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二十四節(jié)氣·春分:“應時而食”是我們的信仰和價值觀

和節(jié)日節(jié)氣相關的民俗,傳承了上千年,蘊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與傳統(tǒng)民俗漸行漸遠,但在某一個時刻,我們仍會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字驚艷

【編者按】

和節(jié)日節(jié)氣相關的民俗,傳承了上千年,蘊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與傳統(tǒng)民俗漸行漸遠,但在某一個時刻,我們仍會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字驚艷,會被元宵的“花市燈如晝”打動,會在春節(jié)和中秋從遙遠的他鄉(xiāng)奔赴故鄉(xiāng)。民俗是流淌在血脈中的屬于中國人的記憶。

澎湃新聞與華東師范大學民俗研究所合作,推出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欄目,介紹那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節(jié)慶以及與之相關的民俗,這些民俗并未消失,依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今天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春分。雖然“倒春寒”的天氣帶來大降溫和暴雨,受疫情影響不能出門,但朱應家里還是有春天。餐桌上擺上了“春菜”,細細嫩嫩的口感和滋味,就是春天的味道。

二十四節(jié)氣是什么?是中國古人總結出的集天象、物候、時令、自然變化規(guī)律為一體的復雜系統(tǒng),是指導古人耕作、生活的“時間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

但對于朱應來說,這個答案要簡單得多。從小在上海江南古鎮(zhèn)朱家角長大,朱應記憶里的二十四節(jié)氣,是一張“美食時間表”。

朱應

朱應

時間點滴流逝,隨著氣候的變化,自然也生發(fā)出不同的收獲。與自然聯(lián)系緊密的人們,過的是一種“應時而食”的生活。

春天萬物生長,青團嫩綠可愛的顏色,就來自新鮮的南瓜葉;到了夏天,梅子成熟,小滿時分就有了清甜的梅子酒;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可吃的東西就更多了,金豆和酥餅都讓人滿足;到了冬天,用芝麻炒成的芝合糖,會帶來寒冷天氣里溫暖的甜蜜。

后來,雖然離開小鎮(zhèn),節(jié)氣小食里蘊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學,卻深深印在了朱應心里。兒子上幼兒園時,她終于下定決心,帶兒子一起去尋訪這些小食,尋找那種順應自然、應時而食的生活美學和智慧。

“節(jié)氣是什么?是盼頭,是希望。”在尋訪小食手藝人的路上,朱應越來越感受到節(jié)氣深植在他們的心中,成為一種與生俱來的生活方式,這也是她一直在追尋的生活美學,平凡質樸、“手忙心閑”,“我覺得每個節(jié)氣就像鬧鐘一樣,到了這個時候就會提醒我們,吃一點應季的食物,與自然和四季,多呆一點時間。

朱應把自己對節(jié)氣小食的尋訪寫成了一本書《小食里的光陰》

朱應把自己對節(jié)氣小食的尋訪寫成了一本書《小食里的光陰》

【對話】

每個節(jié)氣,都有應季的小食

澎湃新聞:馬上就要到春分了,春分該吃什么應季的食物?

朱應:這些天天氣暖和了,但是因為疫情大家都不能出門,小朋友和家人都留在家里,所以我早上也起來的更早一些。起來看到窗外的柳條開始萌新芽,鵝黃的、綠綠的,好多樹也開了一身粉紅色的花,空氣里有一股春泥的味道。

今天是春分,春天走到今天,好像已經過去一半了。所以古人管這一天叫“日夜分”,有一句話叫“晝夜均而寒暑平”:這一天白晝和黑夜是等長的,均為12小時。

太陽直射到地球赤道的那一刻是“春分點”,接下來的日子,太陽往北走,天氣也會越來越暖和。在這個晝夜平分的日子里,我們在飲食上也講究“均衡”二字:膳食均衡,因季而食。我們古人有句話叫“春分吃春菜”,就是吃那些剛冒出頭的、嫩嫩的、細細的新菜,比如說薺菜,還有我們上海人很愛吃的馬蘭頭、香椿芽、春筍、蘆蒿……再過一段日子,河里的螺螄也要長好了。

雖然這些日子我們不能像往常一樣放飛自己,去插柳、放風箏、拔河、踢球、蕩秋千,但我們還有很多好吃的,這些都是春天的好味。有句蘇東坡的話叫“人間有味是清歡”,說的就是此時。

澎湃新聞:你在江南古鎮(zhèn)朱家角長大,你也提到小時候和外婆一起生活的經歷,什么季節(jié)就吃什么食物。這是你最初對“應時而食”的記憶。小時候會最期待哪個季節(jié),哪種食物?

朱應:我是古鎮(zhèn)里的孩子,出生和整個童年都在古鎮(zhèn),這點我相當自豪。江南古鎮(zhèn)的人能感知二十四節(jié)氣的變化和滋味,他們會把節(jié)氣本身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平日里我們吃的一餐飯、一壺茶一樣。節(jié)氣里小食都帶著它特有的溫度和情感,這點也非常溫暖著我。

我非常期待每一個節(jié)氣,如同期待過節(jié)一樣。對我來講,這些節(jié)氣都是非常特殊的日子。

梅子酒

梅子酒

當?shù)氐氖肿魅?,那些阿婆們非常擅長把當季的食材轉化為小食。在朱家角幾乎每一個節(jié)氣都有小食,立春有名糕和八寶飯,清明有春團,小滿有梅子酒,秋分有金豆,還有酥餅,立冬之后還有芝合糖,這些都是我小時候時常吃的東西。

在每個節(jié)氣到來前,我會對這些好吃的東西有所期待、有所念想,想要去嘗嘗它們的味道,想要去看阿婆們是怎么做出這些小食的?,F(xiàn)在想來,這些期待都是一份很甜的滋味。

小時候我也最愛穿梭在鄰里的弄堂間,拉著外婆的衣角,去嘗各家的味道。古鎮(zhèn)上做小食的手作人手上像有魔法一般:一把米、一片葉、一勺油鹽……就可以把那些普通單調而不起眼的食材變成非常好看好吃的小食。天吶,我覺得太震撼了。

他們還會告訴我,石榴是長在立秋后,柿子也是,但是地瓜、西瓜卻在大暑和小暑之間成熟的。所以在適當?shù)臅r候,他們就會把地瓜醬成玉瓜條,把冬日的芝麻炒成芝合糖,把秋天的豆子熏成金豆。這些東西都是在正好的節(jié)氣中相遇,一切都剛剛好。這些美非常的質樸,里面有著他們對生活的智慧與底色。

澎湃新聞:為什么會想到把二十四節(jié)氣和小食結合起來?二十四節(jié)氣,在江南小食里都能找到對應的食物嗎?

朱應:二十四節(jié)氣是歷法,是生活的印記,也安排著我們的生活與勞作。這些物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珍貴禮物。我的美學之道,是殷實的生活美學。所以,在美學之前就是生活,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而“食”又是第一位的。所以不同的時節(jié),不同的地域,人們對食物有著不同的轉化方式。幾千年來,我們的祖輩們遵循的都是這樣的規(guī)律,這是自然的一種轉化之道。

將二十四節(jié)氣與小食對應,其實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我甚至覺得,每一個節(jié)氣,都對應不止一種小食。我們先來說一下春天吧。

春天的團子

春天的團子

立春時節(jié)我們就吃春卷,雨水就吃草頭塌餅,驚蟄要吃茯苓膏,現(xiàn)在春分就是要吃馬蘭頭,清明吃南瓜葉團子,谷雨要喝谷雨茶,到了立夏,我們喝櫻桃酒,小滿吃梅子酒,芒種有五行粽、粽子糖,夏至喝酸梅湯,小暑我們可以喝點西瓜汁,大暑時我們就可以吃玉瓜條,立秋時雞頭米下市了,處暑我們可以吃甜藕,白露可以吃糖水,秋分要吃酥餅,然后中秋節(jié)要到了,月餅是少不了的,寒露我們可以吃桂花糕,霜降炒栗子,立冬烤紅薯,小雪吃姜絲小餅,大雪吃羊肉,冬至少不了湯團餃子,小寒吃芝合糖,大寒吃臘八粥……還有狀元糕、橘皮糖等等,都是節(jié)氣小食。其實你聽它們的名字,都有很多的寓意在里面,狀元糕就是祈??甲觽兛梢詡€個考狀元。

我覺得每一年每個節(jié)氣都是很有意思的,它就像一個鬧鐘一樣,到了這個時候就會提醒我們,吃一點應季的食物,與自然與四季多呆一點時間。

尋訪小食,也是尋找生活方式

澎湃新聞:什么時候,什么樣的契機,讓你開始想到要去復原小時候那些“古法小食”?

朱應: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一位從事藝術的工作者,所以一直很希望能夠在家庭的教育中融入美學,融入愛,還有那份傳承和力量。美育是伴隨一生的事情,而我更希望讓傳統(tǒng)的文化與美好的生活方式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

現(xiàn)在的孩子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生活得太多了,我真希望他們能夠腳踏實地去接觸接觸大自然,腳丫子踏進肥沃的泥土當中,同時也看看天空、聞聞花朵。

2016年,我的小兒子上幼兒園了。他馬上要開學了,我就有一種很強烈的強緊迫感,想帶著孩子去看看媽媽童年成長的地方,嘗嘗那時的味道。所以那幾年我就帶著孩子去走了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去尋這些傳統(tǒng)的小吃,也去了解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

這段旅程對他對美的認識,對我們的親子關系,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有很大影響。我們都在其中都有很多反省與成長。我和他之間也多了很多親密感。

尋訪的過程,我們會去翻一些古書,也翻一些關于節(jié)氣的書。很慚愧,到現(xiàn)在,我都不太會做正統(tǒng)的傳統(tǒng)的小食,所以我們只能傳承手作藝人的精神和他們對食物的態(tài)度。我們也會做一些創(chuàng)新,每次尋訪回來我都會和小朋友一起用書畫的方式去表達,去再創(chuàng)造。最后,我們會把帶回的小食分享給朋友們,把這些收獲和喜悅分享出去。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懂得,這份小食不僅是擺在桌上的那一份“結果”,他也會找到那個“因”,通過探尋,他知道小食是通過怎樣的過程,通過怎樣的努力和態(tài)度才能擺在他的面前,所以他會尊重食物、尊重文化,對生活也會有更多極致的那份用心。

我會帶著孩子一起來設計包裝、繪制好玩的字畫,很多我們送出的小食,包裝上那些很有童趣的豆啊、糖啊,都是小朋友自己寫的。整個過程我們都是滿懷感恩地去做,心里有甜,所以內心也是。我想小朋友的內心也是燦爛光明的吧。

整個尋訪是一個瑣碎的過程,并不是那么順利,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時間。但是在我看來,孩子還是很享受這個過程的,畢竟是有很多好吃好玩的東西。還原這些節(jié)氣小食,然后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體會、去延展、再去創(chuàng)造,這件事情本身是美好的。這些年我們一步步地走,一步步地看,一點點的成長,一點點的收獲,這讓我們滿懷喜悅。

朱應畫下的《春團》

朱應畫下的《春團》

馬上要到清明了。春天里,我們肯定要去做春團的。在古鎮(zhèn),春團里面的豆沙是手作人自己用小赤豆一點點熬制的。當孩子看到這些的時候,他也會低著頭看著一顆顆小赤豆,然后去摸摸它,拍拍它,跟它說說話。我感覺,他懵懂的和食物對話的場景非常感人。

我們也學做南瓜葉團子。孩子會有模有樣地學著洗南瓜葉子,揉米粉團,然后把南瓜葉子和米粉揉在一起,有綠色有白色,混合在一起又變成綠色,他那種驚訝的表情非??蓯?。當幾片葉子和一碗米粉變成了一個個圓圓的、綠綠的、胖胖的團子的時候,我想這對孩子來說,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還是他對生活最鮮明的記憶,這是孩子一生都不會忘記的。

到家以后,我們就會一起再創(chuàng)造。去寫一句話,畫一幅畫,在里面融入他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重新有了憧憬。我們現(xiàn)在好像天天又在過節(jié)日,好像天天又不在過節(jié)日一樣,感覺節(jié)日時可有可無的,失去了那份純真的憧憬,但孩子會有。

所以通過尋訪傳統(tǒng)節(jié)氣小食,孩子懂得了過程和結果是一樣重要的,而且過程要更美一點,這種過程很生活,又很普通。這些都是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美育實踐,會給孩子希望,給孩子在心里種下一顆真善美的種子。

澎湃新聞:在你的尋找中,哪些古法小食是我們現(xiàn)在很難吃到的?哪些工藝是和現(xiàn)在不同的?能介紹幾例嗎?

朱應:其實,最不同的不是工藝。而是這份耐心與時間?;ㄉ弦惶熳鲆恢淮簣F,花上一周時間做一碟玉瓜條……我們現(xiàn)在還做得到嗎?

介紹一款南瓜葉春團吧。也許你是第一次聽到。春天里,那個可愛的綠胖團子是一定要吃的,對的——是青團。大家一定吃過艾草青團,之前,青團還有什么模樣呢?南瓜葉青團。南瓜葉青團很久沒有被提起,估計很多人也是第一次聽到。

南瓜葉團子早于艾草葉團子,綠色是用南瓜葉染成的,餡料是小赤豆

南瓜葉團子早于艾草葉團子,綠色是用南瓜葉染成的,餡料是小赤豆

南瓜葉青團的主要食材就是南瓜葉。是南瓜沒有成熟時,南瓜藤上面的綠葉。采摘時間是去年的十月,它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很高。它還有個秘密是防腐,易儲藏,古人沒有冰箱冰柜的。

這些都是在古鎮(zhèn)里,一位傳統(tǒng)手藝阿婆告訴我的,她已經80多歲了,做了一輩子的團子。

還有粉,也是很講究的。粉不能用現(xiàn)成的,得用整個臘月里的太陽來曬,臘月就是新年的一月,這樣的口感最糯,保持干燥,做出的團子,不軟塌,立的住,好吃,樣子也好看。

紅豆不能用市場上的大紅豆,得用自家種的小赤豆,個頭雖小,味道和營養(yǎng)都好得多。

我跟著老奶奶,慢慢地做一個青團,可以用上一天的時間。相信我們做的團子,有時間的味道,也有敬畏之心,而就是這“慢慢做”,對于生活在都市的我來說,已經是最奢侈的“工藝”了。

怎么做呢?南瓜葉,洗凈后,直接搓碎,連同葉片揉進曬粉里。赤豆,去殼后,浸泡整夜,蒸熟后,加色拉油,小火慢炒。豆沙清香,是調好味的餡兒,就等著穿上新綠衣后,齊整排在竹匾里,靜待出籠。

剛剛出爐的“綠胖子”,冒著熱氣,下面墊著粽葉,我喜歡趁熱吃,唇齒留香。一口下去,牙齒先嘗到,外皮厚實有嚼勁,有股子青草的味道。接著是唇舌,團子發(fā)出悶悶“吱咕”一聲,綿綿的豆沙,溢流欲出,是很享受的甜,不齁。鼻,也浸潤芬芳,淡淡葉香和豆沙甘香,一個前味一個后味,搭配巧妙。吃著吃著,最后是大合奏,碧綠松軟的外皮很糯,南瓜葉的香氣很清新,入胃溫熱,相當滿足非常地道。春天是要吃些甜的。我們的肝氣在春天生發(fā),吃些甜的,有益于它的舒展,少酸增甘,多些留意。

我給這個可愛的綠胖團子取了個好聽的名字——春團。是四月專屬的味道。倘若哪年清明時節(jié)吃不上一只春團,耿耿于懷好久。

快節(jié)奏生活的我們,不再有耐心,存下一份南瓜葉過冬,不會,為了做一只春團,費時費事。于是慢慢的,省下了力氣,卻也可惜失去了那份恬然。雖說團子的個子小,但有著祖輩們的傳承,還有對親人們的祝福。

如果把市售團子,比作隨性簡食的便當面包,那傳統(tǒng)春團就是入口粗糲,而質感豐富的,古制粗糧烘焙品,原汁原味。

天人合一,食物里有對生活的態(tài)度

澎湃新聞:你找尋了很多做手工小食的手藝人,也和他們學習。印象最深的一次尋訪是怎樣的?

朱應:的確啊,這些年我和那些手藝人在一起,我發(fā)現(xiàn)他們都好美。我覺得最美的就是他們對生活的這份態(tài)度,他們中有很多都是很年邁的,甚至不會說普通話,但他們生活極其質樸,踏踏實實又實實在在。

在他們的語言中,念叨著最多的也是“天人合一”、“中和之美”、“天地相交”、“風調雨順”、“萬物生長”,這些就是他們向往的那種生命之美。所以,一把米、一片葉子、一堆小豆子,在他們手里,就能變得好看又好吃。這里面不僅是一份食物,而且還傳遞著他們的那份快樂和祝福,也生長著他們對生活的希望。

可見懂得這份美與有多少知識真的沒有多大關系,他們對待手中的衣物,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他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隨遇而安的這種生活哲學,還有他們特別可貴的那一份心境,特別值得我們現(xiàn)在的年輕人去了解,去學習。

芒種是田間地頭最忙的時候,他們又要收獲,又要播種,但同時很快又是端午節(jié)了。所以我去探訪的時候,他們一邊在包五行粽,一邊會還會跟我講,田間有好多的事情要去完成。但芒種這個節(jié)氣不意味著埋頭苦干,在“忙”里面還要去看很多變化,像云的變幻。這些都蘊含在“芒種”這個節(jié)氣里面,有一份對生活的盼頭和希望。當時我就很感慨,回來寫下了“手忙心閑”這幅作品。

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說生活很忙,節(jié)奏很快,鋪天蓋地的信息也可以隨機可得,但反而產生了焦慮還有迷茫。其實這就是一份心境的問題,是不是有一顆靜下來的心,可以一起慢慢品讀一些東西,有一份閑心,一份閑情,可以從容地應對,然后美就自然而然地在這里發(fā)生了。所以我每一次去不同的手作人那里,看著他們做東西,每一次都會很有收獲,而且心里面油生敬意。

澎湃新聞:距離這些尋訪已經過去了很久,你現(xiàn)在還會制作這些食物嗎?在日常生活中,會在哪些節(jié)氣里想起制作或者是吃有特殊意義的食物?

朱應:我到現(xiàn)在學了那么多小食,去了那么多次,說實在話,我是真的還沒有學會怎么做。因為一年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但是每個節(jié)氣在每年中也就發(fā)生一次,所以就算從2016年到現(xiàn)在也有6個年頭了,但每種節(jié)氣也就輪回了幾次。我很慚愧,很多小食還沒有學會。

當然,我現(xiàn)在自己在家還是會帶著小朋友做小食的,做得地不地道是另外一回事,但我還是愿意去做,我也不排斥用現(xiàn)代一些工具的輔助。我們有那個目標,但不是目的。一旦目的性很強,有了功利心,就會影響那份心情和情緒,變得功利,那么就少了一份滋味和甜蜜,還有那份愜意了。

所以現(xiàn)在我和小朋友們去做這些東西,也會在這些日子里面找一些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就有點像給生活的一種獎勵,或者是說是一種小小的嗜好,很小很小的儀式感。比如說一個酥餅、一塊糕點、一個小粽子啊、一碗一碗的甜粥,里面也含著我對他們的一種祝福,也希望孩子們獲得屬于他的那份自由和快樂。

比如說在芒種的時候,端午節(jié)也到了,少不了要做五行粽和粽子糖。五行粽是有五個口味的,咸的甜的,肉的素的都有,手掌這般大,里面的餡料都不一樣,用五種顏色的絲線各自包裹著,所以叫五行粽。五個粽子一串兒,提起來沉甸甸的。

粽子糖也叫松子糖,其實是用麥芽糖做的。我會和小朋友自己在家種麥芽糖的種子,從幾顆種子開始看著它們發(fā)芽、成熟,然后取之、熬之,就變成麥芽糖,然后再和松子和在一起,現(xiàn)在想來還是蠻甜的。

蘇式月餅的制作過程

蘇式月餅的制作過程

秋分時節(jié)就是中秋節(jié)了,我們會做一款蘇式月餅。不是港式的,港式月餅是有模具的,蘇式月餅是一層一層的,咬起來滿口會掉碎渣子的那一種。進烤箱之前,我會讓小朋友們用毛筆蘸上果醬,在月餅上面寫一個小字,擺在一起就是“團團圓圓,中秋快樂”。而且還可以知道這個酥餅是誰做的,整個過程都是香噴噴的,每天都過得很熱鬧。

澎湃新聞:我的感受里,江南一帶特別蘇州一帶,是保留“應時而食”習俗最多的地方,比如清明的青團,冬天的冬釀酒等等。為什么這里會更多產生和保留此類習俗?是節(jié)氣文化更濃郁?生活更富足?還是有更深層次原因?

朱應:其實我覺得每一個地方都有當?shù)氐奈幕?,只是說我們有沒有看見,有沒有去發(fā)現(xiàn)。所以也就帶給我們一個問題,就是生活中的美到底是什么?是我們史學上的美,還是說我們美術學上的美?其實這些都不是生活上的美,生活中的美不那么虛無縹緲,而是落實在生活最平凡最細微的部分上,而且有著更多可能性。我也在想,到底美是什么?它可能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你我他之間的關系,也是天地人的一種對話,讓我們意識到自己與環(huán)境的結合,與文化的結合,在生活中生發(fā),在進行中成長。也包括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關注的美不僅僅是每天干干凈凈,漂漂亮亮,還需帶著一種關照的態(tài)度去對待,認真對待每一天,投入更多的情感,以及表達更多的愛,這是我想表達的。

“應時而食”是信仰和價值觀

澎湃新聞:“應時而食”最初應該是農耕社會一種必然選擇,什么時候收獲什么作物,就吃什么。現(xiàn)在很多作物可以反季種植,很多原材料唾手可得,很多節(jié)氣美食也許什么時間都可以吃到了。那么如今跟著節(jié)氣的變化去吃東西,去生活,在你看來意義是什么呢?

朱應:我想用四個字來說吧,那就是“返璞歸真”?!皯獣r而食”,其實我們應該意識到這是一種生活的狀態(tài),是我們的福氣,是我們的生活,精神信仰,價值觀,所以我才會去做這件事情。

當我的手去接阿婆遞給我最樸實的那一把米粉的時候,我覺得里面就存著那種歷史的記憶和現(xiàn)實的連接。它連接了兩個空間,兩代人,連接了過去和現(xiàn)在,連接了他們的生活的背景,成長的家庭的環(huán)境等等,這些東西都蘊含著很多的生活的哲學,也帶來很多的思考。

最后呢,我們現(xiàn)在受疫情影響,這樣很特別的日子里面,其實也是有很多的風物,很多的情緒,我們也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當然也可以發(fā)生很多的故事。

像現(xiàn)在,很多人在家忙著帶孩子,也有很多人談著戀愛,春天的日子里,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街邊沒有了游人和路人,但是我們也多了很多在家里團聚歡樂。所以這樣的日子也是繽紛的,也讓我們覺得況味悠長。所以最后,我想我還是祝我們大家都歡喜有逍遙。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