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2019年第五屆兩岸大學生聚落文化與傳統(tǒng)建筑調查夏令營暨學術研討會在福建寧德市舉辦,來自兩岸11所高校的師生和專家學者等百余人參加。此次活動以“山海交響下的寧德傳統(tǒng)城鎮(zhèn)村落考察與地域振興研討”為主題,選擇寧德的山海城鎮(zhèn)、村落與建筑為考察對象,一周的時間內,學生及學者團隊探訪位于寧德市的蕉城古縣城、霍童鎮(zhèn)、白鶴嶺古官道、城隍廟和屏南縣,以及位于泉州市的葉厝村和寧德市屏南縣壽山鄉(xiāng)壽山村、白玉村、降龍村和黛溪鎮(zhèn)康里村、棠口鎮(zhèn)漈頭村等。
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探訪聚落文化及建筑特點,了解其作為一種空間文化形式與歷史、社會以及地理脈絡間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兩岸傳統(tǒng)聚落與建筑文化的保護以及鄉(xiāng)村更新提出設計方案等。
閩東聚落文化
狹義的閩東是福建省寧德市的俗稱,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早在新、舊石器時代之交,已有人類在此活動,是全國最大的畬族聚居地。閩東傳統(tǒng)村落數量豐富,該地區(qū)傳統(tǒng)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時期,有的可追溯到南宋時期。自1999年起寧德市共參與六批次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五批次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申報,目前寧德有78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數量居全省第一。
閩東傳統(tǒng)村落的分布特征是依山傍水。由于閩東地形復雜,環(huán)境封閉且交通不便,村落相對分散,因而使得村子得以保存下來。中小型古村落星辰一樣散落在深山與河谷,時移事遷,有的村落成為鬧市中低矮而靜謐的時間綠洲,有的村落旁有大路貫通,有的則仍舊藏在深山中,被一條曲曲折折的山路牽引著,和大的縣鎮(zhèn)連接起來。
壽山村及其自然環(huán)境
既往研究指出浙南閩東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具有古制特點,尤其是繼承了唐宋木作遺風。比如浙南地區(qū)民居“近于古制,保留了大量古老的木作、石技作法,較多地保存了宋代民間木作遺風”。福州市傳統(tǒng)民居大木構架中的插梁式構架,與《營造法式》中廳堂式結構中插承式梁架類似。浙南、閩東地區(qū)還大量使用“偷心造”的斗拱、丁頭拱、皿斗等,這些構造方式在明清以后的中原建筑中都已經基本消失。
有文章指出,中原文化的影響,還表現在浙南閩東地區(qū)對于儒學思想和禮制儀程的繼承。浙南閩東地區(qū)的古村落中聚族而居的現象非常普遍,一個村落就是一姓一族,家族制度十分盛行。浙南閩東地區(qū)的古村落多為唐末及宋代移民所建,住宅規(guī)模通常比較小。該地區(qū)家族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主要是受到理學大宗朱熹的影響。朱熹極為重視平民家禮,強調尊主敬宗的家族制度。朱子學說發(fā)源于福建,最終成為當時整個國家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官方哲學,對福建各地及周邊地區(qū)的風俗信仰具有深遠的影響。
閩東房屋內部
現存的閩東傳統(tǒng)民居廳堂中大都已經沒有了家具和陳設,居民也不愿在前堂逗留,前堂成為了缺乏“人情味”的空間。但幾乎每戶人家都保存著太師壁前的三件套家具:長條幾、香案和八仙桌。香案比條幾短和矮,它可以塞到條幾下面,八仙桌又可以塞到香案下面。這三件舊式家具的擺放標志著前堂還保持著它的基本作用,作為整個宅子的禮儀中心,前堂承擔的主要功能就是祭祀。
寧德地區(qū)的民居常采用的是“一明兩暗”三開間或五開間帶前后天井的布局形式。主屋為單層或多層,一層是禮儀及生活用房,二層堆放糧食,三層堆放雜物。正中一間是堂屋,由太師壁分為前堂與后堂,兩側次間是臥室,也分為前后間。
古村落的保存與活化
此次走訪的村落都是閩東極具特點的。
如降龍村,村里的房子依山而建,黃色的夯土墻高低錯落,黑瓦鱗次櫛比。降龍村中的大姓為韓姓,韓氏先祖財什公精通堪輿之術,見橫壟“東有羅星繡黨,南有石響鐘堂,西有守口之龜,北有三矜之岫”,在1458年率眾從壽山前墘洋尾遷來此地。降龍村北面三矜山有千畝風水林,南向有一條深壑溪流與由東向西的車帶溪流交匯。
降龍村古民居保存完整,多為二層木結構的明清民房,外墻為結實的夯土,墻頭是翹角飛檐的馬鞍墻,堅固的封火墻。門楣上多刻有額匾。村中貫穿一條舊日商業(yè)街,保留客棧、藥材店、商行、花店、豆腐店的舊址。
降龍村
降龍村的最大的特點是這里有摩尼教的遺存。在文章《福建屏南摩尼光佛信仰習俗考探》中寫道:“宋以來摩尼教外托道教而存身,明代以來遭嚴擯,在福建日漸與道壇法事結合,產生以民間道壇儀式為框架,摩尼教教義、神名為內容的清幽儀式。 在福建,陸續(xù)于泉州、莆田、福州、霞浦等地發(fā)現摩尼教神像、石刻、科書及其他文物,新近福建省屏南縣降龍村又發(fā)現民間帶有摩尼教色彩的科書和 三尊被村落稱為摩尼光佛靈相尊公的神像?!?/p>
摩尼光佛來歷《韓氏宗譜》中也有記載:先祖德斌公于乾隆年間在閩清一帶經商,一次船載貨物回鄉(xiāng),見下游三個神童坐在一根木頭上玩水,先祖向天禱告,若是神靈請到我村作神主,為一方黎庶消災難保平安。禱畢木頭逆水而上,飄到船邊停下。先祖即帶回鄉(xiāng)請雕刻師把木頭刻成三個佛像,尊稱“摩尼光佛靈相尊公”。因為從閩清江中請來,所以又叫“閩清佛”。這是記載摩尼光佛來歷的重要文獻。神童戲水,木頭逆流,這說法與神靈托夢一樣都是虛幻的。
此外,在降龍村甚至還流傳有建文帝朱允炆曾流落于此的傳說。
韓氏宗祠
此次走訪的村莊中,村莊活化工作做的最好的是霍童古鎮(zhèn),不同于其他村莊的默默無聞,霍童古鎮(zhèn)更具規(guī)模、且頗有名氣。霍童古鎮(zhèn)景區(qū)位于寧德市蕉城區(qū)西北部,距寧德市區(qū)47公里,霍童溪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自古是屏南、周寧兩縣木材、毛竹運輸要道。
霍童鎮(zhèn)雖得名于現任霍童,而對于這個鎮(zhèn)子最重要的人則是隋諫議大夫黃鞠。隋大業(yè)九年,隋煬帝二征高麗,楊玄感起兵謀反,中原大亂。諫議大夫黃鞠一族南下,移居至霍童,當時霍童溪兩岸一片荒蕪,良田少有,農耕水平十分原始。黃鞠在霍童溪上建長壩雍水、右岸鑿龍腰渠、左岸鑿琵琶洞(蝙蝠洞)穿山引水。龍腰渠系設計構思巧妙,全長1765米,渠寬1.51-2.72米、高0.95-3米,利用渠與村莊落差建五級水碓,水車帶動磨、碾、舂、篩加工五谷,之后渠水分兩支,一支灌溉右岸良田千余畝,一支入村供民眾洗滌、消防、防旱、防澇等。
霍童古鎮(zhèn)保留的隋代黃鞠所鑿的穿山引水的蝙蝠洞
地處屏南、周寧、寧德三縣交界的壽山村一度是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大村落,其政治文化、經濟貿易都具有獨特的地位。著名的“茶鹽古道”是屏南內地與沿海經濟貿易的重要紐帶。這里曾經興盛過八大茶行,內地的茶葉、煙草等到從這里挑往寧德、福州,沿海的食鹽、海鮮也從這里挑進內地。因此當時有“趕鮮黃瓜”(黃瓜指一種黃瓜魚)的名稱。
壽山村
茶鹽古道
有“屏南好漈頭”之稱的漈頭古村位于屏南棠口鄉(xiāng),距屏南縣城只有六公里,2010年被評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漈頭村至今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漈頭是一個大村,這里最重要的特點是“耕讀傳家”文化,出了不少人才,科舉時代,不少人“榮登金榜”。漈頭保存了幾條古街,村里修了一條水渠,碩大的鯉魚在其中游動。
漈頭古村很注重對于古物的留存與保護,如設有屏南耕讀文化博物館,館內有許多間房,里面收藏了歷代與農耕相關的古物三萬余件,從古稱砣到公平斗、從耕樵工具到老紡布車、婚嫁用具、筷子筒、櫥門等。記者注意到耕讀文化博物館里所收的門上刻的七字楹聯(lián)非常雅致。
逝去中的古鄉(xiāng)村文明
本次走訪考察的一個重點就是寧德屏南縣黛溪鎮(zhèn)下轄的康里村,該村地處雞鳴山東麓,平均海拔760米,全村轄9個自然村,共420戶1669人,系省級生態(tài)村示范村,區(qū)內天星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龍井橋景區(qū)規(guī)劃面積1862公頃,森林覆蓋率74.3%。 康里古稱坑里,清同治十年并屏南知縣楊寶吾詠詩改坑里為康里。距黛溪鎮(zhèn)10千米,距屏南城關53公,距屏寧二級公路11公里。
“坑里”這個原名隱約可以透露出康里村的地理環(huán)境:一條大多數路段僅容一輛車通行的路盤亙在村子外圍,村子背倚著茂密的深山竹林,面向著山洼。而隨著新農村的建設,緊靠著古村落,一片新的、整飭的水泥建筑拔地而起,當地村民向記者介紹,這是政府批下來土地,村民自己再掏二、三十萬就可以蓋起來一個新的三層樓房。
康里村布局
發(fā)表于2019年第一期的《建筑遺產》的文章《寧德傳統(tǒng)村落空間結構特征及保護發(fā)展研究 ——以屏南縣康里村為例》中談到康里村古村落的聚落類型:“康里村是典型的宗族定居型傳統(tǒng)村落。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后,康里村鄭姓先民順應山坳地形,以鄭氏宗祠為中心, 開拓了先由北繞東,再自東而西,并最終與北相連的玉帶路。村落文化原始肌理保存較為完整,世代沿襲著宗祠祭祖文化,崇文重教,耕讀傳家?!?/p>
康里村為輻射狀村落布局,以鄭氏宗祠為中心,以主街道玉帶路為主軸線和紐帶,輻射出湖墘弄等五條巷弄街衢,迂回街巷前進至聚落的內部核心,再轉至次要節(jié)點空間,是漸進式的單核心向心結構。 村落將119幢民居維系在一起,西向設翠峰書院,北方鑿以3畝鑑湖,湖尾建一座橫臥式鄭公祠。村中九曲水源按地形自南向、西向入村,進而流至鑑湖。村中按人口居住情況設水井坪、下厝弄、 后門厝、前厝角和宮后弄等五處水井和水槽。
村里的鑑湖與水井
記者在實地走訪時發(fā)現,整個康里村的古村落破敗嚴重,雖然臨街的原本是店鋪或是民居的屋舍依舊儼然,但已無人居住,而順著山勢蓋在高處或者是該在里面的民居則有傾頹之勢,且?guī)缀跛械慕ㄖ膬炔靠臻g都因為無人打理雜草叢生或者堆滿了雜物。一位當地的村民告訴記者,這種老房子沒有人住和打理的話一兩年就會破敗得很嚴重,而最開始修建這個村落時用的是從別的地方運過來的杉樹木材,現在杉木越來越貴,修繕一所房子耗資巨大,已經不是村民們所可以負擔的。除了少數家庭以外,大多數村民都已經以整村搬遷集中安置的方式合家遷入旁邊的新居。
康里村不是個案,位于蕉城區(qū)城南鎮(zhèn)蓮峰山區(qū)、離城南鎮(zhèn)最偏遠的一個行政村葉厝村風景秀美更甚于康里村,且葉姓宗祠文化發(fā)達,素有耕讀傳家、光耀門楣的民風,村中的最高大的建筑葉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葉氏先祖輩出人才。村里的住宅大多為木質結構,白墻青瓦,這里的建筑既有閩東北山地傳統(tǒng)建筑典型的特點,又不乏徽派建筑的精致典雅。翹角馬頭墻、風帽形蝦蛄墻、金字形墻、階梯式墻,建筑類型多樣。
葉厝村
在實地走訪時,葉厝村里面住的人也不多,古村落都四通八達,在各種空間里穿行,偶然能看到一兩個老人背對著大門的方向在埋頭疊茅草,把茅草疊成一個個小舟形狀,后來知道這是一種用來祭奠已經去世的人的祭品,老人們疊這個可以換錢。葉厝村在一個青山環(huán)繞的洼地中建構村莊,杉木是村民口中的“會呼吸”的建筑材料,雨天不會潮濕,冬天杉木又緊縮保暖,走在村子里到處都彌漫著因為無人打理、房屋逐漸朽去的那種濕涼的味道,偶爾在洞開的庭院里一個老人的孤單的背影是某種隱喻,他們俯身疊的一串串的祭奠先人的茅草編就像是獻給這逐漸傾頹的古老村莊。
當地老人疊的一種祭奠用的茅草編
葉厝村里高大的木質和黃土墻立面,村民們介紹,葉厝村人丁興旺時,這樣的建筑里面有時會住十幾個人。
有少數的老人還居住在村子里,坐在村口的石頭臺階上納涼
如何活化一個即將廢棄的古村落
據2017年底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古村鎮(zhèn)大會中公布的數據顯示,近15年來,中國傳統(tǒng)村落銳減近92萬個,并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持續(xù)遞減。記載著前人的文明、承載著一代代人的生活方式、作為現代人的鄉(xiāng)愁的最重要的載體的古村落的消失,是一個地域、乃至整個文化的巨大損失。
連續(xù)舉辦了五屆的兩岸大學生聚落文化與傳統(tǒng)建筑調查夏令營同樣也是有感于聚落文化在時間中的這種不可逆轉的消散的趨勢,希望在一次次的實地考察中,讓老師和學者們看到古村落的目前的樣態(tài),并提出可行性的保護與活化古村落文明的方案。如本次活動的研討會上,寧德市社科聯(lián)主席邱樹添說:傳統(tǒng)村落是閩東傳統(tǒng)文化積淀最深的地方,讓兩岸師生、學子深入鄉(xiāng)村,在田間地頭接觸到最基層的農民農戶,熟悉大陸最樸實的鄉(xiāng)村風貌,讓兩岸專家學子看到未來大陸鄉(xiāng)村建設中廣闊的市場前景,轉化為吸引他們來共建共享共融的驅動力。
本次考察的重點是康里村,大家也以康里村為例繼續(xù)探討活化古村落的方案。
之前曾赴康里村考察的中國礦業(yè)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的教授丁昶、王棟及該校碩士萬夢琪在《寧德傳統(tǒng)村落空間結構特征及保護發(fā)展研究 ——以屏南縣康里村為例 》中曾提出諸如“技宿康里,共享山居”的形象定位(愛好旅行的背包客能和當地人一起生活,換宿人靠自己的勞動, 在康里村需要幫手的家庭、果園、 民宿、青年旅館等地方,每天工作數小時, 換取屋主的三餐和免費住宿) 和發(fā)展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激活村民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認同的方案。
現在這兩個方面在康里村都被某種程度上實施了,如此次考察大家就在康里村住了三天,三天都是住在村民們的家里,村民們介紹,有時舉辦游學活動以及有村外的人過來支教時也偶爾會住在他們家里。
村民的新居
而對于村子的具體保護中,老師和學生們也提出需要對中觀層面的建筑空間進行適當改造,以適應新的空間功能需求與對于微觀層面的歷史建筑保護其外觀,以延續(xù)建筑在新的文化條件下不斷變化的結構辨識度等方案。
康里村建筑材料與工法譜系 萬夢琪繪制
本次考察的學生團隊們也提出自己的方案,如東海大學、華僑大學、金門大學的就看到了村里的水資源豐富且多處設有井、水槽等,提出以古井作為核心,增加風格相符的休憩設施、增設井欄、井亭等,以整合古井周邊空間。
華東理工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大葉大學的方案則是關注到具體的建筑的修繕與利用,如增設支撐的柱子、以及外置的樓梯等,并重新劃分建筑空間。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關注到康里村的幾個重點建筑:祠堂、供銷社廣場與翠峰戲院,由此設計的連接這些地方的路線
自2015年以來,“兩岸大學生聚落文化與傳統(tǒng)建筑調查夏令營暨學術研討會”已連續(xù)舉辦四屆,活動形式包括實地考察、專家講座、專題調研、規(guī)劃設計等,共收到學術論文260多篇,已出版論文集《守望古厝的探索》《聚落文化保護研究》等。
此次活動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福建省文旅廳和寧德市人民政府、寧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等承辦據主辦方介紹,經過五年多的努力,兩岸大學生聚落文化與傳統(tǒng)建筑調查夏令營暨學術研討會,取得了不菲的成效和影響,已成為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一個重要品牌。隨著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作為福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閩東文化已成為兩岸文化交流往來可以借重的重要資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