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文學”近日突然在大眾視野中走紅,豆瓣新上線的話題“凡爾賽文學大賽”如一場狂歡,眾網友都躍躍欲試,獻上了自己書寫的凡學段子。和任何一個小圈子的自娛自樂被拋入大眾輿論場后的尷尬類似,不少元老級的“凡學家”紛紛扼腕:不,這很不凡爾賽。
“凡爾賽文學”源起
與其說“凡學”是一種互聯網文學體例,不如說其是一個“?!?,這次大眾及媒體將凡學推至風口,一方面或許是這個梗極具可玩性,不僅戳中眾人神經,人人皆可“凡學”,也可“被凡爾賽”,另一方面或只是今年稍顯壓抑,大家無聊已久。
2020年7月,南方周末一篇《“凡爾賽文學”:關于身份與財富的想象》,算是凡學早期的較深度報道。可以說,在那時,凡學還只是網友“小奶球”及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小圈子內的“小眾研究”。
小奶球在早前的訪談中表示,“最初留意到這種現象源于朋友向她吐槽,有人每天在社交平臺上描述享用的高檔酒店、奢侈品、紅酒,字里行間透著‘淡淡’的優(yōu)越感?!弊约簭闹v述18世紀末法國凡爾賽宮貴族生活的日本漫畫《凡爾賽玫瑰》中找到了靈感,“就想用這個詞來嘲諷那些人,他們無疑就是想用一種‘樸實無華’的語氣來表達高人一等的感覺”。
日本漫畫家池田理代子的少女漫畫作品《凡爾賽玫瑰》
若對小奶球稍有了解,會知道她是一位“幽默博主”?;氐叫∧糖蛟诮衲?月發(fā)布的《凡爾賽公開課》,這個被流傳出了諸如“凡爾賽文學三大要素”等一堆“凡學科普”內容的視頻,會發(fā)現這其實是一個搞笑視頻。視頻中,小奶球戲稱自己為“榮譽講師”,制作了頗具喜感的課件,一本正經地講述“什么叫凡爾賽”、“凡爾賽是一種精神”,還立下了“我凡故我在”的班訓,在凡學在線課堂上,小奶球不僅和因疫情不得不上網課的“學生“認真互動,還有模有樣的點評作業(yè),督促大家記筆記、課后勤加練習。
小奶球《凡爾賽公開課》視頻
從搞笑視頻的角度來看,小奶球在視頻中的表演非常幽默,課堂氛圍模仿得惟妙惟肖,也在一定程度上嘲諷了那些我們在生活中見到后會會心一笑的“朋友圈”炫耀。而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更像是該課堂的“課后研討群”,聚集了一群研究“凡學”案例的成員們,大家或吐槽周圍遇到“含凡值”高的人,或分析各種文字段落中是否蘊含著“凡學”精髓。
凡爾賽學研習小組 倡導“研凡不言人”
有意思的是,4個月后,蒙淇淇這位似乎正應該是被凡學學習小組當作“研究對象”的文字創(chuàng)作者,卻成了大眾眼里的凡學代言人。小奶球秉著幽默博主一貫的調性,發(fā)文稱曾經是“精神貴族們的游樂場”的凡學“死亡”,整篇微博從文字到配圖,依然令人捧腹。
小奶球微博及配圖
此時,“凡爾賽文學”已經不再單純是個搞笑的互聯網“?!保路鹫娴氖悄撤N網絡文學了。
凡學的要義,是幽默和輕描淡寫
對于凡學是幽默的產物,還是“由法國皇室瑪麗安東尼的唯一純血后人”繼承并發(fā)揚的真實存在,已經不必深究,如今,“?!焙汀拔膶W”就如凡爾賽式的橋段,是炫耀還是自貶,已不再那么涇渭分明。事到如今,大家都樂于參與這場“凡爾賽文學大賽”,樂于“鑒凡”,也樂于“學習凡爾賽精神”。
而凡爾賽文學的精髓,個人看來,并非在文字上對奢侈品牌、異域城市、外語詞匯的堆砌,也并非以他人之口道出自己優(yōu)越生活的“煩惱”。在小奶球“講師”和凡學愛好者幾個月的研習中,相對有共識的一點是,高端的“凡爾賽文學”要將優(yōu)越言說得不露痕跡,表達方式也極盡輕描淡寫,才能真正體現高貴的氣質,否則,就像一眼被看出漏洞的夢幻臆想。
說起來,這有些像被全球熟知的英式幽默。每當美國演員在奧斯卡頒獎典禮時激動落淚,或是世界各地的公眾人物表現出自高自大的態(tài)度,都很容易遭到英國觀眾的詆毀和嘲笑,而英國人自己,則時常特意表現出尷尬或不自在,以自嘲和諷刺來與生活對話。
雖然英國人喜愛自嘲,但這自嘲里一同透露出的,是他們骨子里所帶的某種形式的高傲,《英國人的言行潛規(guī)則》中,英國人類學家凱特·??怂惯@樣書寫同胞:“英國人能夠在二十步之外一眼看出任何自我吹噓的跡象,即使只是電視中一閃而過的細小畫面,即使是用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語言,也絲毫不能阻礙這種才能的發(fā)揮?!边@么說來,英國人不僅自己足夠“凡爾賽”,對鑒別“凡值高”的人也十二萬分的敏感。
《英國人的言行潛規(guī)則》,[英]凱特·福克斯著、姚蕓竹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10月
而英式幽默中最難得的是他們輕描淡寫、自然而然的表達,可以說,“凡爾賽”屬性,大概早已和他們的文化融為了一體。凱特提到,“我們對于過分熱情、激情迸發(fā)、感情流露和自吹自擂等種種情緒嚴格限制”。于是,英國人平時云淡風輕對待大多數值得夸耀的時刻,也自然而然地調侃生活,英式幽默無處不在。凱特有幾位意大利友人,極盡融入英式文化,卻表示太難做到“英國式地輕描淡寫”,因為英國人在任何生活場景中突如其來的幽默,從不是刻意為之。
凱特書中提到了兩句英國國家短語的代表:“我知道我的權力?!薄暗昧?,別胡扯了!”聽起來是否相當能代表英國人的精神邏輯,也“凡爾賽”得爆表呢?
凡學的精髓,是諷刺與社會洞察
進一步領會凡學精神,可能會發(fā)現俄國作家契訶夫也早已深諳此道。他極具藝術成就的幽默短篇小說,以詼諧的諷刺書寫了19世紀的社會萬象。
安東·帕夫洛維奇·契訶夫(Anton Chekhov),1860-1904
看看他筆下的奧莉加·伊萬諾夫娜——“每到星期三,她家里總要舉行晚會。在這些晚會上,女主人和客人們不打牌,不跳舞,借各種藝術來消遣。劇院的演員朗誦,歌劇演員唱歌,畫家們在紀念冊上繪畫,大提琴家家拉大提琴,女主人自己呢,也畫畫,雕刻,唱歌,伴奏?!逼踉X夫還補充道,在座的沒有女人,因為這位太太認為所有的女人除了女演員和她的女裁縫以外都乏味、庸俗。奧莉加的丈夫德莫夫與其“凡值”相當,在被質疑自己對藝術毫無興趣時,德莫夫回應——“我不了解它們,”他溫和地說,“我這一輩子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和醫(yī)學,根本沒有工夫對藝術發(fā)生興趣?!?/p>
而中國也不乏這樣的語言大師,想必其作品大家早已熟悉。不知道他們是否能算凡學的鼻祖?我們曾在《儒林外史》中讀過吳敬梓筆下清代文人的悲喜,也于老舍的《茶館》中看過裕泰茶館的興衰,還在錢鍾書的《圍城》中,看過方鴻漸的徘徊與成敗。說起來,凡學大賽中,用中英夾雜嘲諷海歸的筆法,錢鐘書早已用過,記得方鴻漸初回國時拜訪的一位張先生嗎?他見面就是,“Hello! Doctor方,好久不見!”一邊展示家中櫥柜里琳瑯的貴重瓷器,一邊謙虛道:“磁器假的,至少還可以盛菜盛飯。我有時請外國Friends吃飯,那就用那個康熙窯‘油底藍五彩’大盤做Salad dish,他們都覺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點Old-time。”
《圍城》,錢鍾書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當然,這些幽默篇章,早已被歸為諷刺文學,載入文學史冊。不論當代人是否從經典中耳濡目染,最終要建立新的表達嘲諷的方式,小奶球在視頻媒介中所表現的幽默,大家在互聯網平臺對“凡爾賽文學”的熱情書寫,其中不乏對當今社會種種現象的洞悉。
從某種程度上,我傾向于認為“凡爾賽文學”的內核是高級的,只要不是為了諷刺而諷刺,諷刺與幽默就是一把語言的利器,已逝的偉大作家,用這種筆法,暴露上層社會的虛榮與附庸風雅,揭露官場恃強凌弱的人間百態(tài),拷問金錢對人心的腐蝕,唾棄名流中的道德敗壞,這背后,其實都飽含作者們對勞動者貧困生活的同情,那些在一個又一個時代里,他們眼里看到的,社會階級間的人民苦難。
諷刺也是一種發(fā)聲方式,以喚醒社會中沉淪的蕓蕓眾人,也包括你我。
老舍留下過一些珍貴的雜文,討論了對諷刺和幽默看法,以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在《談諷刺》中,老舍言明“作家是有正義感的”:“諷刺文學是最尖銳的批評,通過藝術形象使大家看清楚我們擁護什么和反對什么,我們怎會不需要它呢?”
但就如互聯網上流行的“夸夸群”會發(fā)展為“尬夸”,“嘲諷”也有可能發(fā)展為“尬諷”。如同幽默和失禮僅一線之隔,犀利的諷刺與惡意的中傷或許也相隔不遠,這其中的區(qū)別很難被清晰描述,但我想,至少有一點我們可以分辨:帶著酸味的嘲諷通常是只是各種情緒的出口,而帶有洞察的諷刺則多少帶些觀點上的反思,即大眾看過了,思人思己,余韻悠長,如果藝術手法上有兩把刷子,還能幽默得輕描淡寫,讓人在捧腹之后,忍不住拷問靈魂一番。
老舍,1899-1966
老舍在《談幽默》中提到,相聲就是幽默文章的一種?!爸S刺是與幽默分不開的,因為假若正顏厲色地教訓人便失去了諷刺的意味,它必須幽默地去奇襲側擊,使人先笑幾聲,而后細一咂摸,臉就紅起來?!被氐轿覀冞@個年代,大熱的脫口秀表演里,網絡流傳的段子中,哪些更有生命力,是否也能了然。
說起來,老舍對自己的諷刺小說始終不滿意,在一次題為《讀與寫》的演講中,老舍道:“寫諷刺小說除非你是當代第一流作家才能下筆。因為這是需要最高的智慧和最敏銳的思想。我對這些都不夠格,當然寫得失敗了!”謙遜如是。
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無法代表大眾
回到處于凡學風口浪尖的蒙淇淇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諸多怪異的現象,蒙的微博內容,顯然是被網友們“嘲”到了熱搜,并與她自己都不甚了然的“凡學”完美掛鉤,非常被動。而小奶球的初衷,則是主動去嘲諷他人,甚至自嘲。
近日蒙淇淇在接受各種采訪中的態(tài)度,顯然對這突如其來的“被凡爾賽”有諸多不理解,對于蒙淇淇來說,自己90%的文字都來自于真實的新中產生活,所言說的諸多細節(jié),“這樣的生活有什么很難的嗎?”如同之前抱怨物業(yè)修水管不及時住在“TOP5”小區(qū)的女作家,自認只是吐槽了生活中的普通煩惱,為何被群起而攻之其優(yōu)越感。
在這里,我想提到兩位瑞典民族學家洛夫格倫和弗雷克曼的《美好生活:中產階級的生活史》,雖然這兩位作者并非是以純人類學訓練的視角,但這部作品對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都有諸多參考價值。讀過本書后,大家可能會對“中產階級”有些更深的理解,大行其道的“中產文化”真的可以代表大眾嗎?文化背后的社會事實是如何被建構?人類又是如何通過文化制度化自身。處在當下文化中的人,不論是“凡爾賽人”,“凡學家”,還有你我,是否能有足夠的視角,跳出既有的文化體驗,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生活?
《美好生活》,[瑞典]奧維·洛夫格倫、喬納森·弗雷克曼著,趙丙祥、羅楊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在瑞典這個生活優(yōu)越的福利國家,中產階級世界觀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也不過是始于19世紀,20世紀這個詞匯才開始流行。但有意思的是,隨著19世紀瑞典中產階段的擴張,他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觀念逐漸成為瑞典文化的主流,迅速占據了公共話語,也影響了人們的私人生活。
列舉幾個典型的19世紀瑞典中產階級寫照,大家或許可以以此重新審視和反思我們如今社會上日益增加的“新中產”人群。
規(guī)訓時間。對瑞典的中產階級來說,時間體系是高度理性的,需要被嚴格地格式化,時間被拆成更小的單位,需要不斷量化、標準化,時間的使用也需要高度地專門化,任何事情都對應專門的時間和地點,因為對他們來說,時間代表了價值,精打細算地利用時間,是生產和勞動細化的基礎,也是資產階級在上升過程中,通過工作獲取資本和地位的必要途徑。
那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順應自然節(jié)律生息的農民,就被他們視作懶惰、無紀律,以及虛擲光陰。
崇尚自然。中產們喜愛和自然有關的主題,愛好登山等戶外運動。在18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的瑞典,中產階級的客廳和休息室充滿了帶著異域情調、承載自然母題的裝飾,地毯上的藤蔓植物、野生植物圖案,客廳里的棕櫚樹,世界各地的風景常被展示于裝飾中。羅蘭·巴特在1972年犀利地指出:“對群山的熱愛剛好契合中產階級的世界觀。”“他們早期的旅游指南,幾乎全部充斥著雄偉的山脈,裸露的峽谷以及奔騰的激流,這些景觀不僅代表野性和新奇,更代表孤獨、疏離、新鮮和純粹。”這一切,都是中產們營造出的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質。
而那些可以給土地“75種命名”的農民,能用“25種不同叫法稱呼青魚”的漁夫,需要“區(qū)分40種不同的雪”的拉普蘭人,這些掌握生于自然實踐中積累到知識的人卻被忽略,不再被頌揚。當然了,新興的中產階級要證明自己所具備的知識和觀念的優(yōu)越性。
家庭幸福。當代人對偉大愛情的追尋從未停止,而是否會想到,是在18世紀以后,中產階級才給了婚姻以愛情為基礎的內涵。在農耕社會中,社會景觀的基本單位就是農場,家庭是生產勞動的單位,互相之間的維系在勞作行為中體現。而在中產階級取得了社會地位之后,家庭已經不再是生產單位,而是消費單位,中產階級的文化中,他們強調情感對于維系家庭的重要性,“愛”是丈夫與妻子間的“黏合劑”,相親相愛則是他們希望構建的家庭氛圍。
《阿諾菲尼的婚禮》,[荷蘭]揚·范·艾克,1434年
但有意思的是,當時的瑞典中產階級家庭,婚姻常常是不平等的結盟,男士需要擁有事業(yè)、社會地位、房產、家私,才能與女性談婚論嫁,年輕女性則在不諳世事時就要比年長自己數歲的“成功人士”訂婚,她們被視為天真無邪,需要在丈夫的羽翼下被保護,遠離“丑陋的社會”,傾注精力打造家庭這個溫暖的港灣,撫育后代,多數時候,由于脫離社會,他們與丈夫幾乎沒有社會方面的共同話題。而未婚女性,幾乎沒有創(chuàng)立自己事業(yè)、建立自己家庭的機會。
即便如此,“愛”依然是19世紀中產階級最推崇的浪漫,親熱與情感,是他們新文化情結的重要組成部分。兩位作者在書中寫道:“這種看法不僅反映出中產階級對婚姻充滿年輕人般的迷戀,更是他們對友愛的新崇尚。他們把這種真誠作為一種武器,以此反對傳統(tǒng)上等階級度對情感的任意揮霍。”而農民對婚姻更為實在的考慮,自然對也被中產階級視為粗俗。
更有意思的是,在中產階級形成主流話語之前,也就是18世紀晚期,社會的舊精英群體,便是貴族,是那些真正起居于凡爾賽宮的“舊階層”。值得玩味的是,那些瑞典新興的中產階級,一方面要與舊貴族對立,疏遠他們,又要尊崇和模仿他們。
所以,在19世紀,中產階級似乎還是一種充滿與貴族抗爭精神的亞文化代表,甚至象征著自由與獨立。而到了19世紀末,貴族已然成為了薄弱的社會階層,瑞典的中產階級與之在社會及文化上合并,迅速占據了社會上層的位置后,事情就變得不太一樣了。作者稱:“一個擴張中的階層開始將自身生活方式和觀念定義為‘瑞典文化’甚至‘人類本性’,同時伴隨它企圖殖民和改造其他社會群體文化的努力,這些社會群體被他們視作地等文化乃至無文化的代表?!?/p>
而作者所說的“其他社會群體”,包括農民和工人階層,其實,在作者眼中,“中產階級的文化”還頗有“文化霸權”的性質。
對于21世紀的中國新中產階層來說,歷史是否在重演?各種虛構的關于上流社會、美好生活的想象,被構建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包圍著新中產們,消費、自然、藝術逐漸淪為空洞的包裝物。而他們是大眾嗎?我想不論是在歷史中、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度來說,他們都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
沒有任何人能憑想象進入他者的生活
在新中產享受著確為自己打拼來的生活時,是哪里需要被詬病呢?
大概是因為如果他們跳出這不足幾十年的優(yōu)渥生活,看一看過去,又或者僅僅在我們這片土地上,看一看已經對他們成為“他者”的人的生活,這種“輕描淡寫”的炫耀或抱怨,有點兒失禮;但顯然角度也因人而異,不少人喜愛蒙淇淇寫下的“浪漫”,這代表了一種擁有金錢、地位、愛情的美好生活,創(chuàng)作者本人也表示,女孩子要向我一樣有野心、努力,也可以擁有這一切。
總之,中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石之一是控制和節(jié)約??刂谱陨恚洕厥褂们楦?、金錢和時間都是必要的?!八麄儗⒆陨砜醋魇怯衫硇院偷赖陆y(tǒng)治的更新、更好的社會體系的代表。這種世界觀將核心角色賦予個體:‘創(chuàng)造你們自己的生活!’”于是,蒙淇淇和TOP5女作家的故事,似乎也可以被講成努力奮斗在大城市扎根并遇上良緣眷屬的勵志故事。
自然,如凡爾賽學學習小組的組員所說,“現在人真的是越來越有錢了。”對于每一個對美好生活還懷有憧憬的人來說,在生活中獲得了小小成就,希望展示一番時,也會發(fā)現自己曾經在朋友圈發(fā)出的句子,帶著濃濃的凡學意味。我大概也在朋友圈發(fā)言里有過假裝漫不經心對自己的明貶實褒吧,但當我在北方農村做田野調查時,親眼見到集市上裹著棉衣、毛線帽的人,為“10塊!”“7塊!”“10塊!”“7塊!”的生活用具討價還價,爭執(zhí)不休時,我想當我想要凡爾賽一把時,應該會臉紅和收斂。
回到《美好生活》中所講述的瑞典中產階級,作者提到,大多數19世紀瑞典中產階級的祖先都來自鄉(xiāng)村社會,他們是農場主、農民、手藝人,但對許多瑞典人來說,他們已經很難理解祖輩經歷過“忍受饑餓、疾病和糟糕的生活條件,以額頭辛勤的汗水換取每日的面包”這樣的生活。
這種遺忘并非新一代的本意,而是“瑞典人貧窮的日子”已經再沒有祖父母或父母來為下一代講述,生活在瑞典這個物質條件豐沃的福利國家的兒孫輩,也無從去體驗舊日的艱辛。對他們來說,鄉(xiāng)野和自然,充滿著夢幻的想象,那些落后的衛(wèi)生、醫(yī)療條件,被憧憬的片面所隱去了。是的,這個在19世紀早已構建了“中產階級”文化,并深深影響了世界文化的群體,如今,他們隨便描述一句自己的普通生活,就會足夠“凡爾賽文學”了。
在英國,說話的用語和發(fā)音,使用什么樣的詞,以及如何使用它們,都可以透露出社會階層地位的信息,英國人說,“他一開口,我就能看透他?!眲P特在《英國人的言行潛規(guī)則》如此風趣地說:“所有的英國人,不管他們承認還是不承認,都會落入某種社會全球階級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之中,一旦他或她開口說話,這個系統(tǒng)便能立即告訴我們該人在階級地圖中所處的位置。”
所以,不論是中產階級試圖模仿凡爾賽貴族的高雅,還是試圖表現出體恤勞苦大眾的“何不食肉糜”,都太容易暴露。全球的社會分化日趨嚴重,不同人群之間的文化鴻溝之大,不僅僅在貧富之間。對于人類學研究來說,去做上流社會的研究是困難,進入田野的所需經費太高,精力則大概要與自身的出身及奮斗史相當,而所有對于他者文化的研究,若沒有數年,是的,不是幾個月,更不是幾周,長期切身的參與、生活,及極強的同理心,也是難以得出成果和結論的。但人類學依然給我們一種看待他者的視角,試圖去逾越不同人群間的溝壑:
對每一種生活方式保持開放、理解、警覺、自省,不是容易的課題,不輕易對他人的生活下判斷、評頭論足,則更是需要修習,但至少,我們始終可以秉持著對他人包容、尊重的態(tài)度來生活,在談論自己所處的文化時,少一分優(yōu)越和高傲;在他人凡爾賽式的炫耀時,多一份為他人歡喜的從容。而最重要的是,在自己通往期待中的美好生活時,時刻銘記給其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留一份空間與資源,畢竟文化沒有高低之分,愛斯基摩人要是不在了,地球若是有一天被冰川覆蓋,我們沒有人會知道如何能在冰天雪地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