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大戰(zhàn)勃發(fā),我輩將不能生存——郁達夫遺札兩通釋讀

附錄郁達夫信札兩封的書信體文字有位老朋友,戲謔我費老大勁鉤沉文學史料,寫出的文章多半不是大眾耳熟能詳?shù)淖骷遥屛掖蚱鹁?,找找名流大家的佚文軼事,不但嘉惠學林,一般讀者也愛看。話雖如此,大作家的研究者

附錄郁達夫信札兩封的書信體文字

有位老朋友,戲謔我費老大勁鉤沉文學史料,寫出的文章多半不是大眾耳熟能詳?shù)淖骷遥屛掖蚱鹁?,找找名流大家的佚文軼事,不但嘉惠學林,一般讀者也愛看。話雖如此,大作家的研究者眾多,時間跨度也長了,要有新的發(fā)現(xiàn),談何容易?不料,這話說出沒過多久,還真找出來一個讓他擊節(jié)不已的發(fā)現(xiàn)來!

這一發(fā)現(xiàn),就是湮沒在民國故紙堆里的郁達夫的兩封佚函:無論是1996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千秋飲恨:郁達夫年譜長編》、2007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卷《郁達夫全集》,還是2017年海豚出版社出版的《郁達夫全集補》,都沒有看到這兩封信函的蹤影。

在1946年上?!逗推饺請蟆飞?,有一篇署名“貞淮”的《由郁達夫先生遺札所想起的》書信體文章,不長,照錄如下——

某某弟,(前略),達夫先生之死,余雖未睹其遺容,然其生前之音容笑貌,每一回思,余痛彌深,一代才人,闃然而逝,如此寂寞,豈夕陽衰草所可概耶。余僅于今春在南昌時,偶于某雜志中獲讀趙景深先生悼文一篇,余頗驚怪,何世人對郁公淡寞若是耶?郁公一生貧困,貧而至于不能贍養(yǎng)妻子;憶余初婚時,郁公履函勗余努力工作,以盡仰事俯蓄之責;孰意才名塞天之郁公,終其身而不顯達,能不為之一哭。況郁公之死,在于異邦,死于敵寇之手,節(jié)義凜然,國人對之竟毫無表示,而郁公埋骨之處,半年后始于蘇門答臘發(fā)現(xiàn)。郁公死時之悲戚,死狀之慘澹,又豈吾人今日所堪想象者。以太白少陵微之樂天放翁諸先輩之身世概郁公,良非過譽。日前整理舊時書牘,得郁公遺札兩封,亦因寇氛滋擾,遷徙無常,散失頗多,然當時并未料及亂離一別,竟成永訣,而于郁公之書札,未能善加珍藏,深為余憾。茲并寄吾弟,如滬上文化先進其有為郁公編輯遺稿者附刊其列以志不忘。亦以聊示個人對郁公一片哀惋之忱。余心中有無限言語,然忉怛不能置一詞。明年如重游富春江上,當往嚴陵恁吊。

和平日報,將近半月不曾寄達,未審系報社停發(fā),抑郵局有誤,仍祈設(shè)法續(xù)寄。如有其它刊物,亦盼選寄一二,以啟聾瞆,余候后敘,專此,即頌撰安。

貞淮 十月七日


1946年10月25日《和平日報》,貞淮《由郁達夫先生遺札所想起的》

從信的最后一段看,很顯然,是作者投寄給上海《和平日報》某位編輯的。據(jù)《上海新聞志》(賈樹枚主編,《上海新聞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介紹,《和平日報》上海版,1946年元旦創(chuàng)刊,是國民黨軍隊系統(tǒng)的報紙,其前身系國民黨軍方控制的《掃蕩報》。作家劉以鬯、馬漢岳(即馬彬,有筆名馬兵、南宮博等)、鳳子、易君左、徐淦等,都先后在《和平日報》(上海版)工作。遺憾的是,信札發(fā)表后隱略了收信人的名字,只有一個“弟”字,顯示其為男性,但其姓氏名誰及真實身份,時隔七十余年,目前囿于所掌握材料,難以推斷。

至于文章作者“貞淮”,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名字,此前從未聽說過。坊間不下十本《郁達夫傳》,也都沒有提及他。因此,剛開始看到“貞淮”在信中稱“整理舊時書牘,得郁公遺札兩封”,而實際上“郁公”給他的書札尚有不少,因為“遷徙”“亂離”以及“未能善加珍藏”,已“散失頗多”,加以他把郁達夫書札寄給編輯的目的,是希望“滬上文化先進其有為郁公編輯遺稿者附刊其列以志不忘”,頗以為此人和郁達夫不過泛泛之交,如此這般說來,抬高自己罷了。不過,此文以插圖形式附錄了郁達夫兩封遺札,當即費了一番工夫加以釋讀,此時,我對作者和郁達夫關(guān)系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觀。

乞裁書之劍

貞淮兄:書到久不覆,因在趕寫一篇小說也。大約三兩日后,小說可以脫稿,今天偷閑寫此信。

龍泉山水很好,青田石門,麗水仙都,都是名勝地界,諒兄已游過,我則因地方不靖,前此過境,不曾游得者。承賜鋼劍,當乞一柄小小的劍形匕首,可以裁書,可以做小擺設(shè),以之插入司梯克,未免太俗矣。若需刻字,可刻上一句成語,曰“劍不虛施細碎仇”。

令堂大人及夫人,想均安好,又有半月余不見了,他日去湖濱,當去看看他們。

你于何日回杭,我們當再請你們夫婦過來吃便飯。秋氣滿天地,今年年歲豐收,入冬匪必能減少,若能早日回杭,尚能去西溪看蘆花也。

此信不至能否送達,若信到而你人未行,乞賜一覆。匆告,并頌旅綏。

弟 郁達夫上

十月一日


郁達夫遺札(10月1日致貞淮)

先看貞淮文中排列在先、落款為10月1日的郁達夫信函。從“你于何日回杭,我們當再請你們夫婦過來吃便飯”看,此信顯然是在杭州所寫,而對方應是離杭外出(龍泉等地)。而“再請”二字,則說明郁達夫和貞淮之間走動頗多,關(guān)系密切。后面說如果去“湖濱”(當是貞淮住所所在),會去看對方的母親和夫人,更是明證。

貞淮去了龍泉等地旅行,大概是寫信給郁達夫,要送他一把當?shù)靥禺a(chǎn)的龍泉寶劍。郁達夫表示笑納,但他對于當時十分流行的手杖劍(插入司梯克)認為“太俗”,肯定也是形狀較大,想要的是“一柄小小的劍形匕首”,目的是“可以裁書”。這里“裁書”,自然是裁毛邊書了。所謂毛邊書,魯迅先生曾有一個解釋:“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切削”,并自詡“毛邊黨”,郁達夫也是民國眾多“毛邊黨”的一員,他出了不少書,都是毛邊本,據(jù)說北新書局所出的七本《達夫全集》也是毛邊本。不過,就我目力所及,郁達夫本人談及毛邊書,要劍形匕首以便裁書,此信還是唯一!

“貞淮”在文中沒有說明兩封郁達夫信函的寫作年代,只能根據(jù)信函內(nèi)容和落款的時間,剝絲抽繭,盡量去推斷出寫信的時間。由于貞淮文中排列在后、落款為3月15日的郁達夫信函寫于“應陳主席之招”去福建,很容易確定是寫于1936年,那么10月1日的信函寫于杭州,時間自然是在1936年之前。

那么,這個10月1日,究竟是1935年,還是更早的1934年?其實,信的第一句就有交代:“書到久不覆,因在趕寫一篇小說也。大約三兩日后,小說可以脫稿,今天偷閑寫此信?!庇羰蟿?chuàng)作,三十年代之后小說不多,而在當年9、10月份趕寫一篇小說,應該有跡可循。但郁達夫1934年和1935年的日記,都沒有把10月1日包括進去。此時,郁達夫小說《出奔》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是他生平所寫的少數(shù)幾部中篇之一,也是目前所知他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篇小說,作為“特約中篇”,刊登在1935年11月1日出版的上?!段膶W》雜志五卷五期,無論時間還是出版周期,均符合郁氏所說“趕寫一篇小說”的概念。不過,我找到這一期《文學》雜志,翻看小說《出奔》,并沒有找到寫作地點與時間。但正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在王自立、陳子善編寫的《郁達夫研究資料》(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0年)上,查詢到1935年10月24日上?!渡鐣請蟆飞习l(fā)表有《郁達夫的出奔——從夏初到深秋》,并按圖索驥,找到這則署名“柳婷”的消息原文,文中透露“十一月份《文學》(現(xiàn)未出版),將登有一篇郁達夫的“特約中篇”,題目是《出奔》”,并有如下表述——

達夫開始寫這篇東西,是在夏天,所以,這篇東西的中間,有著以后一節(jié)附白:

“寫到這里,已經(jīng)有八千多字了。而主題還沒有寫出,假使要寫出主題,大概非再寫一萬字不可;現(xiàn)在,天熱頭暈,決計寫不出來,所以,就匆匆結(jié)束了,請讀者原諒。”

但后來《學文》(疑似《文學》——心海注)是要他做中篇,他就把那段附白涂去,然后再繼續(xù)下去。


1935年10月24日《社會日報》,柳婷《郁達夫的“出奔”》

此消息刊登之時,《文學》尚未出版,能夠透露如此細節(jié)(包括看到郁達夫手稿),想必和郁達夫或《文學》編輯熟悉,或者就是《文學》編輯中人。結(jié)合此文和郁達夫?qū)懡o貞淮的信,基本可以推斷郁達夫所說趕寫的小說為《出奔》,如此,寫信的時間也可以確定為1935年10月1日。

信中和日記里的郁達夫都很忙

再看郁達夫落款“三月十五日”寫給郁達夫?qū)懡o“貞淮”的這封信:

貞淮兄,來函拜悉,承賜馬尾松與洋槐,謝謝。此次來福建,本系應陳主席之招,半為游玩,半為轉(zhuǎn)換轉(zhuǎn)換空氣,并非有意來做什么官,而滬杭京各報,似各驚為異事,競載菲薄之辭,可氣亦復可笑。此間事情不煩,日夕亦復執(zhí)筆為文,不過應酬較杭州更多一些,要分去許多時間耳。杭地沉悶,久居寫不出東西來,且版稅一文收不到,生活艱難,來此做點小事,總算有了一定的俸給,可以安心讀書,自問亦并無什么了不得的轉(zhuǎn)變,不過在旁人眼里,恐將談為奇異。秦威尚在東京耶,郁風似已大改從前習氣,與秦不復有戀意。秦威來信中亦談及吾兄。夫人新生小孩,負擔必將加重,望勉力做事,可以盡仰事親之責。時勢難,吃飯更難,萬一有世界大戰(zhàn)勃發(fā)之一日,我輩將不能生存?!墩撜Z》極歡迎外稿,有作乞徑寄上海邵洵美處,我實只擔任一名義上編輯耳。杭州聞雨雪奇寒,此間已桃李開盡,氣候懸殊若此,真想不到。大約暑假前后,將回浙一行,屆時當有接談機會,有暇乞以杭城近來告我。舍間房子,似為天候所阻,現(xiàn)在尚未完工,想要遲至五六月方能搬住也。匆復,順頌春祺。

弟 郁達夫上

三月十五日


郁達夫遺札(3月15日致貞淮)

1936年2月初,郁達夫應當時國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陳儀的邀請抵達福建,先后出任省政府參議及省政府秘書處公報室主任。無疑,郁達夫此信應該寫于1936年3月15日。根據(jù)信的內(nèi)容,可以將其大體分為五個部分。

首先,針對滬杭京各報“可氣亦復可笑”的不實之詞,郁達夫標明自己“并非有意來做什么官”,只是“半為游玩,半為轉(zhuǎn)換轉(zhuǎn)換空氣”。郁達夫認為“競載菲薄之辭”的滬杭京各報的具體篇目有那些,目前無從得知,不過,我所寓目的1936年2月16日上海《世界晨報》署名“周明”的《郁達夫的躊躇》一文,就明顯含有譏諷。當然,在杭州生活不易,版稅拿不到,生活成問題,肯定也是閩游的關(guān)鍵,畢竟到了福建,“有了一定的俸給,可以安心讀書”。不過,他緊接著又說在福建“應酬較杭州更多一些,要分去許多時間耳”。

郁達夫的應酬究竟多到什么程度,《閩游日記》可為佐證,僅以1936年3月15日前后幾天為重點,就能發(fā)現(xiàn)他在福建的應酬確實分去很多時間,甚至有一個晚上吃請三次的記錄。不妨精選其中應酬內(nèi)容,立此存照:

3月10日

昨晚雨,今日未晴,展六時即醒,睡不著了,起來看書。正欲執(zhí)筆寫文章,卻又來了訪問者,只能以出去為退兵之計,就冒雨到了省府。

看報半天,約舊同學林湘臣來談,至十二時返寓。文思一被打斷,第二次是續(xù)不上去的,所以今天的一天,就此完了,只看了幾頁《公是弟子記》而已。

晚上在中洲顧氏家吃飯,飯后就回來。中行吳行長問有新消息否?答以我也渾渾然也。

3月11日

午后有人來,一事不做。

3月12日

今日為總理逝世紀念日,公署會所,全體放假;晨起就有人來訪,為寫對聯(lián)條幅無數(shù)。午后去于山戚公祠飲茶,汗流浹背。晚上運使劉樹梅來談,先從書版談起,后及天下大事,國計民生,暢談至午前三時。

3月13日

下午又有人來看,到晚上為止,不能做一事。只打了一個賀電給富陽米一山先生,寫送陳些蠢祖母之挽軸一條。

3月14日

午前一早就有人來,談至十時半,去廣播電臺播音,講防空與自衛(wèi)的話。十二點去省府,下午回至寓居,接霞來信三封,頗悔前昨兩天的空著急。傍晚又接來電,大約雙慶兩日可到南臺。

晚上劉云階氏家有宴會,去說了幾句話,十一時返寓。

3月15日

晨起接見了一位來客后,即倉皇出去,想避掉應接之煩也。

下午回寓,寫了半天的信,計發(fā)上海丁氏、杭州周象賢氏、尹貞淮氏,及家信一。

3月16日

晨六時起床,寫答本地學生來信五封。十時接電話,約于本星期五下午二時去協(xié)和大學講演。

中午至省府,為雙慶事提條子一,大約明天可有回音。午后雙慶自杭州來,當于明日去為問省銀行事。

3月17日

晨六時起床,九時至省府探聽為雙慶薦入省銀行事,大約明日可以發(fā)表,當即送伊去進宿舍。

晚上應陳世鴻、銀行團、李秘書等三處宴會,幸借得了劉愛其之汽車,得不誤時間,飲至十一點回寓。

3月18日

晨起,宿醉未醒;九時去省銀行看壽行長,托以雙慶事,下午將去一考,大約總能取入。

3月19日

回寓后,沈祖牟君來訪;沈君為文肅公直系長孫,善寫詩,曾在光華大學畢業(yè),故友志摩之入室弟子也,與談至中午分手別去。

午后張滌如君約去喝紹興酒,晚上當在嘉賓吃晚飯。雙慶于今日入省銀行宿舍。

3月20日

午前頭尚昏昏然,晨起入城,訪武昌大學時學生現(xiàn)任三都中學校長陳君毓麟于大同旅舍……

午后,協(xié)和大學朱君來約去講演;完后,在陳教務長家吃晚飯,協(xié)和固別一天地,求學原很適宜也。晚上坐協(xié)大汽車回來,又上福龍泉及嘉賓去吃了兩次飯。

(見郁達夫《屐痕處處》,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4月,205-209頁)

區(qū)區(qū)十天,應酬和飯局之多,令人咋舌,結(jié)果是“不能做一事”,不得不“以出去為退兵之計”、“倉皇出去,想避掉應接之煩也”。

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其3月15日的日記中,有寄信給杭州“尹貞淮”的記錄。如此,一個原本十分陌生、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貞淮”,頓時成為一個有名有姓的人了!甚而,七十多年前郁達夫日記之中僅記錄有“尹貞淮氏”冷冰冰四個字的信,此時此刻有血有肉地呈現(xiàn)在我面前!

不料,在讀秀、全國報刊索引等大型資料庫搜索“尹貞淮”,所得不多,僅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曾以“尹貞淮”“貞淮”的名字發(fā)表過幾篇文章,比如1932年二卷一期《新時代月刊(無名作家專號)》上的新詩《請醉此一杯》,1934年第三期《浙江保衛(wèi)月刊》上的小說《霍霍》,1936年第十七、十八期《前哨》上的小說《悔》等。他的具體身份,只有《請醉此一杯》文后所刊通訊處“江蘇省邳縣縣黨部”字樣。此外,1999年10月出版的江西《永新文史資料·第6輯 ·教育專輯》,在“石橋中心小學”介紹部分,有“四十年代因環(huán)滸鄉(xiāng)易名洞麓鄉(xiāng),校名響應改為洞麓小學,尹貞淮任第一任校長”字樣。民國時期,除了為稻粱謀外,還有戰(zhàn)亂因素,人員流動較大,尹貞淮的線索實在太少,只能留以待考。如有師友對他有所了解或能提供線索,希望不吝賜教。

再回到郁達夫信的第二部分,提及了秦威這個人。秦威(1911-1994),知名電影美術(shù)設(shè)計師,曾任北京電影制片廠總美術(shù)師。秦威1934年畢業(yè)于北平大學藝術(shù)學院西畫系,和郁達夫的侄女郁風同班。郁達夫信中說“郁風似已大改從前習氣,與秦不復有戀意”,披露了一段聞所未聞的郁風情史,雖說尹貞淮和秦威熟悉(秦威來信問及他),但假使如我此前猜想郁達夫和尹貞淮關(guān)系泛泛的話,勢必不會把侄女的感情之事告訴對方。

一語成讖:大戰(zhàn)勃發(fā),我輩將不能生存

信的第三部分,是尹貞淮在《由郁達夫先生遺札所想起的》里提及的郁達夫的鼓勵,因為尹太太剛生下孩子,上有老,下有小,“負擔必將加重,望勉力做事,可以盡仰事親之責”。最值得注意的是,是郁達夫的這么一句話:“萬一有世界大戰(zhàn)勃發(fā)之一日,我輩將不能生存”,聯(lián)想到郁氏在大戰(zhàn)爆發(fā)后流徙南洋,在黑暗已盡時死于敵寇之手,真是一語成讖,讓人不禁扼腕!

信的下一部分,應該是針對尹貞淮想投稿《論語》的一個回答,稱自己只是“一名義上編輯耳”。經(jīng)查,在1936年2月16日的《申報》上,刊登過三個啟事,分別是《論語半月刊啟事》《陶亢德啟事》和《郁達夫啟事》,中心意思是陶亢德因事忙即日起辭去《論語》編務而由郁達夫接任。事實上,當時郁達夫已前往福建任職,《論語》編務只能掛名,所以他希望尹貞淮“有作乞徑寄上海邵洵美處”。

信的第五部分,比較了福建和杭州的懸殊氣候,表示暑假前后會回杭州,希望和尹貞淮有晤談機會,并希望對方有空回信時能轉(zhuǎn)告杭州的近況。同樣說明兩人的親近關(guān)系。

信的最后一部分提及尚未完工的“舍間房子”,當是郁達夫在杭州買地所建的“風雨茅廬”,郁氏為此曾寫有《記風雨茅廬》一文,此處不贅。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坊間不少談及“風雨茅廬”的文章,錯訛不少,有說1934年春間落成的(高維生,《郁達夫的孤影流年》,團結(jié)出版社 , 2015年,219頁),也有說1936年初建成的(聶鑫森,《話說名宅》,地震出版社 , 2014年,86頁),無論是從這封信來看,還是從事實出發(fā),都有差距。徐重慶在《有關(guān)“風雨茅廬”的一點史實》(見《文苑散葉》,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56頁)中稱“風雨茅廬”1936年4月全部竣工,與郁達夫信中所言“想要遲至五六月方能搬住也”,算是吻合的。

郁達夫遺札兩封,涉及其生活、創(chuàng)作、交往以及對世界大戰(zhàn)的看法,內(nèi)容十分重要,是研究郁氏的重要史料。不揣鄙陋,釋讀如上,錯誤難免,期待方家不吝賜教。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