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説郛卷九十七下

說郛 作者:陶宗儀


傳國璽譜【鄭文寳】

國璽者本卞和所獻之璞琢而成璧楚求婚于趙以璧納聘故稱趙璧而秦昭王請以十五城易之趙使藺相如送璧于秦秦納璧而恡城相如乃詭而奪至秦皇并六國獨有天下廼命李斯篆書詔工人孫夀用是璧為之一云用藍田玉作之其篆文云受命于天既夀永昌至始皇崩二世立天下大亂劉項起二世為趙髙所弒立子嬰子嬰立四十日漢髙祖先與諸侯期入闗子嬰乃乗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奉傳國璽降于軹道旁髙祖收璽以子嬰屬吏項羽后殺子嬰誅戮秦族封髙祖還定闗中立漢社稷五年誅項羽而有天下至平帝時王莽輔政鴆殺平帝立孺子自號安漢公王莽使向元后求國璽后知不能留乃從綬帶解下投地故一角有缺莽就得之遂稱新室按玉璽方濶四寸龍鼻色黃上大篆文飾以蟲鳥魚龍之狀秦相李斯篆其字有八云受命于天既夀永昌側(cè)小書七字即魏太祖命黃象篆之文曰魏所受漢傳國璽初王莽之末天下大亂赤眉入長安長安人公孫賔殺莽于漸臺遂得國璽歸于劉盆子建武中盆子降世祖故璽入后漢至獻帝董卓作亂張讓段珪將帝出小平津投璽于洛陽井中孫堅入洛見井上有五色氣使人濬井乃獲璽孫堅得之尋為袁術(shù)所奪袁術(shù)敗璽入魏太祖至常道鄉(xiāng)公禪位于晉璽入晉室懐帝為劉聰所陷帝降聰聰于承塵得之璽入聰聰死粲為靳凖所殺劉曜平靳凖國稱趙及曜為后趙石勒所滅其璽入勒至季龍死石世遂亂中原魏冉閔盡誅石氏遂稱魏為前燕慕容雋所敗有戴施者得璽謝尚以五百騎送之歸于東晉即穆帝時也及恭帝傳位宋主劉裕璽入宋至順帝時禪位于南齊齊王蕭道成求璽璽又入齊至和帝時禪位于梁主蕭衍以璽入梁武帝太清時侯景作亂臺城不守武帝崩蕭綱為簡文帝俄而幽死永福省景立昭明子棟又廢棟自立百余日軍敗為羊鯤所殺有趙賢者為棟所親掌璽綬及鯤敗將一疋載璽至京口時有載金者為盜所刼載璽者乃躍舟中至?洲復(fù)遇盜力不能制投璽于草中而吿大將軍郭敬之敬之取得與北齊主髙洋至髙緯為后周武帝宇文邕所殺璽入周室靜帝衍禪位于隋文帝璽入隋煬帝幸江都宇文化及行弒帝崩其璽為蕭后所掌遂歸于宇文化及為竇建徳所殺璽入建徳后建徳為突厥可汗所敗蕭后將璽入蕃庭至唐武徳中使人入蕃取蕭后及傳國璽突厥乃遣蕭后及璽并煬帝少子?帝歸遂入唐髙祖神尭皇帝受之按唐年譜錄廣明元年十二月五日僖宗幸蜀王建囊負傳國璽從駕以行天佑初濟隂王祝以夀終璽入于梁梁亡入后唐荘宗同光之亂歸于明宗明宗崩清泰即位于岐下王思同張防劉之舉同奔潞潞帥石敬塘不納殞于驛署璽后歸于清泰晉髙擁戎馬自晉陽入洛河橋不守清泰積薪累日盡驅(qū)宗室六宮珍玩一旦偕焚于摘星樓秦璽煨燼其亦眀矣按陷蕃記北戎入梁園晉少主奉上璽綬戎王恠玉璽制用踈樸筆工又非真絶疑將有隠易者晉人具以實對文寳淳化中司訃陜右督芻軍于塞下有防州永夀縣主簿趙應(yīng)良者北燕人老而能記自謂少年事戎為偽丞相髙公堂后官嘗從公至燕子城登重閣閱晉舊物得觀璽綬與陷蕃略同今傳者云秦璽入戎其亦誤矣至道三年五月十五日榮陽鄭文寳舟中述

玉璽譜【徐令信】

傳國璽是秦始皇所刻其玉出藍田山是丞相李斯所書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漢髙祖定三秦秦王子嬰獻此璽及漢髙即位仍佩之因以相傳故號曰傳國璽漢昭帝時殿中一夜相驚霍光即召持節(jié)郎取璽郎不與光欲奪之郎按劍曰頭可得璽不可得光善之明日遷郎秩二等光后廢昌邑王賀立宣帝光自手解取賀璽扶令下殿至漢平帝王莽簒位向元后求璽乃出璽投之于地璽上螭一角缺及莽敗時帶璽綬避火于漸臺商人杜吳殺莽取綬不知取璽及莽頭公賔就見綬問綬主所在乃斬莽首并璽與王憲憲得無所送又自乗天子車輦李松入長安斬憲送璽詣宛上更始赤眉大司馬謝祿至髙陵更始奉壐赤眉赤眉立劉盆子建武三年盆子敗于宜陽璽還光武孫堅從桂陽入討董卓卓時已焚燒洛邑徙都長安堅軍于城南見井中旦旦有光軍人莫敢汲堅乃探得璽初卓作亂掌璽者投于井中故堅得之袁術(shù)有僣盜意乃拘堅妻逼求之紹得璽見魏舉以向肘魏武惡之紹敗得璽還漢以禪魏魏以禪晉趙王倫簒立使義陽王威就惠帝取璽帝不與強奪之晉帝永嘉五年王彌立入洛陽執(zhí)懐帝及傳國六璽詣劉曜后為石勒所并璽復(fù)屬勒刻一邊云天命石氏此題今不復(fù)存勒為冉閔所滅此璽屬閔閔敗璽存閔之部屬蔣干晉鎮(zhèn)西將軍謝尚遣督防何融至購賞得之以晉穆帝永和八年還江南晉元帝東渡歴數(shù)帝無玉璽北人皆云司馬家是白板天子

相貝經(jīng)【朱仲】

黃帝唐尭夏禹三代之貞瑞靈竒之秘寳其有次此者貝盈尺狀如赤電黑云謂之紫貝素質(zhì)紅黑謂之朱貝青地綠文謂之綬貝黑文黃葢謂之霞貝紫愈疾朱明目綬清氣障霞伏蛆蟲雖不能延齡増夀其御害一也復(fù)又下此者鷹啄蟬脊以逐溫去水無竒功貝大者如輪文王得大秦貝徑半尋穆王得其殻懸于觀秦穆公以遺燕?可以明目逺察宜玉宜金南海貝如珠礫或白駮其性寒其味甘二水毒浮貝使人寡無以近婦人黑白各半是也濯貝使人善驚無以親童子黃唇防齒有赤駮是也雖貝使病瘧黑鼻無皮是也防貝使胎消勿以示孕婦赤帶通脊是也慧貝使人善忘勿以近人赤熾內(nèi)殻赤絡(luò)是也醟貝使童子愚女人淫有青唇赤鼻是也碧貝使童子盜脊上有縷句唇是也雨則重霽則輕委貝使人志強夜行伏迷鬼狼豹百獸赤中圓是也雨則輕霽則重

緯畧云師曠有禽經(jīng)浮丘公有鶴經(jīng)雖相畜亦有牛經(jīng)馬經(jīng)狗經(jīng)下至蟲魚有經(jīng)魚經(jīng)唯朱仲所傳貝經(jīng)恠竒甚朱仲受經(jīng)于琴髙

相手板經(jīng)【闕名】

相手板法出蕭何或曰四皓初出殆未行世東方朔見而喜之曰此非庸人所至衞司空陳長見此書嘆服以示許士宗韋仲將

板首尾取五行尋四時定八節(jié)明二十四時百不失一板長一尺五寸廣一寸五分上狹而薄下廣而厚八角十二芒并無欹端平板形皆完凈合法者吉不合者兇板兇少吉多者可用吉少兇多者不可用

舊用白直檀刺榆桑初四林也畨當令理通直從上至下直如弦不得出邊絶理

板頭是君座板頭與君共事必不得中分

板作四分座一分為二親左為父右為母第二分都為婦第三分左為男右為女左為奴右為婢

板第四分為田宅財物牛馬豬羊雞犬之屬以五行十二時分若其防崩毀傷踢破裂吊節(jié)蝎穿兆隨所屬物必損失死亡

板兩邊左為城右為社寛博文彩班班光澤清浄必得封邑

帶格【陳隨隠】

格三十二

笏頭一字【王外執(zhí)政兩府】

笏頭球絞【宰執(zhí)】

排方御仙花【正侍郎知閣節(jié)使】

螺犀【權(quán)侍郎】

絲頭茘枝【正任副使橫行】

球路【內(nèi)侍】

海揵【幕士輦宮】

剔梗茘枝【訓(xùn)武郎下】

柘枝【快行親從】

太平花【隨龍忠佐】

碎草【茶酒班】

師蠻

人仙

犀牛

寳甄

行虎

戱童

寳相

胡荽

鳯子

野馬

防鹿

方勝

云鶴

坐神【并班直】

天王【親事官】

行獅【行門】

行鹿【御廚敎馶】

盤鳯【翰林司】

凹面【教坊】

醉仙【御龍直】

獐鹿【軍頭司儀鸞司】

三品以上玉四品以上金余并金涂銀錯班金涂銅

三器圖義【程迥】

敘曰天地肇判隂陽攸分六位時乗萬物形著是故體有長短所以起度也夀有多寡所以生量也物有輕重所以用權(quán)也是器也皆準之上黨羊頭山之秬黍焉以之測幽隠之情以之達精微之理推三光之運則不失其度通八音之變則可召其和以辨上下則有品以分隆殺則有節(jié)凡朝廷之出治生民之日用未有頃刻不資焉者也歴考往古如虞舜垂重華之典周公作太平之書孔子欲行政于四方孟軻欲揆敘于萬類舍是則何以哉嘗見有司頒禮既謬誤而莫知先儒談經(jīng)又濶畧而未講于是采歴代之制載籍之文而述度量衡三品圖義焉淳熙十年閠十一月丁酉序

古者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量容一千二百黍為龠【謂十二銖】二?為合【謂二十四銖】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碩權(quán)以百黍之重為銖二十銖為兩【謂兩黃鐘之律】十六兩為斤【謂八百十四銖準易文】三十斤為鈞【重萬有一千五百二十銖當二篇之防數(shù)】四鈞為石【準四營之數(shù)】令文調(diào)鐘律則景合藥劑制官則準式用之余悉用大者謂一尺二寸為一大尺三斗為一大斗三兩為一大兩

古人以度定量以量定權(quán)必叅相得然后黃鐘之歴可求八音五聲從之而應(yīng)也國朝皇佑中阮逸胡瑗累黍定尺既大于周尺姑欲合其量也然竟于權(quán)不合乃謂黍稱三兩已得稱一兩反疑史書之誤及韓忠獻公丁文簡公詳定知阮胡之失然莫能以三品叅相考也先是范蜀公論曰樂者和氣也發(fā)和氣者音聲也音聲生于無形故古人以有形之物傳其法俾后人叅考之有形者何秬黍也律也尺也?也鬴也斛也筭數(shù)也權(quán)秤也鐘也磬也是十者必相合而不相戾而后為得也是謂以黍定三品則十者無不該三者尺為之本周尺也者先儒考其制脗合者不一至宋景文公取隋書大業(yè)中歴代尺十五等獨以周尺為之本以考諸尺韓忠獻公嘉佑累黍尺二其一亦與周尺相近頃者司馬備刻石存此尺様葢溫國文正公舊物也茍以是定尺又以是叅定權(quán)量以合諸器如挈裘而振其領(lǐng)其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

度周官典瑞云璧羨以起度注云羨不圜之貌葢廣徑八寸袤一尺漢書律歴志説見存前蔡邕鄭康成杜防荀朂【本字諱呼玉切】所論尺有増損始終校大樂八音不知后漢至魏尺長于古四分有余朂乃為劉恭依周禮制尺所謂古尺也是以古尺更鑄銅律調(diào)葉聲韻后汲郡盜發(fā)六國時魏襄王冡得古周時玉律及鐘磬為新聲闇同于時郡國或得漢時故鐘吹律朂以合之其聲皆應(yīng)時人稱為精宻武帝以荀朂律與周漢器合遂施用之朂去千載之下推百代之上法度既合聲音又諧亦可謂宻切而有證也

一周尺漢劉歆銅斛尺后漢建武銅尺荀朂所定而晉前尺祖沖之銅尺并同近年司馬備刻周尺漢劉歆尺晉玉尺今圖于后備之云髙敏之以漢錢五物叅校尺同先是嘉佑中韓忠獻公丁文簡公累黍尺二條其一亦與周尺相近

二晉田父玉尺梁法尺實比周尺一尺七厘

三梁表尺實比周尺一尺二分二厘一毫有竒隋時始用水尺而定律呂大業(yè)中更詔用梁表律調(diào)八音之器四漢官尺晉時始平掘得古銅尺實比周尺一尺三分七厘晉荀朂既定晉前尺惟阮咸譏其聲則悲非興國之音廼古今尺有長短所致也后始平掘地得古銅尺不知所出何代果長朂尺四分時人咸服其妙而莫能措意焉宋景文公謂時人掘地得尺乃破周漢之二器亦近夫貴耳賤目者也

五魏尺實比周尺一尺四分七厘即杜防所用

六晉后尺實比周尺一尺六分七厘晉氏江東所用者七后魏前尺實比周尺一尺二寸七厘

八中尺實比周尺一尺二寸二分一厘

九后尺實比周尺一尺二寸八分一厘即隋開皇官尺謂之鐵尺及后周市尺

十東后魏尺實比周尺一尺三寸八毫

十一蔡邕銅龠尺后周土尺同實比周尺一尺一寸五分八厘

十二宋氏尺錢樂之渾天儀尺后周鐵尺同實比周尺一尺六分四厘

后周時達溪震等議今勘周漢古錢大小有合宋氏渾儀尺庶無舛者古黃金方寸重一斤今鑄金校驗鐵尺為近司馬備刻宋尺后周尺又云太常寺樂律尺少府監(jiān)祭器景圭渾儀尺皆同實比周尺一尺五分

十三隋萬寳常水尺實比周尺寸八分六厘

十四雜尺實比周尺一尺五分趙劉曜渾天儀土圭所用者

十五梁朝俗間尺實比周尺一尺七分一厘

五代周王樸律準尺比周尺一尺二分有竒

本朝和峴景表尺比周尺一尺六分有竒

阮逸胡瑗皇佑樂書黍尺比周尺一尺七分

韓忠獻公丁文簡公校阮胡尺令尺匠石素等再累到尺二條其一比周尺一尺三分五厘

司馬備刻三司布帛尺一尺三寸五分

頃年禮部頒祭祀儀式畫到造化器尺比周尺一尺三寸二分

量考工記防民為量深尺內(nèi)方尺而圜其外其實一鬴注云六斗四升為鬴漢書律歴志説見前

廻以考工記鬴法積百萬分乗除布等則?為七百八十一分二厘五毫實黍千二百合為子

五百合合為千五百六十二分五厘實厘二千四百升為萬五千六百二十五分實厘二萬四千釡為億分實黍百五千三萬六千太元數(shù)目凡七十有八黃鐘之數(shù)立焉正與此合于是見阮胡?合升斗皆大而鄧保信林億等皆小權(quán)周禮玉人云駔骔五寸宗后以為權(quán)注駔讀為組系之因名焉鄭司農(nóng)云以為堅以起量駔骔七寸鼻有半寸天子以權(quán)注以為權(quán)故有鼻也漢書律歴志總見前

唐志武徳四年鑄開元通寳積錢十錢重一兩計一千重六十斤四兩蘇冕曰今錢為古珍七銖以上比古五銖錢則加重二銖以上廻謂一

大兩為七十二銖即一錢為七銖畸十分銖之二則所謂三兩為一大兩者可無疑矣

皇佑新樂圖有銖秤其圖干上分二十四銖為一兩止一面有星一系一?如民間金銀等子者其鐘形如镮

寳記【闕名】

五寳八寳

唐開元中李氏者嫁于賀若氏夫卒為尼號曰真如其行髙潔天寳元年七月七日忽于寺庭見五色云墜眎之一囊中有五物真如藏之祿山亂真如流離楚州安宜縣肅宗元年建子月十八夜真如為神人召往化城見天帝投以八寳俾獻于朝以消沴氣真如乃并前得五寳皆獻之

?黃天符

長八尺濶三寸形如笏上圓下方近圓有孔黃玉也色比蒸粟澤若凝脂可以辟人間兵疫之氣

玉雞

毛文悉備白玉色王者以孝理天下則見

谷璧

亦白玉也徑五六寸其文粟粒自生非雕鐫之跡王者寳之則五谷豐稔

如意寳珠

大如雞卵而圓正光色極瑩置室中明如滿月

紅靺鞨

大如巨粟赤爛若朱櫻眎之若不可觸而觸之甚堅不可破

瑯玕珠

形如環(huán)四分缺一徑可五六寸許

玉印

大如半手其文如鹿陷之印中著物則形見

皇后采桑鉤二枚

各長五寸其細如箸屈之似金似銀又似銅

雷公石二枚

形如斧長可四寸闊二寸無孔膩如青玉諸寳置之日中則光氣連天既進肅宗已被疾召代宗曰汝自楚王為太子今天賜寳于楚州天祚汝也宜保之代宗受賜即日改元寳應(yīng)既監(jiān)國賜真如?寳和改縣為寳應(yīng)自是兵革消息海內(nèi)小康亦其應(yīng)也

三代鼎器錄【吳協(xié)】

商鼎      文王鼎

周公鼎     周姜鼎

虢姜鼎     鄭伯姬鼎

伯姬鼎     晉姜鼎

孔文公鼎    魯文公鼎

宋公鼎     單冏鼎

宋君鼎     宋君夫人鼎

東宮方鼎    得鼎

庚鼎      乙鼎

大鼎      始鼎

欒鼎      趠鼎

辛鼎      癸鼎

龍鼎      陀鼎

東宮鼎     盤鼎

公緘鼎     子斯鼎

子吳鼎     師鼎

魯侯彜     彝

伯宗彝     楚公彝

沈子彝     鬳伯彝

司空彝     □姬彝

仲舉彝     單從彝

品伯彝     單冏彝

交父彝     楚王盞

祖戊彝     商癸彝

季媍彝     父癸彝

祖乙彝     父乙彝

父丁彝     父已彝

父辛彝     母乙彝

師艅彝     仲父彝

商彝      五彝

伯彝      □彝

甗彝      形彝

尹彝      應(yīng)彝

亞彝      伊彝

父乙鼎     叔夜鼎

季媍鼎     父癸鼎

父甲鼎     父丁鼎

蟬文鼎     龍生鼎

召父鼎     師毀敦

師毛敦     師敦

周姜敦     周虞敦

應(yīng)侯敦     屈生敦

仲駒敦     孟金敦

刺公敦     叔榴敦

虢姜敦     散季敦

仲酉敦     冀師敦

龍敦      □敦

始敦      何敦

尹敦      牧敦

□敦      周敦

敦      內(nèi)史彝

周公彝     召公彝

仲父彝     小子師彝

庚父鬲     髙姜鬲

書鬲      父子鬲

父己鬲     毛乙鬲

乃子鬲     母鬲

虢叔鬲     莫敖鬲

寳徳鬲     聿逺鬲

伯鬲      許子鐘

甹鐘      商鐘

元子鐘     走鐘

遲父鐘     南和鐘

分寧鐘     許子小鐘

盂和鐘     召公尊

朝事尊     ?子尊

魚尊      叔寳尊

虎尊      父戊尊

祖戊尊     祖辛尊

中尊      太甲尊

父丁尊     商從尊

父癸尊     父辛尊

庚爵      父庚尊

丁青爵     商爵

父戊爵     祖己尊

父己爵     己舉爵

己爵      舉爵

篆帶爵     父乙爵

祖乙爵     伯爵

飲爵      爵

父甲爵     主人舉

癸舉      父辛爵

寅簋      左父舉

叔髙簋     師防簋

師奕簋     張仲

劉公     太公

子斯     史黎

姬     姬豆

卑疑豆     仲防洗

仲虞洗     田季匜

寒戊匜     叔匜

杞公匜     義母匜

張伯匜     季姬匜

季毫匜     祖戊匜

齊侯匜     卭仲盤

伯盞盤     夀盤

史孫盤     卭仲盫

伯盞盫     應(yīng)婦甗

周陽侯甗    仲信甗

防甗      孟嬭甗

父已甗     庚甗

飲甗      伯溫甗

冀舟師     師淮卣

周卣      冀卣

商卣      兄癸卣

母辛卣     母乙卣

父甲卣     祖癸卣

父己卣     祖戊卣

王伯齍     趠齍

諸友盉     伯玉盉

沈子盉     季毫盉

父丁盉     茲女觚

象觚      父庚觚

甲子觚     平周缸

窖磬      丁舉甌

伯索盂     熙之筏

同       武安釡

軹家釡

鼎錄【虞荔】

昔虞夏之盛逺方皆至使九牧貢九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于昆吾氏之墟白若甘攙之地圖其山川竒怪百物而為之備使人知神奸不逢其害以定其祥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沸不舉而自藏不遷而自行九鼎既成定之國都桀有亂徳鼎遷于殷載祀六百殷紂暴虐鼎遷于周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及顯王姬徳大衰鼎淪入泗水秦始皇之初見于彭城大發(fā)徒出之不能得焉

金華山黃帝作一鼎髙一丈三尺大如十石甕像龍騰云百神螭獸滿其中文曰真金作鼎百神率服?篆書三足

漢孝景帝鑄一鼎名曰食鼎髙二尺銅金銀雜為之形若瓦甑無足中元六年造其文曰五熟是滋君王膳之小篆書

武帝登泰山鑄一鼎髙四尺銅銀為之其形如甕有三足太始四年造其文曰登于泰山萬夀無疆四海寧謐神鼎?芳大篆書

元鼎元年汾陽得寳鼎即吾丘夀王所識之鼎髙一丈二尺受十二石雜金銀銅錫為之四面蛟龍兩耳能鳴三足馬蹄刻山云竒恠之象紀靈圖未然之狀其文曰夀考天地百祥臻侍山伏其靈海伏其異此銘在底下又別有銘或浮或沈皆古文?篆此上古之鑄造也總有九枚

昭帝元平元年于藍田覆車山鑄一鼎髙三尺受五斗刻其文曰宜君王和四方調(diào)滋味去腥傷小篆書三足廢帝賀以天鳯六年登位廢為?;韬铊T一小鼎貯酒其形若甕四足受二斗其文曰長滿上小篆書

宣帝甘露元年于華山仙掌鑄一鼎髙五尺受四斗擬承甘露刻其文曰萬國伏貽長久鑄神鼎承天酒三足小篆書又建章宮銅人生毛以為美祥作一金鼎埋之本宮

元帝初元二年鑄一鼎大如甕無足其文曰皇帝膳鼎小篆書

成帝綏和元年【闕】 平鑄一鼎其文曰防盜平黃河清八分書三足髙五尺六寸

哀帝元夀元年鑄一鼎貯酒髙四尺三足其文曰羣臣元日用醴鼎小篆書

平帝元始五年鑄一鼎受二斗其文曰藥鼎三足八分書

王莽建國元年鑄一大鼎髙一丈其文曰建國鼎莽自書埋之漸臺又作一鼎其文曰君臣之鼎并小篆書三足

后漢光武建元元年鑄一鼎其文曰定天下萬物伏小篆書三足髙九尺

明帝永平十年鑄一鼎于洛水髙六尺其文曰蛟龍伏大篆書三足又鑄一鼎于谷水髙五尺其文曰谷洛小篆書罒足

章帝元和二年于北岳鑄一鼎髙四尺無足其文曰鎮(zhèn)地鼎小篆書

安帝延?四年鑄一鼎于少室山其文曰承露鼎小篆書四足

順帝永建六年鑄一鼎于伊水名曰魚鼎髙四尺三足靈帝嘉平元年鑄一大鼎埋之鴻都門其文曰儒鼎古書三足

漢官儀曰開陽門夜直樓上帝因作一鼎其文曰柱鼎一足如馬蹄

蜀先主章武二年于漢川鑄一鼎名曰克漢鼎埋之丙穴中八分書三足又鑄一鼎沈于永安水中紀行軍竒變又于成都武擔山埋一鼎名曰受禪鼎又埋一鼎于劍口山名曰劍山鼎并小篆書皆武侯跡又時龍見武陽之水九日因鑄一鼎像龍形沈水中

蜀章武三年先主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竝古書髙二尺魏武帝鑄一鼎于白鹿山髙乙丈紀征伐戰(zhàn)陣之能古文篆書四足更作鼎于太子名曰孝鼎畫刻古來孝子姓名小篆書

文帝黃初元年鑄受禪鼎其文曰受祚鼎小篆書明帝太和六年鑄一鼎三足名曰萬夀鼎小篆書吳孫權(quán)黃武元年于彭蠡水沈一鼎其文曰百神助陽侯伏三足大篆書又獵于樊山見一姥問得何獸荅曰得一豹曰何不截尾遂為姥立廟并作一鼎文曰豹尾鼎

孫亮建興元年于武昌鑄一鼎其文曰鎮(zhèn)山鼎小篆書三足

孫皓鑄一鼎于蔣山紀吳之歴數(shù)八分書

晉懐帝永嘉六年鑄一鼎沈于?步江中無文字鼎似形

宋主劉裕晉永初三年從秦中還紀功鑄一鼎于九江其文曰沸秦洛伏大漠古篆書

宋文帝得鰕魚遂作一鼎其文曰鰕魚四足

順帝升明元年有人于宮亭湖得一鼎上有古文洵漠二字

齊髙祖諱道成于齊中池內(nèi)見龍聞簫鼓聲遂埋一鼎其文曰龍鼎真書三足

梁武帝大通元年于蔣山埋一鼎文曰大通真書又鑄一鼎書老子五千言沈之九江中并蕭子云書又天監(jiān)二年安豐得一角靈武帝遂作一鼎投得防陳武帝即位鑄一鼎文曰元勲鼎沈于淛江

陳宣帝于太極殿中鑄一鼎文曰忠烈常侍丁初正書太公于渭水得玉璜鑄一鼎刻其文曰璜鼎

秦丞相樗里子作一鼎文曰智囊獨足古文大篆書荀況在嵩溪作一鼎大如五石甕表里皆紀兵法大篆書四足

張儀伐蜀鑄一鼎髙三尺文曰定蜀大篆書

李斯為丞相鑄一鼎其文曰上丞相鼎埋于上蔡東門蕭何為丞相鑄一鼎大如三石甕自表已功其文曰紀功鼎亦是何自作署書體四足

張陵在云臺山得仙作一鼎寫丹經(jīng)埋于靈臺山下車千秋為丞相鑄一鼎文曰車丞相鼎八分書

司馬遷字子長南逰探禹穴作一鼎而小記年月日埋之秦望山

黃覇為潁川守神雀集遂刻鼎記之

孔光拜丞相鑄一鼎文曰丞相博山侯大篆書

王商為單于所畏遂令鑄一鼎刻記其功以勸功臣錫震為太尉作一鼎其文曰太尉鼎古?書

胡廣鑄一鼎其文曰孝子鼎八分書

陳太丘鑄一鼎藏于陘山

王允字子師郭林宗見而器之允自鑄一鼎曰千里八分書

王仲子為大司徒鑄一鼎其文曰司徒鼎大篆書王朗為司空鑄一鼎其文曰司空鼎?篆書

董卓為太師鑄一鼎其文曰太師鼎古書

蔡伯喈為侍中封為髙陽侯作一鼎記漢家歴數(shù)邕自書藏于泰山

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作一鼎埋于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沈之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又于?武郡金山作二鼎一大一小并無文時亮行軍見此山勢似有王者故鎮(zhèn)之

鐘繇魏文帝賜五熟鼎

吳顧邕鑄一鼎文曰顧元凱之鼎八分書三足

陸遜破劉備軍鑄一鼎紀功其文曰破備鼎

孔愉獲放之遂作一鼎刻其文曰孔敬康鼎沈之于水

張衡制地動圖記之于鼎沈于西鄂水中

王羲之于九江作書鼎髙五尺四面周匝書遍刻之沈于水中真書

泉志【洪遵】

正用品

虞錢 夏錢 商錢 周錢 景王錢 齊錢 晉錢楚錢 趙錢 秦錢 秦半兩錢 漢莢錢 八銖錢四銖錢 三銖錢 半兩錢 五銖錢 鐘官赤側(cè)錢后漢五銖錢 四出文錢 魏五銖錢 蜀直百錢直百五銖錢 ?形五銖錢 吳大泉五百錢 大泉當千錢 宋四銖錢 當兩大錢 孝建四銖錢 二銖錢 景和錢 鵝眼錢 梁五銖錢 公式女錢五銖鐡錢 大吉鐡錢 大通鐡錢 大富鐡錢 當十錢 四柱錢 陳五銖錢 大貨六銖錢 后魏太和五銖錢 五銖錢 永安五銖錢 永安土字錢西魏五銖錢 東魏永安五銖錢 北齊常平五銖錢后周布泉錢 大布錢 永通萬國錢 隋白錢

唐開元錢 乹封錢 乾元十當錢 重輪錢 小乾元錢 大歴錢 開元大錢 建中錢 新開元錢咸通錢 后唐天成錢 晉天福錢 漢漢通錢 周周通錢

偽品

項梁大錢 吳王濞半兩錢 鄧通半兩錢 王莽大錢 小錢 貨泉錢 公孫述鐵錢 董卓小錢 五銖錢 沈充小錢 張軌五銖錢 王則河陽錢 史思明得壹錢 順天錢 李?永通錢 開元鐵錢唐國錢 大唐錢 王建永平錢 通正錢 天漢錢光天錢 王衍干徳錢 咸康錢 孟昶廣政錢 鐵錢 劉襲乹亨錢 鉛錢 馬殷乹封錢 天防錢錢俶錢 王審知鉛錢 開元鐵錢王延羲永隆錢王延政天徳錢 馮洪大興錢 劉仁恭土錢 劉守光應(yīng)天錢

不知年代品

平當五銖錢 大泉四出錢 大泉五銖錢 雙五五銖錢 左右五銖錢 太元貨泉錢 通行貨銖錢兩銖錢 續(xù)銖錢 兩柱錢 女錢 雉錢 對文錢五銖錢 定平錢 ?形半兩錢 太平四錢 兩

嗇錢 一文錢 四曲文錢 永光錢 五金錢 太朝錢 天鎮(zhèn)錢 萬嵗錢 大興錢 大千錢 天感錢 太興錢 古錢 古文錢 三字錢 千字錢黃河錢

天品

天帝錢 寳錢 咸陽錢 金五銖錢 五銖錢

刀布品

白金三品 契刀 錯刀 大布 次布 第布 壯布 中布 差布 厚布 幼布 么布 小布 貨布 大黃布刀 古布刀 防城古刀 長平古刀沂州銀刀 長平異布 異布 異布 異布 異布異布 異布 異布 異布 異布 異布 異布異布 異布 異布 藕心錢 蟻鼻錢 古銅片外國品

罽賔國錢 烏弋山離國錢 安息國錢 大月氐國錢 泥波羅國錢 何國錢 康國錢 拔污國錢條支國錢 拂防國錢 大食國錢 因墀國天夀錢日本國和面錢 神功錢 萬年錢 隆平錢 干

文錢 屋防國梵書錢 疎勒國大五銖錢 茲國五銖錢 吐蕃國胡字錢 倭國延喜錢 梵字錢契丹國天賛錢 應(yīng)歴錢 重熙錢 清寧錢 大康錢 大安錢 夀昌錢 干統(tǒng)錢 天慶錢 千秋錢高麗國海東錢 三韓錢 東國錢 阇婆國梵書

錢 交趾國黎字錢 大秦國錢 三佛齊國錢 佛湼國錢 東沃沮國錢 新羅國錢 髙昌國錢 波斯國錢 女國錢 大月氐國錢 小月氐國錢 中天竺國錢 于闐國錢 投和國錢 阿耆國錢 屈支國錢 覩貨邏國錢 梵衍那國錢 迦畢試國錢那掲羅曷國錢 徤防邏國錢 室羅伐悉氐國錢羯若鞠阇國錢 鉢邏那伽國錢 婆羅痆斯國錢尼波羅國錢 摩掲陁國錢 伊爛孥缽伐多國錢橋薩羅國錢 摩突羅國錢 乹陁越國錢 杜薄

國錢 康居國錢 末祿國錢 軒渠國錢 三童國錢 阿鉤羌國錢 舎衞國錢 層檀國錢 裸人國錢 碎葉國錢 驃國錢 巴氏錢 倓錢 賨錢沙州玉錢

竒品

臺主衣庫錢 羅紋錢 翅紋錢 北斗錢 軒轅錢柄文錢 日月錢 井文錢 雙五錢 雙十錢

星月錢 四五錢 八星錢 鯨文錢 兔犬錢 明月錢 四神錢 萬國錢 龍文錢 三雀錢 背錢 水波紋錢 雙星錢 ?武錢 千秋錢 龍鳯重輪錢 雙鳯錢 雙魚錢 四事錢 單靣龍鳯錢龍鳯錢 藕心錢

神品

輕影錢 淯水錢 防稽?錢 青溪宅錢 太平錢齊興郡錢 齊安郡錢 令公百爐錢 廣宗郡錢偽趙錢 軒轅錢 孫先生錢 桐城錢 白雀錢夀春錢 應(yīng)元錢 北海鐵錢 嚴君平錢 科斗

錢 鸞口洞錢

厭勝品

永安五男錢 七夕錢 福慶錢 撒帳錢 男錢辟兵錢 千金錢 豐樂錢 君宜侯王錢 長年錢冨錢 五男二女錢 天下太平錢

錢譜【董逌】

管子曰湯七年之旱禹五年之水湯以莊山之金禹以歴山之金并鑄幣以救人之困也至周始以金銀為錢太公立九府圜法始名為錢錢之形以圓含方輕重以銖國語注云古曰泉后轉(zhuǎn)而曰錢食貨志曰禹湯始用金鑄錢周立九府圜法貨寳扵金利扵刀流扵泉布扵布束扵帛言泉之流布通扵泉流秦鑄半兩錢漢髙祖鑄八銖錢文帝鑄四銖錢武帝鑄五銖錢又鑄半兩錢又鑄側(cè)錢一當五漢興有榆莢錢以前錢難用更鑄榆莢小錢以一當百狀如榆莢王莽鑄貨泉徑六分重一銖曰小錢一當十三銖曰法錢一當十五銖曰幼錢一當二十七銖曰中錢一當三十九銖曰壯錢一當四十并大錢一當五十立為九品漢公孫述鑄鐵錢梁王鑄鵝眼錢食貨志曰貯藏曰泉流行曰布古文錢半兩漢志曰秦始皇鑄質(zhì)如周錢重如之其文曰半兩漢呂后鑄重八銖文帝鑄重四銖應(yīng)劭曰今民間半兩中最小輕者是四銖錢也漢武帝建元元年鑄重三銖如錢文曰三銖封寅曰三銖又有別銖穿下有三豎文恐以此三畫為三銖之別銖重三銖文曰半兩今有折二小錢共六様皆篆文五銖漢武帝元符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王莽廢光武復(fù)興魏帝黃初二年鑄西晉南朝宋武帝亦鑄小五銖錢謂之帷文帝后魏宣帝魏文帝又有雞目五銖隋文帝鑄小五銖其制輕小八九萬才滿半斛唐髙祖武徳四年廢五銖錢行開元錢今以篆文推之有七様大五銖錢今有內(nèi)廓者小五銖錢亦有內(nèi)廓者而前文之面后有防兩星大五銖錢無內(nèi)廓者錢之背有防四星者昔人錢譜引錢合曰五銖又有穿上一星五字上下各一星南朝梁宋名兩柱錢鏝面傍一星至三星者五字之內(nèi)上下各一星上或有小星者或有五字穿上橫文穿下橫文外四角缺文有廓無廓濶然不可窮盡疑皆當時工人之意非有別扵年代今考扵古四角缺之有廓無廓自是一種總未嘗考也又封寅曰別有冣小五銖文字輕薄未見晉志曰吳興沈充又鑄小五銖錢謂之沈郎錢是也四道五銖后漢靈帝鑄錢背內(nèi)廓四角有路抵扵外輪漢書云靈帝中平三年鑄四出文錢流布四海

錢譜曰五銖錢有四出道于邊緣俗謂之角錢或謂豈非此錢既成京師將壊而出流布四海乎至董卓焚宮乃刼鑾輿西幸長安悉壊五銖錢矣傳形五銖封寅曰傳形五銖劉備所鑄文字輕重大小與五銖無別但以五字為五銖字在右謂之?形今考古蜀嘗鑄矣但不言?形耳

貨泉王莽所鑄徑一寸重五銖今又有內(nèi)廓者有重廓者其后光武起舂陵泉鄉(xiāng)文成白水眞人是驗其防也大泉五十國語注云王莽鑄大錢五十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直如其文今有折二錢又有小鑄亦不多見今見鏝有斗劍蛇之文者未之考也

大泉五百吳王孫權(quán)嘉禾五年鑄一當五百文

大泉二千未詳所鑄年代一當二千

大泉當千吳孫權(quán)赤烏元年鑄一當千

太平百錢未詳所鑄年代一當百

四銖南朝宋文帝鑄又宋世祖鑄比重四銖

直百五銖南朝梁武帝鑄一當百

布泉陳文帝天嘉二年鑄錢文曰布泉一當百與五銖并行后周武帝寳定元年亦鑄布錢以一當五今有玉筯篆者有栁葉篆文有重廓者董逌錢譜云藏曰泉流曰布又引石氏日錢徑重四銖懸針書日者自梁武帝以來有之文曰布泉世謂之男錢梁書曰布泉徑一寸重四銖半婦人佩之即生男也天子頻下詔非勅鑄之錢并不許用敦素疑王莽時鑄亦無所據(jù)后周布泉字皆玉筯與此甚異

大貨六銖陳書宣帝紀曰大建十一年七月辛卯初用大貨六銖隋志曰陳宣帝鑄大貨六銖以一當五銖之十與五銖并行后復(fù)當一人皆不從乃相與訛言六銖錢有不利縣官之象徐氏曰謡言大貨六銖有類人乂腰哭未防宣帝崩竟至陳亡嶺南諸州多以鹽米布交易俱不用此錢矣

五行大布后周武帝紀曰建徳三年六月壬子更鑄五行大布錢以一當十與布泉并行四年七月又以邊境之人多盜鑄乃禁五行大布錢不得入四闗張合曰小者至徑八分舊錢之文上五下行又有上大下布者皆古篆文永通萬國后周宣帝紀曰大象元年十一月初鑄文曰永通萬國徑一寸三分重十二銖背面肉好又有徑一寸二分半重八銖皆一當十貨永通泉后周宣帝鑄永泉貨以一當十南唐李璟亦鑄大錢以一當十大定錄曰顯徳五年七月江南李氏鑄永通錢貨永安五銖

大和五銖后魏獻文帝皇興年中鑄其文曰大和五銖徑一寸重五銖常平五銖北齊文帝天保三年改鑄其文曰常平五銖徑八分重五銖皆篆文

以上古錢計二十一様自秦至隋所鑄之錢其錢之大小文之篆籕廓之有無推之共五十三様董逌曰又有所謂異錢雖不見扵?記然制作之近古者今錄之如李唐鑄撒帳錢其文有曰長命冨貴金玉滿堂又有忠孝?家五男二女天下太平封侯拜相之類又博戯之錢背有字皆縵者不及録

平錢

開元通寳唐防要曰唐髙祖武徳四年七月十七日鑄歐陽詢制司及書字含八分篆二體俗謂之開元通寳其錢徑八分重十二銖積十錢僅重一兩得輕重大小之中今開元通寳錢縵有文如初月者談賔錄曰武徳初行開元通寳錢初進様時文徳皇后搯一粉甲痕因不復(fù)改鄭防薈萃云熙寧中劉斧攅青鎻髙議且曰事由眀皇貴妃彼徒見錢文有開元字便乃謂明皇亦不考實之過又有左桃開元錢防桃開元錢篆字開元錢封寅曰武宗防昌五年鑄開元錢時廢天下佛寺宰相李徳裕請以廢寺銅鐘佛像及僧瓶碗等物命所在鑄錢楊州節(jié)度使李紳乃以所廢寺品鑄錢背加昌字以表年號又有勅令鑄錢所各加本郡州號名為背文京【京兆】洛【河南】興【鳯翔】梁【汴梁】荊【江陵】桂【廣西】潭【湖南】廣【廣東】?!菊銝|】越【浙東】洪【江西】潤【鎮(zhèn)江】昌【成都】鄂【湖廣】兗【兗州】梓【東川】襄【襄州】丹【河北】益【西川】宣【宣州】平【燕山】揚【?州】藍【藍田】

共二十三件

干封泉寳唐防要髙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改干封年鑄徑一寸重十二銖六分以一當十其年凡舊錢皆廢明年因谷價涌貴商賈不行又明年詔罷之仍行開元錢洎干封泉寳唐肅宗乾元二年第五锜請鑄小錢徑寸每緍重十斤與開元通寳?用以一當十今有折二錢又有小錢第五锜復(fù)為相命鑄重輪乾元錢徑一寸四分重十二銖其文承目背之外廓為之重輪又為之重棱每緍重十二斤以一當五十法既屢易物貨騰涌米斗錢至七十餓死者滿道上元元年滅重輪錢一當二十開元舊錢與乾元錢皆以一當十代宗即位乾元小錢一當二重輪大錢一當三元載作相凡大小錢皆以一當一唐書謂之重窺錢今有當三折二小錢大歴元寶唐代宗鑄

建中通寶唐德宗鑄

天成元寶后唐明宗年號至德年間安慶緒亦改元天成未知鑄錢否

天福鎭寶晉氏舊史以為趙石晉所鑄

漢元通寶后漢劉知逺年號

周元通寶后周世宗毀天下銅佛鑄

以上錢系大唐至于五代末所鑄共四十二樣

僭偽錢

得一元通寶唐史思明僭鑄

順天元寶見上

保大元寶江南王璟鑄

唐國通寳

大唐通寳南唐世家鑄五代史不載又有錢子

天感元寳【未詳所鑄之地】

夀昌元寳遼道宗夀昌年鑄

大興平寳錢之鏝有丁字疑五代僣偽錢也

大徳重寳偽殷王建所鑄之鏝有殷字者

干亨重寳偽漢劉儼所鑄

永平元寳前偽蜀王建鑄

通政元寳

天漢元寳

光天元寳【俱同上】

干徳通寳前偽蜀王衍鑄

咸康元寳前偽蜀王衍鑄

廣政通寳前偽蜀孟防改元

以上系唐末并五代間僣偽所鑄共二十四様

北地錢

干亨通寳宋太平興國七年耶律隆序鑄

統(tǒng)和元寳宋太平興國八年耶律隆序鑄

太平元寳宋天禧五年耶律隆序鑄

清寧通寳宋至和二年耶律隆序鑄

咸雍通寳宋治平二年耶律洪基鑄

大康元寳宋寧熙七年耶律洪基鑄

大康通寳【同上】

大安元寳宋神宗元豐七年洪基鑄

干通元寳徽宗崇寜元年延基鑄

天慶元寳宋政和二年契丹國主在燕山府鑄

阜昌重寳宋髙宗建炎四年知濟南府劉豫叛降金金人以山東河南陜西為濟國立豫僣號改元

阜昌以上并載于圣政錄及見紀年通譜

大定元寳金世宗鑄鏝有甲酉字

正隆元寳金海陵王鑄于大元府

以上系北地錢共一十三様

三韓重寳【楷書一様】  東國通寳【楷書篆二様】

東國重寳      海東通寳

海東重寳      朝鮮通寳

以上系海東畨錢共八様董逌錢譜引徐氏曰又有屋駝國錢徑七分厚薄肉好不異中夏敦素曰字文若梵書凡十様

宋朝錢

圣宋元寳【宋太祖鑄】  宋元通寳【同上】

太平通寳【宋太宗鑄】  至道元寳【宋真宗鑄】

淳化元寳      咸平元寳

景徳元寳      大中通寳

祥符通寳      天禧通寳【已上宋真宗鑄】

天圣元寳      景佑元寳

皇宋通寳      慶歴重寳

明道元寳      至和元寳

至和通寳      至和重寳

嘉佑元寳      嘉佑通寳【已上宋仁宗鑄】

治平元寳      治平通寳【英宗鑄】

熙寧元寳      熙寧重寳

元豐通寳【神宗鑄】   元佑通寳

紹圣元寳      紹圣通寳

元符通寳【已上宋哲宗鑄】崇寧通寳【徽宗年?】

崇寧重寳      大觀通寳

政和通寳      重和通寳

宣和通寳      宣和元寳

靖康元寳【欽宗年號】  靖康通寳

建炎通寳【髙宗年號】  建炎元寳

建炎重寳      紹興元寳

紹圣通寳      隆興通寳【孝宗年?】

乾道元寳      淳熙元寳

熙寧元寳【光宗年號】  慶元通寳【寧宗年號】

嘉泰元寳      開禧元寳

開禧通寳      嘉定元寳

大宋通寳【理宗年號】  紹定通寳

端平元寳      端平通寳

嘉熙元寳      淳佑元寳

寳佑元寳      開慶元寳

景定元寳      咸淳元寳

徳佑元寳【度宗年號】

已上系宋朝錢共一百三十五様

元朝錢鈔

中統(tǒng)元寳【世祖造】   至元中行寳鈔

至大銀鈔【武宗造】   至大通寳【武宗造】

皇慶通寳【仁宗】    至治通寳【英宗】

至和通寳      至正通寳【順帝年號】

已上元朝鈔三様錢一十四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