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張伯駒年譜》:凡涉及他的故事,都是傳奇

張伯駒是近現(xiàn)代藝術收藏大家,以收藏《平復帖》、《游春圖》、《上陽臺帖》、《諸上座帖》等書畫巨跡聞名天下,其著述并不多,且內容龐雜,涉獵尤廣,眾所周知的是其戲劇、書畫、收藏、詩詞等四大項

張伯駒是近現(xiàn)代藝術收藏大家,以收藏《平復帖》、《游春圖》、《上陽臺帖》、《諸上座帖》等書畫巨跡聞名天下,其著述并不多,且內容龐雜,涉獵尤廣,眾所周知的是其戲劇、書畫、收藏、詩詞等四大項;事實上則牽扯到晚清、民國、共和國等幾個時代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文學、藝術、軍事等諸多方面。

鑒于張伯駒研究之不足,作者自2002年起, 開始從事《張伯駒年譜》的編撰,也欲為張伯駒留下一部信史,本文為其新出版的《張伯駒年譜》自序。

張伯駒先生(1898年1982年)

張伯駒先生(1898年1982年)

大約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我剛結識梨園界的老前輩葉盛長先生不久,他就對我講起張伯駒的故事,說,“我這個右派,就是跟著張伯駒給黨提意見才惹出來的。我覺得張老那么有學問,說出話來能錯嗎?結果我們就都成了右派?!蔽夷菚r只有二十歲年紀,哪里懂得什么,這卻是我第一次聽到張伯駒的大名。既然知道了,也就注意了,其后遂在《燕都》雜志上,不斷看到有人提到這個名字。

《燕都》雜志是一本了不起的雜志?!拔幕蟾锩苯K于結束,政治日益清明,北京燕山出版社迅速辦起這本雜志,組織了一批歷經(jīng)浩劫而殘存下來的老學者,動手寫些老北京掌故,翁偶虹、景孤血、朱家溍、鄧云鄉(xiāng)、黃宗江、吳小如,都是其主力作者。仿佛是一件貴重的瓷器驟然被打個粉碎,要再復原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老先生們趕緊撿拾起些碎片,一一作出標記。人的身體里有遺傳基因,文化里也有遺傳基因。文化的遺傳基因就存在于這些碎片里,雖未必再值錢了,文化卻可因此而生生不息。張伯駒即如瓷器碎片一般地散落在《燕都》雜志里。但凡涉及他的故事,都是傳奇。最為膾炙人口的,便是在他四十歲生日的堂會上,他自己票演《失空斬》,親飾諸葛武侯,而配演則是楊小樓、余叔巖等多位京劇史上的標志性人物。相對于這一舉世無雙的記錄而言,所謂“民國四大公子”的說法,都顯得平常了。

沒有想到的是,我在九十年代初移居東京以后,家里有套香港 《大成》雜志,原本是漢學大家波多野太郎心愛之物,太郎先生晚年轉讓給內子。內子是太郎看重的弟子,太郎又曾問學于內子祖父波多野乾一?!洞蟪伞冯s志的氣質,與《燕都》如出一轍——這話其實是說反了,《大成》在先,是一群更老的老先生遭逢鼎革,離開大陸以后,寄托故國之思的所在。

張伯駒

張伯駒

張伯駒又是《大成》頻頻出現(xiàn)的人物,不過,與《燕都》有所不同的是,張伯駒在《大成》里的形象,可說是毀譽參半?!堆喽肌返淖髡撸徽f很刻薄的話,講究為尊者諱,為長者諱;而《大成》的某些作者,則是不說上幾句刻薄話,就好像是白作了文章。我更為感興趣的,卻不是這些人是人非,是在《大成》雜志里,讀到了張伯駒的《我從余叔巖先生研究戲劇的回憶》《鹽業(yè)銀行與我家》《滄桑幾度平復帖》等多篇文章。

在《燕都》與《大成》兩雜志的啟蒙之下,我開始收集整理張伯駒的相關資料,這項工作,斷斷續(xù)續(xù),不想竟做了二十余年。

張伯駒的著述并不多,可是內容龐雜,涉獵尤廣,眾所周知的是其戲劇、書畫、收藏、詩詞等四大項;事實上則牽扯到晚清、民國、共和國等幾個時代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文學、藝術、軍事等諸多方面。更為復雜的是,在伯駒充滿個性的、堅守自由的人生中,他從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是始終保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

他是一位隱士,但他決不消極,決不冷漠。他是一位文士,但他沒有理性的設計,自然也不會持有什么主義。他是一位志士,在他三十歲之后,他一直頑固地追求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通過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進而在社會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有過無數(shù)次失敗,“十有九輸天下事”;然而他仍不輕易茍同,“百無一可眼中人”。他所深深拜服的,只是我先民之文化傳統(tǒng)。他珍愛這些傳統(tǒng),并且不斷地超越現(xiàn)世的種種利益,將自己的這種“珍愛”的情感加以提純,直至使其徹底融入自己的“天性”中,中華文化傳統(tǒng)乃與其血脈相連。

張伯駒收藏過的《平復帖》(局部)

張伯駒收藏過的《平復帖》(局部)

張伯駒是近現(xiàn)代收藏大家,以收藏《平復帖》、《游春圖》、《上陽臺帖》、《諸上座帖》等書畫巨跡聞名天下,無人能出其右。伯駒終將所藏捐獻國家,其《叢碧書畫錄》序云:

自鼎革以還,內府失散,輾轉多入外邦。自寶其寶,猶不及麝臍翟尾,良可慨已。予之煙云過眼,所獲已多,故予之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是則予為是錄之所愿也。

余叔巖

余叔巖

張伯駒是戲劇家,他追隨京劇宗師余叔巖學習十余載,躬行實踐,亦步亦趨。

其《紅毹紀夢詩注》云:

余三十一歲從余叔巖學戲,每日晚飯后去其家。叔巖飯后吸煙成癮,賓客滿座,十二時后始說戲,常至深夜三時始歸家。次晨九時,錢寶森來打把子,如此者十年。

他可以容忍劇人的鴉片惡習,他并不認為劇人必須應該兼具道德典范。他所怒不可遏的是,藝術上的輕浮與草率。這就有了余叔巖與他的好朋友孫養(yǎng)農(nóng)記述下的故事:

我?guī)タ瓷虾D趁堑摹端睦商侥浮罚宦犞?,馬上離座就朝外走,口中還喃喃有辭,我急忙跟上,問他什么事,他不脫鄉(xiāng)音地說:“前后門上鎖,放火燒。”我被他說得一愣,就問他:“干什么呀?”“連唱戲的帶聽戲的,一齊給我燒”,他氣鼓鼓地說。我聽了不禁啞然失笑。

又有一次,我們一同在聽譚富英的《群英會》,那個去孔明的里子老生,在臺上大?;ㄇ唬团艿脚_口,一面用手指著一面就罵:“你不是東西?!绷R完回頭就走,弄得臺上臺下的人都為之愕然。這種舉動,當然不足為法,但是足以證明他是如何地愛護戲劇,而痛恨破壞規(guī)矩的人了。

張伯駒是詩人,他不善言談,甚至拙于文章;而他作詩填詞,卻信手拈來,盡展其五車之學、八斗之才。在他所有留下的文字里,最多的是詩詞,最精的是詩詞,最真的也是詩詞。其忘年之交周汝昌果然是伯駒知己,周在伯駒身后,為其詞集作序時,特意說到北宋晏小山,說:

就中小晏(晏幾道)一家,前人謂其雖為貴公子而有三癡焉,語絕可思。我以為如伯駒先生者,亦曾為公子,亦正有數(shù)癡,或不止三焉。

周汝昌

周汝昌

周汝昌語,典出黃庭堅之《小山詞序》:

余嘗論:叔原(晏幾道)固人英也,其癡處亦自絕。人愛叔原者,皆慍而問其旨: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作一新進語,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饑,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癡也。人皆負之而不恨,已信之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癡也。乃共以為然。

以此數(shù)“癡”,移評伯駒,亦無不當。伯駒之詞,雖淺而摯且有致,雖淡而清而有情,不求與古人合而能與古人合,不求與古人異而能與古人異。近世之人,詞之卓然一家者罕有,伯駒居其一也。伯駒更有臨終之作《鷓鴣天》,竟純以氣象勝,一洗平生婉約纖弱,堪稱絕唱。其詞曰:

以將干支指斗寅,回頭應自省自身。莫辜出處人民義,可負生教父母恩。

儒釋道,任天真,聰明正直即為神。長希一往升平世,物我同春共萬旬。

沉著開闊,深摯自然,足證伯駒在其生命結束之際,不僅心安理得,且由“癡”而“悟”,升華到另一番境界,實非尋常詞人所得企及。

以伯駒不世之才華、不世之際遇,駑鈍如區(qū)區(qū)我者,研讀伯駒生平成就,直似勉力攀登蜀道,縱不敢有絲毫懈怠,猶是兢兢戰(zhàn)戰(zhàn),徒嗟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我自讀伯駒《叢碧書畫錄序》而興長嘆,其所謂“世傳有緒”,付出之代價即《史記》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犧牲,此亦中華文化之最能動人處。

由此思及中國之著名悲劇故事,為營救趙氏孤兒,公孫杵臼與程嬰有段經(jīng)典對話,大意是,舍命救孤與以命養(yǎng)孤孰難?公孫擇其前者,程嬰取其后者,皆竭其全力完其義,盡其責。

迄至近代,中國遭逢陳寅恪所云之“近數(shù)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jīng)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巨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沉淪喪于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于不可救療之局”。歷史的舞臺,重新又上演了一回《趙氏孤兒》。

當此時也,梁巨川、王國維選擇了飾演公孫杵臼,張伯駒選擇的則是程嬰。當然,在那個年代里,選擇做公孫的、選擇做程嬰的,都各是一大批中國之一流人才,傾其所有,義無反顧。陳寅恪先生也是一位程嬰。

張伯駒

張伯駒

此種精神感召之下,鑒于張伯駒研究之不足,我自2002年起, 發(fā)愿欲為伯駒留下一部信史,亦為自己能在心靈深處建起一座廟宇,以伯駒為偶像,崇之奉之。奈何限于自身水平與條件,積十年之力,閱千萬字,九易其稿,草成年譜初編。檢視其缺漏之處,自知猶是數(shù)不勝數(shù),僅得聊勝于無耳,幸諸方家視之勿以學術相衡也。有云昔日王國維先生靈前,陳寅恪先生系行三拜九叩之大禮;值此張伯駒先生冥壽一百一十五周年,我即以此部年譜,作大禮參拜焉。

2013年5月30日于北通州新華西街新寓

[庚子歲再校后補記]

2013年5月完成《張伯駒年譜》初稿,并且請了摯友孫郁先生賜序,即準備交出版社付印。不料網(wǎng)絡迅猛發(fā)展,突然又出現(xiàn)了關于伯駒先生的大批資料,張伯駒研究亦掀起一個小高潮,相繼推出了寓真先生著《張伯駒身世鉤沉》、張恩嶺先生著《張伯駒傳》等多部著述。作為年譜編纂者,逢遇“高潮”,反而不能迎頭而上了,對新的資料需要予以再次甄別確認,只好暫時把年譜的出版停止下來。這是很對不住孫郁兄及各位幫過忙的朋友們的。還有一位對不住的朋友,亦需要正式道個歉,就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的資深編輯家曾永辰先生。

大約是在二十年前,蕭乾與文潔若夫婦曾向百花社的董延梅介紹過我。董延梅那時在出版界,如同今日企業(yè)界的董明珠,同是叱咤風云的人物。董延梅因蕭文說項而注意到我,大概是又看了幾篇我的習作,然后交代給曾永辰說,“你要去給靳飛出一本書”。這樣,曾永辰從文潔若那里要了我的聯(lián)系方式,與我見了面。

曾永辰說話,與董延梅似的,不繞彎子。曾對我說,“我要你給我寫一本能夠在書店的書架子上、在讀書人的書房里,都立得住的書”。我在文化界,不黑不紅很多年了,而且還干著很多事情,諸如制作中日版昆劇《牡丹亭》、擔任東京大學駐北京代表處代表,等等。用北京話說,就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雜亂無章。對于曾永辰的要求,我沒有做到的把握。

其后,遇到“非典”,雖然那時我住在東京,但也閑下來了。于是,用了這個空當兒,完成了《茶禪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這本書不是學術性質的,基本上可以算是一篇篇幅很長的隨筆。我用這本書對董延梅與曾永辰交了答卷,感謝他們的青眼相加。令我感到慶幸的是,《茶禪一味》直到現(xiàn)在還在賣著,陸續(xù)也不斷有人拿書來找我,要我簽上個名字,最近還有店家自己制作了影印本在網(wǎng)上售賣,我也不氣,因為這可以證明,沒有辜負曾永辰的期許。

也可能是《茶禪一味》的成功,鼓舞了曾永辰。曾永辰又問我,“你還可以寫什么?”我說,“我要寫一部張伯駒的信史,如何?”曾永辰手臂一揮,很有氣魄地說,“好!你馬上寫!寫完就出!”

結果,董延梅退休了,再往后,曾永辰也退休了,我的任務也還沒有完成。每隔一二年,曾永辰都會打電話給我,我也自己督促自己,居然十余年倏忽過去。

今逢庚子時疫,我在北京,因為昨歲北京出版社安東先生要我為其“述往”叢書添磚加瓦,我也拖了年余,就想著用這段閉戶不出的時間,做這項工作。我把我對于張伯駒事跡的訂正,寫成了《張伯駒筆記》,交上了差。同時,我順便也把年譜校正了一遍。

感謝在張伯駒研究方面,任鳳霞、寓真、張恩嶺等各位專門家都做出諸多努力,特別是寓真先生,其著作披露大量珍貴資料,對于年譜的編纂,大有裨益。感謝王際岳、胡東海、耿直、丁劍陽在疫情期間照顧我的生活,使我可以安心做自己的工作。還要感謝張永和、王志怡、孫郁、呂鳳鼎、盧樹民、高遠東、孫小寧、潘占偉、李斌、陳飛、朱龍斌、王亮鵬、高一丁、張洋、汪潤、荃爰、王子溟、吳春光等各位文友及北京戲曲評論學會同人對我的幫助。感謝靳東、果靖霖、李玉剛、余少群四位影視明星列名推薦。2013年的時候,是張洋君幫助我錄入電腦并予校對的,這次則是汪潤君幫的忙??偠灾瑢懽髋c研究工作,貌似是一人單干,其實卻是離不開別人的支援的。對于孫郁兄、曾永辰兄的歉意,對于各位幫忙的朋友,我所能做到的回報,就是盡最大努力,讓這本書成為一本信得過、讀得完、立得住的書。

2020年3月20日于北京新華西街寓所

《張伯駒年譜》書影? 北京出版集團文津出版社

《張伯駒年譜》書影  北京出版集團文津出版社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擬)

——————————————————————————

下文節(jié)選自《張伯駒筆記》

張伯駒開始收藏 

文/ 靳飛

張伯駒決意放棄其政治理想以及在軍事方面的追求,告別“五陵年少,駿馬貂裘”的舊日生活,改以收藏中國書畫、創(chuàng)作古典詩詞以及學習演出京劇作為新生活的主要內容。

張伯駒

張伯駒

張伯駒的書畫收藏,最開始的藏品是清康熙帝墨跡。張伯駒 《叢碧書畫錄》記有:

清康熙書橫幅 

紙本。書“叢碧山房”四字,筆宗柳法。任丘博學鴻詞龐塏號叢碧,此或賜龐氏者。為予收蓄書畫之第一件,而予所居好植蕉竹花木,因自以為號。

清康熙書橫幅

描金黃蠟箋紙。書“嵩高峻極”四字。此為嵩山峻極宮匾額原本。

這兩件康熙墨跡應是同一時期收藏,可能時間上略有先后。張伯駒因而將弓弦胡同新宅改名“叢碧山房”,自己亦改號“叢碧”,可見此兩幅藏品對于伯駒有著特別的意義。

叢碧山房

叢碧山房

張伯駒所云“予所居好植蕉竹花木”,只是一句托詞,不可輕信?!皡脖躺椒俊币环卦邶媺N身世。龐塏,生于1657年,歿于1725年,字霽公,號雪崖,河北任丘人,中舉后又以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歷任內閣中書、工部主事、戶部郎中、福建建寧府 知府等職?!肚迨犯濉ち袀鞫倨呤弧分洱媺N傳》記其早年故事云:

(龐塏)生有至性。七歲時,父緣事被逮,母每夕禱天。 塏即隨母泣拜,無或間也。

另有清人筆記稱,龐塏父入獄,其母憂憤而亡。年僅七歲的龐塏哀慟欲絕,感動街巷鄰里,眾人幫助龐塏將母殮葬。

龐氏幼年際遇,恰是暗合伯駒贖父葬母經(jīng)歷。伯駒以“叢碧”為號,既是以“當世龐塏”自居,亦是以志其自身慘痛家史。

“嵩高峻極”一幅,主要是與袁世凱贈張鎮(zhèn)芳壽聯(lián)相關。無論是袁世凱五十大壽,還是張鎮(zhèn)芳五十大壽,都曾以此典入聯(lián)賀壽。豈料在袁世凱逝后,張家敗落之時,偏是張伯駒獨獲康熙帝題字原件,反成莫大的諷刺。

袁世凱

袁世凱


張鎮(zhèn)芳

張鎮(zhèn)芳

康熙帝的“叢碧山房”與“嵩高峻極”兩幅墨跡,書法均非上乘,唯其對于伯駒之價值,幾乎無可替代,冥冥之中,如天注定。

張伯駒《叢碧書畫錄》云:

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后,嗜書畫成癖,見名跡巨制,雖節(jié)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

伯駒說三十歲以后開始收藏書畫,又以康熙帝“叢碧山房”為第一件藏品,自云“人或有訾,笑焉不悔”,頗有“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意味。其個中復雜情感,也確是不了解伯駒家世者所無法理解的。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