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我們身邊的“劉曉東”

2012年,小說家弋舟寫了小說《等深》。2013年,《而黑夜已至》和《所有路的盡頭》也接連而至。寫這三個中篇小說時,弋舟把它們當作一個系列來結構。

2012年,小說家弋舟寫了小說《等深》。2013年,《而黑夜已至》和《所有路的盡頭》也接連而至。寫這三個中篇小說時,弋舟把它們當作一個系列來結構。它們的故事并無交集,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男主人公——劉曉東。

2014年,三個中篇結集為《劉曉東》出版。轉眼間,距離《等深》的出現也快十年了。今年3月,三本“劉曉東系列”(《等深》《而黑夜已至》《所有路的盡頭》)由作家出版社出版。5月22日,弋舟與“劉曉東系列”責編、作家李宏偉,以及滬上評論家程德培、黃德海、方巖做客思南讀書會,以“劉曉東,他是誰”為題,共話我們身邊的劉曉東,這個時代的劉曉東。弋舟還透露,自己已經寫完了第四本“劉曉東”的故事。

弋舟與“劉曉東系列”責編、作家李宏偉,以及滬上評論家程德培、黃德海、方巖做客思南讀書會。遲惠?攝

弋舟與“劉曉東系列”責編、作家李宏偉,以及滬上評論家程德培、黃德海、方巖做客思南讀書會。遲惠 攝


今年3月,“劉曉東系列”(《等深》《而黑夜已至》《所有路的盡頭》)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今年3月,“劉曉東系列”(《等深》《而黑夜已至》《所有路的盡頭》)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人們記住了劉曉東

劉曉東是誰?在弋舟的回答里:“他是中年男人,知識分子,教授,畫家,他是自我診斷的抑郁癥患者,他失聲,他酗酒,他有罪,他從今天起,以幾乎令人心碎的憔悴首先開始自我的審判,他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劉曉東。”

但讀者要注意的是,盡管《等深》《而黑夜已至》《所有路的盡頭》里都出現了劉曉東,但他們不是一個人,彼此的故事也沒有交集。有交集的,是他們的精神世界。程德培說:“三本‘劉曉東’,是一個‘組裝’。盡管這三本書的男主人公都有同樣的名字,也有內在的精神聯系,但作為敘述的時間,它們不是聯系的,是組裝式的。”

在程德培看來,弋舟的小說主要有幾個特點。首先,他形容弋舟的小說是“自畫像”,或者說,“把自己放進去”。在弋舟的小說里,他能感受到弋舟本人的童年烙印、成長記憶和性格投影,以及弋舟的自我反省和對時代社會的觀察、體驗和思考。第二,弋舟骨子里是一個詩人,不僅小說中經常引用詩,小說人物身份是詩人,就連小說的題目也幾經修改錘煉,以達到“眼”的功用,有時還會在小說中用典。弋舟還是位意象主義者,小說充斥著各種意象。第三,弋舟的小說里有非常多的畫面??此男≌f,程德培總會想起畫家胡安·米羅的那幅早期畫作:一個簡化至極的人形——頭部近似圓形,臉上只有一只眼睛;身體由曲線構成,底部是一只碩大的腳;扔石頭的手臂是一條細直線,把身體一分為二——站在沙灘上,大海和天空構成平靜的背景。

“現在距離我寫‘劉曉東系列’的第一個故事(《等深》)已經將近十年了。”弋舟說,這十年,他老了十歲,但劉曉東定格在那里,不會隨著時光變老?!拔夜烙?,哪怕是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寫劉曉東,他們也還是40歲左右。同時,《等深》里的那個孩子,周翔,在小說里也有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14歲,他要趕在自己成人之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之前采取復仇行動。我很感慨時光,但我們塑造的那些小說人物,永遠地留在了時光里。青春年少的永遠青春年少,沉重的中年人永遠是沉重的中年人?!?/p>

對弋舟而言,這三個中篇小說可謂“轉折期時的作品”。最早出版時,不少人對書名(劉曉東)有爭議,但弋舟還是堅持了這個書名。“今天回想起來,十年前的這個堅持還是正確的。因為在一定程度上, 劉曉東這個三個字的名字反映了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它是中國男性最為司空見慣的名字,相信我們一生中多少都會遇到叫劉曉東的同學、朋友、親戚。另外,我這一代作家,已經很難寫出讓人記住名字的主人公了,這也是一個現象。那么至少在這點上,人們記住了劉曉東?!?/p>

弋舟,當代小說家,歷獲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新人獎、郁達夫小說獎、百花文學獎等多種獎項。

弋舟,當代小說家,歷獲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新人獎、郁達夫小說獎、百花文學獎等多種獎項。

理解劉曉東,幾個關鍵詞

黃德海認為,“劉曉東系列”開啟了一代人真正的反省。在時代交替里,人們最為普遍的心理,就是默認時代的選擇,把責任推給時代和別人,自己顯得無奈又無辜?!暗珓詵|不是這樣。他最打動人心的,是他主動承擔起了反省的責任,盡管他承擔得力不從心。他知道自己應該承擔責任,可又沒有一個力量告訴他承擔的方式和可能。并且在《等深》里,這種狀態(tài)本身又變成了另一種問題,傳遞到了下一代。弋舟的小說,也就這樣慢慢地打開了。”

最早讀《等深》時,方巖就記住一段話:“我覺得此刻我面對著的,就是一個時代對另一個時代的虧欠。我們這一代人潰敗了,才有這個孩子懷抱短刃上路的今天。”

“我覺得《等深》觸及了‘我們如何看待上一代’,或者說‘上一代和我們如何交流’的問題。在這背后,隱藏著歷史記憶代際傳承時的禁忌和空白?!狈綆r說,“比如我,總是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上一代人經歷了什么,但上一代人經歷的東西,在我們今天看來,又變成禁忌。其實我們恰恰是從這個禁忌里誕生的,但我們搞不清自己到底從哪來。我們需要一個‘中介’——一個卡在兩個時代的縫隙中的人——劉曉東,帶我們去了解,我們從哪而來。”

而第二本《而黑夜已至》有關“自我診斷”。故事里的劉曉東自我診斷得了抑郁癥,但小說從頭到尾都沒有確認他到底有沒有得。方巖更愿意把自我診斷的抑郁癥理解為一種精神狀態(tài),一種在萎靡乃至絕望中重新反思自身的狀態(tài)。對劉曉東而言,他需要經歷這種全面自我否定的階段,厘清過去與現在的關系,方能重新面對這個世界。

到了最后一部《所有路的盡頭》,方巖認為這一系列一下子開闊了起來。大學校友邢志平跳樓身亡,追尋死因的劉曉東和形形色色的“劉曉東”們終于聚到一起,聊聊他們共同經歷的過去,聊聊“今天我們如何面臨這樣一個時代”。“表面上看這是擁有共同歷史記憶的人的相聚,但是每個人都會根據個人經歷、當下的境遇來重新審視、修正他們共同記憶。這其實是以反省乃至否定的方式對歷史記憶、歷史情緒中的泡沫和幻覺進行擠壓、清理。小說里有句話特別打動我—— ‘但天下霧霾,曾經的年輕人不在了。’但在我看來,也只有這樣,那些曾經的年輕人才能走出歷史的霧霾?!狈綆r說,“ ‘劉曉東系列’之所以特別,就在于它帶領我們去理解現實,理解記憶,再把這些溝通起來,這對我們都很重要。”

“有關劉曉東的關鍵詞,德海說是‘承擔責任’,方巖說是‘溝通’。劉曉東最能打動我的地方,在于他是一個在時間連續(xù)性里的人?!崩詈陚ケ硎?,我們會發(fā)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很多長輩們經歷過的事情仿佛是被封存起來的,不管1980年代還是1990年代,談到一些事,或是一些時間點,好像就是從抽屜里拿出來。但在弋舟的小說里,在“劉曉東”身上,我們能看到時間的連續(xù)性。

以新的東西,重新照亮來路

方巖還發(fā)現,《等深》《而黑夜已至》《所有路的盡頭》這三個故事,每個故事里都有一首歌,分別是威猛樂隊(Wham)的《Careless Whisper》(無心低語)、楊坤的《空城》和郝蕾的《氧氣》:“其實它們與我們對一些歷史、文化事件的記憶相關?!?/p>

“有時候,創(chuàng)作的整體氛圍和心情會被音樂喚醒。”弋舟回應道,劉曉東是一個40多歲的人,改革開放40多年,劉曉東跟時代是相勾連的,“大家知道這40年對中國人的意義、價值,還有那種百感交集的感受。夾在時代與時代之間,一代人確實有他們的精神困境。很多人不知所措,自我厭棄,自我回避。他們的力量無處安放,多少也有些自以為是。但我們要承認有這樣的人在,至少他們有他們的善良,他們的無力,等等。這部分人的精神世界,值不值得關注?或者關注了以后,能不能跟更為普遍的他者產生共鳴?這三本書,至少做了這方面的努力?!?/p>

黃德海也強調,讀者還可以從弋舟更后來的作品里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皠詵|,在弋舟后來的作品如《隨園》《出警》里,被進一步照亮。因為在 ‘劉曉東系列’這里,你會發(fā)現這個人有抑郁癥也好,是知識分子也好,心地善良也好,他關注的問題就這么幾個,而這個問題又極其尖銳,才造成了劉曉東一直是眼淚汪汪的樣子。但到了《隨園》《出警》的時候,《隨園》把時間線索一下拉長了,讓‘劉曉東’身上流淌的一些東西,一下有了歷史。《出警》則把劉曉東的視野打開了。在這個意義,我們再看他的近作《核桃樹下金銀花》,會發(fā)現那是一個更大的世界。從這里我們再回到劉曉東,你會發(fā)現這才像一個世界的樣子。否則僅僅是劉曉東,這個世界太小了,太脆弱了,稍微來點東西就走到了所有路的盡頭?!?/p>

“從‘劉曉東系列’到《核桃樹下金銀花》,小說面貌變化了,我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變化?!边酆芡恻S德海的說法。“那天我們還說,一個作家是需要用新作來反證舊作的,舊作的價值也需要被新作擦亮。的確是這樣,我們需要不斷用新的東西,乃至新的方法,重新照亮來路?!?/p>

《劉曉東》

《劉曉東》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