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上海書展期間,上海新華發(fā)行集團上海書城雜志社有限公司與上海三聯書店聯合舉辦了《書城》雜志的兩部精選集《看見與被看見》《有象》的首發(fā)儀式。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陳子善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戴燕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李天綱教授與《書城》雜志主編、上海三聯書店總編輯黃韜參加了首發(fā)活動。
活動現場
《書城》雜志現由上海報業(yè)集團主管,上海新華發(fā)行集團上海書城雜志社有限公司編輯出版發(fā)行。2014年、2015年、2018年《書城》雜志三度榮獲“中國最美期刊”稱號,2019年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精品期刊展”及全國中學圖書館館配期刊推薦目錄。
此次《書城》雜志與上海三聯書店合作,從最近十年刊物中遴選部分優(yōu)秀作品,出版《看見與被看見》和《有象》兩冊精選集?!犊匆娕c被看見》由“史乘”角度切入,選文不僅有中外歷史敘事,亦包括講述文學史、藝術史、科學史等各類學科史的文章;《有象》聚焦“藝文”話題,有文學藝術文本解讀,亦有作家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札記和藝術隨筆。
《看見與被看見》
在活動現場,《書城》的編委之一戴燕老師由這兩本很厚的精選集,回想起10多年前同陳子善老師一起參與編輯工作時討論的問題,即文章的字數限制應該是多少。
“《書城》的定位是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中愛讀書的讀者,所以我們就說不要太長吧,六七千即可。比正式的論文短一點,比報紙副刊長一點,這是我們花了很長時間討論的一個問題。可這十幾年來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自己有時候看網絡上的文章字數越來越短,從六七千字變成三四千字,再從三四千字變成兩三千字,讀者的耐受力越來越低了?!?/p>
“現在網絡文章的標題越聳動,越受人歡迎。僅從這一點來講,時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不過如果各位讀者留意的話,會看到我們這兩本精選中的文章字數大概還是五千到七千字,不知道是否符合現在讀者的胃口?!?/p>
2020年8月號《書城》
陳子善老師也回憶道:“戴燕老師曾經采訪過海內外很多學術大家,當時是在《書城》雜志上連載,后來還結集出版。那些都是圍繞大家關心的學術問題和學術經歷進行的深入采訪,而不是隨意的談話,所以非常有意義。”
陳子善認為《書城》雜志很鮮明的特色之一就是用稿范圍很廣,涉及人文社科甚至科學領域的文章,只要有趣、有見解、給人以新意的,都能夠發(fā)表。并且編者的學術視野很寬廣,風格也很活潑。“這次將10多年來發(fā)表的文章精選出版,對于《書城》來講也是第一次?!?/p>
《有象》
李天綱老師講道:“以‘書’為名的雜志在改革開放以后涌現出一大批,因為當時強調‘讀書無禁區(qū)’和思想解放。但目前留下來的只有北京的《讀書》、上海的《書城》和長沙的《書屋》等。就像戴燕老師講到的,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想走通俗化的路線,文章需要越來越通俗,受眾也越來越年輕,也就是我們的文章需要寫得精妙可讀。但是有思想、有學術內涵的文章,任何形式的大眾媒體也都是需要的?!?/p>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好的東西就是好的東西,好的文章就是好的文章。其他任何類型的通俗媒體,都需要好的文章。我今天仍然相信這個想法,文章還是要好,要好看,要有內容,要有學術,要有思想。我們這些人年齡大了,但還在堅守,同時也相信隨著一個人的成長,可能越來越需要閱讀有內涵的文章。今天的這兩本書是《書城》里選出來的,我只是一個作者,還有一大批的編者,他們聯絡了很多學者,都是寫文章的好手?!?/p>
活動之后,澎湃新聞采訪了上海新華發(fā)行集團總裁、《書城》雜志社長李爽?!稌恰冯s志歷經幾次改版,最近一次改版是2013年,李爽社長說,“在這次改版中,《書城》雜志確定了‘營造讀書氛圍、倡導理性精神、推廣深度閱讀、傳承經典文化’的辦刊宗旨,以思想、文化、藝術為內容定位,涉及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經濟、科技等領域。希冀能夠在人文關懷的視野下,實現多領域、多學科的跨界融合與對話。《書城》雜志將推廣深度閱讀作為自身的時代使命,作為一本扎根上海的人文期刊,希望能夠彌補碎片化閱讀帶來的思考局限,和讀者一起分享思想之美、文化之美、視覺之美。”
附:《看見與被看見——《書城》精選(一)》目錄
何懷宏:看見與被看見——閱讀《理想國》的一條思想主線
何懷宏:活下去,但是要記住——莫言作品中的鄉(xiāng)土歷史與生命記憶
陳嘉映:快樂與至樂
姚大力:“故事”在歷史研究中的意義
葛兆光:諦聽余音——關于學術史、民國學術以及“國學”
葛兆光:徘徊到糾結——顧頡剛關于“中國”與“中華民族”的歷史見解
張汝倫:讀書與人生
張汝倫 趙穗康:從藝術哲學得到解放——關于藝術哲學的對話
樊樹志:文人結社與晚明文化生態(tài)
樊樹志:1590年代的朝鮮戰(zhàn)爭
戴 燕:在世界背景下書寫中國文學史——從翟理斯到王國維、胡適
江曉原:一個科學史研究者眼中的愛因斯坦
江曉原:火星故事——在幻想與現實之間
張信剛:文明的地圖:回顧與前瞻
《有象——《書城》精選(二)》目錄
鄭培凱:陸羽與茶道審美
鄭培凱:啜英咀華
鄭培凱:晚明飲茶風尚
戴 燕:華佗無奈小蟲何
戴 燕:“這是多大的使命呀”——試論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的貢獻
葛兆光:借紙遁窺牖(節(jié)選)
葛兆光:福州黃巷葛家——《葛生蒙楚》之一章
李天綱:“中西醫(yī)的調人”——高晞《德貞傳》讀后
李天綱:卅年風雨共經歷
李天綱:馬爾智和“蘭花指”
陳平原:作為大學校長的蔣夢麟
陳平原:走向地方的新文化——“潮州民間文學叢書”總序
陳子善:張愛玲三題
陳子善:創(chuàng)造社的“創(chuàng)造”
姜建強:日本浮世繪文化的一個視角
姜建強:在咖啡之神與咖啡之鬼之間——日本咖啡文化的一個視角
馬慧元:牛頓的苦惱:聲與光的故事
馬慧元:音樂幾何
趙穗康:守其雌
趙穗康:鏡框內外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