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山西傳統(tǒng)銀飾: 如銀歲月,美意延年

進入臘月,農(nóng)歷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辭舊迎新的熱鬧氣氛也越來越濃……1月26日,山西青銅博物館將推出一場養(yǎng)眼又暖心的展覽“如銀歲月 美意延年——山西傳統(tǒng)銀飾展”,與觀眾共度牛年新春。透過一件件精美的銀釵

進入臘月,農(nóng)歷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辭舊迎新的熱鬧氣氛也越來越濃……1月26日,山西青銅博物館將推出一場養(yǎng)眼又暖心的展覽“如銀歲月 美意延年——山西傳統(tǒng)銀飾展”,與觀眾共度牛年新春。透過一件件精美的銀釵、銀鎖、銀梳、銀扣、銀帽花、銀耳飾、銀手鐲、銀項圈、銀如意……勾勒出山西這片土地曾上演的生活圖景。

在漫漫歲月中,每件銀飾都曾與它的制作者、佩戴者、流傳者相識、相融、相守,承載和凝聚著數(shù)不盡的人間往事。時代變遷,但美好流傳,技藝和文化的傳承仍在繼續(xù),并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

展覽精選600余件各時期山西民間銀飾,其中院藏文物500余件,山西地質(zhì)博物館、晉國古都博物館及私人藏品100余件,共同勾勒出山西這片土地曾上演的生活圖景。透過一件件精美的銀釵、銀鎖、銀梳、銀扣、銀帽花、銀耳飾、銀手鐲、銀項圈、銀如意……我們看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亙古未變。

晉善晉美,美美與共。讓這些來自歲月深處的美物扮靚時下,啟迪今人。希望鐫刻其上的美好祝福,依然靈驗,伴隨我們,步入新年。作為鋪墊,展覽開始部分將會對世界范圍內(nèi),人類用銀的歷史進行簡單梳理和回顧。隨后,聚焦種類豐富、花樣繁多的山西傳統(tǒng)銀飾,分頭飾、耳飾、項飾、衣物裝飾、手臂裝飾等展示出我大山西洋洋大觀、流光溢彩的銀飾家族。

圖為一張姓人家在民國九年(1920)全家福

圖為一張姓人家在民國九年(1920)全家福

山西自古以來,民風淳樸,勤儉不華。明清時期,晉商崛起,民間穿金戴銀之風漸起,時人評“靡然向奢”“金銀滿頭”。無論富裕人家,還是尋常百姓,擁有銀質(zhì)首飾,在當時十分普遍。

精致大方的簪和釵,珠玉搖曳的步搖,玲瓏小巧的帽花、耳飾,用來梳頭定型的發(fā)梳、發(fā)箍、發(fā)夾,無不展示了古代女子的愛美之心。比之現(xiàn)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銀鎏金點翠蝶形簪

銀鎏金點翠蝶形簪


鳳鳥形銀帽飾

鳳鳥形銀帽飾


銀鎏金點翠花卉紋頭飾

銀鎏金點翠花卉紋頭飾


燒藍銀頭飾

燒藍銀頭飾


花卉紋如意頭銀釵

花卉紋如意頭銀釵


銀鎏金盤長紋頭簪

銀鎏金盤長紋頭簪


燒藍魚形銀耳飾

燒藍魚形銀耳飾

展覽中將開辟一個單元,專門展示手鐲、護甲、戒指等裝點雙手的銀飾,來看看古人是如何將美麗武裝到手指的。

嵌珍珠手鐲

嵌珍珠手鐲


花蝶紋銀指甲套

花蝶紋銀指甲套


“延年益壽”錢紋手鐲

“延年益壽”錢紋手鐲


雜寶紋鈴鐺手鏈

雜寶紋鈴鐺手鏈


燒藍獅紋戒指

燒藍獅紋戒指

不僅如此,明清以來,在衣服上佩掛銀飾也成為一種時尚,行走時,墜飾碰撞叮當,仿佛衣服也有了靈魂。

串葫蘆銀五使

串葫蘆銀五使


牧童騎牛銀鎏金吊打

牧童騎牛銀鎏金吊打


寶瓶形銀針筒

寶瓶形銀針筒


燒藍蛙紋扣子

燒藍蛙紋扣子

除了扮美生活,人們佩戴各種銀飾,也是為了“討吉利”。各色花草蟲鳥、人物神仙圖樣等吉祥圖案,被能工巧匠裝點在小小的銀飾上,寄托人們希望多子多福、禳災(zāi)祛病、平安喜樂的美好愿景。

銀鎖頭上的戲曲人物

銀鎖頭上的戲曲人物


花卉紋包銀藤手鐲

花卉紋包銀藤手鐲


石榴形銀掛飾

石榴形銀掛飾


金玉滿堂花卉紋銀花錢

金玉滿堂花卉紋銀花錢


銀鎏金“千金如意”

銀鎏金“千金如意”

展覽將大篇幅展示山西民間各類銀鎖,祛病辟邪的項圈鎖,豪氣奢華的宮鎖,做工考究的蝴蝶鎖,樸實本真的百家鎖,洋氣新潮的項鏈,它們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更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表達。

戴銀鎖的兒童

戴銀鎖的兒童


燒藍如意形麒麟送子紋銀掛鎖

燒藍如意形麒麟送子紋銀掛鎖


百家鎖獅子滾繡球紋如意頭銀鏈鎖

百家鎖獅子滾繡球紋如意頭銀鏈鎖


燒藍雜寶福壽紋鼎式銀鏈鎖

燒藍雜寶福壽紋鼎式銀鏈鎖


戲曲人物紋宮鎖

戲曲人物紋宮鎖

在漫漫歲月中,每件銀飾都曾與它的制作者、佩戴者、流傳者相識、相融、相守,承載和凝聚著數(shù)不盡的人間往事。時代變遷,但美好流傳,技藝和文化的傳承仍在繼續(xù),并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

五福捧壽 金玉滿堂銀鎏金片飾

五福捧壽 金玉滿堂銀鎏金片飾


燒藍蝶形銀頭飾

燒藍蝶形銀頭飾


點翠掛寶石銀頭飾

點翠掛寶石銀頭飾

展覽“如銀美飾  美意延年——山西傳統(tǒng)銀飾展”將于1月26日展至4月20日。

地點:山西青銅博物館二層臨展廳

(本文轉(zhuǎn)載自山西博物院微信公眾號)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