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欺詐性廣告中模糊話語的批評語用研究

《言談互動中的意義:語用學引論》Jenny Thomas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本書強調(diào)語用學的動態(tài)研究,對語用學理論和術語追根溯源、透徹分析;例句源自大眾媒體、小說、日常生活會話等,生動活潑。


《言談互動中的意義:語用學引論》

Jenny Thomas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本書強調(diào)語用學的動態(tài)研究,對語用學理論和術語追根溯源、透徹分析;例句源自大眾媒體、小說、日常生活會話等,生動活潑。它不只是一本旨在介紹語用學基本內(nèi)容的教科書,而且對語用現(xiàn)象有頗多新解和獨到觀察,并對語用學研究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評述,對認識語用現(xiàn)象和進一步從事語用學研究有啟發(fā)意義和參考價值。

《學術英語的多維研究視角》

John Flowerdew, Matthew Peacock編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本書介紹了學術英語的教學和研究理論,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學術英語的課程設計、方法論及微觀層面的實證研究。書中匯集了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術研究成果,代表了當今學術英語教學與研究的主流。

《英詩學習指南:語言學的分析方法》

Geoffrey N. Leech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本書是運用語言學理論和分析方法解析詩歌語言之作。作者以“前景化”為主線,重點介紹了詩歌語言的特點及其變異形式,用豐富的實例與解析引導我們運用語言學分析方法賞析英詩。

《中國大學通用學術詞表創(chuàng)建與應用研究》

馬蓉著,科學出版社

本書采用定量和定性混合設計方法,創(chuàng)建了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2018)對接的大學通用學術詞表,并闡述和論證了該詞表在學術英語教、學、測、研等四個方面的應用價值和應用方法。

《翻譯認知過程研究:“義-意”體認與建構(gòu)新范式》

曾利沙著,科學出版社

本書以探究翻譯的“義—意”形態(tài)識解機制為重點,以溯源“義—意”形態(tài)成因及其體認與建構(gòu)范式為哲學基礎,以表征翻譯理解與表達認知過程的區(qū)間規(guī)律為旨歸,系統(tǒng)闡釋了翻譯認知過程的主客觀互動及其理據(jù),從不同維度揭示了翻譯活動的本質(zhì)。

《英漢反義詞共現(xiàn)構(gòu)式的認知對比研究》

張媛著,科學出版社

本書以認知語言學理論為基礎,借助語料庫,采取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jié)合、共時和歷時相結(jié)合以及語言對比的方法,圍繞英漢反義詞共現(xiàn)構(gòu)式展開對比研究。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既包括尺寸域、評價域和情感域反義詞所在的非連續(xù)性共現(xiàn)構(gòu)式,也包括連續(xù)性共現(xiàn)構(gòu)式,即雙音節(jié)反義復合詞,還包括一類特殊的反義共現(xiàn)現(xiàn)象—肯定與否定。對各類構(gòu)式的研究結(jié)果,更深入地揭示了反義詞概念本質(zhì)和反義詞共現(xiàn)構(gòu)式的認知本質(zhì),為英漢對比提供了新的證據(jù)和思路。

《欺詐性廣告中模糊話語的批評語用研究》

錢永紅著,暨南大學出版社

本書為何自然教授主編的語用學學人文庫之一,以非法電視直銷廣告為語料,采用理論思辨與實證研究相結(jié)合的方法,引入受眾視角,借鑒相關語用學理論,深入探討欺詐性廣告中所使用的模糊話語的形成原因、理解機制及其背后所隱藏的社會心理因素,揭示模糊話語與欺詐效果的關系,考察模糊話語欺詐的實施與年齡、性別和文化水平之間的相關性,驗證社會心理因素對利用模糊話語實施欺詐的促成作用,以期提高廣大消費者對誤導性模糊話語的識別和防御能力,同時也為電視直銷廣告的健康運行提供相關理論規(guī)范。

《〈說文〉小篆研究》(修訂版)

趙平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把《說文》小篆作為傳世古文字資料的一種,放在出土古文字資料的背景上,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本書旨在廓清《說文》小篆的基本類型和在漢字演進序列中的地位,明確它的來源、性質(zhì)、結(jié)構(gòu),以及字頭篆文和異體的關系,所收篆文和未收異體的關系,恢復其本來面目。此次修訂是作者二十余年來對這一課題持續(xù)的思考成果,除改正訛誤、替換字形,增加附錄外,大幅擴充了第七章的內(nèi)容。書后新增索引,以方便讀者使用。

《戰(zhàn)國秦漢簡帛古書訓釋研究》

王挺斌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書旨在深化簡帛古書的詞義訓釋理論,并在此基礎上考釋簡帛古書中的一些疑難字詞。首先,著眼于漢字的“形”“音”及其所處的語法地位等,探討了簡帛古書的訓釋方法。其次,總結(jié)了見于簡帛古書的漢字古義,疏釋了字典辭書中的一些冷僻義。最后,探討了簡帛古書訓釋的標準、兩可與闕疑,以及戰(zhàn)國簡帛古書訓釋與秦漢簡帛古書訓釋的內(nèi)在差異等理論問題。

《出土文獻名物考》

范常喜著,中華書局

本書以作者撰寫的29篇出土文獻研究論文為基礎,重新修改整理,集合成這部專門研究出土文獻中名物的著作。內(nèi)容共分為三部分:戰(zhàn)國楚簡牘名物考、秦漢簡牘名物考、其他出土文獻名物考。全書以疑難名物字詞考釋為綱,探討名物的命名理據(jù)、形制、用途、用法、源流及相關物質(zhì)文化內(nèi)容。涉及名物包括地名、外交禮品、食器、樂器、車器、旌旗、刀劍飾物、生活設施、廚具、藥具、潔齒工具等。

《簡帛人物名號匯考》

王輝著,中西書局

本書對戰(zhàn)國至漢初簡帛典籍及部分文書中所見的人物名號進行整理研究。結(jié)合傳世文獻與甲骨金文及其他出土文獻材料,廣泛搜集各家研究成果,主要關注名號異文、疑難名號及名號中疑難字的釋讀等問題。

《漢代隸書異體字表》

于淼編著,中西書局

本字表廣泛搜集漢代簡、帛、金、石及傳世字書中的隸書字形,并對異體字進行整理,收錄字頭四千余個,可為研究漢語史、文字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及研習書法者提供必要參考。字表充分吸收學界文字考釋意見,以《說文》收錄文字形音義為正字依據(jù),其下收錄異寫、異構(gòu)字,以字形為第一判定依據(jù),兼顧詞義和用法,所收字形圖版參考了以往公布的不同版本,選取照片或拓片質(zhì)量較高、字形較完好者,后附出處,部分字形附辭例及按語,用以說明相關用法、異體關系或排列依據(jù)。末附筆畫檢字表與拼音檢字表,以便檢索。

《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冊書復原研究》

楊小亮著,中西書局

本書以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為研究對象,以原為冊書但現(xiàn)已散亂然且保存較好的木質(zhì)兩行簡為切入點,對其中部分冊書進行復原研究,旨在揭示五一簡冊書的基本面貌,為相關整理研究工作提供扎實可靠的冊書文本和樣例,從而促進五一簡研究向更廣泛和深入的層面發(fā)展。

《王念孫古韻分部研究(外一種)》

趙永磊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研究屬于文獻語言學領域,盡可能挖掘現(xiàn)存有關王念孫的絕大部分文獻資料,包括常見史料(如王念孫文集、詩集)與“新材料”(尤其是館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傅斯年圖書館的王念孫稿抄本等),對王念孫古韻分部疑案、《經(jīng)義述聞》作者疑案進行重新考察與辨析,在具體問題上突破學界成說,指出王念孫古韻二十二部的形成,是在其古韻十七部的基礎上,歷經(jīng)古韻二十二部、古韻二十一部,最終定為古韻二十二部,且在古韻二十一部問題上,還存在古無去聲說、古無入聲說以及古有四聲說的差異,并從文本生成角度,重新考察《經(jīng)義述聞》作者疑案,認為存在王念孫歸美之嫌,使其更近于史實本身。

《宋詞顏色詞研究》

董佳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書以《全宋詞》收錄的近兩萬首詞作,約一百四十萬字,這一封閉性語庫為語料,以“黃、紅、青、白、黑”五種基本顏色為線索進行研究。主要內(nèi)容包括:顏色詞在句中單獨使用的情況、顏色詞構(gòu)成含彩詞語的使用情況、含彩詞語在隱喻和轉(zhuǎn)喻時的推理機制以及顏色詞本身在語義、語用方面的使用特點等。每章最后又以各顏色范疇為綱,以語義場形式對表示每類顏色范疇的多個顏色詞進行梳理和一定程度的對比分析。最后跳出個體語料,站在一個較為概括的層面,分別從句法、語義和語用層面,對《全宋詞》中顏色詞的使用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總結(jié)和歸納。

《韓國傳世漢文辭書集成》

王平、蔡夢麒、河永三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韓國傳世漢文辭書集成》(30冊)是一部體現(xiàn)中國學者視角和思路、反映韓國漢文辭書發(fā)展脈絡、具有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的多卷本大型資料匯編。編撰者以漢語發(fā)展史的學術關懷和域外漢語漢字傳播史的學術視野,通過對韓國傳世漢文辭書的整理和研究,為近代漢語和漢字傳播等研究提供了一個系統(tǒng)完整的資料平臺。

《漢語大型辭書編纂、修訂研究——以〈漢語大詞典〉為例》

胡麗珍、雷冬平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書主要是在大型歷時語料庫的基礎上對大型辭書《漢語大詞典》的收詞釋義進行深入研究。分為通論篇和實踐篇兩個大的部分:通論篇主要是對大型辭書的釋義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探討,而且對大型辭書內(nèi)部自身系統(tǒng)的修復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實踐篇分別針對《漢語大詞典》的詞語漏收、義項漏收、詞語誤釋和書證問題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發(fā)現(xiàn)了《漢語大詞典》中存在的大量問題,并對其修訂提出了建議。

《中國語言學史理論研究》

薄守生、賴慧玲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語言學史理論是關于中國語言學史研究的基礎理論,類似于歷史學學科中的“史學理論”。本書包括學術論文14篇以及著者圍繞中國語言學史理論所做的札記30則。通過這些內(nèi)容,本書可以大體上勾勒出中國語言學史理論的宏觀框架。

《漢語轉(zhuǎn)折范疇的歷時演變研究》

陳麗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書采用從意義到形式的研究思路,以語義為綱,尋求轉(zhuǎn)折語義范疇在漢語史上的標記形式及其語義演變模式。本書收集了自先秦至清代出現(xiàn)的轉(zhuǎn)折關聯(lián)標記137條,總結(jié)了5種與轉(zhuǎn)折范疇相關的語義演變模式,通過個案考察的方式,探索并揭示漢語轉(zhuǎn)折范疇的歷時演變過程和規(guī)律。最后通過跨語言考察,論證漢語轉(zhuǎn)折范疇的語義演變模式具有語言類型學共性。

《文獻語言學》(第14輯)

華學誠主編,中華書局

《文獻語言學》為學術集刊,每年兩輯。主要欄目有:經(jīng)典重刊、原創(chuàng)報道、學術綜述、爭鳴書評、青年論壇。本刊著重刊發(fā)原創(chuàng)性研究作品,主要包括文獻語言學理論與方法、漢字與漢字史、訓詁與詞匯史、音韻與語音史、語法與語法史、方俗語與方言史、語文與語言學史等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也刊登學術熱點與重點的研究綜述、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的書評、重要論題的純學術爭鳴或商榷性文章,并刊布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文獻語言學研究資料。

《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史》(第一輯)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編,中西書局

本書是2019年11月2日—4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與歷史學系共同舉辦的第一屆“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史”學術論壇暨青年學者工作坊的論文集。本書共收錄論文32篇,分甲骨卜辭及商周文字、西周銅器銘文、東周銅器銘文、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書、其他戰(zhàn)國竹書及綜合研究、秦漢簡帛等七個專題,涉及古文字學、古典文獻學、歷史地理等多個研究領域。

《東言西語:在語言中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

鄭子寧著,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語言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本書以一種深入淺出的方式,把漢語普通話、拼音、方言、地域差異、古漢語、姓名、稱謂、外語習得等語言與文化的核心問題融會貫通于近50個故事之中,用具有內(nèi)在統(tǒng)一性的連貫邏輯,帶我們在語言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中國。港版繁體版在內(nèi)地簡體版基礎上做了修訂,新增了關于粵語的篇目,并對書中語音學、音韻學專業(yè)術語作了注解。

《追本窮源:粵語詞義趣談(插圖本·修訂版)》

陳雄根、何杏楓、張錦少著,柯曉冬插圖,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本書由陳雄根、何杏楓和張錦少三位學者在香港電視節(jié)目《妙趣廣州話》的基礎上,篩選了一百個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粵語詞匯編撰成冊。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