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藝術是什么樣的?其精神內核與藝術文脈在哪?近期,“江南再造”系列首展“致意 : 從未消逝的黃金時代”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試圖圍繞地理意義與文化意義上的雙重“江南”,通過繪畫、書法、影像、裝置等藝術方式,探索明清以來的美學脈絡與演變方式。其中,有吳歷、何紹基、任薰、吳昌碩、黃賓虹、王一亭、顏文樑、葉淺予等清至近現(xiàn)代大家的作品,也有朱新建 、尚揚等藝術家的作品。
展覽現(xiàn)場 何紹基臨張遷碑長卷
展廳現(xiàn)場 傅抱石 周京新 丘挺 作品
這是一場跨時空與跨媒介的展示。澎湃新聞了解到,“致意:從未消逝的黃金時代”是“江南再造”系列展覽的首展,主辦方展示了自清代中晚期、近現(xiàn)代直至當代的130余件作品,意在通過美術史各個“黃金時代”代表性藝術家們的跨世紀藝術對話,呈現(xiàn)廣義上的江南地域里的重要藝術流派與藝術風格的嬗變,以此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和美學氣質的“當代再造”。同時,多位中國現(xiàn)代藝術先驅與學院創(chuàng)始人如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潘天壽、顏文樑等人重要作品的匯聚展出與思想呈現(xiàn),也將引發(fā)觀眾對中國藝術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思考。
林風眠《撫琴仕女圖》彩墨宣紙 69x69cm 約1960年
顏文樑《風景》布面油畫 59x44cm 1950年代
地理與文化中的雙重“江南”
如同任何一種繁榮的區(qū)域文化,“江南”地域的崛起同樣是大規(guī)模文化碰撞與再造的結果。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在長江下游地區(qū)出現(xiàn)了歷史上群星璀璨的“畫派”爭鳴,畫家群體的地理認同感達到了高峰,各種流派及其支系層出不窮,在中國16世紀末的江南藝術版圖上遍地開花。而代表人物如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論超越了繪畫本體的討論,進入文化比較的范疇,也是對“江南”的一次宣揚與策略性書寫。
鄒一桂 《山水》紙本卷軸 51.5x115.5cm 清 乾隆 戊子年 1768
徐悲鴻《雞鳴寺》《棲霞寺》布面油畫,69×60cm,1930年代
對于展覽的主旨“圍繞地理意義與文化意義上的雙重‘江南’”,總策展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鄭聞解釋道,近代地理意義上的江南主要指長江中下游的南部地區(qū),主要包含今天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諸多名城與自然風光。展覽名單中的大部分藝術家都出生并活躍在這一區(qū)域。展覽包含很多描繪江南地域風物名勝的作品,如吳歷和鄒一桂的山水、徐悲鴻的南京《雞鳴寺》與《棲霞寺》、陳逸飛的《江南水鄉(xiāng)》、劉海粟的黃山《云?!?、朱士杰的《大橋夜景》、秦宣夫的《平湖秋月》與《中山陵》、周春芽的《環(huán)秀山莊》、鄭力的《家在環(huán)山碧水》、陳琦的揚州《何園》等。
劉海粟《黃山云?!?20x99cm 布面油畫
陳逸飛《布達拉宮》《江南水鄉(xiāng)》布面油畫100×150cm,76.7x107cm,2003年
秦宣夫《中山陵》布面油畫 60.5x50cm 1960年代
鄭力《家在環(huán)山碧水》 水墨設色紙本 244 x 137cm 2017年
陳琦 Chen Qi 《何園 》He Garden 304x224cm 紙本水墨 Ink on Paper,2020
而在文化意義上,江南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以書畫為主線的中國藝術史上,元代的江南具有非常重要的轉折意義。上承董源巨然,趙孟頫與黃公望、倪瓚等元四家發(fā)展并奠定了全新的南派山水繪畫范式。明代中后期,“吳門”“浙派”等江南畫派紛紛崛起,高逸的士人氣息與散逸的文人氣息并行的“逸格”標尺,逐漸發(fā)展成熟,對后世直至今日的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黃賓虹《溪亭閑話》紙本水墨 110x44cm 1955
展覽中,黃賓虹的《溪亭閑話》正是這一藝術傳統(tǒng)的優(yōu)雅余韻,而朱偉的《仿八大畫鹿圖》、《黃公望》、《沈周》同樣致意了江南藝術悠久的傳統(tǒng)并注入了藝術家的當代理解。
朱偉 《沈周》 紙本設色 I59 × 39cm.2021
對于如何遴選參展作品,鄭聞表示,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遴選作品,“一是創(chuàng)作者的生平履歷與江南地域有緊密關聯(lián),并對藝術史及藝術界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二是作品本身的內容、手法、精神、氣質,對江南元素或者江南文化有著比較完美的表達?!?/p>
蘇天賜《新篁》布面油畫 112x66.5cm
沙耆《風景》布面油畫 33x46cm 1992年
關良《風景 》紙本水彩 35.5x26.5cm 1943-44年作
20世紀初,民國時期的中國政府制定了宏偉的現(xiàn)代化城市規(guī)劃理念,希望將南京打造成東方的華盛頓。中國近現(xiàn)代藝術也開啟了最初的留洋運動與東西對撞,中國第一代的現(xiàn)代美術學校紛紛興起,林風眠、劉海粟等藝術先驅為中國現(xiàn)代美術的啟蒙勾勒出了“為藝術戰(zhàn)”的人生理想與“中西融合”的藝術藍圖。
吳作人《雕塑家王臨乙》布面油畫 62.5x45.5cm 1934年
在人物油畫作品中,展覽展示了多幅中國首批留歐畫家的油畫作品,比如吳作人1930年代所畫同為中國第一批留洋雕塑家的《王臨乙像》、李駱公創(chuàng)作于1960年代的《呼喊》。此外,也有1992年由毛焰所繪評論家李小山肖像。這些繪畫,分別從二十世紀前中后的不同節(jié)點,見證了中國油畫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與風貌,也見證了畫家與描繪對象之間的深度關聯(lián)。
李駱公《呼喊》木板油畫 51x60.7cm 1960年代
新中國成立前后的革命美術與民族化議題,誠如李澤厚先生所言,“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成為了時代的強音。而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更是展示出驚人的爆發(fā)力與創(chuàng)造力,呈現(xiàn)出兼具國際藝術語匯與中國精神的繁榮景象。展廳中,當代藝術包括藝術家繆曉春的數(shù)字藝術作品《無始無終》,作為中國90年代留學德國的代表性藝術家,該系列作品在中國新媒體藝術及數(shù)字藝術的發(fā)展史上也有著重要的位置。
徐累《氣與骨-研山銘》絹本 104x195cm 2013
繆曉春《無始無終》 三維電腦動畫 11’15” 2011-2012
江南藝術的精神內核與藝術文脈
“江南再造”藝術展覽,不僅是視覺文化與物質遺產的再現(xiàn)與復蘇,而且以各個歷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樣式,由點及面重新釋讀“江南”,并追尋它在當下時代的全新嬗變方式。
李鱓《蕉鵝》紙本卷軸 117x56cm 清 乾隆十一年 1746
主辦方表示,江南藝術的重要精神內核與藝術文脈,即“士氣”與“文人”的雙重結合。江南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往往不僅是單純的畫工或詞人,大多既有高逸的士人氣質與深厚的文人修養(yǎng),同時也有敢為天下先的家國情懷,正如展出的海派繪畫領袖之一的吳昌碩、王一亭等。因此,20世紀前后,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風起云涌,同樣與江南緊密關聯(lián)。這些對于當代國人與從藝者,都有著重要的參考與啟示作用。
吳昌碩《牡丹四尺堂》紙本水墨 136.5x66cm 清 戊午 1918
王一亭《群仙祝壽圖》紙本 卷軸 171x74cm 民國壬戌 1922
以書法藝術為例,清代晚期碑派思潮的興盛,也是中國近代思潮中的“古今之爭”在書法領域的集中體現(xiàn)?!罢钩龅暮谓B基臨張遷碑長卷同樣是一件極其珍貴的作品,由王蘧常章草引首‘镕秦鑄漢’,上次公開面世還是三十年前的上海。而林散之草書《杜牧詩江南春》、王冬齡的蘇軾詩《飲湖上初晴后》與《維摩詰經》、梁紹基的影像作品《碑》等作品,都以跨世紀的方式對有關書法的經典問題作出了精彩回應。”鄭聞說道。
林散之 草書《杜牧詩江南春》100x48cm
梁紹基《碑》三屏影像 12米長 2008—2014年
從“吳門畫派”到“揚州八怪”、“金陵畫派”到“海上畫派”、“南北宗論”到“新文人畫”,是“明辨中西”還是“中西調和”,是“走向大眾”或是“渾厚華滋”?“江南”,兼具中國傳統(tǒng)士人的風骨逸格,也具備與時共進的精神。
董文勝《端木書臺》哈內姆勒硫化鋇無酸紙打印 91x71.5cm,2010
沈勤Shen Qin 《黑·村》Ink Village 139x314.5cm 紙本水墨Ink on Paper 2015
據(jù)悉,之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將策劃“變奏:新千年以來的青年藝術”等展覽,將視角聚焦于當下和未來,展覽的主體由改革開放以來出生成長的新一代江南藝術家構成,他們根植于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造出了與全球對話的新藝術形式和藝術生態(tài)——以及“江南”藝術新千年以來的面貌。
展覽將展至202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