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蘇州吳中:回望史前太湖,追溯“何以江南”

5月18日,蘇州吳中博物館推出最新特展“啟幕江南——草鞋山遺址與環(huán)太湖地區(qū)史前文明展”,共展出兩百余件出土文物,梳理了蘇州草鞋山遺址和環(huán)太湖地區(qū)的發(fā)展歷程,回望了太湖流域地區(qū)的史前文明。

5月18日,蘇州吳中博物館推出最新特展“啟幕江南——草鞋山遺址與環(huán)太湖地區(qū)史前文明展”,共展出兩百余件出土文物,梳理了蘇州草鞋山遺址和環(huán)太湖地區(qū)的發(fā)展歷程,回望了太湖流域地區(qū)的史前文明。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苯?,是明凈而風暖的秀麗。是吹面不寒的楊柳微風,深巷阡陌的杏花春雨;是小橋流水間的吳儂軟語,更是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xiāng)?!叭巳吮M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然而,何以江南?若是追根溯源,這江南的文明究竟源自何方?它又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

此次展覽分為三個部分。

太湖風光

太湖風光

第一部分  得天獨厚孕本源

環(huán)太湖流域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江南地區(qū),以太湖為中心,北抵長江,南達杭州灣及錢塘江,包括今上海市、江蘇省東南部和浙江省北部。這一區(qū)域地勢低平、水網密布,孕育了環(huán)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在相對獨立、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里,我們的祖先開始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鹿角 新石器時代 澄湖遺址出土 吳中博物館

鹿角

新石器時代
澄湖遺址出土
吳中博物館

鹿角是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較為常見的一類骨角質器物。鹿角材料的獲取,大致包括兩種途徑:一是獵取,通過狩獵鹿而獲得鹿肉、鹿皮與鹿角等生存資源;二是采集,通常情況下成年公鹿的鹿角會定期脫落、遺落在原野中,先民通過撿拾即可獲得。此鹿角出土的遺址位于蘇州原吳縣車坊鎮(zhèn),在這個新石器時代遺存中,發(fā)現(xiàn)房址、灰坑、水田、水井等多種遺跡,其中水井有近1000口,是太湖流域考古發(fā)現(xiàn)水井最多的遺址。

第二部分  文化標尺立史前

草鞋山遺址位于蘇州唯亭鎮(zhèn)東北,是環(huán)太湖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其文化層幾乎跨越太湖地區(qū)新石器時代到先秦歷史的全部編年,被譽為“江南史前文化標尺”。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遺跡遺物,表明草鞋山遺址是史前太湖流域一處重要的文化中心。

圜底腰檐陶釜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 草鞋山遺址出土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圜底腰檐陶釜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
草鞋山遺址出土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將釜類陶器作為炊器是環(huán)太湖地區(qū)馬家浜文化的獨特傳統(tǒng),但釜的具體形態(tài)則表現(xiàn)出較顯著的地域差別。同為深筒狀釜,在太湖東岸以草鞋山等遺址為代表的是圜底釜,在太湖西部以駱駝墩等遺址為代表的則是平底釜。但無論哪種釜,在其腰部幾乎都會附加環(huán)繞一周泥條花邊出檐,這類陶釜被稱為“腰檐釜”。

陶“碟形器”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 通高13厘米,最大腹徑18.3厘米 草鞋山遺址出土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陶“碟形器”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
通高13厘米,最大腹徑18.3厘米
草鞋山遺址出土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整器仿佛兩碟相扣而成。為泥質紅陶,空心,無口無縫,頂部有一乳突。圍繞頂部乳突,器壁一周刻畫有星紋飾,計有十一角。該器形狀獨特,有學者推測其是一種使泥片隆起形成空間所用的制陶工具。

第三部分  滿天星斗匯江南

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在太湖流域定居并繁衍生息,造就了環(huán)太湖地區(qū)高度發(fā)達的原始文明,例如蘇松地區(qū)的東山村遺址和綽墩遺址、西部過渡地帶的下灣遺址、杭嘉湖地區(qū)的馬家浜遺址等。就整體水平而言,其文明程度與黃河流域相比毫不遜色,在某些方面甚至處于領先地位。這些高度發(fā)達的史前文明不斷驗證著“長江中下游也是中華文明發(fā)源地之一”的學說。

陶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 東山村遺址出土 張家港博物館藏

陶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
東山村遺址出土
張家港博物館藏

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廟底溝、西王村類型的遺址中,是仰韶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性陶器之一。這件尖底瓶的造型、紋飾以及裝飾和顏色,在長江下游地區(qū)未見源頭,明顯具有北方尖底瓶的風格,與西陰文化早期同類制品極度相似,對探討黃河中游與長江下游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提供了實物資料。

陶背壺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 東山村遺址出土 張家港博物館藏

陶背壺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
東山村遺址出土
張家港博物館藏

陶背壺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特有器型,屬于汲水器類。背壺的造型基本是壺形,不同的是壺腹不是圓體,而是一側扁平、一側圓鼓,肩下有耳穿,鼓腹下部有喙形或雞冠狀的凸紐,推測是用一根繩子背在背上,扁平一側貼在背上,繩子通過兩個耳穿過,并別在凸起下面固定。由此可見在崧澤文化時期,東山村的原始先民和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居民產生了文化上的交流。

骨笄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 常州圩墩遺址出土 常州博物館藏

骨笄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
常州圩墩遺址出土
常州博物館藏

此器是由動物骨管加工而成,骨管的關節(jié)部分形成自然的笄帽。

笄,為古代女子用以裝飾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fā),通常制作較為精致,新石器時期常出土于墓葬內墓主頭骨附近。到了歷史時期,形成了女子十五歲結發(fā),以笄貫之的“及笄”禮,從而成為女子成年的象征。

寬把陶杯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綽墩遺址出土 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

寬把陶杯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綽墩遺址出土
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

此器為泥質黑皮陶,鴨嘴形流,筒形腹,矮圈足。通體菱形網格狀內飾鳥形刻紋,鴨嘴形流下以及圈足有稻穗紋樣,肩及下腹附一寬把,上有40多根泥條貼面。

該種陶杯為良渚文化時期盛水器中的典型陶器,其紋飾繁復,制作相當精良,充分反映了當時原始先民高超的制陶水平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象牙梳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 綽墩遺址出土 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

象牙梳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
綽墩遺址出土
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

象牙質,長方形,尾部平面兩端都刻劃雙線,兩側邊內凹,如同繞線板;前部加工有8根齒,僅一根保持原高度,其余均殘缺。

該器是梳理頭發(fā)的用具,牙梳下端有8個梳齒,即用于梳理頭發(fā),或別在發(fā)髻上作為裝飾用品。在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fā)現(xiàn)過骨簪、玉簪、玉發(fā)箍等固定發(fā)式或美發(fā)的用品,可見當時的人們十分重視梳理頭發(fā),并流行梳髻。

玉魚形飾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趙陵山遺址出土 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

玉魚形飾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趙陵山遺址出土
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

青綠色,透光,玉質內含有白色霧狀及黑色墨色狀雜質,完整。取抽象性物體,頂部略平整,上部對穿一孔,近上部及下部線割鎪出條形豁口,下部不對稱,一側上翹。通體呈玻璃狀光澤,應是作為墜飾使用。

玉三叉形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新地里遺址出土 桐鄉(xiāng)市博物館藏

玉三叉形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新地里遺址出土
桐鄉(xiāng)市博物館藏

玉三叉形器出土于死者頭部附近,一般出土時中叉的上方緊連一根長玉管,往往還有成組的玉錐形器同三叉形冠飾相鄰或疊壓,推測玉三叉形器、長玉管和呈集束狀的錐形器是配套組裝成整件使用的冠飾。

獸面陶器耳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 嘉興馬家浜遺址出土 嘉興博物館藏

獸面陶器耳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
嘉興馬家浜遺址出土
嘉興博物館藏

該器為器把之一部分,面部肌肉一邊松弛,一邊緊繃,表情顯得十分豐富。該器形象雖為獸面,卻有人的表情,屬人格化的動物形象。這件罕見的史前陶塑珍品與后期出現(xiàn)的某些獸面形象有著十分相似的痕跡,為隨后的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或是商代獸面紋的認讀找到了歷史原型,是一件研究史前神人與獸面融為一體造型的珍貴資料。

環(huán)太湖地區(qū),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哺育了智慧的先民,孕育了燦爛的文明。它是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如滿天星斗般文明火花中的耀眼一束,為江南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正是這樣的文化底蘊,讓“江南”這個字眼,出現(xiàn)在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作品之中,盛名至今。

展覽海報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2021年5月18日-2021年8月14日

展覽地點:吳中博物館一樓第二特展廳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