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楚與諸夏各族
華夏之國,歷來與楚人及其他族國雜居一起。西周王朝害怕楚國的崛起,置“漢陽諸姬”,以封鎖楚國。自楚武、文王后,楚國北上爭霸,與楚雜處的諸夏之國,或被征服,或被滅亡,主要的如有隨(姬姓,今湖北隨州)、唐(姬姓,今隨州北)、沈(姬姓,今安徽阜陽西北)、貳(姬姓,今湖北京山)、軫(姬姓,今京山東北)、賴(姬姓,今隨州北)、道(姬姓,今河南確山北)、柏(姬姓,今河南西平西)、息(姬姓,今河南息縣境)、申(姜姓,今河南南陽東北)、呂(同上)、陳(媯姓,今河南淮陽)、蔡(姬姓,故地今河南上蔡西南,后遷州來,即今安徽鳳臺)、魯(姬姓,今山東西南部)等國。
楚人雖出自顓頊之后,但由于受商、周壓迫,辟在荊、睢蠻荒之地,社會經(jīng)濟(jì)文化均較落后,故北上爭霸、先后征服或滅掉諸夏之國的同時,積極地吸收華夏文化,使自己成為與華夏同步前進(jìn)的先進(jìn)的文明大國。如公元前589年(楚共王二年),楚軍進(jìn)抵至魯國陽橋,魯以執(zhí)斫(木工)、執(zhí)針(縫工)、織[纟壬](織工)各百人獻(xiàn)給楚人,請求結(jié)盟,這對楚國建筑業(yè)、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是有幫助的。華夏語言、文字、典籍、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制度及精神文化等都為楚人所廣泛吸收。如楚語與夏語基本是相通的,楚國文字,從銘文、帛書至楚簡等與中原各國文字也基本是一致的。楚國以王為首、貴族、官僚三位一體的奴隸主貴族專政的政體,是仿西周王朝建立起來的。見于史料,約自楚莊王始,楚人廣泛吸收華夏文化,比原來楚武、文、成王諸代更加自覺,實(shí)際上已成為國策。如據(jù)《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在公元前597年[必阝]之戰(zhàn)前夕,晉士會除盛贊楚莊王善于用兵外,還特別指出了楚國政治統(tǒng)治的特點(diǎn):“其君之舉也,內(nèi)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說明楚莊王已實(shí)行“禮治”,與華夏之國無異。又據(jù)《國語·楚語上》載,楚莊王使士?為太子(后即楚共王)傅,士]?]向大夫申叔時請教應(yīng)對太子傳授哪些知識,申叔時答道:
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救之詩,而為之導(dǎo)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zhèn)其?。唤讨?,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wù)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xùn)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這里說的《春秋》、《樂》、《禮》,就是華夏的傳統(tǒng)典籍。楚共王即位后,普及夏化政策,成就頗大,故其臣屬對他作了高度評價:“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xùn)及諸夏,其寵大焉?!薄蹲髠鳌穭t稱其“撫有蠻夷”、“以屬諸夏”,確切地反映了楚人融夏夷為一的正確民族政策,故楚國在春秋戰(zhàn)國五百多年間,一方面北上爭霸,在爭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征服或滅掉眾多的華夏之國;另一方面又注意保留華夏典籍,積極吸收華夏文化,以充實(shí)自己的文化養(yǎng)料和精神財富,推廣融夷夏為一的政策。
二、楚與東夷各族
我國古代居住在東部地區(qū)的各族人民,歷史上統(tǒng)稱為東夷。《禮記·王制》:“東方曰夷?!逼湎茸嫣?氏、少?氏與炎黃部落同時,后形成以風(fēng)、嬴、偃諸姓為主的眾多族國。他們分布在今山東、河南東南部,安徽中部及東至海的廣闊地區(qū)。東夷集團(tuán)歷史悠久,與炎黃集團(tuán)融合最早,共同創(chuàng)造了華夏文明。
入春秋后,楚國崛起,北拓東進(jìn),與齊國等爭霸的同時,也不斷征服和滅亡了東方諸國,主要有:黃(嬴姓,今河南潢川西北)、英(偃姓,皋陶之后,今安徽金寨東南)、江(嬴姓,今河南正陽西南)、六(偃姓,皋陶之后,今安徽六安西北)、蓼(偃姓,皋陶之后,今河南固始東北)、群舒(偃姓,皋陶之后,包括舒鳩、舒龍、舒鮑、舒龔、宗、巢、桐等國,今安徽巢湖周圍一帶)。
楚與東夷各國在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有的向楚國進(jìn)貢,有的與楚國通婚。如楚與江就相互聯(lián)姻,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名江羋(《左傳·文公六年》。)后來由于齊國強(qiáng)大,東夷之國,紛紛倒向齊國,楚國也就轉(zhuǎn)而采取打擊與征服政策。公元前658年(楚成王十四年),原楚之與國江、黃叛楚親齊,召陵盟后不久,楚國首先滅掉了江、黃姻親之國弦國(姬姓)。“黃人恃諸侯之睦于齊也,不共楚職”(《左傳·僖公十二年》),楚不久又滅掉了黃國。楚穆王時,江國盡管得到了晉國的相助,最終還是為楚所滅。
東夷之中歷史悠久、國力較強(qiáng)的是徐國。徐,嬴姓,今江蘇泗洪南。它與齊通婚,關(guān)系密切,被視為諸夏之國(《左傳·僖公十五年》。)楚成王滅黃后,進(jìn)一步東進(jìn)攻打徐國,盡管齊、魯?shù)葒鴣砭?,不久徐國還是被楚國打敗了。徐國的失敗,標(biāo)志著楚國征服東夷的重大勝利,加速了楚與東夷的融合。東夷之徐國,歷來文化水平很高,楚與之融合,無疑有助于楚族的發(fā)展,并充實(shí)了楚文化的寶庫。
三、楚與西戎各族
《禮記·王制》:“西方曰戎。”我國古代把居住在西部地區(qū)各族人民,統(tǒng)稱為西戎。他們歷史悠久,在西周伐商滅商中,立下了巨大功勞。據(jù)《尚書·書序》載,周武王伐商,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與紂戰(zhàn)于牧野”,這里說的“戎車”,應(yīng)該是西戎兵力。周王朝建立后,西戎也就逐漸遷徙至內(nèi)地,與諸夏雜處,情況比較復(fù)雜。楚國在北上爭霸過程中,眾多西戎之國,紛紛被征服滅亡,亡后有的被遷,有的被置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
見于史料,被楚國征服或在楚境的戎蠻,主要有如下各族國:
戎蠻。戎蠻進(jìn)入中原較早。據(jù)《左傳·文公十七年》載,公元前610年,東周王朝曾在 垂(今洛陽市南)打敗過戎(蠻),可見戎蠻對周王室已存不敬。公元前590年,晉國曾出面調(diào)和戎蠻與周王室關(guān)系。公元前585年,晉會同伊洛之戎、陸渾之戎和蠻氏(戎蠻)攻宋,說明諸戎與晉關(guān)系較好,并成為晉在爭霸中的重要力量。晉、楚長期爭霸,戎蠻對楚也小心翼翼,故在晉、楚對峙中得以保存下來。公元前526年(楚平王三年),楚見戎蠻有隙,即誘殺其君戎蠻子嘉,取其地,既而又復(fù)立其子。過了三十五年,即公元前491年(楚昭王二十五年),楚盛晉衰,楚即乘機(jī)滅掉戎蠻之國,對其遺民,亦盡俘以歸(《左傳·哀公四年》。)。
陰戎。陰戎是西戎之一支,為陰地之戎,杜注即陸渾之戎,允姓。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六年),楚遷之于下陰(今湖南光化西北)(《左傳·昭公十九年》)。?與陰戎同祖,允姓。入中原后,居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公元前635年(楚成王三十七年),秦、晉伐戎,戎降。前來戍商密之楚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被秦所俘。商密,是楚人故地,戎遷居于此,說明戎已從楚,故遭到秦、晉的攻伐。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秦入商密,戎亡,戎君率遺民南下建新都,仍稱戎(今湖北宜城東南)。史稱商密為下?,新都為上?。上?后為楚所滅,改置為縣(《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七九。)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十二年),吳又攻楚,楚遷都于?。故允氏之戎,早已入楚,并成為楚人之一部分。
申、呂(甫)、許。申、呂(甫)、許均姜姓之戎,歷史悠久,被楚滅后改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許被楚國前后遷徙達(dá)六次之多,最后一次,即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遷于容城(今河南魯山南稍東)。姜氏之戎入楚較早,亦已與楚人相融合。
四、楚與南蠻各族
《禮記·王制》:“南方曰蠻。”我國古代把居住在南方各族人民統(tǒng)稱為南蠻。南蠻,是一個龐大的民族系統(tǒng),內(nèi)部民族關(guān)系亦較復(fù)雜。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四裔》把南蠻分為盧戎、蠻、濮、巴四族。其中盧戎,即蠻族之一,故南蠻,實(shí)際是指蠻、濮、巴三個民族。我國古代的所謂三苗,有學(xué)者認(rèn)為指的就是這三個民族( 顧鐵符《楚國民族述略》。)。首先,濮族。濮,亦名卜(詳見馮永軒《史記楚世家會注考證校補(bǔ)》(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第1版)),歷史悠久,曾參加了周武王滅商的斗爭(《尚書·牧誓》。)由于生產(chǎn)落后,尚未建立起統(tǒng)一的國家,故史稱“百濮”(《左傳·文公十六年》??住妒琛芬攀稀夺尷氛f:“濮夷無君長總統(tǒng),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其居住地區(qū),《尚書·牧誓》孔安國注:“庸、濮在漢之南。”是散居在漢水流域及其以南一帶的方國部落群。
楚、濮關(guān)系密切。《史記·楚世家》:“熊霜六年(公元前822年)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叔熊)亡,避難于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睋?jù)《國語·鄭語》載,楚國?氏準(zhǔn)備支持叔熊立為國君,因?yàn)榈滊y而沒有成功,叔熊只得在濮地而蠻化了。楚國君[蟲分]冒時期(前758-641年),楚國開始強(qiáng)大起來,就立即對濮族發(fā)動了進(jìn)攻,開始開發(fā)濮地。韋昭注:“濮,南蠻之國,叔熊避難處也?!笨梢婂б恢迸c楚近鄰,勢力亦較強(qiáng)大。楚國一旦崛起,就首先對他們用兵,以開啟疆土。公元前704年(楚武王三十七年),熊通自立為楚武王后,即“始開濮地而有之”(《史記·楚世家》),對濮族大舉進(jìn)攻,并占有其地。經(jīng)過這次打擊,一部份濮人與楚人融合,其余的紛紛逃亡遷徙,以至后來濮人居地,留下了各種記載。如羅泌《路史·國名記》說:“濮人皆峽外。”杜預(yù)《春秋釋例》說:“建寧郡南有濮夷?!薄兑唤y(tǒng)志》說:“建寧郡在云南曲靖府南寧縣南十里。”顧頡剛《史林雜識·牧誓八國》說:“濮人當(dāng)散布在武當(dāng)、荊、巫諸山脈中?!惫叔嘶顒拥貐^(qū)廣闊,東起荊楚,西至川、云、貴,南及湖湘一帶,成為楚國境內(nèi)的一個重要民族。
其次,巴人。《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shí)得巴蜀之師?!薄拔渫跫瓤艘?,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其地東至魚腹,西至[棘/火][谷阝]至述及“蠻軍而不陳”的“蠻”,當(dāng)亦屬于蠻族,早在春秋時就為楚國所征服了。
入戰(zhàn)國后,楚國在激烈的兼并戰(zhàn)爭中,也加強(qiáng)對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逗鬂h書·南蠻傳》載:“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弊阋姵鴦萘σ焉烊氲蕉赐ズ車爸廖鍘X一帶,加強(qiáng)了與散居各處蠻夷的融合。
華夏之國,歷來與楚人及其他族國雜居一起。西周王朝害怕楚國的崛起,置“漢陽諸姬”,以封鎖楚國。自楚武、文王后,楚國北上爭霸,與楚雜處的諸夏之國,或被征服,或被滅亡,主要的如有隨(姬姓,今湖北隨州)、唐(姬姓,今隨州北)、沈(姬姓,今安徽阜陽西北)、貳(姬姓,今湖北京山)、軫(姬姓,今京山東北)、賴(姬姓,今隨州北)、道(姬姓,今河南確山北)、柏(姬姓,今河南西平西)、息(姬姓,今河南息縣境)、申(姜姓,今河南南陽東北)、呂(同上)、陳(媯姓,今河南淮陽)、蔡(姬姓,故地今河南上蔡西南,后遷州來,即今安徽鳳臺)、魯(姬姓,今山東西南部)等國。
楚人雖出自顓頊之后,但由于受商、周壓迫,辟在荊、睢蠻荒之地,社會經(jīng)濟(jì)文化均較落后,故北上爭霸、先后征服或滅掉諸夏之國的同時,積極地吸收華夏文化,使自己成為與華夏同步前進(jìn)的先進(jìn)的文明大國。如公元前589年(楚共王二年),楚軍進(jìn)抵至魯國陽橋,魯以執(zhí)斫(木工)、執(zhí)針(縫工)、織[纟壬](織工)各百人獻(xiàn)給楚人,請求結(jié)盟,這對楚國建筑業(yè)、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是有幫助的。華夏語言、文字、典籍、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制度及精神文化等都為楚人所廣泛吸收。如楚語與夏語基本是相通的,楚國文字,從銘文、帛書至楚簡等與中原各國文字也基本是一致的。楚國以王為首、貴族、官僚三位一體的奴隸主貴族專政的政體,是仿西周王朝建立起來的。見于史料,約自楚莊王始,楚人廣泛吸收華夏文化,比原來楚武、文、成王諸代更加自覺,實(shí)際上已成為國策。如據(jù)《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在公元前597年[必阝]之戰(zhàn)前夕,晉士會除盛贊楚莊王善于用兵外,還特別指出了楚國政治統(tǒng)治的特點(diǎn):“其君之舉也,內(nèi)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說明楚莊王已實(shí)行“禮治”,與華夏之國無異。又據(jù)《國語·楚語上》載,楚莊王使士?為太子(后即楚共王)傅,士]?]向大夫申叔時請教應(yīng)對太子傳授哪些知識,申叔時答道:
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救之詩,而為之導(dǎo)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zhèn)其?。唤讨?,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wù)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xùn)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這里說的《春秋》、《樂》、《禮》,就是華夏的傳統(tǒng)典籍。楚共王即位后,普及夏化政策,成就頗大,故其臣屬對他作了高度評價:“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xùn)及諸夏,其寵大焉?!薄蹲髠鳌穭t稱其“撫有蠻夷”、“以屬諸夏”,確切地反映了楚人融夏夷為一的正確民族政策,故楚國在春秋戰(zhàn)國五百多年間,一方面北上爭霸,在爭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征服或滅掉眾多的華夏之國;另一方面又注意保留華夏典籍,積極吸收華夏文化,以充實(shí)自己的文化養(yǎng)料和精神財富,推廣融夷夏為一的政策。
二、楚與東夷各族
我國古代居住在東部地區(qū)的各族人民,歷史上統(tǒng)稱為東夷。《禮記·王制》:“東方曰夷?!逼湎茸嫣?氏、少?氏與炎黃部落同時,后形成以風(fēng)、嬴、偃諸姓為主的眾多族國。他們分布在今山東、河南東南部,安徽中部及東至海的廣闊地區(qū)。東夷集團(tuán)歷史悠久,與炎黃集團(tuán)融合最早,共同創(chuàng)造了華夏文明。
入春秋后,楚國崛起,北拓東進(jìn),與齊國等爭霸的同時,也不斷征服和滅亡了東方諸國,主要有:黃(嬴姓,今河南潢川西北)、英(偃姓,皋陶之后,今安徽金寨東南)、江(嬴姓,今河南正陽西南)、六(偃姓,皋陶之后,今安徽六安西北)、蓼(偃姓,皋陶之后,今河南固始東北)、群舒(偃姓,皋陶之后,包括舒鳩、舒龍、舒鮑、舒龔、宗、巢、桐等國,今安徽巢湖周圍一帶)。
楚與東夷各國在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有的向楚國進(jìn)貢,有的與楚國通婚。如楚與江就相互聯(lián)姻,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名江羋(《左傳·文公六年》。)后來由于齊國強(qiáng)大,東夷之國,紛紛倒向齊國,楚國也就轉(zhuǎn)而采取打擊與征服政策。公元前658年(楚成王十四年),原楚之與國江、黃叛楚親齊,召陵盟后不久,楚國首先滅掉了江、黃姻親之國弦國(姬姓)。“黃人恃諸侯之睦于齊也,不共楚職”(《左傳·僖公十二年》),楚不久又滅掉了黃國。楚穆王時,江國盡管得到了晉國的相助,最終還是為楚所滅。
東夷之中歷史悠久、國力較強(qiáng)的是徐國。徐,嬴姓,今江蘇泗洪南。它與齊通婚,關(guān)系密切,被視為諸夏之國(《左傳·僖公十五年》。)楚成王滅黃后,進(jìn)一步東進(jìn)攻打徐國,盡管齊、魯?shù)葒鴣砭?,不久徐國還是被楚國打敗了。徐國的失敗,標(biāo)志著楚國征服東夷的重大勝利,加速了楚與東夷的融合。東夷之徐國,歷來文化水平很高,楚與之融合,無疑有助于楚族的發(fā)展,并充實(shí)了楚文化的寶庫。
三、楚與西戎各族
《禮記·王制》:“西方曰戎。”我國古代把居住在西部地區(qū)各族人民,統(tǒng)稱為西戎。他們歷史悠久,在西周伐商滅商中,立下了巨大功勞。據(jù)《尚書·書序》載,周武王伐商,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與紂戰(zhàn)于牧野”,這里說的“戎車”,應(yīng)該是西戎兵力。周王朝建立后,西戎也就逐漸遷徙至內(nèi)地,與諸夏雜處,情況比較復(fù)雜。楚國在北上爭霸過程中,眾多西戎之國,紛紛被征服滅亡,亡后有的被遷,有的被置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
見于史料,被楚國征服或在楚境的戎蠻,主要有如下各族國:
戎蠻。戎蠻進(jìn)入中原較早。據(jù)《左傳·文公十七年》載,公元前610年,東周王朝曾在 垂(今洛陽市南)打敗過戎(蠻),可見戎蠻對周王室已存不敬。公元前590年,晉國曾出面調(diào)和戎蠻與周王室關(guān)系。公元前585年,晉會同伊洛之戎、陸渾之戎和蠻氏(戎蠻)攻宋,說明諸戎與晉關(guān)系較好,并成為晉在爭霸中的重要力量。晉、楚長期爭霸,戎蠻對楚也小心翼翼,故在晉、楚對峙中得以保存下來。公元前526年(楚平王三年),楚見戎蠻有隙,即誘殺其君戎蠻子嘉,取其地,既而又復(fù)立其子。過了三十五年,即公元前491年(楚昭王二十五年),楚盛晉衰,楚即乘機(jī)滅掉戎蠻之國,對其遺民,亦盡俘以歸(《左傳·哀公四年》。)。
陰戎。陰戎是西戎之一支,為陰地之戎,杜注即陸渾之戎,允姓。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六年),楚遷之于下陰(今湖南光化西北)(《左傳·昭公十九年》)。?與陰戎同祖,允姓。入中原后,居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公元前635年(楚成王三十七年),秦、晉伐戎,戎降。前來戍商密之楚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被秦所俘。商密,是楚人故地,戎遷居于此,說明戎已從楚,故遭到秦、晉的攻伐。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秦入商密,戎亡,戎君率遺民南下建新都,仍稱戎(今湖北宜城東南)。史稱商密為下?,新都為上?。上?后為楚所滅,改置為縣(《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七九。)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十二年),吳又攻楚,楚遷都于?。故允氏之戎,早已入楚,并成為楚人之一部分。
申、呂(甫)、許。申、呂(甫)、許均姜姓之戎,歷史悠久,被楚滅后改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許被楚國前后遷徙達(dá)六次之多,最后一次,即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遷于容城(今河南魯山南稍東)。姜氏之戎入楚較早,亦已與楚人相融合。
四、楚與南蠻各族
《禮記·王制》:“南方曰蠻。”我國古代把居住在南方各族人民統(tǒng)稱為南蠻。南蠻,是一個龐大的民族系統(tǒng),內(nèi)部民族關(guān)系亦較復(fù)雜。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四裔》把南蠻分為盧戎、蠻、濮、巴四族。其中盧戎,即蠻族之一,故南蠻,實(shí)際是指蠻、濮、巴三個民族。我國古代的所謂三苗,有學(xué)者認(rèn)為指的就是這三個民族( 顧鐵符《楚國民族述略》。)。首先,濮族。濮,亦名卜(詳見馮永軒《史記楚世家會注考證校補(bǔ)》(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第1版)),歷史悠久,曾參加了周武王滅商的斗爭(《尚書·牧誓》。)由于生產(chǎn)落后,尚未建立起統(tǒng)一的國家,故史稱“百濮”(《左傳·文公十六年》??住妒琛芬攀稀夺尷氛f:“濮夷無君長總統(tǒng),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其居住地區(qū),《尚書·牧誓》孔安國注:“庸、濮在漢之南。”是散居在漢水流域及其以南一帶的方國部落群。
楚、濮關(guān)系密切。《史記·楚世家》:“熊霜六年(公元前822年)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叔熊)亡,避難于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睋?jù)《國語·鄭語》載,楚國?氏準(zhǔn)備支持叔熊立為國君,因?yàn)榈滊y而沒有成功,叔熊只得在濮地而蠻化了。楚國君[蟲分]冒時期(前758-641年),楚國開始強(qiáng)大起來,就立即對濮族發(fā)動了進(jìn)攻,開始開發(fā)濮地。韋昭注:“濮,南蠻之國,叔熊避難處也?!笨梢婂б恢迸c楚近鄰,勢力亦較強(qiáng)大。楚國一旦崛起,就首先對他們用兵,以開啟疆土。公元前704年(楚武王三十七年),熊通自立為楚武王后,即“始開濮地而有之”(《史記·楚世家》),對濮族大舉進(jìn)攻,并占有其地。經(jīng)過這次打擊,一部份濮人與楚人融合,其余的紛紛逃亡遷徙,以至后來濮人居地,留下了各種記載。如羅泌《路史·國名記》說:“濮人皆峽外。”杜預(yù)《春秋釋例》說:“建寧郡南有濮夷?!薄兑唤y(tǒng)志》說:“建寧郡在云南曲靖府南寧縣南十里。”顧頡剛《史林雜識·牧誓八國》說:“濮人當(dāng)散布在武當(dāng)、荊、巫諸山脈中?!惫叔嘶顒拥貐^(qū)廣闊,東起荊楚,西至川、云、貴,南及湖湘一帶,成為楚國境內(nèi)的一個重要民族。
其次,巴人。《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shí)得巴蜀之師?!薄拔渫跫瓤艘?,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其地東至魚腹,西至[棘/火][谷阝]至述及“蠻軍而不陳”的“蠻”,當(dāng)亦屬于蠻族,早在春秋時就為楚國所征服了。
入戰(zhàn)國后,楚國在激烈的兼并戰(zhàn)爭中,也加強(qiáng)對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逗鬂h書·南蠻傳》載:“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弊阋姵鴦萘σ焉烊氲蕉赐ズ車爸廖鍘X一帶,加強(qiáng)了與散居各處蠻夷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