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米勒:游走于自然與城市間的寫實主義大師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 Millet,1814-1875)是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他以寫實手法描繪的鄉(xiāng)村風俗畫聞名法國畫壇,被認為是寫實主義藝術運動的參與者。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 Millet,1814-1875)是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他以寫實手法描繪的鄉(xiāng)村風俗畫聞名法國畫壇,被認為是寫實主義藝術運動的參與者。米勒是19世紀偉大的法國藝術家之一。他描繪鄉(xiāng)村生活的畫作是藝術史上最受人們認可和喜愛的作品之一。他對光線和色彩的創(chuàng)新處理預示著印象派即將到來。

讓-弗朗索瓦·米勒擅長描畫生活中的普通場景——在畫中展現(xiàn)的是對自己熟悉和喜愛的人和地方的欽佩,而這讓他的作品充滿了親切感。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米勒作品收藏要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美國藝術家威廉·莫里斯·亨特(William Morris Hunt)很可能將米勒的作品介紹給了在19世紀50年代居住在巴黎的波士頓收藏家昆西·亞當斯·肖(Quincy Adams Shaw)。后來,肖在法國至少訪問了米勒兩次,甚至在1872年直接向藝術家委托了畫作。他對米勒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接下來的20年里他積累了世界上最全面的米勒作品收藏——包括米勒最著名的一些畫作。1917年,肖將他收藏的26幅油畫和27幅粉彩畫贈送給了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這些作品現(xiàn)在構成了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米勒作品的深度收藏的核心。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此前曾舉辦特展“收藏者的熱情:讓-弗朗索瓦·米勒的藝術“,以此來紀念米勒和收藏家昆西·亞當斯·肖。

今天讓我們一起欣賞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收藏的米勒作品精選。

1 自畫像

米勒的大約26歲時的自畫像將他與巴黎的先鋒藝術圈子聯(lián)系在一起,而3年前,他剛從外省的家來到巴黎。他卷曲的頭發(fā)和天鵝絨裝飾的外套幾乎是法國浪漫主義圈子里畫家的制服,他們也喜歡米勒的黑暗目光所傳達的強烈情感。這位年輕的藝術家用一只自信的手,宣布了他嚴肅的意圖,以及他蓬勃發(fā)展的才華。

《自畫像》,讓-弗朗索瓦·米勒,約1840年至1841年,布面油畫

《自畫像》,讓-弗朗索瓦·米勒,約1840年至1841年,布面油畫

米勒于1814年出生在法國東北部諾曼底地區(qū)的小農(nóng)村落格魯什。在跟隨村里的兩位牧師學習拉丁語、文學和其它科目后,他在離村子最近的城市瑟堡(法國西北港口城市)繼續(xù)接受藝術教育。23歲時,他收到瑟堡市提供的津貼,搬到巴黎,在著名的巴黎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在巴黎的時間對他來說很有意義,但米勒懷念鄉(xiāng)村。當他的獎學金用完后,他回到瑟堡成為一名肖像畫畫家。有一段時間,他在諾曼底和巴黎之間穿梭,最后他決定在離首都不遠的鄉(xiāng)村地區(qū)巴比松定居。巴比松村毗鄰楓丹白露森林和平坦的農(nóng)耕區(qū)夏伊平原。除了普法戰(zhàn)爭期間(1870-71年),他在諾曼底呆過一年,以及夏天和妻子去維希溫泉鎮(zhèn)旅行之外,米勒和他的家人后來都生活在這里。盡管如此,米勒還是經(jīng)常訪問巴黎,并一直密切關注著這個城市的藝術文化。

2 年輕的牧羊女

《年輕的牧羊女》,讓·弗朗索瓦·米勒,約1870年至1873年,布面油畫

《年輕的牧羊女》,讓·弗朗索瓦·米勒,約1870年至1873年,布面油畫

在普法戰(zhàn)爭期間(1870-1871年),米勒一直呆在他的家鄉(xiāng)諾曼底的格魯什村工作。在這段時間里,米勒很難買到作畫需要的美術用品。于是,為了創(chuàng)作這幅描繪法國農(nóng)民的宏偉畫作,米勒重新使用了他在1848年沙龍上展出的一幅畫作的畫布——那幅作品一直沒有找到買家。

到了1850年,米勒將注意力轉(zhuǎn)向了當代農(nóng)村生活,而這將是他職業(yè)生涯余下時間的重點主題。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館藏的這幅《年輕的牧羊女》是他創(chuàng)作過的最大的、也是他最后的作品之一。它的低視角和不朽的規(guī)模賦予了“卑微的”農(nóng)民圣人或女神的地位。

3 縫紉課

《縫紉課》,讓-弗朗索瓦·米勒,1874年,布面油畫

《縫紉課》,讓-弗朗索瓦·米勒,1874年,布面油畫

作為克勞德·莫奈的前輩,米勒為印象派開辟了道路。在這幅畫中,藝術家先用松散的筆觸畫出了構圖,然后再進行填色。

4 播種者

《播種者》,讓-弗朗索瓦·米勒,1850年,布面油畫

《播種者》,讓-弗朗索瓦·米勒,1850年,布面油畫

畫中的農(nóng)民肩上扛著一袋種子,腿上裹著稻草取暖,大步走在陰冷的山坡上播種冬小麥。在背景后方,一個牛拉的耙子將播種的種子覆蓋在土壤上。

播種者不朽的身形和戲劇性的姿勢標志著米勒描繪農(nóng)民生活的新方法,強調(diào)了農(nóng)村勞動的尊嚴,甚至是英雄主義。對播種者的這種尊崇呼應了1848年法國大革命后男性農(nóng)業(yè)工人剛剛被賦予的權利。對于19世紀的觀者來說,米勒粗獷而清晰的創(chuàng)作喚醒了鄉(xiāng)村土地本身;一位評論家認為,農(nóng)民 "似乎是用他播種的土地來作畫"。這種想法尤其引起了文森特·梵高的共鳴,他認為米勒是 "為許多人擴寬了視野的現(xiàn)代畫家"。

5 兩個斜倚著的人

《兩個斜倚著的人》,讓-弗朗索瓦·米勒,約1848年,布面油畫

《兩個斜倚著的人》,讓-弗朗索瓦·米勒,約1848年,布面油畫

6 土豆種植者

《土豆種植者》,讓-弗朗索瓦·米勒,約1861年,布面油畫

《土豆種植者》,讓-弗朗索瓦·米勒,約1861年,布面油畫

在米勒的時代,許多人認為馬鈴薯(土豆)甚至不適合動物食用,但這些農(nóng)民卻在為自己種植馬鈴薯來食用。"藝術家寫道:“為什么土豆種植者的工作應該比任何其它活動更無趣或更不受尊重?” 米勒賦予了這些生活在殘酷現(xiàn)實中的農(nóng)民以美感和尊嚴,將他筆下那造型扎實、和諧的人物置于春日陽光之下、田野剛剛開始泛綠的朦朧景色之前。驢子和樹下熟睡的孩子的出現(xiàn)可能讓人想起另一個貧窮的勞動家庭——由耶穌、其母親馬利亞與其養(yǎng)父約瑟組成的神圣家庭。這樣的宗教共鳴在米勒的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

7 花園中

《花園中》,讓-弗朗索瓦·米勒,約1860年,粉彩和水彩顏料,黑色蠟筆底稿,繪于米白色斜紋平鋪紙上

《花園中》,讓-弗朗索瓦·米勒,約1860年,粉彩和水彩顏料,黑色蠟筆底稿,繪于米白色斜紋平鋪紙上

一位年輕女子把她的縫紉工作帶到花園里。她停下手中的工作,凝視著遠方。她的籃子里的東西灑在了地上,而背景中的孩子則手拿棍子向雞群走去,仿佛表明了那是她一時分心的證據(jù)。

米勒采用了各種繪畫媒介。深色的蠟筆表明,他最初打算將這幅作品作為蠟筆畫作品。后來,他通過水彩和粉彩的層層疊疊,使這個場景變得生動起來。

(本文原標題為《游走于自然與城市間的寫實主義大師 | MFA館藏米勒作品精選》,全文原刊于 MFA美術博物館。)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