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真性情、能自律:講禮的孔子也有“叛逆”的時候

道德中有自律和他律,在絕大部分時候面對道德的他律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規(guī)避掉他律。但其實不一樣的人,對什么是正確的事情,會有不一樣的標準和做法。

讀經典,從一個“電影夢”談起

30年前,我正在讀大學四年級,干過一件非常有意思但很出格的事。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人生最大的夢想,也可以說是那個年代臺灣的許多文藝青年共同的夢想,就是拍電影。

在大四的那個寒假,我22歲。看完《上海灘》之后,我就產生了一個夢想。我花了7天的時間,寫完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電影劇本。這個電影劇本叫《孔子傳》。

然而30多年過去了,我的這部電影還不知道在哪里。不過后來,有一個對于我來講非常奇怪的具有反諷意味的巧合,就是演《上海灘》男主角的周潤發(fā)拍了一部《孔子傳》,我看著周潤發(fā)演的孔子,看著看著渾身開始越冒冷汗:《孔子傳》能這樣拍嗎?我趕快回到家把我寫的《孔子傳》拿出來,我還是覺得我寫得比較好看。

孔子的真性情是他最大的特色

我的電影好看在哪里?我找到了一個好的切入點去描述孔子。開場的那一幕,我寫的是《子路之死》。你們認識子路嗎?我一直認為,如果想了解孔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論語》里面所有跟子路有關的段落通通拿出來讀一遍。

在我的電影劇本中,我讓孔子回想起子路跑過來對他說:“人家說你像一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啊?!笨鬃有πφf:“我是啊。”我為什么會讓孔子回想起這一段?因為這在孔子跟子路的師生關系當中,不是一個特例,而是經常發(fā)生的事。

比如說孔子到衛(wèi)國去,覲見了衛(wèi)國國君,衛(wèi)國國君向孔子問政,問國家的治理方法。孔子就回答:“必也正名乎?!狈g成白話就是:“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就是應該叫什么。”子路在旁邊聽著,突然轉過臉來,跟老師說:“你怎么會這么迂腐啊,你到底在回答什么?”子路就是這樣對待他的老師的。

還有另外一個更有名的故事《子見南子》。南子在衛(wèi)國是一個頗具爭議的美女??鬃拥搅诵l(wèi)國之后,南子就叫孔子去見她,孔子去了,子路就跟老師翻臉了。南子是衛(wèi)國最重要的幕后掌權者,所以,子路的意思是說:“你寧可走后門,去拉裙帶關系,就是為了讓衛(wèi)國的國君任用你嗎?你就這么卑鄙嗎?”在《論語》里面,孔子的反應是:“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用今天的語言來說的話,孔子就是在發(fā)誓,他的意思是說:“如果我真的像你說的這樣,那我便受天打雷劈!” 

真性情、能自律:講禮的孔子也有“叛逆”的時候

一個講“禮”卻會“耍賴”的老師

我的電影劇本里面寫了《子路之死》那一幕。在我們通常見到的歷史記載中,當孔子知道子路去世的時候,場景很感人,這很可能跟你們認為的孔子的形象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禮記》里面清楚地寫著,當使者告訴孔子子路已經去世的時候,孔子最重要的反應是“哭之慟”,這個“慟”在古文里面是有明確的意義的,所謂“慟”,就是悲哀之情超出了禮所允許的程度。

因此,弟子之所以跑過去跟他說“老師,你太傷心了”,是因為他要用這種方法,一方面來安慰老師,另一方面拉住老師。弟子們說:“老師,你一輩子都在教我們什么叫作‘禮’,什么叫作‘不逾禮’,‘禮’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節(jié)制,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夠過分。”但是孔子聽了之后有什么反應?他就“耍賴”,說:“我有嗎?我太傷心了嗎?”

子路被剁成了肉醬,死得非常慘。所以,孔子從此“覆醢”,他一輩子都不要看到肉醬,絕不吃肉醬。當然,事實上一輩子也沒剩下幾年了,第二年,孔子就去世了。這是他在晚年所受到的一個巨大的打擊。

你想要孔子這樣的老師嗎?

孔子是一位從來不問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的老師。這位老師也從來不給標準答案。后來的人就說:“為什么同樣是弟子問‘仁’,孔子會給出幾十種不一樣的答案?。俊币驗榭鬃邮且粋€教“禮”的人,是一個徹底真性情的人,內心有非常明確的東西,而不是一個真理制造機。

因材施教的老師——“司馬牛問仁”

比如說,在《論語》里面,有并列的兩條,前面一條叫“司馬牛問仁”,接下來的一條叫“司馬牛問君子”。因為老師認為“仁”的最高境界就是這個“仁”字,所以司馬牛問到底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讱?!狈g過來是:“什么叫作‘仁’呢?不愛說話,說話很慢、很笨的,就是‘仁’。”

也許這個答案有一點兒怪,司馬牛當然也覺得很怪,就又問:“只要說話笨一點兒就可以當仁者了嗎?”如果單純只有這一條,那我也覺得很怪。但有趣的是,后面又有一條,主角還是司馬牛。司馬牛問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就回答:“君子不憂不懼?!彼抉R牛立刻又問:“不憂不懼就能當君子了嗎?”

你們知道把這兩條放在一起,我們讀到了什么?在漢朝,司馬遷已經幫我們讀好了,在《史記》中,他形容司馬牛這個人最大的特性就是焦躁、沒耐心、愛頂撞老師。所以,你們知道這兩條是什么嗎?是老師的幽默感。司馬牛這個人呢,一天到晚不用大腦思考,每天就在那里憑直覺來判斷老師的話,所以孔子就故意修理他。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老師跟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樣的。老師知道自己的學生的毛病在哪里,而且也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對付這個學生,給他一種什么樣的教誨。

真性情、能自律:講禮的孔子也有“叛逆”的時候

最愛的學生顏淵——“不遷怒,不貳過”

你們想要這種老師嗎?這位老師還有一點很麻煩,那就是如果用我們今天的標準來看的話,這位老師顯然不太欣賞學霸。子貢就是學霸,但孔子并不是特別欣賞子貢。

他真正最欣賞的學生是誰?是從來沒有做過任何一件我們以今天的標準來看是有用之事的學生,這個人就是顏淵。他評價顏淵用了很關鍵的六個字:“不遷怒,不貳過。”這有那么了不起嗎?

“不貳過”,就是“我犯過的錯,我就犯這一次”,有幾個人能做得到?另外一件事情更了不起、更難,叫“不遷怒”,意思是這事歸我,就是我的,我不會埋怨別人。

當我們在講道德守則的時候,我們碰到的最艱難的一件事情,是道德律令的相對性。

道德中有自律和他律,在絕大部分時候面對道德的他律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規(guī)避掉他律。但其實不一樣的人,對什么是正確的事情,會有不一樣的標準和做法。了不起的就是,在這種時刻孔子對弟子說:“就照你的標準吧。”

“不貳過”的最難之處在于,這個“不貳過”的標準是你自己內心的標準,你不是為了對誰有所交代,而是在心里真正認為自己錯了,你能夠產生這樣一種巨大的力量,從此就不再做這件事情、不再犯這個錯誤了。

孔子作為一位老師,竟然認為他教出來的最杰出、最了不起的學生,是一個“不遷怒,不貳過”的學生,可見其他的對于他來說沒有那么重要。

“變成不一樣的自己”才是學習的快樂所在

孔子這位老師的真性情,是他最大的特色。在《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要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人,但是他所教的內容跟我們今天所認知、所理解的完全不一樣??鬃又v到的所有的快樂,都跟“學”有關系。比如說“學而時習之”,這個所謂的“習”并不是回家復習備考。

“習”意味著我要把自己所學到的東西用到我自己的身上,變成我這個人的一部分。在這個時候,你會得到最大的快樂。是不是真正地學習,依照孔子最關鍵的標準,那就是看你學的東西,有沒有讓你變成不一樣的人。不是為了自己而學習,而是為了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更豐富的人而學習。對于孔子來說,所有的這些東西都跟這種學習有關,他所有的“樂”全部跟這個“自我不斷地學習轉化”有關系。

真性情、能自律:講禮的孔子也有“叛逆”的時候

孔子不是我們當中的一分子

因此,我極力反對用現代的眼光去閱讀經典。你要認識孔子,就必須在心里面和孔子有一個基本的距離。你要知道,孔子不是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分子,因此,他可以教我們更多的東西。他可以教我們,在我們今天視之為理所當然的這樣一個環(huán)境之中,我們所相信和遵循的并不是那么理所當然。

在我們今天所處的這樣一個時代,沒有一位老師是這樣教學生的,也沒有一位老師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看待、對待學生。所以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什么叫作“老師”,什么叫作“學”;作為一個人我們所能夠擁有的最大的成就,以及我們所需要去追求的最大的目標到底是什么。

看到和我們不一樣的生命情調

讀經典,一方面在文化價值層面,它強化提升我們必須要有的品位;但是讀經典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它把我們搬到我們很不熟悉的環(huán)境當中,讓我們看到很不一樣的生活態(tài)度。

如果我們用這種眼光,就不僅是讀《論語》,不僅是在讀孔子和子路的這些故事,我們還會看到和我們不一樣的生命情調。我們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許多文獻,就會知道,有一些事情是我們非常不熟悉的,那是一個奇怪的時代,最奇怪的一件事情是,那個時代的人好容易死啊,動不動就死掉了。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是《左傳》里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大臣得罪了國君,國君氣得不得了,找了一個刺客,讓刺客去殺這個大臣。刺客一大早就跑到大臣家里準備殺他,但是被嚇了一跳——這個大臣已經穿好了朝服,坐在那里打盹兒。為什么?因為馬上要上早朝了,所以他早早就起來,寧可坐在那里打盹兒,也不愿意把時間搞得匆忙。他如此認真地看待自己作為一個大臣的義務和職責。

這個刺客一看他是這樣一個恪盡職守的人,便下不了手。他不能殺了好人,但是又不能背叛對國君的承諾,怎么辦?文獻中就只有四個字——“觸槐而死”,身邊有一棵大槐樹,他一頭就撞了上去,把自己撞死了。

你們一定會說,哪有這種事?怎么會有這種人?他們真的跟我們非常不一樣。在他們那個時代,活著沒那么重要,原則、信念、思想、信仰,都比單純地活著更重要。

經典是“高貴人格的寶籍”

因為這樣,他們活出了非常不一樣的人格,活出了非常不一樣的人生姿態(tài)。他們?yōu)榱嗽瓌t、為了信仰,連自己的性命都不顧了。我只能夠用我有限的詞匯來形容,這叫作“高貴”。

我一點兒也不鼓勵大家用這種方式來選擇自己活著的方式,但是我真的深切地相信這樣的感受——一個人知不知道除了活著之外,還有什么更有價值的東西;一個人心里有沒有這種高貴的標準,必然會影響到他的生活狀態(tài)。如果我們只是渾渾噩噩地活在當下的時代,那我們就不可能了解這種高貴。

經典為什么可貴,或者說經典為什么有意義,對于我來說,它是經過了時間的淘洗,這是文明的共同的標準。它可能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但是它必然蘊藏著我說的高貴人格的寶籍。如果我們用這種心情去閱讀經典,那么,我們就會認識跟我們有著很不一樣的生命情調的各種不同的人。

在人類文明當中,哪有這么多我們可以不經過翻譯,便直接可以讀的2000多年前的文獻!這些是寶貴的財富啊!這些是20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人所留下來的高貴人格的寶籍。在你看了很多之后,我才不相信,你還一直停留在原來的那種生命的情調當中。

對于我來說,讀經典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通過讀經典,我明白,如果自己單純地一直用目前這種方式活著,那是多不值得??!我可以活得更豐富、更有意義、更像樣一點。

——本文節(jié)選自作者于2016年9月16日在清華大學的演講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