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代豐腴秀美的宮廷嬪妃,到宋代端莊婉約的大家閨秀,再到明、清以后傾向纖細瘦弱的骨感美女……澎湃新聞獲悉,10月6日,“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展,特展按照主題及年代,選展七十一組(件)院藏精品,內容分成“群芳競秀”與“女史流芳”兩大單元。前者是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于近現(xiàn)代的繪畫,包括傳唐周昉《調嬰圖》、《內人雙陸圖》、宋代李公麟《畫麗人行》以及宋元時期的宮廷后妃畫像、明清時期名家筆下的仕女圖等等。
宋 楊氏 《題馬遠倚云仙杏》
天下男女各半,女性在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擁有不容忽視的地位與貢獻。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以女性為對象,或者由女性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數(shù)量豐富,且藝術價值極高。但不容諱言,中國數(shù)千年的古代社會,基本上仍是一種以男性為主導的環(huán)境架構。因此,諸如“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女子以弱為美”,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說法,確實對中國的女性影響深遠,也發(fā)展成多數(shù)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導致極多女性的才藝,終其一生,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這些女性的處境與心聲,只有透過一些優(yōu)秀藝術品的詮釋,才幸運地博得同情與關注。
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擬按照主題及年代,選展七十一組(件)院藏精品,內容分成“群芳競秀”與“女史流芳”兩大單元。前者是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于近現(xiàn)代的繪畫,具體勾勒歷代女性所扮演的多元角色與風格面向。后者則為女性藝術家的作品,盡管青史曾留名的女性創(chuàng)作者,與男性相比,數(shù)目差距極為懸殊,但其中絕不乏筆墨清麗且風格獨具的佳構。本單元展出的作品,適足以反映女性在不同的工作場域中,所曾經(jīng)展露過的才藝。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局部)
“值此女力崛起的21世紀新世代,期待透過“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一方面展示書畫和緙繡本身所涵容的藝術美感,另外,也能夠激勵大家推陳出新,針對與女性相關的議題,發(fā)想出兼具有時代意義的嶄新觀點。”主辦方表示。
女性審美的標準,往往會隨著時代變遷,呈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展覽“群芳競秀”單元分三個區(qū)域,帶領大家欣賞各式各樣的古代女性典型,包括唐代豐腴健美的宮廷嬪妃,宋代端莊婉約的大家閨秀,還有明、清以后傾向纖細瘦弱的骨感美女。在作品面前,不僅讓人禁不住贊嘆畫家精妙的藝術造詣,形象背后,還隱藏了曲折凄美的故事情節(jié)。
以二十一世紀的眼光,來重新檢視古代女性形形色色的樣態(tài),無疑可以拓寬現(xiàn)代人欣賞美的角度。雖然,我們已無法改變古代女性的命運,但卻能夠透過對她們的了解,調整女性的自我認知,繼而使未來的性別關系更加和諧。
周昉(活動于8世紀末),京兆(今西安)人,善繪人物,世稱神品。傳唐代周昉《調嬰圖》畫貴族仕女,頭梳高髻、身著長裙、肩披羅帔,是唐代女性的典型裝束。人物或攜琴、撥箜篌、吹笛、調琵琶、彈奏古箏,雍容自若。乳母懷中嬰兒,神情似乎與樂音相呼應,形成閑適優(yōu)雅的畫面。古代貴族階層為維護既得利益,十分重視子女教育,《調嬰圖》即是女性家庭成員,對兒女進行教化的場景。
傳 唐 周昉 調嬰圖(局部)
傳 唐 周昉 調嬰圖(局部)
“雙陸”是兩人進行的棋盤游戲,發(fā)源于古天竺,盛行于唐朝。據(jù)《舊唐書?后妃列傳》及唐人詩句,可知深得宮廷及上層社會所喜愛。《內人雙陸圖》畫兩位濃麗豐腴的貴族婦女對坐行棋,觀棋應候的婢侍圍繞周邊,呈現(xiàn)以棋戲消遣的生活情調。棋手座下的月牙凳,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唐代婦女生活中。
傳 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
《繡櫳曉鏡圖》無作者款印,題簽標為王詵(1036-1099),但風格不似,推斷應出自宋代的院畫家。畫幅呈紈扇形,原本是供招涼生風的實用物,后來才改裝成冊頁。畫中花樹掩映,屏榻錯落,一宮裝美人對鏡而立,兩名侍婢手捧匲盒,低頭看著里頭的化妝用物。無論人物及配景,鉤描均極細膩,色彩雖繁復但不失淡雅,充分展現(xiàn)出女性溫柔恬靜的美感。
宋 王詵 繡櫳曉鏡圖
李公麟《畫麗人行》根據(jù)杜甫《麗人行》詩,描寫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等一行共九人,在初春時節(jié)騎馬出游的情景。女子體態(tài)豐腴,額鼻都反映當時留白的風尚。馬匹肥美健壯,隊伍優(yōu)游閑適。無論是人馬造型、發(fā)型衣服或設色畫法,都有明顯的唐代風格。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
原作并無畫家款印,后人可能因為宋代李公麟(1049-1106)擅長畫人馬,便推測此作為他所畫。李唐《文姬歸漢圖冊》是以東漢才女蔡文姬(162-229)陷胡的坎苛經(jīng)歷,做為創(chuàng)作背景的歷史故事畫。全冊共十八幅,每段畫面對于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車馬、配景,都有極細膩的描繪。每幅并附有《胡笳十八拍》詩文,成為圖文對照的形式。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之一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之一
作者原先被定為李唐(約1049-1130后),但成作時間應稍晚。畫中雖有多處被補綴過,但大體仍維持了南宋院體繪畫的精麗特質。
李嵩《聽阮圖》畫庭園里綠樹成蔭、花朵綻放,一文士手持拂塵,倚坐在榻上納涼,聆聽著女樂撥阮,身旁另有一美人拈花,兩名丫鬟焚香、揮扇。榻上和案頭復羅列了供玩賞的器物,景境于閑適優(yōu)雅中,刻畫出古代文人與女性的生活剪影。
宋 李嵩 聽阮圖
舊題作者是李嵩(活動于1190-1264),但畫中人物造型和筆墨均更近于杜堇(活動于1465-1505),故推斷年代應在明代中期。
宋人《徽宗后 欽宗后半身像》無款,右幅畫徽宗后,左幅畫欽宗后。兩后均頭戴冠花釵冠,兩側有下垂的博鬢,并以龍紋做裝飾。面部化妝相當?shù)?,但在額頭、鬢角和兩頰,貼有珍珠花鈿。身穿朱領藍衫,上繡金龍和搖雉,描繪極見細膩富麗。
宋人 徽宗后 欽宗后半身像
兩后在靖康之難中(1127),遭金人挾持,相繼客死異鄉(xiāng),境遇悲慘。盡管衣飾華麗,眉宇間,依稀隱現(xiàn)內心不安的情緒。
錢選《招涼仕女》選自《集古名繪》冊,畫二美人,頭戴薄紗高冠,一著綠衫,一穿白衣,手執(zhí)紈扇,優(yōu)游于庭園中消暑。后方襯以花樹與太湖石,布局簡約而設色典雅。衣紋線描用筆細勁,宛如游絲,應出自名家手,惟無作者款印,右上方舊簽題定為錢選。
宋 錢選 招涼仕女
錢選(約1235-1303后),字舜舉,浙江吳興人。宋亡后不仕,寄情詩畫,精于摹古,被列名吳興八俊。
宋高宗先后立過兩后,元配邢夫人于靖康之難被俘,高宗即位后,遙冊其為皇后。紹興十二年(1142),邢后棺槨由北地迎回,吳夫人才正式被冊立。吳后夙喜讀書,翰墨修養(yǎng)極高,曾經(jīng)為高宗代筆,深受寵信。
宋人 宋高宗后坐像
此幅《宋高宗后坐像》所繪即為吳后,她頭戴九龍花釵冠,面貼珠鈿。身著深青色祎衣,上繡十二行對雉,并用朱色作邊飾,上綴以龍紋,華美至極。
《洛神圖》是衛(wèi)九鼎存世唯一的仕女畫名作。以白描法畫洛神宓妃駕輕云,凌空在浩渺的江面上徐行,景境高古。柔韌的衣帶隨風飄飛,宛如游龍回轉,婉婉升起,充分展現(xiàn)空靈出塵的美感。中段大片留白,左方有一處挖補痕跡,右方則是倪瓚的題跋。遠方以淡墨寫意畫平緩山丘,可能出自他人所添附。衛(wèi)九鼎(14世紀),字明鉉,浙江天臺人。
元 衛(wèi)九鼎 洛神圖
元人《元世祖后 元順宗后半身像》無款,作者待考。右幅畫世祖后,左幅畫順宗后。兩后頭頂所戴的罟罟冠,與畫成一字的眉型,是極為吸睛的元代妝容。
元人 元世祖后 元順宗后半身像
此類半身像,具有底稿的功能,可據(jù)以繪制全身的立軸像。元代畫宮廷御容,結合中原傳統(tǒng)與域外風格,人物臉型飽滿渾圓,雙頰泛紅,五官特色鮮明。衣領邊飾,采用伊斯蘭風的“納石失”織金錦,尤其精致華麗。
唐寅《陶谷贈詞圖》畫北宋初陶谷出使南唐,南唐派宮妓秦蒻蘭喬裝成驛吏女兒,試圖引誘,陶谷果然心生邪念,寫詞相贈。后陶氏在后主款宴中擺出正人君子派頭,后主遂令蒻蘭出來勸酒唱歌,歌詞正是陶谷所贈,頓時讓他狼狽萬分。
明 唐寅 陶谷贈詞圖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吳縣(江蘇蘇州)人。初師法周臣,后廣學宋元,畫風兼得精謹秀麗與清勁淡雅,位列明大四家。
唐寅《畫班姬團扇》取材自《怨歌行》,畫班婕妤(西元前48-6)手持紈扇,獨自在棕櫚樹下悄然佇立,神情悵然若有所思,前景以蜀葵花點出夏末秋涼的時令。作者透過景境與人物的巧妙配搭,深刻描繪出畫中人的感情和際遇,讓觀畫者得以超邁時空,共感漢代美人的滄桑與情癡。
明 唐寅 畫班姬團扇
仇英《漢宮春曉》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代皇家庭園殿宇為背景,描繪后宮嬪妃百態(tài);其中,并包含畫師毛延壽為王昭君寫像的著名故實。全卷構景繁復,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除美女群像外,也融入了琴棋書畫、鑒古、蒔花等文人休閑活動,是仇英晚期歷史故事畫的精絕之作。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局部)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局部)
仇英(約1494-1552),字實父,江蘇太倉人。畫風兼得精麗與文雅,為明四大家之一。
七夕最重要的習俗便是婦女的乞巧活動,到了晚上婦女用彩線穿七孔針,在庭院中設香案供桌,擺上泥偶“磨喝樂”來供奉神靈,借以向織女乞巧與求得多子。仇英《乞巧圖》借由描寫七夕時的各種活動,帶領觀者一窺宮中女子私密又風雅的生活。樹干上雖有仇英簽名與蓋印,不過應非他的真跡,而是接近尤求(活動于16世紀后半)一派的畫家所作。
明 仇英 乞巧圖(局部)
陳洪綬《仕女》選自《雜畫》冊第六開。設色劃一高髻美人佇立回首,衣著典麗,配色妍而不俗。用筆古樸沉穩(wěn),線描轉折,于方折中隱含圓勁,誠屬其精心杰作。左方行書自題詩句二行,更添畫外意??钍鹨矣希撬氖藲q所作。
明 陳洪綬 仕女
陳洪綬(1598-1652),號老蓮,浙江諸暨人。構圖布局,崇尚高古怪奇,卻又意趣盎然,是晚明極具影響力的變形主義畫家。
明 陳洪綬 縹香
《隱居十六觀》是十六幀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白描淡彩人物圖冊,每幅皆有用典。陳洪綬《縹香》選自第十五開,畫中女子手托一書,主題可能與唐代才女魚玄機(約844-868)有關。玄機曾在長安觀榜后寫下“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抒發(fā)女子無法攀桂折枝的不甘心聲。
《顧繡西池王母》掛屏所繡是道教女仙的代表人物西王母。祥云間,王母娘娘手捧壽桃,乘彩鳳飛至,旁有執(zhí)扇女仙隨行,是民間流行的圣像造型。
明人 顧繡西池王母
顧繡形成于明代萬歷(1573-1619)年間,為上海顧名世家族女眷所創(chuàng)。顧名世,嘉靖(1522-1566)進士,修筑江南園林,以詩詞書畫會友,顧氏女眷參與其間,以針代筆詮釋宋元名跡,刺繡也逐漸成為上層婦女的藝術活動。
朱耷《東坡朝云圖》畫梧桐樹兩棵,蘇東坡手拿扇子坐在椅子上,身體斜靠桌案,雙目注視著身軀微屈,正在書寫的朝云。蘇軾在錢塘當官時,將名妓朝云納為妾,她起初不識字,事東坡后才開始學書。后來蘇軾貶至惠州,家奴皆散去,唯獨朝云相隨。
清 朱耷 東坡朝云圖
朱耷(1626-1705),江西人,號八大山人,與弘仁、石谿、石濤并稱“四僧”。
黃慎《煉丹圖》畫八仙中的何仙姑、李鐵拐與張果老圍爐煉丹,爐煙裊裊,虛實相映。畫幅頗大,作者在描繪與上色時,都顯得大膽不拘。人物的衣紋與頭發(fā)、胡須,充滿了輕重、疏密、粗細的變化,具有強烈的視覺刺激與飛動感,形成明顯的個人風格面貌。
清 黃慎 煉丹圖
黃慎(1687-1768后),福建寧化人,字躬懋,號癭瓢,揚州畫派名家。
耕織圖題材始于南宋,描寫性別分工的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男耕女織各司其職??滴跄觊g焦秉貞奉詔重新編輯并鏤版刊行,此幅《耕織圖》以焦圖為藍本,采西方透視與凹凸陰影法繪制,并賦予明麗色彩。
清 冷枚 耕織圖
冷枚(活動于17世紀后期至18世紀前期),山東膠州人,師從焦秉貞(活動于1689-1726年間),善人物界畫,尤精仕女,畫風工麗妍雅,于康熙、乾隆朝供職內廷。
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花之寺僧。寓居揚州,金農(nóng)(1687-1763)弟子。
清 羅聘 蘇小小像
蘇小小相傳是六朝南齊時(479-502)的錢塘名妓,她勇于追求愛情的形象深植人心,歷朝文人多有歌詠。本幅畫蘇小小著清裝像,以獨特方式處理其衣紋服飾,面容采用傳統(tǒng)畫法,刻畫出復雜微妙的人格特質。本幅為蘭千山館寄存。
溥心畬《紈扇仕女》畫一綠衣女子坐在太湖石后方,纖纖玉手拿著團扇,眼波流轉,身姿柔媚,頗有婀娜風情。不僅構圖相當具有巧思,由于深厚的書法功力,線條呈現(xiàn)出柔中帶勁的質感,構成獨特的仕女畫風格。
民國 溥心畬 紈扇仕女
溥儒(1896-1963),河北宛平(今北京)人,字心畬,號西山逸士。畫家本人對這個畫稿似乎相當滿意,因此曾經(jīng)好幾次畫贈好友。
“天尊地卑”的觀念在父系社會下,經(jīng)過男性學者演繹,“男尊女卑”成了地位高低的界定。這種積非成是的論述,打破自然狀態(tài)中原本的和諧與平衡,也成為傳統(tǒng)文化意識的一部份,主導了婦女數(shù)千年來的角色定位。雖然相傳“畫始于嫘(舜妹)”,但絕大多數(shù)的“她”,都還是隱沒于藝壇,甚至失去姓名權。盡管古代女性不容走出閨房,但還是有眾多的“她”,突破種種束縛,發(fā)揮所長,在一向以男性為主流的藝術史中,占居一席地位。
第二單元“女史流芳”分繪畫、書法和緙繡,呈現(xiàn)從宋至清,在美術史上留有一席的“她”,庋藏于清宮的藝術成就;另外也選介民國以后的女畫家,借以導正“女子無才”的舊思維,并鼓勵更多女性發(fā)揮才情,形塑自我。
宋 朱克柔 花鳥
宋代朱克柔《花鳥》為淺褐地色織,或含苞或盛放的芍藥干枝上,山雀虎視耽耽盯著葉脈邊上的小蟲子,似乎下一刻就要振趐飛身掠啄。自然界充滿張力的一幕,借由巧手妙技轉化成表面緊實,絲縷勻稱,帶有立體絲光效果的藝術佳作。
朱克柔,生卒年不詳,名剛,今上海松江人。自幼學習緙絲,累積豐富的配色經(jīng)驗及運線技巧,成為南宋著名的緙絲工藝家。
宋代楊氏《題馬逺倚云仙杏》工筆設色畫杏花一枝,布局簡約,賦色細膩嚴謹,為馬遠(活動于1189-1225)的小品名作。右上方為楊后題詩,文辭韻雅,亦增詩畫交融的美感。楊后捺筆帶雁尾、轉折帶圓的用筆特色,皆與寧宗相近,于秀媚中饒富勁致。
宋 楊氏 題馬逺倚云仙杏
楊氏(1162-1232),宋會稽人。寧宗(1194-1224在位)后,年幼即以姿容被選入宮。嘉泰二年(1202)策立為后。
元代管道升《致中峰和尚尺牘》為管氏寫給中峰明本(1263-1323)的一封信,述及感念師恩浩蕩,并望其點化亡者,普渡家人眾生。以楷、行、草三體(雜體書)書寫,用筆端正嚴謹。封題與本幅裱成一頁,從“趙管”鈐印,得窺古代女性婚嫁冠夫姓的傳統(tǒng)。
元 管道升 致中峰和尚尺牘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浙江人。趙孟頫(1254-1322)妻,篤信佛法,善畫墨竹、梅、蘭,亦工山水、佛像。
明代仇氏杜陵內史《畫唐人詩意》畫庭園中喬木橫云,牡丹花盛放,一仕女淡妝華服,佇立于花樹前。右下方自署“吳門仇氏戲寫”。人物線描細謹,賦色妍麗典雅,前人曾稱頌仇英的畫風“發(fā)翠豪金,絲丹縷素,精麗艷逸,無慚古人?!币源诵稳莩鹗?,亦非過譽。
明 仇氏杜陵內史 畫唐人詩意
仇氏(16世紀),名珠,號杜陵內史,江蘇太倉人。是仇英之女,得力于家學,畫風精工秀麗,無一絲媚俗氣。
文俶(1595-1634),字端容,江蘇人。文從簡女,文征明玄孫女,嫁趙宧光子趙均(字靈筠)。性聰穎,善寫生,兼工畫仕女,有“國(明)朝閨秀之冠”的稱譽。
明 文俶 畫春蠶食葉
《畫春蠶食葉》畫桑枝綠葉間,鮮紅色的果實垂掛,三只飽食的春蠶正在蠕動緩行,畫面生機無限。取材清新,描繪雅致細謹,賦彩潤澤鮮麗,彰顯出生態(tài)和諧與色彩的天然美。
(本文圖文綜合整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
附:展件清單
傳 唐 張萱 明皇合樂圖
傳 唐 周昉 調嬰圖
傳 唐 周昉 士女吟詩圖
傳 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
傳 五代 周文矩 仕女圖
五代 五代人 浣月圖
宋 王詵 繡櫳曉鏡圖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
宋 李唐文姬歸漢圖
宋 劉松年 桃花仕女
宋 李嵩 聽阮圖
宋 陳居中 畫王建宮詞圖
宋 錢選 招涼仕女
宋 宋人 宋徽宗后 宋欽宗后半身像
宋 宋人 宋高宗后坐像
宋 宋人 宮沼納涼圖
元 趙孟頫 吹簫士女圖
元 盛懋 松梅仕女圖
元 衛(wèi)九鼎 洛神圖
元 元人 元世祖后 元順宗后半身像
元 元人 畫招涼仕女
元 元人 畫梅花仕女
明 文征明 蕉陰仕女圖
明 唐寅 陶谷贈詞圖
明 唐寅 畫班姬團扇
明 唐寅 仿唐人仕女
明 唐寅 畫韓熙載夜宴圖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明 仇英 乞巧圖
明 仇氏杜陵內史 畫白衣大士像
明 陳洪綬 仕女
明 陳洪綬 縹香
明 明人 明孝安皇后 明孝定皇后半身像
明 明人 顧繡西池王母
清 朱耷 東坡朝云圖
清 焦秉貞 蓮舟晚泊
清 黃慎 煉丹圖
清 丁觀鵬 畫人物
清 冷枚 耕織圖
清 姚文瀚 歲朝歡慶圖
清 金廷標 畫曹大家授書圖
清 羅聘 蘇小小像
清 錢慧安 瑤仙獻瑞
清 清人 油畫像
清 清人 美人折桂圖
民國 呂鳳子 仕女
民國 溥心畬 紈扇仕女
民國 黃君璧 仕女
民國 張大千 吉祥天女
民國 林風眠 紅顏將軍
民國 丁衍庸 木蘭從軍
民國 傅抱石 橫箏仕女
民國 程芥子 公孫大娘舞劍器
宋 朱克柔 花鳥
宋 楊氏 題馬遠倚云仙杏
元 管道升 致中峯和尚尺牘
明 鄒賽貞 書詩
明 仇氏杜陵內史 畫唐人詩意
明 邢慈靜 畫大士
明 文俶 書治安策
明 文俶 畫春蠶食葉
明 林雪 山水
明 李因 雙帆競渡
清 周禧 畫羅漢
清 陳書 山靜日長圖
清 于氏 繡御制樂壽堂詩意圖
清 計采 梅花
民國 吳淑娟 花蝶
民國 溥靖秋 畫蝶
民國 吳青霞、周練霞 合作仕女
民國 吳詠香 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