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英國藝術家托尼·克拉格:雕塑是對物質世界的研究

英國藝術家、1988年特納獎得主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1949—)新作展近日在上海舉行。展覽呈現了克拉格的鑄銅及石料系列近作雕塑,該系列作品如同層層疊疊的地質巖板,具有多變的形式。

英國藝術家、1988年特納獎得主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1949—)新作展近日在上海舉行。展覽呈現了克拉格的鑄銅及石料系列近作雕塑,該系列作品如同層層疊疊的地質巖板,具有多變的形式?!皠?chuàng)作雕塑,不僅是關于改變物質的形狀和含義,還與改變自己有關?!笨死裨f道。當如今特納獎的雄心逐漸轉向社會行動的時候,克拉格依然“固執(zhí)地”致力于材料和雕塑本身,試圖透過雕塑來研究物質世界與人的內在世界。

在克拉格的上海個展中,幾件雕塑坐落在白色基座上,不同材料的“切片”層層堆疊,在流動的狀態(tài)下凝固成各自的造型,像是來自外太空的沉積巖陳列。

克拉格在英國利物浦的一個農場上長大,從小喜愛地質學和科學。七歲的時候,他和兄弟在幫父親干活時發(fā)現了一塊化石,據他描述,那是一塊“驚人的、心形的海膽燧石,我們認為它一定是從外太空掉落下來的。”從學校畢業(yè)后,克拉格曾在實驗室里工作,但很快意識到那不是他想要做的事情。“藝術和科學不同。科學影響我們的生活,規(guī)定了圍繞著我們的材料的形式。但沒有藝術的話,科學什么也不是。是藝術為一切賦予意義和價值?!?/p>

20世紀90年代的Cragg ?Tony Cragg. Photo ? Gautier Deblonde.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Artimage 2021

20世紀90年代的Cragg ?Tony Cragg. Photo ? Gautier Deblonde.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Artimage 2021


托尼·克拉格??Hugo Glendinning

托尼·克拉格??Hugo Glendinning

20世紀70年代,克拉格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學習,之后又先后去了法國和德國。1977年,他又一次前往德國,并在杜塞爾多夫與里希特、博伊斯等彼時已經成名的藝術家們相遇,見識了藝術生產的不同方式和文化,并逐漸發(fā)展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語言。1988年,克拉格獲得特納獎,并在泰特美術館舉行獲獎個展。2017年,在克拉格位于約克郡雕塑公園舉辦的雕塑回顧展開幕式上,泰特美術館前館長尼古拉斯·塞洛塔說道:“雖然出生在20世紀,但克拉格是屬于21世紀的雕塑家?!?/p>

《Tommy》,2013, 托尼·克拉格 ??Tony Cragg,photo credit: Jonty Wilde

《Tommy》,2013, 托尼·克拉格 ??Tony Cragg,photo credit: Jonty Wilde


克拉格的作品在SkulpturenPark ?Tony Cragg

克拉格的作品在SkulpturenPark ?Tony Cragg

1978年,克拉格開始使用揀來的東西和彩色塑料碎片進行創(chuàng)作,安德魯·考西在《西方當代雕塑》一書里寫道,“這些東西反映了當今世界的標志,即生產、消費、拋棄的快速循環(huán)。”因此,他的碎片不是舊東西,而具有考古學上的寓意,正如克拉格自己曾說的那樣,人工制品是“當現在成為過去之后的化石鑰匙”。而雕塑則是他對材料、物質形態(tài)如何影響并塑造人類思想與情感的一種研究方式。

《堆疊》(Stack),1975 ??Tony Cragg,圖片來自Tate?

《堆疊》(Stack),1975 ??Tony Cragg,圖片來自Tate 

不同于60年代從現代工業(yè)產品中汲取靈感的極簡主義,克拉格認為雕塑應該以另一種少見的方式來使用材料。“材料的非實用性使用是重要的。實用意味著形式產生的限制?!笨死裨f道,“工業(yè)生產系統(tǒng)生產出簡單的幾何形式——一個由無聊而重復的形式構成的世界。雕塑是與之相反的?!?/p>

克拉格對于材料進行堆疊的創(chuàng)作技法主要源自于他對于地質和環(huán)境的關注?!皬?970年代初到21世紀,克拉格一直專注于堆積與堆疊、地質學、巖石形成、土地成層與分層。它們都在我們的腳下,并延伸到我們的皮膚之下,揭示了更豐富的層次和更悠久的歷史?!贝舜紊虾€展策展人、藝術史學者喬恩·伍德(Jon Wood)闡述道,“克拉格作為一個藝術家依然在思考物質世界的非物質性——它的電流、能量、光環(huán)和力場,及其原始的物質生命?!绷硪环矫?,克拉格的“堆疊”也是一種隱喻,正如大樓有一個個樓層,生命有一個個故事組成(克拉格曾提到樓層—storey與故事—story的諧音),在堆疊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更深刻的經歷。

《均》 2021,Bronze,80 x 35 x 33厘米,? Tony Cragg,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均》 2021,Bronze,80 x 35 x 33厘米,? Tony Cragg,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此次在上海展出的是克拉格的幾件全新雕塑作品,包括《均》(2021)、《面具》(2021)、《無題》(2020)、《似是而非》(2020)和《頻次之間》(2020)。這些新作讓人了解特定作品系列在最近幾個月的發(fā)展進程,藝術家喜歡以“生命跡象”一詞來表示作品系列。這些作品大多都在疫情期間創(chuàng)作,不同尋常的時代背景賦予它們特殊的能量和動態(tài)。例如,《面具》試圖傳遞當下人們戴著口罩、面部被緊緊包裹的普遍體驗;《無題》(2020)則呈現了一組傾瀉而下的藥片狀小塊,據克拉格自己解釋,它代表了“健康問題和藥物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

托尼·克拉格 《無題》,2020,? Tony Cragg,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托尼·克拉格 《無題》,2020,? Tony Cragg,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值得一提的是,克拉格還創(chuàng)作了不少素描和水彩作品,筆觸的變化和他雕塑中的“堆疊”動作異曲同工,由此,這些紙上作品也成為了他雕塑的一部分,或者是對于雕塑制作的練習。近年來,克拉格的創(chuàng)作從戶外場域轉移到了他的工作室里,并結合了電腦技術的運用,但創(chuàng)作的過程一直包含著藝術家手工的參與。如今特納獎的雄心逐漸轉向社會行動的時候,克拉格依然“固執(zhí)地”致力于材料和雕塑本身,試圖透過雕塑來研究物質世界與人的內在世界。

本次個展在里森畫廊上海空間展出。

托尼·克拉格的“素描”

托尼·克拉格的“素描”

對話 托尼·克拉格

澎湃新聞:很多藝術家渴望在作品中表達觀念或對于某些議題的想法,而您似乎一直強調物質世界本身,并力圖從中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東西。在您看來,怎樣的藝術作品是有意義的?您如何看待作品的意義?

托尼·克拉格:我們所見的一切都有本身計算出的形式。所以當我們看見某個事物時,我們有種心理壓力,想要看到越過表面的東西,找尋其背后的能量,以及材料的特性。

這是觀察世界很重要的一部分,對于觀看雕塑來說更是至關重要。我在自己的作品中想做的是用表面來揭示表面之下的東西。因此,我做的東西不是混亂的,我試圖獲得在作品內部建立一個形式系統(tǒng)。在早期作品中,這種系統(tǒng)還只是圓形,只是由圓形構建起來的柱體,它們在空間中顫動,直到獲得某種情感特質。

幾何形式變得越復雜,它們就越有能量和活力。但是這不是那種事物在空間中移動的未來主義的動力。這像是人類身體的億萬種化學反應在一個瞬間發(fā)生,又像是天上的太陽經歷了幾十億此原子爆炸。材料中蘊含著巨大的動力。奇怪的是,雕塑竟被認為是這么沉悶、靜止的想法。我想展現的是這種材料內部的動力、能量和意義,這讓我自己感到興奮。

托尼·克拉格,《寄信者》,2019,? Tony Cragg,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托尼·克拉格,《寄信者》,2019,? Tony Cragg,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澎湃新聞:您的作品是一種探索和尋找意義的過程,那么如何決定某件作品已經完成?

托尼·克拉格:有時候人們談論藝術,說他們正在對某些東西進行實驗。實驗是科學的,因為你有模型,有標準,有目標,結果,實驗是對這些結果的分析與再分析。

一個藝術家的工作室里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情。簡單地舉個例子,如果你在紙上放兩個點,你可以用直線連接它們,也可以用曲線,歪歪扭扭的線,如果你想的話,或許還可以從紙張邊緣出發(fā),或是繞房間一圈再回來。有無數種連接紙上兩點的方式。材料也有同樣的潛力。你拿一堆10公斤重的粘土,就有無數種方式來加以處理。這不是實驗,而是在于尋找其中的意義。關鍵是發(fā)現材料中的事物,而你能在材料中發(fā)現的無非是能夠映射你自己的東西,你原本不知道的東西。只有這么做你才能創(chuàng)造下一個作品。我現在在做的作品,放在二三十年前完全是不可能的。

托尼·克拉格上海個展現場,了里森畫廊

托尼·克拉格上海個展現場,了里森畫廊

澎湃新聞:您在公共空間陳列過不少大型作品,甚至開放了自己的雕塑公園,與此同時您的作品也出現在美術館空間中。不同的環(huán)境對您的作品意味著什么?

托尼·克拉格:我說過,雕塑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于物質世界的研究,但是這并不適用于戶外世界。當你到戶外時,沒有那么多材料能夠好好地生存。有許多材料是可以放在博物館美術館以及你自己家里的。但是在室外,它就會被風吹走,被人踐踏。

現在,我在新的材料中更關心我想要制作和尋找的形狀與內在特質。我不再那么關注室外的情境。

我做過一些戶外作品后,立馬意識到持久性和穩(wěn)定性的必要,一開始做戶外雕塑時我沒有考慮到這些。我放在戶外的作品都沒有客體性(objectness)。它們沒有我想在現在的作品中所看到的那種雕塑的特性。但是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合理和重要的過程。作品在體量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因為我很少會創(chuàng)作“結構性”的作品。你可以做一些結構的作品,它們會在空間中生長,如果你想的話可以高達幾千米,但是那絕不是我感興趣的地方。我總是想在材料和形式之間建立關系。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