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蘇格拉底: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當有人面對杜尚的小便池這樣問我時,我應該如何回答?我說,這里包含了一場爭論,一個問題,一段歷史,一出鬧劇,等等。但是,我這樣算是回答了嗎?顯然沒有。

當有人面對自己不理解的藝術時,嚴肅地、聲色俱厲地質(zhì)問說,它美在哪里?蘇格拉底早就回答過了:美就是難呀!或許蘇格拉底的真實意思是: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蘇格拉底: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蘇格拉底雕塑

幾乎所有人面對看不懂的藝術,都會發(fā)問:告訴我,它美在哪里?

我是那種不斷被人追問這一問題的人之一,因為我是所謂的藝術理論家,做藝術批評。也就是說,我是那種不自量力的人,希望告訴觀眾,藝術意味著什么?;蛘咄ㄋ渍f,如何看懂藝術。

的確,二十世紀現(xiàn)代主義制造了藝術和公眾的對立,結果是,越是讓人不懂的,就越是藝術;相反,看得懂的可能就不是藝術。其實,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在我看來,現(xiàn)代主義藝術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是容易懂的。有誰會看不懂安迪·沃霍爾的作品?不就是流行圖片的復制版嘛!夢露人人皆知,安迪·沃霍爾就把她的流行照印成彩色版畫,這會看不懂?即使那些似乎不太容易理解的藝術,比如,抽象藝術,也容易懂??刀ㄋ够驼f得很明白,那是自發(fā)的涂抹,是隨性的發(fā)現(xiàn),原本就存在于調(diào)色板中。當然,他后來專門解釋說,里頭有“精神性”在。另一個畫家克利,強調(diào)兒童的天真純樸,努力模仿其中的稚拙,以為這樣才會發(fā)現(xiàn)“真我”。他們的作品不難懂呀,憑什么還要去發(fā)問:美在哪里?

歸根究底,是因為問者內(nèi)心有一個關于美的標準,眼前作品與其標準不符,所以才嚴重地發(fā)問??墒?,你有標準,我又如何回答?不符合你之標準的,你不懂,剩下的,其實都是討好你眼睛的東西,結果你懂了。問題是,如果藝術只涉及討好,還研究藝術干嘛?人們還去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干嘛?藝術魅力,不正好表現(xiàn)在對可能的表現(xiàn)力的探索上嗎?所以,我建議,面對不懂的作品,最好先不要這樣發(fā)問,之后,理解才有可能產(chǎn)生。

1922年,著名報人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指出,人們一直生活在巨大的成見庫之中,每天被各種成見所包圍。他慎重地說,由于個人經(jīng)驗有限,人們絕大多數(shù)的知識都來自媒體的宣傳,來自道聽途說,來自由來已久的解釋,結果是,所有這些疊加起來,就構成了超越個體的流行偏見。

這么多年過去了,李普曼的結論竟然一直沒有被推翻,成見庫就像無處不在的基因,不斷地塑造著人們?nèi)粘=涣鞯男畔⑿螒B(tài)與內(nèi)容,讓他們在各種場合不停地吵架,還自以為掌握了絕對真理,一副舍我其誰的先知姿態(tài)。

所以,當有人面對自己不理解的藝術時,當他們嚴肅地、聲色俱厲地質(zhì)問我說,它美在哪里?我就會想,我的解釋真的有用嗎?

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在他那本著名的《藝術與錯覺》中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對于藝術缺少基本常識的人,藝術對他們來說只有“像”和“不像”之分:像的,是藝術,越像,越是藝術,反之,不像的,就不是藝術,盡管如何“像”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也需要常識。正因為如此,“栩栩如生”才是描寫藝術的常用語,“畫龍點睛”成為了論證藝術不朽的傳說。

比如,當有人面對杜尚的小便池這樣問我時,我應該如何回答?我說,這里包含了一場爭論,一個問題,一段歷史,一出鬧劇,等等。但是,我這樣算是回答了嗎?顯然沒有。

還是回到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的答案吧,他告誡說,美就是難呀!我懷疑他的真實意思是: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