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現(xiàn)場
最近,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主辦了一場名為“今天的孩子怎么讀魯迅——《這樣的魯迅》新書對談分享活動”的讀書活動,《這樣的魯迅》一書作者閻晶明,北師大二附中語文特級教師何杰以對談的形式向青少年們進行了分享。
用故事側寫真正的魯迅
魯迅是什么樣的?他犀利、冷峻,是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是先驅、導師,語文課本中我們讀不懂他的文章。但這就是全部嗎?你真的了解魯迅嗎?《這樣的魯迅》一書作者閻晶明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魯迅。
閻晶明希望,通過這本書塑造一個清晰、豐富、立體的魯迅形象:“魯迅個人描述他的性格特點是火的冰。內里是一團火,外表看是很冷的形象。比如我們最熟知的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上半句是冷的句子,下半句就是很溫暖的、很熱的表達。他的另外一句詩: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也是一種冷和熱的對比,同時也是他個人性格的一種組合。在魯迅冷峻的、戰(zhàn)斗的、期盼的、也不寬恕的那一面之外,我們應該看到他有生動、鮮活、溫暖的一面。也不能只強調溫暖的一面而抵消他的戰(zhàn)斗性,戰(zhàn)斗是他一生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要認識一個完整的魯迅,要從多側面的去看?!?/p>
閻晶明說,“魯迅”是當下的熱詞,甚至也可以說是“網(wǎng)紅”。他把已有的對魯迅的認識歸結為兩類,一種只看到魯迅嚴酷、批判的一面,另一種就是著重魯迅的八卦故事。這其中很多故事有信息錯謬,他認為魯迅研究者們有必要出來說話。
活動現(xiàn)場
閻晶明在寫的過程中堅持這樣的原則:“你掌握那么多對魯迅作品和人生故事的了解,你就應該把最準確的一面盡量生動地、及時地給社會公眾講出來。我書中寫了很多故事,但是這些故事都有比較準確的出處和來源,是從魯迅作品中整理出來的。還有的是通過魯迅同時代的人,像內山完造的一些講述,也包括他的親人、家鄉(xiāng)的一些人所做的回憶錄、訪談等等,從這樣的資料當中找故事。”
通過這一個個故事,魯迅的不同側面被反映出來。閻晶明提起,魯迅對青年的關愛是這本書的一個小主題?!霸谏虾?,他曾經(jīng)接待過一位名叫廖立峨的廣東青年,這位青年是魯迅1926年到廈門大學教書的時候認識的。魯迅1927年1月從廈門到廣州中山大學教書,這位學生跟著他從廈門大學轉學到了中山大學。1927年9月,魯迅又離開廣州到了上海,兩三個月后,廖立峨給魯迅寫信,說魯迅離開廣州以后他感覺非常寂寞,他想追隨魯迅到上海。魯迅當然接受了他這個要求。他不但自己來,還帶來他的女朋友,吃住在魯迅家里?!?/p>
“魯迅剛剛到上海,住的房間非常小,樓上樓下也就是幾十平米。魯迅和許廣平住樓上,這位青年和他的女朋友住樓下,在魯迅這免費吃住,同時還要求找工作,魯迅也出去給他找。因為他沒有一技之長,所以魯迅希望自己的好友郁達夫幫忙給找一份工作。魯迅告訴郁達夫說,你只要給他找一個干的就可以,工資由我來付,但是你也不要告訴廖立峨這個工資是魯迅給出的。我每月按照數(shù)額足額給你,你再轉交老板,讓老板給他。郁達夫按照這個要求,給他找了一個書店店員的工作。結果這個小伙子干了半個月就不干了,認為很辛苦,掙錢又少。他在魯迅家里吃住小半年時間,覺得沒意思很無聊,同時他也發(fā)現(xiàn)魯迅周圍的環(huán)境也很惡劣,有很多人批判他,還有一定的危險。他就帶著女朋友回廣東,魯迅又給他買了車票,給他帶了足夠的衣服、吃喝,把他送走。他的女朋友在上海期間經(jīng)常跟鄰居說廖立峨是魯迅的兒子,她是魯迅的兒媳婦,當時為了照顧魯迅生活才來這個地方,但是魯迅從來沒有制止過,應該說態(tài)度上是非常寬容的。雖然這位青年回到廣東以后魯迅拒絕再跟他交往,但是確實從來沒有公開地文字批評過。這就可以看出魯迅對于周圍的人,對于論敵一個都不寬恕,但是對于生活當中遇到的人,特別是青年,不但是關心、幫助、愛護,而且很寬容?!遍惥鞣窒淼?。
閻晶明還舉了第二個例子來佐證魯迅為人的寬厚:“魯迅在上海期間,有一家刊物叫《作家》,主編叫孟十還。這位主編每次都把魯迅的文章發(fā)在頭條,而且給他高額的稿費,魯迅為這個專門寫文章批評,說現(xiàn)在辦刊物的越來越勢利,只認名家大家,而且給他們高額稿酬,這樣對待我們這些所謂名家大家,不等于那些青年作家們被壓制了嗎?這樣的做法完全不可取。他這種態(tài)度不但是對青年關心,他表達這種關心的過程中,也經(jīng)常會把作為納進去,這是魯迅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p>
魯迅的價值到底是什么?
何杰說:“魯迅對于青少年的意義,是當你生活艱難的時候,當你看到社會未來會遇到痛苦的時候,魯迅在告訴我們?yōu)槭裁磿l(fā)生,它為什么是不對的,我們要有一個更好的追求。魯迅一生都在追求一種‘立人’,讓人站起來,同時他一直批判的是不愛的世界?!?/p>
談到小學教材選用的《少年閏土》和中學教材選用的《故鄉(xiāng)》,閻晶明說:“少年魯迅跟少年閏土是兩個好玩伴,多少年之后再見面,中年閏土叫中年魯迅‘老爺’,所以魯迅受不了,寫了這篇《故鄉(xiāng)》。這個小說里也寫到,閏土叫一聲老爺,魯迅的母親說你不要這么叫,你們小時候在一起玩得很好,你怎么叫他老爺呢?閏土說,哪能這么說,那是小時候不懂事。同時在作品的前面魯迅還提到,我們家里是城里人,原是很富足的,我那時候也不是一般的孩子,是一個少爺。盡管兩個人玩得很高興,但是在少年閏土心目中,對方還是一個少爺。其實這種階級的區(qū)分是根深蒂固的。在魯迅心目中,他要表達的是,要改造國民性太難了,不是生活遇到難處,窮了、富了才有這種區(qū)別,而是骨子里就滲入的?!?/p>
在何杰看來,“魯迅很深刻地揭示人與人的隔膜,換句話說就是階級的矛盾、隔閡。中國如果沒有一個重大的變革,沒有社會的革命,這些問題都不能解決。所以毛主席才會說,魯迅是革命家。魯迅是用文學的方式,用他的語言給我們講他理解的社會最好的一面是什么,自己的追求是什么?!?/p>
互動環(huán)節(jié)
閻晶明談到,從100多年前發(fā)表“救救孩子”的《狂人日記》開始,魯迅就走在了喚醒民眾的道路上。直到今天,魯迅的名字還會反復出現(xiàn)在課本里、網(wǎng)絡、日常生活中,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成長、思考與實踐。“魯迅一生都在關心青年,把民族和國家的希望寄托于青年。青年,也是最容易接近魯迅的人群?!?/p>
然而,想要真正走近、閱讀魯迅卻并非一件易事。他的用詞、文風會讓很多現(xiàn)在的青少年讀者產(chǎn)生距離感。何杰表示,“魯迅真的是語言大師,他幾乎沒有用什么太多的形容詞,就能夠非常準確地把事情給表現(xiàn)出來。”高中的孩子在閱讀魯迅時,在作品之外,要學會了解魯迅這個人,同時借助一些名家的評論,找到和我們現(xiàn)實的關系。作為老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魯迅博大的愛心,對他筆下的人物,特別是普通百姓那份真摯的愛,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他如何表達這份愛。
閻晶明談到,閱讀魯迅也是一件可以持續(xù)終生的事,中小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引下循序漸進,也可以自主延伸去閱讀,像《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這些作品集都是比較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去閱讀的。
何杰說:“同學們讀魯迅的時候一定不可偏知,魯迅既給我們清醒的提示,同時他又給我們極溫情的呵護。我們說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不是一個概念,不是一個符號,而是真真正正這么做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