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上海,上海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等廣為人知,但上海的高校之中,也有不少博物館值得一看,卻長期“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今年上半年,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的9名師范生動了念頭,要讓高校博物館的“酒香”飄出象牙塔。
他們克服疫情無法實地參訪的困難,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探究眾多“藏”在上海高校里的博物館,開發(fā)了一套分別面向中小學生、大學生和社會大眾的《滬上高校博物館資源導覽》手冊。
近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從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fā)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加強博物館教育組織保障等方面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這份《意見》使得這幾位同學格外興奮,他們說:“將豐富的博物館資源有效轉(zhuǎn)化為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高校博物館也不能缺席!”
項目組成員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參觀
深閨中的博物館,大學里的無盡藏
2020年5月18日是全球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孟憲承書院歷史學專業(yè)三名“博物館愛好者”,在線聽了一場關于“高校博物館”講座,萌發(fā)了探索高校博物館的念頭。
與聚光燈下的社會博物館相比,高校博物館顯得異常低調(diào)?!澳銈冎廊A師大有多少座博物館嗎?”實踐的發(fā)起人、19級歷史師范班朱哲冉率先提出疑惑。
“兩個?或者三個?”快速查閱資料后,小組成員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占地面積3000多畝的校園里竟然建有“古錢幣博物館”、“歷史文物博物館”等7個實體場館及一個線上展館。
感慨之余,大家意識到,大學校園里的博物館像是“養(yǎng)在深閨”——社會知名度不高,即便是校園里的大學生們,恐怕也了解有限。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博物館應有的教育功能是否得到發(fā)揮了呢?
帶著思考,小組成員馬上進行了“云實踐”“云探訪”,通過網(wǎng)絡搜集了上海60余座高校博物館的基本信息。同時,電話訪談部分博物館工作人員,進一步核實了高校博物館在館藏、運營、服務等方面情況。
這次調(diào)查挖掘出了許多此前同學們毫不了解的博物館,有的高校博物館做得非常專業(yè),但查到資料前,大家完全想不到會有這樣一個博物館。例如同濟大學有深海博物館,劍橋?qū)W院有一個雷鋒博物館。上海師范大學的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在業(yè)內(nèi)很有知名度,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以保存“慰安婦”悲慘境遇證據(jù)為主題的博物館,但很多同學也是第一次聽說。
項目組成員在同濟大學深海探索館參觀
學生們不了解,高校博物館的開放程度也不盡相同。做得比較好的是上海師范大學的博物館,有很完善的預約機制,公眾可以打電話去預約個人和團隊參訪,如果有團隊參訪,館方還可以提供志愿者講解。東華大學的紡織博物館也有完善的面向公眾預約的機制。另一些博物館只接待團隊參訪,如華東師范大學的生物博物館是上海閔行區(qū)科普教育基地,但負責老師并非全職,所以必須提前預約。還有一些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的時間比較特殊,如上海財經(jīng)大學中國商學博物館,每周二四六13:30-16:30面向個人開放。林林總總的情況,也給公眾探訪高校博物館造成了阻礙。
“高校博物館作為博物館中的重要一員,它所擁有的教育資源遠比我們想象的豐富,但是大部分高校博物館知名度較低,社會影響力較小。我們想讓它們的社會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實現(xiàn)?!表椖拷M長李筱敏說。
跨學科組隊,共探高校博物館資源
通過面向上海市18所高校學生發(fā)放《上海市高校博物館使用情況及使用意愿調(diào)研》問卷,小組成員發(fā)現(xiàn),高校博物館因其藏品的豐富性和稀缺性,以及學科專業(yè)性,可稱為“校園里的寶藏”;但是大學生對高校博物館的認知度低,參觀率少,高校博物館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
高校博物館作為“高校”與“博物館”碰撞融合的產(chǎn)物,在育人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于是,有同學提議系統(tǒng)性挖掘高校博物館育人資源,幫助高校博物館走出“深閨”。
思路清晰了,落實卻遇到了困難。上海各高校博物館的主題非常豐富,除了大家熟悉的歷史和藝術外,還有生命科學、醫(yī)學、海洋科學、商科、體育等,且部分博物館的專業(yè)性極強。高校博物館涉及的專業(yè)范圍如此之廣,三位歷史系的同學有些無所適從——召集、吸納其他專業(yè)的“博物館愛好者”成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很快,來自漢語言文學、思想政治教育、數(shù)學、生物學與地理科學專業(yè)的6名師范生“入伙”。一支集齊語、數(shù)、生、政、史、地六個專業(yè)9名同學的實踐隊伍集結(jié)完成。
新的成員為項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來自18級生物師范班的林榕煜曾經(jīng)做過華東師范大學生物博物館的志愿者。她結(jié)合自身工作經(jīng)歷說:“團隊組織的參觀活動常常會有志愿者引導和講解,師生可以更直接、深入地了解藏品。相較之下,個人參觀往往缺乏這樣的條件?!?/p>
來自18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的汪佳妮認為:“一部分高校博物館中同時蘊含著豐富的‘四史’教育資源??梢詫⒄龟惒仄纷鳛檩d體,通過小故事的形式講述歷史經(jīng)驗里的初心和使命,后從歷史角度出發(fā)反觀當下,讓高校博物館里的‘四史’活起來。”
編寫三本導覽手冊,讓參觀不再“走馬觀花”
經(jīng)過多次集中討論,小組成員決定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認知特點和參觀需求設計不同的延伸內(nèi)容,面向大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和高中學生編寫三本高校博物館導覽手冊。從學科教育、“四史”教育等不同角度挖掘高校博物館館藏背后的教育資源,讓參觀博物館不再“走馬觀花”,而是帶著問題和思考,豐富參觀體驗、增進參觀意義。
編寫高校博物館資源導覽手冊需要針對不同人群甄選適合參觀的博物館,設計不同的參觀導覽,挖掘多角度的教育資源,采用適宜的話語風格。從學段如何劃分,到題目如何設置;從目錄如何編排,到“四史”故事如何講述……九萬多字的導覽手冊背后是小組成員們一次又一次的頭腦風暴、查資料、改內(nèi)容、再討論。看到精心編寫的三本《滬上高校博物館資源導覽》手冊裝訂成冊,小組成員們的喜悅溢于言表。
項目成員設計的《滬上高校博物館資源導覽·高中版》手冊目錄
項目成員設計的《滬上高校博物館資源導覽》手冊“四史”目錄
最終設計成稿的導覽手冊分為義務教育版、高中版和大眾版三個分冊。義務教育版以知識拓展、價值觀塑造為主要目標,結(jié)合館藏特色設計探索任務,融合知識性與趣味性;高中版主要對接新課標、接軌高考,體現(xiàn)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一館多學科”的設計思路為每個博物館設計了相應的研學內(nèi)容;大眾版則主要提供各高校博物館的參觀信息和特色館藏。
“孟憲承書院致力于培養(yǎng)卓越師范生,我們也希望這件事能和他們的專業(yè)方向和師范養(yǎng)成有所結(jié)合。” 孟憲承書院團委書記成一川是項目指導老師,在他的建議下,學生們在高中版導覽手冊上花費了最多的精力。他們將高校博物館的內(nèi)容和17版部編教材結(jié)合,衍生出了許多與教材結(jié)合的知識點,附在博物館介紹之后,以“課后題”的形式呈現(xiàn)。
如復旦大學《共產(chǎn)黨宣言》展示館(又名陳望道舊居),有兩大主題陳設,一樓是展示《共產(chǎn)黨宣言》的誕生、中譯及其影響,二樓是介紹《共產(chǎn)黨宣言》首個中譯本譯者陳望道的生平、學術及藏書。這一條目下,同學們就結(jié)合課本出了與《共產(chǎn)黨宣言》內(nèi)容相關的政治題目。
復旦大學《共產(chǎn)黨宣言》展示館頁面
“作為師范生,我們不僅要學習如何上好課,也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小組成員周思宇表示,編寫三本導覽手冊正是這樣一種創(chuàng)新式的探索。
隨著上海地區(qū)的疫情轉(zhuǎn)為可控,項目組成員也開始從“線上”走入“線下”,實地探索高校博物館,希望通過實踐,深化導覽內(nèi)容,開發(fā)線上導覽,尋找博物館資源共享新方向,助力高校博物館重新進入公眾視野。
“好的教育從來不局限于課堂和課本,好的教師應該善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挖掘高校博物館育人資源的背后,是同學們對新時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思考。”孟憲承書院團委書記成一川見證了這批學生從“想法”到“實踐”再到“成果”的付出和蛻變?!坝脤I(yè)所長探究一個細小的社會資源,用師范素養(yǎng)提供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就是社會實踐的魅力,更是未來教師的思考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