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充滿美好的時代,無比便利,無比富足;我們也給予了自己前所未有的焦慮與不安,無法不攀比,無法自己定位。要給當下人們心靈一個無法忽視的標簽,恐怕沒有比“躺平”更讓所有人揪心、淚崩。我們如此認真地生活,也許在人類前行的平均速率上增加一個躺平的生活體,我們是在給別人制造內卷,還是我們被別人內卷化呢?
技術是我們拯救的希望,還是心靈墮落的最大黑暗深淵呢?就比如溝通,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聯(lián)系,但是我們卻越來越稀罕聯(lián)系。更可悲的是,我們最心心念念的聯(lián)系,總是被可有可無的聯(lián)絡所沖淡、所干擾?,F在很多人不得不感慨,食物有了,可是肚子飽了,疾病來了;機會來了,可是心氣沒了,勁頭沒了,焦慮最終還是來了。對于今日的人們來說,最珍貴的可能是思想,不是技術,不是知識,更不是普通的信息。
怎樣尋找思想、汲取智慧,叩問經典仍是不可替代的最佳途徑。1973年,意大利著名經濟史學家卡洛·奇波拉提出“人類愚蠢的基本規(guī)律”,給西方思想界帶來了一股難得的清流。礙于語言、版權諸多歷史因素,這本奇書大多停留于民間流傳的秘密版本,或少數精英的口頭傳聞中,今日東方出版社終于不惜資本,聘請新銳翻譯了《人類愚蠢基本定律》(信美利譯,東方出版社,2021年9月),給我們平凡而擁擠的閱讀帶來了一縷難得的清風。這是一本短小卻高效的書籍,實際上只包括兩篇經典的文章,一是有關人類愚蠢的深刻反思,二是有關中世紀胡椒和葡萄酒的經濟動能角色討論;但是,它給人們的思考帶來持久的沖擊力和巨大的震撼力,應該不亞于大磚頭著作,有關人類愚蠢的反思,更會為大家所津津樂道。
《人類愚蠢基本定律》,【意】卡洛·奇波拉/著 信美利/譯,東方出版社,2021年9月版
錨定人類的快樂和痛苦,以人類事務為思考的研究視角,正是奇波拉的大歷史觀和積極思想的集中反映。作者毫不諱言,他考慮的問題是全人類的整體問題,“本書討論的內容實際上旨在向著某種建設性目標努力。因為存在一種最強大、最黑暗的力量,它阻礙著人類的快樂和幸福,本文試圖發(fā)現它、了解它,乃至盡可能地抵消它的作用”。換言之,奇氏力圖為人類的整體行為糾錯,當然也是為每個普通人的每次普通行為進行糾錯。不同于任何前人,奇氏對人類的愚蠢做出了精確的定義,在他看來,愚蠢之人就是在對另一個人或另一群人造成損失的同時,自己卻沒有獲得任何收益,甚至可能自己也有損失。愚蠢并不跟智商、性別和年齡有固定的聯(lián)系,而是跟整個人類的進步與否、快樂與否有著根本的聯(lián)系。奇氏將整個人類大體分為四大領域,即無用之人、聰明人、惡棍和愚蠢之人。奇氏劃分此種領域的標準,大體是對他人和自己的損益程度。無用之人是于己于人皆是無益,聰明之人是于己于人皆能有益;惡棍是損人利己,愚蠢之人是損人損己。在奇氏看來,無用之人和聰明人大家一般都能很快分辨出來,進行必要的分類。但是,惡棍跟愚蠢之人,大家卻往往更加警惕惡棍,對愚蠢之人造成的更大損害視若無睹,這才是人類社會的極大悲哀。
讓人怦然心動的還是奇氏的愚蠢定律,用最簡單的話,說出最復雜的真理。在奇氏看來,愚蠢之人比惡棍對于人類的發(fā)展和快樂有著更大的傷害。他的人類愚蠢基本定律也是從此而來,主要內容有二,一是每個人總是不可避免地低估了社會運轉當中蠢人的數量。人們總是站在個人的立場,認為愚蠢之人于己無害,沒有看到愚蠢行為對于整個人類的巨大傷害。二是某個人愚蠢的概率與他的所有其他特征無關。愚蠢不跟性別、階層和智商直接掛鉤,在作者看來,即使是獲得諾貝爾獎的杰出科學家之中,也有一定數量的愚蠢之人。最讓奇氏痛心的是,世人總是低估愚蠢之人造成的破壞性力量。在他看來,“特別是非愚蠢之人總是忘記,不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與愚蠢之人打交道或結為同伴都是一個代價高昂的錯誤”。站在人類福祉發(fā)展的整體性思考,奇氏認為愚蠢之人是最危險的人,是人類前行的最大黑暗之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奇氏從來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個體,也不帶有某種歧視或者特定的立場,他更關心的是人類前行的阻力在哪里,怎樣才能消除,這可能也是一個經濟史學家的職業(yè)素質表現之一。
卡洛·奇波拉(1922年8月15日-2000年9月5日)
與大歷史觀形成明顯對比的是細節(jié)主義的踐行。奇氏從來不是一個高談闊論的宣傳家,更多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史學家,是一個長期耕耘歐洲經濟史料的苦行僧。他對歐洲歷史有著超乎常人的敏銳,他總是能夠在細微的浪花波動中感觸到歷史長河底下潛流的方向。他不僅討論人類愚蠢的大問題,更是關心西歐人們對胡椒、葡萄酒的重視。他觀察十字軍東征中復雜的構造,更愿意重視隱士彼得對胡椒的渴望。正是胡椒的牽引作用,才有波瀾壯闊的宗教征服運動。他注意到牽引的潛流下面是酒精的推動。英法百年戰(zhàn)爭的緣起,更需要從葡萄酒的喜愛開始。英國的羊毛生產,以及英國國王沉迷于葡萄酒的傳統(tǒng),羊毛跟葡萄酒的交易,都給英法的戰(zhàn)爭帶來不可估計的動力。只有意大利人更重視交易本身,他們本是純粹的商人,但是英國人的破產,也使得他們轉向詩歌和繪畫。在中世紀歐洲宏大的宗教戰(zhàn)爭、百年戰(zhàn)爭、文藝復興的背后,卻是人們對胡椒、羊毛和葡萄酒的追逐。星星之火,燎原之勢,奇氏將其完美地融合,展現出歐洲中世紀經濟發(fā)展原動力的讓人忽視的一面。
今天本來就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選擇比努力重要。好的書,就跟好的酒一樣,需要時間的沉淀,需要精心的選擇?!度祟愑薮阑径伞窔v經近50年的時間沉淀,讓我們再次感受到思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