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歷史影像學者徐家寧先生在成都·尋麓書館傳燈人系列講座中為讀者們分享了“光緒與珍妃的照片辨?zhèn)巍钡倪@個話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光緒皇帝困居瀛臺,珍妃被迫投井……這些晚清的宮廷秘聞,人們可謂耳熟能詳。光緒帝和珍妃長什么樣子?許多讀者都曾見過他們的照片,但是那些流傳下來的形象真是這對苦命鴛鴦的真顏嗎?未必。且看徐家寧先生是如何偵破這些歷史照片真相的。徐家寧長期從事中國歷史影像的研究和整理,曾任中國攝影史紀錄片《西洋鏡》主講人,譯有《中國與中國人影像》、著有《1900,美國攝影師的中國照片日記》、《北洋歲月》、《航拍中國,1945》、《中國歷史影像·早期攝影家作品集》等。
人人都有一顆八卦的心,歷史上的宮闈之事又總是撲朔迷離。盡管野史的描寫繪聲繪色,但那種親臨現(xiàn)場的感覺又明確告訴你這不足全信。這種朦朧的感覺,撩撥著每一位吃瓜群眾。關于垂簾聽政、珍妃投井這樣的故事,已是婦孺皆知,殘忍的慈禧、羸弱的光緒和可憐的珍妃形象都躍然紙上。慈禧自不必說,她在1903-1904年拍的眾多照片早已傳遍網(wǎng)絡,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精于保養(yǎng)、慈眉善目的“老佛爺”,和我們以前讀書產生的形象很不一樣。那年輕的光緒帝和他寵愛的女人珍妃又長什么樣子呢?真如書上說的那般嗎?
故宮出版的《故宮舊藏人物照片集》(1990年)和《故宮珍藏人物照片薈萃》(1994年)兩本畫冊都發(fā)表過同一張“珍妃”的照片:一位年輕女性的橢圓形半身像,眼神中透著無辜和稚嫩,前額有短短的劉海,梳著碩大的旗頭。
故宮出版的兩本畫冊中的“珍妃”照片
不過,這張常見的“珍妃”照片并不完整,在故宮收藏的原版中,照片上半部分還有通過暗房合成的“貞貴妃肖像”幾個字。
原版
這樣的處理方式說明這張照片采用的是明膠銀鹽紙基工藝,這種照片處理工藝直到1910年代末才開始在中國流行,而不是珍妃活著的十九世紀。清代后妃中被封為“貞妃”的只在順治朝有一位,而且不是“貴妃”銜,那時也沒有攝影術。珍妃是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才“加恩著追,贈貴妃位號以示褒恤”,如果這是一張“官方”的照片,不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訛誤。除此之外,照片中人物的發(fā)型也是疑點。這種額前極短的一行劉海發(fā)型稱作“滿天星”,是大概在1900年代才從青樓中傳出的一種時髦發(fā)型。
“滿天星”發(fā)型
眾所周知,在清代,漢族未出閣的姑娘要有覆額的劉海,出嫁后則會把額前的頭發(fā)向后梳,露出額頭。青樓女子“滿天星”的發(fā)型是介于有劉海和沒劉海之間,實際上是向青樓的顧客暗示姑娘們的“鮮嫩”程度。旗籍貴族女性在清代沒有留劉海的習慣,特別是在婚后,頭發(fā)會先經(jīng)過中分或偏分才再進行處理,不會剪短額前的頭發(fā),全民劉海是“五四運動”之后才流行起來的。綜上所述,這張流傳甚廣的照片中人并非真正的珍妃,很可能是1910年代拍攝的一位戴著大拉翅的漢族姑娘。
旗籍貴族女性在清代沒有留劉海的習慣
還有其他珍妃的照片嗎?如果翻翻舊資料就會發(fā)現(xiàn),1930年故宮博物院的《故宮周刊》出版了一期“珍妃專號”,上面刊載了一張“珍妃遺像”:一名滿族傳統(tǒng)裝束的年輕女子站在屋前,左手扶在一張茶幾上,右手捏著手帕。
“珍妃遺像”
據(jù)此“專號”刊載,這張照片曾經(jīng)一些太監(jiān)和宮女的指認,一位劉姓宮女回憶說:“宮中之像,乃光緒二十一、二十二年之照,所著衣服,長袍為洋粉色,背心為月白色鑲寬邊,乃光緒二十一年最時髦之裝束,系于宮中另做者。珍妃每早于慈禧前請安畢,即回景仁宮,任意裝束,并時則各種姿勢,此象則于南海所照,后為慈禧所見頗不悅?!泵枋龅萌绱司唧w,似乎可以確定這張站像里的女性就是珍妃了。不過,這又引出了新的問題:普遍認為(史料+實物證據(jù))攝影術進入宮廷并為長居紫禁城的人服務始于1903年勛齡為慈禧拍照,如果這張照片是珍妃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年間在南海拍攝的,那也就是說早在1895-1896年間,就有攝影師進入宮廷為后妃拍照,這似乎比給光緒皇帝和慈禧拍照還難,皇帝最寵愛的妃子怎么能隨便在外人前拋頭露面?!而且這個攝影師極有可能是男性。傳說珍妃喜歡拍照,還以某位親信太監(jiān)為代理人,出資在東安市場開了家照相館,會不會是她指導某位太監(jiān)為自己拍了這張肖像呢?要知道,在1900年以前攝影還處在干版工藝的時代,底片都是玻璃板,攝影師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和化學知識,遠不像現(xiàn)在會按快門就行。如果珍妃把在宮中拍的照片拿到外面去洗印,讓皇帝的后宮拋頭露面,在最講究“禮”的宮廷,那她真是死有余辜了。那會不會是珍妃在進宮之前拍的這張照片呢?珍妃出生于光緒二年(1876年),光緒十五年(1889年)年進宮,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被幽禁,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推入井中,也就是說在宮外拍照只可能是在1876-1889年之間,即1-13歲之間,這與照片中人物的年齡完全不符。
更重要的是,經(jīng)過其他照片的交叉比對和清皇室后裔的指認,這張照片里的人是郭布羅·榮源(1884-1951)的母親,后來宣統(tǒng)帝的皇后婉容的奶奶。榮源的三繼妻是貝勒毓朗家的二格格,也就是婉容的養(yǎng)母。另有一張榮源之母穿同樣衣服戴同樣發(fā)飾在同一地點與親家毓朗福晉拍攝的合影。所以,這張照片中的女性也不是珍妃。
榮源之母與親家毓朗福晉合影
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一張可以確認是珍妃的照片。
相對珍妃的兩張照片,光緒帝有更多的照片傳世,羅列如下。
這張照片普遍被傳為光緒帝小時候的騎馬照,此種說法的來源之一是英國雜志《黑與白》(Black and White: A weekly illustrated record and review)1900年6月23日號第959版,是一篇庚子事變背景下介紹中國政局文章的配圖。照片中持馬鞭者注為“李鴻章”(Li Hung Chang),馬背上的孩子注為“光緒”(Kwang-Su)。對于這一張“幼年光緒騎馬照”,首先可以厘清的是,左邊持馬鞭者并不是李鴻章;而照片中這位顯然的主角——馬上的幼童,也不可能是入宮之前的光緒帝。筆者見到的一張此照片的原版,提供了更多判讀這張照片的線索。
原版
這張原版照片背面左下角偏上的位置,鈐有一枚橢圓形藍色印章,順時針旋轉了90度,藍色印章的一部分滲透到照片正面。根據(jù)這滲透出來的部分,可以看出這是19世紀70-80年代活躍在北京的英國攝影師托馬斯·查爾德(Thomas Child, 1841-1898)的著作權印。印章外圈上層寫著“THOS. CHILD”,下圈寫著“PEKING”,這兩部分用兩個星號隔開,中間寫著“No.”,后面通常會用鉛筆填寫照片編號。
印章
查爾德是大清海關雇用的外籍工程師,1870年8月27日抵京,1889年回國。他在業(yè)余時間跑遍了北京周邊,拍攝了大量照片,并有很好的銷路,因而他的作品后世存量不小。查爾德很注重自己的照片署名,大概有三種署名方式貫穿其在中國的創(chuàng)作生涯:1880年以前他會在玻璃底片角落的感光層上用尖針刻寫姓名、年代、地點等信息,這樣每張洗印的照片都會留下他的簽名。但是這樣對底片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害,隨著洗印次數(shù)的增多,不斷接觸化學藥片,加之保存底片環(huán)境的溫濕度變化,感光層很容易從劃破的地方開裂、剝落,因此在1880年后他開始用軟筆蘸黑色染料在底片上簽名,這樣仍然可以保證每張洗印的照片上都有自己的簽名,同時不會破壞感光層。但是在底片上的簽名有時還是會因為底片保存狀況的原因而被迫裁剪掉,因此進入1880年代以后,他開始采用第三種簽名方式,即前面提到的在照片背面鈐印。由此可以推斷這張底片上沒有簽名,但背面有鈐印的照片應當是查爾德在1880年代的作品。那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假設照片中的孩子是幼年光緒帝,拍照時應該在三歲左右,即1874年前后,是查爾德會在底片上簽名的年代,后來由于某種原因,1880年代再次洗印這張照片時原本的簽名被裁掉了,于是他在照片背后鈐了印。查爾德是位很有商業(yè)頭腦的攝影師,了解名人效應,會為賣照片登廣告。在他1872年6月15日給妻子的家書中提到,他正準備出門赴約的時候法國公使來拍照,因為公使是大金主(a big GUN),哪怕是赴約遲到也優(yōu)先給公使拍了照;還有1872年6月22日的家書中對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的來訪大書特書。但是他在1877年8月和1878年4月號的《遠東》雜志(The far East)上卻絲毫未提曾經(jīng)入醇親王府為尚未登基的載湉拍照。如果查爾德是顧及小皇帝的肖像權而沒有提,那畫報等媒體以及照片流通市場中出現(xiàn)的這張“幼年光緒帝騎馬照”又是哪里來的呢?說明這張照片里馬背上的孩子不是幼年光緒。
還有一張廣為流傳的青年光緒帝的照片(大約十幾歲),這種說法的起源之一是奧登(Ogden),英國一家老牌煙草公司發(fā)行的煙畫。20世紀初,國內外很多煙草公司為了促銷,都會在香煙的包裝中附贈“收藏品”,最常見的就是稱作“煙畫”的一張小畫片,甚至有放現(xiàn)金和彩票的。集齊一套煙畫不僅可以滿足顧客的收藏欲,還可兌換獎品。在奧登公司出品的十支裝“幾內亞金”(Guinea Gold)香煙中曾經(jīng)共放入過兩套中國主題的煙畫,其中有兩張標注為光緒帝,其一為站著的“光緒帝”與一名坐著的中年人合影,另一張是將這張合影中的“光緒帝”單獨裁剪出來。
奧登煙草公司發(fā)行的煙畫中的光緒
這張照片原始出處是哪里呢?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一本相冊中有這張照片,系在醇親王南府內拍攝,攝影師是中國人梁時泰。
原版
梁時泰出生在廣東,早年從外國人那里習得攝影術后,開始在香港皇后大道26號開設照相館。但彼時的香港照相業(yè)已近飽和,于是他在1876年遷往上海,在四馬路(今福州路)401號開設時泰照相館。1880年前后又轉往照相館業(yè)還很不發(fā)達的天津,在法租界紫竹林杏花邨開設照相館,并與直隸總督李鴻章相熟,后又通過李鴻章結識了時任海軍衙門總理大臣的醇親王奕譞,在奕譞1886年大閱北洋海軍時即作為兩位隨行攝影師之一(另一位是德籍攝影師來興克),醇王事后“賞照相粵人梁時泰等四百兩”,此后醇王的照片幾乎都由梁時泰拍攝。這張照片中與年輕的“光緒帝”合影的人確實是醇親王奕譞,并且由相冊中其它照片可以判定,照片的拍攝地點是位于太平湖的“南府”。1887年朝廷賞賜奕譞位于后海北沿的“北府”,經(jīng)整修后1889年舉家遷入,輔以相冊最前面1888年的題簽,說明這本相冊至晚攝于1888年。此時光緒確為十幾歲的少年,但對中國古代的禮制稍有了解的人都不會將照片中垂手站立的少年認作光緒帝,因為盡管兩人血緣上是父子,但在當時的禮教環(huán)境下實為君臣。載湉被選定繼承皇位后,奕譞先是請辭以避嫌,后來與皇帝相處也十分謙恭有禮,因而照片中這種“皇帝”站著、臣子坐著,違背彼時倫理綱常的景象,在當時中國的現(xiàn)實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過這張照片在相冊里的注釋原文,確為“醇親王與幼子”,這是相冊里僅有的兩張沒有梁時泰所注中文注釋的照片之一,即使放寬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直到1891年奕譞去世,他其余三子中最年長的載灃也不足八歲,與照片中的少年年齡不符,因而這名少年身份的確認,還有待更多資料的出現(xiàn)。
還有一張“光緒帝”與“譚嗣同”等人的合影也廣為流傳。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駕崩后,法國《世界畫報》(LE MONDE ILLUSTRé)刊發(fā)的紀念文章中,用了這張照片的局部作配圖,并在左五那個年輕人下面標注“皇帝”(L’Empereur),是此種訛傳的起源之一。
法國《世界畫報》的配圖
其中一張配圖的原圖
不過很明顯,這位被標注為“光緒帝”的年輕人穿的是郡王補服,他衣服上裝飾的四團龍(兩肩及胸前胸后各一)、胸前的行龍,正好符合清代冠服制度中郡王補服“用石青色,繡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后各一”的規(guī)制。這又是一個涉及禮制的問題,外國人依然是搞不懂的,不過我們現(xiàn)在能由此判斷這個年輕人一定不是光緒帝。照片中也提供了一些時間上的線索,在這張照片中有兩名法國軍官,其中站在后排的那位帽子前方正中央有數(shù)字“17”,這表示他隸屬于法軍殖民地軍第17團,這支部隊1901年1月成立,1902年6月更名為陸軍第5團,因此這張照片應拍攝于1901年1月至1902年6月之間。此外由背景中的建筑可知這里是清西陵泰陵,即雍正帝的陵寢大紅門前,又由照片中眾人身著冬裝,同時有郡王和外國人到場,從而進一步縮小了時間范圍,此時光緒帝并不在北京,這張照片里沒有光緒帝。那這張合影里的人都是誰呢?實際上這張照片也曾被刊載到法國報紙上,其中被認成光緒皇帝的是順承郡王訥勒赫,他身旁的老者是貝子奕謨。
順承郡王訥勒赫
流傳甚廣的這三張“光緒帝”照片都不對的話,那到底有沒有光緒帝的照片存世呢?拋開那些存在于文字上的光緒帝照片和畫像不算,答案是有的,有一張照片可以確定拍攝的是光緒帝。1902年1月8日,兩宮回鑾,據(jù)《德宗實錄·卷四十九》載:“上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自保定府御火車啟鑾。未刻至京師,詣正陽門關帝廟、菩薩廟拈香還宮。”時任懷來知縣的吳永,因迎駕服侍有功,被慈禧任命為前路糧臺會辦,隨扈西行,他在回憶這段歷史的《庚子西狩叢談》中也提到,“火車抵馬家堡,稍停;旋見軍士擎槍奏樂。兩宮先后下車?;噬嫌颂S緞轎,舁轎夫均穿紫紅色緞繡花衣,四圍由侍衛(wèi)、內監(jiān)擁護,轎前排列兵丁、樂工、大旗……皇太后黃轎儀仗,均與皇上相同。又次則為各親王、宮嬪,由馬軍門玉昆擁護。殿以皇后,同御黃緞轎,儀仗隨從,視兩宮稍減。宮嬪則用綠轎一頂,馬車六輛……約末未正五十分,始抵正陽門。尚有留京洋兵,同在城上觀看,有脫帽揮拂以示敬禮者。太后在輿中仰視,似以含笑答之。”就在拈香的時候,城墻上圍觀的外國攝影師拍下了光緒帝的身影,美國作家立德夫人在她的《我的北京花園》(李國慶、陸瑾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p47)里有更生動的描述:“皇帝的行動還是閃電般地迅速,幾乎連一眼都不讓人看到。他跨出轎子,祭過供奉護國大帝關羽的武廟,立即又被抬走了,叫人都不敢相信他曾下過轎。反之,慈禧太后則停留了很久,向城墻上各色外國觀眾先是揮手,再是揮手帕,然后又要來了一副看戲用的眼鏡,以便更仔細地打量他們。”慈禧太后向城墻上的外國人揮手帕和光緒帝下轎的照片都被攝影師記錄下來,遺憾的是,光緒帝動作如“閃電般地迅速”,而且未像慈禧太后那樣抬頭看外國人,因此沒能看清容貌,但這是目前已知唯一一張可以看清光緒帝身影的照片。
外國攝影師拍下的光緒帝身影
外國攝影師拍下的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