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shù)貢r間2017年4月4日凌晨,中國資深電影人,電影理論家、翻譯家,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周傳基逝世,享年92歲。北京時間4月12日下午,由北京電影學院相關系所主辦的周傳基教授追思會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同行、后學追憶周傳基。
周傳基的名字或許不為一般電影觀眾所熟悉,但他可謂桃李滿天下,張藝謀、陳凱歌等都是他的學生。
周傳基于1925年生于北京,1950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文學院外國文學系。他獲得的學位是英國文學學士,但他精通5門外語,譯著頗豐。周傳基于1976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曾擔任圖書館資料員,也曾在錄音系、文學系、研究生班以及各類進修班授課,后被評為教授?,F(xiàn)在北京電影學院教學隊伍的骨干和中國電影界的中堅力量,許多都是他的學生,或曾問學于他。在同行、后學的回憶中,周傳基是一位學者、一名頑童、一道風景。
言傳身教、譯著豐富
作為一位學者,周傳基獨特的治學思路和淵博的學識,給與他接觸過的同行、后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傳基跳出了單純考量電影文學性的藩籬,注重對電影本體、電影體驗、視聽語言的研究。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舒曉鳴曾與周傳基共事,聽過周傳基關于電影聲音的課,這對舒曉鳴的研究和教學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周老師的課既講視聽語言的平衡,又講電影中人聲、音樂、音響效果的平衡;既介紹世界電影在這方面的前沿發(fā)展,又直擊中國電影的不足,對我的研究很有啟發(fā),對從事電影創(chuàng)作也很有啟發(fā)?!笔鏁曾Q說自己曾寫過一篇文章分析電影《小城之春》,關注鏡頭的縱深調度、景深鏡頭的運用等,從而準確把握該片的特點?!斑@種逐個鏡頭細致分析的方法,就是從周老師那里學來的?!笔鏁曾Q說。
周傳基對學生細心指點,自己的學生做了老師,他也扶上馬送一程。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雅玲回憶,她1985年登上講臺講教師生涯的第一課之前,認真地給周傳基先講了一遍,聽取了很多意見。上課當天,周傳基竟然坐車來到學校、進了教室,聽初次登上講臺的鄭雅玲講日本電影。眼看鄭雅玲的課漸入佳境,周傳基才放心地離開。
周傳基不僅課堂上兢兢業(yè)業(yè)教學,譯著也非常豐富。美國電影理論家D·G·溫斯頓的《作為文學的電影劇本》、前蘇聯(lián)電影理論家馬切列特的《電影劇本寫作》等至今仍被奉為經(jīng)典的作品,都是周傳基翻譯引進的。上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后,第一批系統(tǒng)、規(guī)范的電影相關學科本科教學教材,就是周傳基與其他老師一道翻譯、整理而成的。
越“吵架”,越“來勁”
鄭雅玲說,周傳基非常嚴謹,她最初幫周傳基整理錄音材料時,竟遭到周傳基這樣的質問:“你不讀書、不看報啊?有些專有名詞有約定俗成的寫法,不是你想怎么寫就可以怎么寫的,要多讀電影史方面的書。”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嚴謹?shù)膶W人,在語言表達、生活習慣上,也有頑童般天真、可愛甚至偏執(zhí)的一面。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莊宇新說,關于周傳基有個著名的段子——一次,周傳基對教室里聽課的眾人說:“誰認為電影有文學性,都給我出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丹理解周傳基看似偏執(zhí)的表達:在急需確立電影本體概念和美學的時刻,矯枉必須過正,這是一種有效的表達策略。
周傳基喜歡在課堂上“吵架”,這是出了名的,他喜歡學生與他有不同的意見,“越‘吵架’,越‘來勁’”,真理就在辯論中產(chǎn)生。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鐘大豐曾經(jīng)跟同學“密謀”,故意去和周傳基“吵架”,吵的時候,往往是思維最活躍的時候?!盀榱苏f服你,他就自然會旁征博引,讓你學到很多新鮮的東西?!辩姶筘S說,他現(xiàn)在也會告訴他的學生:“歡迎你們來找我‘吵架’?!?/p>
精神永久相傳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蘇牧說:“周老師是北京電影學院的一道風景。”其實,周傳基也是中國電影研究乃至中國電影的一道風景。
周傳基讓同行、后學敬佩的,不僅是他深厚的學養(yǎng),更是他獨立的人格以及面對學術、學生時的態(tài)度。
鐘大豐說,周傳基愛才,不管是哪個專業(yè)的學生,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只要是人才,周傳基都毫無保留地指點。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馬麗芳說,周傳基的房間永遠是亂的,到處堆滿書籍,可是只要他給學生上課,哪怕只有一名學生,周傳基都要襯衫、領帶、西裝,穿得整整齊齊。
周傳基對學術、學生的一腔熱忱感染著身邊的人,而他給社會大眾留下的印象之一,可能是愛“罵人”。北京電影學院的領導、老師都感到,周傳基可能是“罵”北京電影學院“罵”得最多的人;但大家也都明白,周傳基是為了學校、學術的發(fā)展,為的是公義而非私恨,那些在公開場合與周傳基進行過“罵戰(zhàn)”的人,私下里反而與他關系親近。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穆德遠說:“我們的學生可以拍著周老師的肩膀跟他開玩笑,不論學校哪個部門、機構有學術問題,都第一時間找周老師商量,彼此從沒當對方是外人?!币舱虼?,當周傳基去世的消息一傳出,他的一位學生發(fā)出了這樣的喟嘆:“最直言不諱的聲音從此消失了?!?/p>
如同莊宇新所說,追思會是開給活著的人的,繼承周傳基的精神,開發(fā)他的價值,才是對周傳基最好的懷念。(文/羅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