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日本給丁汝昌的勸降書為何有兩份?

日軍在勸降書中寫道:清國而今日之敗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蓋其墨守常經(jīng),不諳通變之所由致也。

甲午海戰(zhàn),以中國大敗結(jié)束。但甲午戰(zhàn)爭不只是海戰(zhàn),還有前期的朝鮮、遼東陸戰(zhàn),也有后面的膠東半島登陸戰(zhàn)。日軍在攻占威海時,謀劃得很是仔細。一方面到威海沿岸化裝偵察,試圖摸清清軍虛實,找到守衛(wèi)薄弱點。一方面對清軍將領(lǐng)展開心理誘降工作。尤其是針對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誘降。

說起來,大敵當前,誘降是戰(zhàn)爭中常見的一種策略。當時的日軍總策略就是,“覆其根本”、“務(wù)不損我艦,不使敵艦沉沒。待及彈竭糧盡,士氣沮喪,以令丁提督降”。也就是說,日軍的根本目的還是要消滅北洋艦隊,但消滅的手段不是擊沉,而是逼你到山窮水盡,最后再誘降。說白了,就是想抓活的。

日軍海軍總司令官中將伊東祐亨非常贊同此策略。1894年12月,他率先與侵華日軍第二軍司令官大山巖商討針對丁汝昌的誘降之策。經(jīng)過反復(fù)研討,最后決定,由國際顧問、海軍教官高橋作衛(wèi)起草誘降書。之所以選擇高橋作衛(wèi),因為此人是國際顧問,懂國際事務(wù),會英文,懂軍事,重要的是,他還是個中國通。 

日本給丁汝昌的勸降書為何有兩份?

丁汝昌

當時,高橋作衛(wèi)寫了兩個版本的勸降書,一個是中文版,一個是英文版。兩個版本的勸降書曾在日軍海軍高官中小范圍傳閱,大多數(shù)人更喜歡中文版。大家都認為中文版是情理兼?zhèn)?,實為不朽的名文?/p>

但大山巖最后拍板,卻選定了英文版。其他軍官大為不解,有人問大山巖為何棄中文版而選定英文版?大山巖認為,中文版固然不錯,也方便丁汝昌閱讀理解。但文中一些提法似有不妥。如日軍希望丁汝昌效仿西漢大將李陵降于匈奴,但李陵在中國還是有爭議的人物。大山巖怕丁汝昌誤解,畢竟勸降的作用是勸降,而不是嘲諷,更不是激怒。

日軍何以提起西漢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呢?李陵沒有多大名氣,而他爺爺李廣則人人皆知。作為李廣的孫子,李陵同樣繼續(xù)著抗擊匈奴的事業(yè)。一次,李陵奉漢武帝之名,率五千步兵出征匈奴,而對方卻有八萬大軍。最后,李陵因寡不敵眾投降。但投降后的李陵,并沒有幫助匈奴攻打自己的祖國,而是一副不合作,消極抵抗的態(tài)度。但漢武帝以為,李陵在幫助匈奴練兵,怒殺李陵三族。相反,李陵還把真正幫助匈奴練兵的漢朝將領(lǐng)暗殺了。即便如此,李陵作為投降敵國的一名降將,仍遭后世人唾棄。

日軍希望丁汝昌像李陵一樣,棄小節(jié)而保榮名,但鑒于李陵備受爭議,也因為中國人似乎更重視氣節(jié),所以,大山巖最終沒有選擇中文版勸降書。

1895年1月19日,日軍在向榮成灣發(fā)起進攻的前一天,將勸降書轉(zhuǎn)交英國軍艦塞班號,由英國人轉(zhuǎn)交給丁汝昌。但實際轉(zhuǎn)交的是美國信使,也沒有直接交道丁汝昌手中,而是首先交給了“定遠”艦的劉步蟾。其實,日本人更欣賞劉步蟾,認為劉步蟾精明干練的性格更像日本人。如果這封勸降書能同時招降了劉步蟾,相信日軍更為興奮。

劉步蟾直接將勸降書交給了丁汝昌。丁汝昌看后,斷然拒絕了日軍的要求,誓與北洋水師共存亡,同時將此勸降書上交李鴻章。雖然沒有關(guān)于丁汝昌閱讀勸降書的記載,但相信丁汝昌應(yīng)該有所觸動,這種觸動不是投降,而是日軍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的痛點。比如在勸降書中寫道:清國而今日之敗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蓋其墨守常經(jīng),不諳通變之所由致也。

日軍在勸降書中沒有以勢壓人,也沒有嘲諷,通篇都是說理,甚至說到了中國科舉的弊病。同時,還對比了日本的發(fā)展。作為北洋水師的最高領(lǐng)導(dǎo),丁汝昌不會不懂這些。他內(nèi)心的酸楚,無人可知。日軍在勸降書中,還舉了幾個外國的例子,如法國的總統(tǒng)、土耳其大司馬等大人物,他們都是先投降,后又投身祖國建設(shè)事業(yè),后官至高位的偉大人物。但這種做法顯然不符合中國人的價值觀。

后面的事情就屬于意料之中。北洋水師大敗,劉步蟾戰(zhàn)死,丁汝昌憤而自殺,以身殉國。

滑稽的是,當日軍占領(lǐng)劉公島后,北洋水師殘部陸續(xù)投降。在投降書上蓋的大印竟然是丁汝昌的印章。

日軍對丁汝昌等人的戰(zhàn)死表示了高度尊敬。日本軍艦同時懸掛大清國的黃龍旗與丁汝昌的帥旗,軍艦與炮臺同時鳴放十二響禮炮,樂隊列陣集體奏哀樂。日軍將丁汝昌、劉步蟾等人的棺槨抬上軍艦,將其運往煙臺。面對眾多歐美記者,伊東祐亨高度評價了丁汝昌等人。

其實,日軍不論用哪種勸降書,相信丁汝昌等人都不會投降的,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但丁汝昌的戰(zhàn)死,北洋水師的覆滅卻沒有完全喚醒中國人。這才是最可悲的。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