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下

藥征續(xù)編 作者:吉益東洞


桃仁

主治瘀血,少腹?jié)M痛,故兼治腸癰,及婦人經(jīng)水不利。

 桃仁

考證

桃仁承氣湯證曰:少腹急結(jié)。

大黃牡丹皮湯證曰:少腹腫痞。

葦莖湯證不具。

上三方,桃仁各五十枚。

下瘀血湯證曰:產(chǎn)婦腹痛。又曰:經(jīng)水不利。

上一方,桃仁三十枚。

大 蟲丸證曰:腹?jié)M。

上一方,桃仁一升。

抵當(dāng)丸證曰:少腹?jié)M。

上一方,桃仁二十五枚。

抵當(dāng)湯證曰:少腹當(dāng)硬滿。又曰:婦人經(jīng)水不利。

上一方,桃仁二十枚。

桂枝茯苓丸證,不具。

上一方,桃仁諸藥等分。

據(jù)此諸方,則桃仁主治瘀血急結(jié),少腹?jié)M痛明矣。凡毒結(jié)于少腹,則小便不利,或如淋。

其如此者,后必有膿自下?;驗a血者,或婦人經(jīng)水不利者,是又臍下久瘀血之所致也。

 桃仁

互考

桃仁承氣湯證曰: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其雖血自下,下者愈。此似無醫(yī)治所預(yù)也,豈非自愈之證乎?雖然,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者,雖其血自下,亦有少腹急結(jié)證也。若或有前證,而血不自下,少腹急結(jié)者。亦宜與此方攻之。猶產(chǎn)后血不自下,瘀熱上沖,少腹急結(jié)者。

夫急結(jié)者,必滿痛,是桃仁五十枚所主也。故云:服湯已,其血必自下,大便微利則愈,然則桃仁治少腹急結(jié)滿痛明矣。后世醫(yī)者,未見其血自下,而但見少腹急結(jié),以為熱結(jié)膀胱,豈不想像之治乎?余故曰:熱結(jié)膀胱四字,后人妄添可知焉。下者愈,《脈經(jīng)》作下之則愈為是。

大黃牡丹皮湯,后世以為治腸癰之方,雖然,此方豈唯治腸癰矣乎?凡治諸瘍膿未成者。

茍膿已成者,非此方之所治也。至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其脈遲緊者,則此方之所治也。如彼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fù)惡寒證,此為腸癰表證也,是非此方之所治也。若有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其脈遲緊證,則不問其腸癰也否,又不問其瘀血也否,宜與此方。何以不問其腸癰也否,又不問其瘀血也否,而與此方乎?曰:觀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證,而后宜與此方,況于其脈遲緊者乎?故方證相對,則血必自下。若其脈洪數(shù),則膿已成,非此方之所宜也。是所謂觀其脈證也。雖然,不隨其脈遲緊,而今隨其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證,是所謂隨證治之也。然則少腹腫痞者,是桃仁所主明矣。

葦莖湯證,不具。但謂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是外證也。以此四證,名肺癰者,非疾醫(yī)之義,今不取焉。雖然,因胸中甲錯證,則知瘀血內(nèi)結(jié)矣。因咳有微熱煩滿證,則知瘀血欲成膿矣,不可不以此方吐之。況又云再服當(dāng)吐如膿,則知胸中瘀血,遂化成膿矣。是所以有咳,有微熱,煩滿證也。夫葦莖、蓬術(shù)、苡仁、桃仁、瓜瓣,皆有化血成膿之功也。今雖曰當(dāng)吐如膿,亦吐者皆膿也,瘀血所化也。由此觀之,則桃仁雖曰治少腹瘀血,亦變用則有治胸腹瘀血結(jié)痛之功,是所以方有桃仁五十枚也。下瘀血湯方,治臍下毒痛,及婦人經(jīng)水不利毒痛者。故后人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夫不問干血也否,茍有臍下毒痛證,則宜與此方。雖然,服之新血下如豚肝,或經(jīng)水利者,腹中臍下所著干血,共下明矣,唯新字可疑。由此觀之,則下瘀血湯之名,蓋后人所命焉。余以為此方,本是丸方,疑古有小蟲丸之名。方銘不傳,故后人名曰下瘀血之湯,但以蜜和為丸,以酒煎之,似非湯法,下條有大 蟲丸,可并考。又按法曰:產(chǎn)婦腹痛,法當(dāng)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夫腹痛煩滿不得臥,豈唯產(chǎn)后有之乎?產(chǎn)后最多此證也,治以枳實芍藥散者,是法也。以法治之而不愈者,診之腹中有毒,而痛著于臍下,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矣。故今轉(zhuǎn)其方,用下瘀血湯下之。曰:未見其血自下,而用此方者,何也?曰:今用芍藥治腹痛,用枳實治煩滿不得臥,而不愈者,蓋產(chǎn)時已見瘀血續(xù)自下。今瘀血不續(xù)自下,是必干血著臍下,使瘀血不自下。是以腹痛煩滿,不得臥也,不可不以此方下之。故服湯后,新血又下如豚肝,謂之方證相對也。若不見血自下,而但用此方,治臍下毒痛者,不想像臆度之治而何也?若有瘀血,則當(dāng)有臍下甲錯及結(jié)痛證。以此二法,候內(nèi)有瘀血,故今用桃仁三十枚。此為治瘀血毒痛,所以用 蟲破之,用大黃下之也?!额惥鄯健樊a(chǎn)后二字,加曲截者,蓋此方不但治婦人產(chǎn)后腹痛矣。雖男子亦有瘀血自下,臍下毒痛證,則宜服此方。服湯已,瘀血又自下者愈?!斗綐O》但云臍下毒痛,是不問瘀血也否,與此方之謂也。由是觀之,謂之干血著臍下,亦屬想象臆度,不可從焉。大 蟲丸證者,后世所謂勞瘵也。故《金匱要略》有五勞、七傷、虛極、及緩中補虛之說,豈仲景之言哉?是蓋后人妄添,或注文誤入,不俟余辨。但至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證,則此方所宜也。 按:此方蓋古來相傳之方,而仲景取以治傷寒瘥后有此證者,此人本有久瘀血,今患傷寒,故瘥后又見此證,故用四蟲,及桃仁、干漆、地黃、大黃以破血行瘀。況有桃仁一升乎?夫干血者,久瘀血也。茍有久瘀血,則必有肌膚甲錯、腹?jié)M證也,可以見矣。

桂枝茯苓丸證,不悉具。雖然,此方本五味等分,則一藥各治一證,故宜以一藥之功,而分治一證矣。按此方,蓋治瘀血上沖、腹中毒痛、心下悸、及婦人胎動血自下、或經(jīng)水有變者。故法曰: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是也。由此觀之,則桃仁非主少腹有毒,瘀血自下與不下乎?余故曰:桃仁之功,大抵與牡丹皮相似矣!蓋以治腹中及臍下毒痛故也?!督饏T要略》此方之條,古今諸家注解,不得其義。余嘗作此解,今不贅于此。

東洞翁嘗立診察瘀血三法,其說盡矣。仲景又別有診察瘀血外證之法,曰其身甲錯、曰胸中甲錯(胸中蓋心胸上也)、曰肌膚甲錯。此三法,宜以甲錯而診察瘀血也。二方皆有桃仁,故

 桃仁

辨誤

李杲云:桃仁治熱入血室。杲之言過矣!夫仲景治熱入血室證,無有用桃仁之方。本論太陽下編,治熱入血室者,有二法:一刺期門,一用小柴胡湯。一不載其方矣。未嘗見用桃仁者,治血豈惟用桃仁乎。

 桃仁

品考

桃仁,唯一品。無萃渡者,奸商或雜梅仁,不可不擇,我們?nèi)テげ蝗ゼ狻?/p>

巴豆

主治心腹胸膈之毒。故兼治心腹猝痛、脹滿吐膿。

 巴豆

考證

桔梗白散證曰:咳而胸滿、及吐膿。

備急丸證曰:心腹脹滿、猝痛。

九痛丸證曰:心痛、及腹脹痛。

以上三方,巴豆各一兩。

走馬湯證曰:心痛腹脹。

上一方,巴豆二枚。

據(jù)此諸方,則巴豆或一兩,或二枚,然本與諸藥等分。但白散之方,巴豆一兩,以配桔梗、貝母各三兩?!督饏T要略》九痛丸方,附子本作三兩,余皆等分?!肚Ы鸱健返饕粌?。

蓋作一兩,則附子亦與諸藥等分今從此。凡仲景之用巴豆也,雖備于急卒之病,皆是驅(qū)逐膈間之毒物,蕩滌腸胃之閉塞,故諸方皆為等分。夫巴豆同桔梗用,則使毒成膿;同貝母用,則能去咽喉之毒;同杏仁用,則能驅(qū)心胸之毒;同大黃、干姜用,則能吐下心腹結(jié)毒急痛;同附子、吳茱萸用,則能治心中寒冷毒痛。仲景之方用巴豆者,唯此四方,大抵足盡巴豆之功效矣。

 巴豆

互考

走馬湯、備急圓、九痛丸三方,皆不載諸本論,而載諸《金匱要略》,蓋脫誤矣!走馬湯證曰:中惡。又曰:通治飛尸鬼擊病?!肚Ы鸱健纷唏R湯證曰:治肺臟飛尸鬼注,因名曰飛尸走馬湯。九痛丸證曰:兼治卒中惡。備急圓證曰:若中惡客忤,停尸卒死者。按上三方證,曰飛尸、曰鬼注、曰鬼擊、曰中惡、曰客忤、曰停尸,皆是晉唐醫(yī)人之所附會,而決非仲景之意,又非疾醫(yī)家之言。古者巫醫(yī)并稱,故后世遂以巫者之言,混于醫(yī)事,實晉唐醫(yī)人之所為也。故彼所前言諸證,似證非證,孰惡孰鬼,將何以分別之乎?不可從焉!假令巫有前數(shù)事,亦于醫(yī)事何與之有,故隨其證而后治之,則何必論是惡是鬼乎哉?若夫天地之間,有惡者,有鬼者,有尸者,有注者,有停者,有忤者,亦人無一毒畜積于身軀間者,則是惡是鬼,亦豈有注之擊之中之忤之者矣乎?此人嘗有一毒,畜積于身軀間者,故是惡是鬼,亦能注之擊之中之忤之也。醫(yī)者宜治其一毒而已,晉唐醫(yī)人之說,不可從矣!況于宋明之醫(yī)說乎?

 巴豆

辨誤

桔梗白散法曰: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又曰: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走馬湯法曰:老少量之。九痛丸法曰: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但備急圓,最備其急卒之病,而其服法,無量老少強弱者何也?曰:此方者,最備其急卒之病,則服法不必量老少強弱也。夫病茍至急卒,則豈遑于量老少強弱乎?宜隨其毒淺深輕重治之耳。如彼走馬湯白散證,卻急于備急圓證矣!然今云量其老少強弱者,恐非仲景之意也。蓋仲景之治病也,惟隨其證而治之。故其證重,則方亦多服之。其證輕,則方亦少服之。故雖強人,其證輕,則方亦隨少服之。雖羸者,而其證重,則方亦隨多服之,是仲景隨證治之之法也。何必羸者弱者減之,強人壯人多服之乎?所謂量老少強弱者,是唯為粗工垂其戒者歟。醫(yī)之守之,慎之至也。至彼飲冷水止,其下多者,最是后人之恐巴豆者之言,其妄添亦可知己。凡恐藥者,不知恐病者也。不知恐病者,則病不可得而治焉。是醫(yī)者之所常病也。今也不然,有醫(yī)而恐藥者,是不知治病之方法,與察病之規(guī)則者也,無如之何而已。夫病患之恐醫(yī)也,恐其醫(yī)之藥也,是醫(yī)施已恐之之藥也。是無他,夫醫(yī)不知其察病之規(guī)則,與治病之方法,而欲施已恐之藥也??蓜賴@哉!嗚呼!醫(yī)猶且恐之,病患豈不恐之乎?此天下古今之通病,而所以恐巴豆及諸藥者,為之故也。夫茍有其證,而服其藥,又何恐之有?茍無其證,而施其藥,則百藥皆可恐焉,又何獨巴豆之恐乎?

 巴豆

品考

巴豆帶殼者良,是唯一品,無有偽品。宋王碩曰:巴豆不壓油而用之,巴豆之功,多在于油也。王碩者,能知巴豆之功者也。

主治結(jié)毒急痛,兼助諸藥之毒。

 蜜

考證

大烏頭煎證曰:寒疝繞臍痛。

烏頭湯證曰: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又曰:腳濕氣疼痛,不可屈伸。又曰:寒疝、腹中絞痛。

烏頭桂枝湯證曰:寒疝腹中痛。

以上三方,蜜各二升。

大陷胸丸證曰:結(jié)胸、項亦強。

上一方,白蜜二合。

大半夏湯證曰:嘔吐、心上痞硬。

上一方,白蜜一升。

甘草粉蜜湯證曰:心痛。

上一方,蜜四兩。

下瘀血湯證曰:產(chǎn)婦腹痛。

上一方,蜜和為丸,酒煎,又與諸藥等分之例。

甘遂半夏湯,證不具。

上一方,蜜半升。

據(jù)此諸方,則蜜能治諸結(jié)毒急迫疼痛明矣!最能治腹中痛者,故同烏頭用,則治寒疝腹痛;同甘草用,則治心痛急迫;同大黃用,則治胸腹結(jié)痛;同甘遂用,則治水毒結(jié)痛;同半夏用,則治心胸硬滿。由此觀之,則蜜能治其急痛,而又能助諸藥之毒也。故理中丸、八味丸、栝蔞瞿麥丸、半夏麻黃丸、赤丸、桂枝茯苓丸、麻子仁丸、礬石丸、皂莢丸、當(dāng)歸貝母苦參丸、烏頭赤石脂丸,上十一方,皆蜜和為丸,是弗助諸藥之毒耶。故如烏頭、附子、巴豆、半夏、皂莢、大黃,皆以蜜和丸。則倍其功一層矣!是其征也。若或以糊為丸,則必減其功之半,常試有驗,無不然者。余故曰:蜜能助諸藥之毒矣!或云:煉過則緩諸病之急,不煉則助諸藥之毒,豈其然乎哉?

 蜜

互考

大烏頭煎、烏頭湯、烏頭桂枝湯條,有寒疝及腳濕氣之名,是蓋晉唐以后之人之所加焉。

疑非仲景之舊矣!宜隨其證而施此方耳。

大陷胸丸證,似不具。然今按其方,此方之于治也。毒結(jié)于心胸之間,項亦強痛,如柔痙狀者主之。本論但云:項亦強,強字之下,疑脫痛字。故大陷胸湯證曰: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主之。又曰:心下滿而硬痛者主之。湯法已然。丸方亦豈無強痛之證乎?然則此方,亦當(dāng)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項背亦強痛者主之。比諸湯方其證但緩也耳。況有大黃有葶藶有甘遂有杏仁、芒硝,豈無項背心胸至少腹不強痛乎?是蜜之所以補其結(jié)毒疼痛也。

大半夏湯證曰:治嘔、心下痞硬者。雖無急痛結(jié)痛之證,然其人嘔,而心下痞硬,則豈無心胸不痛之證乎?故和蜜一升于一斗二升之水而煮之,但取蜜與藥汁二升半,則是欲多得蜜之力也明矣。然則不可謂無所急痛矣。

甘草粉蜜湯證曰:毒藥不止?!肚Ы鹨矸健范舅幾魉幎緸槭?,此方本主緩結(jié)毒急痛。故兼治一切藥毒不止煩悶者。后世見之,以為蜜能解百藥毒。蜜若解百藥毒,則仲景之方,何其用蜜之多乎?夫蜜之于諸藥也,能助其毒;又于其病毒也,能緩其急,猶粳米與小麥乎?甘草及粉,亦其功大抵相似,故如此方則為緩其急用之。凡蜜之為物,同諸藥用之,則能助其毒。

今同甘草及粉用之,則又能緩其急痛也。煩悶,豈非藥毒之急乎?又所以兼治蛔蟲心痛也。

又按:所謂藥毒者非攻病毒,毒藥之藥毒,而必是害人毒藥之藥毒矣,故曰藥毒不止煩悶者。所謂煩悶者,非攻病毒毒藥之煩悶,而害人藥毒之煩悶也。茍止攻病毒毒藥之煩悶者,非疾醫(yī)之義矣。煩悶,是毒藥之瞑眩也。豈其止之可乎?余故曰:此藥毒者,非攻病毒毒藥之藥毒矣。由此觀之,則蜜之功可以知矣(害人毒藥者蓋非醫(yī)人誤治之毒藥)。甘遂半夏湯證曰: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按此證,非此方正證,此方蓋芍藥甘草湯證,而心下硬滿嘔者主之。夫芍藥甘草湯之為方,非治疼痛拘攣急迫者乎?然則此方,亦豈得無治心下硬滿疼痛急迫證矣乎?是所以合其蜜半升也。堅滿之堅,當(dāng)作硬。

 蜜

辨誤

《本草》曰:蜜和百藥。李時珍曰:調(diào)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此二說,俱以味之甘,故云有調(diào)和之功。蓋甘草者,諸方多用之,蜜則不然。由是觀之,蜜調(diào)和百藥之說,最可笑矣。

雖然,若謂之治結(jié)毒疼痛急迫,則謂之與甘草同功亦可也。然則蜜有能緩病之急之功也,大抵與甘草相似矣。彼不知之而謂之調(diào)和者,所謂隔靴搔癢之類乎哉?或曰:大烏頭煎、烏頭湯、烏頭桂枝湯,功何在于蜜乎?蜜有調(diào)和烏頭之意。余曰:此不知治療之法者言也。嘗造此三方,去蜜用之,未嘗見奏其功。如法者,況有服之如醉狀者乎?故此三方,蜜之立功最居多矣。

蜜煎導(dǎo)之方。李時珍曰:張仲景治陽明結(jié)燥,大便不通,誠千古神方也。本論云: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也。雖硬,不可攻之。當(dāng)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dǎo)而通之。 按:此為以下七字,蓋王叔和所攙入也。本論多有此句法,豈仲景之意乎?夫津液內(nèi)竭與不竭,非治之所急也,宜隨其證治之。故此證本有不可施大黃、芒硝者矣!今作此方以解大便初頭硬者,則當(dāng)須大便易而燥結(jié)之屎與蜜煎導(dǎo)俱烊解必下,豈謂之潤燥可乎?宜謂之解燥結(jié)之屎矣!此非蜜之緩病之急之一切乎?時珍不知,而謂之潤臟腑,通三焦、調(diào)脾胃者,最非也。凡仲景之為方,隨證治之,則無一不神方者。豈唯此方特千古神方乎哉?又按此章,當(dāng)作小便自利者,大便必硬,不可攻之。于是文本穩(wěn),法證備,始得其義。

 蜜

品考

蜜者,本邦關(guān)東北國不產(chǎn),但南海鎮(zhèn)西諸州多產(chǎn)之。我們不擇崖石土木諸蜜,皆生用之,不用煉法,唯宜漉過。王充曰:蜜為蜂液,食多則令人毒,不可不知,煉過則無毒矣。是王之說,為餌食言之。若為藥材,則平人食之有毒,毒乃蜜之能也。煉過無毒,則同于不用。

無毒,豈得治病毒乎?

主治干血。故兼治少腹?jié)M痛,及婦人經(jīng)水不利。

 蟲

考證

下瘀血湯證曰:產(chǎn)婦腹痛。又曰:經(jīng)水不利。

上一方, 蟲二十枚。

土瓜根散證曰:帶下、經(jīng)水不利、少腹?jié)M痛、經(jīng)一月再見者。又曰:陰 腫。

上一方, 蟲三兩。

大 蟲丸證曰: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上一方, 蟲一升。

據(jù)此三方,則 蟲能下干血,利經(jīng)水明矣。臍下若有干血必痛,故兼治少腹?jié)M痛也。夫經(jīng)水不利或一月再見者,亦以臍下有干血也。干血者,久瘀血也。是少腹結(jié)毒也,可按候之。

 蟲

互考

下瘀血湯證曰:產(chǎn)婦腹痛。土瓜根散證曰:帶下、經(jīng)水不利、少腹?jié)M痛。又曰:經(jīng)一月再見者,上二方。皆以 蟲為主藥,似為婦人血毒設(shè)之。雖然,或云治 、或云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何必婦人血毒之治乎?由此觀之,則 蟲及此三方,不啻治婦人血毒矣。雖男子亦可用之,但臍下有血毒者,婦人最多。故仲景嘗立此方法,以治婦人之病,是其遺法耳。

凡一身之內(nèi),有血毒所著者,必見肌膚甲錯證。若著臍下,則有兩目黯黑,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證,后世不知此證,名曰五勞。為爾申約,其審聽之。

曰七傷、曰虛勞、曰勞瘵,皆屬空談理義,我們所不取也。是以如下瘀血湯,亦治男子少腹?jié)M痛,小便不利,及淋瀝或血自下者,此人當(dāng)必有肌膚甲錯等證。又按此方服法曰: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然亦謂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則似言相矛盾。此方本為干血而設(shè)之。今服此方而其血下,謂之新血可乎?凡用 蟲三方,皆為治干血之方。蓋干血,乃久瘀血也。

若治新血不下證,則別有桃仁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大黃甘遂湯。若治畜血,則有抵當(dāng)湯及丸。故治干血,則有此方,及土瓜根散、大 蟲丸。是皆以 蟲為主藥,此為 蟲能破久瘀血之用也。由此觀之,則新血下如豚肝者,是蓋畜結(jié)之血,新下如豚肝色之謂乎?土瓜根散證曰:經(jīng)水不利、少腹痛、經(jīng)一月再見者。下瘀血湯證曰:干血著臍下,經(jīng)水不利者。然則經(jīng)水不利者,是干血所為明矣。又曰:主陰 腫、按丈夫陰器連少腹,急痛謂之也。此證亦瘀血所為也。此雖其證不具,然據(jù)少腹急痛證,則自有此方證具矣。

大 蟲丸證曰: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此證者,乃后世所謂勞瘵、五勞七傷是也。皆是世醫(yī)常談,其說屬臆度也。但羸瘦腹?jié)M、至兩目黯黑、其證不可廢也。其證不可廢,則此方亦不可廢也。是必仲景遺方,而有所可征者。至五勞虛極,及七傷,及緩中補虛數(shù)證,則后人妄添,不俟余言矣。李時珍本草, 蟲附方有之。大黃蟲丸,治產(chǎn)婦腹痛,有干血者,用 蟲二十枚,去足,桃仁二十枚,大黃二兩,為末,煉蜜杵和,分為四丸,每以一丸,酒一升,煮取二合,溫服,當(dāng)下血也。張仲景方云云:按是下瘀血湯之方,而非大黃 蟲丸之方也。時珍何以稱此方,而謂大黃 蟲丸乎?其文亦大同小異。蓋時珍所見《金匱要略》有別所傳之本乎?又本草傳寫之謬誤乎?若夫本草之謬,則大黃蟲丸下,必脫《金匱要略》五勞以下法語,而本草治產(chǎn)婦腹痛條上,脫下瘀血湯四字矣乎?《大觀本草》所引蘇頌《圖經(jīng)》蠐螬條曰:張仲景治雜病方,大 蟲丸中,用蠐螬,以其主脅下堅滿也。由此觀之,則十二味方者,名大 蟲丸,而大字之下無黃字,此非大黃蟲丸也。又 蟲條曰:張仲景治雜病方,主久瘕積結(jié)。有大黃蟲 丸,乃今下瘀血湯也。然則本是二方,而《金匱要略》十二味方者,蓋古名大 蟲丸,猶大柴胡湯、大承氣湯、大青龍湯、大半夏湯、大建中湯、大陷胸湯之大也,當(dāng)須別有小 蟲丸之方矣。疑今下瘀血湯,蓋名大黃 蟲丸,故以大黃 蟲為主藥也。且今名下瘀血湯者,疑非方之名,而當(dāng)須以下此瘀血之湯主之之意矣乎?后之錄方者,誤脫大黃 蟲丸五字,而稱之曰下瘀血湯乎?又后之揖《金匱要略》者,遂謂之下瘀血湯,而名此方者矣,猶抵當(dāng)、烏頭桂枝湯、救逆湯、新加湯類乎?況此方是丸方,猶抵當(dāng)丸,以水煮之。然則此方,亦不可名湯也。由此觀之,下瘀血湯,宜稱大黃 蟲丸,而十二味大黃 蟲丸,宜稱大 蟲丸矣。東洞翁嘗謂大黃 蟲丸(乃十二味之方),說非疾醫(yī)之言。 謹按:翁蓋指五勞虛極,及七傷緩中補虛之語乎!夫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數(shù)語,可謂此方之證具矣!若按其腹?fàn)?,而?nèi)外諸證,診察相應(yīng),則此方當(dāng)須奏其功耳。明者其謂之何矣?鱉甲煎丸方,《千金方》,《外臺秘要》皆作大鱉甲煎丸。蘇頌《圖經(jīng)》,作大鱉甲丸。張仲景方云云:方內(nèi)有 蟲,然非仲景之意。疑仲景之時,別有鱉甲煎者,后世失其方。蓋蘇頌所見別方矣。東洞翁曰:此方唐朝以降之方,而非古方,故不取焉。 謹按:《千金方》《外臺秘要》已載之,取決非唐朝以降之方矣,恐翁未深考之。唯 蟲之功,于此方無所征矣,故不贅于此。

 蟲

品考

蟲,狀似鼠婦。而大者寸余,形扁如鱉,有甲似鱗,橫紋八道,露目六足,皆伏于甲下,少有臭氣,似蜚蠊,本邦未產(chǎn),此物但華舶來一品,余嘗多畜,而使用之,屢得其效。

虻蟲

主治瘀血,少腹硬滿。兼治發(fā)狂、瘀熱、喜忘、及婦人經(jīng)水不利。

 虻蟲

考證

抵當(dāng)湯證曰:少腹硬滿。又曰:有久瘀血。又曰:有瘀血。

上虻蟲三十枚。

抵當(dāng)丸證曰:少腹?jié)M、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者。

上虻蟲二十枚。

據(jù)此二方,則虻蟲治瘀血明矣。是與水蛭,互相為其用,故二品等分。唯湯方用三十枚,丸方用念枚。夫湯之證,急也。丸之證,緩也。故分兩,亦有多少也耳。

 虻蟲

互考

《淮南子》曰:虻破積血。劉完素曰: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為用也。按用虻蟲之方曰:破積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婦人經(jīng)水不利下曰為有血曰當(dāng)下血、曰瘀熱在里、曰如狂、曰喜忘,是皆為血證諦也。然不謂一身瘀血也。但少腹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硬滿,或曰少腹?jié)M,不問有瘀血否是所以為其證也。

 虻蟲

品考

虻蟲,夏月多飛食人及牛馬之血。小者如蜜蜂,大者如小蜩,形似蠅,大目露出,腹凹偏,微黃綠色,或云水蛭所化,間見之山中原野群集。然則大者山蛭所化,而小者水蛭所化矣,俱用之。段成式曰:南方溪澗多水蛆,長寸余,色黑,夏末變?yōu)轵怠?按:水蛆,蓋水蛭之誤,蛆蛭字相似。

阿膠

主治諸血證。故兼治心煩、不得眠者。

 阿膠

考證

芎 當(dāng)歸膠艾湯證曰:妊娠下血。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不具。

大黃甘遂湯證曰:水與血俱結(jié)在血室。

上三方,阿膠各二兩。

黃連阿膠湯證曰:心中煩、不得臥。

黃土湯證曰:下血、吐血、衄血。

上二方,阿膠各三兩。

豬苓湯證曰:心煩、不得眠。

上一方,阿膠一兩。

據(jù)此諸方,則阿膠主治諸血證,心煩不得眠者明矣。然心煩有數(shù)證,不得眠亦有數(shù)證。

若無血證,則屬他證也。故法無血證者,皆為脫誤矣。

 阿膠

互考

芎 當(dāng)歸膠艾湯證曰:婦人有漏下者(上一證),有半產(chǎn)后,因續(xù)下血都不絕者(上一證),有妊娠下血者(上一證),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上一證)。按此條,古來未得其解。余嘗如此段落,分裁為四章,其義始明,其證亦可得治之。解曰:婦人有漏下、腹中痛、心煩、不得眠者,此方主之。上第一章:婦人有半產(chǎn)后、下瘀血、都不絕、腹中痛、心煩、或不得眠者,此方主之。上第二章:婦人有妊娠下血、腹中痛、心煩不得眠、或頓仆失跌、或胎動不安者,此方主之。上第三章:婦人有妊娠、腹中痛、漏胞、經(jīng)水時時來、心煩、不得眠、或因房室所勞傷胎者,此方主之。上第四章:以上諸證,皆女人妊娠、或半產(chǎn)、或產(chǎn)后下血、而心煩腹痛者,此方所宜治也。諸證當(dāng)須有不得眠之候,然無血證,則非此方所宜也。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不具,但云產(chǎn)后下利。此方豈惟產(chǎn)后下利治之乎?凡本方證而下血、心煩、急迫不得眠者,此方主之。由此觀之,豈惟婦人乎?雖男子亦有熱利下重、大便血、心煩、急迫不得眠者,則宜用此方。夫下重者,下利重多也?非后世所謂痢病。肛門下墜、利急后重之謂也。蓋利急后重者,下利急迫重多也。古者便為之后,故后重者,下重也。下重者,下利重多也。是此方所治也。

黃連阿膠湯證曰:心中煩、不得臥,蓋此方治下利腹痛、大便血、心中煩悸、不得眠者。

夫黃芩之于下利,黃連之于心中煩悸,芍藥之于腹中痛,主以治之。惟阿膠之于心煩、不得眠、亦不見血,則無所奏其效。然則此方治下利腹痛、心中煩悸、不得眠而見血者明矣。若不見血而施此方,豈其謂之得其治法乎?大黃甘遂湯證曰:婦人少腹?jié)M、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者,是乃此方所主也?!睹}經(jīng)》敦狀作敦敦狀,敦音堆,敦敦者,不移不動之謂也。若作敦狀,則敦音對,器名。 按:其此證謂之有血亦非也。謂之無血亦非也。然謂之小便微難,則謂之非血亦非也。是所謂因法立略,因略取法,法略相熟。則雖未見其血,亦有此證,則施此方。施此方,則血自下。血自下,而后其證自差。故仲景曰:其血當(dāng)下,其此可謂之略而已。夫略也者,不熟其法,則不可得此者也。生后者此為水與血,俱結(jié)在血室也。此章蓋后人所妄添也。生后,產(chǎn)后也。

產(chǎn)后若有前證者,此為水與血,俱結(jié)在血室。水血本無二,血是指瘀血,血室謂其分位。義屬想像臆度,今不取焉。夫水血若有二,則仲景何其不謂水與血當(dāng)下乎?今謂其血當(dāng)下者,是水血無二之謂也。醫(yī)者其思諸。

豬苓湯證曰: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主之。又曰: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主之。夫少陰病者,脈微細、但欲寐也。又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是雖今見此少陰本證,若其人有血證,則心煩不能眠也。故見其下血,而后施此方,則未嘗有不差者。若不見其血下,則雖屢施此方,亦未嘗見奏其功者,數(shù)試數(shù)驗,不可不知矣。

 阿膠

辨誤

阿膠,后世有補血之說。然今讀諸家本草,其所主治,皆是在于治瘀血也。凡久年咳嗽、赤白痢下下血、吐血、咯血、衄血、嘔血、老人大便秘結(jié)、或小便淋瀝、及見血、婦人經(jīng)水諸變、妊娠之病,無不屬瘀血者。古方既然,后世諸方,皆然宜矣。今醫(yī)見之,謂之補血藥。

雖然,以余觀之,謂之化血而可也。何以言之?則阿膠配之豬苓、澤瀉、滑石,則瀉瘀血于小便;配之大黃、甘遂則下瘀血于大便;配之黃芩、黃連,則除瘀血心中煩者;配之甘草、黃柏、秦皮、白頭翁,則治瘀血熱利下重者;配之當(dāng)歸、芎 、地黃、芍藥、艾葉,則止瘀血腹中 痛者;配之術(shù)、附子、黃土,則治瘀血惡寒、小便不利者。由此觀之,則豈謂之補血可乎?后世皆見其枝葉,而不知其根本。醫(yī)之所以誤治者不亦宜乎?

 阿膠

品考

阿膠以阿縣所制者為名。今華舶來之物數(shù)品,入藥當(dāng)以黃透如琥珀色為上品。或光黑如漆,不作皮臭者為良。若真物難得,則此邦皮膠黃透,夏月不濕軟者可權(quán)用。

粳米

白虎湯、白虎加桂枝湯、白虎加人參湯。

上三方,粳米各六合。

附子粳米湯、竹葉石膏湯。

上二方,粳米各半升。

桃花湯。

上一方,粳米一升。

麥門冬湯。

上一方,粳米三合。

 粳米

品考

粳者,稻之不粘者,又名粳。羅愿曰:稻。一名 ,然有粘不粘者,今人以粘為糯,不粘為粳。

 粳米

辨誤

明·李春懋曰:凡仲景方法,用米者皆稻米。王叔和改稻米作粳米,后世方家仿之,不知其是非。余曰:其是是非非,春懋所能知也。夫人未嘗知所以仲景方法,與病證相對,而何得分辨糯粳二米之功乎哉?夫稻也者,粳糯通稱也。 亦然。顏師古刊誤正俗(《本草綱目》掌禹錫所引證)?!侗静荨返久?,即今糯米也。或通呼粳糯為稻?!抖Y記》曰:稻,曰嘉蔬。

孔子曰:食夫稻?!吨芄佟酚械救?。鄭玄曰:以水澤之地,種谷也。 按:谷者粳糯并稱焉。漢有稻田使者,是通指糯粳而言。所以后人混稱,不知稻即糯也。顏說非也,禹錫亦不知其非也。既謂通呼粳糯為稻,并通指粳糯而言,而又云后人混稱,不知稻是即糯也。今根據(jù)此二說,而謂漢以上無粳米,皆是臆度不足取焉,李春懋亦未知此謬矣。王叔和改稻米作粳米。此說未知出于何書,但《外臺秘要》第五溫瘧病方內(nèi),引《千金》論白虎加桂枝湯,服度煮法后曰:《傷寒論》云:用秕粳米。不熟稻米是也。今校之《千金》二方,無所見焉。古本有此說,亦不可知矣。我們常根據(jù)仲景之方,而試粳米之功,奏其方之效,則今粳米,即古粳米,不俟余辨矣。醫(yī)者茍用之,不別粳糯亦可也。殊不知粳糯,即是一稻米矣。又按《肘后方》,治卒腹痛,粳米煮飲之,是即附子粳米湯方內(nèi),用粳米之意,葛洪蓋取之乎。

 粳米

互考

《爾雅翼》引汜勝之云:三月種粳稻,四月種秫稻。稻若詩書之文,自根據(jù)所用而解之。

如論語食夫稻。則稻是粳?!对铝睢罚猴颈佚R,則稻是糯?!吨芏Y》:牛宜 。則 是粳。詩:豐年多黍多 ,為酒為醴,則 是糯。又稻人職掌,稼下地至澤草所生,則種之。芒種是明稻,有芒有不芒者,今之粳,則有芒,至糯則無,是得通稱 稻之明驗也。然《說文》所謂,沛國謂稻曰糯,至郭氏《解雅》: 稻乃云:今沛國稱 。不知《說文》亦豈謂此 訛為糯邪?將與郭自異義也。 按:許慎東漢人,郭璞西晉人,許豈有將與郭自異義之理乎?蓋許慎之說方言也,郭璞之說 ,亦稻之屬也,近來古方家,或惑本草者流之說,而偏用今之糯米者非也。

小麥

甘草小麥大棗湯。

上一方小麥一升。

大麥

消石礬石散。

上一方,用大麥粥汁服之。

枳實芍藥散。

上一方,用麥粥汁服之。

以上皆用今大麥。

甘草粉蜜湯。

上一方,粉一兩。

 粉

品考

粉,粱米粉也。《千金方·解百藥毒篇》曰:解鳩毒,及一切毒藥不止煩滿方。乃此甘草粉蜜藥也。粉,作粱米粉。毒藥,蓋藥毒顛倒也?!督饏T要略》根據(jù)此。又《千金翼方》,作藥毒不止解煩?!锻馀_秘要》,解諸藥草中毒方內(nèi),引《千金翼方》,療藥毒不止,解煩悶。

今本《千金翼方》,脫悶字,又粱米粉,作白粱粉。白粱,乃粱米白者也。又有黃粱,故今作白粱者,所以別于黃粱也。二書又俱毒藥作藥毒,由是觀之。粉,是粱米粉,而毒藥,是藥毒明矣。《正字通》曰:凡物 之如屑者,皆名粉。粉為通稱,非獨米也,故粉有豆屑米粉,又有輕粉、胡粉、鉛粉、白粉之名。則如此藥方,亦不可單稱粉矣。然則二書作粱米粉者為正。況復(fù)《金匱要略》,成于趙宋,固多脫誤,蓋脫粱米二字明矣。《千金翼方》、《外臺秘要》,成于李唐,但有訛謬耳。今宜從三書,作粱米粉,試之,得有應(yīng)驗矣。

 粉

辨誤

凡粉,米粉也?!夺屆吩唬悍郏忠?。研米,使分散也。夫米者,謂諸米?!墩f文》:米,粟實也?!稜栄乓怼吩唬汗挪灰运跒楣戎?。但米之有浮谷者,皆稱粟,然則米是粟實之稱也?!墩f文》:粉,傅面者也?!俄崟吩疲汗鸥得?,亦用米粉,又染之為紅粉。 按:米者,九谷六米之米也?!吨芏Y·地官》:舍人掌粟米之出入,注九谷六米者,九谷之中,黍、稷、稻、粱 、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麥、三者無米。故云:九谷六米。然則粉是六米粉明矣,不必俟余辨。故宜呼稻米粉、黍米粉、稷米粉、梁米粉矣,無單稱粉之義也?!渡袝ひ骛ⅰ贩勖字?,別有其義可考?;蛟?,甘草粉蜜湯之粉,胡粉也。李彬之說,胡粉有毒,能殺蟲?!侗静荨吩唬簹⑷x。陶弘景曰:療尸蟲。陳藏器曰:殺蟲而止痢也。

由此諸說,則非胡粉能治蟲乎。然則,粉,必胡粉,而似非米粉也?!妒挛镉浽份p粉條曰:《實錄》曰:蕭史與秦繆公練飛云丹,第一轉(zhuǎn)與弄玉涂之,名曰粉,即輕粉也,此蓋其始也(《實錄》乃《三儀實錄》也)。是燒其水銀者也。又胡粉條曰:《墨子》曰:禹作粉。張華《博物志》曰:紂燒鉛作粉,謂之胡粉?!独m(xù)事》:始曰鉛粉,即所造也( 按:鉛粉蓋粉鉛之誤)。上二說,雖出《實錄》,蓋諸家雜說,而非事實也。飛云丹之說,涉怪誕矣?;蛟环坫U粉,或曰粉輕粉。雖然,古書單稱粉者,多是米粉也。《益稷》曰粉米,蓋指其形狀?!吨芏Y·人職》曰:粉餐,況復(fù)從米分聲,則皆似指六米也。胡粉、輕粉,以其物似米粉,而得粉名矣。然則粉,非胡粉、輕粉明矣。凡方書,曰胡粉,曰粉粉,曰數(shù)值,未嘗見單呼粉者,今唯甘草粉蜜湯一方,《金匱》謂之粉與蜜,方名亦謂之粉蜜湯,故后世醫(yī)者惑焉?;蛟缓?,或曰輕粉,或曰稻米粉,殊不知《千金方》及《翼方》、《外臺秘要》既謂之粱米粉,豈可不取征于三書乎?今略謂之粉蜜湯者,猶桂枝加桂湯之桂耶。況復(fù)試之粱米粉,最有效矣。

由是觀之,《金匱》方內(nèi),脫粱米二字明矣。天下醫(yī)者惑,則其證不

赤小豆

瓜蒂散。

上一方,赤小豆一分。

赤小豆當(dāng)歸散。

上一方,赤小豆三升。

上二方之外,用赤小豆之方,皆非仲景之意,今不取焉。

膠飴

大建中湯、小建中湯、黃 建中湯。

上三方,膠飴各一升。

主治:膠飴之功,蓋似甘草及蜜,故能緩諸急。

 膠飴

考證

小建中湯證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婦人腹中痛。大建中湯證曰:上下痛而不可觸近。黃 建中湯證曰:里急。根據(jù)此三方,則膠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豈非里急矣乎?余故曰:膠飴之功,與甘草及蜜相似矣。

八味丸、土瓜根散、赤丸、天雄散。

上三方,各酒服之。

下瘀血湯。

上一方,酒煮之。

 酒

品考

中華造酒,與本邦造法不同。然試其功,又無所異矣。凡單呼酒者,皆用無灰清酒。

醇酒

美清酒,同麻黃醇酒湯。

上一方,美清酒五升。

 醇酒

品考

醇酒,乃美清酒,故云以美清酒煮。漢書師古注:醇酒不澆,謂濃酒也。按:濃酒者,酒之美者也,故曰美清酒。

清酒

當(dāng)歸芎 膠艾湯。

上一方,水酒合煮

 清酒

品考

李時珍引飲膳標(biāo)食題云:酒之清者,曰釀?!墩f文》:釀, 也。然則清酒,宜用平常所飲

法醋

大豬膽汁導(dǎo)法。

上一方。

 法醋

品考

法醋無所考:蓋如法造釀之醋矣乎!成本無法字。

苦酒

苦酒湯、黃 芍藥桂枝苦酒湯。

上二方,上方無升合,下方一升。

 苦酒

品考

陶弘景曰:醋亦謂之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由此說,則苦酒是俗稱。蘇恭曰:醋有數(shù)種,惟米醋二三年者入藥。 按:此米者,是稻米,《釋名》曰苦酒。醇毒甚者,酢苦也。

本邦所造,皆米醋,甚釅。今用之有功,其人必心煩不止。故黃 芍藥桂枝苦酒湯法曰:溫服一升,當(dāng)心煩。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阻者,蓋惡阻之阻也。用之必有心煩不止者,是其阻也。

美酒醯

黃 芍藥桂枝苦酒湯法后曰: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然則美酒醯者,蓋以美酒所造之醋矣,酢醋本謂之醯也。故《周禮》有醯人職可考。

白酒

栝蔞薤白白酒湯。

上一方,白酒七升。

栝蔞薤白半夏湯。

上一方,白酒一斗。

 白酒

品考

《周禮·酒正職辨》四飲之物,三曰漿。鄭玄曰:漿,今之 漿也。陸德明《音義》:昨再反。疏云:此漿亦是酒類,故字亦從酉。省 之言載:米汁相載,漢時名為 漿。許慎《說文》漿字注云:漿,酢漿也。本作 。省聲。今作漿。又 字注云: ,酢漿也。從酉載聲?!恫┭拧吩疲?,漿也。師古亦云。 ,漿也。《禮記·內(nèi)則》曰:漿水 濫。鄭玄注:漿字曰酢 。按或曰 漿、或曰酢漿、或曰白,皆是酒正所造之漿也?!肚Ы鸱健罚喊拙谱靼诐{,或作白 酒?!锻馀_秘要》亦同。但指此方內(nèi)白酒矣。夫謂之酒者,造釀之法,大抵與酒同。又以酒正所掌。故謂之白酒、或謂之白 酒。蓋白酒者,白 酒略稱矣。李時珍《本草綱目·地水類》載漿水,《釋名》謂之酸漿,《兵部手集》謂之酸漿水,《產(chǎn)寶》亦同。時珍今不載白酒、 漿、白 酒,白 漿者,蓋屬脫誤矣。但薤白附方,引仲景栝蔞薤白白酒湯,又引《千金方》栝蔞湯(即仲景栝蔞薤白半夏湯。白酒作白 漿),雖有白酒、白漿之名,然本部不載之者,彼人未得知仲景用白酒之意也。彼是一草醫(yī),但好本草家之言者也,不足深責(zé)之,唯注 字曰: ,音在,酸漿也。是知 之為酸漿,而不知漿水之為白酒也。

按:白酒,乃《大觀本草·玉石部》漿水是也?!吨芏Y·酒正職》:漿明矣。然則白漿、白 酒、白酒,及 漿、漿 、酢漿、酸漿、 酒,皆是漿之別名略稱也。造法詳出于陳嘉?!侗静菝审堋?,時珍亦取嘉模之法。雖然,其造法不悉具,疑有脫誤矣。近比問諸華客汪繩武曰:白酒即白 漿,原米之濃汁。以一倍之汁,加三倍之水,沖入,作為白酒矣。

造法:用糯米浸一宿,蒸熟,候溫,以白色曲末,拌入缸內(nèi),用稻草護暖,三日后成漿,入水,即成酒。氣味甘苦,十月間做者,名曰十月白,尤佳也。今按此造法,與我邦呼為甜酒者同法,或一夜而熟者,呼雞鳴甜酒,或二三日而成者,謂之醴酒也,造法大抵相似。嗚呼!韃清

 白酒

辨誤

仲景之方,始有白酒之名,晉唐以后,諸子方書,及諸家本草,未嘗有說白酒之功者,何哉?晉唐醫(yī)人,未知此物之功乎?諸家本草,何其略之乎?又可疑耳。但李時珍本草所引《子母秘錄》,有栝蔞白酒治乳癰之方,此外又無所見焉。余嘗謂仲景氏之方法者,自王叔和撰次之后,歷隋唐至宋明,而無有一人全執(zhí)之者,如何?則我今以其藥物,與病證知之。

曰:何以知之乎?曰:夫仲景嘗用 蟲,而諸家醫(yī)書,未嘗見用其方者;仲景嘗用白 酒,而諸家本草,未嘗論及此物;仲景嘗治婦人臟躁,有甘草小麥大棗湯,而古今諸家,未嘗知其證之治法,則不能用此方;仲景嘗治胸痹,有白 酒二湯,而天下醫(yī)者,未嘗知胸痹證候,則不能用白 酒二方。然則二千年來,不能全執(zhí)仲景方法也,我今于是乎知之。鳴呼!吾黨小子,幸根據(jù)東洞翁之德,而得全執(zhí)仲景方法,豈可不謂天之寵靈乎哉?夫白 酒之功之湮滅也久乎哉?諸家本草,唯載漿水于水部,而不知為造釀之物,故不載之造釀部,而載之地水部?!洞笥^本草》又誤載之玉石部,亦可笑哉。漿水與酒酢,實為造釀物矣。若其以地水造之,而載之水部,則酒酢亦當(dāng)載之水部,蓋本草之謬,往往如此。

 白酒

考證

栝蔞薤白白酒湯證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栝蔞薤白半夏湯證曰:胸痹不得臥,心痛徹痛。因此二方之證,則白酒能治胸背及心痛煩悶。夫前方之證輕,而后方之證重,其義如何?則凡胸痹之為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是也。今其痛甚,而心痛徹背,則

漿水

礬石湯。

上一方,漿水煮之。

蜀漆散、半夏干姜散、赤小豆當(dāng)歸散。

上三方,漿水服之。

清漿水

枳實梔子豉湯。

上一方,以清漿水煮之。

 清漿水

品考

漿水、清漿水二品,俱與白酒同物,清漿,蓋取其清者。

 清漿水

辨誤

古今醫(yī)人,不知白酒、白 漿、白 酒、漿水,皆為同物。遂無一人解其品物者,是不能手自使用仲景之方也,可勝嘆乎!凡仲景之方,非仲景所自制之方也。蓋撰用古人之成方,而取其純粹者也。故如附子、烏頭、天雄,本是同根一物,而或曰附子湯,或曰烏頭煎,或曰天雄散,是仲景取古人各各所稱之方,以不改其名,而使用之者也。是以此一漿,而或謂白酒,或謂漿水,或謂清漿水。如彼醯酢、苦酒亦然,皆因古人所稱,而唯取其方治而已。

無復(fù)異論,醫(yī)者其思諸。

白飲

牡蠣澤瀉散、五苓散、半夏散。

上三方,皆白飲服之,其余皆云飲服。

 白飲

品考

白飲,蓋白湯,或云無所考。

 白飲

辨誤

凡曰飲,曰白飲,蓋一物矣。然此三方,但謂白飲服之者,必有所異乎?然《金匱要略》,茵陳五苓散服法曰:先食飲方寸匕者,蓋飲字上脫白字,飲字下脫和服二字,《外臺秘要》可考。若夫飲者,是四飲六飲之飲,則《周禮》酒正,有清醫(yī)漿酏。膳夫職有六,清水漿醴KT醫(yī)酏,乃六飲也。而飲皆寒飲,故食醫(yī)職曰飲齊 冬。時注曰:飲宜寒。由此諸說,則單稱飲者,及稱白飲者,豈此四飲六飲之謂矣乎?又膳夫職食飲,注曰:食,飯也;飲,酒漿也。則是又單稱飲者,恐酒漿二物之謂乎?雖然,如此散方,豈以酒漿二物而互服之乎?又按飲及白飲,疑俱是白酒之謂歟,又謂之白湯,亦無所征焉,俟他日考訂。

葵子茯苓散、豬苓散、栝蔞瞿麥丸、半夏麻黃丸、干姜人參半夏丸、排膿散、麻子仁丸、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桔梗白散、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蜘蛛散、當(dāng)歸貝母苦參丸。上十三方,皆謂飲服?!度龂尽とA佗傳》曰:便飲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然則飲者,乃服散之義乎?又湯水飲散之謂乎?考見上。

暖水

五苓散服法,暖水,蓋溫暖之湯矣。

 暖水

辨誤

五苓散服法曰:白飲服之,或云白飲是白湯,白湯是熱湯,熱湯是暖水。若其說是,則何謂服以白湯,助以暖水乎?按白湯,是熱湯之謂。而暖水是溫暖之湯矣。殊不知一湯而分以二名乎哉。

沸湯

文蛤散。

上一方,以沸湯服之。

麻沸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

上二方,以麻沸湯漬之。

 麻沸湯

品考

沸湯、麻沸湯。并是熱湯,出于《本草綱目》

雞子白

苦酒湯。

上一方。

雞子黃

排膿散、黃連阿膠湯。

上二方。

雞屎白

雞屎白散。

上一方。

馬通汁

柏葉湯。

上一方。

 馬通汁

品考

《大觀本草》云:屎名馬通。按:屎,即白馬屎。絞取其汁,故曰馬通汁。

豬膏

豬膏發(fā)煎。

上一方。

豬脂

雄黃葶藶方。

上一方。

 豬脂

品考

豬膏、豬脂本是一物?!墩f文》曰:戴角者脂,無角者膏。是但注其字耳。《內(nèi)則》曰:脂

豬膚

豬膚湯。

上一方。

 豬膚

品考

《禮運》曰:膚革充盈。疏云:膚是革外之薄皮,革是膚內(nèi)之濃皮。然則豬膚者,豬之外膚也。

豬膽

大豬膽汁導(dǎo)法、白通加豬膽汁湯、四逆加豬膽汁湯。

上三方。

 豬膽

品考

仲景之用豬膽,唯三方,皆用其汁,是乃生豬膽汁也。非以干者為汁用之。本邦不畜豬,無

獺肝

獺肝散。

上一方。

 獺肝

品考

獺乃水獺。

羊膽

四逆加豬膽汁湯。

上一方,方后云:如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羊肉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

上一方。

蜘蛛

蜘蛛散。

上一方。

 蜘蛛

品考

羅愿曰:蜘蛛布網(wǎng)于檐四隅,狀如罾,自處其中。飛蟲有觸網(wǎng)者,輒以足頓網(wǎng),使不得解,乃此物也。其余不入藥。

蠐螬

大 蟲丸。

上一方。

 蠐螬

品考

邢KT 曰:在糞土者,名蠐螬。陳藏器曰:蠐螬身短足長,背有毛節(jié),入秋化為蟬是。

白魚

滑石白魚散。

上一方。

 白魚

品考

東洞翁曰:白魚,即白鯉魚。李時珍引劉干曰:白魚生江湖中,色白頭昂,大者長六七尺。

按《史記·周紀(jì)》:白魚躍入于王舟者,即此物。

 白魚

互考

《大觀本草》云:白魚甘平無毒,主去水氣,大者六七尺,色白頭昂,生江湖中是,乃《開寶甘草》宋馬志之說也。然白魚之名,出于周紀(jì),由來久矣?!稄V韻》: 字,注云: ,居夭切;《集韻》,舉夭切,音矯,白魚別名。李時珍云:白魚釋名, 魚音喬,白亦作鲅,白者色也,魚者,頭尾向上也。鲅,《唐韻》旁陌切,音白?!恫┭拧罚忽?也。字書,皆以為?!墩f苑》宓子賤陽橋魚之橋,《說苑》及《爾雅翼》等,皆作橋梁之橋字,書何以改橋為從魚乎?陽橋本魯?shù)孛瑯?竺音喬,夫以所生陽橋之水之魚,名 乎?未知何是。《說文》、《韻會》俱無 字?!队衿罚?,奇兆切,白魚也。字書蓋由《玉篇》以為陽橋魚之乎?若由《說苑》陽晝之言,則此白魚者,其為魚薄而不美者歟。由此觀之,白魚之名,本出于周紀(jì),躍入于王舟者,豈指衣書中白魚乎?李時珍曰:形窄腹扁,鱗細,頭尾俱向上,肉中有細刺。武王白魚入舟即此,我肥藩江河中有此物,其形大抵似鯉,曰白鯉魚,其味薄而不甚美,能利水愈腫,用之有效,漁人取而棄之,又非鯉類,疑此物真白魚矣乎?俟后日試效。

衣中白魚

《爾雅·釋蟲》: 、白魚。郭璞注:今衣書中蟲,一名 魚,《別錄》及《圖經(jīng)》、《千金翼方》,亦同?!肚Ы鸱健贰ⅰ锻馀_秘要》,或曰衣中白魚,或曰書中白魚,又單稱白魚。雖然,《本經(jīng)》未嘗以白魚為本名,則古方所謂白魚者,是必魚部白魚,非衣書中白魚矣。況又蟲而得魚名者,以其形稍似魚,其尾又分二歧,故得 及 魚、蠹魚之名。雖然,但不可單以白魚為本稱也。后之用此者,能治小便不利,則益以衣中白魚為古方白魚矣。滑石白魚散證曰:小便不利。此方本載于《金匱要略》小便利淋篇內(nèi),則蓋淋家小便不利者主之。本草:衣魚,主治小便不利?!秳e錄》療淋,附方又載此方,主治小便不通。然則諸家皆以衣魚為白魚,明矣。雖然,此方內(nèi)白魚,未可知衣中白魚否,并存此二物,以俟后之考訂試效。

 衣中白魚

辨誤

凡藥方內(nèi),有不以本名稱,而以異名呼之者,不欲使人知其物也,是皆后世醫(yī)家之陋也。

獨仲景之方,無以異名稱之者,如彼烏頭、附子、天雄,則以其年數(shù)形狀稱之;如彼芒硝、硝石、樸硝。則以其制之精粗,功之緩急取之;如彼白 酒、漿水,則以諸家所稱之名呼之,或以諸家所傳之方錄之,蓋無異義。按仲景撰用諸家之方,未嘗變其方名,根據(jù)其所稱而取之耳。然則如此白魚散,當(dāng)須根據(jù)其本名矣。由是觀之,白魚者,蓋非衣中白魚明矣。明者其審諸。

文蛤

文蛤湯、文蛤散。

上二方,文蛤各五合。

 文蛤

考證

文蛤湯證曰: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散證曰:意欲飲水。反不渴者。又曰:渴欲飲水不止者。據(jù)此二方證,則文蛤者,不問渴不渴,能治意欲飲水者。

 文蛤

品考

《唐本草》注曰:文蛤大者圓三寸,小者圓五六分,非海蛤之類也。 按:圓字疑圍字之誤矣。蜀木《圖經(jīng)》云:背上斑文者,三月中旬采。陳藏器曰:文蛤,未爛時,殼猶有文者。 又按:蛤蜊之小而有紫斑者是也

雄黃

雄黃熏方、疳蟲蝕齒方。

上二方。

 雄黃

品考

凡雄黃者,以雞冠色瑩英者為上品,諸家本草可考。

礬石

礬石丸、硝石礬石散、礬石湯。

上三方。

 礬石

品考

礬石,白而瑩凈明亮者為上品。一種自然生者,如柳絮,名柳絮礬,為最上品。我藩阿蘇山垂玉溫泉,多產(chǎn)此物。

戎鹽

茯苓戎鹽湯。

上一方。

 戎鹽

品考

戎鹽,即青鹽,說詳于諸家本草可考。

 戎鹽

辨誤

李時珍本草附方引此方,曰:小便不通,戎鹽湯,用戎鹽彈丸大一枚,茯苓半斤,白術(shù)二兩,水煎服之。仲景《金匱》方云云。按:《金匱要略》作小便不利。夫不利與不通,其證不同,不利者,雖少少利之亦不快利之謂也。不通者,決不通利之謂也。即小便閉是也。

故仲景于此方,謂之不利,而不謂之不通也。今考其病證,有所不同者,又戎鹽湯上脫茯苓二字,唯分兩不異而已。至謂水煎服之,則略其煮法,何其疏漏乎?又云:仲景《金匱》方,夫時珍之取仲景之方,往往如此?;蛟茝堉倬啊督饏T要略》,或云《金匱玉函方》,引其書各,亦不一定,錄其煮法,不多略之。至如略引其書,則無害于治,今錄其煮法服度,則恒醫(yī)茍取其法以施之病患,豈惟不無益其病而大害于其治矣。時珍之作本草也,其疏漏亦往往如此。

況至于品目,其庶物亦自有闕略失其真者,天下醫(yī)人,何其心醉彼人矣乎?

云母

蜀漆散。

上一方。

禹余糧

赤石脂禹余糧湯。

上一方。

 禹余糧

辨誤

宋版《傷寒論》,赤石脂禹余糧湯方,曰太一禹余糧,此方宜用禹余糧也。太一二字,后人妄添,說詳于諸家本草。

代赭石

旋復(fù)花代赭石湯。

上一方。

 代赭石

品考

赭石,本出于代州者為上品。故得代赭石名,猶蜀椒、川芎。若得赤絳青色,如雞冠有澤者,宜供治材,不必代州之物矣。

真朱

赤丸。

上一方,此方內(nèi)真朱為色。故得赤丸之名。

 真朱

品考

真朱者,即丹砂。丹砂,即朱砂也。陶弘景曰:作末名真朱,即今辰砂也。凡以辰州物為良。故得辰砂之名,猶代赭石矣。

 真朱

辨誤

和醫(yī)多不分朱砂與銀朱,并呼為辰砂。往往用之大誤病患。銀朱本出于水銀,最有毒,可不辨乎哉!

黃丹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上一方。

 黃丹

品考

黃丹,即鉛丹。

白粉

蛇床子散、豬膚湯。

上二方。

 白粉

品考

白粉,即鉛粉,今胡粉也?!夺屆吩唬汉?,胡糊也,脂和以涂面。本草粉錫條可考。

黃土

黃土湯。

上一方。

 黃土

品考

黃土,即灶中黃土。

苦參

當(dāng)歸貝母苦參丸、三物黃芩湯。

上二方。

野狼牙

野狼牙湯、烏頭赤石脂丸。

上二方。

 野狼牙

品考

野狼牙,即《本草·草部》野狼牙草。

 野狼牙

辨誤

后世以野狼獸之牙充之者,非也。豈有以野狼獸牙汁,瀝陰中之瘡之理乎?

蒲灰

蒲灰散。

上一方。

 蒲灰

品考

蒲灰,諸家本草無所見焉。是蓋香蒲草機上織成者,《別錄》方家燒用是也。李時珍《本草

葦莖

葦莖湯。

上一方。

 葦莖

品考

葦莖,乃蘆葦之莖,去葉者也?!锻馀_秘要》作銼葦。又引仲景《傷寒論》云:葦葉切一升,然則莖葉俱用之。

知母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酸棗湯。

上四方。

主治煩熱。

 知母

考證

白虎湯證曰:表有熱。又曰:里有熱。白虎加人參湯證曰:大煩渴。又曰:表里俱熱、舌上干燥而煩。又曰:發(fā)熱。又曰:身熱而渴。酸棗湯證曰:虛煩。今由此諸證,則知母能治煩熱。

 知母

考證

白虎湯證曰:表有熱。又曰:里有熱。白虎加人參湯證曰:大煩渴。又曰:表里俱熱、舌上干燥而煩。又曰:發(fā)熱。又曰:身熱而渴。酸棗湯證曰:虛煩。今由此諸證,則知母能治煩熱。

 知母

考證

白虎湯證曰:表有熱。又曰:里有熱。白虎加人參湯證曰:大煩渴。又曰:表里俱熱、舌上干燥而煩。又曰:發(fā)熱。又曰:身熱而渴。酸棗湯證曰:虛煩。今由此諸證,則知母能治煩熱。

麻子仁

麻子仁丸。

上一方。

 麻子仁

品考

麻子仁,疑非今大麻、火麻之類。別有考,不贅于此。

土瓜根

土瓜根散、土瓜根導(dǎo)法。

上二方。

 土瓜根

辨誤

土瓜根散,脈經(jīng)作王瓜根散,本草或云土瓜,或云王瓜?!抖Y記·月令》:作王瓜生。《呂氏春秋》作王善。《淮南子》亦作王瓜,則土字蓋王字之訛也。宜呼王瓜根散。

 土瓜根

品考

王瓜,其殼徑寸,長二寸許,上圓下尖,秋冬間熟,紅赤色,子如螳螂頭者是也。

干蘇葉

半夏濃樸湯。

上一方。

蔥白

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

上二方。

敗醬

薏苡附子敗醬散。

上一方。

 敗醬

品考

敗醬,后世或以白花者為真物。然今以黃花者試之有效,故我門不取白花者。

瓜子

大黃牡丹湯。

上一方。

 瓜子

品考

瓜子,用甜瓜子仁,今或權(quán)用冬瓜子。

瓜瓣

葦莖湯。

上一方。

 瓜瓣

品考

瓜瓣乃瓜瓤。說文:瓣、瓜中實也。

蕘花

小青龍湯,加減法內(nèi)有蕘花。本方無所用之。

瞿麥

栝蔞瞿麥丸。

上一方。

薯蕷

八味丸、栝蔞瞿麥丸。

上二方。

商陸

牡蠣澤瀉散。

上一方。

海藻

同上。

上一方。

葵子

葵子茯苓散。

上一方。

 葵子

品考

凡方稱葵子者,即冬葵子。

干漆

蟲丸。

上一方。

皂莢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皂莢丸。

上二方。

蜀椒

大建中湯、烏梅丸。

上二方。

椒目

防己椒目藶葶大黃丸。

上一方。

烏梅

烏梅丸。

上一方。

秦皮

白頭翁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上二方。

白頭翁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梔子 皮湯。

上三方。

山茱萸

八味丸。

上一方。

柏葉

柏葉丸。

上一方。

 柏葉

品考

凡藥方內(nèi)稱柏葉者,皆用今側(cè)柏葉。

竹葉

竹葉石膏湯。

上一方。

 竹葉

品考

凡方內(nèi)稱竹葉者,用淡竹葉也。諸竹亦可補其闕。

竹茹

橘皮竹茹湯。

上一方。

 竹茹

品考

凡方內(nèi)稱竹茹者,用淡竹之茹。若無,則諸竹亦可權(quán)用。

亂發(fā)

豬膏發(fā)煎、滑石白魚散。

上二方。

人尿

白通加豬膽汁湯。

上一方。

上七十又八品,仲景一二方劑,俱使用之,故無所取其征者。如彼粳米之于白虎湯、附子粳米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七證也,小麥之于甘草小麥大棗湯證也,赤小豆之于瓜蒂散證也,膠飴之于大小建中湯二證也,雞子白之于苦酒湯證也,礬石之于礬石丸、硝石礬石散、礬石湯三證也,土瓜根之于土瓜根散證也,干蘇葉之于半夏濃樸湯證也,瓜子、瓜瓣之于大黃牡丹皮湯、葦莖湯二證也,皂莢之于皂莢丸、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二證也,蜀椒之于大建中湯證也,秦皮、白頭翁, 皮之于白頭翁湯二方證也,山茱萸又薯蕷之于八味丸證也,是所以其日用試效者也。雖然,皆在于成方妙用如何而已,不必在于取一味一味之功,則又無所以取其征者。故東洞翁于此七十余品,蓋闕如,但粳米之于方也。凡七首,此物之于民食也,其美與錦比焉,其功亦所以最大者,故又治其疾病亦多其功。而本草不載此物者,何哉?惟陶弘景《別錄》,始載粳米治病之功,曰:益氣,止煩,止渴,止泄。不過此四功也。

蓋仲景之用粳米也,白虎湯三方證曰:大煩渴,或曰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dāng)?shù)升,或曰口燥渴,或曰渴欲飲水,口干舌燥,或曰熱骨節(jié)疼煩。竹葉石膏湯證曰:逆欲吐。麥門冬湯證曰:大逆上氣。大逆者,上逆也,上逆則必?zé)┛剩瑹┛蕜t舌上必干燥,是粳米有止煩止渴之功也。

桃花湯證曰:下利。又曰:下利不止。附子粳米湯又能治腹痛下利,是粳米有止泄之功也。

故陶弘景嘗見此數(shù)方之證,以為粳米止煩止渴止泄也。益氣者,是道家言,非疾醫(yī)之事矣。

近世稱古方家者,以為民生常食之物,安能治彼病毒矣乎?是未知粳米之功,取征于此七方也。夫粳米若作谷食,則實為氓民生命,作之藥物,則又足以為治病大材。猶生姜、大棗、作之菜果,則足以養(yǎng)性;作之藥物,則大有力于治病毒也。雖然,仲景之用粳米也,有其主治,未可悉知者,唯存而不論亦可也。肘后方有粳米一味,治猝腹痛之方。由此觀之,又附子粳米湯之治腹中雷鳴切痛,桃花湯之治下利腹痛,亦似偏取粳米之功矣。猶小麥之治急也,如彼白 酒,則中華人家常所造釀?wù)咭?。?jīng)日易損,故不能久藏蓄之。我邦飲物,未嘗用白酒矣!故無敢造釀?wù)撸倭钺t(yī)家雖欲常藏蓄之,未能每每釀之,則豈得備于不虞矣乎?茍亦每每造釀之,不堪其費之多也,故若遇胸痹之病,則白 ,其何所取之?是我古方家之所嘆也!嗚呼!皇和與中華土宜之所然也,我其無如之何而已,此外若有往往試之者,俟他日之論定考征云爾。

安永戍初夏十二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