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來自西域的樂器——琵琶

在漢語里,對“琵琶”這個詞最早的解釋是“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意指彈奏琵琶時往前彈、往后挑這兩個動作。

絲綢之路傳來的樂器

在漢語里,對“琵琶”這個詞最早的解釋是“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意指彈奏琵琶時往前彈、往后挑這兩個動作。在秦漢之際,琵琶不是指目前我們熟悉的這種曲項梨形的樂器,而是指一種類似現(xiàn)在的三弦、圓形共鳴箱那樣的直桿而兩邊蒙皮的樂器,叫“秦漢子”,也叫“秦琵琶”。世界上有一個樂器大家族叫魯特琴,這個弦樂器大家庭里的成員,都有一種梨形共鳴箱,都是靠撥彈發(fā)聲的。在古埃及的壁畫里就發(fā)現(xiàn)了這種樂器形態(tài),其后在歐洲,從中世紀一直到浪漫主義勃興,這種類型的琴有很多種,且深受人民喜愛。在中亞地區(qū),例如土耳其等許多國家也都有這樣的樂器形制。

在中國,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曲項琵琶就是南北朝之前從西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原的。一般人提到絲綢之路,更多想到的是貨物的流通,比如從西域傳來葡萄、苜蓿、香料,我們傳出去絲綢、瓷器等。其實除了貨物,還有更多“非物質(zhì)”的、精神上的東西是通過絲綢之路東西交流的。從南北朝到唐朝達到鼎盛的文化交流,除了佛教,最多的就是音樂。包括從中亞和西域傳到中原的許多樂器、樂曲及音樂理論,都是中外文明互鑒的結果。這些外來的音樂到中原之后,經(jīng)過各民族音樂家不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逐漸和中原本土音樂融合,最后形成我們今天的國樂。

琵琶傳到中原后,就像現(xiàn)在的“流行音樂”一樣,迅速得到從帝王、皇族,一直到老百姓的喜愛。地處現(xiàn)在新疆與中亞地區(qū)的“昭武九姓”國當時音樂很盛,很多當?shù)氐囊魳芳襾淼街性睢,F(xiàn)在一些漢族人的姓氏,例如曹氏、安氏、史氏,大都源自“昭武九姓”。尤其是曹氏,北齊有一個音樂家叫曹妙達,到中原定居后,就因為琵琶彈得好而“封王開府”,顯赫一時。除了曹妙達,唐朝的曹善才、曹剛等,也都是靠彈琵琶在中原過上了令人艷羨的富足生活。

琵琶在剛傳入中原時,還保留著一個游牧民族的樂器特點,即橫抱。因為它是馬上之樂,人騎在馬上,右手要彈,左手除了按弦,還要作為樂器的支點,所以我們從敦煌壁畫里看到的從北齊到唐朝的琵琶都是橫抱懷中的。琵琶后來變成今天這樣豎置于腿上演奏,是因為來到中原后逐漸適應農(nóng)業(yè)文明的生活習慣而產(chǎn)生變化。中國人在宋朝之前還沒有普遍使用現(xiàn)在這種高的家具,宋朝以后才逐漸流行用高的桌椅。既然不再騎在馬、駝之上,而是端坐于椅上,琵琶也就可以安穩(wěn)地放在腿上,由原來的橫抱變?yōu)樨Q抱。琴師的左手不必再托著琵琶起承重的作用,于是可以更大范圍地在琵琶的弦上自由地游走,豐富了樂曲的彈奏技巧和表現(xiàn)力。

唐朝的裴神符是一個琵琶改革家,他第一個棄用撥子,改用五根手指來彈琵琶。撥子只有一個,手指卻是五根,不但手指更靈巧、更方便,而且以指直接觸弦,不再借物觸弦,更加人性化,能更好地達成“人琴合一”的境界。這件從西域傳進來的樂器,經(jīng)過各民族音樂家的不斷改造,演化為立起來彈奏(解放了左手),用手指代替撥子彈奏(解放了右手),極大地豐富了琵琶的表現(xiàn)力,成為中原地區(qū)農(nóng)業(yè)文明對外族游牧文明成功改造和提升的例子,促進了琵琶“中國化”的進程,也使中國的琵琶成為魯特琴家族諸樂器中技巧豐富、獨具特色的樂器。目前在中國,只有南音的琵琶還保留著從南北朝到唐朝琵琶的演奏方式和形制,不僅仍舊橫抱懷中,而且用撥子彈奏,這也是南音成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的原因之一。

唐三彩駱駝俑上彈琵琶的胡人

唐三彩駱駝俑上彈琵琶的胡人

琵琶在中原的發(fā)展

唐朝以后,從西域傳來的這種曲項梨形的琵琶開始大盛,成為唐朝音樂,尤其是燕樂里的主奏樂器,也出現(xiàn)了一批非常著名的琵琶演奏家。除了曹善才、曹剛、裴神符,還有一位琵琶演奏家,叫康昆侖,號稱“長安第一手”。據(jù)說有一年關中大旱,宮廷下詔祈雨。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祈雨調(diào)”,幾乎都是近似哭泣的悲音慘調(diào),很多影視劇里表現(xiàn)的也是人們頭戴柳圈,赤膊跪拜,痛苦不堪地乞求老天爺下雨。實際上,唐朝祈雨并沒有那么凄苦的哀求,而是高高興興地演節(jié)目,讓老天爺和大家一起欣賞音樂。因為老天高興才下雨,所以要讓老天高興。

琵琶(中國藝術研究院藏品)

琵琶(中國藝術研究院藏品)

當時,長安東市、西市各搭一臺,與其說是祈雨,不若說是斗樂。東市請來康昆侖,相當于請來了整個唐朝的首席琵琶演奏家。在東市“粉絲”們的歡呼聲中,康昆侖說:我彈一首新曲子,叫《新翻羽調(diào)六幺》。《六幺》也叫《綠腰》《錄要》,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首琵琶曲。《新翻羽調(diào)六幺》就是不用原來的調(diào),把這首曲子轉(zhuǎn)到羽調(diào)上彈,有新的創(chuàng)造。一曲彈完之后,沒想到西市這邊上來一位盛裝華貴、珠翠耀眼的女郎,女郎說:我也彈剛才這首曲子,但是,我再轉(zhuǎn)一個更難彈的調(diào),叫楓香調(diào)。結果,“及下?lián)?,聲如雷,其妙入神”!不但觀眾驚訝,康昆侖也心悅誠服,馬上到對面臺去,要拜女郎為師。女郎讓康昆侖先等一下,待換了衣裳出來,滿座皆驚,原來此人并非女郎,而是一個和尚,是長安莊嚴寺的出家人段善本。因為穿著袈裟的和尚不便到這樣的場合演奏,故妝成女郎。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琵琶在唐朝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

明清時期,琵琶音樂越發(fā)成熟,開始出現(xiàn)了流派。由于琵琶的廣泛流行,還出現(xiàn)了私印的琵琶譜。19世紀,有兩本琵琶譜在琵琶界非常重要,一是《華秋蘋琵琶譜》,收錄了琵琶小曲62首、套曲6首;二是19世紀末李芳園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這兩個譜本的出現(xiàn)對琵琶藝術在近代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近代,琵琶作為民眾所熟悉的樂器,在中國南方和北方都有不同的流派在流傳,南方更多,如浦東派、無錫派等,尤其在江浙一帶非常流行。1920年,在上海創(chuàng)建的大同樂會把琵琶和其他的民族樂器放到一起,形成了一個近代民族樂隊的雛形。到今天,不但琵琶成為各種編制的民族樂隊中的主奏樂器,也涌現(xiàn)了一批技藝超群的琵琶大家。

音樂表現(xiàn)戰(zhàn)爭——用大炮?還是只用四根弦?

人類歷史上,用音樂描寫戰(zhàn)爭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就是一部著名的描繪戰(zhàn)爭的音樂。為了真實地再現(xiàn)戰(zhàn)爭場面,有的版本甚至在這首管弦樂曲的配器里用了真的大炮,這部加了真大炮的錄音唱片賣得非常好,叫作“《1812序曲》大炮版”。但中國的藝術,無論是繪畫還是音樂,都不是百分之百地描摹或者模仿真實的世界,而是以抽象和寫意為勝,用蘇東坡的話說,即“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抽象的審美原則和習慣,讓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許許多多以“神”“韻”取勝的偉大藝術作品。據(jù)我所知,只用一件四根弦的樂器表現(xiàn)戰(zhàn)爭,并且表現(xiàn)得非常出色的只有琵琶。有趣的是,中國現(xiàn)存的兩首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描寫的是同一場戰(zhàn)爭,即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中的垓下之戰(zhàn)。

同樣的一場戰(zhàn)爭,同樣的一件樂器,留下了兩首并行不悖、無法互相取代的樂曲,這是琵琶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這場持續(xù)了五年的楚漢之爭,最后在垓下結束,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漢朝。漢朝的建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在中國歷史上,常?!扒貪h”并稱,秦朝雖短命,但統(tǒng)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為“大一統(tǒng)”的漢文化奠定了基礎。今天,中國人中最多的人是漢族,我們的文字叫漢字,我們的語言叫漢語,甚至中國象棋的棋盤至今還留著四個大字:楚河漢界。這場戰(zhàn)爭的勝負,對中國的影響無比深遠。漢朝之后,中華文化的格局已經(jīng)完全建立,并開始了它往博大精深發(fā)展的偉大歷程。

《十面埋伏》也叫《楚漢》。清朝初年,王猷定在他的《四照堂集》里記錄了一個人稱“湯琵琶”的演奏家在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聲音宏大、驚天動地,屋頂上的瓦好像都飛落了下來)。不但如此,“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駑聲、人馬辟易聲”,慢慢仔細聽,還能聽到金鼓齊鳴、刀劍相擊、弓弩響箭、人馬進退的聲音,似乎那逼真的戰(zhàn)爭場面就在眼前。“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痹俳酉聛?,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慷慨,英雄自刎等,諸音并作,聲如畫圖,只用十根手指、四根絲弦,不但完美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一場戰(zhàn)爭,而且細膩、真實地刻畫了戰(zhàn)爭中人的思想感情。

《十面埋伏》也叫《淮陰平楚》,歌頌的是勝利者劉邦,它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大型套曲結構形式,從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zhàn)、九里山大戰(zhàn)、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一直到得勝回營,十二個段落繪聲繪色地刻畫了這場戰(zhàn)爭中的各種場面。但兩相比較,《霸王卸甲》更注重的是戰(zhàn)爭中的人,是戰(zhàn)爭當中主角的心理和感情。

京劇《霸王別姬》劇照

京劇《霸王別姬》劇照

《霸王卸甲》里有一個段落“別姬”,描寫回天無望的項羽和虞姬的生離死別。傳說中,項羽最后“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浩嘆,在琵琶曲《霸王卸甲》中得到濃墨重彩的精心刻畫,化成了一段無比柔婉凄美、動人心魄的旋律。琵琶顆粒狀的聲音從樂師指下迤邐而出,如大珠小珠綴成的珠串,纏繞著一對生離死別的魂靈,這段音樂令無數(shù)人熱淚盈眶。虞姬目睹項羽的敗局,為了讓心愛的人能夠放下自己,逃出重圍,爭取東山再起,選擇自刎而死。這位美麗的弱女子從此以勇者、貞者的形象永留人間,她將殉情和殉國合二為一,堪稱史上最壯烈的離別。

戰(zhàn)爭是殘酷的,戰(zhàn)爭中人跟人的感情卻最真摯、最感人。這兩首樂曲都很精彩,但因為《霸王卸甲》更強調(diào)人的心理活動,強調(diào)感情,就更經(jīng)聽,更經(jīng)得起咀嚼、品味。不僅樂曲如此,實際上,劉邦和項羽留給后人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中國人“不以成敗論英雄”,雖然劉邦得了天下,雖然漢朝給我們留下了漢人、漢字、漢語等這么重要的遺產(chǎn),但是在感情上,人們更多的還是同情或者敬仰項羽。從古至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宋朝的李清照是一個文弱的女性,但是她寫出了中國詩歌史上最雄渾壯闊、慷慨沉郁的四句詩: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本文經(jīng)授權摘自《中國人的音樂》。

《中國人的音樂》,田青/著,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7月版

《中國人的音樂》,田青/著,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7月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