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柏而小,四時蒼翠,曰萬年松?!肚「尽?。一名龍吞石,若龍首

寧國府志 作者:清·洪亮吉


,日有氣從口出

。昔李白泊舟踞坐石上,期結(jié)茅焉,即是處也。后郡守羅汝芳更名“起星”,刻詩于上。

《涇縣志》

劉遺民釣臺在縣西三里,今白云寺前,水滸有釣磯存焉?!都味ㄐ侵?br />
》。釣臺在涇水

西岸湖山下,遺民即東晉高士也?!犊たh志》。在賞溪西岸白云潭之上,

遺民蓋晉隱君子

,即與陶淵明、惠遠(yuǎn)、宗雷、陸修靜輩十八人入廬山結(jié)白蓮社者。嘗為柴桑令,其后棄官漁

釣于此?!逗槲湫侵尽贰E_又名“巋然”,下臨潭水,深不可測,清澈

見底,魚鮪所聚

。古今名公多有題詠,每秋高春媚,煙朝月夕,則浮光躍金,靜影澄碧,漁軸客艇往來其間

,風(fēng)物如畫,實(shí)為勝概。郡守葉內(nèi)翰清臣有詩云:“云巖俯穹石,下瞰清溪流。釋縛州縣職

,寄情江漢游。宗雷結(jié)良社,嚴(yán)呂希前儔。秋風(fēng)綠筱媚,魚驚游避鉤”。蔣右丞之奇詩云:

“最愛先生臥白云,一竿來此釣江鱗。我今不學(xué)蟠溪叟,待作宗雷社里人?!笨な毓獾撉?br />


良肱和云:“先生高誼薄浮云,薄宦應(yīng)同涸轍鱗。盡日持竿釣臺上,此心寧是羨魚人。”



都官積中和云:“石轉(zhuǎn)磯頭疑虎踞,風(fēng)吹水面老龍鱗。古今不卜先生意,多少溪邊擲釣人。



太史章詩云:“雨笠煙蓑細(xì)葛布,持竿不識白蓮人。當(dāng)時若得文王獵,涇水還同渭水濱?!?br />
《涇川志》。按:晉陶淵明與周績之、劉遺民同隱于廬山,曰潯陽三隱,

未聞其至涇釣隱,相傳已久,姑存之。《涇縣志》



〔蕭齊〕

淳于棼故居按:府志居作宅在涇縣西五里,今為興教院。

《大清一統(tǒng)志》??h

西五里。棼,南齊明帝時相國,舍宅為寺,名凌巖寺,后為興教院。有清湍、涼風(fēng)、回溪諸

亭閣,稱水西名勝?!肚「尽?br />


〔隋〕

汪公柵安吳縣西。隋大業(yè)間,汪華據(jù)賊屯此。今地名寨口

。《乾隆府志》

幕山軍壘縣東北三里,左難當(dāng)據(jù)輔公故壘,未泯。同上

白龜城按:《洪武志》城作穴。在縣東北三十里,柏山之側(cè),

昔有白龜履雪而東,因名之

。《洪武宣城志》。武德初,置南徐州,改猷州,以龜止之處筑城以居之

。后為宣城郡,

遂尚龜形以筑府城,因目曰“白龜城”?!都味ㄐ侵尽贰K宕髽I(yè)十年,

盜賊群起。武德

初,置南徐州總管,后改為猷州總管,以龜止之所筑城而居之。以趙郡王孝恭為副元帥,十

一年賊平州廢。后屬宣郡,俗因謂之白龜城?!稕艽ㄖ尽?。在涇縣東北柏

山,隋末左難當(dāng)

所筑。《大清一統(tǒng)志》。左難當(dāng)欲筑城拒輔公,會溽暑大雪,有白龜印

雪周行,隨跡筑

城,故名?!督贤ㄖ尽?。按:柏山前臨大溪,高數(shù)十丈,岸有石壘橫亙

二三十丈,上皆

竅,中一巨石約二三丈,昂起如龜,頭足必具,今山下故城遺址猶存。其下潭名龜潭,又山

經(jīng)白龜嶺而來,當(dāng)時依山設(shè)險,或以此命名。如舊志祝雪、印雪、溽暑大雪等說,誕妄未可

信。又載昔宣城未建,卜基此地

,偶役者捶石而破白龜之首,流血滿溪,遂名港為紅子港,灘曰赤灘,龜行至宛水而止,定

為州基。故宣城曰白龜城,語亦荒誕?!稕芸h志》



〔唐〕

猷州城在涇縣西三十里,今大寧寺也?!遁浀?br />
紀(jì)勝》。武德三年,以涇縣置南徐州

,尋更名猷州?!短茣さ乩碇尽贰N涞轮?,置猷州,州城于此?!都味ㄐ侵尽贰3跻?br />
縣置南徐州,更名猷州,今廢?!睹饕唤y(tǒng)志》載,城在石埭縣,以晉涇縣、石埭同隸宣城郡

故,孔穎達(dá)有《建州城碑記》。

李長史宅在留村,即今縣治?!稕芸h志》。按:唐陳簡甫《開元

以來良吏記》:長史名孝稱,自太平長遷于涇,后卒于涇,而家因寓焉。

萬家樓在桃花潭側(cè),相傳李白慕萬家酒樓來此。村人汪倫嘗醞美酒以待之。今廢

。《涇縣志》

壘玉墩在桃花潭上,相對為彩虹岡,唐李白與萬巨、汪倫游吟處?!?br />
乾隆府志》

桃花潭在西南,物象幽奇,花卉芬馥,好奇之士多游其間。唐李白放逸江湖,愛

玩此地,邑人汪倫遇之甚厚。《洪武宣城志》

澀灘縣西九十里,唐李白有詩?!犊滴醺尽?br />
汪倫宅在桃花潭上,李白有詩?!肚「尽?br />
萬巨宅在萬村渡西,唐盧綸、韓并有詩。同上

放歌臺縣西五十里藍(lán)山,為李白放歌處。臺石方竦,俯臨絕澗,瀑布飛流?!端?br />
經(jīng)注》:

安吳縣南落星山,有懸水五十余丈,即此。下曰活潑灘,灘石嵌空,有井三。深廣如,曰

“煉丹井”。臺左刻石云:“天寶十五載三月,李白偕汪倫、寺僧”數(shù)字,余磨滅不辨。同上

麻溪渡去縣百里,在縣直南。山水之勝,殆甲江左。自萬家樓溯流而上三十里,方

抵麻口

,自太平、石埭沿流而下六十里,方至麻溪。山環(huán)水會,自是一洞天。唐李白、杜荀鶴皆曾



此。杜詩云:“兩岸山相向,三春鳥亂啼?!崩钤娫疲骸爸廴伺c漁人,撐折萬張篙?!苯?br />


初,天寧寺主僧慧日同圓通寺主僧清止,避地結(jié)茅茲山二十余年。日有詩曰:“溪繞茅堂山

繞溪,溪山深處是真棲。山人若問西來意,云自高飛鳥自啼?!敝挂嘤性娫疲骸敖辖?br />


干戈,茅屋深遷入薜蘿。夢幻利名知險惡,虛舟身世若風(fēng)波。石門路險交游少,竹塢云深

蕨多。鬧里打閑誰似我,千巖春色一聲歌?!庇钟型羲仑┝粼娫唬骸奥橄煽诠艦╊^,萬



青山繞四周。地僻鼎分三縣界,淵澄輻輳兩川流??烷稌r下佗山木,漁槳偏歸暮雨舟。寂寞

一年會再到,可憐異代謫仙游?!薄稕艽ㄖ尽?br />
踏歌岸閣在桃花潭上,即汪倫送太白處?!稕芸h志》

磨崖碑在縣西石洪頭山,石值立如墻堵,歲久字泯,僅仿佛,曰:巍巍法宇

,圣德靈奇

,天仙作樂,神人護(hù)持。又曰:猗歟居士,博大能洽,跡晦巖泉,情存佛法。又曰:挾黃鶴

仙,帶白龍水,清凈妙地,虛空至理。后記曰:唐天寶十四載歲次癸巳四月壬申朔《嘉

定志》作壬寅,從諸本改。二十八日《嘉定志》作二十四日,誤,從諸本

改。己亥午

時刻石。余不可考。《嘉定宣城志》。在縣西七八十里,石洪頭山,上

有碑石,立如墻堵

,乃山之活石也。歲月深遠(yuǎn),石長字泯,銘記不可全考。《洪武宣城志》

。磨崖碑有五:

一在琴高臺巔,古刻磨滅,不可復(fù)辨。宋蔣之奇敘略曰:子游涇川過琴溪,浮舟釣臺道旁,

石崖蒼蒼,上摩穹,意其下必有環(huán)觀焉。自還自水西,涇令陳中裕餞子巖寺。尉劉公曼



:向所觀石崖古刻尚在,乃唐玄

宗開元甲子,河間邢巨、沛國武平一嘗游是溪,題絕句

其下,又刻一長編,尤雅澹有清思,姓氏湮沒。其序云:二十二年,予自柱史謫宣城,明

年九月連率班公景倩,讀其詩有云:“忽邢武辭,聆其金石備?!币栽娦蚩贾?,蓋后邢武

一紀(jì)

而來,疑即是杜偉也。一在縣東四十里朱砂山,相對之慈音洞,左為宋尚書郭燮鑿石開道處

。宋郭燮記云:朱砂山上成絕壁,下瞰長溪山腰,蹊徑突兀,崎嶇憧憧,率由乎是危行深涉



病,蓋亙古已然。余切慨念焉,于是為之鳩工聚眾,鐫鑿其突兀,芟夷其崎嶇,削平砌,



一橋以濟(jì)二水,俾行者無昔時之苦。役費(fèi)雖不資,荷鄉(xiāng)里相協(xié)贊,不日而成,豈斯道之合

坦履于今日乎!竣事之后,因識歲月于道左。宋端平二年,邑人郭燮記。一在縣西南九十里

石門,宋隱士徐時鐫詩于上云:“山中薄業(yè)有菜田,出入于茲五十年。夾徑雨崖幾蜀道,沿



十度異貪泉。鹿門莫遂平生愿,屐齒常為險阻穿。晚卜一丘旗嶺上,輞川風(fēng)月為留連?!弊?br />


曰:《蜀都賦》緣以劍閣,阻以石門。石門、瞿塘兩崖也。廣州東二十里地名石門,有貪泉

,飲

者多無厭之欲。晉吳隱之有詩諷之,云為宋淳熙己卯記。一在縣西一百里石柱山觀音巖,峭

壁插天,平削如砥。乾隆十八年正月崖崩碑露,其字半漫漶,可讀者二十八字,文曰:時丁

丑紹興二十七年十二月記□□□鑿險崖取平路往來人宜□顧舉□□□全體露

。一在縣西八十

里石洪頭山,有巨石屹立如堵,字多剝蝕,可辨者七十三字,文曰:巍巍法宇云云?!稕芸h志》

東峰亭在劉遺民釣臺之北,唐永泰中,李按:《涇縣志》作季,下同。廣琛將兵討石埭寇

方清,時幕客劉太真、崔何、王偉、郭瞻、蘇寓、陸渭皆從李宴亭上,適前鋒告捷,遂各賦

詩,而太真為之序,刻石存焉?!都味ㄐ侵尽?。在白云寺,自昔相傳相

國淳于棼按:原

書作髡,誤,今改正。送客之所也。唐永泰元年二月,江西帥御史中丞李廣琛嘗至

涇水,于

舊址創(chuàng)亭。明年秋,中丞袁招討江淮,回軍屯涇,命賓僚宴亭上,賦詩紀(jì)事,今石刻存



。后人更名李公亭,古今名賢詩文頗多,錄于別卷,亭久廢?!逗槲湫侵尽?。按:諸舊志

及詩俱為袁有石埭之捷,與從官劉太真等賦詩刻石紀(jì)其事,而袁公與崔王諸人唱和之作具

在,是創(chuàng)亭者李公,而賓僚賦詩者袁公也?!都味ㄖ尽芬詾榻岳罟?,疑誤。

鄭少府諤宅在水西?!稕芸h志》

清居臺在水西,唐魏巒有詩。《乾隆府志》

粲公樓在水西,唐杜牧有詩同上。杜牧嘗為宣武宣武,

應(yīng)為宣城。城牧,游涇溪水西寺留二小詩。其一

云:“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fēng)?!贝嗽娊褫d集中。其一云:“含情碧溪水,重上

粲公樓

?!贝嗽娊癜癖陂g,而集中不載,乃知前人好句零落多矣。《竹坡詩話》



伏虎神師石按:縣志神作禪。在白云寺后,昔師開櫟山時,所往

來虎跡石也?!逗槲湫侵?br />
》。寺蓋其開山也,昔師嘗同時開櫟山道場,即今大寧寺。兩地相去幾三千里,師嘗

乘虎往

來,晨食白云寺,午食大寧寺,蓋其道行靈異云。今虎跡石及隱塔見在,寺后又湖嶺山,有

獅往來櫟山,中途憩息之所在焉?!稕艽ㄖ尽?br />
磨箭石在丁溪戰(zhàn)嶺上,有磨箭痕,拭去復(fù)見。又慈坑有石亦名磨箭?!?br />
涇縣志》

仙鼓石在縣東余沖,有石平鋪土面,擊之有聲如鼓。相傳有仙擊石,歌嘯于此,

今石上足跡宛然。同上

血嶺在縣西北七十里,昔黃巢作亂,有保聚于山者曰章公寨,與賊爭戰(zhàn),血流山

谷,因以

為名?!逗槲湫侵尽?br />
裴相公巖在縣南七十里,父

老相傳為裴休隱居之所也

。同上。昔嘗有人于其所得斷殘戟,至今天色陰晦,有音樂鼓吹聲。《涇川志》

羅家宅按:《江南通志》作羅隱墅,舊府志皆作羅公宅。在小溪

上,羅隱嘗居于此,有

羅隱祠堂。居民呼為羅家廟,惜其無碑記可考,又不知羅因何卜居于此也?!逗?br />
武宣城志

》羅家宅在地名小溪,溪行兩山間,居民皆依山而種植。父老相傳云,昔羅隱嘗居于

此,

今遺址及井見存。地雖深僻,然山川環(huán)繞,亦幽居之勝?!稕艽ㄖ尽贰0?br />
:《輿地紀(jì)勝》以

羅隱宅及羅隱墓皆云在南陵縣,而舊府志諸書俱改載入涇縣,或境地相接。今昔疆域略有變

易,以至不同耳,今仍兩存之。



〔南唐〕

齊云亭縣廳后,南唐保大中建。《乾隆府

志》

乘山塔縣東七十里報恩寺后,五代時馮述建。相傳塔成后,忽夜半風(fēng)雷,塔移至

太平縣麻陂潭,僅存半塔。今潦凈潭清,塔頂猶見水中。同上

洪尚書故宅按:《江南通志》作洪永章宅。在舉山下,有荒基遺

跡?!逗槲湫侵尽?。

其遺跡甚廣袤,父老相傳無所依據(jù)。廉訪得其誥敕于煨燼之余,其可見者云“銀青光祿大夫

兼兵部尚書兼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洪允章敕久列偏裨備彰忠”。自此以后皆缺,惜乎無歲

月可考。時代疑五代之際,雄霸此地,朝廷亦資其捍御,故有是命。且云國朝混一,江南亦

嘗宣召,而辭疾不起?!稕艽ㄖ尽?br />


〔宋〕

賓月閣在縣治東?!遁浀丶o(jì)勝》

秋爽閣崇慶寺后,居兩山之間,中有澗水,清冷逼人,遇雨則瀑布飛流。唐李白

詩有“五

月思貂裘,謂言秋霜落”之句,故名閣。前有濺玉亭《康熙府志》,后有

云錦堂,橫跨兩山,廊廡皆為閣道。《乾隆府志》

濺玉亭在涇縣,亭跨洞水,每遇雨,則懸崖瀑布作聲?!遁浀丶o(jì)勝》



領(lǐng)要亭在水西劉遺民釣臺側(cè),邑人池、汪琛建,今廢?!稕芸h志》



回波亭與領(lǐng)要亭相近,今廢。同上

風(fēng)玉亭在涇縣,侍郎陳天麟建?!遁浀丶o(jì)勝》

侍郎凌策宅在留村,或云在縣南七十里凌家灣。《涇縣志》



御史劉琦宅在留村,今為縣治。同上

大寧院塔縣西三十里大寧寺前,寺舊為猷州城址,宋慶歷間悟公建。

《乾隆府志》

銅峰塔縣西八十里,銅峰寺左。宋武帝時建,今僅存半面。塔畔有大楓十丈余

,相傳為天寶間物。同上

水西塔有二,一名崇寧塔,存寶勝寺側(cè),大觀二年建。一在崇慶寺左,紹興中建。

同上

碧蓮池在妙峰庵。同上

珍珠泉在妙峰庵。同上

子瞻石在妙峰庵。同上

藏春洞在妙峰庵。宋石禪師有《賦石洞》二詩。同上

風(fēng)光閣在涇縣西賞溪上。舊有亭,宋紹興中,縣令魏杞改建閣,取“風(fēng)光水西”

之句名之。后為水嚙,移縣治左?!督贤ㄖ尽?br />
回瀾閣回瀾、涼風(fēng)二閣,清湍亭俱在水西精舍前,取李白詩語名之,近并廢。《涇縣志》

浚清閣在縣西桃花潭東岸,宋府教翟陽建,久圮,今重建。同上



蒸霞亭在涇縣治《輿地紀(jì)勝》。在舊縣圃,宋魏杞建?!犊滴醺尽贰T跊芸h北,

亭旁植桃,唐韓愈詩“種桃處處惟開花,川原遠(yuǎn)近蒸紅霞”。后人取以名亭?!?br />
大清一統(tǒng)志》

三友亭縣治西,宋翰林左泰成建,嘗與邑中七賢游憩。紹定間,知縣張賢之重修有

記?!犊滴醺尽?br />
峨岱書院在縣西峨山,宋進(jìn)士文澄源、洪源建?!肚「尽?br />


翠峰書屋在縣南承流山下,相傳宋吳潛、吳淵讀書處。同上

戲彩堂在舊縣圃,知縣王永建。同上

清白堂在舊縣圃。同上

錦照堂在舊縣圃。同上

凌風(fēng)臺當(dāng)水西精舍前,取李白“凌風(fēng)振寥廓”之句,今廢?!稕芸h志》



和尚井其穴深不過咫尺,闊弗逾跬步,水雖不溢,旋取旋涌,千眾是給。間或暫涸

,群兒以

石片雙扣口作鈸聲者,未幾泉出如初,因以和尚名之?!稕?br />
川志》去縣七十五里,在小

坑山之下。昔有一僧卓錫于此,而泉涌出,以故得名。國朝己亥年間,琴溪山麓為水蕩裂,

出一碑石,上鐫云“水從白額山前過,白屋兒郎盡掛緋”。姑錄于此,尚俟來者考焉?!逗槲湫侵尽?br />
石井在縣南六十里方村之腰,有一井若竅于石如淫尊,然其泉清激甘冷,昔有神人

過飲此泉,今石上馬跡存焉。《洪武宣城志》

清心軒縣廳后?!肚「尽?br />
希顏軒、景范軒俱在縣廳東。同上

周公亭按:舊府志,亭作臺。在涇縣東二十里,地名洗馬澗,下臨涇

溪。昔周氏筑亭于此。

石澗有石碑,篆額存焉,蔣穎叔嘗游訪之?!遁浀丶o(jì)勝》。后人留題絕句

云:“人言周公

來結(jié)宇,不知建立何年中。撰詞仍是謫御史,殘缺欲讀嗟難通?!薄都味ㄐ侵?br />
》在石碑山,有石突峙水旁,石碑撰額云“周公亭”,其文字漫滅?!犊?br />
熙府志》

賞溪樓在涇縣治《輿地紀(jì)勝》。在縣治酒務(wù)旁,與丞廳相對,今

廢?!稕芸h志》

森翠樓在琴溪,宋炎子隱此,文丞相守宣時過訪,書名其居,今廢。同







明〕

放杖嶺在縣南五十里鳳村,父老相傳,舊有一老人如仙,放

杖少憩,因以為名。《洪武宣城志》

發(fā)運(yùn)倉明宣德年間,凡天下租稅,非通舟楫者,悉令以貨賄折納。巡撫周忱以涇當(dāng)

徽郡六

邑之沖,請于朝,建于南川一里許,以為收發(fā)之所。正統(tǒng)中,知府袁旭改作公館?!肚「尽?br />
郊迎亭縣東北,成化中建。同上

府館縣治東北,弘治間知府劉廷瓚建,今廢。同上

皇華館縣東北。同上

熙光亭在水西書院后,明督學(xué)洪毗建,后圮。國朝知縣銀文璨重建,今廢?!稕芸h志》

〔國朝〕

稅客局 縣治北,正

德間省。

存留倉縣南門外,俗呼南倉,明知縣胡永成建。

濟(jì)農(nóng)倉在禮辭都。

南倉在茂林都。

北倉在泉北都。

均役義倉在禮辭都。

響山亭在縣西北五里,明太守羅汝芳題曰“山鳴谷應(yīng)”。以上《乾隆府

志》

煙雨亭在涇縣西寶勝寺前,枕山面溪,煙云如畫?!督贤ㄖ尽?br />
。肇建于明。國朝邑令

侯世準(zhǔn)重建,尋圮??滴跣撩ね搹?fù)新之,邑人潘乘龍有記,復(fù)圮。乾隆二十

年,

知縣王廷棟、縣丞李兆、邑癢生趙際飛、貢生趙一廷重建?!稕芸h志》



藍(lán)山書院在聳壁寺左,萬歷間水西講學(xué)諸先生建,久圮?!肚「尽?br />


幕山塔在小幕山,今廢。明翰林院修撰焦記?!稕芸h志》

玉屏園在桃花潭西,玉屏山之巔,明末萬應(yīng)隆建?!肚「尽?br />




國朝〕

大觀亭在小幕山巔,魏憲有詩。

見山亭丞廳西。

催課亭在尉司。

白鷺亭賞溪西濱。以上《乾隆府志》

釣隱亭在桃花潭畔,翟尚書故跡,今廢?!稕芸h志》

敕書樓縣圃內(nèi)?!肚「尽?br />
清華閣縣西二十里孤坑,土人嘗陶于此?!犊滴醺尽吩诳h北二

十里孤坑,今廢,或曰在柳湖堤上?!稕芸h志》

永月閣縣圃內(nèi)。

挹爽閣縣圃內(nèi)。

環(huán)璧閣在尉司。

晝館縣東門。

甘棠館縣門西。

迎詔館縣署前。

涇川館禮賓坊。

三友館市東。

雙清堂在尉司。以上《乾隆府志》

龍蛻石在縣東鼎陽洞側(cè)??滴跷煨缋子曛?,一龍從石罅騰空,今洞石龍跡宛然?!稕芸h志》





馮唐宅在涇縣東南四十里石鼓山。《輿地紀(jì)勝》。鄉(xiāng)老相傳云,



馮唐宅,嘗名鼓以集賓客,故名。石鼓山焦坑有馮唐廟,即石鼓山之左?!逗槲?br />
宣城志》?;蛟脐惡笾鲊L擊此鼓,號令師徒。《涇川志》。按:《

漢書》

,馮唐祖父趙人也,父徙代,漢興徙安陵,則唐為安陵人,何由在涇有宅集賓,但舊志并載

,今亦仍之。

甄塘在縣治之南,廣袤五十余畝,塘皆芙蕖。世傳三國魏文帝皇后甄氏出于此???br />
之史傳,后乃中山人。但小說謂甄塘有宣陽觀,道士晨出,見嬰兒臥于蓮葉上,憐而取育于

鄰,既長有顏色,歸袁氏,后魏文平鄴,納之為后?!逗槲湫侵尽?。在



縣南二里,世傳魏甄后所生處?!督贤ㄖ尽?。按:《三國·魏志》后,

中山無

極人。父逸,上蔡令。裴注引《魏書》曰:逸娶常山張氏,生三男五女。又云長女姜,次脫

,次道,次榮,次即后。后以漢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本末詳備。何緣由在涇事,舊志附

會,殊為無稽。卷十三·輿地志古跡下◇寧國府志卷十三輿地志

古跡下



寧國縣



周〕

孔子井在縣南百里,《方輿志》云,孔子入?yún)撬彙!遁浀丶o(jì)勝》??h南一百一十

里,按《地輿志》云,舊吳興郡安吉縣南界道旁有小井,乃是孔夫子入?yún)菚r鑿。此井今屬寧

國縣?!短藉居钣洝?。旁有戈塘,去井不遠(yuǎn),章樞密夏云:當(dāng)作過,蓋

取孔子經(jīng)過之意。《旌川志》

按:《史記·孔子世家》及《家語》等書,孔子并未嘗入?yún)?,?br />
舊志》所云已屬無稽,而以此為在此鑿井,猶為附會不足信。第諸書相沿已久,今姑存之。



孔子堂又名過堂,過堂在縣西五里,世傳孔子曾過此而名。然無考據(jù)不足信

?!逗槲湫侵尽贰?鬃犹?,縣南一百里,堂下有馬跑泉。相傳夫子游吳時至此

,

后人建堂紀(jì)其事?!犊滴醺尽贰?h東北二十里,宋處士吳晦之詩云:“

滔滔衰世難行道,歷聘諸侯幾十年。試

向荒祠尋舊跡,一堂下馬跑泉。”浮梁李椿年與朱紫陽同學(xué)。宋紹興中

,任寧國縣,嘗

率諸生講學(xué)于此?!肚「尽?br />
按:堂既以孔子經(jīng)過為名,應(yīng)與井近。惟《康熙志》云,縣南百里,與《寰宇記》、《

輿地紀(jì)勝》所載之井不遠(yuǎn),其說良是。而謂縣西五里,縣東北二

十里者,或后人更附會為之,非其舊也。

夫子巷縣南門內(nèi)?!肚「尽?br />
〔孫吳〕

懷安古城在縣東南一百里。《地理志》:吳分宛陵之地

置,屬丹陽縣。按:縣應(yīng)作

郡字。至景帝時屬故鄣郡,晉太康二年屬宣城郡,梁承圣中屬丹陽郡,至陳天嘉五年

廢,入

宣城縣?!短藉居钣洝?。在寧國縣東四十里?!斗捷浿尽吩?,吳大帝分

宛陵置,至?xí)x永

嘉廢入宣城?!遁浀丶o(jì)勝》??h東南百里,舊志云縣南四十里誤。漢劉

聰封晉愍帝為懷安侯,即此。

寧國故城在寧國縣南十三里,三國吳置,隋省唐復(fù)置?!洞笄逡唤y(tǒng)志》

。宣州寧國縣西北至州一百十里?!对椭尽?br />


〔晉〕

瞿硎石室何法盛《晉中興書》云,有瞿硎先生,不知姓名

,住宣城文脊山。《太平

寰宇記》。縣西三十里文脊山中,山有門,一名山門洞,瞿硎先生隱居與此,洞有

瞿硎,因

以自號?;笢貒L造訪,見先生披鹿裘,坐石室,神色自若。溫異之,乃命伏滔作頌?!肚「尽贰Ef志云石門高敞,車馬旌旗可過,西南有龍洞。

黃顏石室在縣黃巖山頂,可容數(shù)百人。相傳晉永嘉中,黃巖修煉于此。

《江南通志》

麻屯里縣北三十里延慶寺西,俗曰麻屯寺,或云趙將麻秋嘗過此屯兵,因指其地曰

麻胡屯

處也。是則西晉時所遺名云。按:舊志,寺在杜水之東,潯水之下,傍有石洞,龍藏其中。



有何公釣磯,宋秘書何公嘗隱此,著有《落花吟》。余珊題云:“砌臨石馬一溪樹,檐列金

鰲萬疊山?!薄肚「尽?br />


〔唐〕

藏馬洞縣西八十里,麈嶺之巔,世傳唐汪華藏馬處?!犊滴醺尽?br />
望霞臺在縣西五里,高十三丈,周回二十八步。唐貞觀中,縣令榮陽鄭氏所立,今

廢?!逗槲湫侵尽?br />
王梅嶺縣北三十里。唐咸通中,益公嘗講法山巔,群虎伏聽,居人駭異,因建通靈

庵居之

。宋王梅禪師來此成果,嶺以是名。又曰王公道場。按:舊志,通靈兩峰對峙,南曰桃尖嶺

,

北曰望仙嶺,人方之錢塘二高峰,下有清泉洞,又曰豺狗洞。《乾隆府志》

桫欏樹按:《云屋和尚集》注云:舊志千頃山,唐楚南禪師道場,有桫欏樹一株,

花開時香聞十里。云屋詩“桫欏尋未見,風(fēng)動荻蘆聲”。同上

羅隱題詩石縣東三十里女兒山,古有神女,羅隱題詩鐫石跡,至今存。

同上

石鏡縣西百里石鏡山,光可照人。黃巢過此,照其狀如猴,怒燔之,石光久乃漸復(fù)

。汪尚書澤民有詩?!犊滴醺尽?br />
柱石縣西七十里,巨石如柱。《乾隆府志》

石嶺古關(guān)塞,邑北險隘。方致堯戰(zhàn)戚方,何通泰戰(zhàn)紅巾賊,俱扼于此?!肚「尽?br />
烏石城按:《洪武志》作烏石,舊縣、舊府志作舊城。 縣南九十里,

地名烏石,城基并城

隍廟址猶存。世傳南唐于此立縣,今不可考。《洪武宣城志》。烏石舊縣

城在縣南九十里

,懷遠(yuǎn)鄉(xiāng)十二都,地名烏石?!秾幋ㄖ尽?。在寧國縣南九十里,南唐時筑

以備吳越?!洞笄逡唤y(tǒng)志》

千僧井崇因寺舊傳寺有井,供千僧汲,大旱不竭。梁、宋以來尚存。傍有駐馬墩、



佛塔寺址,二山雌雄相接,其山盡處有太子殿,不知所始?!肚「尽?br />


〔宋〕

齊云亭縣東南山門,宋梅堯臣與宣城簿張獻(xiàn)民刻詩其上,

名人題詠頗富。《乾隆府志》

十松亭縣署東南,有沈括詩。同上

化洽亭在縣治東南,唐乾寧中建?!洞笄逡唤y(tǒng)志》。乾寧中,令

范傳真建,沈顏有詩?!肚「尽?br />
虞宅按:舊府志作虞侍郎草堂在縣南五里。,宋侍郎虞儔父也,

隱居于此。《江南通志》

萬卷堂在縣南三十里琴山下。宋乾道中,楊秉讀書處。故人湯鵬舉入?yún)⒋笳?br />
國子監(jiān)

書籍,遺之藏其中。《大清一統(tǒng)志》。又有玉書案、百硯閣,今廢。汪雨

公《述樓草》注,

秉嘗集弟子百余人,講學(xué)于此,舊址俱存。又吳隱君道山側(cè),亦有萬卷堂遺跡。

《乾隆府志》

云梯奇石石有六種:牽牛石、烏龜石、 盤石、香爐石、響石

、鏡石。宋淳熙間,三衢人題名。

叫鐘縣北三里,教忠寺前一坑,人見白霧升天,指為祥兆,因以坑為井汲水。相傳

有鐘飛

鳴而來,僧取水見之,遂墜于河。至今浪起隱隱有聲。俗因呼曰叫鐘寺,今名教忠,從其

音,其正也。



〔元〕

趙子昂石刻縣東式嶺普靜庵有“南無釋迦牟尼佛”七字,

大如箕,旁注宋宗室趙孟書。

晚節(jié)亭縣東百里,元處士王子昌建,舒記。



明〕

北樓縣署后,即舊北城樓。明太祖南征入城,塞之以拒元兵

,后遂長閉。嘉靖丁未,

知縣范鎬加筑,傍有三古木,皆數(shù)十圍,藤蘿累,相傳有靈蛇長數(shù)十丈

,夜出飲,人或見之。

飲福樓縣東門外。

留云樓縣西白云山巔,危樓孤聳,下俯平原,數(shù)十里清流澄澈。蕭郡守有詩。

門洞縣東百二十里,石山對峙,下臨石洞,傍有小徑,僅可捫壁行。相傳會元楊邦

彥自紹興隱此。仙宗彝記,仙克謹(jǐn)有詩。

將軍四山縣東百十里,俗傳巖巖將軍四山:朗山、青山、北姑峰、巖山,仙克謹(jǐn)有

詩。

仙燕洞縣東南六十里,中可容百余人,昔避兵于此,全活其眾。

稅課司縣西門外,正德間省。

鐵圈井奉圣寺有古井一所,上有鐵圈,明正德間造。按:舊志,宋平章事何執(zhí)中欲



舊址為塋墓,時有謠曰:頭靠山門,腳踏水門,當(dāng)坐朝端,要葬此墳。謠傳而群議起,卒不

果。



〔國朝〕

后樂園縣署東廳,知縣馬光置,旁建琴臺。汪作霖詩“

東壁琴臺蕓走蠹”即此。又后樂園涑水磚,光號涑水,故名。

西坑勝境縣西二十里有永侯廟,徐氏祀之。

宜秋署陳主策建,后即石松亭遺址。

省農(nóng)亭在城北,知縣李錦建。

宣詔亭縣治前。

頒春亭縣治前。

醒癡亭縣治儀門東。

息氣亭縣治儀門西。

森秀亭在城北。

耕綠臺縣后,廢。

轉(zhuǎn)山堂縣后,廢。

存留倉縣治儀門西。

東察院縣東,今廢。

寶陀巖縣東北百里,飛泉迸下,其聲如雷。

丁仙巖縣西南七十里。

楊龍巖縣南百里,石洞深邃,可容百余人。天光下燭,中有泉飛瀉。

羅漢竹縣西一百十里石鏡寺前,有羅漢竹十八竿,每一筍生則一竿枯。竹下有龍?zhí)?br />
涌泉。

港口故城舊志失載,今按港口韓家橋北尚存磚街十余丈。以上并《乾

隆府志》



旌德縣

〔漢〕

楚王城在縣北一百里,相傳吳、楚相拒時筑,又有故楚城

,在南湖北岸?!洞笄逡唤y(tǒng)志》

九龍觀舊相漢永平九年,地涌九泉,因穿九井。《元一統(tǒng)志》

丹井竇真人煉丹井七所,在東門外高嶺。舊有竇真人祠,今已毀,井亦湮沒不存

。《旌川志》

巨人跡在縣東鳧山。又有馬蹄石、搗藥臼、龍?zhí)妒?,相傳竇子明女化青鳧飛去,

在此?!督贤ㄖ尽?br />


〔晉〕

安吳縣城在縣西十五里?!遁浀丶o(jì)勝》

。俗稱沙城。顧野王《輿地志》云:晉縣也

,屬宣城郡,北至郡一百九十里。地有寒泉,盛夏凄然?!都味ㄐ侵尽?br />
。舊志云,在縣

北三十五里,地名古城,有孔子寺。路旁有碑,字漫滅不可讀,以墨本細(xì)觀,惟一二學(xué)字

,隱隱可見,類三國時隸書?!鹅旱驴h志》

按:《江南通志》以安吳城

在涇縣,而《輿地紀(jì)

勝》及《嘉定志》皆云在旌德。今考安吳城本有二:一三國吳之故城,一唐初重建之故城也

。屬旌德者是唐初重建之故城,今三溪韓家村相近,又有土名官倉邊官塘,猶安吳舊跡云。



桓公城在縣北五十里,地名蘭石?!毒庞蛑尽吩疲夯腹?,晉左司馬也。按:《晉書

·桓彝傳》

,彝為宣城內(nèi)史,當(dāng)蘇峻之亂,進(jìn)屯涇縣,遣將軍俞縱守蘭石。峻使其將韓晃攻之,縱敗。

左右勸縱麾軍退保,縱曰:“吾受桓侯厚恩,誓以死報,吾之不復(fù)桓侯,猶桓侯之不復(fù)國也

?!彼炝?zhàn)而死。今蘭石有俞將軍墓,石人石馬猶有存者。桓公后又為涇之土神,宋敕封英

烈王,縱封靈惠侯?!逗槲湫侵尽?br />
按:桓公城諸舊志俱載入涇縣,

即《洪武志》于涇縣

亦載之。以其地向?qū)贈?,后改屬旌,而書相沿未改爾。考舊縣志云,旌自唐時始置縣,晉時

邑與蘭石俱同屬安吳,后省安吳入涇,又析涇置旌邑。今蘭石距旌西北窄溪,土名蘭石坑,

在倪家村西與涇交界,有俞將軍墓碑,涇縣知縣陳大綬,旌德知縣張時獻(xiàn)同立。則當(dāng)日桓公

設(shè)城,命縱拒守,亦即在此無疑。蓋由旌本涇析,而蘭石坑仍距涇境不遠(yuǎn),故《洪武志》兩

載之,今亦兩存之。



〔蕭梁〕

南陽廢縣在縣西北。梁置,屬宣城郡。

《江南通志》

火井縣東十五里玉壺山,相傳為竇子明指玉壺飲滕公之所。宋縣尉劉誼詩云:“飲

客指玉壺,煉丹燒火井?!?br />
按:舊志載,子明為晉人??紕⑾颉读邢蓚鳌芬延辛觋栕用魇拢錇闈h人無疑。至此飲滕公

事。誠屬無稽,而舊志附會之者,其意以去晉時不遠(yuǎn)也。

滕慶和宅按:舊府縣志皆作滕丞相故居。即縣會勝寺,梁丞相滕

慶和居此,后舍宅為寺

?!督贤ㄖ尽?。在十三都,宋太史襲明《鳧山事》始記,略云:予過會

勝寺,有僧義聰

年八十二,問其事之從始,則曰乃梁代丞相滕慶和居是山也。時有獨(dú)覺先生者來?xiàng)?,托館

舍三載。一旦思去,因與滕登山指石叱之曰,為分裂中有酒壺,挹而飲,滕并及其族人無少

長均與之飲,酒亦隨罄。慶和異之曰,先生奇士也,愧不能早辨識。及行握手語曰,爾后必

貴。因問以再見之期,先生指鳧山之陽曰,吾居也,可與彼相見。后于山陽見古廟,像如先

生焉。未幾,滕以白衣入仕,為鎮(zhèn)國大將軍,卒相梁。尋舍宅為寺,今石上猶存酒壺遺跡,

時人謂之玉壺臺,亦是邑之勝概也?!鹅旱驴h志》

歃血壇按:舊府縣志壇作臺。在縣西六十里,石柱山側(cè)。世傳

梁武帝時,新安程靈洗

將兵趨姑孰,道過其下,率眾登山,筑壇歃血,誓平侯景?!逗槲湫侵尽?。歃血臺在縣西射的山?!鹅捍ㄖ尽?br />
按:筑壇歃血事多附會,但考《梁書·侯景傳》:遣儀同來亮率兵攻宣城,內(nèi)史楊華誘亮斬

之。

景復(fù)遣其將李賢明討華,華以郡降。又曰:景制命所行,惟吳郡以西,南陵以北而已。又考

《陳書·程靈洗傳》,侯景之亂,靈洗聚徒據(jù)黟、歙以拒景。景軍據(jù)有新安。及靈洗攻下新

安,

遂領(lǐng)新安太守。由是下?lián)P州,戰(zhàn)石頭,鎮(zhèn)采石,后又云兼丹陽尹,出為高唐、太原二郡太守

,仍鎮(zhèn)南陵。是靈洗之征侯景,始于黟、歙,由黟、歙以至揚(yáng)州石頭等處,固必道過旌德,

后人遂附會而為此說,然尚非漫無據(jù)者。

旌德舊縣即今旌德縣治?!洞笄逡唤y(tǒng)志》。宣州旌德北至州二百

三十里。本太平之地,

以縣界闊遠(yuǎn),永泰中,招討史袁奏分太平置縣?!对椭尽贰S捞┲?,

割太平九鄉(xiāng)置縣

,冀其邑人從此被化,故以旌德為名。《寰宇記》??h舊無城,元至正末

,紅巾

賊犯縣治,焚毀殆盡,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奴直入縣治,嗣后始議創(chuàng)筑。縣志

〔唐〕

厚儒洞上涇鄉(xiāng),唐寶應(yīng)間,王萬敵據(jù)此聚眾作亂,招討

使袁討平之?!肚「尽?br />
。按:此洞即宣城之后如洞,其事與此同。蓋后如與厚儒同聲,雖分載兩處,其實(shí)

一地耳。

太和六年刻漏秤上識文在鼓角樓?!遁浀丶o(jì)勝》

孔子寺在縣西三十里,咸通五年,呂康年舍宅為寺。先有孔子祠堂,呂氏既舍宅

為寺,即以孔子祠堂為佛殿,故曰孔子寺?!遁浀丶o(jì)勝》



〔南唐〕

石子寨在縣西三十里。南唐將方道項(xiàng)按舊

府縣志無項(xiàng)字、洪銳嘗屯兵

于此。銳后從查文徽按舊府志作輝討王延政有功,家藏誥敕存焉?!都味ㄐ侵尽?br />
嚴(yán)可求故居按:舊府志作嚴(yán)尚書故居。在旌德縣北《

大清一統(tǒng)志

》十四都嚴(yán)家邊。嚴(yán)可求避徐溫之禍,與郭少保隱居于此?!肚「尽?br />


郭仙巖按:舊府縣志,作郭公巖。在太平鄉(xiāng)新建之東山。相傳昔

郭仙翁隱居之地。后乘

白鶴去。至今石壇、搗藥臼猶存。旁刻“珍珠泉”三字,周令道卿立?!逗槲湫?br />
城志》。

縣西三十里正山,郭公隱居之所。其陽有玉井巖,旁鐫“珍珠泉”三字,又前有銀屏,亦有

刻,不可辨。諺云:正山巍巍接星斗,分別岡巒九十九?!犊滴醺尽?br />




〔宋〕

漏澤園資福寺前有石級,上立石柱,扁曰“漏澤之園”

。宋崇寧二年詔曰:人物番庶

,貧無以葬,或委棄道旁,寄留僧舍,甚可憐憫。州責(zé)之縣,為置葬地?!犊滴?br />
府志》

景呂堂在旌德簿廳。以中丞呂晦曾為此官,致景慕意?!遁浀丶o(jì)勝》

。宋紹興中,主簿郟升卿以呂晦嘗為此官,故名。《大清一統(tǒng)志》



制錦堂縣令齊慶胄建?!肚「尽?br />
方舟亭縣令齊慶胄建。方舟又名讀書林。同上



愛山亭主簿陳有容建,鄒補(bǔ)之記。同上

重翠亭西有井,名曰“鹿飲”。導(dǎo)泉鑿池,立亭其上曰“潔塵”?;蛑^擷園中

茶,烹以鹿飲,香韻特異。《嘉定宣城志》

延月亭與重翠亭俱縣令金與建?!肚「尽?br />
度香亭后易名“野航”?!都味ㄐ侵尽?br />
清心亭新壯開豁,為諸亭之勝。同上

悠然亭與清心亭俱縣治西?!肚「尽?br />
萬翠亭宋姚司戶建,宣城尉崔起之有詩。同上

棲真驛縣南,令李瞻建。同上

得初軒取韓文公《讀書齋》詩:

“出宰山水縣,讀書松竹林。蕭條援本事,解后

得初心。”何湛建,又名偃室?!肚「尽?br />
山莊佳趣亭舊有茆屋數(shù),曰山莊?!都味ㄐ侵尽???h令莫澤建?!肚「尽?br />
閱古堂廟首西。宋淳間,呂涇致仕歸,理宗御書“閱古”二字,敕樞密院程元

鳳為文賜之。涇歸扁于堂?!肚「尽?br />
監(jiān)書閣又名山光書樓在新建。汪文諒建,以貯所賜書。胡安定先生詩“山光入書

樓”。見《藝文志》?!犊滴醺尽?br />
仙姑壇按:舊府縣志皆作臺。在縣西南五十里,上涇鄉(xiāng)柵山旁。

昔有呂氏女結(jié)庵學(xué)道于其上,后仙去?!逗槲湫侵尽?br />
淅米池在新建玉虹橋畔。宋汪氏十世共爨淅米池?!肚「尽?br />
圣母池在岳祠。水清而漪,旱澇不盈虧。邑人每以紙錢擲其中,視浮沈之遲速,

以決災(zāi)

福?;蛴型躲~錢者。每歲岳帝誕辰,有淘池會,人情甚敬。《旌川志》



汪少師故居在新市溪,即十世同居之所?!肚「尽?br />
鐘諫議故居太平鄉(xiāng)鐘汪村。同上

方將軍故居上涇鄉(xiāng)歸化里,即今廟首獅山下。同上

白龍?zhí)而D山潭上,有石臺,高數(shù)百丈。宋丞相劉義溫題“白龍?zhí)丁比质?。?br />
旁石又有仙人仰臥跡,草履跡長數(shù)尺?!犊滴醺尽?br />
薔薇塢在縣東。傳者謂狀元劉輝留此授業(yè)。今在東山?!鹅捍ㄖ尽?br />


狀元石在新建里東山之溪。狀元劉輝因游汪氏義學(xué),嘗浴于此,故時慕其魁多士而

名之。同上



〔元〕

王太尉亭在柳山十里牌之原,今址猶存。《

旌川志》

安樂堂縣東南二十步,令王楨建?!肚「尽?br />
甘露王殿在梓山之絕頂。邑人精潔致禱,歸鄉(xiāng)虔誠者則現(xiàn)天燈,人皆見之。至元

二十一

年,邑人于峰之南福山重建廟,幾三十楹,塑像祠祭焉?!鹅捍ㄖ尽?br />
縣鎮(zhèn)營王楨建。《乾隆府志》

小嶺山寨十九都。元末紅巾賊鐘富二作亂,扎營寨頂。元官額差亦憐真統(tǒng)官軍及

本縣義兵討平之。同上

禮賓館縣南,令單執(zhí)中建。同上



〔明〕

均役義倉縣東,縣丞陳賢建。

濟(jì)農(nóng)倉正統(tǒng)間,縣丞李鵬建。

稅課司縣東三十步。

洪源塔下洪溪,高一十九丈,嘉靖癸亥,里人芮氏建。

鯉淵在新建。溪流環(huán)繞,鯉魚上下游泳,生生不息。山水迅發(fā),亦不隨波而去。

溪中有五指石,宛如手掌,宣城湯賓尹、施閏章俱有詩。

督學(xué)察院縣北門內(nèi)。明知縣宗敦一建,提學(xué)按臨,試徽寧兩郡生童。康熙壬寅,

奉文臨府,遂傾圮。

西察院縣西,今改為營房。

清風(fēng)亭縣北三里,與南七里鋪及東后妃嶺三處。覆蓋皆石。相傳俱魯班同日時造

,亭額筆力清勁,宣城高維岳題,晉江、張瑞圖書。以上《乾隆府志》



慶福庵在縣西四十里,涇溪之陽。明季時建,歷久頃圮。乾隆間,呂運(yùn)鎬裔因舊

址重建,更創(chuàng)樓閣,為涇溪村屏障焉?!恫稍L冊》



〔國朝〕

雙瑞堂即清風(fēng)堂,故址在縣圃中?!肚?br />
隆府志》

閱武堂尉司西。同上

英翠堂廟首呂運(yùn)泳建。面臨石柱,襟帶玉溪,陽羨儲太史大文授經(jīng)之所。題曰“

成公世學(xué)”?!鹅旱轮尽?br />
聚奎樓在陽下溪。姚明德后裔建。同上

鐘鼓樓縣治東?!肚「尽?br />
會文所廟首玉溪北上涇橋。呂瑞建。每月合族人士會文之所。宜興儲會元大文題

曰“蓬山雄筆”?!鹅旱轮尽?br />
鴻文閣十八都孫村水口橋側(cè),汪若海建。杰閣飛甍,回廊復(fù)屋,備極宏麗。前有

方池,

樓閣倒影其中,堪以游目。每月聚族人會文于此,郡守宋有記。同上



田氏義塾在十七都三溪田氏祠旁。一名經(jīng)畬館,又名溪東書屋。置田五十畝,為

嚴(yán)師修脯子弟膏火之資。邑侯蘇一圻有記。同上

德山觀縣西四十里。創(chuàng)建未詳。舊傳有道藏,今遺散。《乾隆府志》



白山書屋廟首呂瑞建。飛樓連房,高爽紆曲。胞兄瑛題其堂曰“敬修”。涇川陳

桂齡講學(xué)于此?!鹅旱轮尽?br />
翠云齋白地王奕華建。喬松垂蔭,名花滿園。金竹山人呂周藩有記。

同上

園林書齋廟首呂運(yùn)浚建。孫輝祖延名宿常州黃鐘訓(xùn)課子弟。同上

萃石居下洪溪金竺岡呂仲燈建。岡巒蔚起,棗木成林,眾石羅列,倚伏欹斜。莫

可名狀。邑侯鄭夢馨有記。同上

奇石仙桃在縣境,去資福寺二十步許。石澗有桃樹,不花而實(shí)。兵備使郝壁設(shè)亭

于此。《江南通志》

真武石白砂村東,石高數(shù)丈,如人端坐,左有巨石,臥伏如龜,右有土壟,蜿蜒

如蛇,故名?!肚「尽?br />
松竹林在縣西四十里涇溪村。其地向有古松五株,翠竹一畝。里人呂運(yùn)鎮(zhèn)因園之

,構(gòu)書

舍十?dāng)?shù)間于其旁,即取園中松竹名之,以為族人講學(xué)之所?!恫稍L冊》



修立軒在一都桂林,白沙程本誠建。東西兩金山,環(huán)抱聳秀,興雨興雪,兼擅其

勝。并置書田,俾后裔舊志潛修者肄業(yè)于茲?!鹅旱轮尽?br />
存園朱旺村。水木清華,圖書富有。明經(jīng)朱士海督課子姓于此。同上



慶松亭在縣西四十里涇溪之陰。里人呂德性建,亭臨溪水,軒敞絕塵,旁有大松

,枝桿蒼古,因以名亭。《采訪冊》

涇南書屋在涇溪村之南。里人呂德性建。鑿池數(shù)畝,沿池疊筑樓閣,備極名勝,

皆自系以詩。桐城葉太史酉曾為序之。性將延師講學(xué),未遂其志而卒,然其勝跡尚存。

黃澄潭在十四都。為湯村喬川諸水所會,深邃無底,與天井山龍鼻泉通。近潭奇

石聳秀,向有樓閣。明時里人湯帝臣有題閣詩。

龍鼻在天井山。巨石巖,俯臨溪,中有兩孔,水從中噴出,下注深潭,故又名

牛鼻孔。

蟾磯在藁口溪福成橋下數(shù)十步外。石高可三丈余,為縣東諸水關(guān)峽。

石硯在喬亭村口。有石如硯,細(xì)膩晶瑩,其光可鑒。硯口常有清泉蓄注,大雨不

濁,大旱不濁。上有石峰聳立,土人稱為“文筆投池”。

漱潤軒在縣西四十里涇溪村。里人呂發(fā)榔建。延師課徒,廣儲經(jīng)籍。新安朱比部

文翰過此名之。

圖南閣在十四都湯村之西北。里人湯金則建。金則素尊文士,因建此閣,延師講

學(xué)其中。厥后其子雁橫即此授徒,鄉(xiāng)里賴陶成焉。

魁星樓在十八都禮村,劉姓建。高出眾屋,為一村之鎮(zhèn)。又可望遠(yuǎn),登眺者甚眾

。涇邑趙舍人良有記。以上《采訪冊》

天井灘白砂村西。潭水極深,砂長則歲豐,砂退則歲歉,里人以此卜之,屢驗(yàn)。



旌川驛縣南三十步。

監(jiān)務(wù)廳酒稅務(wù)縣東三十步。

內(nèi)新倉縣南街前。

烏嶺巡檢司縣東烏澗嶺。

盤詰關(guān)在三溪鋪。以上《乾隆府志》



太平縣

〔漢〕

竇真君馬跡石在縣,有馬跡、石孔見存。舊傳竇真君垂

釣于此?!遁浀丶o(jì)勝》。得

白魚剖其腹,得丹篆靈符,因此得道。石高一丈余,馬跡入石,深數(shù)寸,當(dāng)潢潦漲溢,此石

不沒,若浮于水面,亦一異也?!逗槲湫侵尽?br />
白鶴池在長壽鄉(xiāng)水北仙壇側(cè)。有煉丹泉皆存,乃竇真君子明遺跡。子明與弟子安

游本縣,

至地名,各道別去。宋中書舍人王作《仙壇記》,仙壇屬石埭縣界,其丹臺丹泉亦惟鶴池

接縣界。同上



〔唐〕

太平故城在縣北?!洞笄逡唤y(tǒng)志》??h

東北至宣州二百八十里。天寶四載,太

守李和上奏,割涇縣西南十四鄉(xiāng)置?!对椭尽贰K螘r有城,周一里二百

十步??h志

赤溪在龍山鄉(xiāng)赤坊廣巖寺側(cè)。世傳貞觀中,左難當(dāng)葬于此神龍,墓有赤氣沖天,

州縣以聞。敕下鑿斷山脈,時山洪流血者八里,溪水盡赤,因名。同上



袈裟池在黃山翠微寺內(nèi),相傳唐僧麻衣浣袈裟處。池水常清不濁,乾隆己酉夏,

暴雨蛟

發(fā),山水泥漲,沖涌寺內(nèi),與池水平,而池水澄清如故?!恫稍L冊》

獅子石在道泰鄉(xiāng)清潭灣河中,有石如獅子搏球,形勢畢肖。石中一潭圓似鑿空,

水碧如油

。相傳呂純陽過此,坐是石飲酒賦詩。石上刊有字跡,惜為漁樵剝爛,只石上爐灶尚存。邑

宰劉元凱曾賦有“愛水心偏遠(yuǎn),觀山眼更青”之句。同上



〔宋〕

眾樂亭縣東南。宋嘉間,知縣孫覺建,自記。明嘉靖

乙巳,知縣劉元凱徒建縣北重興寺前,邑人御史崔涯建?!肚「尽?br />
六勸亭在縣東南五里松巖寺。宋治平初,周景賢置,作文以勸斯民,

其書一曰:行孝弟,務(wù)農(nóng)桑,向儒學(xué),興廉遜,崇信行,近醫(yī)藥,為條有六。《

輿地紀(jì)勝》

瓊仙井涇陽鄉(xiāng)溪東山下,荀域記,黃庭堅跋?!犊滴醺尽?br />


紫陽題石在縣長壽鄉(xiāng)獅山下,有平石丈余,朱子過訪,孫覿題“陰秀”二字,

勒其上?!督贤ㄖ尽?br />
朱砂溪水出黃山疊嶂峰陰坑源,流入白云溪,徑白龍?zhí)秴R此。松古禪師結(jié)庵潭外

一里許,

有石志云:橫也三十六,豎也三十六,再過三十六,卻來問松谷?!犊滴醺尽?br />


太公釣魚磯在縣長壽鄉(xiāng)水北有盤石,昔有老人垂釣于此?!遁浀丶o(jì)勝



義塾焦村坎下,宋主簿焦自明建,延名儒司教,遠(yuǎn)近子弟來學(xué)者膳費(fèi)紙筆咸給

之?!肚「尽?br />
五里塔縣西金雞山下勝果寺前。宋紹興七年,邑民程進(jìn)得泗洲僧伽像,異而祠之

,又為

佛塔。侍郎呂廣問撰記,建炎兵亂,像記俱毀,其塔今存。《康熙府志》



白龍?zhí)对邳S山芙蓉峰下,去縣四十五里,即黃帝煉丹之處。宋末里人有張松谷者

,世業(yè)儒

,幼聰敏博學(xué)。元至元辛巳,游池陽,館于大通鎮(zhèn)許氏。忽悟養(yǎng)真之術(shù),遂歸,棄家隱于是

,辟谷修煉,不數(shù)年而道成。凡人有病告之,即掇為藥而授之,無不愈。天時亢旱,官民致

懇,松谷默禱,潭上風(fēng)雨即至。其后道益顯,積五十有六年,一日命侍者具紙筆書偈云:“

只有人難做,容人盡得么?這漢實(shí)風(fēng)流,世人識不破。咦!鐵牛鞭向四禪天,金身已寄千花

座。”俄頃坐逝。居民即其地造石浮屠于其中,所謂松谷庵是也。自今水旱疾疫,有禱必應(yīng)

。《洪武宣城志》

宋城縣北。世傳有通津、寧遠(yuǎn)、承流、宣化四門?!犊滴醺尽?br />


元〕

芙蓉亭黃山芙蓉山下,尚書汪澤民記?!肚「?br />
志》

云松樓在黃山麓。汪公仲建。汪文節(jié)公澤民來游,嘗想其上,吟詠甚多。《太平志》

金谷殿撰焦煥炎別墅,春日鶯梭如織。汪文節(jié)公聯(lián)云:一谷鶯聲諧律呂,四時

花色譜文章。同上

雙瑞書院在孫氏村。元至正九年,孫若金、若港同登進(jìn)士。汪尚書澤民題“雙

瑞”額贈之,今存。《康熙府志》

水竹居溪西焦叔華建,中有溪圃花竹。焦煥炎題其相曰:花分先后留春久,地

帶東西得月多?!犊滴醺尽?br />
盤所樓元進(jìn)士杜國賢建。丞相顏躍里帖木地領(lǐng)兵過,假宿于樓,大書“盤所樓

”三字并詩贈之?!肚「尽?br />
永濟(jì)存留倉縣治東。元移置縣前,壬辰毀于其。同上



明〕

龍鎮(zhèn)石在長壽鄉(xiāng)溪之東北有龍光塔,下臨深潭,谷夏澄

澈,號龍光潭,一號麒麟潭。

其石高二丈余,世傳有龍鎮(zhèn)之,溪水瑩白,最直造紙?!逗槲湫侵尽?br />


龍光塔縣西六十里,麒麟潭東北?!肚「尽?br />
大山石坎縣西七十里涇陽鄉(xiāng),高十余里,頂名云龍峰。嘉靖間,王道人居焉。

今有一坎在山頂大石上,深止三寸許,大旱弗干,相傳是道人飲汲之所?!短?br />
志》

西山峰禪院在焦村。峰秀如畫,上有西山峰禪院,每朝暮煙霏霧結(jié),如黃岳鋪

海。文待詔征明嘗憩此,題曰“天光云影”。同上

喜雨亭隆慶元年六月旱,推官葉逢春禱于仙王山,得雨。父老因建此亭,侍御

崔涯記?!肚「尽?br />
勸農(nóng)亭水東園。明知縣張廷榜建,有碑,今立汪公像。同上



販?zhǔn)冻陂T外里許,一片平石,坐可百十人。先賢游玩,題詠多刊刻石上,惟

云鶴劉公一詩鐫刻之石,橫直丈許,色甚白,異于余石,咸稱勝跡?!短街尽?br />


石岡亭縣南十里望仙鄉(xiāng)有石磊磊數(shù)百步,如虎豹,蹲如戈戟列,環(huán)以奇松,朝暉

夕陰,有

亭巋然其上。湛甘泉先生題曰“石岡”。同上

巴陵仙洞縣西北七十里新豐村。洞踞巴陵之巔,石磴嶙峋,層疊生崖。洞中空廣

有石臺,

可容十余人。洞前一石湫,清泉涌出,可取烹茶。士人逢佳節(jié)攜酒游玩。涇上萬道吉有記。

同上



〔國朝〕

雙鯉塔在縣西九十里弦歌鄉(xiāng)。高可丈許,搖之輒動終

不仆。下臨大溪,溪有二石狀如

鯉,與水浮沉,雖漲不沒,故名?!督贤ㄖ尽?br />
金墩縣南十里,傳世愈久,人民居址日眾,朝夕剝削,墩不加少,一方異之。

《乾隆府志》

科斗文半段碑按《縣志》作半截碑三峰庵下橫眠山腰?!肚「尽芬槐陀诘?,字

如鳥跡,人莫能識。相傳有志數(shù)字者,雷遂擊去,其擊去之形,今尚存?!短?br />
志》

世經(jīng)軒麻潭側(cè)。

自公堂縣治西。

宣詔亭縣治東。

頒春亭縣治東。

中立亭即譙樓故址。

永寧亭縣治外。

迎秀亭永寧門外。



浮丘仙壇在太平黃山鄉(xiāng)大都峰下。舊傳黃帝煉丹于此,與浮丘公同游,又有浮丘

,伯游巷,

鳳皇灘,皆故跡云?!遁浀丶o(jì)勝》。伯游者,浮丘伯舊游,又嘗養(yǎng)鳳皇于此,故名。

《洪武

宣城志》

望仙峰在黃山。相傳黃帝于此升天,人望見之,故名?!吨軙愑洝吩疲狐S帝、

容成、浮丘于湯池,見珠函玉壺,持歸中峰石室。飲甘露瓊漿,披霞衣,簪寶冠,躡珠履,

光輝山谷,須臾黃帝乘飛龍,前引彩幢珠蓋,二人飄然從峰頂上升。群臣攀龍髯墜地,故下

龍須巖至今生龍須草。有望仙鄉(xiāng)?!犊滴醺尽?br />
按:黃帝浮丘成仙之事,皆在草昧初開之時,舊契方輿記載無傳,即后之傳列仙者,亦不過



會以為之說。而舊志引為可據(jù),遂指其地而鑿鑿言之。且因黃山產(chǎn)龍須草,而更附會于

攀髯之說,皆為好奇之過,第相傳自苦,今姑存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