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鬻子》注解

鬻子注 作者:逄行珪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

撰,具也。吏者,為政之具也。又,撰,博也,言王者布政施令,其在博求于良吏也。賢者舉之,不賢者不預(yù),言五帝三王政道可以百代傳行者。乙,次于甲,以此明政之次也。

政曰:

政者,法教也。此明帝王之政事,以為法教可稱也。

君子不與人謀之則已矣,

言君子修于內(nèi),理于外,端其形,正其影,體真德之要,守沖妙之機(jī),言出以成教方,謀事必為法則。茍于政而不預(yù),豈妄為之哉?所以止也。

若與人謀之,則非道無由也。

君子不以人謀,則已矣。若與人謀,務(wù)存大道而言之,不以違道飾非,不以茍命求正。由,用也。

故君子之謀,能必用道,

君子終日言而不離體要,謀于政事而感由于道。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非道之言,君子不用也。

而不能必見受;

眾目視于偽,不留視于真;眾心耀于名,不能察于實(shí)。夫庸主必惑于眾,豈能受于道教哉?故君子之道,不必見納也。

能必忠,

盡心論道而必竭忠盡道。言不邪譎也。

而不能必入;

盡忠論道,圣君必納,庸主所難。故有道之君,上下親愛,忠讜進(jìn)用,智衛(wèi)無隱。以石投水,何齟齬哉。而不明之主,君臣疏忌,小人侍側(cè),端正棄遺,諂佞是親,忠信不用,掩目而視,豈不惑歟。鈴忠言之不入。

能必信,

言君子不茍合,不妄言,正色端辭,澄清真實(shí),必存之于信也。

而不能必見信。

信言不美而合于道。庸主惑于眾邪,豈信用君子之言乎?言不以見信也。

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辭,而施之于行。

言君子但為善,將以攻惡,善不自是,惡不非人,施之于行,不顯之于言說也。

故非非者行是,

言是非于人,是所同也。非于人者,人亦非之。君子將非于人,終不以非非人;自行是道,以論彼之非。

惡惡者行善,

善惡在身,是所共也。君子務(wù)善以攻惡,不以惡惡于人,所以彰惡于行善道也。

而道諭矣。

謀事鈴忠,出言必信,行善以攻惡,顯是而明非,不茍求所以知,而道德自明也。

大道文王問第八

夫道者,覆天地,廓四方,斥八極,高而無際,深不可測,綿六合,橫四維,不可以言象盡,不可以指示說,應(yīng)無問之委,終政教之端,包萬物之形,彰三光之外,為而不有,行而不見。有道之王,動而同之,妙用無窮,故謂之大。文王因用無窮,故謂之大師問#6道,可為永則,因以名篇也。

政曰:昔者文王問于鬻子:

昔者,言往日也。雖臨馭億兆而不獨(dú)專,從師問道以求政衍之門。

敢問人有大忘乎?

尊師道,故曰敢問。文王思存大道以終政事,心述在于經(jīng)遠(yuǎn),所以先問于大忘也。

對曰:有。

鬻子前答文王,言有大忘也。

文王曰:敢問大忘奈何?

鬻子前不即以指答者,故引成文王之問。文王欲然終大志之理,故曰其事奈何矣。

鬻子曰:知其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

過則勿憚改,終日不為惡。惡去于身也,豈但墨面髡發(fā)是為形余哉?故其蚩尤見誅,四兇就戮,夏癸絕祀,商辛覆宗。賊身害軀,破家失國,其行如此,是為大忘也。

其行如此,是謂之大忘。

終成所答之事。

貴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夫?yàn)檎缘?,必貴于道,為化國之福焉。當(dāng)文王之時(shí),而通稱三王者,據(jù)近以及遠(yuǎn),明道以同也。周者,合也,備也,言五帝三王貴道,其政能合若一也,而無所不備也。

昔之帝王,

昔者,在昔貴道德之帝王。稱昔者,以遠(yuǎn)喻近,為之勸也。

所以為明者,以其吏也。

言帝王而有圣明之稱者,皆委賢吏,使在顯職,故道化興而萬國寧,明圣不獨(dú)運(yùn)也。

昔之君子,其所以為功者,以其民也。

人惟邦本,得眾斯昌;建極乘時(shí),必資兆庶;人皆效力,以成其功也。

力生于神,

王者有國,必先靈右;皇天上帝,社稷山川,神逵玄符,無不來會。成湯降神,受夏大命;武王夢神,遂大戡殷。夫冥運(yùn)兩儀,鼓動萬物,豈有使之然哉。莫不大化于自然玄應(yīng)而義用造之非我,理自相符,故曰力生于神者也。

而功最于吏,

王者度政施令而不自為,必屬賢能以任使之,故天下和平,人知所保。此賢史善最之功也。

福歸于君。

俊德在官,盡心竭力,人敦其道,俗順其教,上下相親,而德交歸焉。國土平康,而為君之福者也。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

五帝謂黃帝、顓頊、高辛、唐、虞也。

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晝代夜然。

日月運(yùn)明,明不私照,必須幽顯,始終不息,故昭昭然所不舍也。夫圣人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道大不淪,可以崇遠(yuǎn)也。

故其道首首然。萬世為福、萬世為教者,唯從黃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

首者,始也,言五帝之道常為萬代之始,后之不能加也。夫黃帝始垂衣裳,造書契,置史官,為舟楫以濟(jì)不通,服牛乘馬,立棟宇重門,擊柝以待暴客,為杵臼以利萬姓,作弧矢以威天下,造律管,興封禪。顓頊平九黎之亂,人神不雜,萬物有序。高辛氏作鞠轉(zhuǎn)、鐘鼓、莞席。帝堯茅茨不剪,土階三尺,夏日葛衣,冬日鹿裘,蕩蕩乎人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帝舜少而至孝,堯聞聰明而用之。舜乃舉禹為司空以平水土,棄為后稷以播百谷,卨為司徒以教百姓,皋陶為士師以理獄訟,垂為共工以典眾作,益作朕虞以育草木,伯夷為秩宗以典三禮,夔為樂政以和神人。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fēng)》之詩。夏禹櫛風(fēng)沐雨,冠履不顧,敷九土,乘四載,鑿龍門,辟伊闕,導(dǎo)百川,建萬國。微禹之功,人皆魚矣。帝王之功,莫此為盛,故百代不易,為福為教也。

君王欲綠五帝之道而不失,則可以長久。

言君王但因循五帝之道而常行用,無所為替,則可以長保宗廟社稷,以為人始也。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執(zhí)大象而天下往,明道不往,則道不可暫離所也。

圣人在上,賢士百里而有一人,則猶無有也。

言圣王在上,化被蒼生,德周萬物,雖百里而有一賢士,以圣道廣宣,賢跡不見,其賢雖多,則若無有也。

王道衰微,暴亂在上,賢士千里而有一人,則猶比肩也。

王道衰微,暴虐亂政,人皆思德,雖千里有一賢士,其若比肩。言賢人不可得也。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三

帝王所以安國家,行政教,其在良吏乎。言必博廣以取也。

故曰:民者,賢不肖之杖也,賢不肖皆具焉。

賢者,德行之名;不肖者,頑囂之謂。夫賢與不肖見于行,此二者同出于性而異名,皆杖于最靈,各有定分矣。天下之廣,黎庶之眾,賢與不肖自皆具焉。

故賢人得焉,不肖人休焉。

言賢者不自求進(jìn)而村為時(shí)須,王者必任,賢人所以得也;不肖者非自求退而行無所取,不登政事,是以休廢也。

杖能側(cè)焉,

有過人之智,必矜其能;恃能矜智,必違常道。輕躁所至危僻,故曰杖能側(cè)焉。

忠信飾焉。

懷盡忠之節(jié),必修于道。修身貴真,履行務(wù)實(shí),由于正路。禮、義、仁、信以文飾其身也,故曰忠信飾焉。

民者,積愚也。

冥然無知,愚之謂也。

雖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興焉。

言明主推心于人,以取良史而不獨(dú)任也。

士民與之,明上舉之;

得于眾心,善于政事,上所以舉用之也。

士民若之,明上去之。

若如人者,賢愚之間、政既不與,所以斥去之也。

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后和。

人主總?cè)褐\以觀眾,知明以探風(fēng)聲,察于下言以求得失,取賢人以宣政化。推己取賢,唯圣者能之。

民者,吏之程也。

程,法式也。知之在下,是故取吏之法式,察之于眾庶人者,若之也。

察吏于民,然后隨。

人與之,主舉之;人若之,主去之。此隨之也。

政曰:民者,至卑也,

極卑下也。

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愛。

圣主不違人以獨(dú)用也。

故十人愛之,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則萬人之吏也。

自此已上,皆言人之情好之德行,各有所愛樂之,多少殊別也。

故萬人之吏,撰卿相矣。

人愛之多,則必堪為政事。赫赫師尹,民具爾瞻。主之所拔,不可失賢也。

卿相者,諸侯之丞也。

卿相者,人主之杖,故為諸侯之丞也。

故封侯之土,秩出焉。

賢者得之,列土封疆。得自家臣,故曰秩出焉。

卿相者,侯之本也。

政之興亡,在于卿相。得賢者和輯,失賢者離散,故為侯之職,在卿相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