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93歲卡茨個展上海開幕:極簡的畫作與書法性用筆

現(xiàn)年93歲的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被視為流行藝術的先驅,以獨特的平面化人物肖像畫和風景畫聞名于世。5月28日,展覽“亞歷克斯卡茨”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開幕,這也是他的中國首展。澎湃新聞獲悉,展覽通過

現(xiàn)年93歲的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被視為流行藝術的先驅,以獨特的平面化人物肖像畫和風景畫聞名于世。

5月28日,展覽“亞歷克斯·卡茨”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開幕,這也是他的中國首展。澎湃新聞獲悉,展覽通過繪畫、雕塑和剪貼裝置作品在內的30余件代表性作品,以及影像和書籍文獻,展現(xiàn)了卡茨近60年的創(chuàng)作脈絡和其對具象繪畫藝術的探索。這也是疫情以來上海首次開幕的國外知名藝術家個展。

在卡茨看來,人們看所有的事物都帶有著自己的文化背景,他在視頻中回憶起在觀看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書畫展,“我們生活在大眾文化時代,在技法上,我的繪畫方式是‘一起呵成’的,這和中國的書法很像,我喜歡中國的書法,悠閑、松弛,比日本書法更豐富。”

亞歷克斯·卡茨與流行藝術

亞歷克斯·卡茨,1927年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猶太家庭,他的父親是移民,失去了在俄羅斯擁有的工廠。目前,卡茨在紐約生活和工作。

亞歷克斯·卡茨

現(xiàn)年93歲的亞歷克斯·卡茨以獨樹一幟的人物肖像畫和風景畫聞名于世,對年輕一代藝術家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在當時藝術運動和探索紛紛涌現(xiàn),抽象和反傳統(tǒng)成為主流的時代背景下,他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在自由借鑒大眾流行文化、波普藝術、抽象表現(xiàn)主義和色域繪畫等風格元素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極具辨識度,擁有鮮明個人特質的極簡主義美學。

亞歷克斯·卡茨自畫像

1946年至1949年,卡茨在紐約庫珀聯(lián)合會學習,并受到了馬蒂斯等藝術家風格的影響。1949年至1950年,他在緬因州斯科維根的斯科維根繪畫和雕塑學院學習。從1954年到1960年,他制作了許多靜物畫、緬因州風景畫和小人物的小拼貼畫。

1957年,卡茨遇到了在紐約大學學習生物學的艾達·德爾莫羅,后者隨之成為他的妻子。那之后,艾達和他們的孩子們也一直成為了卡茨繪畫的主題。在卡茨的藝術生涯中,有超過250幅艾達肖像畫,是他的重要主題。此次展覽中,觀眾也可以看到他筆下的妻子。

亞歷克斯·卡茨與妻子

卡茨在20世紀80年代獲得了公眾的極大關注。他以其大型畫作而聞名,這些畫作大膽簡潔,色彩鮮明,現(xiàn)在被視為流行藝術的先驅。他的畫作幾乎平均分為肖像畫和風景畫。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他畫了紐約的風景、緬因州的風景,以及家庭成員、藝術家、作家和紐約社會的主要人物的肖像。

平面化的視覺沖擊與剪貼裝置

亞歷克斯·卡茨的人物肖像畫一改寫實主義對體積、形象細節(jié)、光影的刻畫,通過平面化處理,改變了傳統(tǒng)的寫實主義觀念,在抽象表現(xiàn)主義占據(jù)主導的時代,為繪畫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新的可能性。他通過簡潔的線條提煉人物形象,將受光與背光簡化為兩個平面,對人物和背景同時進行平面化處理,極大簡化了人物的立體感。同時,他的人物肖像作品往往尺幅巨大,在構圖上深受20世紀60年代大眾電影、電視、時尚與戶外廣告牌興起的影響。他認為,我們看所有的事物都帶有著我們自己的文化背景,我們生活在大眾文化時代,所以我們也很容易理解這些大眾文化。

亞歷克斯·卡茨,《艾達3(雙人)》,2013

亞歷克斯·卡茨,《分隔6(愛麗兒)》,2014

1960年后期,卡茨將繪畫對象從人物擴展到風景。其風景畫非不僅是真實風景的再現(xiàn),而是將自身所感知到的“風景” 進行視覺化處理。在他看來,光是比場所更重要的元素,從風景中描繪出的光便是進入畫家眼中那一瞬間的光。如作品《樺樹和松樹》(2002)以單色黃色為背景,用交錯縱橫的樺樹樹枝點呈現(xiàn)出一片金色的光輝。而作品《田野1 》和《草》則是用寥寥幾筆來再現(xiàn)了光影交錯的景象。

亞歷克斯·卡茨,《三重奏》,2009

亞歷克斯·卡茨,《草》

此外,卡茨的與眾不同還體現(xiàn)在藝術家對單色背景的運用。20世紀50年代,卡茨受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巴尼特·紐曼(Barnett Newman)對光和空間詮釋的啟發(fā),開始在單色背景上進行繪畫,用大面積平涂的單色背景創(chuàng)造性地去除了圖像的景深和敘事性,在突出觀者對描繪對象最直觀感受的同時,將圖像從與參考對象的對比中解放出來。

在2樓的展廳中央,放置的是其創(chuàng)作于2013點8幅剪貼系列裝置作品,展現(xiàn)他從平面到立體空間的探索。而這些剪貼作品也是卡茨自認為的最與眾不同的作品。

展廳現(xiàn)場,剪貼系列裝置

展廳現(xiàn)場,剪貼系列裝置

復星藝術中心展覽部負責人端木霞子告訴澎湃新聞,“他的剪貼畫的作品是從1959年就開始做了。他畫完肖像后覺得人物與背景格格不入,便把人物剪下來放在木頭上,連接到U形支架上,第一次嘗試的將作品由2D轉化到3D,將人物從畫布中給解放出來?!?/p>

“在這個區(qū)域,我們可以看到他想探討點'人物真實大小的關系’。他覺得不同的視角所展現(xiàn)的距離感是不同的。在廣告牌上,一個明星的頭部尺寸可達6米高,但你卻會覺得那是一個真實的人。同時,他用頭部所展現(xiàn)的是一個整體的人物形象。他覺得這些感受是跟流行文化有關系的。這些作品,有些像立體主義,并不是完全契合的,有的則借鑒于電影剪輯的方式,如同導演在布局空間?!?/p>

似于書法技法的用筆

在三樓的展廳中,除了展現(xiàn)其人物及風景作品外,還有一部名為《五小時》的視頻,為觀眾展現(xiàn)藝術家“濕蓋濕”(wet on wet)的繪畫技法。該視頻再現(xiàn)了1993年亞歷克斯·卡茨在紐約工作室創(chuàng)作作品《1月3日(1993)》的五小時實際繪畫過程。

影像《五小時》

端木表示,“傳統(tǒng)的油畫是在一層涂完后,等顏色干了再上色,而他的作畫方式是在顏色沒有干的情況下涂第二層,以此讓筆觸非常順滑,也使得油畫顯得薄。因為平面畫本身是需要薄的。他在1960年代初嘗試這樣的方式,直到70年代中期,才真正掌握了這個方式?!?/p>

由于“濕蓋濕”的畫法使得顏料不能完全被覆蓋,所以藝術家在下筆時不能出錯。在卡茨看來,這樣的下筆方式和中國的書法有著相似之處,有布局、有謀略、有連貫性、不容出錯。

亞歷克斯·卡茨,《瑞秋》,2012

在二樓展廳的開端,有一段卡茨拍攝于近期的視頻,即是93歲的藝術家在疫情期間對于中國觀眾的問好,也是其闡釋自己藝術理念的短片。

在短片中,他回憶起自己所觀看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書畫展,“在那里,展出了不同流派的書法,可以看到皇室成員到文人的不同書寫風格。我喜歡中國的書法,很悠閑、松弛、比日本書法更豐富。我自己的作品也沒有過多的修飾,在用筆上很直接,一氣呵成,這和中國的書法很像?!?/p>

三樓展廳,以拼貼方式呈現(xiàn)風景與人物

三樓展廳,卡茨的小尺幅作品和相關文獻

如今,93歲的卡茨身體健康,依舊在作畫?;厮菟囆g家60余年對具象繪畫的堅持和探索,可以領略藝術家對時代文化和藝術風格的探索。

展覽將展至8月9日。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