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日本學者田中正人、香月孝史寫作的《驚呆了!原來這就是社會學》出版。這本書以圖鑒的形式,幫助普通讀者認識社會學概念,介紹不同的社會學理論、社會學脈絡,其中涉及的76個社會學家,他們的作品也幾乎都已經(jīng)被翻譯成了中文。
對談現(xiàn)場
值此書出版,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作者嚴飛與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外籍專家、日本巖波書店前總編輯馬場公彥進行了對話。他們分享了社會學在中國熱門的現(xiàn)象,也就當下流行的“內卷”、“摸魚”等詞,以及日本如何在這些問題上給中國以啟發(fā)進行了探討。
從“倒丁字型”到“土字型”的社會結構轉型
過去兩到三年間,大眾對于社會學燃起非常強烈的興趣?!笆裁词巧鐣W?從簡單的定義來說,它是研究社會的一門學問。我認為社會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和連接,社會就是人們的關系的加總,但這里面有很多不同維度,有斗爭的、沖突的、其樂融融的,還有表面上其樂融融但是背后又有斗爭的一面的,所以它有錯綜復雜的面向?!眹里w談道。
嚴飛認為,許多社會學意義上概念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從1978年到2008年,再延續(xù)到今天,中國社會面臨著巨大的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轉型。越來越多的經(jīng)濟學家站出來幫助解決經(jīng)濟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當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一定的層級以后,必然會伴隨著出現(xiàn)很多社會問題,比如城鄉(xiāng)不平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比如我們要討論到的內卷、摸魚、躺平、佛系、低欲望、M社會、M時代等等,這些社會問題實際上需要社會學家去進行解決、進行解讀。所以我一直判斷,這二十年時間是社會學的黃金時代。二十年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諸多問題的最終指向也許是一個制度性的問題,所以后面二十年,就是政治學家站出來解決問題的時代?!?/p>
那么最近的二十年,究竟出現(xiàn)了什么社會現(xiàn)象呢?嚴飛看到,中國今天的社會結構從“倒丁字型”,即一種社會中下層數(shù)量巨大,工人、農(nóng)民、農(nóng)民工占據(jù)了社會群體的主要比例,變成“土字型”——中間層的某些群體主要是中下群體有所擴大的形態(tài),城市中產(chǎn)階層的絕對數(shù)量在增加。不過,在主觀的社會階層觀念、主觀的階層認同感上,很多人并不認同自己是城市中產(chǎn)。
嚴飛談道,要理解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可以嘗試在歷史的維度找到一個時間坐標“穿越回去”:“回到歷史的維度,比如我們看1990年代市場經(jīng)濟開始之前的中國社會,當時的中國社會是一個穩(wěn)定型社會,也是一個福利型的體系。父母輩處在單位體系之下,他們的孩子出生以后就有托育的服務,之后再繼續(xù)上單位提供的附小、附中,這樣一路上來,上了大學都可以有一個基本的就業(yè),甚至包分配的狀態(tài)。人和人之間的貧富差距并沒有增大,大家都居住在單位的福利分房里面,大家自然沒有內卷的動力。但是伴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到來,我們從這樣一種穩(wěn)定型的社會慢慢走向加速時代,社會就像一列快速前行的公交車或者火車,這個速度不斷往前提升?!?/p>
于是我們在這列加速行駛的火車上看到如下的“景致”:2000年以后伴隨著市場經(jīng)濟不斷的演變,福利分房完全取消;2002年大學擴招,擴招到今年將近二十年時間,研究生、博士生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2010年,上述的倒丁字型社會轉變成土字型社會形態(tài)的現(xiàn)象凸顯,社會中產(chǎn)階層慢慢增加,這部分社會中產(chǎn)階層接受了大學教育,他們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買了房、股票,資產(chǎn)不斷增加,競爭越發(fā)凸顯。
《驚呆了!原來這就是社會學》
為什么都這么“卷”?
從去年開始,我們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如下的語匯:“996打工人”“內卷”“摸魚”……道盡當代上班族的辛勞與苦悶。
既然所有人無時無刻都不得不“卷”,為什么還能見縫插針地“摸魚”呢?馬場公彥這樣解釋:“‘摸魚’是一種抗拒‘內卷’的自我防御行為,或者說是處世之道?!痹趯?jīng)濟高速增長時期的結果主義的抵抗與反思中,日本社會形成了諸如“斷舍離”“清貧哲學”的風潮;即使在經(jīng)濟趨于零增長的今天,這樣的生活方式也對人們有很大吸引力。馬場公彥進而指出:“‘極簡生活(simple life)’是從去除一切無用的事物開始,但是不等同于窮困生活,而是要把錢花對地方;‘慢生活(slow life)’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付諸實踐的,足夠的積蓄和業(yè)余時間都是必要條件,除非是生活富裕的退休人群,否則很難實現(xiàn)?!?/p>
“日本轉向斷舍離這樣生活方式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泡沫經(jīng)濟時代,八十年代后日本社會出于對泡沫經(jīng)濟的反省,逐漸開始厭惡物欲橫流的生活,轉而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這成為了主流的氛圍。緊接著泡沫經(jīng)濟崩潰,九十年代之后經(jīng)歷了‘失去的二十年’,過勞問題和貧富差距問題越來越明顯,人們開始反思過去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帶來的環(huán)境破壞問題以及集體主義思想,推崇環(huán)保社會、推崇個人主義變成了社會主流價值觀。今天的日本已經(jīng)進入后現(xiàn)代,我們已經(jīng)不講宏大敘事。宏大敘事講的是現(xiàn)代國家形成時期,出人頭地、高速發(fā)展等口號流行的時代,但是宏大敘事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國家或者集體之類的,而變成個人或者是家庭,于是進入微故事時代,講個人或者個人的朋友圈、家人之間的微故事時代,這樣的時代承認多種價值觀的存在?!瘪R場公彥談道。
嚴飛也解讀了帶有積極色彩的日式“低欲望”與中式“佛系”的差別:日本所謂的“低欲望”是一種對較低欲望水平的真實自我表達;與之相對,當我們的真實欲望無法得到滿足時,我們就“自嘲是佛系青年,在進行內卷的同時,通過摸魚不斷消解內卷,進行自嘲式的展現(xiàn)。”
嚴飛曾做過一個研究,“大家想象在自媒體時代,最受歡迎的微信號是咪蒙那種,但真實的情況是:最受歡迎的自媒體微信號是像《人民日報》、新華社這樣的官方媒體,因為他們的粉絲數(shù)量非常大,點擊量非常高?!度嗣袢請蟆纷钍軞g迎的欄目并不是權威發(fā)布,而是每天晚上十點的一篇夜讀,是一篇心靈雞湯的文章。我們跟《人民日報》的小編交流,他們說很多時候如果這篇文章沒有準時發(fā)出來,后臺就會涌入大量的讀者留言,說今天上班非常累,需要讀到這篇夜讀的文章給我打雞血,而且它是來自權威媒體的心靈雞湯,所以它代表了一種認證過的正能量。這件事啟發(fā)我們,在今天的加速時代,或者用馬場老師形容日本社會的某個階段的一個詞,過勞時代,大家生活壓力非常大,已經(jīng)卷成這樣,我們沒有一點點自由可以自嘲一下嗎?就不能躺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讀自己想讀的書?”
談及日本從“厭惡物欲橫流的生活”到“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的轉變時,馬場公彥表示日本已步入承認多元價值觀的“微故事”時代,并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日本小學運動會經(jīng)常唱SMAP的《世界上唯一的花》(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在賽跑這個最受歡迎的項目中,會把跑步快的孩子和跑步慢的孩子分開比賽,甚至跑完后也不會排名次。為什么?因為跑得慢也是一個人的個性,只有跑得快的人贏是不公平的。當然也有很多人反對這種做法,認為沒有競爭意識的社會不會進步。”他進一步解釋道:“我認為競爭型社會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競爭的目標只有一個、價值觀一元化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p>
《驚呆了!原來這就是社會學》內頁
穿越田野,發(fā)現(xiàn)社會
在馬場公彥看來,即使在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的今天,世界范圍內關于中國的報道與評論仍大多局限在宏觀的方針與政策上,深入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報道則少之又少?!八詫ξ疫@樣的外國人來說,可能會抱有‘中國只有國家沒有社會’的印象。無論是世界上哪個國家,都存在社會和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但是外國人容易被中國的‘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奪去注意力,以至于看不到身處其中的社會和人們?!睂Υ?,嚴飛援引了社會學者葉啟政的觀點,即社會學家應該是“講故事的人”。今天的社會學仍應當承襲社會學家米爾斯的思路,將微觀與宏觀相結合,將個人與歷史相結合。
至于社會學可以怎樣解答我們生活中的困惑,普通人又該如何培養(yǎng)社會學的想象力,嚴飛分享了幾個身邊的例子。比如,有的學生看到電線桿上的小廣告,便去電詢問貼小廣告的人的生活情況;也有學生為了分析廣場舞的派系和江湖,自己也跟著大爺大媽們跳了起來;嚴飛本人則從幾年前開始了對北京菜市場、菜販的長期追蹤調查,希望能夠記述大時代之下菜販們作為個體的生活經(jīng)歷。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得益于改革開放,日本學者開始相對自由地在中國進行田野調查。喜愛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落葉歸根》的馬場公彥認為,這些調查的成果加深了日本“對中國村落的社會結構、華僑經(jīng)濟網(wǎng)絡等等的理解,為還原更加多元的中國形象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他補充說,自己在北京生活了不到一年,十分好奇身處媒體報道盲區(qū)的保安、建筑工人、外賣員、快遞員等人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其實,這樣的日常生活體驗正是社會學所關注的。作為一門“接地氣”的學問,社會學不僅研究社會整體,也重視社會中每一個人的生活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