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有行前祭神的習俗,這種行前祭神的習俗,在古代稱為祖道,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有生動的描繪:《清明上河圖》中部的平橋與高大的咚咚鼓樓之間,有一輛兩個人前拉后推的重載獨輪車,車前還有一頭瘦驢使勁地蹬地牽引著它。在車上滿載的物品上邊有一條寬邊的布幅遮蓋著,布幅上面布滿了文字花紋。另外還有一把大傘掛在這輛車上。
這種車就是宋代都市中常見的串車。這輛串車的后面緊隨著一行人,一人牽著一頭蹇驢,乘驢之人曳袍重戴;他的后面跟隨著一個仆從,仆人挑著行裝,為防止陰雨天氣,挑擔一頭也掛著一把傘,這傘的形狀與串車所掛的那把傘略同。騎驢人的側(cè)后方有三個衣著皂袍的人,兩人恭立,攤手作送別狀;另一個人單膝跪地,他的前面?zhèn)鹊怪恢稽S羊。跪地之人仰面望著騎驢之人,口中好像還念念有詞,而騎驢之人則回首顧盼,眼中流露出依依惜別之情。他們的行動、言語引起了周圍人的關(guān)注。在他們的側(cè)后方,有兩個挑擔的人回首張望著他們,另有兩個人面向他們有議論,還有兩個人側(cè)視著他們在小聲嘀咕些什么。據(jù)孔慶贊先生研究,這是典型的“祖道”祭祀場景。首先,祖的地點正在大門之外,這正如今天送客送出大門外一樣;其次,所用祭品正是古代祖道時常用的黃羊或黃狗;再者,跪地之人正在祝告,而騎驢之人正在回首傾聽,面露依依惜別之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乘驢者正是宋人所說的“策蹇重載”的遠游士人的典型形象(孔慶贊《〈清明上河圖〉中的“祖道”祭祀場景》,《開封師專學報》1998年第4期)。
《清明上河圖》中的重型獨輪車與“祖道”情景
《清明上河圖》中戴笠帽的騎驢者
陸地行神
宋人的行神主要可以分為陸地行神和水上行神兩種,其中陸地行神有梓潼君、五通神、紫姑神等,水上行神有天妃等。
梓潼君為蜀道行神,據(jù)北宋《太平寰宇記》卷84等記載:梓潼君姓張,名惡之(一作亞之),晉人,居蜀之七曲山,后“戰(zhàn)死而廟存”。傳說唐玄宗、唐僖宗奔蜀時曾得其護佑,故封其為“濟順王”。宋代又因其傳說幫助宋軍平定王均、李順之亂,故在咸平年間被宋真宗封為“英顯武烈王”。同時,道教將其視為文昌司祿帝君,奉為主宰功名、祿位的神。因此,文人士大夫多將其供奉于家。如蔡絛《鐵圍山叢談》卷4載:“長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號異甚。士大夫過之,得風雨送,必至宰相;進士過之,得風雨則必殿魁。自古傳無一失者。”
五通神同樣被一些宋人奉為行神,如《夷堅三志辛》卷5《吳長者》載:“樂平故老吳曾,字孝先,潔處重義,里社稱為長者。嘗有異鄉(xiāng)客泊旅邸,置傘于房外,遂失之,來見吳曰:‘微物不足惜,但貯五通神像,奉事多年,一旦屬他人,道途無所依倚。知公長者,能為我訪索乎?’”
關(guān)于江湖上行神之俗,在陸游《入蜀記》中多有記載:“十三日,至富池昭勇廟,以壺酒特豕謁昭毅武惠愛靈顯王神。……祭享之盛,以夜繼日,廟祝歲輸官錢千二百緡,則神之靈可知也。舟人云:‘若精虔致禱,則神能分風以應往來之舟?!保ň?)“四日,平旦,始解舟。舟人云:‘自此陂澤深阻,虎狼出沒,未明而行,則挽卒多為所害?!侨赵?,見舟人焚香祈神,云:‘告紅頭須小使頭長年三老,莫令錯呼錯喚?!瘑柡沃^長年三老?云梢工是也,長讀長幼之長。乃知老杜‘長年三老長歌里,白晝攤錢高浪中’之語,蓋如此”?!岸铡幸购?,舟人祀峽神,屠一豨”?!岸铡澜瓰^廟,用壺酒特豕。廟在沙市之東三四里,神曰昭靈孚應威惠廣源王,蓋四瀆之一,最為典祀之正者”(卷5)。此外,龍王神也是行神。方勺《泊宅編》記鄱陽湖畔的“龍王本廟”:“士大夫及商旅過者,無不殺牲以祭,大者羊豕,小者雞鵝,殆無虛日?!庇郑軣悺肚宀s志》卷2《小孤祠》:“煇平生四泛大江,備嘗艱險,共載生死,系于沉浮之間。每過龍祠,薰爐瀝觴唯謹?!狈冻纱蟆厄夳[錄》:“閏月一日,宿鄔子口。鄔子者,鄱陽湖尾也。名為盜區(qū),非便風張帆及有船伴不可過。大雪,泊舟龍王廟。二日,雪甚風橫,禱于龍神。午,霽,發(fā)船鄔子?!焙檫~《夷堅支志丁》卷7《蕪湖龍祠》載:“紹熙五年春,江西安撫司將官林應趾部豫章米綱往金陵。抵蕪湖,內(nèi)一舟最大,所載千斛,中夜忽漏作,水入如涌,舟中之人惶窘無計。林具衣冠向龍祠拜禱……”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神靈被人們視為江湖上的行神。如方勺《泊宅編》卷中載:“贛石數(shù)百里之險,天下所共聞。若雨少溪淺,則舟舫皆艤以待,有留數(shù)月者。虔州水東有顯慶廟甚靈,或至誠禱之,則一夕漲水數(shù)尺,送舟出石。故無雨而漲,士人謂之清漲。前此,士大夫有禱輒應,刻石以識于廟庭者甚多?!壁w蕃《章泉稿》卷1《舟行》詩也反映了宋人舟行祭江神時的情景:“夜來投宿定花浦,迄曉占風更前邁。波濤洶涌勢莫遏,顧視吾舟真若芥。是時霜威甚可怖,篙師戰(zhàn)縮不可耐。急溫濁酒澆肺肝,向者肌寒人安在。自憐不比婁師德,未可輕犯垂堂戒。徑搜苦語謝江神,恐懼偷生勿吾怪?!?/p>
海上保護神
宋代海上航行的保護神眾多,如“臺州臨海縣上亭保,有小剎曰真如院,東廡置輪藏,其神一軀,素著靈驗。海商去來,祈禱供施無虛日”(《夷堅支志庚》卷5《真如院藏神》)。而沿海的福建地區(qū)就更多了,有仙游的東甌神女、涵江的靈顯侯、郡北的大官神、福州嶼神、泉州“通遠王神”等數(shù)位海神,他們均在各地有較大的影響。如興化軍城北的祥應廟神,為海商所皈依,每當海商要遠行,均到這里來祈福的(《有宋興化軍祥應廟記》碑)。又如泉州延福寺的“通遠王神”在當?shù)鼐蛷V有影響,每年之春冬,商賈要到南海暨海外經(jīng)商,一定祈謝于此(李邴《延福寺放生池記》,見懷蔭布《乾隆泉州府志》卷7《山川》)。當?shù)厥胁八径家诰湃丈缴吓e行盛大的祈風儀式,屆時所有文武官員都要出席,并勒石紀勝。曾任泉州知府的真德秀在《祈風祝文》中說:“惟泉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時與不時者,風也。而能使風之從律而不愆者,神也。是以國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歲而再禱焉。嗚呼!郡計之殫,至此極矣。民力之耗,亦既甚矣。引領(lǐng)南望,日需其至,以寬倒垂之急者,唯此而已。神其大彰厥靈,俾波濤晏清,舳艫安行,順風揚帆,一日千里,畢至而無梗焉。是則,吏與民之大愿也。謹頓首以請?!保ㄕ娴滦恪段魃轿募肪?4)但后來隨著天妃(即后人所說的媽祖)信仰的崛起,這一儀式也被其代替了。
《錢塘秋潮圖》
《溪山無盡圖》
據(jù)文獻及民間傳說,天妃原為五代時閩王統(tǒng)軍兵馬使、莆田湄洲人林愿第六女,北宋建隆元年(960)出生。少時即能知人禍福,且能乘席渡海,云游島嶼,人稱為龍女。雍熙四年(987)升化后,常穿紅衣飛翻海上,因此民間設(shè)廟祭祀,稱其為“通賢神女”。慶元二年(1196),泉州首建天妃宮(即媽祖廟)。北宋宣和年間,路允迪奉命出使高麗,中途遭遇大風,八只船中有七只沉溺,唯獨路允迪一只船因有“湄洲神女”保佑而完好無損。于是,路允迪出使回來后,便上奏給朝廷,皇帝賜廟額為“順濟”,正式列入國家祀典。至紹興二十六年(1156),統(tǒng)治者又封其為“靈惠夫人”;紹熙三年(1192),改封為靈惠妃(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73《順濟圣妃廟》)。于是天妃信仰在民間迅速盛行起來,官員奉命出使海外,商人出洋經(jīng)商,漁民出海捕魚,在船舶啟錨之前,總是要到天妃廟祭祀,祈求天妃保佑順風和安全。時人劉克莊說:“妃廟遍于莆(田),凡大墟市、小聚落皆有之?!保▌⒖饲f《后村大全集》卷91《風亭新建妃廟》)此外,其他沿海地區(qū)也相繼建立了天祀廟。如南宋丁伯桂《艮山順濟圣妃廟記》:“神之祠不獨盛于莆,閩、廣、浙、淮甸皆祠也?!保ā逗L龄洝肪?1)劉克莊《風亭新建妃廟記》中也說:“非但莆人敬事,余游北邊,南使粵,見承楚、番禺之人祀妃尤謹,而都人亦然?!?/p>
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
崇福夫人在福建、嶺南也被人們視為海神。如《湖海新聞夷堅續(xù)志·后集》卷2《崇福夫人神兵》載:“廣州城南五里,有崇福無極夫人廟,碧瓦朱甍,廟貌雄壯,南船往來,無不乞靈于此。廟之后宮繪畫夫人梳裝之像,如鸞鏡、鳳釵、龍巾、象櫛、床帳、衣服、金銀器皿、珠玉異寶,堆積滿前,皆海商所獻,各有庫藏收掌。凡販海之人,能就廟祈筊,許以錢本借貸者,縱遇風濤而不害,獲利亦不貲。廟有出納二庫掌之。船有遇風險者,遙呼告神,若有火輪到船旋繞,縱險亦不必憂。凡過廟禱祈者,無不各生敬心?!?/p>
擇日出行
行神和道神除要保佑人們交通安全外,還往往兼有其他職能。如蔡絛《鐵圍山叢談》卷4載:“長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號異甚。士大夫過之,得風雨送,必至宰相;進士過之,得風雨則必殿魁。自古傳無一失者?!庇郑稳藙⒉姟短J浦筆記》卷4也有一則題為“草鞋大王事”的故事,傳說蜀道上有一千年古木,樹葉繁茂,蔭可庇一畝,因此往來的行者常常要到這株樹下歇息。歇息時,一些行人在這里要換上新草鞋,而將走破的舊草鞋遺棄在此,或?qū)⑴f草鞋掛在樹枝上以為戲,久而久之,這株樹上掛滿了千百雙舊草鞋。后來有人在這株樹下卜問心事,并常常應驗,遂敬以為神。有一天,一位士人上城應舉時路過這里,他在樹上用佩刀刻寫了“草鞋大王,某年月日降”幾個字。等他參加應舉回來時,發(fā)現(xiàn)這里已經(jīng)立起了四柱小廟堂。士人看后笑而不言,走開了。三年后,當他再次經(jīng)過這里時,小廟堂已經(jīng)變成了規(guī)模宏大壯麗的祠宇,并且有不少人家居住在這里。他看后大為驚訝,忙問周圍百姓是什么原因,大家都說是草鞋大王靈驗無比。于是,這一天士人留宿于此,夜里他托夢問此神:“神之名號不過是我一時戲書,為什么今天奉祠竟然如此之盛?你究竟是誰呢?”此神告訴他:“我本是附近驛傳系統(tǒng)的老鋪兵,平生不敢欺心,被裁汰之后,經(jīng)常在這里幫助負重而行走困難的路人。不料天帝竟然記得我這一勞績,但始終未能安排居處,承你書此‘草鞋大王’之號,于是才受封并享用奉祀?!笔咳擞謫柕溃骸澳敲?,為什么卜問總是很靈驗呢?”神答道:“這并不是我的神能,不過是及時上奏天帝,帝感其誠,于是才給予答復?!弊詈?,士人請神預告自己的前程。第二夜,士人在夢中見神告道:“你一定會在某年登第,將來官職會達到某某品級。”果然后來一一應驗。從這一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宋代行神崇拜的情況(以上參見王子今《跛足帝國—中國傳統(tǒng)交通形態(tài)研究》,第88—89頁,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商人乘大船出海貿(mào)易時有祈舶趠風的風俗。舶趠風為信風之一種,有了這種風,可使船乘風破浪,快速到達目的地。陳巖肖《庚溪詩話》載:“吳中每暑月,則有東南風數(shù)日,甚者至逾旬而止,吳人名之曰‘舶趠風’,云:海外舶船禱于神而得之,乘此風到江浙間也?!碧K軾《船趠風》詩:“三旬已過黃梅雨,萬里初來舶趠風。幾處縈回度山曲,一時清駛滿江東。驚飄簌簌先秋葉,喚醒昏昏嗜睡翁。欲作蘭臺快哉賦,卻嫌分別問雌雄。”另詩序說:“吳中梅雨既過,颯然清風彌月,歲歲如此,吳人謂之舶趠風。是時,海舶初回,云此風自海上與舶俱至云爾?!保ā短K軾詩集》卷19)
宋人出行有擇日的習俗,這從當時的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如陸泳《吳下田家志》載:“出入忌月忌?!庇?,敦煌出土的伯三四○三《雍熙三年(986)歷書》:“正月……二十日己丑火開,歲對九焦九坎療病、嫁娶、出行吉?!钡灿胁恍庞诖说?,如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19載:“(邵)康節(jié)先公出行不擇日,或告之以不利則不行。蓋曰:‘人未言則不知,既言則有知,知而必行,則與鬼神敵也……’”
本文摘錄自《宋代衣食住行》,徐吉軍 著,中華書局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