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插在木乃伊繃帶之間的法尤姆肖像木版畫

重達204千克的圖坦卡蒙金棺、擁有5000年歷史的那爾邁調色板、世界上早期的象形文字雕刻……擁有超過12萬件文物珍藏的埃及博物館矗立在開羅市中心。

【編者按】

重達204千克的圖坦卡蒙金棺、擁有5000年歷史的那爾邁調色板、世界上早期的象形文字雕刻……擁有超過12萬件文物珍藏的埃及博物館矗立在開羅市中心。這座氣勢恢宏的紅磚石建筑由“埃及博物館之父”馬里埃特于1902年設計建造?!队螝v古文明:埃及的文物珍藏》一書以埃及博物館的各展廳為章,以歷史時間線為節(jié),揭秘這座博物館所有開放部分的真實面貌。本文為該書第十六章《法尤姆肖像》

我們所熟知的“法尤姆肖像”系列繪畫是羅馬帝國時期創(chuàng)作的大量木刻肖像畫,命名為法尤姆是因為該地區(qū)出土了最多的該類肖像。這些畫被插在木乃伊的繃帶之間,或者被擺在與死者面部相對應的亞麻裹尸布上。

這種做法在宗教和葬禮上的有效性植根于以棺槨代表死者本人的悠久傳統(tǒng),但它也反映了羅馬人對肖像和現(xiàn)實主義的獨特品位。

年輕女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42cm,寬23cm,發(fā)現(xiàn)者:W.M.F.佩特里,出土時間:1888年,出土地:哈瓦拉,年代:羅馬時期(1世紀)

年輕女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42cm,寬23cm,發(fā)現(xiàn)者:W.M.F.佩特里,出土時間:1888年,出土地:哈瓦拉,年代:羅馬時期(1世紀)

從提比略(Tiberius)時代(14-37年)到4世紀末,肖像畫逐漸成為埃及和羅馬文化相互滲透的最成功的表現(xiàn)形式——這兩種文化在死亡領域比在生活中更為融合。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肖像會使用兩種繪畫技術中的一種:蛋彩畫,它使用顏料與可溶于水的黏合劑混合;蠟畫,它將使用的顏色與熱熔蠟乳化。

除了在木板上作畫,托勒密王朝的古埃及人延續(xù)了在布板上畫葬儀面具的傳統(tǒng)。一般來說,面具的類型是傳統(tǒng)的,沒有個人個性的特征。但從羅馬時期開始,新的技術和風格與石膏等新材料被一并引入埃及。從羅馬時代起,發(fā)型、飾品和面部特征就開始用于區(qū)別男女。

此外,畫像中的死者偶爾會呈抬頭狀,仿佛死者在觀察生者的世界。

這些畫作通常是新定居者或百夫長及其家人的面孔,他們跟隨羅馬皇帝在埃及定居殖民。在社會規(guī)模上,與絕大多數(shù)埃及人和希臘人相比,羅馬人形成了特權階層和富有的精英階層。羅馬人以希倫人(Hellenes)稱呼當?shù)厝?,這個稱呼不僅指當?shù)氐南ED裔,也指居住在埃及的所有非埃及人種族。異族通婚雖然不受到中央當局的鼓勵,但并不罕見,一些肖像畫上的人物因此也會具有非洲特征。

這些肖像均對當時帝國境內最為流行的風格進行了再現(xiàn),無論是珠寶、發(fā)型、胡須的修剪還是衣服的設計,每個細節(jié)都有助于確定肖像的年代。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肖像畫是在個人生前還是死后繪制的——對兒童或青少年來說,第一種假設顯然站不住腳。但X光檢查顯示,死者的年齡和他們的肖像有顯著的相似性。羅馬人在埃及進行的人口普查顯示,當?shù)厝司鶋勖鼘嶋H上相當短。

少年肖像,材質:彩繪木料,規(guī)格:高37cm,購于1895年,出土地:法尤姆,年代:羅馬時期(公元前30年-313年)

少年肖像,材質:彩繪木料,規(guī)格:高37cm,購于1895年,出土地:法尤姆,年代:羅馬時期(公元前30年-313年)

一些肖像畫板上有相框的痕跡,而有一些則直接出土于木乃伊旁邊而非繃帶內,這表明這些畫在畫中人物死亡時可能曾經跟隨送葬隊伍一同游行。但之后會像古羅馬的家神拉瑞斯(lares)一樣被供在家中數(shù)年,直到之后再被放入墓中。據(jù)認為,這些木乃伊的待遇可能與肖像相同,先被放置在家中的“祖賢堂”一段時間后再下葬。許多棺槨的前面板也是有開口的,方便木乃伊在之后入殮,也方便木乃伊“觀察外邊的世界”。

肖像頂部的前面板樣式和形狀因地區(qū)而異:例如,哈瓦拉、魯巴雅特(al-Rubayat)和安提諾波利斯(Antinopolis)的面板傳統(tǒng)是彎曲的,在拐角處形成鈍角,或以肩膀的形狀勾勒輪廓。

1887年,一群農民在法尤姆的魯巴雅特發(fā)現(xiàn)了第一批肖像(由T.格拉夫收藏),隨后佩特里1888-1889年和1910-1911年在哈瓦拉,格倫費爾(Grenfell)和亨特(Hunt)于1899-1900年在泰卜圖尼斯(Tebtunis),加耶(Gayet)于1897年在安提諾波利斯分別出土了一批肖像。

目前,“法尤姆肖像”的數(shù)量已經超過了一千塊,最新的一批出土于底比斯附近的希貝(alHibe),而地中海沿岸的阿拉曼(alAlamein)也有出土,證明這種藝術類型的傳播范圍很廣。這種肖像畫專門對死者的物理特征進行描繪,堪稱古典時代后期的“攝影師 ”。

男性面具,材質:彩繪石膏,規(guī)格:高32cm,寬27.5cm,來源未知,年代:羅馬時期(2世紀中葉)

男性面具,材質:彩繪石膏,規(guī)格:高32cm,寬27.5cm,來源未知,年代:羅馬時期(2世紀中葉)

放置在木乃伊臉上的石膏面具是法老時代布板面具(或君主的黃金面具)的自然發(fā)展。

這名男子的臉上長著濃密的卷發(fā)和胡須,他的眼睛是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對比古埃及以透明玻璃或半寶石制作)。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它將傳統(tǒng)的埃及假發(fā)改造成一種圍巾,裹在死者的頭上,頸背上有太陽圓盤的圖像。側面的條紋模擬了頭發(fā)從頸部垂下的狀態(tài),使其成為一種完全脫離原有功能的裝飾特征。

葬儀面具,材質:鍍金彩繪布板,規(guī)格:高42cm,寬26cm,長40cm,來源未知,年代:羅馬時期(1世紀)

葬儀面具,材質:鍍金彩繪布板,規(guī)格:高42cm,寬26cm,長40cm,來源未知,年代:羅馬時期(1世紀)

這個面具的豐富裝飾遵循了埃及喪葬肖像的傳統(tǒng)主題。嘴唇微微帶著“古色古香”的微笑,臉和手都涂成了金色(眾神血肉的顏色),頭部中央的有翼太陽盤兩側還加了兩條眼鏡蛇來保護死者。假發(fā)兩側的鑲邊都飾有眼鏡蛇和阿努比斯像——阿努比斯是主持防腐的神,他用爪子夾著一朵蓮花,以保證來世的重生。這個面具的風格和工藝與中埃及梅厄出土的面具非常相似。

阿摩納林(Ammonarin)的面具,材質:布板、灰泥、金,規(guī)格:高51cm,寬41cm,發(fā)現(xiàn)者:W.M.F.佩特里 出土時間:1888年 出土地:哈瓦拉,年代:羅馬時期,克勞狄(Claudius)統(tǒng)治時期(41—54年)

阿摩納林(Ammonarin)的面具,材質:布板、灰泥、金,規(guī)格:高51cm,寬41cm,發(fā)現(xiàn)者:W.M.F.佩特里 出土時間:1888年 出土地:哈瓦拉,年代:羅馬時期,克勞狄(Claudius)統(tǒng)治時期(41—54年)

這個面具遮住了一具女性木乃伊的頭和胸部,這個女人的名字叫阿摩納林,名字用金色字母寫在她頭紗的黑色帶子上。與許多布板面具類似,這個面具的大部分裝飾是直接在布板上的灰泥中模制的。

面具的兩只手腕上都裝飾著一種流行于羅馬時期的蛇形螺旋手鐲。她的右手握著一束用絲帶系著的紅花,脖子上戴著一個金色的項鏈,項鏈上掛著三個人物:中間的小人物可能是哈爾波克拉特斯,兩側是戴著王冠、手持火炬的希臘農神德莫忒爾(Demeter)。

男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木板蛋彩畫,規(guī)格:高39.5cm,寬23cm,來源未知,年代:羅馬時期(3世紀初)

男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木板蛋彩畫,規(guī)格:高39.5cm,寬23cm,來源未知,年代:羅馬時期(3世紀初)

這幅肖像繪制于3世紀初,這個年輕人明顯的非洲特征是用柔和細膩的色調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色調與羅馬時期肖像畫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不謀而合。

混合蛋彩畫和蠟畫的技術是罕見的,但兩種技術的混合成功展現(xiàn)了光影效果,調節(jié)了面部顏色,并賦予人物一定的深度。深色的皮膚、黑色的頭發(fā),胡須從淺灰色的背景中脫穎而出,白色的長袍和綠色的陰影更加突出了色彩對比。

年輕女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42cm,寬21cm,出土地:法尤姆,年代:羅馬時期(2世紀中葉)

年輕女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42cm,寬21cm,出土地:法尤姆,年代:羅馬時期(2世紀中葉)

這個年輕女子的悲傷表情因她那大大的黑眼睛和濃密的彎眉毛而更加突出。濃重的筆觸巧妙地襯托出她蒼白的臉龐和衣服的色調,使耳環(huán)上珍珠的銀光熠熠生輝。

她的頭發(fā)簡單地扎成一束,用別針固定,這種風格在圖拉真(Trajan,98—117年)時期很流行,但繪畫風格、耳環(huán)工藝和反射光的廣泛使用表明畫像的成品日期更接近安東尼﹒庇護(Antoninus Pius)統(tǒng)治早期。

男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34cm,寬18.5cm,來源未知,年代:羅馬時期(2世紀上半葉)

男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34cm,寬18.5cm,來源未知,年代:羅馬時期(2世紀上半葉)

這幅畫真實地描繪了一個中年人的臉,精巧的對比手法突出了畫面本身的透亮。盡管他的年齡越來越大,但他那深邃的大眼睛清晰地描繪出了他目光的明亮,而他濃密的深色眉毛被垂直的線條隔開,使他的目光更加強烈。他凹陷的臉頰長著柔軟的灰色胡須,與他短卷發(fā)的顏色相匹配。他穿著一件白色的束腰外衣,左肩披一件綠色斗篷,另一肩披一件紫色的緞帶。

法尤姆出土的肖像在隱約的憂郁中有一種更平靜、更內向的情緒,反映了一個成熟的人面對死亡的精神意識。

女性肖像,材質:木板蛋彩畫,規(guī)格:高35cm,寬19.5cm,出土地:魯巴雅特,年代:羅馬時期(2世紀下半葉-4世紀初)

女性肖像,材質:木板蛋彩畫,規(guī)格:高35cm,寬19.5cm,出土地:魯巴雅特,年代:羅馬時期(2世紀下半葉-4世紀初)

這幅女性肖像在風格上非常接近古代晚期和拜占庭時期的肖像傳統(tǒng),盡管它的制作相當敷衍,缺乏細節(jié)刻畫意味著它完工于2世紀下半葉至4世紀初之間的任何時間。

這幅畫盡管濃墨重彩且筆觸細膩,但因為蛋彩畫很難如蠟畫一般體現(xiàn)立體效果,結果就是人物看起來平淡,眼睛呆滯,沒有表現(xiàn)力。她長長的下睫毛和濃密的上睫毛很難凸顯她深色的眉毛。

她的五官比例處理不當,因為她的鼻子太長,與橢圓形的臉龐不配。此外,脖子的輕微扭曲被她皮膚上厚厚的皺紋夸大了。

年輕女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31cm,寬22cm,出土地:法尤姆,年代:羅馬時期(1世紀末)

年輕女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31cm,寬22cm,出土地:法尤姆,年代:羅馬時期(1世紀末)

這塊木板上描繪的是一位貴族女性,她有著輪廓分明、優(yōu)雅的五官,她密集的小發(fā)卷告訴我們她生活在1世紀末。

她的臉年輕而清新,明亮的大眼睛清澈見底,纖細的眉毛優(yōu)雅地勾勒出她的輪廓。這位女性想在肖像畫中炫耀她的珠寶,以使她在塵世的形象永存。一對典型的雙吊墜耳環(huán)掛在她的耳朵上,一條帶半月形吊墜的金項鏈環(huán)繞著她光滑的長脖子。她的服飾在這里并沒有著重描繪,但毫無疑問是一件與她地位匹配的深紫色長袍,兩側均有寬緞帶。

男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41cm,寬21.5cm,出土地:法尤姆,年代:羅馬時期(1世紀)

男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41cm,寬21.5cm,出土地:法尤姆,年代:羅馬時期(1世紀)

在法尤姆肖像畫中,人們對面部眼睛大小的強調反映了一種比法老時期藝術傳統(tǒng)更具象的靈性。我們在凝視中看到了典型的羅馬式虔誠,盡管他們信奉奧西里斯的宗教,但卻無法否認整個埃及已經向新主人俯首稱臣。

這幅畫的色調相當暗,描繪的是一個中等身材的非裔年輕人,他嘴唇豐滿,面帶微笑,眼睛微微凸出,眼袋沉重,閃爍著生命的光芒。用來描繪他的頭發(fā)和胡須的模式——環(huán)狀蓬松的卷發(fā)——是哈德良統(tǒng)治時期的典型。哈德良是羅馬皇帝,但他最崇拜希臘文化。

但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幅作品完工于安東尼時代。

兩兄弟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直徑61cm,發(fā)現(xiàn)者:M.加耶,出土時間:1899年,出土地:安提諾波利斯,年代:羅馬時期(2世紀)

兩兄弟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直徑61cm,發(fā)現(xiàn)者:M.加耶,出土時間:1899年,出土地:安提諾波利斯,年代:羅馬時期(2世紀)

學界認為這兩個人物出現(xiàn)的場景是死亡圣餐禮。明顯的生理差異來源于他們父母的種族——一位埃及人和一位希臘/羅馬人。當時,埃及新主人和當?shù)厝酥g的異族婚姻實際上相當普遍,盡管這意味著“純種”羅馬家庭所享有的社會地位和財政特權的喪失。這位藝術家將兩人的面部特征(如眼睛的大小和嘴的形狀)轉化為強烈的情感力量,從而有效地刻畫了兩人的性格。

濃密的黑色卷發(fā)、剃須后的輕微陰影、凸出的高顴骨以及細胡子下面清晰勾勒出的豐潤嘴唇栩栩如生,反映了哥哥強壯而略帶黑人氣質的面部特征。他用一種嚴肅的,幾乎是嚴厲的目光直視觀察者,似乎在描述他與不可逆轉命運之間的抗爭。他穿著一件白色的長袍,披一件有深紅色襟翼的斗篷。

相比之下,一個對死亡毫無準備的男孩天真的表情緩和了這種緊張氣氛:他的雙唇露出悲傷的微笑,他那大大的、深色的、有著深深印記的眼睛表達了對他早逝的痛苦和驚愕。他的衣服更為精致:他的長袍飾以紫色刺繡,與他斗篷的亮色相配,斗篷上掛著一個昂貴的綠寶石扣,扣在金絲上。衣服的質量和肖像的制作表明,這對兄弟屬于一個富裕家庭,可能是貴族。他們住在安提諾波利斯,考古學家在那里出土了幾幅最有價值的木制肖像。

畫像中兩位男性肩膀上的雕像似乎是青銅神像的復制品。右邊的墨丘利穿著長翅膀的涼鞋,披一件短披風,手持的魔杖清晰可見;而左邊的雕像描繪的是一個頭戴三段式頭飾的神。這可能是安提諾-奧西里斯的組合神(帕拉斯卡,1969年)。這幅畫作的成品日期有爭議,它可能來自哈德良統(tǒng)治時期(2世紀上半葉)。

女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38cm,寬21cm,發(fā)現(xiàn)者:W.M.F.佩特里,出土時間:1888年,出土地:哈瓦拉,年代:羅馬時期(1世紀下半葉)

女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38cm,寬21cm,發(fā)現(xiàn)者:W.M.F.佩特里,出土時間:1888年,出土地:哈瓦拉,年代:羅馬時期(1世紀下半葉)

哈瓦拉是法尤姆的阿爾西諾伊(古代鱷魚城)公墓所在地。希臘-羅馬時期的公墓與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第十二王朝)的古金字塔建筑群很接近,這表明過去被法老“神圣化”的地方對埃及的新主人特別有吸引力。

這一地區(qū)的肖像大多畫在進口的雪松木上,雪松被認為是地位的象征。這類肖像更加纖細,上端彎曲,便于插入木乃伊的繃帶中。

這位表情嚴肅、熱情的年輕女子名叫德莫斯(Demos),享年24歲。這一信息是在一條布上的銘文中給出的,這條布是在她被埋葬時貼在她的胸像上的。銘文在法尤姆肖像中非常罕見,且通常只提供死者的姓名、年齡或職業(yè)。

德莫斯戴著兩串翡翠和一串金項鏈,以及一對由黃金和珍珠制成的耳環(huán)。她的頭發(fā)被小心地卷起,并用一根鍍金的長簪固定。整體風格表明她死于圖密善統(tǒng)治時期(Domitian,81-96年)。

女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35cm,寬21.5cm,發(fā)現(xiàn)者:W.M.F.佩特里,出土時間:1888—1889年,出土地:哈瓦拉,年代:羅馬時期(1世紀中葉)

女性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35cm,寬21.5cm,發(fā)現(xiàn)者:W.M.F.佩特里,出土時間:1888—1889年,出土地:哈瓦拉,年代:羅馬時期(1世紀中葉)

這幅高質量的女性肖像是佩特里在1888-1889年和1910-1911年在法尤姆東南部哈瓦拉發(fā)掘時出土的一系列肖像之一。這位女性的肖像表現(xiàn)出了一貫的現(xiàn)實主義,她的眼睛輕微不對稱,圓下巴中央有一個凹陷,只有對嘴的描繪才顯示出某種自鳴得意的習性。

她戴著兩條珍珠和翡翠的項鏈和一對圓形的金耳環(huán),與整個帝國發(fā)現(xiàn)的許多羅馬珠寶相對比表明這對耳環(huán)可能是球形或半球形的。她的頭發(fā)被精心設計成三排,并用小銀珠做成的王冠裝飾。

在法老時代,藝術家的作品以宮廷肖像為基礎,皇室的時尚被意大利和其他省份的上層社會所模仿。當然,珠寶和發(fā)型的樣式不能被認為是確定肖像年代的完全可靠的標準,特別是考慮到加入了當?shù)氐娘L俗變體之后——但它們肯定有助于確定正確的時間范圍。

這幅畫和裝飾物的總體風格表明它成品于尼祿統(tǒng)治末期或弗拉維王朝初期(首位皇帝即韋斯巴薌),時值65-70年。

男孩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35.5cm,寬16.5cm,出土地:法尤姆,年代:羅馬時期(一二世紀之交)

男孩肖像,材質:木板蠟畫,規(guī)格:高35.5cm,寬16.5cm,出土地:法尤姆,年代:羅馬時期(一二世紀之交)

桂冠是法尤姆肖像畫中反復出現(xiàn)的元素,用來定義人物的姿態(tài)、年齡和地位。這幅肖像描繪的是一個孩子,長發(fā)環(huán)繞著一雙大眼睛,嘴唇上掛著模糊的微笑。一道光芒輕撫著男孩的臉,淡化了他孩子氣的面容,但一道黑影籠罩了他天真的目光,仿佛預示著早逝的命運。象征他社會地位的白色長袍和紫色緞帶都壓在他的肩膀上。

《游歷古文明:埃及的文物珍藏》,[意]亞歷山德羅·邦焦安尼(Alessandro Bongioanni)著,唐欣悅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有書至美2022年2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