所蓄,為母子贖罪,直到釋放為止。后來友人之子富貴了,他從不談及此事,見面只相互問候罷了。何基、王柏去世后,他率領同窗,遵照師友之義,著喪服去吊喪。

  履祥曾說文正公司馬光作《資治通鑒》,秘書丞劉恕寫《外紀》,記載以前的事,不以經書為依據而選百家之說,無論是非,都不符合圣人思想,不足以傳告別人。堯舜以前之事,并非孔夫子所定,正誤難辨。夫子將魯國的歷史著為《春秋》,王朝列國的事,不是玉帛上寫的,也不寫進魯史,并非圣人有意刪掉。《左傳》所記,或者有缺漏,或者有錯誤,不能說是在闡明經書。于是履祥以宋代邵雍的《皇極經世歷》、胡宏的《皇王大紀》為例,損益適中,以《尚書》為主,不及《詩》、《書》、《春秋》,旁采舊史及諸子百家,加以解釋,按年敘事,上自唐堯,下止于《通鑒》所記時代之前,編為一書,共二十卷,名為《通鑒前編》。所引之書,均加注釋,以明其義,這都是先儒所未做到的。書成之后授與門生許謙,對他說:“二帝三王的微言和美好德行當為后世所效法,戰(zhàn)國之申不害、商鞅之法術亂政,當為后世君王所引以為戒。這些本書不可不著?!甭南榈闹鬟€有《大學章句疏義》二卷,《論語孟子集注考證》十七卷,《書表注》四卷。許謙對這些書都作了校定,均傳于學者。天歷中(1328),廉訪使鄭允中,都把這些書呈進皇帝。

  履祥住于仁山之下,學者們稱他為“仁山先生”。大德年間(1297—1307)卒。元統(tǒng)初(1333),同鄉(xiāng)吳師道為國子博士,將履祥著作移于學官,在鄉(xiāng)學中供奉他的神位。至正年間(1341—1368),賜謚文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