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戰(zhàn)國時期楚國文化的重大成就

楚國史 作者:魏昌


  一、毛筆、竹簡與帛書

  春秋末至戰(zhàn)國后,楚文字數(shù)量多,書寫流暢,與毛筆的創(chuàng)制使用是分不開的。西晉崔豹《古今注》說:“秦吞六國,滅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稱于時。蒙恬造筆,即秦筆耳?!薄懊商裨旃P”故事流傳至今,無人不曉。事實上,早在蒙恬之前,楚人就已能造筆,并用毛筆書寫了。從本世紀四十年代以來,湖北、湖南、安徽各地楚墓出土的竹簡、帛書、帛畫、漆器圖案,都是用毛筆書寫和描繪的。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戰(zhàn)國中期楚墓出土了毛筆和竹片、鋼削刀、小竹筒,后三者顯然是和毛筆配套使用的。1957年信陽戰(zhàn)國中期楚墓出土了一件文具箱,內裝有毛筆和其他配套工具。由此可見,戰(zhàn)國后,楚人已廣泛使用毛筆了。

  毛筆的使用,不僅使書寫范圍擴大(突破了原來甲骨文和銘文的局限性)、字數(shù)增多,而且在字體上亦有新的發(fā)展。當然,楚文字總體看與中原文字是一致的,但亦有自己的特色。如字體流利,或簡或繁,比較隨便,其字體結構、波勢挑法,已具有“古隸”的特點,后來秦隸、漢隸,正是在楚字與其他地區(qū)文字的基礎上吸收發(fā)展而成的。

  楚地盛產(chǎn)竹,故楚人就地取材,對竹進行加工處理,成為人們書寫最簡便的材料,稱為竹簡。自本世紀五十年代初在長沙楚墓首批出土竹簡后,在湖南其他地區(qū),以及河南、湖北各地也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竹簡,其中尤以江陵、荊門出土的竹簡最多。大量竹簡的出土,對研究楚國與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早在1942年,在長沙東郊子彈庫楚墓中,就出土了一幅帛書。帛書共948字(缺94字),有三篇,一為《四時》篇,二為《天象》篇,三為《月忌》篇李學勤《論楚帛書中的天象》(《湖南考古輯刊》1982年第1集)。

  帛書,即為寫在絲綢品上的文字,是迄今為止所見的我國最古老的縑帛文字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原品1945年流入美國,現(xiàn)國內所見的是帛書攝影件。

  二、莊子思想

  莊子(約前369-280年),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一說今安徽蒙城)人,做過蒙地的管理漆園的小官。生活窮困潦倒,曾向監(jiān)河侯(官名)借糧度日。他本來是宋國人,因公元前286年(楚頃襄王十三年)齊滅宋后,齊與魏、楚三分其地,蒙地屬楚,故莊子為楚人。他往來于趙、魏各國間,與楚國關系較深,和楚威王、楚頃襄王都有往來。據(jù)《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楚威王聞其賢,派人請他任楚相(令尹),莊子以“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為辭,堅決拒絕。

  莊子著作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作,書名即稱《莊子》。據(jù)《漢書·藝文志》說,《莊子》一書有52篇,現(xiàn)存只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計33篇。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著,外篇、雜篇為莊子后學著。因唐玄宗尊莊子為南華真人,故《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內容豐富多彩,文字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無論在哲學上或文學上,均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思想,故歷史上老莊并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莊子的故國----宋國,與陳、鄭、蔡等國一樣,春秋后一直是晉、楚等大國爭奪的中間地帶,戰(zhàn)爭頻仍,人民經(jīng)受長期戰(zhàn)亂的禍害。公元前318年(宋君偃十一年),宋君偃自稱為王,暴虐無道,諸侯皆曰“桀宋”,民眾又在國內飽受壓迫奴役之苦。莊子晚年,宋又亡國。莊子一生生活在如此多災多難的國度里,客觀的環(huán)境不可避免地給莊子思想鑄成深深的烙印。

  在宇宙觀方面,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莊子·大宗師》。)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終”(同上。)這種超越感覺的道,卻是世界萬物的本源,“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同上),否定了世界有神的主宰,具有泛神論的色彩。同時,莊子又進而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為主觀精神的東西。

  莊子思想的可貴之處,是具有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因素。他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氣,即物質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觀的思想,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氣”(《莊子·知北游》。),死,亦為客觀自然的事,無君臣尊卑之別,這無異揭示了人的自然屬性,否定了權貴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觀事物都是變化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莊子·秋水》。

  客觀事物的變化,則是由于矛盾雙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則陽》。)]。莊子在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矛盾雙方作用的同時,又進一步認為對立的雙方是可以轉化的,“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莊子·知北游》。)]無疑的,這都是莊子繼承了老子樸素辯證法的積極一面,是老莊思想的精華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觀事物矛盾對立而相互轉化的同時,卻忽略了矛盾轉化的條件和新舊質的區(qū)別,莊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卻把樸素的辯證法進而引向了相對主義。他認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世界上沒有是非、善惡、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雙方都自以為是,而以對方為非,實際上沒有絕對的是非。莊子的這種相對主義必然導向懷疑主義,如“莊子夢為蝴蝶”,不知是莊周夢為蝴蝶,抑或是蝴蝶夢為莊周,形象地反映了這種認識論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莊子一生飽受戰(zhàn)亂之苦,無法擺脫冷酷無情的現(xiàn)實,故對一切均持懷疑態(tài)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國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現(xiàn)。莊子的相對主義,固屬唯心主義體系,但他覺察到了認識的相對性,指出了物質的不確定性,對后來唯物辯證法的進一步發(fā)展是有啟迪作用的。

  與“道法自然”觀相聯(lián)系的,莊子發(fā)展了老子社會政治學說,要求回到“渾沌”世界去,即所謂“至德之世”。他說:“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異,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莊子·馬蹄》。)又說:“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莊子·至樂》。)可見莊子所向往的社會是沒有階級壓迫和戰(zhàn)爭禍害的大同之世,這在當時固屬幻想,但要求恢復“素樸”,即人的自然屬性,人人平等,沒有剝削和壓迫,在人類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遠影響的。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性,莊子對這種“至德之世”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說明,以致主張“絕圣棄知”、“掊斗折衡”,則是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思想。

  正是由于冷酷現(xiàn)實的無情,莊子在人生觀方面又集中體現(xiàn)在所謂“逍遙游”,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他在《逍遙游》中說,大鵬的高飛,要有一定的條件,即“有待”,這不能算是絕對的自由;而要真正地達到自由,就要無條件的,即“無待”,這樣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天地之間,從而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世界。能達到這樣“無待”的人,才算是“至人”、“神人”或“圣人”。莊子的這種“逍遙游”的人生觀,實質是企求擺脫現(xiàn)實煩惱的一種自我精神麻醉法,是典型的消極遁世思想,在當時社會現(xiàn)實中是有害的。但他既追求歸本自然,否定天命觀,擺脫人間的不平等,無疑為人的自我認識,提供了新的啟示。

  莊子思想豐富多彩,不愧為我國古代突出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屈原思想

  屈原的作品甚豐,據(jù)劉向、劉歆父子的核定和王逸的注本,計25篇,包括《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1篇、《卜居》1篇、《漁父》1篇。又《招魂》、《大招》2篇,近人也有以為是屈原所作。這些作品,不僅是不朽的詩篇,也同時飽含著屈原豐富的哲學、政治思想。但由于他所作楚辭的影響極其深遠,故其思想反而為后世所忽略。屈原的生活年代,正處于戰(zhàn)國中后期激烈的爭奪時期,故其思想與莊子一樣,亦鑄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其一,屈原生活的楚懷、頃襄王兩代,正逢楚國由盛而衰的時期,國內矛盾重重,國外問題尖銳復雜,而國際形勢總的趨勢,則由大國紛爭的局面逐步走向統(tǒng)一,這一特定的環(huán)境,對一個有深邃目光和有遠大政治抱負的思想家來說,必須作出回答。其二,戰(zhàn)國時期逐漸形成的“百家爭鳴”局面,經(jīng)過長期的相互辯難和相互吸收的過程,在文化思想上亦漸呈融合與總結之勢,故屈原的思想紛呈異彩,各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表現(xiàn)了其兼收并蓄、博大寬闊的胸懷。

  屈原的哲學思想,基本承襲老莊,又兼采北宗稷下道家學說。我們知道,老子創(chuàng)道家學派之后,至戰(zhàn)國后已逐漸演化成南宗和北宗。南宗,即莊子哲學;北宗,即稷下道家,其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管子》中《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和《內業(yè)》等四篇。屈原的本體論就是兼采南、北宗的精氣說。氣化生萬物,即所謂“化不易氣”(《管子·內業(yè)》。),這是道家氣一元論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因素的基本特征。但北宗又進一步提出精氣說,認為“精”也是“氣”,是“氣”的更微小的東西,精氣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如《管子·內業(yè)》說:“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比耸怯伞熬?氣)和“形”(氣)相結合而產(chǎn)生的,可見這是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的。然而他們又強調“精也者,氣之精者也”,這種精氣又是精神,是人的素質,包括道德和智慧一類的內在美,即所謂“神”或“道”。屈原是一位詩人,并無專述精氣說,卻以文學的手段委婉地表達了這一觀點,顯得更加細膩貼切。如他在《離騷》中吟道:“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薄肮蚍篑乓躁愞o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駟玉虬以乘[翳/鳥-羽]兮,溘埃風余上征。”這種“內美”和“中正”(道德),實際上就是精氣,它能使人離開塵世而上天。又如《遠游》一詩,對精氣說則作了更詳盡的發(fā)揮。作者一開始就說:“悲時俗之迫[阝卮]兮,愿輕舉而遠游。質菲薄而無因兮,焉托乘而上浮?”“上浮”即“上征”,為什么不能上天云游,就是因為沒有“上浮”的“托乘”,即精氣。為什么沒有精氣?作者接著吟道:“遭沈濁而污穢兮,獨郁結其誰語!……意荒忽而流蕩兮,心愁凄而增悲。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留?!币皇恰霸馍驖岫鄯x”,精氣因“污穢”而不愿進來;二是內部原有的精氣,由于內心悲哀,“神倏忽而不反”,也都跑出去不復返了。怎么辦?只有“內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氣之所由。漠虛靜以恬愉兮,澹無為而自得”,即經(jīng)除污穢、凈悲哀、虛靜恬愉的修養(yǎng),就能“時仿佛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從而復又”因氣變而遂曾舉兮”、“掩浮云而上征”了??梢?,屈原的精氣說與稷下道家學說一樣,精氣并非抽象的精神實體,而是細微飄忽不定的物質實體。從這點看,是唯物的,但又是模糊的,不徹底的,往往為唯心主義哲學家所利用。不過,作為一個詩人,屈原運用其精氣說理論,開辟了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的新途徑,在文學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則是有積極意義的。屈原在宇宙生成和天道觀方面,也以“問天”(王逸《楚辭章句》認為屈原《天問》就是“問天”之意,因“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的形式,問而不答,以不答為答,對遠古的神話傳說作出了理性的反思。他一口氣提出了170多個問題,涉及到天地萬物、人事代謝,無所不包,思想極其豐富。他大膽地懷疑和否認天命,公開質疑:“天命反側,何罰何佑?齊桓九會,卒然身殺?”“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閃爍著樸素的唯物觀的光芒。

  從唯物的天道觀出發(fā),屈原的歷史觀也充滿著唯物主義的精神。他譴責夏啟荒淫無道,“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楚辭·離騷》。)他指責周昭、穆王貪婪無度,不顧國事,“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穆王巧梅,夫何為周流?環(huán)理天下,夫何索求”?他對楚國的歷史也作出了理性的反思,指出“厥嚴不奉,帝何求!伏匿穴處,爰何云!荊勛作師,夫何長?悟過改更,我又何言!吳光爭國,久余是勝”(《楚辭·天問》。)?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到了楚國衰亡的要害。

  作為一位思想家,屈原在社會政治等領域方面,更立足于現(xiàn)實,探索真理,閃現(xiàn)出特異的光彩。他所處的是各國爭相兼并、人民長期蒙受戰(zhàn)爭禍害而渴望和平的時代,故屈原和其他一些思想家一樣,也熱烈希望結束戰(zhàn)爭、迎來大一統(tǒng)的局面。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要求楚國的君主能像堯舜禹湯文武那樣,來完成一統(tǒng)寰宇的大業(yè),“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楚辭·離騷》。)這正如司馬遷所評論的那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史記·屈原列傳》。)這種“世事”,就是以古喻今,希望由自己的祖國來統(tǒng)一各國。屈原的這一思想與愿望,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的,表現(xiàn)了當時思想家所具有高度的歷史使命感。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屈原積極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實現(xiàn)富國強兵。他在《離騷》中大量援引歷史典故,希望楚國君主能像堯舜禹文武那樣,任用賢能,公正無私,實行德政,以“茍得用此下土”,享有土地,治理天下。他以伊尹、彭咸等人自許,決心為實現(xiàn)這種“美政”而奮斗終生,即使不能實現(xiàn),亦“將從彭咸之所居”,死而無悔。對外積極倡導聯(lián)齊抗秦,合縱以求自立圖強。他不避辛勞,風塵仆仆,往來于齊、楚間,為合縱抗秦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屈原不僅是一位提出了“美政”方案的政治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具有“導乎先路”奮斗決心的實踐者。

  屈原生活在“諸侯并爭,厚招游學”(《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時代,各國國君和權貴爭相招攬士人為自己效勞,故禮賢下士蔚然成風。自孔子起,及至后來的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都“待賈而沽”,奔走他國,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斗。屈原則不同,他執(zhí)著地眷戀祖國,至死也不愿離開祖國一步。他在《離騷》、《哀郢》、《抽思》等篇中,熱烈地表達了念祖忠君愛國戀鄉(xiāng)之情,至今催人淚下。如: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離騷》)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發(fā)郢都而去閭兮,招荒忽其焉極?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诚钠侄饕娰?,哀故都之日遠。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B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哀郢》)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至月與列星。愿徑逝而未得兮,魂識路之營營。(《抽思》)

  更可貴的是,屈原的念祖忠君愛國戀鄉(xiāng)與恤民思想是密切相聯(lián)的,如“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哀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應該指出,屈原的這種念祖忠君愛國戀鄉(xiāng)恤民之情,構成了我國古代愛國主義的基本內容,對我國人民傳統(tǒng)愛國主義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屈原不愧為我國古代愛國主義的偉大奠基者和光輝的典范。

  屈原在處世態(tài)度上,也充滿了積極向上精神,表現(xiàn)出了敢于斗爭的高貴品質。他的諸如“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吾誼先君而后身兮,羌眾人之所仇”等名句,至今仍感人心懷,激勵人們不畏邪惡,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為真理而奮斗不息。屈原的這種積極處世態(tài)度,是他的樸素唯物觀與愛國愛民思想的直接表現(xiàn),與道家的遁世思想、儒家的“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孟子·公孫丑》。)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無疑是我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四、農(nóng)家許行思想

  許行(約前390-215年間),楚人,與孟子同時,是戰(zhàn)國時期農(nóng)家的代表人物。據(jù)《孟子·滕文公上》載,孟子在滕國時,許行偕弟子數(shù)十人亦自楚至滕。他與孟子不同,不求高官厚祿,只要求滕文公給一塊土地,從事耕種。滕文公允諾,許行于是與其徒數(shù)十人,穿著麻布衣服,靠打草鞋、編席子為生。儒家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陳辛自宋來到滕,“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梢娫S行倡導的農(nóng)家學說,在當時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其徒眾多,連儒家門徒也棄儒而改拜許行為師。

  許行思想,主要見于《孟子·滕文公上》。它記載說:“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歹食]而治。今也滕有倉稟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yǎng)也,惡得賢?’”可見許行的社會政治思想是主張賢君要與民眾并耕而食,一天朝夕兩餐,要身體力行,為民辦事。像滕君那樣“倉稟府庫”,“厲民而自養(yǎng)”,靠殘酷剝削的手段壓榨人民,養(yǎng)肥自己,這樣的國君就算不上“賢君”,是人民所反對的。這是一種樸素的原始農(nóng)業(yè)思想,保存了遠古神農(nóng)氏學說的精神,故許行號稱為“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

  許行從代表貧苦農(nóng)民的利益和要求的立場出發(fā),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提出以農(nóng)產(chǎn)品與手工業(yè)產(chǎn)品交換、實行“市賈不二”的原則。《孟子·滕文公上》記陳相語:“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二,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憋@然,這是原始農(nóng)業(yè)時期實行以物易物的交換,要求絕對的合理,杜絕偽劣與欺詐。

  時至戰(zhàn)國,作為楚國的思想家許行,仍倡導神農(nóng)之說,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歷史淵源和深刻的社會背景的。首先,炎、黃融合,神農(nóng)之說早在江漢流域流傳?!熬癫⒏?、“市賈不二”,歷來成為傳統(tǒng)德政和理想社會的準則而被廣泛地傳播和美化。特別是楚國先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斗歷程,當給許行以深刻的印象,故其承繼神農(nóng)氏學說與傳統(tǒng)社會理想,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農(nóng)家學派產(chǎn)生在楚國,當然就非偶然。其次,楚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不待賈而足”(《史記·貨殖列傳》),這又直接導致原始農(nóng)業(yè)思想的發(fā)展和理論化。同時,隨著兼并戰(zhàn)爭和階級分化的日趨激化,人們要求社會“均平”合理,反對剝削和壓迫,這又使許行農(nóng)家學說得以深入人心,為各地人民所向往。

  許行農(nóng)家思想是當時一種平均思想,他的主張也只是一種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他要求君民并耕、人人自食其力,與同時代儒家孟子所鼓吹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思想是針鋒相對的,在中國思想史上,自有其重要的價值。許行的“市賈不二”雖也屬于不切實際的價格論,但卻是當時農(nóng)民對不法商人欺詐行為和苛刻盤剝的抗議,今天看來仍有它的積極性和合理性的一面。

  五、吳起、荀子思想

  吳起是戰(zhàn)國初期政治家、軍事家和法治代表人物。他逃奔到楚國后,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在楚國主持變法。公元前381年,因楚悼王病逝,吳起變法夭折,自己亦慘遭殺害。吳起在楚國時間雖然不長,卻對楚國情況了如指掌,故其變法措施是針對楚國國情的。他提出的“明法審令”、改革世襲制、分封制、打擊舊貴族,就是為了強化以國君為首的封建統(tǒng)治權威,其結果也就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他深入指出楚國人少地多,命令權貴率族到邊境到廣大荒涼地區(qū)開荒生產(chǎn),就是為了“以所不足,益所有余”,以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增強國家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他倡導“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容,行義不顧毀譽”、“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就是在思想領域中向舊意識形態(tài)、舊習俗開火,以確立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統(tǒng)治地位。作為法家吳起,他的光輝的法家思想,最終在楚國政治變革實踐中得以完善,不能不刻上楚國思想的深刻烙印。

  荀子(約前313-238年),名況,字卿,趙國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楚上蔡人李斯是他的學生。據(jù)《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荀子年五十始游學于齊,時約公元前263年左右?!妒酚洝ご荷昃袀鳌份d,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春申君黃歇以荀子為蘭陵令,自此則居楚國,直至病逝。因此,荀子在齊約八年,在楚則約近二十年,故其著述,主要是在楚國蘭陵完成的。

  荀子歷游居趙、燕、秦、齊、楚諸國,故其閱歷廣泛,對南北各家思想均有批判吸收,開始了先秦思想的大融合,正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所指出的那樣:“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礻幾]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边@種思想上的大吸收大融合,正是政治上由大國紛爭逐漸走向大一統(tǒng)的反映,表現(xiàn)出了一位大思想家政治敏銳性與思想成熟性的特質。荀子思想豐富,涉及到哲學、政治、經(jīng)濟等各個領域,成《荀子》一書,計33篇。在哲學上,他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批判了天命和鬼神述信學說,提出了著名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論斷,認為自然運行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命》。)在認識論上,強調“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認為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在認識過程中,既強調感覺經(jīng)驗的重要性,又強調思維的重要作用,“形思而神往”(同上),人能通過感官(“天官”)和大腦(心,亦即所謂“天君”)而認識世界。這樣,荀子既糾正了墨子片面強調感覺經(jīng)驗的作用,又批判了孟子強調“天君”認識事物的唯心主義認識論。在觀察人的自然性方面,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而提出了“性惡論”,即所謂“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為了去惡從善,必須“師法之化,禮義之道”,論證了“師法”與“禮義”的重要性。荀子的人性論,強調了善惡之分、性偽之分,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從這點看,則是唯心的。在政治上,荀子主張禮法兼冶、王霸并用,提出了“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強國》。)]的觀點。在接受前人經(jīng)驗方面,荀子與正統(tǒng)儒家、道家不同,明確提出“法后王”思想。當然,這種“法后王”仍然含有“復古”思想,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效法周文、武王與周公之道,與儒家的“言必稱堯舜”、道家的“小國寡民”乃至“渾沌”世界是不同的,是歷史進化論的思想,對后期法家韓非、李斯等有深刻的影響。荀子的政治思想,表現(xiàn)了新興地主階級生機勃勃、力求建立全國封建統(tǒng)治的強烈愿望。

  在經(jīng)濟上,荀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儒家的“富民”與“仁政”思想,要求封建統(tǒng)治者實行“平政愛民”政策,以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鞏固封建統(tǒng)治。他認為“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聚[僉欠]者,召寇、肥敵、亡國、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荀子·王制》。),反對對農(nóng)民進行殘酷的剝削。他從“王者之法,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yǎng)萬民也”出發(fā),主張“田野什一,關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流,以時禁發(fā)而不稅”、“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同上。),利農(nóng)寬商,加強經(jīng)濟聯(lián)系與物資交流。他還奉勸“明主必謹養(yǎng)其和,節(jié)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荀子·王制》。),即在任何時候都要實行“開源節(jié)流”政策,以保證封建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六、科學技術

  戰(zhàn)國時期,楚國科學技術得到廣泛的發(fā)展和應用。

  楚人天文知法歷來淵博,戰(zhàn)國時期,則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人為了對日、月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土)的運行及其位置作系統(tǒng)的觀測,將其附近恒星分為二十八片(區(qū)),稱之為二十八宿(星)。二十八宿體系的建立,是中國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天文學的重大發(fā)展(二十八宿體系,古印度、埃及和兩河流域國家亦有。其中以中國和印度出現(xiàn)較早。)。

  二十八宿名稱,最早見于成書于戰(zhàn)國末的《品氏春秋·圜道》:“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薄秴问洗呵铩び惺肌窋⑹隽俗越侵凛F的二十八宿名稱: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牽牛、婺女、虛、危、營室、東壁、奎、婁、胃、昴、畢、觜?、參、東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據(jù)《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載,創(chuàng)立二十八宿體系的,是戰(zhàn)國中期的甘公和石申(《史記·天官書》將甘公、石申夫與楚唐昧并列為“昔之傳天數(shù)者”,故可知為戰(zhàn)國中期人。)石申,魏人;甘公,楚人,或在楚國從事天文學研究的天文學家(《史記·天官書》、《后漢書·天文志》說甘公是齊人;《史記·正義》引梁阮孝緒《七錄》和《漢書·藝文志》說甘公是楚人;《史記·集解》引徐廣說甘公“本是魯人”。故可能原籍在魯,后游歷齊、楚,從事天文學研究。)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戰(zhàn)國早期)出土了一件漆箱,箱蓋上繪有二十八宿名稱和青龍、白虎圖案,可見楚國早在戰(zhàn)國初就創(chuàng)立了二十八宿體系,充分證明楚人從事天文學研究長盛不衰。漆箱二十八宿名稱與石申星名基本相同,與甘氏星名出入較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夏楚文化的異同及其融匯的趨勢。

  據(jù)《周禮·考工記》和《史記·天官書》載,可知我國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為東西南北四組,分別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來表示,稱為“四象”。漆箱蓋東西兩側分別繪有青龍、白虎,這是四象中的東西二象,南北二象可能由于畫面的局限性,故未繪出。由此可知,二十八宿與四象的劃分是緊密相聯(lián)的,早在戰(zhàn)國初,楚國就廣泛流傳了。

  漆箱二十八宿中央,寫有一個巨大的“斗”字,可見楚人重視對北斗星的觀測,以“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史記·天官書》。)戰(zhàn)國末楚國道家[曷鳥]冠子指出:“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曷鳥冠子·環(huán)流》。)反映了楚人在天文學領域中的傳統(tǒng)成就。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一部《天文星象雜占》帛書,據(jù)研究,此帛書系戰(zhàn)國時楚人所著(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帛書畫有二十九幅名稱、形狀不同的彗星,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關于詳細描繪彗星不同形狀的圖,無疑是一份極其珍貴的天文學研究資料。

  《楚辭》的某些篇章,也留下了楚人有關天文學研究成就的記載。如屈原《天問》:“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圓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說宇宙陰陰暗暗,渾沌一片,陰陽二氣,化生而成。天如圓蓋,由八根柱子支撐著。宋玉《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笨梢姵说挠钪嬲?,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蓋天說”。又如《天問》:“羿焉[弓畢]日?烏焉解羽?”這里說的太陽有烏鴉,就是太陽出現(xiàn)的黑子現(xiàn)象。楚人積累起來的天文學知識是極其豐富的,詩人不過只是以藝術的手法反映出來罷了。

  楚人數(shù)學在原有基礎上,戰(zhàn)國時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83年底1984年初,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初古墓出土了大批竹簡,其中重要內容為《算數(shù)書》。此外,還出土了算籌等重要文物(《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年第1期)。據(jù)后德俊研究,墓主系楚人,漢初降漢,后“病免”在家,其《算數(shù)書》可能為楚人所撰,代表了楚國的數(shù)學水平(后德俊《楚國科學技術史稿》。)《算數(shù)書》是一部數(shù)學問題集,內容包括《分乘》、《增減》、《相乘》、《合分》等。其中《少廣》一節(jié),與成書于兩漢間的《九章算術》(《九章算術》是西漢后數(shù)學研究的結晶,因它正式成書約于公元一世紀,故有的學者把它列為東漢初的數(shù)學著作。)的《少廣》標題相同,內容亦大體相似。故《算數(shù)書》部分內容為《九章算術》所收進,是早于《九章算術》的一部數(shù)學著作(《江陵張家山漢墓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我國古代醫(yī)藥學的發(fā)展是很早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些醫(yī)方,均大體流行于戰(zhàn)國時期。其中出土的辛夷、花椒、杜衡、佩蘭等中草藥,在《楚辭》中亦有記載。出土的古尸(女),手里緊握著兩個絹包,內裝有多種藥物,大多味辛溫。經(jīng)對古尸的病理檢查,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膽石病等疾病,故常服用此類藥物。該墓時間約在公元前160年前后,離楚亡時間不久,故其時醫(yī)藥學當是承襲楚人的。1975年,江陵紀南城內鳳凰山168號墓出土了一具西漢男尸,葬于公元前167年,比馬王堆女尸略早。同時出土的有竹葉椒、姜等藥物。經(jīng)解剖,死者生前患有膽結石、血吸蟲病等疾病,出土的中草藥,可能是生前服用過的此一類藥物。男尸出土時,皮膚肌肉等軟組織尚有彈性,牙齒齊全而牢固,尸體歷久不腐。其重要原因是內棺有約10萬毫升含流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出土時呈絳紅色。足見楚人既熟諳中草藥知識,又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化學藥物性能。此外,楚地由于氣候溫暖潮濕,楚人還喜愛佩帶裝有佩蘭、香草等藥物的香囊,枕睡裝有辛夷、茅香的枕頭,在室內用熏爐焚燒花椒等含有揮發(fā)油的香料,進行空氣消毒。這是楚地的傳統(tǒng)習俗,屈原在《楚辭·離騷》中就吟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遍L沙楊家灣楚墓出土的陶熏爐、江陵雨臺山楚墓出土的青銅熏杯,就是用作熏香消毒的。至今在兩湖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每逢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掛上菖蒲和艾葉,做成小香囊佩帶在孩子身上,以為避邪去穢、殺菌抗病。

  七、文學藝術

  戰(zhàn)國時期,楚國文學成就輝煌,主要表現(xiàn)在散文與詩歌。由于散文以《莊子》為代表,詩歌以屈原《離騷》及其他作品為代表,故兩家合謂,人稱“莊騷”(韓愈《昌黎集·進學解》:“下逮‘莊騷’,太史所錄。”陸游亦有“閉門猶得讀《莊》《騷》”詩句。)莊子作為一位博學的哲學家,不僅哲學、政治思想豐富多彩,而且文學藝術思想也很突出,甚至涉及到關于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他崇尚自然,對“竊國者為諸侯”(《莊子·月去篋》。)不滿,主張“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即能順乎“道”,消除人間一切的罪惡現(xiàn)象。他強調“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莊子·庚桑楚》。,摒棄“人為”,贊美天然。他大聲疾呼:“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莊子·秋水》。)他借“庖丁解?!薄ⅰ敖蛉瞬僦邸钡裙适?,闡發(fā)了由“技”進入“道”、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進入“物化”境界,為后來文學藝術崇尚天然之美、創(chuàng)作應重意境等創(chuàng)作原則,奠定了思想基礎。

  戰(zhàn)國時代諸子散文文辭生動,寫作技巧成熟,各具特色,而其中尤以《莊子》最為突出?!肚f子》一書,千奇百怪,“寓言十九”,變幻瑰瑋,敘事以明理。如為了說明凡事順其自然,追求“素樸而民性得”的“至德之世”,在《馬蹄》篇中以馬為例,說馬以蹄踐霜踏雪,舉足能奔跑跳躍,這是馬的本性。伯樂則力加馴化,削蹄燒烙,使馬慘遭禍患,死亡大半,這樣“殘生損性”,就是破壞了事物的本性,也就不是“至德之世”。又如《徐無鬼》篇中,敘一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郢人鼻端之堊盡去而鼻不傷,宋元君聞之,要匠石也為自己試試,匠石說:“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莊子以此說明自己失去了惠施,與匠石失去那位“郢人”一樣,知遇已不存在,就沒有交談的對象了,只能作抱憾終生、知音難遇之感。像這樣以寓言喻理的故事,比比皆是,無不逸趣橫生,耐人尋味不已。寓言既為喻理,所以它與譬喻手法是緊密相聯(lián)的。《莊子》一書,處處設譬,與寓言相映成趣,構成全書一大特色。如在《應帝王》中以“渾沌”喻純真的萬民,以“鑿竅”喻擾民的政舉。在《駢拇》中以鴨、鶴之腿長短不一,若接長或鋸短,均會令其痛苦,比喻凡事應順乎自然,切不可“殘生損性”。其他如《則陽》中以蝸角觸蠻喻諸侯爭戰(zhàn)、《養(yǎng)生主》中以庖丁解牛喻養(yǎng)生之道、《天道》中以輪扁斫輪喻讀書之法等等,都貼切生動,意趣無窮。

  《莊子》在語言藝術上也有它的獨特風格,如卮言、重言、寓言(《莊子·寓言》。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說:“寓言是借敘外物以論本意,托他事以寓己言;重言是借古人之語以證本意,引長者之語以明己言;卮言是隨文生發(fā)以見本意,自然天成以衍己言?!辈⒂?,“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其言[氵光]洋自恣以適己”(《史記·老子莊子列傳》),想像怪異奇特,描繪細致入微,虛虛實實,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在筆法上和《老子》一樣多用韻,使文章聲調鏗鏘,音韻和諧,充滿了詩歌味和節(jié)秦感。如《[月去]篋》:“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zhí)煜轮シǎ袷伎膳c論議。”又如《天道》:“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qū)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逼渌纭跺羞b游》、《德充符》等篇,無不全篇押韻,錯落有致,一氣呵成,流暢生動。

  《莊子》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也同時是一部有鮮明特色的散文著作。它思想奔放,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后世文學影響很大。魯迅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全集》第8卷,第270頁。)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楚國的詩歌源遠流長,至戰(zhàn)國中后期,大詩人屈原在楚國詩歌的基礎上,與哲學思想一樣,融南北夷夏之交,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騷體詩歌----楚辭?!俺o”一名,秦漢間已出現(xiàn),至劉向收屈原及其后學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集,從此,《楚辭》就成為楚國詩歌總集的名稱。東漢王逸為此作注,是迄今所見最早的楚辭注本----《楚辭章句》。由于《楚辭》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宋人黃伯思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詩2400多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司馬遷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史記·屈原列傳》。)班固解為遭憂,王逸解為別愁,說法雖不同,意思卻相通?!扒胖?,乃賦離騷”(《漢書·司馬遷傳》)??梢姟峨x騷》大約是作者在楚懷王時期受讒被貶離郢都時所作。由于其時君昏臣奸,政治腐敗,國勢日頹,故詩人思前顧后,感慨萬分,一方面尖銳地抨擊了權貴的腐朽沒落和茍且偷安行為;另一方面又闡明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抱負,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貞。全詩洋溢著詩人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奉獻精神、真摯執(zhí)著的念祖愛國忠君戀鄉(xiāng)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xiàn)了不畏邪惡勢力、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峨x騷》在藝術上也具有獨特的風格,主要表現(xiàn)在采用夸張手法與比興手法,是積極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高度結合的杰作。由于它開創(chuàng)了楚辭創(chuàng)作的新途徑,奠定了楚辭的歷史地位,故后人稱楚辭為“騷”,稱屈原詩歌為“屈騷”。從此,“風騷”(屈原的《離騷》和《詩經(jīng)》中的《國風》,系我國古代的重要作品,故“風騷”并稱,代表《詩經(jīng)》和《楚辭》。并行,對后代文學影響深遠。

  《九章》包括屈原的九篇詩歌,即《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其內容主要反映了作者兩次被放逐的經(jīng)歷、處境和苦悶悲憤的心情,表現(xiàn)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腐朽沒落政治的極度痛恨。但題名非作者自定,而是后人輯錄在一起的?!毒耪隆返乃枷雰热菖c《離騷》相近,但其文筆則比較樸素,多運用白描手法,感情熾烈,多直抒胸臆,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此外,《遠游》、《卜居》、《漁父》亦表現(xiàn)了對祖國的無限眷戀之情和堅持真理、忠貞不屈之志。故其思想內容與《離騷》、《九章》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否為屈原作品,歷來多有疑問,一般以為是熟知屈原身世的楚人所作。

  《天問》是屈原又一首長詩,計370多句、1500多字。這里的“天”,不單指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社會。故其所問,涉及自然現(xiàn)象、神話傳說、歷史與現(xiàn)實諸多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楚文化的兼收并蓄和博大精深的特點。通篇詰問,但問而不答,基本上為四言詩,但間或有五、六、七字一句,參差錯落,跌宕有致。

  《九歌》本是古代的樂曲,在楚國早已流傳。屈原所作的這組詩歌是借用這一曲名。王逸認為,《九歌》作于沆、湘之間,這一帶民俗信鬼神,喜祭祀,祭祀時必奏樂歌舞以娛樂鬼神,屈原放逐江南時仿這種祭歌形式創(chuàng)作而成(近來多有學者認為屈原作于放逐之前,以供祭祀之用。)《九歌》包括《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十一篇。除末篇《禮魂》是送神曲外,其余每篇祭一神(聞一多、鄭振鐸等認為,首篇《東皇太一》為迎神曲。見黃壽棋、梅相生《楚辭全譯》注(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第1版)。

  所祭鬼神,包括天神、 地祗和人鬼三類?!稘h書·地理志》說:“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惫是P下的《九歌》,是楚人崇尚巫術之風的直接反映,表現(xiàn)了楚國原始的巫術宗教活動長盛不衰。《九歌》想像豐富,語言精美,充滿浪漫氣息,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另外,《招魂》、《大招》兩篇 作者是誰,說法不一。前者,司馬遷歸為屈原作品,王逸則認為宋玉所作。所招之魂,說法亦不一,除說宋玉招屈原魂外,還有屈原招楚懷王魂和屈原招自己生魂兩說。后者,有說作者是屈原,亦有說作者是景差。

  招魂是楚國巫術宗教活動的一種形式。《招魂》想像奇特,鋪張豐富,內容和形式結合得極其完美,是一篇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洞笳小芬彩钦谢暝~,所招之魂,有說是屈原招自己生魂,有說是景差招屈原之魂。其結構、寫法亦與《招魂》相似。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詩篇光彩照人,開辟了詩人從集體歌唱到個人創(chuàng)作的新時代。他獨辟蹊徑,兼收并蓄,吸收民間詩歌形式,創(chuàng)造了句法參差靈活的新體裁。他廣泛地吸收了民間豐富的神話傳說,發(fā)展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他承繼和發(fā)展了《詩經(jīng)》的比興手法,“寄情于物”、“托物以諷”,富有藝術感染力,所比之物也更具有美學價值。屈原無論從思想品格到創(chuàng)作方法,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司馬遷說:

  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史記·屈原列傳》。)

  李白在《江中吟》吟道: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魯迅在論及《詩經(jīng)》與《楚辭》時,稱后者:

  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儒文服膺詩教者,或訾而絀之,然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漢文學史綱要》,見《魯迅全集》第9冊。)

  司馬遷說:“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史記·屈原列傳》。)

  宋玉,鄢(今湖北宜城)人,生卒年不詳,王逸說他是屈原的弟子。他深受屈原影響,是著名的楚辭作家,后人常以“屈宋”并稱。其作可信的是《九辯》(《漢書·藝文志》記載宋玉之賦十六篇,不可考?!豆盼脑贰份d有宋玉賦六篇,系偽作?!段倪x》載有宋玉作品五篇,亦有學者認為是后人假托之詞?,F(xiàn)在流傳下來的《九辯》,則公認為宋玉所作。

  《九辯》模仿《離騷》而作,是一首自敘性的長篇抒情詩。該詩情景交融,意境深化,情感凄涼。句法靈活自由,字數(shù)增加,加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九辯》的這一模仿《離騷》寫作,而又富有藝術創(chuàng)作特色,對后世文學亦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唐勒、景差當也是屈原之后的楚辭作者。但他們生平不詳,作品也早已失傳了。前述《大招》一篇,是屈原作,抑或是景差作,王逸也說“疑不能明也”,作者是誰,難以確定。

  荀子不僅是一位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學家?!盾髯印芬粫摾硗笍兀瑢哟吻逦?,行文精煉,辭采繽紛,論點明確,每篇都是深刻有力的論說文。但作為一位文學家,其真正具有文學性質的作品則是《成相篇》和《賦篇》?!冻上嗥肥沁\用通俗文學形式來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的作品,表明作者已注重汲取民間文學的營養(yǎng),借助民間喜聞樂見的曲調來傳播政治主張,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作出了有益的嘗試?!顿x篇》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賦”名篇的作品,成為后世賦體的直接源頭。荀子在楚國從事寫作,無疑廣泛地吸收楚國民歌的養(yǎng)料,這是荀子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篇末附《[亻危]詩》二首,頗似屈原辭賦中的格調,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故荀子與屈原被譽為辭賦之祖。

  戰(zhàn)國時期,楚國藝術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音樂、舞蹈、繪畫與雕刻等方面。

  據(jù)屈原《九歌》與《大招》等所載 ,楚國樂器種類齊全,有鐘、磬、鼓、瑟、竽、筆[竹/虎]]、排簫等。這些樂器在湖北、湖南、河南各地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樂器實物得到了印證。

  鐘(編鐘),出土完整的有三套,即湖北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一套計65件(戰(zhàn)國早期)、擂鼓墩2號墓出土一套計36件(戰(zhàn)國中期)和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一套計13件(戰(zhàn)國中期)。其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是中外聞名的擂鼓墩1號墓所出土的一套,即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65件,除去楚王[今/酉]章?B05A?外,其余均可供演奏。這64件,包括鈕鐘19件,甬鐘45件。鐘的截面為合瓦形,如同諸夏,但與古代歐洲、印度的鐘截面作正圓形不同。合瓦形鐘,銑邊有棱,對聲振動起著制約作用,聲音衰減較快,所以能編列成組,作為旋律樂器使用。歐洲和印度的鐘,聲音衰減較慢,僅能作節(jié)奏樂器使用。這是中國古代(包括楚國)的鐘的特點,至今仍為人們所欣賞。

  鐘與鐘鈞附件及鐘架上,均有銘文,共2800多字。銘文記錄了曾、楚和華夏各國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相互對應關系。每件鐘都標有音階名,只要準確敲擊,便能發(fā)出與銘文相符的樂音。它以姑洗律為基調(相當現(xiàn)代國際上通用的C大調),音域寬達五個半八度,中間三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演秦多種樂曲,音色優(yōu)美和諧,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個半音的樂器(《曾侯乙編鐘的復制研究》(湖北省博物館編,1984.9)。

  磬(編磬)通常與編鐘并出,在曾、楚墓中均有出土,其中亦以擂鼓墩1號墓所出的一套為最好。原有32件,至今完好的只9件。編磬亦有銘文,現(xiàn)殘存的有600余字。鐘銘與磬銘內容相通,為研究先秦樂律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張正明《楚文化史》。)鼓,是楚國民間祀神所用的主要樂器。如屈原《九歌》所載,巫合著鼓點,邊歌邊舞,以娛樂鬼神。荀子《成相篇》包括三首歌,每首開場的第一句“請成相”,就是請準備打鼓而歌唱的意思。故“相”即鼓,“相如鼓,可以手拍之”(朱師轍《答杜國庠論〈成相篇〉很象鳳陽花鼓詞書》(見《杜國庠先秦諸子的若干研究》,三聯(lián)書店,1955年版)。

  實際上,在王室和貴族家室中,鼓也是重要的樂器。現(xiàn)見于考古發(fā)掘資料,戰(zhàn)國時期各地楚墓出土的鼓很多,是繼鐘、磬之后最有特色的楚國樂器之一。鼓可分四類:懸鼓、手鼓、建鼓與鹿鼓(張正明《楚文化史》。)懸鼓中以虎座鳥(鳳)架最多,多見于江陵戰(zhàn)國楚墓中出土。它不僅是樂器,也同時是珍貴的藝術品。虎座立鳳,鼓懸兩鳳之間,鳳翹首昂望,虎匍伏在地,傾力負重,三者構成和諧的立體形象美。

  瑟,春秋中晚期,湖北當陽、長沙等地楚墓中就有出土,戰(zhàn)國時期,江陵雨臺山、拍馬山和當陽、鄂城、長沙、擂鼓墩1號墓都有出土。有23弦、24弦、25弦的不一。

  竽,長沙瀏城橋、江陵天星觀和擂鼓墩1號墓等均有出土。分別為10管、12管、14管、18管不等。

  [竹/虎],僅見于擂鼓墩1號墓出土的2件,形狀似笛。

  排簫(《九歌》中稱參差),早在春秋初,河南光山黃君墓就出土了排簫,現(xiàn)見于戰(zhàn)國時排簫,是擂鼓墩1號墓出土的2件,各有13管。

  琴,楚人善操琴,《左傳》等有關古文獻均有記栽。見于戰(zhàn)國時考古發(fā)掘資料,有長沙五·郵3號墓出土的10弦琴1件,擂鼓墩1號墓出土了5弦琴和10弦琴各1件。

  另據(jù)《呂氏春秋·慎大覽·貴因》載:“墨子見荊王,錦衣吹一笙,因也?!蹦颖緛砩袃€非樂,為投楚人所好,亦吹笙?!镀邍肌こ魳贰芬蛾R子》說:“楚笙冠中國?!背斢畜线@種樂器。

  從上述可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既有打擊樂器(鐘、磬、鼓),亦有吹奏樂器(竽、笙、[竹/虎]、排簫)和彈拔樂器(瑟、琴)等,可謂樂器齊全,洋洋大觀。今天湖北荊州博物館演出的“楚樂”,就是根據(jù)這些樂器,生動地顯示了古代楚國演奏的情況的。

  楚國是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所以在古代視樂為“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風移俗易”(《史記·樂書)。的氣氛中,楚國音樂亦表現(xiàn)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點?!段倪x·宋玉對楚王問》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薄断吕锇腿恕樊敒槌?、巴人雜居地區(qū)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們演唱起來,簡直是載歌載舞,場面十分熱鬧。其余歌曲,由于難度較大,人們能演唱的也逐漸減少。這一記載,非常真實地反映了楚國這一音樂之邦,在音樂發(fā)展中,允許夷夏并存,雅俗共賞,從一個側面,展現(xiàn)了楚人的開闊胸懷和融夷夏為一體的開放精神。

  楚國舞蹈源遠流長,見于《楚辭》等有關篇章和考古發(fā)掘資料,戰(zhàn)國時期,楚國舞蹈的發(fā)展情況更加明晰可見。首先,由于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在民間早已流行的巫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精神生活的豐富,更具藝術特色。屈原筆下的《九歌》等篇,就生動地反映了巫舞的各個方面。如在樂器伴秦上,前已指出,就有鐘、磬、鼓、竽、瑟、參差(排簫)、[竹/虎]]等多種,其中尤以鼓為主。如《九歌·禮魂》:“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說祭祀大典臨終時,鼓兒齊敲,頻頻舞蹈,情猶未了。鼓雖很突出,但在舞蹈中,鼓與其他樂器是同時敲擊與彈秦的,如《九歌·東君》:“[纟互]瑟兮交鼓,蕭鐘兮瑤 。鳴[竹/虎]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女夸]?!★w兮翠曾,展詩兮會舞?!睋苌獡艄?,鳴[竹/虎]吹竽,鐘聲不斷,“靈”(裝扮神靈的巫)就在眾多樂器伴奏下,翩翩起舞。又如《九歌·東皇太一》:“揚[木包]兮[扌附]鼓,疏緩節(jié)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逡艏娰夥睍?,君欣欣兮樂康?!惫穆曧?,竽瑟齊鳴,各種音調交匯。這里說的“五音”,即周制舊傳的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五個音級??梢娒耖g巫舞是很講究樂器伴奏的,舞蹈的氣氛熱烈和諧,場面十分熱鬧。此外,巫舞除了講究音樂美外,還注重舞蹈者本身的裝扮。如《九歌》中有關篇章都記載了男覡女巫們整臉修容,身著華麗服裝,手執(zhí)鮮花,全身散發(fā)出經(jīng)沐浴后的芳香,場面既熱鬧又高雅的情況。在舞姿上,講究曲線律動之美,如《東皇太一》的“靈偃蹇兮姣服”、《云中君》的“靈連[足卷]兮既留”、《大司命》的“靈衣兮被被”等都反映了這種優(yōu)美舞姿的特點?!百儒俊保孳]起舞,輕盈而自若;“連[足卷]”,曲折波動,若云行回環(huán)狀;“衣兮被被”,舞者的衣服如被風吹的那樣,徐徐飄動,可見巫舞在人神交接的氛圍中,若神若人,飄忽不定,顯現(xiàn)了舞姿的典雅與優(yōu)美。其次,民間巫舞既是楚國舞蹈的源頭,所以楚國宮廷樂舞也充滿了民間舞蹈的氣息。在奴隸主專制下,樂舞作為一種程式化了的藝術,它同禮一樣,是受到嚴格限制的。春秋戰(zhàn)國間,隨著禮壞樂崩局面的出現(xiàn),宮廷樂舞一方面向下擴展,另一方面又吸收民間樂舞,這樣,楚國樂舞就很難劃清民間樂舞和宮廷樂舞的區(qū)別了?,F(xiàn)在見到能反映楚國宮廷樂舞的,一般認為是《楚辭》中《招魂》與《大招》兩篇。從這兩篇看,楚國宮廷樂舞不同于民間樂舞的主要表現(xiàn)在場面要大得多,當然也就要豪華得多。如《招魂》所寫:“肴羞未通,女樂羅些。陳鐘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發(fā)揚荷些。”“被衣服纖,麗而不奇些。長發(fā)曼[髟/前],艷陸離些?!薄绑纳駮?,[扌真]鳴鼓些。宮廷震驚,發(fā)激楚些?!薄洞笳小匪鶎懀骸岸私游?,投詩舞只。叩鐘調磬,娛人亂只?!绷硗猓捎陔S著各國各地文化交流的密切,楚國宮廷樂舞中也廣泛地吸收或引進了各國各地的樂舞,成為楚國樂舞的一大特點。如《招魂》所寫:“二八齊容,趙鄭舞些。”“吳[俞欠]蔡謳,奏大品些?!薄班嵭l(wèi)妖玩,來雜陳些?!薄洞笳小匪鶎懀骸按噜嵭l(wèi),鳴竽張只。”各國各地樂舞同時表演,竟到了“四上競飛,極聲變只”(《大招》)的地步。盡管宮廷樂舞的規(guī)模超過民間巫舞,但它所具有巫舞的內容與舞蹈形式則是基本相同的。再次,無論是民間的巫舞或宮廷樂舞,它都特別講究舞蹈者線條美、律動美。如《招魂》、《大招》多處說到“[女夸]容修態(tài)”、“長發(fā)曼[髟/前]”、“豐肉嫩骨”、“容則秀雅”、“小腰秀頸,若鮮卑只”、“長袖拂面”、“豐肉微骨,體便娟只”,可見楚人是追求修長細腰之美的,否則舞蹈起來,是不可能達到“偃蹇”、“連[足卷]”的效果的。關于這一點,從所見楚墓出土的文物亦可得到證實。如江陵望山2號墓出土的女俑,發(fā)髻垂肩,面容秀麗,腰細而系帶(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第5期)。江陵武昌義地6號墓出土的男俑,身材修長,眉清目秀江陵文物局《湖北江陵武昌義地楚墓》(《文物》,1989年第3期)。故從體形看,男女并無區(qū)別,都講究人的體形美。另從著名的《人物龍鳳帛畫》、《人物御龍帛畫》這兩幅帛畫,前者1949年2月出土于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后者1973年5月出土于長沙子彈庫1號楚墓。兩墓均為戰(zhàn)國中期。)看,也是如此。前者所繪一貴婦人寬袖細腰,長裙曳地;后者所繪一男子身材修長,博袍佩劍。1941年在長沙黃土嶺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繪人物漆奩,共繪有11個舞女,其中二人長袖細腰,翩翩起舞,其余8人或靜坐小憩,或一旁觀賞,1人挽袖揮鞭,似在指揮,也全都長衣曳地,面清目秀,體態(tài)輕盈。這件漆奩生動地展現(xiàn)了楚國集體舞蹈的場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入戰(zhàn)國后,楚國的繪畫有很大的發(fā)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有帛畫、壁畫與漆畫等。

  前面提及的《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是迄今所見我國古代最早的兩幅帛畫,是“早期國畫的雙璧”(張正明《楚文化史》。)《人物龍鳳帛畫》,長31厘米,寬22.5厘米。畫中一婦人側立,高髻細腰,寬袖長裙,雍容富貴,合掌作祈禱狀。婦人頭上,左前畫有一鳳,作飛翔狀;鳳對面畫有一龍,作騰升狀。對此畫,研究者甚多,故其立意,說法不一(郭沫若主婦人祈禱和平說,見《文史論集》(人民出版社,1957年);熊傳新認為是有關宓妃神話傳說的寫照,見《江漢論壇》(1981年第1期);張正明認為龍鳳呈爭斗之狀,似有祈求善而美的鳳戰(zhàn)勝惡而丑的龍,保護墓主在冥府平安生活之意,見《楚文化史》。此外,還有其他說法。)《人物御龍帛畫》,長37.5厘米,寬28厘米。正中畫一男子,側立面左,高冠博袍,腰佩長劍,立于巨龍之背。龍昂首卷尾,宛如龍舟。龍左腹下畫有一條鯉魚,龍尾畫有一立鳥(似鶴)。男人頭上方還畫有華蓋一重。人、龍、魚均向左,以示前進方向,連華蓋上的纓絡也迎鳳飄動。整個畫面呈行進狀,充滿了動感。其立意,有的以為表示主人公在冥府仍可象在人世一樣逸樂(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有的則考證為主人公因水而死,其身份為巫劉信芳《關于子彈庫楚帛畫的幾個問題》(《楚文藝論集》,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1991年12月版)。此外,還有其他不同的解釋。

  這兩幅帛畫,基本上運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則略施彩色。畫面布局精當,比例準確。線條流暢,想像豐富,表現(xiàn)了楚藝術譎怪莫測的獨特風格。

  另外,江陵馬山1號墓亦出過一幅帛畫,因內容無法辨認,故很少為人提及(湖北荊州博物館《江陵馬山1號楚墓》(文物出版社出版,1958年)。

  楚國的壁畫,歷來以王逸《楚辭章句·天問》為據(jù)。王逸認為,屈原放逐,“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奇瑋譎詭,及古圣賢怪物行事”,故屈原《天問》中所問之事,當見于壁畫。江陵天星觀1號墓槨室的橫隔板上,繪有畫。另11幅彩繪壁畫,所繪為菱形、田字和云紋等幾何形紋樣,墓主為邸陽君(湖北荊州博物館《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由此可見,王逸說的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有壁畫,當是可信的。

  楚國漆器業(yè)發(fā)達,所以楚人也善于在漆器上繪畫,成為我國古代獨特的藝術珍品棗漆畫。見于考古發(fā)掘資料,各地楚墓出土的漆畫很多,如1941年長沙黃土嶺出土了彩繪車馬人物花紋漆奩、1952年長沙顏家?guī)X出土了繪有圖案的漆奩、1957年信陽長臺關出土了繪有狩獵場面的漆瑟、1978年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案的漆箱和繪有人、物的鴛鴦形盒等。特別令人注目的是,1987年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的繪有眾多的人、物的漆奩,堪稱楚漆畫中的奇葩,在我國古代繪畫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這幅漆畫,長87.4厘米、高5.2厘米,繪有26個人、4輛馬車、10匹馬、2頭豬、1條狗、7只雁和5棵柳樹。以黑漆為底色,兼采紅、黃、褐、綠諸色,運用線勾平涂等手法,使眾多的人、物組成一幅色彩富麗、和諧別致、生動活潑的富有立體感和動感的組合性畫面。其內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有“金秋郊游圖”、“春游圖”或“王孫親迎圖”、“出行·迎賓圖”等各種說法(參見郭德維《楚藝術人物形象特點試探》(《楚文藝論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