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毛升評王賡武回憶錄:僑居與定居之間

《此處非故里》(Home Is Not Here),[澳]王賡武著,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216頁,24.00新加坡元為何講述?2018年,海外華人研究中國歷史最富成果、同年出生的


《此處非故里》(Home Is Not Here),[澳]王賡武著,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216頁,24.00新加坡元

為何講述?

2018年,海外華人研究中國歷史最富成果、同年出生的兩位學者余英時和王賡武先生都出版了回憶錄。余先生因為在學界的巨大影響力,再加上回憶錄為中文著作,出版后洛陽紙貴,臺北的書店一度脫銷。王賡武在新加坡出版的英文回憶錄《此處非故里》(Home Is Not Here),則相對少人關注。王賡武的回憶錄主要關于自己從出生到十九歲之前的成長經(jīng)歷。作者交代,寫作此書的初衷,意在通過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使子女們知道這個世界究竟發(fā)生了多大的變化,同時以此紀念已經(jīng)往生的作者父母。后來,王賡武受到了一些積極從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人士的啟發(fā),認識到自己研究歷史的方法其實是“偏頗”的:他對過去的理解受到歐洲史以及儒家觀念的影響,但對當事人對自己所經(jīng)歷的歷史的所思所感卻注意不夠。因此,他決定將這一為子女而寫的回憶文字修改出版,留下一份當事人對于過去的個人化記錄,以此鼓勵更多人來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


王賡武

王賡武先生是著名歷史學家,曾擔任馬來亞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校長、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院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他學識淵博,對五代史、東南亞與中國關系史、海洋史、世界史,以及海外華人史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如今盡管年事已高,仍然學術成果不斷。最近幾年,王賡武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就出版了兩本著作,一本是英文書Renewal: The Chinese State and the New Global History(后翻譯成中文在內地出版,書名為“更新中國:國家與新全球史”),另一本為《王賡武談世界史:歐亞大陸與三大文明》。因為傳記只涉及年少的時光,對于那些試圖了解他的研究和行政生涯,一窺其史學研究的門徑,或學術圈恩怨的讀者,難免失望。據(jù)該書的編輯透露,王賡武先生目前也并無續(xù)寫自傳的計劃,這部書很有可能就是他留給世界唯一的回憶錄。然而,如果將這部自傳放入民國史和東南亞史的背景中來解讀,卻是了解民國時期一個中國家庭在南洋的生活經(jīng)歷,一些華人的國族認同如何發(fā)生改變的珍貴記錄。王賡武先生一直主張,“海外華人應該被置于他們各自的國家背景下進行研究,需要擺脫占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心論”。因此,該回憶錄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的這一視角與他個人經(jīng)歷的關聯(lián)。


《更新中國》和《王賡武談世界史》

怡保與南京

王賡武十九歲前曾住過三個國家,荷屬印尼、英屬馬來亞和中華民國。他坦言,對他影響最深的是兩個地方,一個是馬來亞的怡保,另一個是南京。他于1930年出生于荷屬印尼的泗水,父親王宓文當時擔任泗水華僑中學校長。王宓文生于1903年,祖籍江蘇泰州。少時在家讀四書五經(jīng),“五四”運動后,入新學堂學數(shù)理與英文,后考入南京東南大學的高等師范學校。他愛好文學,又想提高英語,選擇了英國文學為專業(yè)。畢業(yè)后,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為南洋華校招聘中文教師,王宓文因中英皆通,被聘用。他先后在印尼、新加坡多所中學擔任教師或校長。1931年他擔任英屬馬來亞霹靂州華校視學官,二戰(zhàn)后升任馬來亞教育總長華??傄晫W官,退休后曾出任某中學校長,一生致力于新馬華校的教育。王宓文工于書法、音韻學與舊體詩,留下不少作品,收入2002年王賡武編輯出版的《王宓文紀念集》中。但王宓文畢竟不同于舊時的儒生,他國學有根基,同時也受過英文教育,并服務英屬馬來亞聯(lián)邦教育行政官署多年。據(jù)師友回憶,他英語流利,仿佛英校出身,連走路姿勢都很像英國人,但談吐、舉止、風度,甚至思想作風等,仍是儒者風度。

母親丁儼于1905年出身江蘇東臺一個仕宦家庭,民國后家道逐漸衰落。因為家庭保守,兒女都不許上新式學校。科舉廢止后,仍習儒學。除家務針繡外,她陪兄弟輩讀書寫字,能寫一手漂亮的小楷。依父母之命,她嫁給了從未謀面的窮家讀書人王宓文,并愿意跟丈夫下南洋,操持家務。


王賡武和父母,1930年代攝于怡保。

王賡武從小在馬來亞霹靂州的怡保市長大。怡保因為有錫礦,需要勞力,大量華工進入,華人也成為了該鎮(zhèn)人口最多的族群。怡保的華人主要來自福建和廣東。當時華人通常以地緣和方言區(qū)分親疏,因此從江蘇過去的王宓文夫婦盡管與他們相處和諧,但交往不多。他們交往最多的,還是來自江浙一帶的受過較好教育的那些人。當時的怡保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英屬馬來當局統(tǒng)治下的多族群的城鎮(zhèn)。各族群社會地位不同,分工各異。英國人是殖民者,從事管理工作,華人和印度人做工或從商,馬來人則住在郊區(qū)山村里,從事農業(yè)。因此,王賡武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多族群的社會,學會了與不同族群的人相處。

進入二十世紀后,英國人開始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應該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馬來亞的英國殖民政府也支持該理念,但說得多,做得少,沒能提供足夠的教育資源。同時,因為不同族群在殖民地社會中擔任不同的經(jīng)濟角色,教育要為此服務,因此殖民政府的教育政策傾向于讓各個族群接受本族群語言的教育,以培訓學生擔當殖民社會中各自的經(jīng)濟角色。再加上大部分華人認為自己在馬來亞只是僑居,早晚會回到祖國,應該學習母語。因此馬來亞華人的子女基本都進入華校,接受中文教育。這也就是為什么王宓文被聘請至南洋華校任教的原因。


王賡武和爪哇保姆

與大部分華人選擇讓孩子上華校,接受中文教育不同,王宓文卻選擇讓孩子上英校,這對孩子的一生影響巨大。據(jù)王賡武解釋,父親愛好英國文學,盡管在大學里以此為專業(yè),一直遺憾未能從小開始學習英語。他認為既然有機會,就應該讓兒子早點開始學習英語。至于中文及儒家經(jīng)典,他自信自己可以在家教授,不必入華校。從此,王賡武在英校接受英語教育,回家跟父親學習中文。1942年,日本占領馬來亞,因為父親不愿意兒子接受日本殖民教育,終止了兒子的學校教育。幸運的是,當時父親受馬來亞教育部官員委托,管理由英國商人、官員寄存的大量英文書,而其中的文學書成為王賡武的英文讀物,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視野,提高了英語閱讀能力。戰(zhàn)時有華人鄰居發(fā)現(xiàn)王賡武懂英語,于是安排他偷聽收音機中的英語新聞,報告戰(zhàn)事最新進展情況,這又大大提高了他的英語聽力。1947年,父母終于有了回國的條件,舉家返回了南京。一年后,因父親身體不適,父母只好返回馬來亞。王賡武已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學,入讀外文系。1948年11月,國共三大戰(zhàn)役之一的淮海戰(zhàn)役在徐州打響,離南京不遠,中央大學遂停辦。1948年12月,因擔心兒子的安全,王賡武父母不僅多次寫信催促,并買好了船票。他盡管并不情愿,仍返回怡保與父母團聚,之后進入新加坡馬來亞大學繼續(xù)學業(yè)。

家在中國

正如書名“此處非故里”所示,馬來亞的怡保雖然是王賡武全家生活之處,父母卻從未打算在此定居。像當時大部分下南洋的中國人一樣,出國只是為了經(jīng)濟目的,隨時準備回國,這是一種典型的“華僑”心態(tài)。王賡武從記事起,父母就一直在為回國作計劃,家庭的一切安排都圍繞此一目的。為了減少回國的費用,父母甚至只要了一個孩子。因為無意久留,父母對當?shù)氐恼螞]有興趣,也與當?shù)厝松儆薪煌踔劣行┊數(shù)厝A人舉辦的活動也從不參加,偶爾去鎮(zhèn)上也只為購物或看電影。因為文化上的優(yōu)越感,父母對當?shù)夭粺o偏見,如母親曾認為熱帶水果不健康,不許兒子食用。因為人在他鄉(xiāng),未能與親人團聚,思鄉(xiāng)之苦使得父母常為兒子構建出一個他們唯恐會失去的美好中國。因為兒子出生在異國他鄉(xiāng),父母怕他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斷給他講述中國的事情,母親還尤其積極。為將來回國計,母親在王賡武三歲就開始教他學習中文。即使父親選擇讓兒子進英校,也主要是為利用在國外學習英語的便利,將來回國后可能無此條件,并非要他落地生根。在家里,父母則輔導兒子學習古文,從《三字經(jīng)》《千字文》開始,“孔融讓梨”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亦是進行道德教育的素材。

因為家庭的影響,王賡武從小就確信,自己的家在中國,并很快會回去。然而,生在泗水,長在怡保這一多族群環(huán)境下的王賡武,與父母的經(jīng)歷畢竟不同,對中國和馬來亞的認同亦有差異。父母對當?shù)氐氖聞杖鄙賲⑴c的興趣,但王賡武卻很喜歡怡保,覺得這里的生活很自在。英校的教育使用英屬殖民地的通用教材,學校將學生當成英屬馬來亞人,并試圖讓學生學會崇拜英國。同班的同學基本來自各個族群的精英家庭,因此在學校里,王賡武不僅學到英語,也學到如何與不同的族群共處?;氐郊依铮改傅募彝ソ逃?,以及接觸到的父母的朋友,則只是關于中國。王賡武學會了在兩個世界之間靈活地轉換,盡管無論在言行還是思想上,這兩種認同從未能有所交叉。王賡武從小就發(fā)現(xiàn),即使是當?shù)氐娜A人,他們也是多種多樣。有的如自己的父母一般,隨時準備回國,有的則更傾向于定居,喜歡這里的生活。傾向定居的人在當?shù)亟⒘俗约旱膹R宇,組織各種社團,拜神祭祀,參與當?shù)氐幕顒?。華人講粵語、閩南話等各種方言,為當?shù)貛碇袊煌胤降奈幕?。父母試圖教給王賡武的是以四書五經(jīng)為代表的中國大傳統(tǒng),而大部分華人帶到馬來亞的則是下層社會的小傳統(tǒng),后者也讓他迷戀。


王賡武和父母,回國前攝于怡保家外。王賡武時年十六歲左右。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成為戰(zhàn)場,父母不再提回國,王賡武于是安心在當?shù)厣睢?941年底,日本侵略馬來亞,怡保遭轟炸,全家搬到附近的城鎮(zhèn)。與老朋友斷絕了聯(lián)系,認識了新的華人朋友,王賡武卻發(fā)現(xiàn)自己形成了一種可稱為“怡保華人”的認同。二戰(zhàn)結束后,父母終于回到了老家,父親在南京找到了工作,王賡武也進了中央大學。有意思的是,父母的愛國心卻遭遇嚴重挫折。在熱帶地區(qū)生活二十多年后,王宓文先生已過不慣南京冬天的寒冷,生了重病,只得返回怡保,他鄉(xiāng)也終于成為故鄉(xiāng)。同時,因為國民政府的無能和腐敗,他們對所認同的中華民國逐漸失望。淮海戰(zhàn)役打響后,因為父母的要求,王賡武也離開南京,回到了父母身邊。

二戰(zhàn)結束后,與有些東南亞國家驅逐了殖民者,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不同,英國人重新統(tǒng)治馬來亞。英國人希望回到戰(zhàn)前的狀態(tài),然而馬來亞已經(jīng)變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族群矛盾變得空前緊張。戰(zhàn)前,英國人對馬來亞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對族群加以區(qū)隔,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各有經(jīng)濟角色,不僅不團結,甚至互有敵意,方便英國人的管治。日本占領期間,為了動員當?shù)厝朔纯箽W洲殖民者,日本人鼓吹“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馬來人的民族認同因此開始勃興。英國人被日本軍隊擊敗,向日本人投降,被強迫游街羞辱的場景,讓不可一世的白人殖民者的形象從此一落千丈。英國人再也無法像戰(zhàn)前那樣讓當?shù)厝搜鲆?,于是反對殖民,建立馬來人自己的國家的訴求也變得順理成章。二戰(zhàn)前,當?shù)伛R來人的族群意識還沒有形成,殖民當局認為中國人、印度人只是僑居者,因此只壓制反殖民觀念的傳播,華人可以公開表達自己的中國認同。國民黨革命的成功,南洋華僑居功至偉,孫中山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之后,國民政府也一直將南洋作為錢柜,成立專門的機構處理南洋事務,不斷強化華人的中國認同,以獲取海外資源。同時也阻止華人參與當?shù)卣?,生怕他們忘記祖國。華校是國民黨影響華人的主要基地,不僅教材來自中國,老師聘自中國,華人子弟接受與中國學生一樣的教育。因此,很多華人子弟盡管沒有在中國生活過一天,卻通常都有一種“在學校里教出來的中國認同”。同時,因為世界不少國家都通過了歧視華人的法案,華人亦需要尋求中華民國政府的保護。因此,中國國內發(fā)生的政治運動,常能得到南洋華人的積極回應,有時激烈程度甚至引起殖民當局的恐慌。王宓文擔任的華校視學官,就是幫助英國人監(jiān)督華校的政治傾向。


王賡武和父親,攝于二戰(zhàn)結束后不久。

抗戰(zhàn)時期,南洋華人的國族認同達到了最高點,捐錢捐物,以抵抗日本侵略。1938年9月,夏之秋率領的武漢合唱團前往馬來亞演出,為抗戰(zhàn)募捐,獲得巨大反響。王賡武至今還記得該合唱團來怡保演出時,他們所唱的抗日歌曲,如《歌八百壯士》《中國不會亡》《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等如何打動當?shù)卮蟛糠秩A人的心,有人還因此回國參戰(zhàn)。馬來人的土著民族意識在戰(zhàn)后開始勃興,英國殖民者已經(jīng)無力再壓制馬來人的反殖民統(tǒng)治、建立馬來人的國家的愿望。而華人因為在經(jīng)濟上遠比馬來人成功,從當?shù)刭嵢〉拇罅抠Y金通常寄回中國,這些都引起了馬來人的不滿,族群矛盾激化,華人開始面臨著一個要么回國,要么調整國族認同的問題。

從南京回到怡保的王賡武,逐漸遠離了中國,開始面對一個英國人在幫助籌建的馬來人領導的馬來亞。父母回到馬來亞后,也已經(jīng)決定在當?shù)囟ň?。王賡武要想繼續(xù)學業(yè),進入當?shù)氐鸟R來亞大學是唯一的選擇。為了提高被錄取的概率,父親決定讓兒子放棄中國國籍,成為馬來亞聯(lián)邦的公民。王賡武也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國族認同,參與到一個多族群的馬來亞新國家的建設之中。


王賡武在怡保的家中學習,攝于二戰(zhàn)結束后不久。

如何研究海外華人

海外華人的研究常常需要對詞匯加以辨析。那些定居在海外,獲得了居住國國籍的人,應該如何稱呼?“華僑”(sojourner)、“散居者”(diaspora)、“海外華人”(overseas Chinese)還是“華裔”(Chinese overseas)?這些名詞的爭議背后,其實是對于海外華人國族認同的不同假設,以及不同的研究方法的選擇。那些華人,究竟算不算中國人?華人研究屬于中國史還是外國史研究的對象?尤其“華僑”這一產生于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自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被廣泛用來稱呼所有海外華人的稱謂,爭議尤多。從中國的角度看,這一稱呼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曾是用來促進國內和海外所有中國人之間團結的唯一稱呼。按照這個稱呼,海外華人似乎只是僑居海外,只有中國認同,一旦有條件,終究會落葉歸根,就像王賡武的父母那樣。但在一些華人人口較多的國家,這一稱謂卻成為擔心華人即使定居下來,也永遠不會效忠居住國的證據(jù)。王賡武的個人經(jīng)歷,以及他在馬來亞的所見所聞,證明海外的華人,其實各不相同,認同各異,以“海外華人”或“華裔”來稱呼,比“華僑”更符合實際,也更有利于他們在居住國安居。海外華人研究不只是中國史的一部分,更是居住國的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單一國家的視角或單一文化的視角,都不足以闡釋華人歷史的復雜性。王賡武的自傳也揭示,“南洋”并非一個整體,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歷史不同,華人的經(jīng)歷也各異,應該將華人放回各國不同的歷史背景中加以研究。盡管華人在不同國家的遭遇不同,但在王賡武看來,所有海外華人都需要和居住國的其他國民一起,重寫該國的歷史,建構一種新的、更具包容性的歷史論述。在新的論述中,華人的歷史應融入該國的歷史中,因為華人與其他族群一樣,都是居住國歷史的締造者。只有建立在這種史觀上的國史,才有助于減少華人與其他族群的摩擦,更好地為居住國所接納。


王賡武在馬來西亞演講,攝于2017年。

王賡武人生最初的十九年中,其中十七年住在馬來亞,主要是怡保,十八個月在南京。他說自己首要的研究興趣不是海外華人史,“中國對外部世界,尤其是那些離開了中國,在外國定居的華人究竟意味著什么,才是吸引我研究華人的原因。”他承認這一問題意識,首先來自他對怡寶和南京的記憶?!拔颐鞔_地知道,在心里我將永遠是中國人,熱愛那個我的父母和在南京的老師與同學教我去愛的那個中國?!彼J為他的國家認同與中國文化認同之間,不僅沒有沖突,倒成為他之后研究的出發(fā)點。因為在海外出生、長大,王賡武的心態(tài)也與余英時先生不同。他沒有那種中國文化遺民的情結,愿意接受中國的改變,并多次造訪中國。他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著作,英文是其主要的工作語言。他不是以文字為故國招魂,而是從邊緣看中華。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