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遺址、非洲的冶鐵遺址、古巴比倫遺址、韓國新儒家書院……這都是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睹洝飞系氖澜邕z產項目總數(shù)達1121項,其中文化遺產869項,自然遺產213項,混合遺產39項。同時,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加拉耶夫代表世界遺產委員會鄭重宣布,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由中國在福建省福州市承辦。
本文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教授對今年大會審議的精彩項目進行評論。
中國福建宣傳片在世界遺產大會現(xiàn)場播放。 拍攝 魏青
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7月5日至7日的新項目申報是給人帶來連連驚喜的三天。5日,中國申報的自然遺產項目黃渤海鳥類棲息地(第一期)項目從要求重報(deferral)改為列入,6日,中國的良渚古城遺址毫無爭議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無疑是特別值得祝賀的事情。隨著7日意大利威尼托地區(qū)的起泡酒產地普羅塞克山丘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在世界遺產的數(shù)量上已經和意大利齊平,成為擁有世界遺產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和意大利相比,中國的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shù)量較多,相對更為平衡,意大利的文化遺產更多,對作為歐洲文明重要源頭的意大利歷史與文化的表達更為充分和深刻。
左:意大利普羅塞克山丘;右:中國良渚古城遺址。來源:世界遺產中心官網
作為擁有世界遺產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意味著承擔更大的責任,不僅需要把自己國家的這些珍貴遺產更好的保護,使它們在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同樣也應當承擔起更多的國際責任,分享經驗,幫助其他國家保護好、展示好他們的遺產。這不禁讓我們想起長期以來,意大利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對中國的支持和幫助,也讓我們看到今天在世界各地活躍的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身影,也鼓勵我們更積極地開展中非世界遺產領域的能力建設、知識分享與合作。
從世界遺產名錄的角度,這三天同樣是不斷填補空白和令人興奮的三天。
中國黃(渤)海鳥類棲息地(第一期)。來源:世界遺產中心官網
在自然遺產方面,中國的黃(渤)海鳥類棲息地,并非僅僅是中國鳥類棲息地之一,它更是從澳大利亞到中國再到俄羅斯的世界候鳥遷徙過程中的重要棲息地,其列入世界遺產意味著開啟了整個國際候鳥保護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這也是為什么這一項目在大會上能夠獲得由澳大利亞發(fā)起的18個委員會國的聯(lián)署支持,從咨詢機構建議要求重報最終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文化遺產的方面,世界各個地區(qū)都有值得關注的突破。
非洲地區(qū)
布基納法索古冶鐵遺址 來源:世界遺產中心官網
布基納法索公元前8世紀的冶鐵遺址是非洲世界遺產的重要突破,證明了史前非洲文明發(fā)展的水平。正如非洲代表在發(fā)言時指出的那樣,這一遺產的成功列入為非洲類似遺產作為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反映非洲文明發(fā)展的橫跨非洲的系列遺產。
阿拉伯地區(qū)
伊拉克巴比倫遺址 來源:世界遺產中心官網
伊拉克申報的巴比倫遺址是公元前6世紀新巴比倫王國的都城,是兩河文明重要的都城遺址,反映了兩河文明的特征。新巴比倫帝國對兩河流域歷史具有重要的影響,“巴比倫之囚”就是發(fā)生在這一時期。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為他來自米底的王后建造著名的空中花園也位于巴比倫城。這一項目在1983年第一次申報世界遺產未獲成功之后,經過36年最終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36年對伊拉克而言是艱難的36年,而他們36年的努力也最終使這一建筑歷史教科書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案例的價值得到了更充分的表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
亞太地區(qū)
良渚古城遺址衛(wèi)星圖 來源:《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文本》
良渚古城遺址,填補了東亞地區(qū)在世界遺產名錄中早期文明遺跡方面的空白,展現(xiàn)了五千年前東亞地區(qū)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智慧和巨大的建造能力,是中國早期文明發(fā)展的重要見證。良渚古城遺址的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其他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一起構成了對中華文明更為完整的闡述。
日本百舌鳥·古市古墳群 來源:世界遺產中心官網
日本百舌鳥·古市古墳群也是日本早期歷史發(fā)展的重要見證,是日本公元3-6世紀左右的最重要的歷史遺存。同樣填補了日本世界遺產項目在飛鳥時代以前的歷史空白。
韓國新儒家書院 來源:世界遺產中心官網
韓國的新儒家書院,則是繼2010年“韓國歷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之后又一個反映儒家文化對韓國文化影響的項目,反映了東亞地區(qū)文化的核心精神。
歐洲和北美地區(qū)
俄羅斯普斯科夫學派教堂建筑 來源:世界遺產中心官網
俄羅斯申報的普斯科夫古城遺跡,是俄羅斯最早的古城,反映了俄羅斯城市文明的發(fā)端。
葡萄牙布拉加山上仁慈耶穌朝圣所。 來源:世界遺產中心官網
葡萄牙申報的布加拉山上仁慈耶穌朝圣所,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天主教圣地項目,如何考慮世界遺產名錄上宗教遺產的平衡性問題也是世界遺產委員會應當充分考慮的問題。
捷克拉德魯比養(yǎng)殖和訓練儀式性馬匹景觀。 來源:世界遺產中心官網
捷克的拉德魯比養(yǎng)殖和訓練儀式性馬匹景觀,開啟了一個獨特的文化景觀類型,第一次表達了人與馬與景觀之間的關系,這個項目填補了世界遺產在表達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與動物之間關系的空白。
英國卓瑞爾河岸天文臺。 來源:世界遺產中心官網
英國卓瑞爾河岸天文臺的申報填補了反映20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項目在世界遺產名錄上的空白。這一射天天文臺反映了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從傳統(tǒng)天文學跨入射天天文學,反映了人類探索宇宙的能力的突破性進步。這時一個極具標志性意義的申報,這一項目被世界遺產委員會以符合標準i、ii、iv、vi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委員會它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杰作,是全球科學技術合作的結果。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來源:網絡
另一個需要提到的項目是美國申報的賴特20世紀建筑。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是美國著名建筑師,也是引發(fā)和推動現(xiàn)代主義建筑運動最重要的建筑師。賴特、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格羅皮爾斯被建筑史稱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運動的第一代建筑師,柯布西耶分布在7個國家的17個作品在2016年以“柯布西耶作品——對現(xiàn)代主義運動的杰出貢獻”的系列遺產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吐根哈特住宅在2001年由捷克政府提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格羅皮爾斯的包豪斯學校在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深刻影響20世紀人類生活方式和城市形態(tài)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運動隨著賴特作品的列入,在世界遺產名錄中終于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表述。
跨巴拿馬地峽的殖民之路 來源:網絡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盡管這次沒有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牙買加申報的“沉沒之城皇家港的遺存及持續(xù)的文化景觀”是水下遺產申報世界遺產的探索。巴拿馬的“跨巴拿馬地峽的殖民之路”是一次重構巴拿馬遺產布局的探索。這兩個項目被委員會退回重報,也希望牙買加和巴拿馬能夠盡早完善這兩個項目。
所有這些對于世界遺產名錄在類型、主題、文明歷史空白的填補,都反映了人們對于世界遺產認知的不斷提高,也反映了遺產保護在今天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中所發(fā)揮的促進和帶動相關行動的作用。這是令人感到特別欣喜的成就。
世界遺產的數(shù)量已經達到了1121處,但無論是遺產在地區(qū)分布,還是在保護、管理的能力方面的不平衡問題依然嚴重,很多遺產也仍面臨建設活動、人類活動、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等多方面的壓力,檢討世界遺產的全球戰(zhàn)略,完善世界遺產的政策導向,更多地致力于遺產的保護、管理,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必然是我們在以后的世界遺產大會及世界遺產保護中需要持續(xù)關注的工作。
(本文原刊“清源文化遺產”公號,標題為編者所加,原題為《清源獨家 | 呂舟:2019年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項目的評論》。文字圖片如無特殊標注,均由清源文化遺產觀察團魏青提供。“世界遺產大會觀察報告”研究項目始自2013年,由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組織,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清源文化遺產共同參與。觀察報告研究團隊每年在世界遺產大會期間發(fā)表現(xiàn)場評論,并發(fā)布深度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