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以“小中華”為他者:清朝與朝鮮的模范宗藩關系

“答辯”是一個圍繞歷史類新書展開對話的系列,每期邀請青年學人為中英文學界新出的歷史研究著作撰寫評論,并由原作者進行回應,旨在推動歷史研究成果的交流與傳播。

【按】“答辯”是一個圍繞歷史類新書展開對話的系列,每期邀請青年學人為中英文學界新出的歷史研究著作撰寫評論,并由原作者進行回應,旨在推動歷史研究成果的交流與傳播。

本期邀請美國特拉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元崇與三位年輕學者一同討論新著《再造中華帝國:1616-1911的滿鮮關系》(Remaking the Chinese Empire: Manchu-Korean Relations 1616-1911)。本文為第三篇書評。

自費正清提出“朝貢體系”這個概念以來,東亞世界秩序成為學術爭論的焦點。單就近世而言,新清史普遍關注游牧地區(qū),強調清朝統治中的內亞面向,以反對費正清的“傳統中國”朝貢秩序;而特拉華大學教授王元崇的著作《再造中華帝國:1616-1911的滿鮮關系》則將目光投向東方。本書以清-朝關系為線索,全面考察了宗藩體系下雙方在禮儀、政治、經濟、外交層面更為復雜的互動,挑戰(zhàn)了“朝貢體系”狹隘的經濟內涵,并將清朝置于這一復雜的東亞世界秩序之中,認可了清朝努力利用與朝鮮的模范宗藩關系將自己打造為文明中心的中華面向。

《再造中華帝國》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時間跨度為清朝初期至中期,講述了朝鮮從尊明為宗主國、到與清朝結為兄弟、最后轉變?yōu)榍鍑讉€屬國的過程。朝鮮一開始以“華夷之辨”為據,將滿洲政權視為蠻夷,但在兩次戰(zhàn)爭中為清朝擊敗,陸續(xù)結為兄弟、臣屬之國。在明朝滅亡后,雖然朝鮮國王臣屬清朝以求存,但私下里反仍尊奉明朝,高舉明與朝鮮的君臣父子關系,以儒家名分為自身統治正名,確立朝鮮作為“小中華”相對于“蠻夷化”中國的文化優(yōu)越性。那時《燕行錄》中常常可見朝鮮士人在出使清朝時對當地習俗衣冠胡化的鄙夷,但隨著清朝統治的穩(wěn)定,出使中國的北學/實學派朝鮮士大夫親眼目睹了清朝經濟上的繁榮,他們在與清朝文人的交往中,也意識到了漢族人對于清朝繼承中華正統的認可。這些發(fā)現使得他們或多或少扭轉了“華夷之辨”的二分法,開始倡導朝鮮向清朝學習,認為滿清終究還是中華,朝鮮雖然保留了大明衣冠,在發(fā)展層面依然是蠻夷,是另一種有趣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與葛兆光等人提出明朝滅亡后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世界秩序逐漸走向分崩離析不同,本書作者認為盛清時代,朝鮮的有識之士在目睹了清朝的鼎盛后,認可了滿清作為中國的身份,東亞世界秩序重新出現了“中國向心”,朝鮮依然是中華宗藩大家庭中的穩(wěn)定成員。

清-朝關系的前半段既有朝鮮對中國的“蠻夷化”,也有清朝對朝鮮的“蠻夷化“。在宗藩體系下,清朝用恰當的禮儀彰顯朝鮮屬國的地位,一方面以朝鮮作為“小中華”肯定清朝自身中華正統的身份,另一方面,清朝在《皇清職貢圖》和其他關于海外諸國的知識話語中將朝鮮“蠻夷化”,來確立自己的文明中心身份。面對作為東夷的朝鮮,清朝實施“懷柔遠人”的政策,對朝鮮國王和使者大加恩寵,對邊境糾紛往往輕輕放過,顯示出其作為中國的仁慈。清-朝父慈子孝的模范宗藩關系,也成了清朝統治蒙古、西藏、新疆、臺灣、琉球、越南、緬甸諸番的模板。在宗藩原則主導下的清-朝關系中,清、朝雙方都試圖以對方來定義自身在東亞世界秩序所處的位置、進而定義自我,雙方皆用宗藩關系為自己謀取利益,宗藩是一個雙向的體系。

本書的第二部分則著重考察了近代以來西方國際法和民族國家概念影響下的清-朝關系演變。西方人在鴉片戰(zhàn)爭后打開了中國市場,但不滿足于此,他們想更進一步打開朝鮮這個“隱士國家”。然而朝鮮國王屢屢以“屬國無外交”的原則推辭,高舉清朝的宗主國身份,拒絕與西方使節(jié)談判,使只理解主權民族國家與殖民地國際體系的西方人對中-朝關系一頭霧水??傮w上,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之前,宗藩模式仍在清-朝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西方和日本勢力在半島的深入,清朝也不得不調整了與屬國的關系,在宗藩體系下宗主與屬國的禮儀互動之外,還建立了國家與國家、政府對政府的外交渠道,清-朝關系正式進入宗藩-外交雙軌時代。由于宗藩是一種等級制度,它強調宗主國對于屬國的優(yōu)越與掌控,這一體系與名義上平等的國與國外交關系具有本質上的沖突。因此,我捫既能看到清朝在雙軌制度下幫助“友邦”朝鮮進行近代化改革,建立海關,訓練朝鮮學生,同時又能看到駐扎朝鮮的清朝大臣努力在禮儀中顯示中國之于朝鮮的上國屬性,凸顯自己與其他駐朝大使身份的不同。朝鮮也一方面既保持向清朝派遣朝天使的禮儀,一方面又在節(jié)慶喪死等儀式中悄然改變了接待中國官員和使節(jié)的態(tài)度,逐步朝著雙方更平等的方向發(fā)展。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前后,隨著日本顯示出了更多侵略朝鮮的野心,清朝也不得不打破屬國內政自主的傳統,向半島出兵,索要租界,增強自身在半島的存在感,以制衡半島的帝國主義力量。面對西洋和東洋對朝鮮的競爭,中國改革派士大夫提出“救我朝鮮”的口號,要求清庭保護朝鮮這個最重要的藩屏,少數清朝官員甚至提出過將朝鮮郡縣化的理論,雖然最終并沒有實施,但朝鮮體例為清朝將新疆、西藏郡縣化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隨著局勢進一步惡化, 中日開戰(zhàn),日本獲勝后朝鮮斷絕和中國的宗藩關系,清朝與朝鮮的關系則完全轉變?yōu)槠降韧饨?。失去了各個屬國的清朝逐漸從無遠弗屆的中華帝國轉變?yōu)檫吔缜逦?、領土與政治文化邊疆重合的民族國家,清朝在定義自己與朝鮮的關系中完成了由帝國向民族國家、由朝貢向外交的現代化轉型。

1637年-1644年的清明宗藩關系示意圖

1637年-1644年的清明宗藩關系示意圖

第二部分對一些學人提出的清帝國主義殖民朝鮮敘事提出了有力的挑戰(zhàn)。清朝與朝鮮的關系往往被近代西方人視為只具有儀式上的意義,所以清朝后期加強對朝鮮的控制則自然而然成了一項帝國主義行為。然而,本書拒絕以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分析前現代的東亞世界秩序,相反地,在詳細考察了中國在朝鮮的租界、獲取治外法權等行為后,作者認為租界和治外法權不一定是殖民主義的標志,中朝的租界權和治外法權都是雙向的。作者在觀念上區(qū)分了疆域意義上的清帝國和政治文化意義上的清帝國:疆域意義上,清帝國即包含了滿漢蒙回藏五地的政體,而政治文化意義上,清帝國則包括了宗藩關系主導的下的清與周圍的屬國,兩者共同構成了大中華帝國(第10-12頁)。清朝后期對朝鮮的控制,或多或少都是宗藩關系在政治文化層面的延伸。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中無解的、令人迷惑的清-朝關系和帝國主義行為,其實放在雙向的宗藩體系下很好解釋。

本書的理論貢獻之一是以“宗藩主義”替代了“朝貢體系”,借用中國自身的天下秩序理念分析前現代歷史。費正清當年提出的“朝貢體系”這一名詞中的“貢”,主要指朝貢使團的官方禮物交換,因而這一理論體系重視國與國關系的經濟職能而忽視其他層面的互動。宗藩體系則以禮儀和儀式為中心,展現了國家之間交往的政治內涵:宗主國絕不僅僅只對屬國施加經濟或名義上的影響,其真實運作機制是雙方借助宗藩話語背后豐富的思想資源來劃定的彼此的名分,通過定義他者來定義自我。用“宗藩主義”取代“朝貢體系”的方法遙遙應和了柯文教授在《在中國發(fā)現歷史》中提倡的“中國中心史觀”,即用中國自身——而非西方的經驗和概念——理解中國史。

本書同樣也是對“新清史”所提的清朝內亞性理論的一個回應。新清史學派時常強調內亞對清朝統治方法的影響。米華健認為,管理蒙古事務而設立的理藩院后來演變成了管理西北諸疆的機構,這代表了“蒙古模式”對清朝統帥諸番的表率作用。而許多藏學家則宣稱,清朝支持藏傳佛教、乾隆皇帝把自己塑造成“菩薩皇帝”、轉輪圣王,這些舉動都意味著清朝將藏傳佛教征用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以此穩(wěn)定和西藏的關系、鞏固對信奉藏傳佛教的蒙古人的統治。無論是蒙古還是西藏,內亞模式始終是清朝賴以為繼的重要統治方法。本書則認為,蒙古并非清朝最早使用的統治模板,朝鮮作為清朝征服的第一個屬國,對于確立清朝“中國”意識具有重要意義,也對清朝處理朝廷和東南藩屬國關系提供了經驗,在風雨飄搖的清朝末年,朝鮮的前例甚至還為內亞的郡縣化提供了理論支持。朝鮮所代表的中華世界秩序和統治方法,歷史早于蒙古模式,也比西藏模式影響深遠。在承認清帝國的內亞面向的同時,清帝國的中華面向也絕不可被低估。

本書采用了跨國、多語言材料,王元崇教授游曳于漢文、滿文、日文、韓文、英文等文獻之間,旁征博引,令人欽佩。多語言的材料還帶來了多元的視角,第一部分精彩的清-朝國書分析(1627-1637)尤其讓人印象深刻:在第一次清-朝戰(zhàn)爭后,大清和朝鮮兩國結為兄弟之邦,互送國書,互遣使節(jié)。朝鮮國君不得不以平級稱呼滿洲君王,但仍不愿意在國書中稱兄道弟;而清朝的滿文檔案則和漢文記載相沖突,滿文檔案中清朝以兄自居,這尚且還算平等而有差別,漢文檔案卻是直接把朝鮮來的使節(jié)當作來朝的貢使,通過征用宗藩話語詞匯來突出新生的清朝的中心地位(第34-37頁)。滿、漢、朝三個視角的文獻揭示了東亞舞臺上的不同參與者對世界秩序的不同理解,這一文獻對比閱讀的方法也被廣泛應用于其他跨文化、跨邊界的交流史研究中,例如中古史學家將唐代的突厥闕特勤碑、回紇磨延啜碑的突厥語碑文與漢文碑文、新舊《唐書》對讀,發(fā)現突厥、回紇對夷夏關系和統治秩序的理解與漢文材料記載截然不同,呈現以自身族裔為中心的觀點。這些對比閱讀使得我們意識到語言、譯介和視角本身作用,進而把天下世界秩序視為一種辭令,一種可以供雙方挖掘的思想資源——盡管這一辭令在實踐中更為復雜、更有彈性。

在沉浸于佳作的同時,我也不免產生了一二疑惑。首先,本作有新意地將朝鮮劃為政治-文化意義上中華帝國的一部分,即宗藩體系下清朝的邊疆前線。為了顯示朝鮮與清朝的親密,作者在文中反復強調清朝人認為朝鮮等同于漢地諸省,而朝鮮國王上表時也往往認為自己如周之諸侯,三韓之地本屬中國,只是皇帝命他們統治而已。在第二部分,我們也可以常常看到,為西方列強鯨吞蠶食所警的士大夫們往往指出,一旦中國失去了朝鮮,新疆、西藏、蒙古也就面臨著被瓜分的風險。換而言之,在本書中,朝鮮作為政治文化上的中華帝國的一部分,與疆域意義上的中華帝國——尤其是蒙古、回疆、西藏諸內藩——無比接近,甚至時常被諸人混淆。既如此,除了內亞地區(qū)屬理藩院管理、而朝鮮屬禮部這一區(qū)別外,為何朝鮮不能被視作帝國疆域的一部分?又或者,為何內亞地區(qū)不是與朝鮮一樣歸為政治文化意義上帝國的一部分?大致以現代民族國家的現代邊界為劃分兩個帝國的依據,是否屬于一種我們的后見之明?總之,在強調朝鮮的中國認同后,疆域中華與政治文化中華之間的分界被模糊了,這樣的分類看起來不再是一種不言自明的事實,不知王教授能否多為自己的劃分提供一些解釋。

其次,本書的副標題是“滿洲與朝鮮的關系”,但似乎在文中的體現并不完全。滿洲與朝鮮的交往這一內容在第一部分表現最多,而第二部分中,滿洲與清帝國、中國三個稱呼則相互混用,滿洲的、滿族等詞匯甚至逐漸讓位于中國等指代,模糊了這三者的區(qū)別。作者似乎是想借此表示,滿清通過不斷漢化,重新定義了“何為中國”。然而,在清朝后期與朝鮮的交流中,滿洲與滿族是否全然無影無蹤、交流不帶任何民族、地方色彩呢?另外,標題里,滿清與朝鮮的關系是相互的,既然滿清利用朝鮮完成了從帝國向民族國家的轉型,那么朝鮮是否也利用了反清情緒完成了民族國家的構建?朝鮮的視角是什么樣呢?和第一部分相比,民族色彩和他者視角在第二部分相對缺失,這成了看完副標題后意猶未盡的來源。

最后,不知道王教授在思考清-朝關系對清朝塑造自身的作用的過程中,是怎樣看待清-朝關系與前代宗藩關系的繼承與斷裂的?雖然清朝是第一個利用朝鮮由夷入夏的征服王朝,但它對于朝鮮的許多處理并非沒有先例。比如將朝鮮“蠻夷化”那一章(第83頁)的《皇清職貢圖》,顯示身著明式官服的朝鮮士人為“朝鮮國夷官”,這一繪畫主題和將朝鮮作為諸夷之首的排序,其實反復出現于明代關于海外知識的民間商業(yè)印刷品中,成了明代人想象世界的天下觀的一部分,這一點何予明老師在她的書籍史專著《家與世界:在16至17世紀的雕版印刷物中編輯“皇明”》已有論述。此外,遼金元這些前代征服王朝也將高麗納為屬國,這些宗藩關系與清-朝關系有何異同、有無借鑒傳承關系、以此為基礎的比較史學能否成為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清朝利用朝鮮再造了中華,清朝在定義了自身的同時,是否也或多或少定義/改變了自身與前代的關系呢?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