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古巴文學中的……33場革命與跳針唱片

《33場革命》,[古]卡內(nèi)克桑切斯格瓦拉著,侯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19年4月版,320頁,49.00元


《33場革命》,[古]卡內(nèi)克·桑切斯·格瓦拉著,侯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19年4月版,320頁,49.00元

《33場革命》,[古]卡內(nèi)克·桑切斯·格瓦拉著,侯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19年4月版,320頁,49.00元

卡內(nèi)克·桑切斯·格瓦拉(Canek Sánchez Guevara)的《33場革命》(原書名33 revoluciones,2015;侯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是一部思想與文體緊密纏繞、兩者同樣奇特的中短篇小說集。作者是古巴作家、音樂家、攝影師和平面設計師,但是他的身世更受矚目,他母親伊爾蒂塔是古巴革命領(lǐng)袖切·格瓦拉的長女,父親阿爾貝托·桑切斯是墨西哥左翼革命者。他于1974年生于古巴哈瓦那,童年在米蘭、巴塞羅那度過。十二歲時返回古巴,作為切·格瓦拉的外孫,雖然生活優(yōu)渥,但是卡內(nèi)克深感被標簽化的不適。他成立了一支重金屬樂隊,曾經(jīng)在哈瓦那的一場地下演出中被警察檢查和驅(qū)趕。1996年在母親逝世后他定居墨西哥,致力于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2015年因心臟手術(shù)失敗逝世,年僅四十歲。

人們比較容易把卡內(nèi)克這種朋克形象看作是傳奇革命前輩的后代叛逆者,在小說里對前輩的憤怒有很生動的描寫:“那些搖滾樂之類的東西都是來腐化你們的,你得給我想清楚。那是敵人用來破壞我們國家的工具,他們想腐蝕我們的青年一代,在你們中間播下異端思想的種子。可是除此之外,小子,你還讓我有了丟掉工作的危險。你明白嗎?我是安全委員會的成員,要是讓其他人知道我連自己兒子都管不好,我該怎么辦?媽的。在一個革命捍衛(wèi)者的家里是絕對不允許有反社會因素存在的。是革命給了我們一切,我絕不允許自己的兒子走到革命的對立面;我絕不允許自己的家里出現(xiàn)一條蛀蟲;我絕不允許你來嘲諷我、羞辱我?!保?28頁)這是一種特殊視角中的搖滾樂,也是精神清污的普世臺詞,很像某種熟悉的話劇舞臺上的情景。代際之間的叛逆無疑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正如譯者在采訪中所講的,實際上卡內(nèi)克永遠無法擺脫切·格瓦拉的影響,比如卡內(nèi)克有本書叫《沒有摩托的日記》,讀者很自然就會把卡內(nèi)克和切聯(lián)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在實質(zhì)上他們對自由的追求是一樣的。

我想起意大利的拉美史學者安格魯·特蘭托(Angelo Trento)曾經(jīng)說過,切對年輕一代的巨大吸引力來自他的信仰的前后一致性,從沒有過任何猶豫和絲毫的政治算計,將捍衛(wèi)自己理想的行動發(fā)揮到極致,拒絕屈從于政府的邏輯,對報酬與榮譽的漠不關(guān)心,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特權(quán),在服從紀律的同時仍然堅持人道主義。(參見安格魯·特蘭托《卡斯特羅與古巴》,楊曉霞譯,三聯(lián)書店,2006年,79頁)無論人們關(guān)于切的真實形象有過多少爭議,這種依附在他形象中的政治倫理本身所具有的精神魅力是真實的。在1968年西方世界的學生運動中,切的形象(阿爾韋托·科達拍攝的那張著名照片)成為青春、反抗體制與追求自由的精神圖騰。搖滾青年和作家卡內(nèi)克沒有理由不在精神氣質(zhì)上服膺與繼承這種反抗的、浪漫主義的傳統(tǒng),甚至在我看來他對古巴后革命時代的政治遺產(chǎn)和社會百態(tài)的批判正是得益于這種理想主義精神傳統(tǒng)與氣質(zhì)。由此來看,《33場革命》不能簡單地看作是作者對革命的否定,而毋寧看作是在目睹了革命的變質(zhì)、腐敗之后的痛苦、絕望與呼喊。就如卡內(nèi)克在小說中說的,“有些東西正在變質(zhì),我心想:我們之間出現(xiàn)了你吃我、我吃你的情況,這很不正常:階級意識去哪里了呢?……也不知是為何,我們忽然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上唯一還有那么點道德和正義感的人竟然就是我們自己:其他人都已經(jīng)變成了罪犯和妓女,要么就是告密者?!保ā?3場革命》,38頁)我也突然發(fā)現(xiàn),他說的“我們”也是曾經(jīng)在大街上看到馬克思的“革命死了,革命萬歲!”就激動不已的那個時候的“我們”。卡內(nèi)克在小說最后結(jié)局中說,那群勇敢地沖向大海的人使他發(fā)現(xiàn)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雖然“他”的結(jié)局是“大家逐漸認清了自己終將失敗的厄運”,“所有人都知道一切都完了”,但是作者在前面也說過,總是會傳來有人順利抵達對岸的消息,希望總是有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1980年著名的馬列爾偷渡事件(Mariel Boatlift)中的古巴人就是冒著被大海吞噬的危險逃到佛羅里達海峽的那一頭。因此卡內(nèi)克的父親在該書“前言”中講的,卡內(nèi)克力圖揣摩的是“所有為求生存而拿生命去冒險的人物的每一種感覺。”冒險偷渡,就這樣成為了“33場革命”的尾聲。想到切·格瓦拉當年毅然離開勝利后的古巴前往剛果、玻利維亞支援當?shù)氐娜嗣窠夥攀聵I(yè)的壯舉,想到印制在三比索鈔票上的切的那種不屈的神情,卡內(nèi)克以大海怒濤與每分鐘三十三轉(zhuǎn)的跳針唱片作為 “革命”的最后亮相,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

卡內(nèi)克的父親在該書“前言”中簡單講述了卡內(nèi)克的小說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他說卡內(nèi)克“在1996 年寫完了詩集《我的日記》之后,他開始以奧哈卡為背景創(chuàng)作一部小說,并為之構(gòu)思了許多與古巴革命具有緊密聯(lián)系的古巴角色”。這種與古巴革命的緊密聯(lián)系可以看作是一種基本底色,就如這部書的書名所揭示的。收入書中的九篇小說從不同視角、以光怪陸離的故事揭示了一幅革命后的古巴社會百態(tài)拼圖,出版后備受好評。古巴詩人、小說家溫迪·格拉認為卡內(nèi)克“寫出了一部無比真實又獨一無二的作品”。美國作家納撒內(nèi)爾·波普金則認為“在雷納多·阿雷納斯之后,我就再也沒有在古巴文學中感受到像《33場革命》所傳達出的這種苦痛、瘋狂和絕望之感”。真實性、獨特性以及那種苦痛、瘋狂和絕望之感也都是我閱讀后的深切感受。

《娛樂中心贏了》講述了一個賭博與色情娛樂場所如何發(fā)展并且“贏了”的傳奇故事,聽起來盡是荒誕與臆想——一個“娛樂中心”竟然就這樣壯大發(fā)展為一個新的國家,但是喜歡閱讀歷史和政治社會學的讀者或許會從中看到一部真實的歷史,在被撕開神話面具之后的某個拉美國家的成立史。簡單來說,這個拉美“共和國”是這樣煉成的:首先,前來光顧娛樂中心的都是人才,官方詩人、杰出知識分子、最高法院法官、激進左派、右派、法官、記者、工會會員、銀行家、運動員、政客、演員和商人……,而且他們有思想和喜歡傳播思想,大名鼎鼎的保守黨議員不停地在解釋著婚姻的神圣性、來自革命前線的軍人不停地批判資本主義的弊端和腐朽、民族主義詩人誦讀著從國外傳來的法西斯詩句……。然后,在娛樂中心販賣毒品的“我”說服了中心的女老板同意強強合作,共謀大業(yè)。一切就從安裝監(jiān)控系統(tǒng)和承諾勝利后的分紅開始起步,很快就使娛樂中心做到全國第一。接下來就是從娛樂向政治的成功轉(zhuǎn)型:買下所有最重要的主流媒體和思想文化陣地,掌握了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權(quán),投資各種產(chǎn)業(yè),滲透到軍隊、學校中去,“我們用大量的投入打消了人們對我們行動的最后一丁點疑慮和對我們那無窮無盡的好運的質(zhì)疑”。(14頁)這可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心理戰(zhàn)術(shù)。最后終于到了收網(wǎng)與成功的季節(jié):向國家的礦物、水和石油資源進軍,把那些最大膽的商人都嚇退,“我憑自己的經(jīng)濟實力剛一征服了紛亂乏味的貿(mào)易領(lǐng)域,就在沒有任何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就任了共和國主席一職,我獲得了所有政黨、工會、機構(gòu)、軍隊的一致支持,或者說社會上所有的有生力量都在力挺我。”(14-15頁)這個在2011年寫于巴拿馬的故事到這里很快就戛然而止,看來卡內(nèi)克認為這就是高潮與結(jié)局,是這部“發(fā)展史綱”的最好結(jié)局。復盤整個從荒誕走向現(xiàn)實的過程,“我”的欲望動機和長遠眼光是主觀意志,聯(lián)合、分化、收買、控制、鎮(zhèn)壓等等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奮斗拼搏,的確沒有什么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但最有想象力和文學感染力的創(chuàng)造還是這個娛樂中心,它以賭博娛樂業(yè)為政治大業(yè)的起點,以賭徒的意志與玩的心態(tài)墊底,這是卡內(nèi)克的神來之筆?;蛟S可以說,拉美魔幻文學內(nèi)爆的底色還是歷史學與政治經(jīng)濟學,同時又是在外人看來常常感覺是一團亂麻的拉美歷史敘事的簡明導讀版。

與“娛樂中心”的簡明敘事相反的是《一位嗜血藝術(shù)家的獨白(或一棟殘破大樓是如何建成的)》,這篇小說極盡想象詭異無邊、隱喻遍地叢生、話語繁復鋪陳之能事。在以藝術(shù)家之名寫下的嗜血獨白文字中,最大限度地鑲嵌了作者對政治史、思想史和倫理史的激進反思,在極端的嗜血、暴力和虛無的文字底下涌動的是靈魂深處的痛苦思考與絕望情感。順帶要說的是,在這篇小說的中譯本中出現(xiàn)的那些文字與描述使我相信譯本在力圖超越文字倫理禁忌之上忠實于原文的努力,否則的話就失去了翻譯的可能與必要?!蔼毎住敝械男祟}很能反映出一種緊張的思想性,例如“瘋狂存在的理由”“學習施加痛苦的學?!薄霸诜侵奘橙恕薄皫缀螌W與對稱主義”“消費的再無產(chǎn)階級化”“對疾病的反思”“自然選擇與階級斗爭”“為了一種激進的人文主義”“針對中央委員會的謀殺”……等等,不像小說,更像是一部激進的政治與思想論文集的題目。這篇小說的“主題”或“中心思想”似乎很難概括,因為它本身就是在去中心、去主題的思想漩渦中狂野生長的N種獨白,讀者面對的是一片浪花四濺的“尋釁”文字,只能在閱讀中不斷感受有什么東西受到了沖擊并且在崩塌之中。

這篇小說中最刺目的是關(guān)于食人的嗜血獨白,即便我們早已有了魯迅的狂人墊底,或許仍然會有某種不適之感。在這里無需也無法復述關(guān)于如何食人的種種微觀描述,僅從這些宏觀表述中就可以窺見作者在“食人”論述中所蘊含的挑戰(zhàn)性:“食人是一種合理存在的藝術(shù),并非像虛偽的西方文化所認為的那樣是野蠻的表現(xiàn)。從最深層次來看,食人是人道主義能成為現(xiàn)實的唯一途徑,也是最為莊嚴的一種方式?!保?5頁)“很多文明打著道德的旗號拒絕研究人類學中的食人現(xiàn)象……”(40頁)“從食人的角度來談的話,沒有什么種族是比其他種族更優(yōu)等的,也沒有什么更富有的階級?!保?6頁)“只有食人者才能成為人,才能在體內(nèi)摻雜進完整的人性,與種族、宗教、意識形態(tài)、性愛偏好、政治階級、社會階級、經(jīng)濟階層和文化階層無關(guān)。食人是人類中心說的頂峰,是人類文明的最高階段。”(60頁)在極為嗜血的反諷中表達的是對人類的反思:“所有這一切,親愛的讀者,其實都來自人類啊?!保?1頁)

在具體描述中,“大樓”也是核心詞之一,而且也是一個很能激發(fā)想象的概念,它甚至出現(xiàn)在題目中?!按髽呛驮谄渌兆永餂]有什么區(qū)別,搖搖晃晃地勉力支撐著自己的身軀。沒有什么來拖垮它,也沒有什么來幫它穩(wěn)住身形。從玄學的角度來看,只要它相信能保證自己完全的生存就夠了,它通過做夢來使自己存在下去,又通過被命名而讓自己實體化?!保?9頁)在這座大樓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瘋狂之處,有的腐化墮落,有的揮霍無度,有的膽小笨拙,還有的令人生厭。突然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大樓究竟是屬于誰的?沒有人回答,但是大樓不斷出現(xiàn)裂縫,而且它本來就是建立在大地的裂縫之上的。雖然大家曾經(jīng)決定讓整座大樓更加社會化和去國有化,“把大樓交給那些真正的勞動人民”,但是這座大樓又大又破,重建是不可能的。又有一天發(fā)生了一件事情,一個住在高層的鄰居跳樓自殺了,結(jié)果引發(fā)了一場自殺潮:人們在街上排著長隊要來這座大樓上自殺,樓里的居民開會做出了一個都不放進來的決定,于是那些絕望的人高喊著:“讓我進去吧,求求你?!保?3頁)

在小說的“獨白”中還充滿了各種概念悖論及其衍生物:例如根據(jù)巴枯寧主義得出的結(jié)論是“只有當我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不道德的行為全都合法化時,自由才會真正地存在”。(37頁)教會的放縱和握有的權(quán)力與他們所宣揚的凈化靈魂和樸素生活壓根是背道而馳的,與銀行業(yè)、國家、企業(yè)、媒體、政黨、軍隊、工會或是郵局并無不同(50頁);“在一個充滿幻想的世界里幻想就是一種欺詐,就像在一個娛樂型社會中的娛樂性總是異常乏味。在信息化社會中,信息傳遞不了任何信息……”(73頁)卡內(nèi)克式的悖論極為精彩,它們既是黑色的,也是虛無的,實際上是他所面對的那個世界的自我表達。

這種關(guān)于理論與現(xiàn)實的悖論的思考與殘酷追問在收入本書的最后一篇小說《33場革命》中達到高峰。譯者認為可以把《33場革命》這篇故事中的主人公看作一個群體的象征符號,這個群體的人如卡內(nèi)克一樣迫切地想逃離古巴、逃離自己的宿命,逃離那種日復一日循環(huán)往復的生活?!?3場革命”這個題目就是作者用三十三又三分之一轉(zhuǎn)的黑膠唱片來比喻那種重復乏味的生活,而這篇小說恰好也有三十三章,“這預示著新的輪回的開始,一個人逃離失敗了,還會有無窮無盡的人嘗試著逃離”。(譯后記)重復、乏味、虛假、沒有意義的工作和人生,那張?zhí)槼窃谛≌f中反復出現(xiàn)的隱喻與象征,是這篇小說最核心的關(guān)鍵詞。

在作者筆下,重復與乏味遠不是簡單的無趣而已,而是一種有著極為深刻、真實內(nèi)涵的政治語義學。在小說的開頭,你可以看到在大樓內(nèi)的走廊上到處是一張張受到驚嚇的面孔,人們在嘟囔著政府指令和其他了無新意的話(“同志們,我們要保持鎮(zhèn)靜:一切都會過去的?!保┧腥硕纪瑫r開口說話,都在用不同的詞語說著同樣意思的話,就像一千二百萬張?zhí)槼煌5亻e扯。整個國家就是一張?zhí)槼恳惶於际乔耙惶斓闹貜?。變壓器在遠處爆炸,城市陷入一片漆黑之中,大樓就要轟然倒塌。所有事物都停止了運作,但是也無所謂了。(234頁)誰都只能是一個聽天由命的人,人生就是一張不斷重復的以生存與死亡為主題的跳針唱片。于是“他”偶爾會回想起自己的人生道路。家里幾乎沒有書籍,有的只有些政治宣傳手冊,是為了體現(xiàn)家庭的政治正確性;至于音樂,一直以來則都是有一臺收音機就夠了,父親堅信是知識分子和藝術(shù)家造成這個國家的不幸。直到有一天他毫無目的地開始了大量閱讀,他才發(fā)現(xiàn)一個比周圍環(huán)境廣闊得多的私人世界。后來又終于跟隨著音樂進入到另一個夢想的世界之中。這時候他進一步發(fā)現(xiàn)史詩告終,所有的事物都缺乏定義,衰敗被偽裝成了進步。有一天他坐在沙灘上面對大海,問著自己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么?究竟是什么把他的人生禁錮在虛無的、虛假的進退維谷的窘境之中。(271頁)讀到這里,我自然想起保爾·柯察金面對大海召開個人的政治局會議的情景,他的那段名言我們曾經(jīng)耳熟能詳。

回到他在一次會議上的勇敢表現(xiàn)。他反對會議主持人關(guān)于“要是需要的話,可以動用武力”的咆哮,并且掏出一個小本本仍在桌子上就轉(zhuǎn)身離去。接下來,“他的世界崩塌了:他收到了傳票,開始接受調(diào)查,他們開始窺探他的生活。自然,他丟了工作,如今只剩下點積蓄和母親寄來的一點錢?,F(xiàn)在他的檔案里已經(jīng)有了污點,他已經(jīng)什么都做不成了:他知道自己這輩子算是完了”。于是他挎著相機走到大街上,剛好拍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目睹的游行示威的盛景,“而非那些安排好的事件的跳針唱片。成了一場規(guī)模雖小、但卻無比真實的動亂的目擊者使得他有那么一瞬間似乎又重新?lián)碛辛藰酚^精神”。(298-299頁)

最后,他背著相機跳上了沖向大海的筏子,把自己匯入到逃離的洪流之中?!八麄儽痪磉M了漩渦,像一張?zhí)槼粯有D(zhuǎn)著,向下沉去。每分鐘三十三轉(zhuǎn)……”(305頁) “33場革命”的最后這句話寫于2014年的墨西哥城,第二年卡內(nèi)克的跳針唱片停止了旋轉(zhuǎn)。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