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當代年輕人應該如何運用梁啟超的思想資源

梁啟超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最早意識到青年人“焦慮、忙亂、無聊”的“現(xiàn)代性困境”的學者之一。

梁啟超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最早意識到青年人“焦慮、忙亂、無聊”的“現(xiàn)代性困境”的學者之一。對此,他提出“趣味主義”和“盡性主義”的人生觀,倡導“反省克己”和“致良知”的修身方法,試圖幫助青年人找到精神寄托,樹立獨立人格,從而改變時代風氣,

“梁啟超修身系列叢書”近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陸續(xù)推出,其中《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記錄了梁任公在20世紀10-20年代對青年人所做的演講內(nèi)容。之所以將這些聽眾稱為“新新青年”,是因為這些聽眾相比于“五四”一代的“新青年”,已經(jīng)是又一代新人。梁啟超對這些“新新青年”進行演說的目的,則是想要“救救青年”:“天下最傷心的事,莫過于看著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壞路上走。”梁啟超將當時的教育稱為“販賣智識雜貨店”的教育,這樣的教育雖然是“新式教育”,卻已弊病纏身。于是他向青年人疾呼:“諸君?。∧愕降走€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想方法自救,沒有人能救你呀!”

梁啟超

梁啟超

近日,上海古籍出版社攜新書《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邀請華師大歷史系許紀霖教授、復旦大學歷史系鄧秉元教授、華師大歷史系唐小兵教授,做客上海中心朵云書院旗艦店,舉辦“年輕人,你在焦慮什么?”讀書分享會暨新書發(fā)布活動,共同討論梁啟超對“新新青年”的演講內(nèi)容,以及今天的年輕人該如何面對精神空虛和迷茫焦慮的問題。

“趣味主義”與“盡性主義”

許紀霖首先提出,梁啟超是一個真正的啟蒙者。梁任公在1902年創(chuàng)辦了《新民叢報》,并開始連載系列文章《新民說》,影響深遠。在他看來,相比于陳獨秀、胡適等人開展的激進的反傳統(tǒng)革命,梁啟超倡導的是一場相對溫和的變革,從而能夠在變革的時候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西方與中國接續(xù)起來,開啟另一種啟蒙道路。據(jù)許紀霖介紹,這三十場講演的主題不是當時流行的“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而是“穆小姐”(即Morality,道德)。梁啟超這一系列演講的核心觀點是道德樹人,道德立國。據(jù)他介紹,梁啟超最初區(qū)分“公德”和“私德”的概念,認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缺乏對于“公德”的闡述,導致無法實現(xiàn)國家面前人人平等;后來梁啟超游歷西方,開始意識到“公德”也是以“私德”為基礎(chǔ),提倡儒家思想中“推己及人”,“以家化國”的思想。

在許紀霖看來,梁啟超的思想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感,只有放在當時的思想語境中,才能理解他的很多見解。對于梁啟超來說,國學不應該是知識的學問、文獻的學問,而應該是德性的學問、人生的哲學。據(jù)許紀霖介紹,在講到道德的時候,梁啟超非常強調(diào)“意志的自律”。梁啟超在演講中引用《論語》中的句子“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結(jié)合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一個人格完整者應該包含知、情、意三個部分。許紀霖說:“我一直強調(diào)在智商和情商之外,今天的學生也需要‘志力’,即意志力,這一點上我覺得梁啟超是我的知音”。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

許紀霖繼而補充,梁啟超在三十場演講中強調(diào)的另一點是“盡性”,即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從而形成獨立的人格。在許紀霖看來,今天的年輕人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個性。對此,梁啟超提出了“趣味主義”。據(jù)他介紹,梁啟超通過反思自己早年的政治生活,發(fā)現(xiàn)要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對其有興趣,才能夠做到“樂此不?!?。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應該避免功利的想法,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中國古代文化重視生命過程之“樂”,“樂”代表古人追求的生命質(zhì)量和生命境界??鬃佣啻沃v“樂”,許紀霖引用《論語》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闡釋梁任公的“趣味主義”: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喪失趣味,生活就會失去意義。

在道德與知識、內(nèi)在和外在之間找到平衡

鄧秉元首先談到了題目中的“新新青年”。梁啟超講座的聽眾是當時的“90后”、“00后”,梁啟超自己則是“70后”,這和我們今天新書分享會的年齡結(jié)構(gòu)是相似的,在時間上正好相差了百年。鄧秉元直言,梁啟超是一個天才式的人物,在早年也有著令人矚目的經(jīng)歷,也因此卷入了清末復雜的政治和思想潮流。難得的是,梁啟超沒有完全被社會浪潮所裹挾,用今天的話說,他盡量多地保存了“初心”:梁啟超在北洋政府做過司法總長和財政總長,后來進入學術(shù)界卻完全恢復了一個讀書人的本色,沒有留戀政壇。

鄧秉元指出梁啟超對“致良知”這一修身方法的看重,并對“致良知”進行了解釋。對于梁啟超來說,“致良知”的關(guān)鍵在于“服從良心的第一命令”,而他也用自己的人生踐行著這一修身方法。從梁啟超在1917年于上海青年會的演講中我們可以看到,梁啟超將具體的修身工夫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發(fā)達身體,注意“獸格”的培養(yǎng);二是當獸格(人的生理和欲望)與神格(人的精神和理性)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服從良心的第一個命令;三是擴充自己的人格,使個人人格與社會人格相一致,合小人格為大人格。

鄧秉元隨后指出了“癸卯學制改革”作為我們理解梁啟超思想的歷史背景。晚清以來,中國原來的知識系統(tǒng),也就是以“經(jīng)史子集”考試內(nèi)容的科舉考試系統(tǒng)開始瓦解,中國的學校也開始采用新式的教育系統(tǒng)。據(jù)鄧秉元介紹,反傳統(tǒng)、全盤西化的觀點在戊戌變法前后已經(jīng)提出,但是在后來的影響才逐漸變大,其根本原因是教育制度和學校體系的變化。隨之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原先的經(jīng)典,尤其是“經(jīng)學”的經(jīng)典應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應該注意的是,“經(jīng)史子集”并不只是一套知識系統(tǒng)而已,更是中國古人的精神寄托,因此在教育革新之后,出現(xiàn)了如梁啟超所說的“精神饑荒”現(xiàn)象。

在鄧秉元看來,“經(jīng)學”可以為君主專制服務,也可以為自由服務、為生命的安頓服務。針對學制改革的時代背景,鄧秉元對梁啟超的這三十篇演講有了另一種解釋方式:“梁啟超雖然是在講道德,但他并不是抽象地說道德有多重要,他實際上是希望在道德和知識之間,在‘內(nèi)’和‘外’之間,建立起一個平衡,這個平衡也就像剛才講的智、仁、勇三足鼎立才會平衡。如果一個人只是朝道德的方向走,也會出問題?!编嚤獙⒅袊鴤鹘y(tǒng)文化的弊病總結(jié)為“作繭自縛”,西方文化的問題則更像“懸崖撒手”,這也是我們今天學習、思考的時候會面對的困難,二者的接續(xù)和平衡需要更多的努力。

文化比權(quán)力更有尊嚴,學術(shù)比政治更有生命

唐小兵則坦言,這本書讓他讀來非常感動。在他看來,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和梁啟超所處的時代仍然很相似,我們要在不同的道路中進行探索,在對西方的學習中進行反思和選擇。他感嘆:“梁啟超當時對青年人的演講包含他自己的很多感慨,我們面對的是懸而未決的現(xiàn)代,過去又已經(jīng)不可能回去。”對于今天焦慮和煩悶的情緒,唐小兵認為不僅應該停留于做世界的“光”,更要做世界的“鹽”,在自己身上活出時代的矛盾。

在唐小兵看來,對于梁啟超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革命的時代,一個意識形態(tài)高度集聚的時代,所以他們也會和今天的年輕人面臨同樣的問題,而梁啟超的演講正是對這些真實的問題所做的真誠的回應,這是讓我們會覺得感動的地方。唐小兵特別提到了梁啟超1925年于清華大學所做的關(guān)于“政治家之修養(yǎng)”的演講,梁啟超看到了政治越來越成為一個去道德化、去倫理化的交易形態(tài),因此強調(diào)德性教育的意義,這對我們今天仍然很有啟發(fā)。

唐小兵隨后提到了梁啟超“做第一流的人”的主張,對于梁啟超來說,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每個職業(yè)的內(nèi)在價值,而不必要到了最大程度的攫取社會資源、支配他人的時候,才能得到尊嚴感。梁啟超強調(diào)的 “做第一流的人”,就是要對前一種意義進行堅守的人。在唐小兵看來,梁啟超的“趣味主義”反映了他肯定生命、熱愛生命,在每個職業(yè)的尊嚴中尋求自我意義的態(tài)度。面對我們今天對于生命的倦怠感和無聊感,應該回到梁啟超在演講中所提倡的“趣味主義”。唐小兵引用梁啟超的話來解釋他晚年的選擇和自我調(diào)整:文化比權(quán)力更有尊嚴,學術(shù)比政治更有生命。唐小兵認為,如果在今天,梁啟超會反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也會反對“能動的虛無主義者”,他會希望青年人更加廣闊地擁抱生命和時代,成為對自己的生命有文化和意義自覺的個人。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